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篇一 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浅谈农广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云南省澂江县农广校自1981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需求,开展学历教育、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已累计招收中专学员966人,毕业499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000余人次;“绿色证书”培训806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00人,转移就业6867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157人,毕业54人,在学103人。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国家对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农广校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优势渐渐逝去,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中专招生数量严重下滑。农广校是成人农业中等专业函授学校,中专学历教育曾经是学校的骨干办学层次。上世纪八十年代农广校建校初期,社会对大中专人才的需求量大,全日制大中专学校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一些不具备中专学历的在职人员也有提高学历的需求,加之学费全免,生源相对充足。进入九十年代,农广校实行低收费办学,财政给予学员适当的补助,生源基本稳定。近年来,随着财政补助的取消与高校迅速扩招,农广校招生数量严重下滑。2005年至2008年澂江县农广校共招中专学员16人,年均招生4人,按2008年全县农业人口13.8万计算,仅占农业人口的万分之0.28(中央校规定,农广校招生规模应达到当地农业人口的万分之三),仅完成中专招生任务的9.3%。而在2004年以前的18年里,澂江县农广校共招中专学员966人,年均招生54人,比招生任务数的41人超13人。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效果差。农民培训是农广校的主要工作职责。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农广校就拓展办学层次,开展初等农业教育,对农民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目前,农广校已成为农民培训的主力军,承担着“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任务。但农民培训也存在着组织培训难,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尤其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效果较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参加培训不积极,组织培训难度大。每次组织培训,参训人数与应训人数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距,且时间观念差。二是课堂纪律差。由于学员学习意识淡薄,不专心听讲,嘈杂声不断,扰乱课堂秩序。三是文化素质偏低,接受能力差。多数参训人员年龄偏大,仅有小学文化,对老师讲的内容一知半解,达不到培训效果。

  3.农广校教师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农广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效果的好坏,尤其在新的形势下,农民培训已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更要求农广校教师要具备更高更全面的综合素质。但目前县级农广校人少事多,教师只能忙于日常的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很难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试验示范等实践活动,导致澂江县农广校的大多数教师的理论知识多,实践技能少,动口能力强,动手能力弱。在给农民上课时,理论讲得多,实践讲得少,实用性不强,调动不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二、采取的对策

  

  1.扩大中专招生规模,稳定中专学历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中高级农业技术人才。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往、用得上的中等专业适用技能人才,是农广校责无旁贷的职责。因而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千方百计扩大招生规模,稳定中专学历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借国家经济刺激计划,争取支农资金扶持,做到财政补一点、学校免一点、学员交一点,减轻学员交费负担。二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积极组织生源。首先,把符合农广校招生条件且未取得大中专学历的村组干部,全部纳入中专学历教育;其次,组织动员农村党员、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分期报读农广校适合自己的中专专业。三是加强面授辅导。结合农事活动,错开农忙季节,组织学员参加面授辅导,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保证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2.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效果。要采取多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一方面,要巩固和完善现有的集中教学、面对面培训,发放简单明了、易学易懂、农民一看就会的“明白纸”,且在村务公开栏中开设农业科技知识专版。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建议在县电视台开办县级农广天地节目。《农广天地》栏目是中央农广校在CCTV-7开办的农民科技教育与培训节目专栏,目的是向广大农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朋友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农广天地》栏目传授农民致富技术,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到各类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实景拍摄,系统讲解,易学实用。播放多年来,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喜爱。但是,随着农村改革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加之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土壤气候、作物品种、种植结构、耕作制度差异较大,中央台《农广天地》的一部分节目不适合当地农民的需要。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很有必要开办县级农广天地节目。具体做法是:由县政府牵头,县农业局和广电局主办,县农广校和电视台承办。由县农广校根据农业生产实际,组织广电、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烟草、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单位的科技人员,根据生产发展需要,结合生产实际,编写科普短讯,由农广校负责将其制作成音像节目,交县电视台。县电视台在晚间县新闻播放后,播放县级农广天地节目,这段时间正值晚上农民种田归家,电视收视率高,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农

