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映电影《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看完《银河补习班》有感

| 父亲节 |

【www.guakaob.com--父亲节】

  “献给父亲,送给孩子”。随着银幕上字幕的消失,整部电影结束了,影厅的灯随之亮起,我不禁怔在了那里,脸上的泪水还未擦去,回味起刚才的一幕幕,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银河补习班》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热映电影《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看完《银河补习班》有感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2100字

  算是后知后觉吧,因同事的推荐走进影院的时候,不知道《银河补习班》早在全国多处点映,已在上炒得火热。不愿在上事先了解剧情的梗概,是想不经意间能够更多地体验到电影带来的震撼,就像当年误打误撞和儿子观看《寻梦环游记》一般,少些剧透反倒更容易收获更多的感动与惊喜。

  看得出,这是一部用心了的作品尽管有些场景太过夸张,有些逻辑不够合理,但仍觉得这是一部令人欣喜的好电影。甚至觉得它对于中国教育类电影的价值就像《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一般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电影讲述了父亲马皓文因设计的大桥崩塌,替单位背黑锅入狱,错过了儿子马文7年的成长,出狱后,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成功将儿子从一名学渣培养成学霸,并最终成为宇航员的故事。

  观影的过程中多次落泪,也心生惊喜。感动于父亲对孩子的理解,感动于导演对于当下教育的理性思考。《一个也不能少》、《老师好》也都是国内教育类电影,但它们更多关注的是师爱,是老师的责任与奉献,而缺乏对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的解读与呈现。《银河补习班》突破了这样的局限,他明确表达了教育的价值: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高分的学霸,而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曾有位想择校的家长问我:什么是好学校啊?她认为大家都抢着上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名校就是好学校。这其实是很普遍的现象,对于教育,许多家长都是跟风而行,别人说哪所学校好,就削尖脑袋跟着去;别人说要给孩子补习,就赶紧给孩子报班,而对于教育本身却懒得探究与思考。如果这部电影能给家长带去关于教育的思考,从而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无疑是件功德无量的事。但我也有两种担心:担心因为电影一些脱离实际的逻辑硬伤,会成为许多人全盘否定的借口,从而否定了电影所传达的正向的理念;担心电影中呈现的学校是有一所走极端的名校,家长会映射到现实中来,也学着马爸爸干预学校的教育,反而贻误了孩子也伤害了学校。但愿是杞人忧天!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成绩无疑都是最被看重的。择校的竞争、中考的分水岭、高考的指挥棒催生着教育的焦虑与功利。一些自媒体为了抢流量、蹭热度更是在招生季四处搜集各校的考试排名,且广而告之,更是加剧了追求升学率的热潮。

  对于学校教育一直以来似乎都存在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其实,应试能力本身就是人必备的一种素养,素质教育包含了应试,也包含了追求应试成绩。只是相对于“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重视应试和成绩以外更丰富的素养,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可否认,不少做教育的人也对素质教育的认知不够明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组织活动,就是不考试。李镇西说:只要目中有人,就是素质教育!他强调:不管素质教育的内涵多么丰富,它都指向人的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只要心中随时真正装着“人”——人的心灵、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未来……而不只是分数,那么你教育的举手投足,时时刻刻都是素质教育。

  这是比较贴近实际和接地气的定义,事实上也无需将素质教育过分地抬高,它只是一种教育的常识,是一种对教育朴素的认知,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学校需要考试,但学校如果考试至上,过分功利化,倡导一切围绕考试而转则会让人不寒而栗。当看到有老师领着一群孩子走进我办公室,只是为了举证某个孩子如何之“坏”;当看到班主任老师发动全班同学向我告状,只是为了让我看清某个孩子所谓的品行恶劣“真面目”时。我震惊了,想象不出这竟是为人师者的行为。老师把孩子完全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就像影片中的闫主任一样,追求的不是理解与包容,不是如何引导和转化,而是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判断正确,证明学生的愚蠢与恶劣。老师本身都是这样的认知,又如何带给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小男孩伊夏有着阅读和书写障碍,再怎么努力,他的学习还是没有办法跟上同龄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家人、老师、同伴都认为他是态度问题,是调皮、是顽劣。他遭受的是无尽的打击与歧视,直到碰到那位乐观、包容的美术老师尼克,他才看到了阳光,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了快乐。

  学习过心理学,知道阅读与书写障碍,却似乎从没想过我们自己的学生会有这样的障碍,而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对特殊孩子的包容度远远不够。这样的孩子也往往要遇上包容、睿智的老师或父母才能拥有光明和出路,就如《放牛班的春天》中顽劣的皮埃尔·莫安琦碰到了克莱门特老师,最终成为著名的指挥家;《叫我第一名》中天生患有妥瑞氏症的拉德·科恩碰到了开明的校长,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而很多时候,许多老师无法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育,没有更多的耐心去接纳和包容不太听话的学生,让我们的教育带给学生的不是成长,而是伤害,是摧残!

