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锹养殖技术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篇一 泥锹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 如何高产

主持人:养殖技术送到手,渔业致富领上路。为您提供先进实用的泥鳅养殖技术、帮您走上发家致富的小康之路,是致富早班车节目一贯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我们请河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韩晓杰老师介绍泥鳅养殖技术。
 
1.主持人:泥鳅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 
 
专家:泥鳅肉质细嫩,味道清爽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达18.4%,并含维生素A、B1、B2以及钙、磷、铁等多种无机盐类,营养价值是很高的,号称是“水中人参”。另外,泥鳅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调中益气、解渴醒酒、利小便、壮阳收痔等功效。民间用泥鳅治疗肝炎、小儿盗汗、皮肤搔痒、跌打损伤、腹水、白癣、腮腺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2.主持人:人工泥鳅养殖的市场前景如何?
 
专家:泥鳅养殖技术市场前景还是比较看好的。泥鳅是一种分布广、群体数量大的小型鱼类,品种比较多。原来主要是靠捕捞野生资源上市,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减少和市场消费需求的增大,野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人工养殖泥鳅正在不断的发展。
 
泥鳅不仅在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在国际市场上也属于畅销的水产品之一,特别是在日本,泥鳅深受日本人的欢迎。目前泥鳅在我国还仅限于小规模养殖生产。泥鳅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养殖、运输方便,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它是渔业生产发展中值得提倡和推广的养殖对象,也是农民抓住市场先机养鱼致富的值得重视的品种。如果能规模生产,还可以组织出口,经济效益会更高。
 
3.主持人:泥鳅的生活习性怎样?对水质和环境条件有呢些要求?
 
专家:目前我们主要养殖的品种叫鳗尾真鳅。泥鳅属于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尤其喜欢在中性或弱酸性的底质处栖息,常常出没于水底淤泥之中。
 
泥鳅是温水性鱼类,生活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25~27℃。在夏季水温超过30℃时,泥鳅潜入泥中渡夏。冬季水温降到5℃以下时,又钻入泥中20~30厘米深处造一个洞穴,卷曲着身体冬眠,待第二年水温升到10℃以上后,才外出活动。
 
泥鳅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这是因为它除了能利用鳃进行呼吸以外,还能利用肠管和皮肤进行呼吸。当水中缺氧时,它会跃出水面吞吸空气,空气在肠中进行气体交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肛门排出,这种肠呼吸作用常占到泥鳅全部呼吸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冬季水体干涸的情况下,泥鳅钻入泥中依靠少量的水分湿润皮肤,靠皮肤和肠的呼吸来维持生命。泥鳅的眼睛很小,视觉很差。但它的触觉、味觉极为灵敏,藉此来选择饵料。
 
4.主持人:泥鳅的食性是怎样的?对饵料有哪些要求? 如何养殖泥鳅。
 
专家: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幼鱼阶段取食动物性饵料,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丝蚯蚓等底栖生物。当它的体长长到约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性,除了摄食小型甲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昆虫幼虫、幼螺、蚯蚓外,还摄食丝状藻以及植物的根、茎、叶碎片和种子,有时也摄食池底泥渣中的腐殖质。当泥鳅体长大于10厘米以后,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兼食部分适口的动物性饵料。
 
泥鳅进食的强度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10℃时,泥鳅开始摄食,15℃时,它的摄食量增加,25~27℃时,它的食欲旺盛,水温超过30℃时泥鳅的食欲减退,甚至停食。
 
在天然水体中,泥鳅大多在夜间觅食。但生殖期间由于性腺发育对营养需求量大,泥鳅白天也常外出寻食。
 
泥鳅一般在两冬龄后达到性成熟,每年4~9月产卵,5~7月是繁殖盛期。泥鳅的发情产卵方式很奇特。常常是好几尾雄鱼追逐一尾雌鱼,雄鱼不断用口吸吻雌鱼的头和胸部两侧,发情达到高潮时,一尾雄鱼紧缠住雌鱼身体,雌鱼受挤压刺激迅速产卵,雄鱼同时排精,从而完成受精过程。由于雄鱼胸鳍基部有一个骨质薄片,因此产过卵的雌鱼,在它腹鳍的上方体侧部会留下一个白斑状伤痕印记。
 
5.主持人:泥鳅养殖技术中,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有哪些要求?
 
专家:泥鳅的具体养殖技术也不复杂。我们先说泥鳅养殖池的建设要求。场地选择要求地形开阔,背风向阳,近水源,水量充足,排灌方便(大雨不涝),没有工矿以及农业废水排入。建池土质以黏土、壤土为好(保水保肥),天然饵料容易繁殖。泥鳅养殖池有土池、水泥池和稻田改建池几种。
 
6.主持人:建池子有哪些

[1] [2] [3] 下一页

篇二 泥锹养殖技术
泥鳅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

篇三 泥锹养殖技术
完整的泥鳅繁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问答——繁殖技术

60 泥鳅的繁殖有哪几种形式?

