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中所蕴含的哲理

| 少儿升学 |

【www.guakaob.com--少儿升学】

楚门的世界—哲学思考
楚门的世界中所蕴含的哲理(一)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

对于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看一遍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真正道理,我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这种经典的奥斯卡电影。看了两三遍后,感触颇多。

我们的世界中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的呢,楚门的世界看起来是美好的!他走出的每一步都有人替他作最好的安排。他稳定地升学,顺利地找到工作;顺利的找到女朋友,并最终与她结婚。他生活中没有挫折,没有悲伤,没有痛苦!对于这种生活,我们只能用虚假来形容,因为我们都明白生活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楚门在不明真相的时候,还觉着自己活的很真实。

当楚门发现自己被欺骗时,当他意识到所有认识的人都只不过是有固定台词的演员;他挚爱的父亲的逝世不过是剧情安排; 他最亲密的妻子不过是按照脚本陪你上电视剧的女演员; 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是提前设置好了的; 这一刻他才明白只有他自己是真的, 周围的一切全是假的。 生活安逸,快乐,轻松,稳定,那全是剧情。

当通往真实世界的那扇门被打开了,导演对楚门说:你以为现实的世界会更好吗?这个世界才是美好的,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虚假、欺骗。 楚门没有回答,他优雅地谢幕鞠躬,毫不留恋地告别摄影棚,

虽然门里什么也看不清,除了黑暗。而比起这个彩绘的虚假世界,黑暗才是实实在在的。楚门毫不犹豫地踏进未知的现实世界。也许他清楚,走出这道门,便意味着变换的未知意味着赤裸的真实,意味着实实的艰辛。可也意味着至高无上的自由。 他面带微笑,携着那张从杂志上拼凑出的初恋情人的照片,不管去哪,一颗真实的心抵得过为他而 存在的虚假世界。

这让我想到海上钢琴师,也许1990和楚门有着是否去真实世界的抉择,不过最后的选择责大相径庭。1900出生在船上,成长在船上,游轮就是他所知道和体验的整个世界。然而走在通往陆地的梯子上时,他最终还是犹豫了,这一刻他领悟到喧嚣的陆地对他来说是虚假的,陆地给他造成的存在的虚无感终于让他决定永远留在了船上,对他来说船上才是真实的,最终他决定与他唯一的世界同生共死。他和楚门一样遵循了自己那颗跳动的心,这样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

影片最后让我产生对人性善恶的思考,当他走出影棚之后,全世界观众都欢呼雀跃,为他的勇气衷心喝彩!观众的内心最深处都会有善良的一面,这其中也表现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和对人权与自由的信仰,影片结局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关怀,最终表达了人类内心的善良与美好,也使得《楚门的世界》成就了一场真正的人性自由的救赎。

所以经典电影作品大都会反映一个最终的主题:人性的救赎。古代圣贤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然而荀子却说“性本恶”理论。我以为,人一出生,并无善恶可言,因为他们心中缺少辨别善恶的度量。随着年龄的增加,在社会这片土地上汲取了良莠不齐的养分,得以成长。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逐渐体会到社会上的善恶是非,学会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性也会迷惘,要实现人性的救赎,必须从善恶的根源出发。因为欲望,才生善恶。而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欲望,所以说,人难以断绝欲望。虽然我们无法断绝欲望,但我们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为所欲为。欲望就是一个黑洞。善恶始于欲望。每个人心中辨别善恶的度量都不尽相同,面对善恶的时候,人性的天平本能地倾向于满足心中欲望的一端。倘若内心的阴暗面主导,那么人性将蒙上一层灰尘,黯淡了光芒。要想让心中充满阳光,首先要实现人性的自我救赎。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我们都自己命运的主导者。当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心中向善,人性的回归才不会遥遥无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性的自我救赎。

看完<<楚门的世界>>让我产生了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查阅了相关的一些哲学资料,可以总结为:人抽象的本质是人为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句话叫作“衣食所安”,也就是衣服和食物这一类东西,使人的身体得以修养之所也就是生命所安之地,当身心俱安时,我们就能真实地感觉到自身的存在。 人的现实性本质是人的抽象本质的不断发展的结果。就楚门

而言,他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是他现实本质的组成部分,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的现实性本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这种本质不是自然自在的,它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各方面的异化,即使是植物人野人也不例外,更不要说生活在人群中的社会人了,对于楚门,由于他父亲的溺水,失去了父亲的他变得对水,对海有着深深的恐惧感。 最为基础的人的本质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它让我们不断的产生需求,不断地追求满足,这也是一个独立意识存在的必要条件。楚门也不例外,他也要工作,赚钱,生活,社会环境的诸多因都会对人产生异化,而这些因素中绝大部分都是不可控的。马克思说的:“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了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在现代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的类本质也被淹没在物质的海洋里,许多人变得利欲熏心,许多人都在背离自己的本质而生活.因此在异化中把握人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的一生是不应该有剧本的, 我们就是自己人生的编剧, 楚门和我们一样都有着一颗不安分的灵魂,这种不安正是源于对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感,我是谁,我是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这个拥挤而嘈杂的地方究竟是不是我真正的家园? 也许唯一能使这些不安的灵魂得到安慰的便是逃离本身,最终楚门选择了逃离。他不知道要去往何方,但唯一能肯定是他要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后,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才发现,在这追寻真理与存在的旅途中,我们都将成为永恒的星尘! Upc版权所有