  为邓超能拍摄这样的电影点赞,觉得它会比一部著作、一次讲座更有意义,对人的启发更大。也许它没有《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那么成熟,但它是基于中国教育的思考,已经有了中国本土的特色。《银河补习班》应该是家长的补习班,也是教师的补习班。

  教育需要包容,需要智慧,需要真正的爱,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需要学习,需要提升自己的格局、眼界,提高我们能够给予支持孩子适合的教育的能力!

  电影《银河补习班》观后感800字

  7月24日晚上,我和姥姥、姥爷去电影院看电影。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银河补习班,主要讲了马飞(主人公1)考上初中后,和爸爸马皓文(主人公2)一起学习,从班级垫底,到年级前十。最后,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在马飞学习的道路上,非常的艰难。除了他爸爸,其他人(老师、同学、邻居)从幼儿园开始就说他“缺根弦儿”。而他爸爸是一名设计师,在马飞幼儿园时,因设计的桥塌了,为公司背黑锅,住了6年监狱。出狱后,马飞已经上初一了,在班里一直是垫底儿的,后来差点被主任开除,于是他爸爸马皓文和主任打赌,在期末考试考到前十,不然就心甘情愿被开除。

  街坊、老师、主任,甚至那些同学都在“欺负”着“缺根弦儿”(马飞,其他人都这么叫他)和马皓文。他们经常被瞧不起。

  但在他们的努力下,考出了好成绩。这都是因为马飞的爸爸马皓文的教育方法好。

  他爸爸告诉他说:他每天只用会0。1厘米的知识就好。还告诉他们的老师说:反复地复习就和蒸馒头一样,您觉得一个馒头反复的蒸、反复的蒸,它会比新蒸出来的馒头好吃吗?他爸爸说的有道理的话数不胜数,好多都在锻炼马飞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我最喜欢的三句话:1、只要相信自己,地球上的所有事你都可以做好!2、相信爸爸,你永远不会输!3、你聪明不聪明,只在于你的脑子是再转还是在睡觉。

  在他当上宇航员后,在太空发生了一件只有亿万分之一可能发生的事——他们和陆地联系的东西坏了!现在他们回不去了,因为到大气层时,如果不修好,整个飞船将会变成一个火球。如果要修,也有很大的危险,马飞的宇航服只能维持四分钟,四分钟内马飞如果没回来,就会变成太空垃圾。而马飞在这危险的时候想起了他爸爸的话,最终马飞成功了,他们成功的飞回了地球!如果不是他爸爸的培养,他就没有当上宇航员的那一刻,也不可能重新回到地球。

  看完这部电影,我受益匪浅。这都是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力量!马飞创造了奇迹,马皓文(马飞的父亲)则用行动告诉了我们教导、学习的方法。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作者:汪昕

  最近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被身边许多人提起,我理所当然地去了电影院,想要一饱眼福,虽然总体比不上像印度的讽刺类型电影那般,在拍摄手段、剧情都高水平,在讲述内容方面也还是有的一谈的。

  整部电影围绕教育这一大主题讲述故事。关于教育,马皓文主张对孩子全方面的灌溉,而不是为了考试获取知识。与之相反,社会的教育只是让孩子学到考试的内容;两者背道而驰,也因此碰出火花,马飞作为两者的矛盾体,很幸运,最后成功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但这也的确只是电影,在现实生活中,结果会是这样吗?又或者作为马皓文素质教育的实验体,马飞最后可能只会是一个平民百姓。这一切的源头只是——中国的教育问题。

  应试教育,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制,一方面,它公平公正,即使出身低贱,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一方面,它“摧残”孩子,多少学生像马飞那样,不知道为了考试学到的知识是什么,是为了什么,甚至“草色遥看近却无”都不理解,又或者学习这些根本没什么用处。

  马皓文告诉马飞,脑子要一直想,也是因此,马飞全靠自己制作出了简易的划艇,逃出了洪水;教育在慢慢改革,教育的人似乎意识到了孩子们应学的知识不应该只是死板的,但随着这样的思想改变,形式该如何变化日益突出,拿我个人深有感触的小升初为例,近年来小升初考试题目日益趋向生活化,内容许多是仅靠学校或课外班的学习学不来的,这正是为了让孩子更加贴近生活,享受生活。可在压力重大的应试教育之下,谁会敢于放手让孩子那样切身体会生活呢?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报班”,所以我的孩子也要报班。这正是小升初考试的漏洞,没有孩子能够像他们所希望那样,依靠生活经验答出漂亮的成绩。