泥鳅繁殖有以下几种形式:自然产卵自然受精;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人工催产人工授精。

61 泥鳅自然产卵繁殖是怎样的?

长江流域在4月上旬,当水温逐渐升至18℃以上时便开始产卵繁殖,直到8月份,均属其产卵季节。泥鳅是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产卵盛期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水温为22~28℃,每次产卵往往要4~7天才能产空,可以在泥鳅较集中的地方设置鱼巢,诱使泥鳅在上面产卵受精,然后收集受精卵进行孵化。卵圆形,无色透明或橘色,黏性差,自然环境下,能附着在石块、树枝、水草等杂物上,但很易脱落。为了收集较多的受精卵,可以采用天然增殖措施,应选择环境较僻静、水草较多的浅水区施用一定数量的草木灰,而后每667平方米,施400~500千克的猪、牛、羊等畜粪,周围必须采用聚乙稀密眼网片护栏,防止青蛙等进入侵袭。这样便可诱集大量泥鳅前来产卵,收集较多的受精卵。

62 泥鳅人工繁殖需要哪些设施和条件?

泥鳅人工繁殖需要准备:专门建立产卵池、孵化池,创造人工环境,让泥鳅在专用池中自然交配产卵,并用鱼巢,可收集大量受精卵,然后在孵化池中人工孵化,这种方法效果更好。

⑴ 产卵池和孵化池的准备。该项工作应在泥鳅繁殖季节之前准备完毕。先将池水排干,晒塘到底泥裂缝。每667平方米用70~100千克生石灰清塘除野,待药性消失后在池塘中栽培水生植物,如篙草、稗草等作为鱼巢,或放养水浮莲、水葫芦等。池中每667平方米施人畜粪400~500千克。加注新水,水位达20~30厘米,池周设置防蛙、防鸟和防逃设施。

产卵池、孵化池可以是土池或水泥池,面积不宜太大,以利于操作管理,规模小的也可用水箱。

⑵ 鱼巢的准备。除了在产卵池中种养水生植物作为鱼巢外,还可以增设多须的杨柳须根、棕榈皮等作为人工鱼巢。人工鱼巢预先用开水烫或煮,漂净晒干。棕榈皮则要用生石灰水浸泡2天,生石灰用量为每千克棕榈皮5千克生石灰。生石灰水浸泡后再放入池塘中浸泡1~2天,晒干备用。为了使鱼巢消毒防霉,常用0.3%的福尔马林浸泡5~10分钟,或0.001%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将晒干的鱼巢扎把后吊挂在绳或竹竿上,放入池中。

63 怎样获得和选择泥鳅亲本?

⑴ 采集。用于人工繁殖的亲本泥鳅来源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从天然水域采集;二是从其他生产单位或市场上收购;三是从人工养殖泥鳅中选留。其中第一种来源较经济,自己捕捉后在3~4天之内可选择成熟者在生殖季节进行繁殖催产。第三种来源最可靠,选择余地较大。而市场收购得来的往往是几经周转,或较长时间蓄养,或密养运辅后对泥鳅损伤较大,必须严格筛选,并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培育之后才能使用。

⑵ 雌雄鉴别。泥鳅雌、雄性在成体阶段主要的区别是在胸鳍,背鳍和腹鳍上方体侧白色斑痕三个方面,泥鳅体表多黏液,滑腻难抓。辨识时准备一个盛有少量水的碗或盆,将泥鳅放在其中,待其安定下来,鳍自然展开时,就可以很快辨认性别。在生殖季节特征更是明显,其主要区别见表5—1 。

表5—1 雌、雄泥鳅外部特征

如在雌泥鳅腹鳍上部出现白色斑块状伤痕,这是当年已产过卵的雌泥鳅的标志。产卵期间所捕获的雄泥鳅,往往都有这种标志。一旦出现这种标志,便不能再用作当年繁殖用亲鳅,这种白斑的出现,是由于雌鱼在产卵时,被雄鱼紧紧地相卷,雄鱼胸鳍的小骨板压着雌鱼的腹部,从而使其腹部受了伤,小形鳞片和黑色素的脱落,留下这道近圆形的白斑状伤痕。一般可根据伤痕深浅来估计雌泥鳅产卵的好坏,一般是伤痕深,产卵好,

⑶ 性成熟与怀卵。雌鳅一般2龄达性成熟,3龄以上的个体大的怀卵量大,繁殖的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8克以上,最好30~50克的亲雌鳅。腹部膨大且柔软有弹性,体色呈橘黄色具有光泽,腹部白色,特征明显有个体。产卵数多(见表5—2)。2~4龄怀卵量从800~40000粒不等,产卵数200~24000粒。 选作亲本的泥鳅,要达到3龄以上,体长15~20厘米,平均体重达12克以上,雌泥鳅18克以上,个体大达到40~50克更好。雄鳅也要选择2~3冬龄的,体长10厘米以上,最好15~20厘米;体重在12克以上,最好30~40克的亲雄鳅,行动敏

捷的个体;个体大的雄鳅精液多。雌、雄鳅都应体质健壮、体色正常、体形端正、无伤残、活力强、鳍条整齐完全。选择泥鳅亲本同时要注意雌、雄配比,一般雌:雄为1:2~3,雄鳅适当多准备些。

(表5—2) 不同龄泥鳅怀卵量与产卵数的比较

64 年龄、体长与产卵量有什么关系?