冲出束缚《楚门的世界》简短影评
楚门的世界中所蕴含的哲理(二)

冲出束缚,迎接新生

----观《楚门的世界》有感

这个学期选的好莱坞电影课,课上我们看了几部不错的电影,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楚门的世界》和《黑天鹅》 。也许是我本身对这类与人物心理有关的电影感兴趣吧。课程任务是对我们所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影评,谈谈自己的感想,在犹豫好久后,想想还是写关于《楚门的世界》吧!

说实话,在电影的开头,我是怀着看喜剧片的心情看这部电影的,滑稽有趣的画面,充满着喜感。但是在最后看完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没有觉得好笑。反而是内心受到震撼,充满了感动!

一、剧情

作为一个不受期待的生命,主人公Truman Burbank 被电视网络公司收养,在一个宁静和谐的小岛生活。他与周围的人们愉快融洽地相处着,还娶到了一位美丽的妻子。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那么得美好。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竟然都是电视台的安排。他生活的社区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他的朋友、邻居,甚至是妻子都不过是演员而已。从小时候开始,他的一切行踪便被隐藏的摄像机拍了下来,并且成为了一部受到全球观众喜爱的电视剧集。为了维持收视率,电视台的幕后操纵者千方百计地隐瞒着一切。但伪装始终是伪装。真相很快暴露出来。Truman 厌倦了这种监狱似的生活,于是,他踏上了逃亡之路,开始了对新生活的追寻……

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他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楚门看上去似乎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

虽然感觉到每个人似乎都很注意他,而且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却都有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效果,但这些都没有使这位天性淳朴的小伙子太过于在意。可节目的制作组由于一时的疏忽,竟让在楚门小时候因他而“死”的“父亲”再次露面,“父亲”立即被工作人员带走,直到楚门悲痛万分开始怀疑后他们编织了一个完美的谎言让他们“父子”相见,从而达到他们满意的效果。

多年前一位既是《楚门的世界》的忠实观众又是该节目群众演员的年轻姑娘施维亚十分同情楚门,楚门对她一见钟情。她给了楚门一些善意的暗示,自己却被强行带离片场。回忆起施维亚的楚门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的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

痛定思痛,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出海景这个令他不寒而栗的小城,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爱他的人。然而,楚门却低估了集这个肥皂剧的制作人、导演和监制大权于一身的克里斯托弗的力量。克里斯托弗将一切都设计得近乎完美,近30年里牢牢地把楚门控制在海景的超现实世界之中。

经过几次逃脱的努力失败后,楚门决定从海上离开这座小城,然而他却绝望地发现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克里斯托弗在天上巨大的控制室里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他愿留在海景就可继续明星生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楚门的世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影片的艺术特点

我觉得这部电影两外一个最大的看点应该就是它的惊人的想象力,。一开始观看的时候我始终不是理解,误以为这只是一部极为无聊的纪录片而已。直至大结局的时候,一切真相大白,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都是虚假的,一切都是任人摆布的,虚假的爱情,虚假的蓝天,虚假的朋友,等等,电影的拍摄技术真是 太不可思议了。差不多已经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了。仔细想想如果我的周围的人或者是都是些虚假伪善的东西,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恐怖的事呀,我真的很庆幸,自己不是楚门。倘若我要是置身在楚门的世界,故意我会窒息的,如果让我离开那个庞大的摄影棚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勇气像他一样踏出那一步,去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真实的世界。

除此之外,电影的一个特色就是很注重细节的描绘。比如,楚门在海边的时候突然下起的雨,居然跟着他走;堵车的时候每辆车都那么的井然有序;处理核辐射事故的警察能直呼楚门的名字等,这些细节的描绘,使得观众也是满头雾水,更加认真地欣赏完电影,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解答内心的疑虑。

《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的确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电影,情节离奇曲折,文化内涵丰富。

三、影片的现实意义

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以讽刺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被媒体渗透了的世界,对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社会现象的强烈讽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它会让人不禁扪心自问:“也许我周围生活的每个人都是在演戏?” 反映出人们的虚伪带着面具过着乏味重复的生活,没有灵魂,像一面影视墙一样,外表看像一座房子,实则里面什么都没有就是让人看得,照进了现实中人们死板固化的笼中鸟是生活。明星公众人物隐私以及正常生活的权利日益被侵犯。人们的偷窥心理在现代社会中凭借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得到升级和满足。这种明星般的生活正如围城所述里面的人想进去外面得人想出来。

