贫困村三年脱贫规划

| 规划师考试 |

【www.guakaob.com--规划师考试】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文档频道与你分享!

  贫困村三年脱贫规划

  岳西县脱贫总体规划

  (2015-2018年)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结合岳西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生态优先、加速崛起、富民兴县”为主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增加扶贫对象收入、缩小发展差距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四个示范县”建设,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基本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发展。坚持基本政策精准到人,基层力量精准到户,基础建设(产业)精准到村组。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对本区域内脱贫工作负总责,把脱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弘扬老区精神,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三)部门联动,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要向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倾斜,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脱贫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山区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五)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解决扶贫开发重点、难点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建立脱贫奔小康长效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共享脱贫经验和资源。

  三、总体目标

  按照“四年实现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到2018年,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三高于、一确保”,即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财政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确保贫困发生率低于5%,全面摆脱贫困。

  (一)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4年,县域生产总值实现75亿元,到2018年实现103.9亿元,年均增长8.5%。三次产业结构由21.38:55.32:23.30调整到29.26:40.21:30.53。

  (二)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以上,到2018年超过14000元,年均增长14%。规划期内,贫困人口由11.05万下降到1.8万,贫困发生率由30.7%下降到5%以内。通过扶贫开发,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力争村级集体经济年收益与当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无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即“空壳村”)每年减少10%。到2018年,所有建档贫困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其中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0%,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0%。

  (三)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亿元,到2018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亿元,年均增长10%;2014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9亿元,到2018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7亿元,年均增长10%。

  (四)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18年,在全面实现贫困村“六通十二有”的基础上,实现境内国省干线公路、高等级路面铺装率达100%,村级公路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组级道路硬化率达到80%,实现农村交通“微循环”;解决2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98%,配套完善集镇供水设施;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60%以上。到2018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5%以上。182个行政村和6个社居委均有卫生室及合格村医,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六)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18年,村庄绿化率达到75%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小流域治理率达到7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6%以上,城镇绿化率达50%以上,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系统功能齐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七)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8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100%,村民自治示范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面均达到95%以上。

  (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到2018年实现“六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达到100%。加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背包”服务、网格化服务,到2018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基层便民、为民服务体系。

  主要指标规划一览表

  序号指标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

  1贫困人口(万人)8.36.34.531.8

  2贫困发生率(%)23.117.512.58.35

  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3769548108851240914146

  4国民生产总值(亿元)7581.388.395.8103.9

  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5.86.377.78.5

  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3.94.34.75.25.7

  7贫困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万元)11.5235

  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5.566.968.570.273.3

  9高中毛入学率(%)89.4291.1192.9294.2695.5

  10农村安全饮水人口(万人)28.530.231.833.936

  11组级道路硬化率(%)4255657280

  12新农保参保率(%)93.59494.59595

  13城镇化率(%)4850515253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农(林)业建设,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两品三化”,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建成“国家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乡(镇)和特色产业村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林)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建设特色农(林)业板块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大力推广成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建成特色农(林)产品基地面积100万亩,其中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0万亩。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茶叶:进一步做优做强茶产业。按照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观光茶园,打造岳西翠兰茶叶品牌和文化,强力推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到2018年,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茶园1.5万亩,改造低产茶园面积6万亩,优质茶叶基地达到17万亩。

  蚕桑:大力建设标准化生态高产桑园,加快改造低产桑园。到2018年,新建高产优质桑园2万亩,改造低产桑园3万亩,优质桑叶基地达到9万亩。

  高山蔬菜:以高山反季节蔬菜、城郊型蔬菜为主,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到2018年,建成城郊型、设施型蔬菜基地3000亩,优质蔬菜基地达到15万亩。

  生态养殖:以来榜、和平、冶溪等乡镇为重点建设有机黑猪产业基地;以主簿、姚河等乡镇为重点建设生态黑猪产业基地;以来榜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山地鸡养殖基地;以白帽、河图、古坊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山羊养殖基地,鼓励发展林下养殖基地。到2018年,年出栏生猪18万头,山羊3万只,其中有机、生态黑猪6万头。