[1] [2] 下一页

篇二 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浅谈新形势下农广校发展之路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建近30年来,为我国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专业人才和各类实用人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作为中国农业科技普及教育主力之一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寻求新形势下的发展之路,是摆在农广校面前的首要任务。 现以辽宁省锦州市农广校为例,对新形势下农广校的发展之路作出分析。

  

  一、从农广校的现状看其发展的必要性

  

  辽宁省锦州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于1981年,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下设的市级分校,共开设种植、养殖、经营管理和农业工程四大门类9个专业的40多个学科。自建校以来,市农广校中专累计招生29080人,毕业12000人,其中被提拔到县级领导岗位的约20人,科级约300人,晋升中高级技术职称约500人;招收自考、函授的大专本科生1275人,毕业953人;在广大学员、农业专业技术干部及新型农民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到目前为止,已鉴定8055人;从2004年至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进行职业技能性培训54724人,转移50867人,转移率达92.9%。由此可见,农广校基本上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办学体系,在培养新型农民、帮助受训农民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因而,作为农业劳动者素质教育前沿阵地的农广校,其不断发展是新形势“三农”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从农广校现存的问题看其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辽宁省锦州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面临不少的问题和挑战。

   (1)锦州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80%的农村劳动力仍处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农村高素质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锦州市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

   (2)近两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与逐步蔓延,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其中部分农民重返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开始创业,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09年2月,锦州市返乡农民工达13090人,占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总数的22.4%,因农民工失业,全市农村劳动力年收入将减少0.9亿元。这些返乡的农民工急待加以培训,以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重新走上新的劳动岗位。

   (3)2009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转型的第一年,重点培训涉农专业。锦州市“阳光办”现有26个基地分布在各县(市)、区,其中各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均承担新的培训任务,给市县两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带来了新的压力。

   (4)远程教育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发挥还不够,工作水平需要切实提高。农广校是一支体系较为健全、队伍较为完整、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骨干力量。但多年来缺乏必要投入,特别是市县级农广校条件简陋,设备陈旧,难以正常开展工作,甚至面临垮掉的危险,这急需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从而大力培养出一支既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改进,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的意愿和多样化学习需要。

  

  三、从农广校的机遇与任务看其探索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强。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上,都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农民教育培训成为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二是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如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全日制农村籍学生给予生活补助,截至2009年锦州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共有382人享受全日制助学补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财政资金投入也逐年增加,2008年锦州市阳光工程资金为341.6万元,2009年达到了349.5万元。三是农民对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随着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空间,农业的功能也得到很大拓展,农民学习并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致富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满足农民培训意愿,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使命和责任。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我国农村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培训方式,在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锦州市两级农广校要准确定位,紧密围绕锦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职业的变化特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农民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培训方式方法,推动农广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培训方法。要坚持下沉办学重心,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特点,把培训过程与关键农时季节、关键生产环节紧密结合,把课堂直接办在乡村,办到田间地头,办进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把农广校的中专函授教育、全日制教育与农民技术培训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农民生产技术与增加收入为目的,真正办农民满意的培训。

  2.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宗旨,努力钻研业务,强化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发扬农广精神,把与农民、农业、农村有关的农、林、牧等各相关单位的培训联系起来,全市统一建立健全门类齐全、人员素质较高的师资库且保证有一批具有高级、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充足在第一线,以提高农广校教学质量与社会影响力。

  3.以务农农民和返乡农民工为重点

[1] [2] 下一页

篇三 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

敦化职业技术学院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育,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知识型人才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将来谁种田、种好田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为更好地加快培育敦化市新型职业农民,根据省农广校的要求,我们对敦化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敦化市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

敦化市乡村人口172461人。有劳动力资源90563人,占乡村人口的52.5%,其中男劳动力资源占59.3%、女劳动力资源占41.7%。在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乡村从业的人员85536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94%。在从业劳动力中真正从事农业的只有41693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48.7%。

二、敦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途径

敦化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年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农民培育上,2015年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确定遴选标准,严格遴选学员。我校主动与当地镇政府主管农业的副镇长联系,详细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内容及文件精神,报告我校在项目实施中的任务及培训意义,争取镇领导的深刻领会和

大力支持,与所培训辖区的村长取得联系,对各村各户的发展规模和产业需求进行准确的调查,明确受训学员的培训想法和专业定位,对报名参加培训的农民进行择优遴选,共遴选出350名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及农场主和致富带头人。