雌鳅产卵量与其年龄、体长相关, 不同年龄、不同体长泥锹的产卵量不同。雌泥鳅体长为151~200毫米以及200毫米以上的,相对产卵量要比体长100~150毫米的高出1倍。4~5龄的产卵量为1~3龄产卵量的2.2倍。相对产卵量变幅在每克体重22粒以上 (表5~2、表5~3)。

表5~2 不同体长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

表5~3 不同年龄泥鳅的繁殖效果比较

篇四 泥锹养殖技术
台湾大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一、台湾大泥鳅的基本习性

1.水温 适养水温 15-30℃;随着水温上升生长加速;最适水温 25-28 ℃(生长最快);休眠水温 5℃以下或32 ℃以上(会钻泥进入休眠状态以抗避寒暑)。

2.食性 在天然环境中,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碎屑、微生物;摄食常在夜间。在养殖条件下,能摄食各类食品工业的副产品以及人工配合饲料(浮性、沉性皆可,但必须适口);经驯食可白天摄食,摄食方式为轻啄吸入式。

3.习性 具有多重呼吸器官,鳃、皮肤、肠壁;适应性很强,喜好偏酸性环境,可忍缺氧、缺水,能耐密集;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

4.生长 台湾大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种源、环境、密度、饲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但总体而言,远快于其他泥鳅品种。

水花(刚孵出的鳅苗,体长约4毫米左右)、寸苗(体长3-5厘米,个体重1500-2000尾/斤)当年均能养成100克左右的商品鳅。

养成时间6个月左右即可;从寸苗长到成鳅,体重可增长300倍左右。

二、台湾大泥鳅的养殖关键

1.创建适宜的环境条件

·建池 面积 3-5亩到10亩左右;池深 1.2-1.5米;塘埂坡比 1:2-3;要求池底平坦,便于拉网捕捞。

·清池 参照常规养殖(但需兼顾泥鳅底栖的特殊性,做好底质改良尤为关键)—— 排干池水→翻动底土→曝晒池底。

·消毒 养前10天,按常规法用漂白粉泼洒消毒;以彻底清除池内及水中各类敌害生物为原则。

·注水 注新水60-80厘米,渐加至1米(进水须用120目筛绢过滤;不要直冲池底;注意:养殖过程中池塘水位可视气温变化相应升降)。

·做水 通过施肥培好水质,是提高放养初期成活率的重要关键,尤其是直接放养水花。一般每亩可泼洒农家肥250-300kg(肥料须事先发酵;并在其中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杀灭病菌;不要直接使用新鲜粪肥,以免氨氮及亚硝酸盐拉升!最好选用优质有机堆肥,以鹌鹑粪、小鸡粪为佳,并可追加活菌)。

·罩网 用目大5厘米左右的网片覆盖整个池面,以防鸟害(防鸟是泥鳅养殖中提高成活率、获取高产重要关键之一)。

2.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

【泥锹养殖技术】

·放养密度关乎养殖产量;确定放养密度应参考池塘条件、放养时间、苗种规格、生长周期、预期产量、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一定要适合自己的条件)。 ·在池塘条件、放养规格既定的情况下,放养密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放养时间、预期产量和技术水平。养殖方式可专塘养殖,鱼塘套养,虾塘轮养等。

·参考放养密度——

①放养规格<水花> 亩放 8万-10万尾(当年养成规格1两半左右); ②放养规格<寸片> 亩放 3万-5万尾 (当年养成规格2两左右)。

·寸片放养时,可用常规药物常规方法浸泡消毒,以避免感染及带入病菌;无论水花,还是寸片,入池时一定要注意水温差异(以温差不超过2℃为宜)。

3.做好细致的饲养管理

·重视放养初期

①创安 养殖环境必须安全舒适(通过清塘除害、改善底质、培育水质可以实现)。安全:没有敌害生物(特别是放苗10天左右后,要注意水蜈蚣等敌害滋生);舒适:水质符合要求,适口的天然饵料生物丰富。

②引食 水花初期能摄食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但依赖天然饵料数量难以满足,需要补充投喂人工饲料——初期可用鳗鱼粉料引食,日投喂量可掌控在每10万尾50-100克,并逐渐递增;寸片可投喂适口的配合饲料,日投喂量宜为总体重的3%左右。【泥锹养殖技术】

·重视日常管理【泥锹养殖技术】

①管水 池水以肥为宜,透明度30厘米左右为好。日常可视水质及透明度变化,适时施放腐熟粪肥和微生物制剂,并适量补充新水进行调节(使用光合菌、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有利改善底质和调节水质)<底质好必然水质好;水质底质好用药自然少>。