  (2)大力推广成熟产业。

  毛竹:到2018年,新增毛竹基地6万亩,笋材两用林2万亩,毛竹基地达到20万亩。

  油茶:到2018年,新建油茶基地3万亩,改造7万亩,全县油茶基地达到10万亩。

  三桠:到2018年,新建三桠基地2万亩,全县三桠面积发展到4万亩。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香榧:到2018年,发展香榧基地5万亩。

  红心猕猴桃:到2018年,发展红心猕猴桃基地5000亩。

  杂交构树:到2018年,发展杂交构树基地2万亩。

  桑枝食用菌:到2018年,发展桑枝食用菌500万棒。

  石斛:到2018年,发展石斛基地4000亩。

  大鲵生态养殖:到2018年,发展仿生态大鲵繁殖基地1.5万平方米,养殖基地2万平方米。

  光伏发电:采取整村推进方式,每年在贫困村当中筛选符合光伏发电厂建设条件的贫困户1200户,单体建设规模为3k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完成建设4000kW贫困户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助力贫困户脱贫。

  2、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8年,国家、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2家、10家、50家、60家。在现有合作社的基础上重点扶持、规范一批组织机构健全、带动能力较强、增收效果明显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8年,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其中国家、省、市、县级示范合作社分别发展到4家、6家、40家、80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5家,建成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示范县。引导各类大户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到2018年,全县注册登记家庭农场发展到300家,其中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分别达到10家和30家。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各类专业大户1万户。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名录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名录内的经营主体。

  3、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开展“三品认证”。到2018年,茶叶、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基地实现无害认证全覆盖,有机产品认证达到20个,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达到3万亩。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新格局。重点以“岳西翠兰”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为契机,综合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展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着力将其打造为全国名牌;同时做大做强“大别山”牌高山蔬菜和“徽名山”牌有机黑猪等特色品牌;培育一批如茧丝绸、中药材、瓜蒌籽、山茶油等产业的新兴品牌。到2018年,力争创建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农产品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达到10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达到15个。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支持基层农技部门牵头创办试验、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等高校、研究机构与特色农业基地协作,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提高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以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为基础,以高产优质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广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到2018年,力争科技对农业贡献率提高20个百分点。

  5、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围绕茶、桑、菜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到2018年,累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800期14万人次,其中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6万人次;培训通过认定的农村职业农民1000人,其中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400人。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根据区域外劳动力市场需求,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到2018年,举办订单定向培训班60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其中面向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培训0.6万人。鼓励农村受训劳动力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农村特困家庭职业教育学费,对贫困户中接受高等、中等职业教育和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在校学生,除享受国家规定的补助政策外,另给予“雨露计划”等补助。鼓励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学生和基层公益性服务岗位人员到农村扎根成长成为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致富。

  6、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专业市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带动的多元化流通体系。重点加快建设岳西翠兰茶叶专业大市场,并以翠兰大市场、山货大市场为依托,以岳武高速开通为契机,建设高山蔬菜、中药材、食用菌、干果等专业市场,打造皖西南、鄂豫皖乃至全国知名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围绕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个体运销户和农村经纪人向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扩大营销规模;发展和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营销型龙头企业。到2018年,建成县级专业市场3个,15个较规范的乡镇市场,初步建成新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7、实施“整乡推进”产业发展。创新整村推进产业发展模式,实施整乡(镇)推进产业发展。2016年以前,每年选择1至2个区域相连、特色相近、集中连片的重点乡镇,实施整乡(镇)推进产业发展试点;2018年以前,完成全县12个重点贫困乡镇整体推进产业发展任务。

  8、推进扶贫对象产业脱贫。充分运用扶贫资金引领作用,在扶持对象上重点向贫困户倾斜,提高补助标准,确保每户贫困户能够发展1-2项产业,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二)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努力改善交通条件。加快推进岳西公路、铁路、民航综合交通运输建设。本着“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建养并重、分级负责”的方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紧紧围绕“乡乡通等级公路,自然村通水泥路(油路)目标”,构建“五纵五横两环”立体交通网。坚持把贫困村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加快危桥改造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加大支持村际道路和通组水泥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到2018年,力争阜六景铁路(岳西段)、随麻安铁路(岳西段)、岳武高速东延线(至桐城)、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岳武高速建成通车,继续实施国省道和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加固改造农村危桥200座,在行政村通水泥(柏油)路的基础上,实现80%以上组级道路硬化。

