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弟子一定要出家吗

| 名校街 |

【www.guakaob.com--名校街】

佛门弟子一定要出家吗第一篇
《细数出身名校的佛门弟子》

细数出身名校的佛门弟子

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解释,

也没有人要去解释

晨钟暮鼓、梵呗僧袍、念佛、坐禅,这样的修行生活显庆法师已经过了一年有余。在成为法师之前,他叫邓文庆,拥有令人羡慕的北京大学硕士头衔。但是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出家。

法庆的出家过程简洁而迅速,事先并未告知父母,也没有告诉其他亲友。“毕业之后就没有了他的消息,有说在某个中学教书的,也有传说他出家了,但是也不确信,直到看到报道才知道。一名哲学系的同学说。

法庆的事之所以被报道出来,是因为北京大学“耕读社”和“国学社”的80名学生来到凤凰岭龙泉寺体验生活,他给同学们讲课,被认了出来——当年的邓文庆,曾是“耕读社”的首任社长。

“耕读社”是北大一个以“诵读传统经典、学习传统文化”为宗旨,理念和实践并重的学生社团,成立于2002年,主要的活动包括经典诵读、读书研讨,也做一些有机农业推广、社区教育等实践活动。

据参加过“耕读社”成立早期活动的一名2001级本科生回忆,邓文庆在读研究生之前曾当过地质附中的政治老师,年龄在研究生中也比较大,因此很多人都叫他“邓老师”。他看上去很沉稳,话不是很多。一次学习讨论的时候说到宽容和反省,有人觉得宽容自己很难,有人觉得内疚很难,就吵了起来。后来邓文庆说:“其实都不难,只要你找到自己的本性。”

“当时就觉得他的话有些佛法的味道。”这位学生说。

北大清华科大人大 都有出家人

现在的显庆法师,仍然谢绝任何采访。我们只能知道,他毕业之后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剃度出家,2006年来到了龙泉寺。他的父母现在也都在龙泉寺,跟在他身边,一边干些杂活一边学习佛法。

邓文庆并不是北大哲学系第一位选择出家修行的学生。现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就是北大哲学系87级学生,他于毕业的次年

——1992年在柏林禅寺从净慧老法师剃度出家,现在已经是佛教界有名的高僧了。 回忆起接触佛教的缘起,明海法师说,最早是看到一本弘一大师的传记,忽然发现人生原来还有那样一些值得追求的东西。

佛门弟子一定要出家吗第二篇
《如何称呼佛教出家人》

如何称呼佛教出家人

2013年03月18日 09:11 来源:般若文海 作者:佚名

更多 19人参与0 4条评论0

分享到:

聆听寂静(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称“方丈”,是寺院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可尊称“高僧”、“大师”、“法师”、“长老”等。佛门弟子依受戒律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出家五众和在家两众。出家五众是指:沙弥、沙弥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两众是指:优婆塞和优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称“和尚”(僧)和“尼姑”(尼),最好尊称“法师”、“师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称“居士”,可尊称为“檀越”、“护法”、“施主”等。具体称呼如下: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4、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故请问大德名号时,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号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

把生命当作一个土豆

2011年04月13日 09:29 来源:华人佛教综合

字号:T|T

4人参与3条评论打印转发

把生命当作一个土豆(图片来源:资料图)

有一位美国人最初靠养猪为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偶然得到一个消息:前线作战部队需要大量的脱水蔬菜。他立即向银行贷款,买下了当时美国最大的两家蔬菜脱水工厂,专门生产供部队用的脱水土豆。

过了两年,纽约有一位化学师研制出了冻炸土豆条,买下脱水蔬菜工厂的美国人认定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军需产品,果断地买断了化学师的生产技术,大量生产炸土豆条,产品果然一炮打响。

然而,炸土豆条的工艺也有缺点,每个土豆只能利用一半,其他的都被当作废料扔掉了,浪费惊人。那位美国人在剩余的土豆里拌人谷物用来作牲口的饲料,饲养了前线15万匹军马。前线部队有数以百万计的车辆,每天消耗的汽油非常可观,他又抓住这一良机,用土豆来制造以酒精为基础的燃料添加剂,效果非常好。