(二)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中我校充分发挥了农广校在农民培训中的人力资源优势,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加强软、硬件建设投入的力度,得到市政府及农业局的认可和重视,积极争取农民培训项目,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精心设计培训计划及专业设臵,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我校2015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共开设了种植、农机、病虫草害三个专业的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其中以种植专业为主的生产经营型培训班招收学员150名;以农机为主的专业服务型培训班招收学员150名;以病虫草害专业为主的专业技能型培训班招收学员50名;每个专业的设臵都是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而开设的,具有代表性。每期班分额为50人,确保了工程的培训质量和效果。

(四)创新培训理念,制定科学的培育方案和培育模式。在制定培育方案过程中,我校本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指导思想,将集中理论学习+考察实践+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流程,使受训学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目前,所有培训任务均已顺利完成,后续服务指导还将继续。

(五)聘请高素质的培育教师,为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按照培训计划我们组织和聘请了当地有名地相关专业的专家和讲师担纲授课,他们的讲授面向的是我市农村发展的实际,讲授的都是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用地方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授课,得到了受训学员的极大认可和一致好评。

三、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看: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全市共有新型职业农民2916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1.69%,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占3.9%的比例,比现代农业发达县市农业农村人才占比差距更大。

二是分布不均。从此次统计的数字看,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大多集中在种养方面、农机操作维修和农村能工巧匠方面,种养能手合计721名,占总数的24.7%,农机操作维修630人,占21.6%,农村能工巧匠359人,占12.3%,而加工、管理、经营、农村经纪人、技能型等其他类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行业分布极不平衡。

三是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年纪在45岁以上,队伍普遍年纪较大,有进一步老化现象。

四是从文化知识结构来看,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较多,且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紧缺。从性别结构方来看,女性农村实用人才少。

(二)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看:

一是时间上存在矛盾。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训真正要让农民系统掌握一门基本的业务技能,需要较长时间,按省要求生产经营型至少要15天以上,专业技能型也要5天以上。现阶段农村中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部分50岁以上,而且都经营着劳动密集型作业,要离开家中一、二天也许还可以,要五、六天离开家来学习培训,家中的产业受到影响,相当困难。即使走得开,农民在家打工一天200多元,而培训五、六天就少赚五、六百元,一般农民是很难想得开的。

二是学习内容上矛盾。要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就必须系统的学习培训,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而50多岁以上的农民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听系统的学习乏味,甚至听不懂。短期快餐应对式培训、培训时间短、重点突出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系统提高农民的业务技能又很难。

(三)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渠道看:虽然有农业部门、人事就业部门、教育部门等,但培育的角度不一,而且都以速成培训居多,很难达到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的效果。

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敦化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最现实的关系到将来十年、二十年后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如何推进敦化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议如下:

(一)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积极性。如对于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合格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产业上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项目和资金扶持,使他们实实在在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同时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天以上培训合格的,除来回车费、吃住报销外,还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二)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培训效果。如培训内容要切合当前实际,农民有强烈的需求;培训教材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培训的师资力量,既要有较好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农民学了几天真正学到知识,尝到甜头。

敦化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五年十二月十六日

篇四 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进一步做好我校成人学历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进一步做好我校成人学历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学历教育是我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党校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开始于2004年的我校成人学历教育,至今已走过了12年的辉煌历程。 我校成人学历教育成效显著,成绩突出,充分利用了我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延伸和拓展了党校教育的功能,为提高我市党政管理干部文化素质,培养地方经济和建设管理人才,促进天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我市学历教育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办好我校学历教育,今年8 月,继续教育处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一次深入调研,这次调研活动,紧紧围绕我市学历教育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做好学历教育工作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现将此次调研活动汇报如下。

一、天水市成人教育招生总体形势

从近8年来的成人招生报名人数来看,我市成人高考报名人数的年平均数在3500左右,并且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只有2011年创出4733的历史高位。

对于今后几年报考人数的变动趋势,我们的结论是:在未来4-5年的时期内,我市成人高考报名人数仍然会在3500这个平均数上下

波动。成人高考报考人数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对于成人高考报考层次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近两年的报名数据中得到一些结论。