  2、努力加强城镇建设。以县城为中心,坚持内疏外拓,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县经济开发区、温泉经济开发区“三区同城”建设,强化生态保护,打造城市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增强城市功能,加强文明创建,提升人居环境,构建山区特色浓郁、人居环境优良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和文明城市。整合扶贫搬迁、生态移民、国土地质灾害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资源,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旅游景区核心区内的人口实行整体移民搬迁。按照重要交通线,形成“两轴两心”空间城镇布局,依托318国道和105国道的城镇空间发展轴线,形成中心城区、区域中心集镇—店前镇两个中心城镇,建设来榜、黄尾、河图、响肠、菖蒲、姚河等特色重点城镇,带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到2018年,城镇人口达到22万人。

  3、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的原则,按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要求,完善基本农田地理监测体系,确保18万亩耕地红线。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大幅度降低水库病险率;完成农村河沟清淤730条,恢复扩挖塘坝5743处;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施标准化农田建设3万亩;加强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到2018年,使现有小型水利工程排涝灌溉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以上,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4、加强农村供电和通信条件建设。全面建成县内220kV仙河输变电工程建设、110kV输变电工程,建成国网、水电网和35kV电力线路环网,全面完成10kV以下配网升级改造工程;积极开发利用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到2018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积极建设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相结合的现代通信体系,推进城市光纤接入,推动光纤进社区、达乡镇、通行政村,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通信、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加快县城数字影院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实现通信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大培训力度,每个村至少培训1名有文化、懂信息、能服务的信息员。到2018年,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50%的农户接入宽带。

  (三)着力推进二、三产业升级,培植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1、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淘汰落后产业,治理高能耗产业。以骨干企业为重点,以大项目为抓手,实施“三提三调”加速生态工业转型升级。依托特色农产品基地,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提高农业附加值。重点建设茶叶、蔬菜、中药材、畜禽、毛竹等深加工项目。利用国家调整中西部纺织产业达到20%的政策,新建一批大型纺织产业项目,形成工艺被、服装、丝绸等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汽车配件和光伏电子产品,推进以非金属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

  2、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展城镇服务功能。完善与物流相配套的运输场站、仓储、商品配送、信息网络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县城两大农贸综合大市场和翠兰、中药材、山货三大专业市场的建设,形成茶叶、药材、农特产品交易中心,以专业批发、旅游定点购物、特色商品零售为辅,建成规范有序、配套服务到位的农产品商贸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各种资本创办家庭服务业。以引进金融机构,合理布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增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为重点,成立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市场化融资担保公司;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满足农户合理金融服务需求。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ATM机和POS机设置到乡镇。

  3、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依托岳西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生态、纯朴的乡村风情、优异的气候环境、优质的农产品基地、厚重的红色背景和已开发的重点景区,大力支持农户发展农家乐,开发农业展示、花卉观赏、田园风光、生产体验、瓜菜采摘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支持农户发展茶叶、高山蔬菜、有机黑猪、手工布鞋等农特产品与手工艺品,丰富旅游商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打造茶品之乡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生态休闲度假、特色养生健身、乡村民俗体验、“岳西翠兰”茶文化节、大别山(安徽ž岳西)映山红旅游文化月、文化创意旅游、户外运动拓展等乡村观光、度假、避暑养生、节庆旅游产品。到2018年,建成“美丽岳西”乡村旅游示范点50个,“岳西人家”农家乐示范户300家。

  (四)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公益事业。

  1、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合理分配有限的政府与社会教育资源,科学布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普及高中教育、全力支持职业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关爱扶持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岳西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争取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特别注重改善偏远贫困村的教学条件,全面实施“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特困生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学校的满意率。到2018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3.33%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5%以上。