②喂食 饲料应选优质,视泥鳅规格大小及池水肥瘦,饲料粗蛋白宜为40%→30%;不宜为省钱选用劣质饲料;优质饲料,利于泥鳅生理健康,加速生长,且产生废物少,对水质负面影响小。日投喂次数可随池鳅规格宜分4-3次→3-2次,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少量多次(因为泥鳅是直肠子,一次性过量投喂,不仅不利于消化吸收,引发肠炎,而且会产生过多的废弃物,败坏水质)。饲料最好选用膨化颗粒,便于观察摄食和调节喂量。管理到位,饲料系数通常为1.5左右。 ③分养 水花2个月、寸片1个月后,泥鳅群体会因吃食不匀而出现个体差异;为确保整体生长,提高产量,应每月进行一次分养;后期可采取捕大留小,每2周轮捕1次,做到均衡上市。

④防病 以防为主,以维持良好的水质、投喂适宜的饲料、泼洒适量的微生物制剂为重点手段,尽量不使用化学物品和药物!

篇五 泥锹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

在分类学上,台湾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台湾泥鳅属,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普遍分布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台湾泥鳅规模化养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台湾泥鳅人工繁殖及池塘规模化养殖技术作一简要介绍。

一、台湾泥鳅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宜长期蓄养,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台湾泥鳅经强化培育后用于人工繁殖,亲鳅采集时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台湾泥鳅。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雌雄鉴别时,成熟的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雌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且呈红色;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催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包括:直径6cm的研钵2只,用于研磨脑垂体和精巢;容量为1mL~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以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mL或50mL吸管2支,白色搪瓷碗数只。台湾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一些,要求水温稳定在20℃以上。催产药物一般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每尾雌鳅注射HCG约300国际单位~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约5μg~10μg,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注射剂量为0.1mL,注射深度为2mm;注射时间以台湾泥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注射后的亲鳅放入规格为2m×1m×0.5m的网箱内,每只网箱放养亲鳅50组,雌雄比例为1∶1.2~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

3.人工授精在临近效应时间时,若发现亲鳅追逐渐频,并有雄鳅用鱼体蜷曲住雌鳅、雌鳅呼吸急促等现象,说明发情高潮来临,此时挤压雌鳅腹部有金黄色卵子流出且游离,说明可以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宜在室内进行,一人将成熟的雌鳅用毛巾裹住,露出肚皮,并轻轻挤压腹部,将成熟卵子挤入干燥的白搪瓷盘中;另一人将配制好的精液浇在卵子上;第三人用手轻摇瓷盘,并用羽毛轻轻搅拌数秒钟后加入少量清水以增强精子活力,提高受精率,然后将受精卵漂洗几次,放入孵化缸中孵化。

4.孵化在一个孵化缸中应放入相对集中的、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的受精卵,孵化用水要求清新、水质无污染、溶解氧含量在6mg/L~7mg/L、pH在7~8之间,每1mL水体放养受精卵2粒~3粒。孵化缸中的水流量应控制在能将受精卵充到水面中部、接近水面时又逐渐向四周散开、然后逐渐下沉为准。孵化时的适宜水温为20℃~28℃,最适水温为25℃,水温在24℃~25℃时约30小时~35小时可孵化出仔鱼。刚刚孵化出的仔鱼应继续在原缸内缓水流暂养,待大部分仔鱼卵黄囊基本消失后再向孵化缸内投喂煮熟的蛋黄,每20万尾仔鱼投喂1个蛋黄,连续投喂2天~3天后即可下池转入苗期培育。

二、池塘规模化养殖

所谓规模化养殖,是指在同一地点集中连片(百亩、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地进行台湾泥鳅养

【泥锹养殖技术】

殖生产,要求平均单产在500kg/亩以上,并集苗种培育、商品鳅生产、饲料供给、商品鱼集中销售为一体的“一条龙”式生产,为市场提供大量、充足的商品台湾泥鳅。

1.场址选择台湾泥鳅养殖场的场址选择应尽可能达到水源充足可靠,水质清新且无污染,池塘进排水方便(能自灌自排),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交通便利,电力有保障。

2.成鳅池的建造池塘面积为100平方米~300平方米;建造时应充分考虑到台湾泥鳅特有的潜泥、逃跑等习性,池塘四周必须高出水面40cm,可用水泥板、砖块、硬塑料板或用三合土压实筑成,也可用纱窗布沿池塘四周围栏,纱窗布下端埋至硬土中,纱窗布上端高出水面15cm~20cm;池深80cm~100cm,底层淤泥厚20cm~30cm,水深保持在30cm~50cm;池塘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排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位的水平面处,排水底口设置在池底鱼溜底部,且进水口和排水口均用密网布包裹,以防止台湾泥鳅逃逸。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有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总面积的5%,且比池底深30cm~35cm,鱼溜四周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

