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读后感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读后感

  假期第一周读完《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一书,内容丰富,感触较深。

  首先谈谈“信任”这一话题。先摘录书中的一些句子:

  1.校长不欢迎什么新方法,考试成绩高就好。P16

  2.不少教育局长是在做官,不是在做教育,有时还对教育瞎指挥。如此,教育领域出现诸多问题就不足为奇了。P16

  3.优质的教育,就应该给教育者充分的信任与自由。高度的教育自主权使教师在芬兰成为一个有魅力、受尊敬、受欢迎的职业。P139

  看到这里,我写了批注。其实是想起了在工作过程中,学校领导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学校给你提供平台,只要你想做的,你都可以做。”

  因为这句话,,我做到了很多第一次。比如,组织开展科组的主题朗诵、301亲子朗诵、给校长主任们颁奖、国旗下讲话、学习共同体、班级小组合作、作文批改方式转变……

  在我自身的成长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信任和平台的力量。

  接下来谈谈“职业”。

  第六章《教师是关键》。书里介绍说以前的中师学生是一个一个挑选出来的,中师的师范训练比较严格、系统,现在一线的许多小学特级教师和优秀校长都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P105)。

  书的作者顾明远先生提到:任何一项职业,越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的职业性,它的社会地位才越高。可以认为,一项人人都可以干的职业,是不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的(P111)。

  对于此,昨天和朋友聊起“职业”、“职业化”这一话题。交流之间,我发现自己的职业人意识不强。虽然学习培训时也会听到关于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的问题,但是,我还没有认真想过“职业”。 和朋友聊“职场”话题的时候,我还做了个假设:如果我在一间世界五百强的大公司工作,我是否能好好“活”下去?

  工作五年,都在马龙小学,待在小小的马村。也许公办教师的编制,带来了稳定性,也给人带来一些惰性,少了在企业中的生存竞争的危机感。也许,在马龙小学,有些人觉得职场也就这样,工作也就这样了。

  我喜欢做老师,这是感性认知。

  我的职业是一名教师,这是理性认知。

  那么,从理性角度看,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目前的我并没什么不可代替性。不过,我也清楚地知道,很多人都是可替代的,比如马龙小学,离开了任何一个人还是照常运转。但是,即便如此,我也不会放下对自我成长的要求。

  现在我接近29岁,才开始考虑“职业”的问题,似乎有点晚。只是觉得认识到作为职业人这一点,忽然有了紧迫感,让自己稍微有一点高度去审视自己的五年来的社会人的定位。我想强化自己“职业”这一意识,提醒自己要发展、要提高,要具备一名职业人的理性、专业化,让自己学会更加冷静、理智、有效地、高效地工作。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罗曼·罗兰。他是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他钟情于英雄主义,他说:“我所称为英雄,并非以思想或者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这世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

  联想到“教育”,我想,也许可以改成这样:

  真正做教育的人也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之后,仍然热爱它。

  工作五年,我也感受过教育的无奈、无力感。就目前国情下的教育而言,有些事情无可奈何,或者改革困难重重。而作为一位普通的一线教师,管不了那些大事,但我可以认真做好自己能做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即将新学期,又是新的开始,加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87597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