  2、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主干,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加快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支中心、行政村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统筹互联网、移动宽带、有线电视、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等多种形式,提高电视覆盖率和质量。加快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社区,支持城乡居民兴办各类群众文化团体,鼓励文化志愿服务。充分挖掘本地传统特色体育项目,发展舞狮、花灯、打莲湘等特色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体育竞技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到2018年,全面建成以县“四馆一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主干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力争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3、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全面落实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儿童重大疾病保障水平逐步提高,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加强人畜共患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治。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村卫生室全覆盖,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及信息化手段,加大对村级卫生室及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扶持力度。到201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全省中上水平,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逐步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金。做到“五保户”应保尽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巩固提高农村医保水平,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加快推进乡镇养老院转型升级,做好农村“五保户”、孤儿供养和残疾人托养工作,大力推进五保户、特困户危房改造、搬迁扶贫和生态移民工程。

  (五)着力建设美好乡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

  1、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加大城乡环境保护力度,使全县环境质量定量考核各项指标有大幅度提高,城区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全面开展集中式引用水源地污染整治工作,加强引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引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水质监测频次,确保农村引用水安全。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处理模式及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镇)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城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

  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岳西好人”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赌博、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利用党校教育、远程培训、流动授课等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快美好乡村建设。用景点的理念把村庄打造成为“美好乡村”的风景线,重点选择乡镇政府驻地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历史文化名村等一些中心村庄,采取一次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成环境优美、产业鲜明、配套设施齐全、生活舒适、管理民主、邻里和睦的美好村庄。到2018年,重点支持50个精品中心村庄建设,建成省级重点美好村庄40个,为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提供示范引领。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全县脱贫工作的领导,统揽全局,凝聚力量,有步骤的推进规划实施。具体由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县脱贫工作日常事务。各乡镇要成立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实行党政同责。实行县领导包乡、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三年一轮工作模式,县直单位抽调专人组成65个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倾情帮扶。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组织力量,建立驻村扶贫工作队,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名包点干部、一名选派干部”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县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努力形成脱贫摘帽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方法,确保底数精准;规范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确保流程精准;强化公示、公开,确保对象精准。

  2、创新建立分类机制。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因村因人分类施策,确保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做到“滴灌”精准、措施得力、脱贫有望。

  3、创新建立规划机制。立足村情实际,注重与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工作规划,确保目标精准;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着力提高村级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真正实现民富村强,确保思路精准;针对贫困村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力求规划内容和举措细化到每个项目、每家每户,做到措施精准。

  4、创新建立动力机制。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确保宣传动员精准;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确保需求意愿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确保主体地位精准。

  5、创新建立管理机制。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县乡有管理系统,确保对象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确保成效评估精准;建立精准扶贫考核管理办法,对帮扶单位、乡镇、村以及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对帮扶干部定期进行考核,确保责任管理精准。

  (三)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

  1、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积极创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规范管理为重点、民主监督为保障的管理机制,着力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允许农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关产业项目经营主体来获取租金或分红,让农民从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中获取更多收益。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森林生态保持良好。鼓励村级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2、探索农村“三权”融资。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融资为突破口,扩大农民融资空间,盘活农村存量资产。适度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抵押融资试点。完善权益评估、风险补偿、资产流转等配套政策,实施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引导农民增强理财意识,支持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和农村资金合作社,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民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利用闲置房屋发展“房东经济”,开展资产及生产资料租赁业务,使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3、推进农村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和集体林权财产权属,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流转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健全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加强对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扶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着力建设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县土地承包仲裁庭。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稳步规范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益。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主体,理顺经营关系。加快建立林业产权交易平台,构建林业要素市场和林权有序流转的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四)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思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主动争取在外人员捐资援建。同时,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动员受益群众合理出资,形成脱贫奔小康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实物补助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同时整合现有的各方面农村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一套高效、规范、务实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规划高效实施、资金规范运转、队伍务实干事的管理模式。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实施规划中的职责,把规划的实施作为行政效能考核的重要内容,促使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专项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有效推动规划落实。坚持对规划实施实行动态监测、预警、分析,把握变化趋势,增强应变能力,确保总体目标实现。坚持推行政务、财务公开,接收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坚持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增强透明度,并实行年度资金审计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对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六)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将脱贫奔小康工作纳入乡镇目标综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脱贫奔小康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先进乡镇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完成任务差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对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制定统一的普惠政策资金扶持方案和考核方案,对于提前脱贫的村在普惠政策资金扶持的基础上给予10%的奖励。建立干部包村包户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相结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5650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