2014年,我市3581名考生参加成人高考,其中专科起点升本科1924人,高中起点升专科1585人。高中起点升本科72人

2015年, 我市成人高考报名人数为3889人。其中专科起点升本科2024人,高中起点升专科1828人。高中起点升本科37人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专科升本科占到了全部报考人数的53.7%,2015年这一比例为52%。2014年高中起点升专科比例为44%,2015年这一比例为47%。高中起点升本科仅占1%-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大专报考本科的考生人数占了全部报考人数的50%以上,这一数据为我们今后的成人教育招生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大专层次升本科应该成为我校成人教育招生宣传的重点。

二、我校成人学历教育招生情况

目前,我校学历教育合作办学的高校是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办学形式有函授和网络教育两种。共开设30多个专业。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三所高校教学班均为函授教学,兰州大学教学班具有函授和网络教育两种形式。

从2005年第一届招生到2015年,我校成人教育共招生11届, 招生总人数达到 4721人 。以下是我校成人教育2005-2015年招生人数变动图。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到,我校成人学历教育变动过程中的几个特点:

(1)我校学历教育从2005年起步,至2009年创出646人的高点之后,开始缓慢下滑,其中只有2013年产生了小幅反弹。

(2)兰大网院近年来发展迅速,2013年、2015年招生人数均超过函授教育。

(3)从学历教育招生人数总体情况看,我校学历教育目前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

三、当前我校学历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成人学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历教育招生人数连续6年出现下降,入学人数逐年降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下列几个方面。

(1)社会办学主体多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许多高校纷纷涉足成人教育,已经形成了办学单位众多,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可以说,目前成人教育的办学相当混乱, 一些个人一张桌子、一个广告牌就是一个办学单位,给成人高校招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制约了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从近几年的报考人数来看,我市每年参加成人高考的人数平均在3500人左右,在众多的办学单位面前,生源竞争十分激烈,制约了我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3)专业需求个性化、分散化日趋明显,造成了生源的隐性流失。 随着全社会成人学历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学历需求的个性化也日趋明显,对我校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带来了不利影响,许多专业

报考人数太少,在我校无法开班,导致了潜在生源的流失。

(4)工学矛盾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工学矛盾不仅是考生考前选择高校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影响学员在校面授出勤率的因素,大多数考生在选择时,会优先考虑以工作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办学越是严格,就越容易造成生源的流失。

(5)部分招生单位不正当竞争,导致生源的严重分流。

在成人教育的办学过程中,一些办学单位为了吸引生源,采取不面授、不考试、学费优惠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严重地扰乱了成人教育正常的办学秩序,这种错误的做法给管理规范、严抓质量的正规办学单位提出了挑战。由于我校成人学历教育始终坚持从严办学的原则,对学员到课、面授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一些学员选择了一些不面授、不考试的教学点,导致了我校生源的流失。

四、进一步办好我校学历教育的对策

当前,我校学历教育工作处于艰难发展的阶段,面临着极为不利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克服困难,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增强工作的创造性,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校成人学历教育工作平稳发展的基本局面。。

(1)加强网络和媒体宣传。

在我校网站、《天水日报》等媒体投放招生广告,在招生宣传的深

篇五 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论农广校体系建设

论农广校体系建设

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加强农广校的体系建设工作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是农广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有效地整合农业教育资源,履行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和科学普及等公共服务职能,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供基础依托。

一、农广校体系建设的内涵 创新农广校体系建设,就是农广校体系建设的内涵。面对规模大、层次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战略任务,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明显不足,存在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主体比较脆弱、社会资源分散等问题;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激励和硬约束,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滞后,存在“低水平简单重复”问题;教育培训条件不配套,基本建设长期欠账,存在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等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加快创新农广校体系建设。

面对目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所遇到的新形势、新需求和新任务,农广校体系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充满各种新的挑战和困难,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构建一个符合新时期新阶段的农广校体系。一是创新原则,遵循“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原则,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设施综合配套,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相互衔接配套的农广校制度体系,更为严谨的为农民服务;二是创新机制,以“百万中专生计划”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模式,建立“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农民学历教育制度;要以“阳光工程”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和“创业培训”模式,构建一个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多方面教育培训的农广校教育体系,更为全面的为农民服务;三是创新方法,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上,要以“管理制度”、“组织保障”、“学习氛围”三到位为基础,“田间学校”、“创业培训”、“农业基地”三结合为抓手,办好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更为实效的为农民服务。

