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苗养殖

| 国庆节 |

【www.guakaob.com--国庆节】

篇一 泥鳅苗养殖
泥鳅苗的挑选、运输和放苗时间

  1.放苗时间的选择
   
  放苗时间一般选择在当地水稻栽插后(或小麦收割后)至水稻收割前这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的气温、水温都比较稳定,泥鳅在此时放苗死亡率最小。如果在春季过早放苗,由于水温不够稳定等原因,死亡率可能在40%~50%,此时放苗有比较大的风险。在国庆节以后也尽量不要放苗,此时水温比较低,泥鳅的食量较小,通过转运后的泥鳅很难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越冬。夏季高温天气放苗后,应尽可能地往池中注入井水或深层的河水、湖水,让养殖池中的水温控制在26~30=<:,泥鳅的成活率也比较高。放苗应尽量选择在晴天,阴雨天投放泥鳅苗,泥鳅入塘后容易生病,对泥鳅的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2.泥鳅苗的挑选及运输
   
  目前绝大多数的泥鳅养殖户养殖的泥鳅苗都是收购的野生泥鳅。野生泥鳅的种类很多,不过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扁鳅(黄板鳅、大鱗副泥鳅都属于此),另一种是圆鳅(即分布最广的青鳅,学名叫做“真泥鳅”)。由于这些泥揪都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各大水系,因此在国内市场都有销售,且在国内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出现不同品种间的价格差异。但在出口泥鳅中,却只有扁鳅一个种类(目前还没有发现有青鳅出口的先例)。若养殖者养殖的泥鳅是供应内销市场,则无论养殖哪种泥鳅都可以,但如果是出口,则应该选择扁鳅来养殖。
   
  由于一般泥鳅的快速生长期为体重20克之前,所以用于催肥养殖的泥鳅不宜选择个体太大的泥鳅作为苗种。在江苏綠榆,养殖户一般是选择个体在7~10克的野生泥鳅用于催肥养殖,这样规格的泥鳅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每条能购长到20克左右,总体增重是1.0~1.5倍左右。若收购的泥鳅规格偏大,泥鳅的生长空间有限,就容易出现“光吃不长”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催肥养殖的经济效益。
   
  在养殖规模较大、养殖户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每年投放鳅苗季节,都会有商贩从外地运送野生泥鳅苗到当地销售,养殖户只需选择中意的泥鳅苗投放即可。对于一些泥鳅养殖刚刚起步的地区,养殖户就只有自行收购泥鳅苗用于催肥养殖了。
   
  用于人工催肥养殖的野生泥鳅,无论是笼捕或电捕,但是要求新鲜,对于捕捉者在家中存放三天以上的泥鳅最好不要收购。收购来的泥鳅应采用敞口容器(如塑料桶、铁皮箱等)进
   
  行装运,不能密闭以防止泥鳅出现缺氧。装运时加水量一般不低于泥鳅的重量(若气温超过30<C,加水量还应适当增加)。加水后应将水面形成的泡沫捞掉,若运输时间较长(超过1小时),最好在运输的水中滴上几滴食用油(菜籽油、花生油均可),以防止运输途中水面产生泡沫影响泥鳅呼吸。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的泥鳅苗繁育场,若附近有人工繁殖的泥鳅苗供应,也可直接购买人工繁殖苗用于催肥养殖。人工繁殖苗的个体尚小,生长空间大,用于养殖的增重倍数高,养殖效益一般也比收购野生泥鳅养殖要高得多。
   
  3.放苗数量的确定
   
  以江苏养殖户利用的条重7~10克的野生泥鳅苗(每千克100~150条)为例,放养的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5~2.0千克(折合每亩池塘约放养1000~1300千克);如果是放养规格较小的人工繁殖苗,则每亩水面的放养量大约为12万尾,这样当长到尾重为20克左右时,亩产泥鳅为2吨左右(全程成活率按80%计)。确定了基本的投苗尾数后,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计算投苗重量了:假如我们投放的是体重为1.5克左右(体长6厘米左右)的小苗,则1亩水面应该投入的鳅苗重量为120000尾X1.5克/尾=180000克=180千克。
   