换回自己的自由和真人应有的世界换回自己的自由和真人应有的世界,这正是导演所要表达的地方,也正是作为人被无情玩弄的无奈。也是对媒介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社会现象的强烈讽。

同时,影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影片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同时也因触及到当今最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它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深刻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对美国的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讥讽。

阳光的一面,像楚门这样的小人物有很多,都在追求生活的真谛——快乐自

由。克服心里的恐惧——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打破日益固化的生活模式,以及阶级束缚。

四、感悟

当白昼的光芒渐渐隐去,喧嚣杂沓随街上的灰尘慢慢淡定,昏暗的天幕如一张无际的网蔓延,暮归的你是否伸展腰身,冷风中抖落一身的疲惫,在无人的街角深呼吸,长舒一天的积闷?微弱的星光下,你可曾抬头仰望?面对如此浩瀚的青灰色苍穹,感慨过自己的渺小;你质疑过么,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是谁;来到这世上莫名的肩负何种责任,又被谁无端的寄予厚望?【楚门的世界中所蕴含的哲理】

或许挣扎过,如片中的楚门,做了一回真正的自己,毅然抛却所有虚幻,那怕前途黑暗叵测;抑或早已被现实洪流磨砺的毫无棱角,在平淡的快乐忧伤中安稳度日,如千千万万个你我他。

亲情,友情,爱情,多么温暖的字眼,当惨遭背弃遭遇挫折,我们总笃信亲情是世界上最后残存的美好;总相信那个亲如兄弟的朋友,可以月下对酒当歌解千愁;总相信有一扇窗在暗夜里守候,为自己照亮来路。可对于楚门,这无疑是一种天大的讽刺,所有的都是假的,父母、爱人、铁哥们,他的世界,一个小小的城镇---桃源镇,竟然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巨大摄影棚,30多年来,从出生到乳牙的脱落,对心爱的姑娘暗送秋波,对着镜子自恋般自言自语,大到工作婚姻,小到睡容做爱姿势,总有5千部摄像机追随着,并同步直播到世界各地的各大媒体、电视台,成为全球人类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悲哀的是,所有人都知情,只有他浑然不知。想想都不寒而栗。如果换身如他。当这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是否如他,有如此的勇气冲破虚构却美好的牢笼,去投奔现实残酷的真相。

我无法想象一个心智健全四肢发达的男人,因何在30多年中没有走出去,难道那个变态的导演果真如上帝般强大?其实不是,他虽然可以安排楚门30年的一切,可以在楚门的世界里呼风唤雨,可以调控他的喜怒哀乐,却无法控制他的思想,“你无法在我的脑中也按一部摄像机”。是亲情友情迷惑了他,有谁会怀疑父母的爱,当那个养育他30多年的妈妈语重心长的安慰他的惶恐与忧伤,慈祥的笑着向他索要小孙子,以享天伦的时候,他怎会怀疑这只是一出敬业的表演?当那个从小玩到大的哥们,微笑着谈起过往,讲到动情处几欲潸然泪下的时候,他又怎会想到那只是一段预先烂熟于心的台词?弥天大谎和真实本无距离,只要你一直被蒙蔽,一直做那只笼子里的小白鼠,没被揭穿的谎言都可以被错认为是真实。仔细想想,或许会有一些不寒而栗,不知自己身边是否也有着同样的剧情,抑或幻想自己就是楚门,活在另一个摄影棚里,日复一日,在别人的视野里,别人的谈资里。而存在的意义仅仅就是可怜的娱乐他人的工具。看似真切的一切,都是虚虚假假的演技。

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情愫或曰心结,它可能源自心底最原始的对美的渴念,也可能出于人性最本能的追寻,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故时常萦绕心怀,遂演化成理想和追求。楚门的理想也是如此,他最大的心愿是去斐济,那里有他日思夜想的姑娘,他要的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爱情。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叹,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是不是时刻都有一种演戏的自觉呢?还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快乐,不足以使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们抛弃这个世界。上帝就像那个天才的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度,他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他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希望则是赏给我们

的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楚门的世界中所蕴含的哲理】

电影的末尾,楚门是觉悟了的,他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天才的导演恐慌了,他将失去观众,他竭力挽留楚门,告诉他离开了导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险的,但楚门还是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

《金刚经》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戏装迟早要褪去,布景也迟早要撤下,演戏的时候则生龙活虎地演一场,只是别忘了过过看戏的瘾,随时让另一个“我”——本我,走下舞台,在观众席上,呷一口茶,看看戏台上的“我”和“他们”,鼓几下掌,流几滴泪,明白了这一点,便接近顿悟了。