3.放养前的准备鳅种放养前10天,清整鳅池,堵塞漏洞,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然后用生石灰清塘,即在水深10cm时施用100g/平方米的生石灰,将生石灰兑水化浆后立即全池均匀泼洒。清塘3天后,池塘加水30cm,施入基肥,基肥可用经过发酵的鸡粪300g/平方米,或经过发酵的人粪、猪粪、牛粪等500g/平方米,以培育池水中的浮游生物,使鳅种在下塘后就可摄食到适口的基础饵料生物。

4.鳅种放养鳅种放养前,用8ppm~10ppm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消毒,水温在10℃~15℃时浸洗20分钟~30分钟。规格为体长3cm~4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尾/平方米~60尾/平方米,水源条件及技术力量好时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在台湾泥鳅养殖池中,也可适当搭配放养一些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如草鱼、鲢鱼、鳙鱼等夏花鱼种,不宜搭配放养罗非鱼、鲤鱼、鲫鱼等品种。

5.施肥台湾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喜食有机碎屑及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等,因此,在成鳅养殖阶段应采取施肥措施来培育池水中的基础饵料生物。除施用基肥外,还应根据水色及时追肥,追肥常用经过发酵的猪粪、牛粪、鸡粪、人粪等农家肥,也可施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追肥量视水色而定,用量为基肥的30%~50%,控制池水的透明度在15cm~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

6.投喂台湾泥鳅食性较广,养殖时除肥水外还应投喂配合饲料。台湾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当水温在20℃以下时,以摄食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60%~70%;水温在21℃~23℃时,摄食动、植物饲料的比例各占50%;当水温超过24℃时,摄食植物性饲料的比例应减少到30%~40%。供台湾泥鳅摄食的动物性饲料有鱼粉、动物内脏、蚯蚓、小杂鱼、血粉等,植物性饲料有豆粕、菜粕、次粉、麦麸、谷物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台湾泥鳅总体重的4%~10%,且投喂量应视水质、天气、台湾泥鳅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水温在15℃以上时,台湾泥鳅食欲逐渐增强,至水温在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水温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少投喂甚至停喂。饲料投喂要求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7.日常管理注意保持池塘水质的肥、活、嫩、爽,水色以黄绿色为佳,每周应换水1次~2次;坚持每天巡塘3次,注意池水的水色变化和台湾泥鳅活动情况;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饵;勤打扫饲料台,并定期消毒;发现病害时应及时治疗;对进水口、排水口、塘埂等要经常检查,发现漏洞及时修补;在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时,如天气闷热、气压低、有雷阵雨或连日阴雨,应注意观察成鳅是否浮头,浮头严重时应及时充注新水;做好养殖记录。

三、常见病害的防治

1.水霉病由水霉、腐霉等真菌感染所致,大多因鳅体受伤导致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肉眼可见发病处生长有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物,防治方法是用400ppm的小苏打与食盐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

2.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病鳅鳍部、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腐烂,防治方法是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3.打印病由嗜产气单孢杆菌寄生所致,病鳅病灶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处主要集中在尾柄两侧,似打上的印章,防治方法是用0.5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

4.寄生虫病主要是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等寄生所致,病鳅鱼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防治方法是用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用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防治三代虫病。

四、台湾泥鳅的捕捞、暂养和运输

1.捕捞在池塘的排水底口外套张网,随着水体从排水口流出,台湾泥鳅慢慢集中到集鱼坑中,并有部分随水流到张网中,再用水冲洗集鱼坑,使台湾泥鳅集中于张网中。

2.暂养台湾泥鳅起捕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运都必须放在鱼篓、网箱、水缸或水泥池中用清水(不投喂)暂养数天,其目的是:排除鱼体体内的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除去台湾泥鳅肉质的泥腥味,改善食用口味;将台湾泥鳅集中于一处,便于成批起运。

3.运输成鳅皮肤的呼吸功能很强,运输较方便。近程运输可采取干法运输,即将台湾泥鳅装在容器内,保持皮肤湿润就可作近距离运输;中程运输可用木桶或运鱼篓装运,一般地,1kg水体可装运1kg~1.5kg台湾泥鳅,气温在15℃时装运时间可保持5小时~8小时;远程运输应采用降温措施,即将鲜活的台湾泥鳅置于5℃左右的冷藏车中控温运输。 池塘养台湾泥鳅管理技术

核心提示:

1、池塘建设:池塘要靠近水源,面积以200-400平方米为宜,水深0.7-1米;池壁用砖石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夯实,要求坚固耐用不漏水;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留水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加漂白粉15公斤清塘消毒。

2、鳅种放养:最好选择台湾泥鳅(又名真台湾泥鳅)或大鳞副台湾泥鳅养殖。清塘消毒7天后注水20-30厘米深。在池塘向阳一侧施足基肥,并将池水加深至40-50厘米。3天后投放鳅种,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5厘米的鳅种100-150尾,或体长6厘米以上的鳅种60-70尾。

3、饲料投喂:设置食台定点投喂,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在池台湾泥鳅体重的5-10%。具体投喂量看水质、天气、台湾泥鳅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过高以及雷雨天可不投喂。