  事实上,放养密度与水源是否充足密切相关。按照上面的.养殖密度(亩产商品泥鳅2吨左右),则在养殖的中、后期由于泥鳅大量摄食饵料,排出的粪便及残余饵料对水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为了保持泥鳅养殖池塘的水质良好,江苏养殖户一般每天会换掉大约10厘米深度的池水(一个2亩面积的池塘,高峰期的日换水量大约为130立方米)。平原地区的地下水非常丰富,要达到这样的换水量也比较容易,对于山区、丘陵地区,在确定泥鳅放养密度时,一定要对水源有比较充足的考虑。如果水源条件很好,在具备相应养殖经验的基础上,放养密度还可以适当增大;如果水源不是很好,放养密度就应该适当地降低。
   
  开展池塘围网养殖泥鳅,一般都是在较高密度下进行,实际上这也有出于对减少饲料浪费方面的考虑。一般泥鳅养殖户投喂泥鳅饲料,大多都是采用全池遍撒的方式,如果密度过低,投入池中的饲料很难及时被泥鳅吃到,饲料经水浸泡变成粉末混入泥土中,会增大饲料的浪费率。养殖户的实践经验证明:按照亩产泥鳅2吨左右来把握泥鳅苗的投放密度是比较可行的。

[1] [2] 下一页

篇二 泥鳅苗养殖
泥鳅苗养殖投放危险期的度过

  1.关于危险期
   
  刚刚投放入池的泥鳅苗,由于在投放前大多经过捕捞、贮存、运输等过程,加之养殖环境改变,泥鳅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泥鳅比较容易出现疾病和死亡,若管理不善,甚至出现较大比例的死亡现象。由于这段时间相对于泥鳅的养殖过程来说是比较危险的时期,所以很多养殖户也就把它称为泥鳅养殖的“危险期”。
   
  2.危险期的长短
   
  危险期的长短由池塘的水温来决定。在春秋季节末期(水温在15~20尤),此期间放苗危险期一般要经过20~30天;在夏季
   
  等高温季节,由于水温较高,泥鳅发病、死亡都比较快,投苗后的危险期一般为12~15天。
   
  3泥鳅苗危险期的管理工作
   
  泥鳅入池初期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泥鳅养殖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养殖效益,所以抓好这一时期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尽量减少泥鳅入池初期的死亡率,达到少出现死亡甚至不出现死亡的良好效果,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药物预防泥鳅入池后24小时就要对泥鳅池进行消毒,一般用“益碘”或二氧化氯(漂白粉,有效氯含量5%)连用消毒2天,以后每隔5天,再消毒2天,直到危险期度过。这样,能有效地预防泥鳅的体表疾病。“益碘”的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2~0.5毫升;二氧化氯的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5克。由于泥鳅在捕捉等过程中出现挤压,在运输中容易食入变质的脏水等,很容易引发肠炎。因此,泥鳅入池后的初次投料就要按每千克料添加2克“肠炎灵”进行预防,并且连续使用2~3天,以后每隔5天左右再投喂2天,直至危险期基本结束。
   
  (2)投料及时按质按量给泥鳅投喂饲料是必须的,这有利于泥鳅快速恢复体力。关于投喂饲料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选择合适的饲料。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其食性与鲤鱼比较相似。在选择饲料时,我们没有必要选择蛋白质含量很高的饲料来投喂泥鳅(有的养殖户使用蛋白质含量为40%以上的黄鳝、鳗鱼、大口鲶等饲料来投喂泥鳅),那样会导致养殖饲料成本偏高,影响养殖效益,但也不能选用蛋白质含量过低的饲料(比如使用猪饲料、鸡饲料等低蛋白含量饲料)来喂养泥鳅。泥鳅对饲料蛋白的要求通常在30%左右(个体较小的泥鳅苗可以使用蛋白含量在30%~35%的饲料;个体较大的可以使用蛋白质含量在26%~30%的饲料进行投喂即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饲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硬颗粒饲料(由于其投放入水是沉底的,故也称“沉水饲料”),另一种是膨化饲料(由于其投放入水是漂浮在水面的,故也称“浮水饲料”或“浮性饲料”)。在养殖实践中,选用两种饲料来投喂泥鳅的养殖户都有,那么对于刚刚开始从事泥鳅养殖的养殖户,究竟应该选用哪种饲料来投喂泥鳅呢?如果单从价格来看,同一营养标准的两种饲料,由于膨化饲料的加工工序稍多,1吨膨化饲料的价格一般要比硬颗粒饲料贵1000元左右。部分养殖户为什么要放弃相对便宜的硬颗粒饲料而选择价格较高的膨化饲料呢?其主要原因有(
   