五、名家简评

《楚门的世界》是一部与众不同、创意十足的电影,内容发人省思感人肺腑,同时也有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喜剧天王金.凯瑞在片中的演出纯真中又有复杂的个性,他抛开了一切束缚,他在一贯的喜剧表演方式下流露出令人动容的感情,尽管他的表演尚未得到奥斯卡评委的青睐,但他至少已经征服了大部分普通观众。影片的成功向世人证明了谁才是真正的喜剧之王——尽管目前还只是“无冕之王”。总的来看,这绝对是部有笑有泪的好影片。

——《时代》周刊影评人 理查·薛克尔

从表象上看来,影片讲述的似乎是一个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然而深入其内部,你会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意义是深刻的,它会让你觉得不寒而栗,因为也许有一天,你会开始担心是否在自己的周围也会发生同样的事。

——纽约著名影评人 雷吉·史密斯

我认为这部电影拥有许多层面,并非一般的好莱坞电影。同时,它的主题概念也十分有创意,而且令人能够感同身受,它会让人不禁扪心自问:“也许我周围生活的每个人都是在演戏?”

——本片主演 金·凯瑞

六、自我看法

我时常会想: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中?就像金·凯瑞所说的,:“也许我周围生活的每个人都是在演戏?”,我不禁感慨:我们的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充裕,究竟是解放了人还是束缚了人?究竟是把人推向了更加自主的方向,还是把他更加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更加失去了自我,更加远离了真实的世界和鲜活的人生?

这部电影之所以令人触动,乃至之所以被拍成一部电影,也就是因为“真人秀”节目中的主人公发现了他生活世界的不真实:当他鼓起不避死亡的勇气扬帆起航、探寻自己命运的终极谜底,并以励志片似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被媒体通过技术手段制造出来的“狂风暴雨”之后,他彻底地知晓了真相:他的船戳破了海平线的“蓝天”,在他不愿伸出手去触摸“蓝天”的那一刻,人生的巨大谎言展露无遗——主人公猛然发现,自己原来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所有人都是表演者,所有的物体都是道具,所有的情感都是炮制品!除了他之外,一切都是假的

这部片让以真实人物的视角展现给我们的,而这更容易我们观众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组织社会问题,当你所处的世界背叛你时,当你拥有一个选择的机会的时候,你是否会勇敢的踏出出口呢? 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组织中,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自己被欺骗,被操纵,被利用,被愚弄。你身旁的友情,爱情,甚至亲情都是虚假的。此时的我们是向现实妥协,继续沉浸于谎言之中,把自己玩弄于鼓掌之间,甚至自娱自乐,在狂欢的瞬间,出卖我们的隐私,尊严甚至生命。还是,我们能勇敢一些,撕开这个虚伪的世界,用真实的自己创造一个真实的世界。 在我看来一切社会组织都是可塑的,更是可以改变的, 世界上没有特别标准化的事物,或者说是模式化的事物。我们不能被教条束缚,不能被假象迷惑,不能被诱惑套住。所以,如果你怀疑,那就去证实,如果,你下定决心,就请像楚门一样勇敢的踏出那扇门,不要向现实妥协。

命运就像风筝,而放风筝的人就是我们自己,风筝往哪儿飞,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活过了,努力过了,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别人设计的,再好,在安全,在无忧,那也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在设计好的人生中没有你那汗水凝结的亮点。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活出的辛酸苦辣,才是值得回味的人生。

冲出束缚吧,迎接灿烂的新生!

从「楚门的世界」看科学的世界观
楚门的世界中所蕴含的哲理(三)

从「楚门的世界」看科学的世界观(一) / 法意团队苑举

首先呢!我要讲,我对这个题目一点都不陌生,因为这个题目可以说是一场介于国策顾问与科 博馆馆长之间的辩论。辩论起源来自物理系的老师孙维新教授,现在当了科博馆馆长。他曾经在办了一个天文展之后,写了一个有关伽利略的文章,在《联合报》发 表。在那篇文章里,他写了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就是用了这个词─「发现」了真相。然后呢,本校曾任国策顾问的黄光国教授,就在《联合报》写了一篇─「不是发 现而是发明」。当时他的意思也就是说,「发现」的概念会使得科学僵化,因为你一旦「发现」了真相,你就不需要再发现;真相一旦被呈现,就是固定了。我当时 一看完这个题目,觉得跟我平常教的科学哲学息息相关。而且我认为,不懂科学哲学的人,基本上无从了解这个题目的含意,所以我也就马上执笔,写了一篇一千多 字的文章,题目取名叫「不管是发现还是发明,牛顿说了也没用」,投稿到《联合报》,结果被退稿。为什么被退稿?我自己想了一下,答案大概是,这个题目太严 肃了。