二、农广校体系建设的原则

针对现阶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现实需要,建设农广校体系的根本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

【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一)独立自主并有章可循的原则

强化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独立性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形

成具有较强自主性、独立性的工作局面,规划、设计和形成符合农广校职能实际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真正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自主的定好教学规划与项目。并且做到教学要规范、制度要健全,比如从制定中专班招生计划工作开始,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各级中专教育管理制度、章程、方法来规范教育教学工作,抓好每个环节,认真做好台账管理,做到每一个学员有一份完整的档案,每个一学期的每一个科目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按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班会制度、班干会制度,严格考勤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二)重心下沉并自下而上的原则

农广校的根基在农村,要下沉重心,贴近农民,采取下乡教学、集中教学等多种办学模式,严格按照规定发放补助补贴,既解决工学矛盾,又能体现了农广校办学特色。并且努力形成一种良性的由下至上的建设原则,基层农广校是农广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市级农广校是农广校发展的纽带,农广校体系要始终保持一种自上而下的扶持状态和一种由下至上的维护状态。

(三)各方突破并学以致用的原则

农广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和能力,采取各种措施,争取当地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支持和认可,努力成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打造当地的农民教育培训品牌,提高社会知名度。对于农村劳动者而言,花费时间学习,目的不是拿文凭,而是通过专家技术员的讲解,能从实践中去感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一技之长,并结合当地的农村实际,可以灵活增设一些实用技术的培训,比如我县是农业大县,作物主要以大米、油菜、食用菌、桑蚕为主,在开设中专教育课程时,可以侧重从这些作物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等方面入手,教学员一些比较实用又特别需要的技术,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农广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紧抓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形成农民职业化和种地科学化的基础,亦是破解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的利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农户群体快速分化,出现了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经营和服务型农户、半工半农型农户和非农产业农户等,相应的农民也快速地职业化,出现了产业工人、专业技能人员、社会服务型人员、家庭农场主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确保能有相当一部分高素质农民留在农村以农业为

【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职业,是破解今后“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的制度性变革。

“职业农民”是针对“身份农民”、兼业农民而言的,是农民从生活在贫穷乡村、社会地位较低的“身份”走向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的根本转变,是完善生产关系、推进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安排。在市场规律作用下,高素质劳动力无疑向劳动力定价高、生存环境好、有较高社会保障的地方流动。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消除市场缺陷,让留在农村的劳动者与城镇居民一样,能得到一份与城镇教师、医生等同等待遇的职业,把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受人尊重的光鲜的工作岗位,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因此,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关键在于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持续提高农业农村的吸引力。【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农民职业化后更要通过农广校的培训来做到种地科学化,从而破解“如何种好地”的难题。在培训方式上,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以便民、惠民为出发点,坚持教育和培训并重,理论与实践并举。要以“百万中专生计划”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模式,建立“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农民学历教育制度;要以“阳光工程”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和“创业培训”模式,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农民培训制度。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根据农民从业年龄、能力素质、经营规模、产出效益等,科学设定认定条件和标准,研究制定具体的认定管理办法。同时,要明确农民教育专门机构在认定和服务上的主体地位、管理协调作用,加强建设和管理。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信息档案,并向社会公开,定期考核评估,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四、农广校体系建设的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工作水平是基础。【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都市农业,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积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民培训,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农村致富能手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证书、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远程科技教育等培训工作,踏踏实实为农民做好事,办实事,为农牧【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贡献。

为确保我县农牧民各种培训任务的完成,并且在工作上按上级要求做实做好。农广校多次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自治区、地区有关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及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文件要求,吃透精神,领会实质,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认真扎实热心地开展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