4、水质调节:根据池水肥度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温超过30℃时,台湾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台湾泥鳅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说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及时注入新水。冬季要加深水位提高水温,确保台湾泥鳅安全越冬。

5、病害敌害预防: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鳅体消毒、池塘消毒、食台消毒。发现病死台湾泥鳅立即捞出,防止感染其他台湾泥鳅,并及时治疗。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及时捕捉,捞除蛙卵;进水口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水进入池中;发现鸟类及时驱赶。

篇六 泥锹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_周本翔

第20卷 第2期2010年  6月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XinyangAgriculturalCollege

Vol.20No.2Jun.2010

水产研究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周本翔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水产科学系,河南信阳464000)

综述了泥鳅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着重对国内各种养殖方法进行了收集整理,以期为深入研究泥鳅的摘 要: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10)02-0113-03

Researchprogressofloachaquaculturebreedingtechnology

ZHOUBen-xiang

(Dept.ofAquaticScience,XinyangAgriculturalCollege,Xinyang464000,China)

Anoverviewofthepresentsituationloachbreedingtechnologyresearch,focusingonthevariousdomesticAbstract:breedingmethodhasbeentocollectandcollateinordertolookindepthtogiveresearchersloachbreedingtechnologytoprovidereference.

loachaquaculture;breedingtechnology;researchprogressKeywords: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又名鳅、鳗尾泥鳅、真泥鳅。在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我国常见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由于泥鳅是小型鱼类,具有肠呼吸的功能,对水中溶氧要求比其它鱼类相对较低,特别是能适应浅水、小水体和易与其它水生动物共生等特性,所以,近年来,人们尝试了不同的泥鳅养殖方法与技术,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发展泥鳅的养殖起到了推动作用。

鳅,每667m放养80Kg,养殖期为125d,每667m收获165Kg。储松元等对泥鳅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养殖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认为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不宜太大,一般在30~100m,池深40~60cm,池中开挖溜,以利用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淤泥深15~20cm,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约占池总面积的25%。李玉环等

[5]

2

[4]

22

认为,泥鳅池的土质以黏土为好,

1 池塘养殖【泥锹养殖技术】

池塘养殖泥鳅的技术多源于传统池塘养鱼。泥鳅池塘养殖对水质要求较低,耗水量小,既节约水源又保护环境。泥鳅的养殖对池塘面积要求也不大,不

适宜养殖其它鱼类的中小型池塘都可以用来进行泥鳅养殖。王卫民等

[1]

在黏土中混加腐殖土有利于泥鳅天然饵料的繁生,有利于提高泥鳅的产量,在黏土池塘中生长的泥鳅其体色黄、脂肪多、肉质好、味道美。相反,在沙土质水体中生长的泥鳅,体色黑、脂肪少、肉质差、味道差。

在不同水源条件下也可采取措施养泥鳅,吴凯等

[6]

认为,季节性缺水池塘前期的池水靠外来水源

在总结了水泥池培育鳅种的成

补充,由于此时池水渗漏快,用量大,提水费用高,所

功经验并分析了土池培育鳅种失败的原因后,提出了

以更应注重科学用水和合理补灌。第一次注水,加灌

土池和水泥池大规模培育鳅种的措施及注意事项。40~50cm,通常7~10d就要补灌一次,一般使池水

[2]

在池塘养泥鳅高产技术方面,尚元富曾利用1334保持在40cm即可。根据养殖实践,放养初期由于鳅m左右的土池精养泥鳅,每667m产量达到1816.2种个体小,池塘负荷量小,池水不宜过深,过深反而不Kg,平均增重率达到24.9%,养殖周期为3个月。密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和泥鳅摄食。随着鱼体的增长,6、

[3]2

山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利用6670m池塘养殖泥

收稿日期:2009-12-26作者简介:周本翔(1961-),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

2

2

【泥锹养殖技术】

第20卷 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6月

7月份池水可适当加深到50~60cm,此时水位的掌握以水质不恶化,水温不过高(<33℃)为度。补灌水时尽量安排在中午或清晨。中午灌水可调节水温,清晨灌水可辅助增氧。随着汛期的到来,水位自然上涨,池水可达到正常深度。8月份以后池水要保持在1.5m以上,并加强投喂和管理。放养量根据池塘条件及设计产量而定。前期水源有保障,后期水位较

2

深的池塘设计产量可适当高些。一般每667m产400~500Kg的池塘,放种量60~100Kg;每667m产700~800Kg的池塘,放种量100~150Kg。

2

主,要求动植物饲料搭配投喂或直接投喂全价配合饲

料,在台湾用营养全面的泥鳅配合饲料,日本则用鳗鲡饲料投喂。

网箱饲养要经常检查网箱,发现破漏及时补好,勤刷网衣,保证箱内外水体交换,箱内溶氧充足,注意观察泥鳅摄食活动情况,注意鱼病的防治。方云东[10]