对于这个题目,原来我跟我同事在讨论的时候,我同事说,若是不懂科学哲学,根本没办法了解这是什么。所以,我尝试把这个题 目用最简单的语言说一下。我首先就从刚刚看的电影谈起,这个电影其实讲的有点像是社会建构理论。关于社会建构理论,也不用多说什么,就是这个社会是建构 的。其实我们也感觉得到,社会往往有个社会计划者(social planner)在建构这个社会;这对台大人而言,是不难理解。刚刚那个电影当中,我觉得跟我们题目最相关的一句话,就是那个楚门秀电视节目的创立者所说的,「实在是被表征的」(Reality is represented)。记 住,他说,「实在是被表征的」。而我们就从这句话开始想。我不晓得同学是否可以了解这句话,但实在这个观念不是我们一般想象中那么简单的,因为我们一般活 在这个世界当中,会觉得问这个问题很没有意义。所以,我就先举这一段话,让大家了解到,科学的目的,无论连接至要发明,还是要发现也好,科学总是不能直接 地接触到实在的本身。这个话已经够复杂了,我要强调,整个电影当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实在是被表征的。

另外,整个电影呈现另一个很重要的核心价值是:人是一种求真的动物,人就是要求真。像 我在这里跟大家演讲,大家说我讲得很好,让大家感觉得非常好;但是,如果我向大家说,很抱歉,其实我不是苑举正,我是一个演员在演他,你就会感觉到很奇 怪。或者说你最好的朋友跟你讲说,我对你非常好的原因,是别人花钱让我这样做的;但是不用担心,一直到你死以前,我都不会改变,因为这个薪水是一次付到终 身的。你听到这些话,即使到老感觉不变,你还是觉得有点哪里不对劲。为什么?因为人是一个求真的动物。

「真」是引导我们往前迈进的一个动力。人如果不求真,那活着跟不活着没有太大的差别。人因为求真,就会感觉到探索(explore)的部分要能够持续下去,这就是我要强调的。所以一开始,这个电影给我们的一个观念就是说,人是求真的动物。我们人基于有可能不能够得到「真」的这件事情,感觉到很遗憾。那同学们会问我说,老师你不是我,你怎能够替我回答。这是人性中的一部份,因为我们对于真有这种强烈的欲望,而这种欲望也构成知识的发掘。

我 今天想要强调的主要有两个部份。第一个,这个题目可以讲两个概念,其实是两句话。另外,我要用科学史的例子,来说明科学的活动到底是什么。在讲这些之前, 我先要强调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我一眼望过去,在座同学很多人上过我的课,也有很多人是我第一次见面。我的课当中一直有个遗憾,什么遗憾?就是我觉得我们 身为全国最重要的一所大学,但是一般来讲,进大学之前的哲学教育太差了。联考像病毒(virus),一旦感染以后,很难治愈也没有抗生素,一般来讲学生逃不开联考的阴影。所 以在台大读书,要是没有一点哲学头脑,根本不能了解高等教育的意义。也是基于这个缘故,我总是在做些补强的工作。在这个情况下,等一下我要讲的东西如果有 一些行话(jargon)或术语(term)你不好理解,等到我讲完后请你发问,厘清到最根本的概念,简单到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很快的开始理解,为什么会 出现这个问题—「科学究竟是发明还是发现了真相」。

首先,我们有一句俗语,叫做「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个老虎,我们只能够画牠的皮相、牠的表象,至于牠里面的骨头我看不到。那你会说把老虎杀了、皮剥了,不就看到骨 头了吗?我说那就要费一番功夫。但人又不一样,知人知面不知心,那心确实就是难知了。这个意思是什么?像是很多同学认得我这张脸,他们看到我走进教室时, 一副故作镇定的样子。某一同学会说:「老师。」我说:「干嘛。」他说:「老师你迟到了。」我会说:「对不起对不起。」他看着我的脸,认为我感到惭愧,忙着 道歉,极为谦卑。但是我的心呢?我的心证明不仅代表了我个人存在的本身,也是永远不会让他人知道的。有的时候,我们哲学家还在思考,我们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不是经常在讲这句话吗?你不要认为,最起码我们了解自己。那你错了,我们的行为经常是受到情绪控制的,有时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做。所以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有些事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

这件事情在西洋哲学或是科学哲学传统当中,我们说这个「有些事」(something)叫做实在,事物的本身,康德叫「物自身」(thing in itself)。这也是为什么刚刚在「楚门的世界」里的那句话「实在是被表征的」。换而言之,我们不可直接知道它是什么。比如说,你想知道我的心情,你可以从我面部表情,来了解我的心情。我的心情多少能被我的脸部表情所表征,可以透过这种方式来了解。但是你不会直接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这句话的好处是告诉我们说,在科学的活动当中,我们一直不断的追求真理的同时,你永远都不会得到真理,这是第一个观念。 从「楚门的世界」看科学的世界观(二)