  对于刚刚投放入池的野生泥鳅,由于其具有沿塘底寻食的习惯,开食时也必须采用硬颗粒饲料进行投喂。待泥鳅入池养殖的危险期基本过去后,再采用在硬颗粒饲料中加入部分膨化饲料的方法,逐步驯化泥鳅到水面采食,直至完全投喂膨化饲料。对于从繁育场引进的人工繁殖苗,可以在购苗时从繁育场购买少量饲料,小苗运回后,先使用原来的饲料进行投喂,待其基本正常后再逐步过渡到投喂其他饲料。
   
  选择饲料还应注意饲料颗粒的大小。若给泥鳅投喂颗粒过大的饲料,泥鳅不容易把饲料摄入口中,会影响投食的效果。若选择粒径很小的饲料,虽然无论泥鳅大小都可以采食,但小颗粒饲料下水后容易变成粉末,不利于泥鳅采食而造成浪费。因此,我们应根据泥鳅苗的大小,选择比较适宜的颗粒大小,以方便泥鳅的采食和尽可能避免浪费。
   
  在水产养殖比较发达的地区,鱼饲料的品牌和种类都是很多的。对于初涉养殖的新手,我们不能只看价格选择饲料。由于饲料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着泥鳅的生长,而饲料的品质又是很难通过肉眼来鉴别的,尤其对于一个养殖新手而言就显得更加困难。比较好的办法是直接选择比较知名的品牌,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对于一些养殖者反映比较好的饲料或一些经销商推荐的饲料,若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先少量购一点,用一个网箱或小池试喂一段时间,确认其效果后再批量购买。

[1] [2] 下一页

篇三 泥鳅苗养殖
“泥鳅水花苗养不活”是误国害民的谎言

“泥鳅水花苗养不活”是误国害民的谎言

眼下,国内一些专心炒种炒苗的骗子公司和个人,他们没有人工繁殖泥鳅水花苗的能力,但是,为了争夺泥鳅苗销售市场份额,便大量散步谎言,说:“泥鳅水花苗养不活”。

这一弥天谎言,虽然为这些骗子们赢得了市场,甚至让他们谋取了暴利。但是,他们散布的这一谎言,对中国的泥鳅养殖产业的打击和摧毁,对成千上万的泥鳅养殖户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真正的泥鳅养殖业,本来就如同养鱼业一样,应该从水花苗养起,这是正道。因为水花苗成本低,买卖价格低,人工养殖首次投资小,养成成品后,苗的成本低,能为养殖户创造更多的效益。

但是,“泥鳅水花苗养不活”这一罪恶谎言的出笼,把非常正常的养殖环节,糟蹋成不正常的环节。把根本不能用于人工养殖的野生泥鳅苗,变成了人工养殖的主角。

而目前国内市场上所售的野生泥鳅苗,都是千千万万农民用电瓶零零碎碎从野外打上来的,有的经过多天的囤积,有的经过很多环节的筛选、倒腾、周转、运输,外伤、内伤严重,这种苗,养殖户买回去放养,怎么可能有好的成活率?怎么可能健康生长?怎么可能产生好效益?

