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 结构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结构师考试】

篇一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

  1 病原 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Virus,缩写为MRDV),属于植物呼肠孤病毒组(Phytoreovirus),是一种结构比较复杂的双链RNA,病毒粒体不稳定,一般呈多角形或球形,直径为60~70毫微米。纯化温度为80℃。在半提纯条件下,20℃时可以存活37天。该病毒可能存在株系分化现象,但还未完全明确,主要是水稻黑条矮缩病(RBSDV)和玉米粗缩病两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有人认为两者是同种病毒的不同株系,也有人认为两者是完全独立的不同病毒,究竟如何,还待进一步研究。寄主有玉米、小麦、大麦、燕麦、谷子、高梁、稗等。玉米粗缩病由灰飞虱传播。

  2 发病症状 本病多在玉米6~7叶时出现,病株叶色浓绿。叶片宽、短、硬、脆、密集和丛生,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最初产生透明小亮点,以后,亮点发展成虚线状条纹,在叶背面沿叶脉产生微小的密集的蜡白色突起。植株生长缓慢,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有时在苞叶上也有小条点。病株根系少而短,易从土中拔出。

  3 发病规律及原因 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传毒,枝叶摩擦、叶蝉和种子及土壤均不能传毒。传毒昆虫一经获毒后可终生带毒、传毒,即所谓持久性传毒。主要是灰飞虱一代成虫传毒。在我国北方灰飞虱第一代成虫自5月下旬羽化,陆续从小麦迁至玉米田吸食传毒,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迁移高峰后25天内出现玉米粗缩病发生高峰期,这段时间恰好是该病毒的潜育期。灰飞虱秋季从主要越夏寄主上迁移至麦田,将病毒传给小麦,并以3~4龄幼虫在麦田越冬,病毒也随之在小麦和虫体内越冬。翌年春季,灰飞虱第一代成虫在小麦收获前后,离开麦田向玉米田迁移、传毒,引起粗缩病的流行。灰飞虱并不食玉米,在其上灰飞虱不能完成生活史,所以玉米仅是灰飞虱的桥梁寄主,在玉米上暂时生存后,灰飞虱又迁至夏季的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上越夏。谷子、马唐、画眉草等禾本科植物是该病毒的主要越夏寄主。

  玉米不同生育期与抗性关系密切,一般在10叶期前的玉米处于感病阶段,玉米越小受危害越大。7叶期以前感病,产量损失80%;8叶期感病,产量损失38.5%;而11叶期感病损失仅为2.06%。在有玉米粗缩病毒毒源的地区,病害发生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灰飞虱第一代成虫高峰期与当地玉米的感病阶段相遇时期的长短。因此,播期与发病的关系尤为密切。

  玉米粗缩病毒寄主范围很广,除玉米外还寄生60多种禾谷类作物和禾本科杂草,如高梁、谷子、大麦、燕麦、黑麦、小黑麦、小麦、马唐草、稗草、金狗尾草、画眉草、山羊草、看麦娘、苏丹草、白茅草、早熟禾等。品种间抗性存在一定差异,但目前仍缺少高抗品种。管理粗放、草多的田块病情较重。

  4 防治措施 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为害。一是加强监测和预报,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在秋末和晚春及玉米播种前,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小麦和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二是选用抗病品种,尽管目前玉米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中缺少抗病性强的良种,但品种间感病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根据本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合理布局,避免单一抗源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三是调整播期,病害重发地区,应调整播期,使玉米对病害最为敏感的生育时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降低发病率。四是清除杂草,路边、田间杂草不仅是来年农田杂草的种源基地,而且是玉米粗缩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的越冬场所和寄主。清除杂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的为害。五是加强田间管理,结合定苗,拔除田间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粗缩病侵染源。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六是辅助化学防治,用内吸杀虫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和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粗缩病的传播。播种前后及苗期,对玉米田及附近杂草喷杀虫剂防治灰飞虱,可达到治虫防病的效果。药剂可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1605乳剂2000倍液或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30%乙酰甲胺膦乳油80~150毫升,对水60~75升喷雾,或每公顷用80%敌敌畏乳油2250~3750毫升,加水5~10倍,分次倒入195~225千克细沙(或细土)拌匀,随拌随用,均匀地撒施田中。

篇二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防控对策

  我市地处鲁西南平原、黄淮海玉米产业带,玉米种植面积2.3万公顷左右。近两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玉米粗缩病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麦套玉米、菜套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玉米产量损失较大。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有效防控对策,现介绍如下:

  

  一、发病症状

  