2、做好职能定位,加强条件建设是重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这标致着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已经开始,作为农广校系统要自上而下拧成一股绳,明确职能和定位,确定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不动摇。条件建设是体系建设中的骨架和基础,要从基层进行推进,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大对农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尤其是加强县级农广校的各项基础条件建设、充实设施设备、建立教学实训基地、改善教学培训条件。同时要成立和加强乡镇、村级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力量,提出量化的标准,有重点的进行建设,主要建设到三个地方,一是建设到农业专业合作社,二是建设到农业企业,三是建设到大型的标准化农村社区。突出农广校办学特色,加强基层校“农民科技培训直通车”的配备和补充。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在各地搭建和设置农民教育培训专门广播和电视频道。

3、提高队伍素质,保证教育质量是关键。

要根据教育培训任务的需要,按照“人才对路、专业对口、质量较高、数量够用”的原则,确定教师的需求量和专业结构,制定出农广校管理人员和授课教师队伍建设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确定“对内抓提高、对外搞引进”的队伍建设思路,对专职办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知识提升培训和继续教育深造,同时按照办学任务的要求,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教授、高水平教师、农村能工巧匠、农村土专家等充实到农广校兼职教师队伍中来。

五、农广校体系建设的内容

新时期、新形势给农广校体系建设提出了五方面的建设内容:一是职能的建设;二是能力的建设;三是文化的建设;四是项目的建设;五是体制机制的建设。

在职能的建设中,要明确提出农广校的职能定位,即:运用远程教育培训手段,面向农村,培养中等专业人才;制定农民培训规划、计划,组织指导并实施

全省农民培训工作,培养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型、服务型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农广校的性质应明确是公益性全额事业单位。

在能力的建设中,一是要加强条件建设。要根据不同的层级和特点,规划和确定一系列能够满足农广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项目,形成一种常态性、规范性的投入和建设。有骨无肉或有肉无骨,甚至部分基层校基本是无骨无肉的状态,根本无法保持和稳固农广校体系的健康发展,在体系这个词上是不完整的,存在着有名无实的现象;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农广校体系各项制度的完善和推进,建立健全人员、工作、管理、业务开展、项目管理等规章和制度,形成有序的工作环境;三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事业兴衰的关键,要始终坚持“内提外稳”的原则,真正提高农广校队伍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农广校的办学人员和教师队伍必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服务能力,必须建立一支作风硬朗、勤于思考、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办学队伍。

在文化的建设中,农广校的文化建设是整个体系工作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有力体现,新时期农广文化的核心,即:品格高尚、行为规范、思想活跃、目标同一,农广文化的提出和发扬是整个农广校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在项目的建设中,要根据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和实际,设计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和不同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库,做好项目库的储备和建设,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体制机制的建设中,必须注重实效,适应需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的政策机制;能够激励社会各部门支持和参与的协调机制;能够完善有效保证农广校体系高效运转、自我发展壮大的运行机制;能够调动农广校广大办学人员投身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激励机制和能够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断走向法治化管理轨道的保障机制。只有不断创新和加强体制机制的建设,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需要。

篇六 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关于农广校创业发展之路的研究-

关于县级农广校创业发展之路的研究

——以夏邑为例

河南省农广校夏邑县分校 王留标

【内容摘要】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全国各地相继诞生了农广校。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全国各级农广校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创业和发展的典型分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文章通过对全国闻名的夏邑县农广校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拥有一个好校长、一支好的办学队伍、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管理机制、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是成功农广校的发展之路。按照“六个好”的道路发展县级农广校,对打造农广品牌、推动农广校在“十二五”期间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层农广校 创业发展 办学道路 夏邑县 研究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全国各地相继诞生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全国农广校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五级办学体系(中央校、省级校、地(市)级分校、县级分校、乡镇教学班)。根据近年来农业部开展的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结果得知,全国县级农广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教学功能不断拓展,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贴近“三农”特色更加突出,远程教育和面授培训相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发挥,教育培训成效显著,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农广校已成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纵观全国农

广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拓展的创业发展历程,各地农广校涌现出一批创业和发展的典型,积累了丰富的创业和发展的成功经验,成为农广校建校30年来的最大财富,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认真研究了中央农广校编写的《创业发展之路》一书中所推荐的32个创业发展典型 [1] 以及近几年全国新出现的明星农广校,尤其是对夏邑县分校进行了更为深刻细致的探讨研究,收获颇深。