第二句话就是,我们传统有另外一句话,说这件事情大家各有各的看法:「瞎子摸象,各说各话」。这样的各说各话,像极了科学活动。因为科学活动是我们在一个一个完全无边无知、广阔无涯的环境当中开始摸索。在我们开始摸索的过程当中,有人讲说是四个瞎子在那边摸象,有人说象长得像根柱子,这是摸到脚;有人说象长得软软细细的,这是摸到尾巴;有人说象长的粗粗软软的会动,这是摸到鼻子;有人说象长得像一面墙,那是摸到象的身体。但是瞎子摸象这件事,像极了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当中进行他们的实验工作、他们的发明工作、他们的发现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在你要了解科学是什么以前,你唯一拥有的比较踏实的是你那个拥有触觉的手。换而言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五种感官知觉,是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我们这几种感官知觉,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也因为这个缘故,即使瞎子他瞎了,他摸到象表层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会发现象皮很粗糙,所以他摸到任何一个部位,都不可能说象皮是软的。如果不这么说,那就不对了,那就错得太离谱了。

在科学活动当中,有一件事情让我们跟时代不会完全脱节,就是感官知觉。我们能够「摸」到那个部位,那个部位告诉我们在从事于科学调查活动中,我们不得不依靠于感官知觉。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科学发展途径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培根(F. Bacon)的思想,用归纳法实验;一个是笛卡儿(R. Descartes)的思想,用演绎法构思,找出知识的基础,透过思考来想知识的发展。如果我们是透过经验来收集、来做出规律、来分析,那么基本上我们认为经验给予我们外在世界,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一部份。如果是从法国笛卡儿理性主义传统来讲,我们就会说,我们的脑袋针对外在先要给出一个形象,这个对象是我们发明一个理论的过程。不过讲到这边呢!还是有一点复杂,现在先不要急。

我们看另外一个问题,这个比较务实,是与科学史相关的。我们今天会出现这个问题:「有关于科学是发明还是发现真相的问题」。是来自于一件17世纪发生的很重要的事件。在这之前人很无知,我们的老祖先没有发明科学,所以基本上整个人格地位在19、20世纪的时候是比欧洲人低了一大截。因为他们带着洋枪洋炮、船坚炮利,一下就把我们的门打开,我们吓的要命。西洋人在十七世纪发生了科学革命,这件事情的过程错综复杂,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我说两件事情来做最重要的代表: 一个是极其广大的事情,另外一个是极为渺小的事。我用这个广大和渺小的事情做一个强烈的对比,让大家感受到科学革命的重要性。

因为有了科学革命以后,我们才赫然发现这个世界是透过理论来表征的,所以我们说「实在是透过理论所表征的(reality is represented by theories)」。科学革命以后这个答案才明确,之前我们不知道实在是什么,因为我们总觉得,我们对于外在世界的那个直接的那种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听觉,这五种感官知觉去掌握的以为就是实在。因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家叫洛克(John Locke),他就说过,如果感官知觉能够提供讯息,至少感官知

觉反应了实在,所以我们称洛克的观点为「表征理论」,就是说感官知觉表征了实在,但这仅是表面的。

科学革命期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极大,一件极小。极大的事情是伽利略所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自然「数学化」(mathematization)。这个自然可以被数学化的工作到今天来讲都是至为关键的,尤其对我们在座很多工科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工科学习的工作,不是做实验,就是做计算,这当中,计算就是把实在用数学来当作一个工具来表征。换言之,实在是透过数学或其公式而被表征。伽利略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只是无意之间发现了数学化后的自然,可是这个数学化可以让我们发现,很多我们对于自然的经验可以透过数学获得一个几乎完美的境界,虽然现实永远不会实现这个完美,但是数学帮助我们大幅的了解自然的可能性。所以在座的学理工科的同学就了解,「自然数学化」对于科学家来讲,变成今天唯一了解世界的途径跟工具。

可是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在心理上产生重要的冲击,也非常重要,而且它的重要性不亚于数学化的过程,只是当时没有人想到后来发展地突飞猛进。这也是来自于伽利略。伽利略所做的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他把人家在荷兰用的望远镜,原来是用来望敌人的,他把它拿来往天空一看。他往天空一看这件事情,就是看到这个世界的这件事情,看到了这个外在的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配合先前那件把自然数学化的过程来看,这个推理演算的过程,等于是接受一个系统化过程来了解自然。数学可以说就是从系统化看出模拟的过程。其实讲起来就是,你一旦拥有数学,然后你就会抱持这个信念,告诉你自己说,这个数学的结果就应该是实验的结果,这需要有一点说服自己的理由,但数学的精确让人相信这是真实的。

可是望远镜的意义就很不一样。望远镜是一个工具,我们叫仪器(apparatus)。用这工具,伽利略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个事情是什么?这就是他为科学提供了一「阿基米得点」。在数学当中一直缺乏一个真正的阿基米得点,以致于我们只能比较数学系统与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望远镜产生了一种投射作用,因为用望远镜看出去,伽利略看到在木星(Jupiter)旁边环绕的四个卫星。