  粗缩病从玉米苗期至抽雄期均可发生,但苗期最易发生。主要发病特征是病株叶片浓绿,心叶背面、叶鞘和苞叶均产生白色、黄色或黑褐色的蜡状凸起,植株矮化,节间缩短,根系少,一般不抽穗、不结实。

  

  二、发病原因

  

  1. 气候条件适宜。气候适于灰飞虱发生、繁殖和迁飞条件的年份,玉米粗缩病就可能发生重,如冬季气温偏高、早春气温回升早。

  2. 田间杂草多。田间杂草多,传毒昆虫发生数量大,自然带毒率高,极易造成病害的发生。

  3. 套作。麦套玉米播种早的地块,小麦和玉米共生时间长,灰飞虱取食从小麦转移到玉米苗上,加长了侵染时间。而夏直播玉米则没有发生粗缩病。

  4. 不够重视防治。农民对玉米粗缩病认识不够,没有提早采取预防措施,等发病后才开始防治,造成防治困难、防治效果不佳。

  

  三、试验调查结果

  

  1. 播种期的影响。

  ①生产试验。2009年7月23日调查,4月30日前播种的春玉米粗缩病发病较轻,病情指数为20.36;5月10日至6月5日播种的玉米发病率为93.3%~100%,病情指数为92.03;6月10~15日播种的玉米发病率为4%~27.7%,病情指数为10.79。

  ②大田调查。调查数据表明,玉米苗期(1~9叶)与一代灰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相吻合,粗缩病发病重;如避开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则发病轻。如2008年5月下旬麦田套种或大蒜茬播种的玉米,粗缩病发病率为48%~100%,而在6月10日播种的发病率仅为1%,6月15日播种的发病率为0。2009年调查,5月份播种的137块地发病率为37.4%~78.8%,6月上旬播种的39块地发病率为20%~32.3%,6月11~15日播种的34块地平均发病率为1.26%。

  2. 种衣剂和喷药的影响。据济宁市植保站玉米种衣剂包衣和喷药防治试验,实行种子包衣和幼苗期喷药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包衣加3叶期喷药的3次重复平均病情指数为42.25%,包衣加3、6叶期喷药的3次重复平均病情指数为52.92%,包衣不喷药的3次重复平均病情指数为59.75%;对照(CK)3次重复平均病情指数为68.0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种子包衣和喷药防治是综合防治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防控对策

  

  1. 防控策略。采取统一行动、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防治的防控策略。

  2. 防控措施。

  ①思想认识要到位。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而引起的病毒病,是一种可防不可治的病害。粗缩病发生后,轻者造成茎节粗短、叶片皱缩和植株变形,重者可造成减产甚至绝产,因此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玉米粗缩病的为害,狠抓防治不放松。

  ②组织领导要到位。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要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技术队伍,安排布置、宣传指导防控工作,层层签订责任书,任务目标落实到人。

  ③宣传发动要到位。一是组织召开现场会,现场教学、现场培训、现场发动;二是以签订承诺书的形式提高农户认识,使防控工作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发动;四是充分利用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示范带动;五是及时提出技术指导;六是技术人员要深入生产第一线指导田间管理。

  ④物化补贴要到位。力争通过政府补助、企业赞助、农民自筹等多种方式确保防控所需资金。

  3. 防控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包衣。尽量选用农大108、登海6213、先玉335等抗病品种,并进行种子包衣。据调查,同一品种使用种子包衣剂的发病轻,没有使用包衣剂的发病重。

  ②适期播种,尽量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的活动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对麦套夏玉米而言,套种越早受害越重,如漕河镇围子村有东西两户相邻两块承包地,东户为麦套玉米,品种为郑单958,中间畦上两户各种1行,东户1行的郑单958于5月15日播种,基本上绝产;而该户同块地5月25号麦田套种的其他玉米则发病较轻。

  ③推广玉米夏季直播。夏季直播玉米很少有粗缩病发生,表现为叶色浓绿,茎秆粗壮,布局合理,生产潜力大。

  ④清除田间、地边、地头杂草,减少灰飞虱栖息地和毒源。

  ⑤早防、普防、强防。在玉米刚出土还未展叶前,每亩用玉米害虫一遍净60毫升加10%吡虫啉10克,对水30千克进行全田喷施。玉米有2~3片叶时,用上述药剂同时加入绿亮40毫升,对水60千克喷雾,每间隔7天喷1次,连喷3~5次,能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兖州市农业局 邮编:272100)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篇三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潘 军 郭风英 陈举林 李平海 伞 芳

玉米粗缩病是山玉米粗缩病毒(MRm)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是由灰虱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生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生比较普遍,严重的地块发病率可达50%以上,已经成为制约玉米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1 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及危害