夏邑县农广校是全国农广校系统的老典型, 1981年创建,1986年11月就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广校四个试验基地县之一,2002年被中央校命名为全国“育才兴农示范校”, 2004年被河南省农广校定为第一个直管县分校。2004年12月,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曾一春率中央农广校理论中心学习组一行20多人,专程到夏邑县农广校考察调研学习,当场决定把夏邑县农广校定为长期的联系点、支持点和学习点[2]。2009年12月农业部公布了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的结果,夏邑县农广校为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A级校、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突出学校、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学校,这次评估全国共有1907所县级农广校参加,占全国县级农广校总数的86%,评出A级校481所、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学校各100所,而三者都是的全国只有6所,夏邑县农广校居其一[3],不愧为全国县级农广校的一面旗帜。

【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纵观夏邑县农广校30年办学,之所以能够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做到“红旗不倒、老典型常出新经验” [4],关键是按照“六个好”的标准,即一个好校长、一支好的办学队伍、一个好的发展思

路、一个好的管理机制、一个好的工作作风、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奠定了一条可持续的创业发展之路,为县农广校持续发展、打造农广品牌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选配一个好校长,是农广校创业发展的关键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诞生的县级农广校,开始一般都存在办学条件不好、办学经费不足、办学经验匮乏等现象,具有“先天发育不良,后天营养不足”的特点,农广校要有突破性的发展,选配一个好的校长相当关键。夏邑县农广校之所以能够并且几十年经久不衰,并且一直走在农广校体系的前列,关键是有好的校长。夏邑县农广校30年间历经6任校长,其中3任校长当过乡镇党委书记、2任校长当过乡长,1任当过副局长,他们都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好校长。这些好校长,是县农广校的灵魂、是办学队伍的排头兵、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领头雁、是学习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在加快农广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担负着神圣的职责和使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校长在政治思想、品行修养、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具备很高的素质,同时还能够按照中央农广校常务副校长曾一春对校长提出的要求,重视加强分析判断、决策“拍板”、 组织活动、语言表达、运用各种知识等五方面的能力建设[5],具有很强的决策、管理、组织、创新、协调等各种能力。在他们身上,不仅充分体现了一位优秀校长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和优良品格,而且体现了农广人的时代特征,具有“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的基本能力

和优秀品质,“铜头”就是不怕碰钉子,敢想敢闯,见机会就上;“铁嘴”就是不怕磨嘴皮子,善于表达,会协调,有号召力;“橡皮肚子”就是能包容,咽得下各种委屈,能够海纳百川;“飞毛腿”就是不怕跑腿,勤于奔波,决策迅速,做事果断。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对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和农民培训事业执着的热爱;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把办好农广校作为自己的使命来看待、来完成;他们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为发展农广校不计个人利益和得失贡献自己力量。就是这些好校长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带出了好队伍、理出了好思路、营造了好环境,使县农广校得到发展壮大。

二、建设一支好的办学队伍,是农广校创业发展的保证

我国从事农村远距离教育的农广校是一项新生事物,其学校管理也必然是从头开始,没有经验借鉴,况且农广校由于其开放性的特点决定着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比一般普通教育的学校更难管理,因此需要创造性开展学校管理工作,这样就必须选拔配备和培养好学校管理人员。教师队伍素质是学校兴衰的重要因素,农广校教育既属于农村成人教育又属于农民职业教育,其教育对象多是农民,农民教育的特点对农广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农广校要实现创业发展必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培养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教师。夏邑县农广校创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表明:不仅要有一个好的校长,还要有优秀的师资、优秀的管理人员,形成一支好的办学队伍。农广校办学队伍只有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才能在校长的领导下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壮大农广校和农

民教育培训事业。夏邑县农广校管理体系和教学体系非常健全,县、乡都成立了农广校办学机构,县农广校设置了管理股、教务股、教研室、绿色证书办公室、转移培训中心、综合办公室六个职能股室,成立有农学、果树、蔬菜、畜牧、非农专业五个专业教研组。县校管理人员20人,专职教师38人、兼职教师20人,全县24个乡镇每个乡镇都配备一名有固定编制的专职班主任。