泥鳅水花苗真的养不活吗?不,泥鳅水花苗养殖,只要在池塘培育环节把好几关,成活率是很高的,如:1、清塘用药要合理;2、饲料要对口;3、水深要要恰到好处;4、水质要调好;5、进水、出水要过滤,等等,这些都过关了,泥鳅水花苗成活率达到50—60以上是不成问题的。

其实,泥鳅水花苗的成活率只要达到10%,亩产量就已经很高了。比如:每亩投放100万尾泥鳅水花苗,成活率达10%,就是10万尾;这10万尾,养成成鳅,规格为20尾/斤,就是5000斤。

所以,稍有头脑的人,都应该算算这笔账。不应该被骗子们忽悠,不应该上骗子们的当。 “泥鳅水花苗养不活”这一谎言的出笼,导致大量泥鳅养殖户,舍非常便宜的泥鳅水花苗,而花大价钱去买泥鳅野生苗,导致大量泥鳅养殖户血本无归,对我国整个泥鳅养殖业产生着致命的打击。

当然,也不能否认,最近几年,一些刚刚学会繁殖泥鳅水花苗的人,在泥鳅水花苗培育方面,还没来得及实验、钻研,就急匆匆的开始卖泥鳅水花苗了。泥鳅养殖户如果在这样的繁殖场买了泥鳅水花苗,回去一个苗也养不活,是有可能的。

这种会繁殖、不会培育的场家祸害泥鳅养殖户,只是个案,并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买泥鳅水花苗,养殖户们应该选择泥鳅苗繁殖规模大,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成熟的场家。不能光看广告吹,自己要学会判断。你判断对了,就选对了,你就会轻轻松松成功。你判断错了,选错了,你注定就要失败。你失败,不代表“泥鳅水花苗养不活”。

可以预见:不久的未来,随着大量养殖户养野生泥鳅苗一次次的失败、亏本,大家会慢慢觉醒。于是,泥鳅水花苗,将成为养殖户们的首选。

篇四 泥鳅苗养殖
泥鳅养殖技术(八)苗种培育

泥鳅养殖技术——苗种培育

【泥鳅苗养殖】

92 泥鳅苗种发育各阶段有哪些特征?

表5—16 鳅苗孵出时间与相应特征

【泥鳅苗养殖】

泥鳅苗是指泥鳅从受精卵中脱膜孵出,卵黄囊吸收完毕,鳔功能发挥作用,能平衡游动,并已开始主动摄取外界饵食,尚未出现性分化,下外于向成体体形状变态的早期发育个体。

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此时泥鳅苗都黏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孵出约3天时,已能开口摄食轮虫等食物,

此时应开始喂食,如若不喂,第5天便开始出现死亡,10天全部死亡。孵出后21天,苗长达1.5厘米以上时,活动能力很强,可作长时间游动,其性状特征与成鳅相仿,也就是说,这时的肠除了消化吸收功能之外.还具有肠呼吸功能,此时不能投喂太饱,以免影响肠呼吸功能。 泥鳅种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形态特征、习性与成体完全相同,自性腺开始发育的个体。【泥鳅苗养殖】

通过孵出后的前期培育(约21天)泥鳅苗形态已长成与成体相似。呼吸功能也逐渐健全,这时便转入泥鳅夏花培育阶段,从1.5厘米的泥鳅苗培育长成3厘米的夏花称夏花培育阶段。【泥鳅苗养殖】

孵出的泥鳅苗经1个多月的培育,长成夏花已开始有钻泥习性,这时可以转入成鳅池中饲养。但为了提高成活率,加快生长速度,也可以再饲养4~5个月,长成体长达6

厘米、体重2克以上的大规格泥鳅种时,再转入成鳅池养殖。这个阶段就是鳅种培育阶段。如果泥鳅卵5月上、中旬孵化,到6月中、下旬便可以开始培育鳅种。7~9月份则是养殖鳅种的黄金时期。也可以用夏花泥鳅分养后经1个月左右培育成5厘米的鳅种,然后就转入成鳅养殖池养殖商品鳅。

93 泥鳅苗种培育阶段如何划分? 泥鳅苗种培育分为:泥鳅苗培育阶段,夏花鱼种培育阶段,鱼种培育阶段。

94 如何培育泥鳅苗?