1.1 玉米粗缩病的危害症状

感染玉米粗缩病毒的植株叶片短宽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缩短,植株明显低于正常植株,顶部叶片族生呈君子兰状,叶背、叶鞘以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雄穗退化,分支减少,雌穗畸形,严重时不结实,减产严重。

1.2 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给玉米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严重发病时,一般田间发病30%~50%,减产可达30%~40%。2005年笔者在泰安市田间调查时,部分严重地块高达70%~80%,株高仅为正常植株的1/2,而感病植株的产量只有正常植株35%,部分严重病株雌穗不结实。

2 玉米粗缩病的发病规律及传播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2.1 影响发病的因素

2.1.1 毒源量。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在生产中,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的发病重。前茬为小麦,且丛矮病发生重的地块发病重。这是由于小麦丛矮病株中,混有玉米粗缩病的病

篇四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cn

玉米粗缩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作者:孙秀振 赵秀珍 初新杰 王凯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3年第05期

[摘 要]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气候条件、玉米品种的更换以及种植制度的变革,使得我国玉米产区玉米的粗缩病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就发病原因、特点以及防治措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 玉米 粗缩病 发生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31.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74-01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毒的病毒病,有随气流迁移和随雨水降落的习性,随着小麦的收获,灰飞虱向早春玉米田和套播玉米田大量迁移。近几年来,由于玉米更换品种和变革种植制度,使得我国玉米产区玉米的粗缩病危害越来越严重,如1996年是我县发生最重的一年,东阿县玉米种植面积范围内普遍感病,一般病田病株率在10%以下,部分地块在50%左右,个别春播地块病株率高达85.6%,基本绝产,给该县玉米生产造成极大损失。

一、发生原因

玉米粗缩病以带毒灰飞虱传播病毒,自然界灰飞虱带毒率为5~8%,1只带毒灰飞虱可连续使3~5株玉米受害。春季带毒灰飞虱将病毒传播到返青小麦上,再由小麦和地边杂草传到玉米,经过15~25天的潜伏期显示症状。

二、症状特点

苗期受害最重,感病玉米在5~6叶期开始出现明显的症状,心叶变小,不易抽出,继续发展,病株叶片变宽、短、硬、脆,叶色浓绿,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叶片密集,成对生状,叶背、叶鞘以及苞叶叶脉上突起粗细不一致的蜡白色条状,9至10叶期,病株矮化更突出,上部节间粗肿短缩,顶部叶片密集,大多不可抽穗结实,少数雄穗虽可抽出,但分枝少,无花粉,果穗畸形,花丝少,植株矮化很严重,雄穗开始退化,雌穗严重畸形,发病早的病株无产量,发病晚的产量也极低。

三、发生特点

1.发生面积大,发生程度重

篇五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

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

摘要 根据鲁西南地区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情况与危害症状。分析了粗缩病发生及加重的原因,提出了发病后应采取的补救措施和播种厦出苗后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危害;灰飞虱;原因;措施

文献标识码B

1 鲁西南地区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情况【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山东省菏泽市位于鲁西南,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形,是一个农业大市。据统计,荷泽市玉米常年栽培面积在20万hm2以上,由于气候、种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玉米粗缩病普遍发生并蔓延,尤其是蒜茬直播的玉米地块和半春半夏田中病害更为严重,部分地块病株率达70%以上,甚至绝产。

2 粗缩病的生物学危害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粗缩病,其中以苗期至7叶期发病最盛。植株感病后,表现为植株严重矮化,茎秆变粗,叶片紧凑,节间缩短,叶片变成深绿色,变宽、短脆;雄穗退化、雌穗畸形,发病早的不抽穗,发病晚的雄、雌穗虽抽出,但扭曲畸形,雌穗小,甚至不结穗,有的1棵玉米结4~5个穗,但抽穗后不再生长。有些玉米品种感病后,心叶卷结,特别是叶角黏结,由于茎部继续生长,使心叶弯成弓状。

3 粗缩病发生及加重的原因

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成虫或若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翌春迁入玉米田。春季带毒的灰飞虱可将病毒传播至返青小麦上,然后再由小麦传播至玉米。玉米5叶期前易感病,10叶期抗性增强。该病的发生与带毒灰飞虱数量及栽培条件有关,玉米出苗至5叶期如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期相遇,则易发

篇六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一)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一)

摘要 阐述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分析其发病原因,提出了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以指导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症状;原因;防治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病毒病害,一旦发生就很难治愈,单株产量损失达70%~100%,可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控制其蔓延。现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1 发病症状