夏邑县农广校为建设一支好的办学队伍,还注重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养。根据工作需要,经常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通过加强政治、业务理论学习和外出培训参观学习等形式,让教师“充电”,通过加强教研活动和教师备课环节的管理,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初步形成了一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骨干型教师队伍。夏邑县农广校规定每年6月、10月为教研月,每星期一为教研日,组织教师研讨教法,搞好观摩教学,举行集体备课,强调教师备课中必须做到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还组织教师建立教学生产示范点开展实践活动,使教师课堂上能讲课,生产上能实际操作指导、能手把手向农民传授技术、帮助农民引进种养新品种、推广新模式,目前夏邑县农广校拥有全国农广校系统十佳教师1名,全国教学能手5名,一支深受农民欢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加快学校创业发展的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是农广校创业发展的根本

篇七 农广校学历教育调研报告
浅谈新形势下农广校发展之路

浅谈新形势下农广校发展之路

虞鑫华

新疆兵团第七师125团农广校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作为中国农业科技普及教育主力之一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寻求新形势下的发展之路,是摆在农广校面前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新形势 农广校 发展 之路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建近28年来,为我团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专业人才和各类实用人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作为中国农业科技普及教育主力之一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寻求新形势下的发展之路,是摆在农广校面前的首要任务。下面对我校新形势下农广校的发展之路作出分析。

一、从农广校的现状看其发展的必要性

我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于1983年,为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下设的市级分校,共开设种植、畜牧、农机等,由此可见,农广校基本上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科的办学体系,在培养新型农民、帮助受训农民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因而,作为农业劳动者素质教育前沿阵地的农广校,其不断发展是新形势“三农”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从农广校现存的问题看其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125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面临不少的问题和挑战。

(一)我团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80%的团场劳动力仍处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团场连队高素质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团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

(二)远程教育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发挥还不够,工作水平需要切实提高。农广校是一支体系较为健全、队伍较为完整、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骨干力量。但多年来缺乏必要投入,特别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不够强,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从而大力培养出一支既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改进,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的意愿和多样化学习需要。

三、从农广校的机遇与任务看其探索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着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强。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上,都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农民教育培训成为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二是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如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全日制农村籍学生给予生活补助,截至2009年125团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共有几百多人享受全日制助学补助;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财政资金投入也逐年增加。三是农民对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随着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空间,农业的功能也得到很大拓展,农民学习并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致富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满足农民培训意愿,促进农民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使命和责任。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我国农村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培训方式,在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锦州市两级农广校要准确定位,紧密围绕锦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职业的变化特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农民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培训方式方法,推动农广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培训方法。要坚持下沉办学重心,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特点,把培训过程与关键农时季节、关键生产环节紧密结合,把课堂直接办在乡村,办到田间地头,办进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把农广校的中专函授教育、全日制教育与农民技术培训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农民生产技术与增加收入为目的,真正办农民满意的培训。

(二)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农业、服务农民的宗旨,努力钻研业务,强化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发扬农广精神,把与农民、农业、农村有关的农、林、牧等各相关单位的培训联系起来,全市统一建立健全门类齐全、人员素质较高的师资库且保证有一批具有高级、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充足在第一线,以提高农广校教学质量与社会影响力。

(三)以务农农民和企业工人为重点

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加强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对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和经营水平。同时,围绕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农业农村新兴岗位开展培训。

(四)强化远程教育手段,开发教学媒体资源,努力搭建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争取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平台建设的重视和经费投入,购置相关设备,提高自身采集、制作、传播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的能力。把平台作为服务“三农”的舞台,主动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

教育教学资源、培训手段和传播渠道,为农民提供需要的知识、技术和信息,使农民群众能够得到实惠。

(五)利用国家扶贫助学政策,深化教学改革,抓好全日制中专办学工作。为农广校的发展增强了后劲,但仍需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认真落实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对基层农广校办学的指导和检查,提高教学质量。

(六)加强体系建设,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努力协调师级相关部门,加强基层农广校自身体系建设,主动争取团级农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为农广校人员配置、设备更新、环境改变增加投入,为农民教育培训搭建最基础的平台,以此大幅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浅谈新形势下农广校发展之路

虞鑫华

新疆兵团农七师125团农广分校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86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