他看到这个四个卫星的时候呢,他产生一种更强烈的模拟,就是如果木星的旁边有一个卫星,那地球跟月亮的关系也许也是这样。在他的想象中,木星上的人拿着望远镜看着地球,就跟我们地球拿着望远镜看着木星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人第一次很逼真地脱离了地球,看到了地球,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脱离地球。

请大家注意这两件事情,我在这边做一个现象学式的诠释,就是说,这两件事情合起来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讯息:就是人一直苦于没有一个阿基米得点。阿基米得说:「只要你给我一个点,我就能把世界举起来。」这个就是阿基米得点。阿基米得点的主要观念就是,我们假设有上帝存在,上帝说,因为你就是离不开这个地球,我看你怎么样来看到地球?伽利略利用了数学,让我们能够建构系统的同时,用望远镜看到别人的星球、别人的行星,回过来想到我们自己的相同情况之下。透过这个一来一往之间,发现工具可以为我们扮演一个阿基米得点的角色。

从这样子的情况,我把这两件事情讲在一起,这个观念就已经慢慢很清楚了。因为如果你有一个阿基米得点,如果这个阿基米得点在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被证实,在思考上、在理性的基础上透过数学证实。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力量非常大,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科学工作就是,你能够透过理论来建构一个新的世界。然后你这个新的世界可以透过原有的经验基础来证实。

为什么一定要在经验的基础上证实呢?因为人既不知道,亦无从检讨,人自己的能够了解的「心」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很多人,就不愿意从一种思辨(speculative)的方式,来想人心到底是什么。我们经常说人心隔肚皮,猜不透的,也因为是这个缘故。所以,科学的发展不管怎样一定要回到经验内,回到五种感官知觉里。超越这些感官知觉的理论,都是不能被自然语言所理解的。比如说,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就没有办法用自然语言来做描述,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出自然语言不能处理的情况。就如同「三角形的圆圈」是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想象。

自然语言不准我们这样做,但量子力学准许我们说:这只猫你看到牠时,有50%的机率肯定是死的,但你没看到牠时,牠基本上没死。我们自然语言没有办法允许我们这样子形容一件事情,即使量子力学可以被应用,但它

没有被自然语言表述的可能。【楚门的世界中所蕴含的哲理】

从「楚门的世界」看科学的世界观(四)

问:老师好,我想请问的是:心理学也算是一门科学,它所计算的东西是真实的?还是纯粹是建构的东西? 答:你刚刚的问题是:心理学是不是科学?还是心理学的模型有没有用途?

问:后面的问题我很感兴趣,不过前面的问题跟今天的主题比较有关系。

答:我跟大家讲,后面的问题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当然是没有用的。

我今天讲第一句话就已经说了,知人知面不知心,你怎么会知道人心里面在想什么。我的看法是这样子的,社会科学是19世纪的产物。我们大致认为,17世纪是科学革命时代,18世纪是启蒙时代,19世纪是发展社会科学的时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趋势:人要宰制世界的野心越来越大。17世纪时我们觉得运气很好,18世纪时我们觉得所有进步的国家都应该学科学。上帝没有用了,换成科学了。到了19世纪时,发现人的内心深处都可以科学化,所以才会制造出来社会科学。

如果你去读了法国哲学家傅柯(M. Foucault)的一本书,叫做《词与物》;英文名字叫做「the Order of Things」,法文叫做「Les mots et les choses」,这个问题就讲的非常清楚。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所构成的,所以我们在学校环境中对社会科学的地位感到有点茫然。

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依照我刚刚的说明,是人类的实在也可以被什么东西表征呢?被经验表征,可以透过经验的规律性,然后我们把这个规律性透过归纳的方法,其实就是统计的方法,让他们结合起来并压缩成为一个模型(model),这模型一旦找出来以后,就再找出还没有被纳入这个模型的行为来验证这个模型,如果这个模型能够接纳,能够预测或能够符合未来发生的行为,我们就称其为一个很好的模型。但是这种模型在仿真(simulation)的过程当中是有限制的。

这是大致上理论在心理学或在社会科学所扮演的角色。社会科学在整合经验,并加以计量化的过程中,都是用了科学方法中的叫「统计归纳法」的方式,这是他们大致上的基本精神。其实这种方式也是自然科学用的方式,例如生物学也大量引用统计学这个方法。不过,到目前为止,生物学还没有量子化,一旦量子化后,这个学科就不是自然语言可以了解的,如果不是自然语言能了解的话,那就只有透过数学加以说明,那就不能够再用人懂的模型来理解,而必须依赖数学方程式。

问:老师好,我想问的是,您刚刚讲的好像大部份是在讲发现。您可不可以具体地讲几个为什么科学是发明了世界的说法,几个站得住脚的说法。另一个问题是,可否请您解释一下,为什么您要说科学革命之后,科学和宗教的界线就模糊掉了。