等报道,网箱原材料可用聚乙烯制作而成,绞丝网类型,长×宽×高为6m×4m×1.8m。网箱框架为竹竿搭制,每口箱需竹竿6根,每条长边3根,直接固定于水中,网箱水下部分为1.5m,水上0.3m,箱底距塘底约0.5m。泥鳅苗种放养前15d安置网箱,使网箱壁附着藻类,并移植水花生,占网箱面积的1/3。

2

2 水田养殖

利用稻田或种植其它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菱白、慈姑等的水田养殖食用鳅,不仅不影响这些经济

每亩水面放置一口网箱。池塘面积4×667m/口,

水深2m,放养规格25g/尾的泥鳅种25Kg/箱,养殖

[11]

作物的产量,而且可提高水田的综合产出和整体效150d收获产量47.5kg/箱。黄文等认为,网箱宜益,可一举两得。设置在湖边或河边等浅水处,箱底铺15~25cm厚的

[12]

水田集约饲养泥鳅,饲养管理要求与池塘相似,泥土。邱嘉强在稻田进行了网箱养殖泥鳅试验,

2

要做好投饵、施肥以及水质控制工作。粗放饲养则根在122m的网箱中,投放泥鳅苗81.46Kg,经120d据天然饵料状况做好施肥工作,保证泥鳅充分摄食。的饲养,共捕获泥鳅567.3Kg,取得较好的经济效在利用水田饲养泥鳅的管理中,经济作物和泥鳅两者益。网箱分别为4m×5m、3m×4m、3m×3m种规要兼顾,如在水稻田晒田、搁田和施药的时候要及时格,网箱高为1m,网箱与田埂距离50cm以上,网箱将泥鳅集中到鱼沟和鱼坑中,施药要选择高效低毒的入水40cm,箱内底层铺20cm厚的粪肥、田泥等,四农药,并注意喷施方法,尽量不让药物进入水体中。周挂一直径30cm,深8cm的塑料盆作饵料台,箱上

2

水田饲养泥鳅,放养密度掌握在每100m水田投放作盖,防止翠鸟的危害。规格4~6cm的鳅种5~7.5Kg,收获量一般是放养

4 木箱养殖[7]

量的5~7倍。据易亮报道,在水稻本田生态环境

在有水源而不能建池的地方,可用木箱饲养泥下投饲、施肥精养泥鳅,4个月内增重量可达2~4

2

倍,泥鳅产量一般可以达到300Kg/667m,稻谷单产鳅,日本的秋田县多使用这种方法。木箱是用杂木制

[8]

1m×1.5m,在其两侧作3cm通常可以增产20%左右。宋长太报道了利用稻成,大小一般为1m×

4cm的进排水口,并安装网目2mm左右的金属田进行人工催产自然繁殖孵化,大田培育鳅种技术。×

[9]

约30cm厚),或一层切碎据王树林报道,稻田育水丝蚓(俗称“红虫”)养泥网。箱内下面填入堆肥(

鳅,既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又能减少水稻病虫害,因的篙草一层泥土,堆积2~3层,最上层为土。水深

m。在木箱上要设置金属盖网,以防鸟兽危鳅套养稻田水体中,畅游索食害虫,还起着生态防病30~50c作用。稻田育水丝蚓养泥鳅,一般经4个多月饲养,

2

每667m生产成品鳅150~200Kg、水稻500~600Kg,产值可达到1500~2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是单一种植水稻的2~3倍。

害。放置木箱的地方,尽可能是向阳、水温较高处,在水温较低的场所,可建一个晒水池,以提高水温。用上述大小的木箱可放养鳅种l~1.5kg,每日投喂由米糠、麸皮、饼类、玉米粉等植物性饲料和动物内脏、小鱼虾、螺蚌肉、蚕蛹、蚯蚓等动物性饲料混合制成的饲料,投饵量视鱼体重及水温而定。饲养期间,要经常筛选泥鳅的大小。约经半年饲养,收获量可达放养

[13]

量的8~10倍。据马继富报导,每箱放养体长3cm鳅种1~1.5Kg,饲养半年即可收获,每箱可产泥鳅15~20kg,木箱规格为1m×1m×1.5m,在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cm的进排水口,并安装网目为2mm的金属网,箱底填入粪肥或泥土(或一层稻草一层泥土),最上层为泥土,保持箱内水深30~50cm左右,木箱可放在向阳流水处,一孔进水一孔出水,亦可

3 网箱养殖

网箱饲养泥鳅,具有养殖密度高、便于捕捞和防逃的优点。网箱采用网目为0.5~1.0cm的聚乙烯

2

网布做成,面积一般为10m左右。网箱设在湖、河边或池塘内,箱底着泥,铺上15~20cm厚的壤土,网箱上部要求出水40cm以上或设置盖网防止泥鳅逃逸。

网箱饲养放养密度0.5~1.0Kg·m,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大放养量。网箱饲养以人工投饵为-2

周本翔: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将几只箱联在一起搞联箱生产。

撑材料,从收集的文献资料来源看,大多出之于生产

一线的工作者,而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报道甚少,这就使得泥鳅的高产、稳产、高效养殖技术趋于成熟还有待时日。参考文献:

[1] 王卫民,张家波.泥鳅的大规模苗种生产技术[J].水产养殖,

1998(5):3-4.