孵化后约3天,卵黄囊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鳔也出现,这时泥鳅苗开始从侧游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这阶段应人工投喂。一般可投喂煮熟的蛋黄及鱼粉等。

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00目筛绢袋中在盆水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汁,然后泼洒投喂。这时如鳅苗在孵化缸内,水流应减缓。投喂量为每10万尾苗第一天喂1个蛋黄,第二天1.5个,第三天2个,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若是鱼粉,则每10万尾每天喂10克。没有鱼粉的可用鱼晒干后磨成粉也可以。连喂2~3天后,待苗体颜色由黑色转变成淡黄色时,便可以出缸下池进行夏花培育。 95 如何准备泥鳅夏花培育池? 采用专用泥鳅苗培育池最好,但采用稻田或池塘里开挖的鱼沟、鱼溜也适宜进行鳅苗培育。一般在放苗前10~15天清整除野消毒,然后注水20厘米,施适量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待清整药物药性消失、水色变绿变浓后即可放苗。

篇五 泥鳅苗养殖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 2012-8-4 10:14:00 来源: 互联网 网友评论(0)

泥鳅水花苗又称水花鳅苗,是指鳅卵孵化出膜后长至体长 1.3厘米以下的幼小个体。该阶段的管理工作极为关键,是提高养殖产量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现根据我们近年来对鳅苗培育的实践经验,综述如下:

一、专池培育

水花嫩苗必须专池培育,主要有水泥池和土池。其结构基本相似,以稻田改造的土池为常见,面积为3O~50平方米,东西走向。四周离埂 5O厘米处开一条宽 50厘米以上环沟,以利鳅苗避暑,放苗前 10天必须清整消毒,拔净池内杂草。

二、及时下池

一般下池时间在鳅卵孵化脱膜第4天即水花鳅苗开食 2天之后,体色转黄,腰点出现,可以水平游动以后就应及时下池。太早不行,太晚更不行。

三、放养方法

放苗前,认真测定池内水温与盛苗容器水温,温差不得相差 3℃以上,可用铝勺舀出部分池内水于盛苗容器内进行调节。然后,每 10万尾喂咸鸭蛋黄一只,鳅苗摄食后腰间出现白点,方可将鳅苗漫慢倾于培育池中。

四、放养密度

同一池中必须放同一批孵化的鳅苗。静水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 100O--1200尾,微流水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 1500~20OO尾,鳅苗可用小杯盅计数法计数。

五、培育方法

1、豆浆培育法

鳅苗经饱食下池后 6小时左右即应泼洒豆浆,每50平方米水面每日需用黄豆 0.25公斤磨成 3公斤左右豆浆,前 5日每日泼洒 3次,5日之后每日泼洒 2次即可。鳅苗喜群集

于池边,所以,豆浆应沿池边泼洒,做到细如雨,匀如雾。泼豆浆要责任心强,这样培育出来的鳅苗体质健壮,大小整齐,成活率高。泼浆时间应定为上午 8时~9时和下午 5时~6时。

2、肥水培育法

泥鳅喜肥水,水温较高时,每 50平方米水面可施尿素 0.I公斤,水温较低时,每 5O平方米水面施碳酸铵或硝酸铵 O.1公斤,每天一次,连施2~3天。以后视水色肥瘦进行。

3、粪肥培育法

水花鳅苗入池 5天内泼豆浆,5天后改泼人粪尿。每 50平方米每次用人粪尿 2公斤对水,每日 2次,全池泼洒,以降低育苗成本。

六、水质管理育苗

池水水深以 25~3O厘米为宜。做到每天早晚巡池,观测水色变化,细心观察鳅苗有无浮头现象。因为水花鳅苗在 15日之后可进行肠呼吸,这段时间内,如缺氧就会造成大批鳅苗死亡。一般来说,有条件的地方每 3天应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以不超过 5厘米为宜。加注新水时必须经密眼网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苗池。

野生泥鳅苗种和人工泥鳅苗种成活率的比较

2006-9-23 14:52:00 来源: 网友评论(0)

野生泥鳅苗种的成活率一般在 40 %一 60 % ,最高也不过 80 %。人工养殖的泥鳅苗种一般在 80 %左右,好的在 90 %左右,最高的在 95 % 左右。野生泥鳅苗种的养殖成活率偏低,分析原因主要是:

( l )捕捞方法 野生泥鳅苗种是在外收购或捕捞的,其方法多种多样,而又没有按照规范的技术操作,容易造成泥鳅苗种的伤害。

( 2 )中间过程复杂 泥鳅捕获后,一般都经过长时间的高密度暂养,并筛选和运输,有的还是多次筛选和运输,使泥鳅受伤,还长时间处于不安状态,体表黏液大量外泄,体质

【泥鳅苗养殖】

十分虚弱。

( 3 )营养不良 在暂养及筛选运输过程中,一般不喂食,这样长时间的停食,使泥鳅根本没有营养来源,体质明显下降。

( 4 )放养时间较迟 野生的泥鳅苗种放养一般都比较迟,这是因为泥鳅每年要在 3 月份以后,气温上升才会被农民捕捞起来,因而野生黄鳝不可能一次捕捞,在较长时间内,不断捕捞,暂养累积一定数量后,经筛选再出售。这样时间往往都已在 6 月份甚至 7 月份,气温较高,而这些泥鳅因长时间的暂养、筛选及运输,已是伤痕累累,极易发病死亡。 ( 5 )筛选和运输的工具不当 筛选时用筛子过鳅苗种,泥鳅小过筛孔容易,但也受伤;大的鳅苗种过筛孔难度大,更易受伤。

野生泥鳅苗种购买后,在放养前要处理妥当,即筛选出好的苗种进行饲养,挑出劣质苗种立即出售;即使是人工养殖的泥鳅苗种最好也筛选一下,具体筛选方法可借鉴前面的黄鳝苗种筛选方法,详见第一章的五(三)部分。筛选结合用药物消毒一并操作。这样把问题在放养前解决好,即使是野生泥鳅苗种也可提高饲养的成活率,并可减少经济损失。

篇六 泥鳅苗养殖
养泥鳅,很多人都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养泥鳅,很多人都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泥鳅属于鱼类。养泥鳅,应该和养鱼一样,从水花苗养起。鱼类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养鱼都是从水花苗养起;有谁专买野生鱼苗养呢?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家鱼”养殖,从水花苗开始养殖,是人人皆知的大道理。

同理,泥鳅养殖,也必须从水花苗开始,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养泥鳅;才能获得养殖环节最大的经济效益。

非常遗憾的是,国内泥鳅养殖行业被少数人引上了歧途。部分专业炒作、贩卖野生泥鳅苗的公司、或个人,为谋取暴额利润,利用电视、网络大肆宣传、广告,把野生泥鳅苗包装成高产苗、国外引进苗、名牌苗,对泥鳅养殖户进行诱引、误导;同时,大肆污蔑说泥鳅水花苗养不活。泥鳅养殖户们,由于刚刚涉入这一行,辨别真假能力不强,中招上当者不计其数。

野生泥鳅苗不光成活率低,长的慢,因为经过一番包装炒作,价格还特别的高。养殖户买回去养殖,能赚钱的人很少。

野生泥鳅苗大多是电瓶击打捕捞,经过大小收购商层层收购,层层运输,反复筛选、冲洗、淘汰、过秤,直到养殖户买回去放养,不知经过多少个环节、多少次折腾。特别是少数炒苗公司和个人,为了迷惑买苗者,把大量收购来的野生苗,投放到自己的“暂养”塘里,进行高密度暂养,冒充人工培育的苗。在这样的“暂养”塘里,由于泥鳅太多,水塘底层水质浑浊、恶化、缺氧;各种病菌、病毒滋生。每条泥鳅都可能感染病毒病菌。养殖户买了这种苗回去养,等苗子下了塘,各种病菌病毒爆发,药无可救。大量死亡泥鳅沉在水底,再次严重污染恶化水质,造成苗子大量死亡。注意:泥鳅死亡少量漂在水面,大量的是不漂在水面的,都沉在水底。养殖户发现不了死泥鳅,每天还在按买进泥鳅苗的总量在投放饲料。投了那么多饲料,只有少量活的泥鳅吃,又进一步恶化水质,仅剩的少量活泥鳅还会进一步死亡。

很多泥鳅养殖户反映:投放1000斤泥鳅苗,饲料喂了好几吨,养了几个月,收获时,还收不到1000斤,养殖户们搞不清什么原因。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上面阐述的那样。 养泥鳅水花苗,首期投入资金少。投入资金少,就意味着投入风险小。水花苗养大了,苗子部分所占的资金少,利润空间大得多。