  因为制度的不恰当,教育的实施者与实施的方法也总不是正确的。电影里的闫主任对马飞意见十足,就只是因为他成绩差。正如马皓文所说“你们只知道迅速驱赶学习不好的学生,而不是教育他们,这有悖师德。”闫主任对待马飞,永远是在辱骂他是笨蛋,而马皓文却从来不嫌弃他,永远在夸赞他。电影有一个镜头是我印象深刻:闫主任拿着马飞的飞机模型,将他拽出教室。与此同时教室里同学们在读《马说》这篇文章,朗朗书声里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正是在讽刺闫主任目光短浅。

  在教育的主线外,我还想说说马皓文,这个对社会看得清楚,却又不愿意妥协的人。他作为东沛市的“救星”,设计出的能造福全市的桥却被最“仗义”的徒弟插手诬陷,一坐就是七年牢;出了监狱,他一直在申诉,希望法院办理这个案件,却屡遭消极怠政无果……马皓文的惨淡人生完美地揭露了社会和人性的黑暗。

  副线内容还有马皓文和马飞关于梦想的探索。马皓文在建起桥时,就和儿子说过,长大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在陪伴马飞成长的过程中,这一思想也被慢慢加深,马飞也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

  电影终究是电影,人物、故事的设定还是过于极端,像马皓文这样的人还是少之又少。但也引发了我忍不住思考:教育的路究竟还有多远?什么时候才能平衡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这一切都无从得知。我也只能希望加速这条路的探索,也希望在这个环境下的你我他,能够得到好的成长和教育。当然,无论身处何境,我们只能尝试着提高自己,接受我们面前的现实,毕竟自己的未来不能因为环境就放弃。

  这部电影的缺陷也有得一讲:来自马皓文的金句过多,导致亮点掉了身价。用力过多结果反而观众没有任何记忆点。从细节到剧情都有这个通病,整部电影都是将从挫折到克服的剧情堆砌起来,反而没有高潮……

  《银河补习班》观影感

  作者:吴思辰

  “献给父亲,送给孩子”。随着银幕上字幕的消失,整部电影结束了,影厅的灯随之亮起,我不禁怔在了那里,脸上的泪水还未擦去,回味起刚才的一幕幕,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这部电影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在浩瀚太空中,航天员马飞意外失联,在生命最大的绝境中,他不禁回忆起了自己的父亲马皓文,故事由此展开。

  电影中的父亲马皓文是奥运会的火炬手,又是东沛大桥的设计师。本应该是无比光荣的时刻,可东沛大桥却在众人瞩目之下轰然倒塌,马皓文替整个设计院背下了这个黑锅,锒铛入狱。

  七年的牢狱生活,让马皓文错过了儿子最重要的成长历程。儿子马飞虽在全市最好的学校,但却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面临着即将被开除的巨大问题。可马皓文却与学校主任打赌----若马飞在期末考试能考进年级前十,学校就不开除他。自此,马飞便跟着父亲马皓文开始了“补习生活”。

  但当时刚出狱的马皓文,没有工作、没有积蓄,甚至连回家都要偷偷摸摸。在如此困窘的境地里,马皓文卖血、卖表、到工地里去做苦工,不论累死累活,终于买到了儿子梦寐以求的电脑。可当儿子问起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却只是笑笑,一言未发,只字不提自己的艰辛。

  长大后的马飞说,“那时的我不知道,原来爸爸每天都在为钱发愁。”

  他,受苦、受累,甚至是受人欺辱。生活的重担死死地压在他的身上。既要拼命赚钱维持生计、又要想方设法让儿子在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没有一个人理解他,帮他分担。但在儿子面前,他总是竭力去做一个好爸爸,去做一个不把艰辛与不易写在脸上、总是一脸轻松的父亲。

  马皓文为了孩子,受再多苦、受再多累,也无丝毫怨言。

  作为继父的孟叔叔是个生意人,没有多少知识。可当马飞即将要被学校开除时,他却不顾身份,低三下四地去恳求别人。把马飞当亲生骨肉看待。

  “儿子,放心,爸爸别的没有,就是有面儿!”

  “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这是马皓文曾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在大人与老师们眼中,马飞是个“脑子里缺根筋”的孩子。可父亲马皓文却一直去肯定、去鼓励马飞。“所有人都说你是废物、笨蛋、蠢货,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远不是!”正是马皓文一次次的鼓励,为马飞铺垫了通往梦想的路。

  也正是因为父亲的这些鼓励,使得身处困境中的马飞一次次的自我解救、一次次的脱离险境。且当陷入受困太空、无法返回地球的巨大绝望中时,马飞勇敢的踏出舱门,在与死神奔跑的四分钟里修补好了飞船,得以回到地球。

  “也许要过很久,才能真的感受到父亲的伟大。那种无声、深沉而又厚实的爱。”是啊,我们也像电影的少年马飞一样,慢慢地长大,慢慢地学会理解,慢慢地读懂了那世上,最深沉浓烈的父爱!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eri/95468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