玉米苗期受该病危害最重,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一般五至六叶期开始发病,有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出现在玉米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而后逐渐蔓延。叶背主脉有粗糙感,上具蜡泪状长短不等的突起,病株叶色浓绿,叶片宽短僵直,心叶不易抽出而变小,卷成筒状,叶片密集丛生,对生。病株节间缩短,生长迟缓、严重矮化,不足健株的1/2,易拔出。苗期病株根茎交接处变褐色,木质化;根少而短,丛生根,易分叉。病株轻者虽抽雄,但无花粉,分枝极少,花丝极少,果穗畸型,植株严重矮化,病株多提早枯死或无收。

2 致病因素

2.1 病原

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是玉米粗缩病毒(MRDV),属于植物呼肠弧病毒组,是具双层衣壳的双链RNA球形病毒。直径60~70 nm,存在于感病植株叶片的凸起部分细胞中。

2.2 传播方式

主要靠灰飞虱传播,灰飞虱一旦得毒,终生带毒,蜕皮后病毒仍在其体内繁殖,属持久性传毒。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冬小麦是该病毒越冬场所之一。套种田、早播田及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病重。自然界灰飞虱带毒率5%~8%,春季第1代灰飞虱成虫在越冬寄主上取食得毒,并陆续从小麦向玉米上迁移。一只带毒的灰飞虱可以连续使3~5株玉米受害,玉米植株染病后要经过15~25 d的潜伏期才能显示症状。玉米五叶期前易感病,十叶期抗性增强。玉米出苗期至五叶期如与传毒昆虫迁飞高峰期相遇易发病。

3 发病条件

3.1 气候条件

暖冬造成灰飞虱越冬基数高,为毒源的积累创造了条件。春夏干旱、高温的气候也是该病发生与流行的有利条件。

3.2 环境条件

玉米粗缩病毒及其介体灰飞虱的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玉米靠近树林、蔬菜或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极易造成玉米病害的发生,由于这些环境有利于灰飞虱栖息活动,传毒昆虫发生数量大,自然带毒率高。

3.3 作物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对玉米粗缩病抗耐性有差异,种植抗病性差或不抗病杂交种和自交系是导致玉米粗缩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3.4 播种时期

夏玉米实行田间套种,套种期偏早。玉米播种多在5月中下旬,5月下旬或6月初出苗,2叶1心时抗病力弱,又正好与灰飞虱寻找寄主的时期重叠,利于

篇七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介绍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病原传播、发病条件,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为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防治技术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该病近些年在高阳县玉米地表现出一定增长趋势,对该县的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阻碍,导致玉米产量难以上升。

1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

通常情况下,患有玉米粗缩病的玉米植株会比正常植株表现出明显的矮化趋势,且更加粗壮,其叶僵直且宽度增加,叶色以浓绿色为主,其中顶叶一般为君子兰样的丛生状。节间会变的异常短粗。更细微的特征是其叶背、叶鞘或是苞叶等部位出现有蜡白色条状突起,粗细不均,粗糙感明显。在病情刚发生时一般会在心叶的基部以及中脉的两边出现油浸状的褪绿透明点线,并可随病情的发展缓慢扩散至全叶面。此类植株一般会不同程度地限制根系的生长,明显的矮化多出现在九至十叶期,其高度几乎不超过正常植株的1/2,多半的病株不能抽穗结实,即使抽有少数的雄穗,但分支也非常少,而且无花粉[1]。果穗畸形,花丝极少,严重时不能结实。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粗缩病,但通常会在苗期暴发最严重的疫情。如果在1叶1心时发病,则可导致心叶难以抽出,即使抽出也会变的更小,在玉米5~6片叶时开始表现症状,症状一旦出现后基本上无药可治。

2病原传播

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是玉米粗缩病毒。该病毒有着较大范围的寄主,但通常以单子叶的禾本植物居多,同时对玉米、大小麦、高粱以及水稻等农作物均可造成侵染,当然也包括其他的一些杂草类植物。就玉米来看,灰飞虱通常为其第一大传播媒介动物,而且一旦灰飞虱感染了此类病毒,则可终生带毒地进行持续性传播[2]。粗缩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可增殖和越冬,但不能经卵传给下一代。灰飞虱成虫和若虫在田埂地边杂草丛中越冬,作为翌年初侵染源。冬小麦也是病毒的越冬寄主。带毒的灰飞虱可在春季感染返青小麦,此后则可经历小麦、地边杂草、玉米的传播链。

3发病条件

一是玉米品种对粗缩病的抗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生产中应用的主栽品种缺乏较强的抗病性,不同品种之间发病程度有一定差异,可根据当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3]。二是某些栽培条件与部分栽培制度均能成为发生粗缩病的关联因素,但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受田间灰飞虱的个体数量及其带毒情况的影响。因此,只要尽量地将玉米的易感生育期与灰飞虱盛发期错开,则可有效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850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