当然,养殖泥鳅水花苗,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要注意:必须选择好厂家、好苗、好技术。如果你选择的供苗厂家虽然有水花苗卖,但是水花苗培育育苗技术很不成熟,你买了这种厂家的苗回去养,他没有可靠成熟的水花苗培育技术传授给你,你是绝对不会成功的。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如果光靠养殖户们自己慢慢摸索,可能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有技术成熟的厂家传授给你,是养殖泥鳅水花苗成功的捷径。

目前,国内大量泥鳅养殖户,总是沉迷养野生泥鳅苗;即使失败,即使效益不彰;总是觉得是自己的技术还不过关,从没想过是野生泥鳅苗惹的祸。

所以说,这类养殖户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对这个错误,如果不能清醒认识,泥鳅养殖永远只能在一条死胡同中打转转。

如果这类人能认识错误,改弦更张,学会从泥鳅水花苗养起,虚心学习泥鳅水花苗培育技术;当技术掌握之时,他们的泥鳅养殖事业,必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篇七 泥鳅苗养殖
怎样培育泥鳅苗种

怎样培育泥鳅苗种

㈠场地选择。

泥鳅苗种的养殖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水源充足,进、排方便,能自灌自排更好;水质清新,无污染;培育地的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阳光充足,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正常。

㈡池塘建造。

苗种池的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池塘四周应高出水面40厘米,池埂坡度60-70 度,池深80-100厘米。池壁应夯实,并用50×50厘米的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 厘米左右。为方便捕捞,池中应设置鱼溜,面积约为池底的5%,比池底深30-35厘米,鱼溜四壁用木板围住或用水泥砖石砌成。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进水口要高出水面20厘米,排水口要设在鱼溜的底部,并用PVC管接上,以便调节水位。

㈢防逃设施。

养殖池的周围要用网片、钙塑板或瓷板做围墙,以防蛇、鼠等敌害进入养殖区;在进、排水口用120目密眼网布包裹,以防止泥鳅逃跑及敌害生物、野杂鱼卵(鱼苗)进入池塘。 ㈣清池蓄水。

泥鳅苗放养前10天,要清整池塘,查洞堵漏,疏通进、排水管道,翻耕池底淤泥。放水深至10厘米后,每10平方【泥鳅苗养殖】

米用1公斤石灰化桨后全池泼洒,消毒。清塘3天后,加水至30厘米深,施基肥。施肥量为:每立方米水体施入鸡粪3公斤或猪、牛、人粪5公斤,也可以每立方米水体施入氮肥7克、磷肥1克。

㈤苗种投放

在苗种投放的过程中应注意:放养前先进行试水,检查水体的毒性是否消除;放苗时盛苗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水温的差距不能超过2℃,如泥鳅苗种用尼龙袋充氧运输,则应在放苗下池前作“缓苗”处理,即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待袋内外水温一致时,再把苗

种缓缓放出。泥鳅苗的投放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500-2000尾。

㈥调节水质

泥鳅苗种下池后,应根据水色情况适量追肥。追肥可用过磷酸钙、尿素、碳铵等化肥。方法是应采取少量多次,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深需控制在30-50厘米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同时要注意加注新水,每周换水1-2次,以保持池塘水质“肥、活、嫩、爽”。

㈦科学投饵。

投饵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当水温在15℃以上时泥鳅的食欲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25-27℃时食欲特别旺盛,28℃以上食欲则渐退,超过30℃或低于12℃时应

少投甚至停喂。一般来说,泥鳅体长小于2厘米时,每20万尾苗种用1公斤黄豆磨成15公斤豆桨,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规格达到2厘米后,应投喂配合饲料,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

当泥鳅养至体长3厘米时,要进行筛选分池,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60-80尾为好,日投饵量为泥鳅体重的4%-10%。在投饵时,还要注意勤打扫、清洗饲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并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㈧病害防治。

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是: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它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气泡病,病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发病时,要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由短杆菌感染所致的赤鳍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可用1毫克/公斤漂白粉全池泼洒。由车轮虫引起的病害,病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增多,可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㈨防害防逃。

加强巡池,每天早、中、晚各巡池1次,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塘,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逃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84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