与此同时,美国人把土豆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含糖量丰富的废水灌溉当时的农田,把土豆喂养战马所产生的马粪收集起来,作为沼气发电厂的材料。整个二战中,他的土豆系列产值超过了10亿美元,利润超过了6亿美元。他就是被称为“土豆富翁”的J•R•辛普洛特。

对于一颗小小的土豆,辛普洛特开发到了极致。

人有时其实就像一颗土豆,有的能力像土豆芯,可以做大一点的用途;有的能力像土豆皮,只能干相对较小的事情。把生命当成一个土豆,充分利用它的每一个潜能,人生才会有所超越。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如何?

2011年04月13日 09:23

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作者:如本法师

字号:T|T

8人参与4条评论打印转发

婚姻是人道的境界(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佛陀的弟子有两大类:一则出家弟子。二则在家弟子。 出家弟子修持梵行,坚守如来圣戒,以自度度人为根本意趣,是故,出家弟子不得行男婚女嫁之途;在家弟子是处于在家修持,为了适应家累故,可行男婚女嫁,无妨也。佛陀大慈大悲特为在家弟子立了五戒法,此五戒是人道的护照,顾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保障,使人伦道德更具有次第,让家庭、社会、国家安和乐利,敦亲睦邻。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类立场所需,是欲界众生所免不了的。若以色界众生而言,色界众生则无男女之欲,无饮食之欲,以禅为食,清净自得,无此男女之欲所累赘,依此循次渐入,色界无色界,乃至出三界,便无婚姻之欲。

有婚姻之欲是处于欲界众生之所须要,毕竟,众生是以欲为依为命,乃六道中的一环;若已证果或出三界的圣者,对婚姻已解脱,不须受婚姻所束缚,因而牵缠不得自在,乃至不受尘欲所染。

总而言之,圣者已证得圣位,不受婚姻所累,婚姻与不婚姻已无法束缚圣者的境界,犹如莲花处于污泥而不染,清净自得故;六道众生于种种之欲未得解脱,故须以婚姻来衬托,以达人伦次第,带来人道美好和乐为通途。

当茶人遇见出家人

2012年09月14日 08:38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字号:T|T

11人参与2条评论打印转发

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图片来源:资料图)

偶一日,一位和尚来买茶,茶人见和尚面目慈祥,举止端庄,遂与之闲聊。不料两人性情相和,话语投机,竟视如知己和尚出家前为检查官,掌管犯人之生死;茶人做茶前从事餐饮,常造杀业。和尚因出家受戒而吃斋,茶人因品茶渐恶荤腥而好素食。和尚以佛结缘,送茶人以佛经,佛书;茶人以茶结缘,供养和尚以茶叶,茶具。和尚与茶人说佛法,茶人与和尚论茶道。

和尚道:色不异空,空即是色。

茶人道:水不是茶,茶就是水。

和尚道:老实念佛证菩提。

茶人道:用心泡茶得真味。

和尚道:明心见性,度化众生,是佛陀。

茶人道:遇水舍己,济人无数,为茶饮。

和尚道:心就是佛。

茶人道:佛就是水。

七子饼茶的来历

2012年09月04日 09:17 来源:宝光禅茶

字号:T|T

1人参与1条评论打印转发

“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的圣喻(图片来源:资料图)

七子饼是普洱茶最具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普洱茶因普洱府而得名,普洱茶经茶马古道而名扬天下。普洱府早在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而得名,在官方文书中第一次使用“普洱”这个地名。普洱成为了当时生产、加工、集散茶叶的重要集镇。所产的蒸青、炒青、晒青团茶和散茶赢得了许多客商的亲眯。到万历年间,朝廷在普洱设官府管理茶叶贸易,封疆大吏们把普洱茶区的茶叶运到北京,献到宫里,普洱茶开始得名而风靡天下。谢肇制著《滇略》中就有“世蔗所用,皆普茶也”之说。