[2] 尚元富.泥鳅高密度精养效益高[J].科学养鱼,2005(9):26-27.

[3] 密山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池塘养泥鳅鱼效益好[J].黑龙江水

产,2005(4):25.

[4] 储松元,侯冠军,李俊,等.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

通报,2005,11(4):132-133.

[5] 李玉环,李亚琴,郑学东.浅谈泥鳅在北方池塘的养殖[J].黑龙

江水产,2003(2):14-15.

[6] 吴凯,刘权.季节性缺水池塘养殖泥鳅高产技术[J].河北渔

业,2003(3):22-52.

[7] 易亮.水稻本田生态环境下泥鳅人工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

2005(12):30-31.

[8] 宋长太.泥鳅苗种稻田繁育技术[J].齐鲁渔业,2005,22(8):

39.

[9] 王树林.稻田育蚓养鳅新技术[J].科学养鱼,2003(2):16.[10] 方云东,孙友勇,王洪年.池塘网箱养殖泥鳅技术[J].水产养

殖,2004,25(3):27.

[11] 黄文,张修协,李文健.泥鳅的网箱养殖及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1):36-37.

[12] 邱嘉强.稻田网箱养殖泥鳅技术[J].内陆水产,2002(1):32.[13] 马继富.木箱养泥鳅[J].特种养殖,2004(7):39-40.[14] 王树林.稗草淹青养殖泥鳅[J].农业知识,2005(7):19.[15] 王树林.无公害莲田泥鳅青虾绿色生态养殖[J].齐鲁渔业,

2005,22(1):39-40.

[16] 王树林.种植苦草养殖泥鳅技术[J].河北渔业,1999(5):44-45.

[17] 戴晓东,孙潜.田间沟渠养殖泥鳅技术[J].科学养鱼,2004

(2):22.

[18] 余继升.黄鳝泥鳅高产套养技术[J].养殖技术顾问,2003(1):

40-41.

[19] 尹伦甫,李红霞.藕田鳝鳅混养试验[J].科学养鱼,2003(2):

15.

[20] 王会珍,牛存霞,马玉华.硬化池栽藕养鳅技术[J].山东省农

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141-142.

[21] 钱光芸.河蟹泥鳅混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2(4):25.[22] 何福林,伍少平.蛙鳅网箱联养初探[J].内陆水产,2000(5):

22-23.

[23] 赵青松,金珊.捕捞养殖泥鳅的技木综述[J].农村养殖技术,

1999(9):13.

[24] 康志勇.养殖泥鳅的捕捞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3(21):

19-20.

5 庭院养殖

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开展养鳅,不但投入少产出

多,不占土地,科技含量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又可达到娱情乐性,发家致富的目的。

6 其它养殖方法

泥鳅的养殖除了以上所述方法外,还有一些利用泥鳅生物学特点而因地制宜的创新方法,如在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与其它水产动物的混养生态养殖法、人工模拟泥鳅巢穴的无底泥基质养殖法和流水养殖等。

[14-16]

王树林报道了利用稗草淹青养泥鳅技术、莲田养泥鳅套养青虾技术和池塘种植苦草养泥鳅技术。

[17]

戴晓东等将无霉烂、干燥好的麦草、稻草或玉米秸,用铁丝捆扎成直径30cm左右的捆,用木棒在扎牢的草捆上捣几个洞,用石块作为沉子,平铺于池底,

[18]

可作为泥鳅的栖息环境并便于捕捞。余继升和尹伦甫等报道了鳝鳅混养技术。王会珍等报道

[21]

了硬化池栽藕混养泥鳅技术。钱光云报道了河

[22]

蟹、泥鳅混养技术。何福森等报道了蛙鳅网箱联养技术,体弱有病的泥鳅被牛蛙吃完,利于疾病的控制。

[19]

[20]

7 捕捞

由于泥鳅身体圆滑,有喜欢钻泥的习性,所以给许多养殖者带来了诸多捕捞上的困难,这直接影响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所以有人尝试了各种捕捞的方

[23]

法,但是都还有一定欠缺。赵青松等综述了泥鳅

[24]

的捕捞方法。康志勇也系统地介绍了泥鳅的捕捞方法。如笼捕、笼式小张网捕、笼式套张网捕、池塘拦网捕、袋捕、药物驱捕和干塘捕等方法。

8 病害防治

泥鳅的常见病害有车轮虫、舌杯虫、三袋虫等寄生引起的疾病,细菌感染引起的溃疡病、赤皮病、腐鳍病、烂尾病和烂口病,以及由水霉感染引起的水霉病等。随着泥鳅养殖技术研究的深入,国内外水产工作者对泥鳅病害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除了可用常规方法防治外,一些新的方法也必将产生。目前泥鳅养殖因病害暴发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报道并不多见。

9 结语

在泥鳅的养殖技术方面,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大量的试验研究报道,但还缺乏足够深入的支

(编辑:夏新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86773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