答:好的,我首先谢谢你的提醒,因为我看到这部电影叫「楚门的世界」,它当然讲这个世界是发明的嘛。所以我来之前就告诉自己说:要强调一下发现,免得大家觉得这个世界是人建构的,一切都是人发明的。科学里主要的功能当然是发明的,因为我刚刚强调:我们对真相的理解是透过理论来表征的。理论一定是人发明的,是这个意思。举个例子来讲,像牛顿的理论;今天所有在三维空间所使用的理论基本上都是按照牛顿理论来的。

牛顿理论是一个理论,所以里面有能够运作及理解的现象,各式各样的现象。其实它基本上主要的立场,来自于我们对这个理论的数学化之后的结果,大幅度地延伸其应用的范围,例如力啊、电啊、电磁学等等。不管怎么应用,这都是依附在一个理论下:换言之,这个理论之所以能运作是依附在理论下的。但是这个理论本身是人发明的,所以20世纪一本最有名的科学哲学的书,叫《科学革命的结构》,孔恩(Thomas Kuhn)写的。里面就说理论一旦改变,整个世界就随之而变,此处的理论就叫做典范,英文叫paradigm。

这是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呢,我不是在讲说科学跟宗教之间的关系模糊了,而是说科学这东西很特

别,它依附的理论基本上是原子论。换言之不管生物、物理、化学,这三种学问都立基于原子和原子之间碰撞的理论。原子论基本上是一种唯物论的思想,而宗教是一个唯心论的思想。所以科学本身,我敢说在座很多学科学的同学在进实验室时,如果你不是一个唯物论者,你根本不能当科学家;但是你离开实验室时你可以去信你的基督教,这个没有问题。

所以科学跟宗教之间,有这么一点内在的紧张关系,这就是因为科学整体预设的立场都是唯物的立场,而这个立场是不容我们改变的,这是一个事实。所以物理学也讲粒子,化学也讲粒子,生物学讲的是分子(molecule),整个观念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是粒子,不需要假设一个上帝来干预这些事情。所以相信科学的人就相信上帝与人之间,有一个紧张关系。原来教会是带动科学进步,后来科学发展的结果就反过来认为不需要有上帝这个假设。

所以最后有一句话是:「楚门,我是你的创造者(Truman, I am your creator)。」这时大家都在笑,因为在科学的世界中还讲什么创造者,就是这个意思。科学和宗教之间有一个紧张的关系。但是如果科学应用数学超越经验范围时,那么原先在自然语言下理解的唯物原子论也成为质疑的对象,因而也导致宗教与科学之间的界线渐趋模糊。

问:老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自然组的题目。如果我们说科学是发明了真相,虽然好像是说人创造了上帝,但即使是创造上帝的人也会知道,他要的上帝不是创造出来的。那么在论证这个题目时,如果我们认为是发明了真相,我们也会知道如果这是我们发明的,这也不叫做真相了。我不晓得这个题目是不是有一点瑕疵。

答:这个题目不但没有瑕疵,而且我觉得真相的「相」字,若是与「像不像」的「像」字放在一起来看,简直就有画龙点睛之妙。因为我刚刚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我们对于外在世界认知所仅有的,就是我们的感官知觉。所以在感官知觉之外的那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观其眸子,人焉瘦哉」这种圣人说的话,其实是很空泛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检证(verify)这些话到底说了什么。感官知觉可以被检证,这大家都知道,也不需要我多讲。

我们认为,大学这里是捍卫科学的殿堂,所以一定要打倒迷信,但是如果感官知觉是我们所仅有的,那同学非常清楚,感官知觉能为我们察觉的永远是事物的表象,对不对?换言之,事物的表象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真相的「相」。真实的东西,就是你所感觉到经验呈现出来的内容,若是这个内容足以说服你为真,这就叫做真实。所以真实的表象叫做真相。我跟各位同学另外强调一件事:追求真理的欲望不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欲望。

你想想看,如果我现在宣布:真理来了,这多可怕啊!再也不用读书了,因为已经有真理了,还读什么书?再也不用读书了!真理已经到了,就在眼前!这个太奇怪了,因为持续追求真相的过程,就是人存在的目标,所以人不应该这么骄傲,怎么可以宣布真理呢?我不是说不可能得到真理,我的意思是说:真理只是一个像灯塔一样的目标,我们跟着他往前走,但是我们踩的每一步很踏实的原因,是因为拥有真相的感觉啊。就像我现在踩在讲台上的踏实感觉一样,这是我做梦都可以梦到感觉。

就像笛卡儿所问过一句很有名的问题:你怎么知道你梦里和梦外的情形是可以区分的?答案是不能区分。因为你当下的感觉,在我的梦里也有这种感觉—在舞台上踩地的感觉,也是一样的情况。所以因为这个缘故,科学到底是发明,还是发现了真相,就有讨论的空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aoerjiaoyu/44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