佛门弟子一定要出家吗第三篇
《出家的意义》

出家的意义

出家(梵语pravrajya)是什么意思呢?出家就是出烦恼之家、出生死家、出六道轮回之家、出三界家、出染污不净家,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出家有五义:一、出烦恼家。二、出生死家。三、出六道轮回之家。四、出三界家。五、出染污不净家。

一者、出烦恼家:当人不能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不是人,人是有烦恼的,各人所处的环境背景不同,所引发的烦恼也就不同,因为我们是薄地的凡夫,若遇到种种逆境与顺境,境界当下转变不过来,一旦转变不过来,心就生烦恼而痛苦;出家就是出这个烦恼之家。 烦恼(梵语klesa)差别相很多,烦恼是总称,是看什么烦恼来说,譬如子女不孝而生烦恼;失意的政客心生烦恼;夫妻感情不融洽而生烦恼;家境不如意而生烦恼;为家庭奔波而生烦恼;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生烦恼;上班时上级主管施加压力而生烦恼;兄弟姊妹、公婆与媳妇、亲戚、不能协调,不易相处而心生烦恼;想要得的东西,因得不到而心生烦恼;若得到了这东西,欲舍弃而舍不掉心生烦恼;生离死别心生烦恼;与无缘的人相处,境界转变不过来心生烦恼„„等等。

总而言之,这一连串的烦恼,各人所得皆不同,所以烦恼有差别,我们出家修行或在家修行,当下就是要出这个烦恼丛生的家,内心有无量无边的烦恼,烦恼相聚在心里,如同一个家庭,所以称为烦恼家。

出家修行不只是出俗家而已!还要出烦恼家才对;若是出家不出烦恼家,等于空出家;空出家,又何必出家呢?所以出家要出烦恼家,才能得证无上菩提,证入大涅槃。

二者、出生死家:我们无量劫轮回以来,一世又一世,一生又一生,一段又一段,生而又死,死后又去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无止息,不罢不休!我们被称为凡夫众生,就是生死未了,受生死所支配,忽而带到三善道,忽而带到三恶道,自己做不了主,被生死的业力所控制,由不得我们自在,生死大洪流,把我们系缚,控制我们不得自由自在,如家庭把我们束缚与控制一般,使得身心受其摆布,所以称为生死家。出家修行者,就是要出这个生死家,生死家一旦出,当下就无家,无家处处家,这样一来才是真出家。

三者、出六道轮回之家: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牲,六道轮回如同铁炼互相钩锁,紧密不松,又如同车轮周旋不停,六道轮回以来,也是如此,一下子当人,一下子当恶鬼,又一下子当天人,又一下子当阿修罗,轮回不停,我们在六道轮回当中,就是无法突破六道圈子以外,跳不出六道,受六道所支配,六道轮回如同一个家,所以称为六道轮回之家。我们出家修行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出离六道轮回之家,免受六道轮回的束缚,因而解脱,得大自在。

四者、出三界家:三界就是欲界(梵语kama-dhatu)、色界(梵语rupa-dhatu)、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u)。三界以内都是在生死轮回的范围。三界以内是众生造业之处,

又是众生所住之处,三界是众生造业所感,造恶业所感的三界,是不理想的世界。三界里头有无常变化,有无量的缺陷,有无量的逼恼,我们生活在三界里,迷惑三界而不自觉,又被三界所束缚,欲逃脱却逃脱不了,所以我们常说,三界如牢狱,人被关在牢狱是很痛苦的,是不自由的,所以,出家修行,入佛教门,就是为了出三界苦而出家。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梵语Bhiksu),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正是此意,一切世间动不动法就是指著三界而言,三界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有无量缺陷与痛苦,因此,佛陀劝导比丘们,要常常一心一意,劝求出离三界的烦恼。三界如家,出家就是要出三界的烦恼家,不再受烦恼所系缚,因而得大解脱。

五者、出染污不净家:我们会有烦恼,有生死,有六道轮回,无法出三界,都是这颗染污不净的心在作怪。心能为善,也能为恶、为善为恶不离此心;我们要解脱证入涅槃,不离此一心;要受轮回往返不停,也不离此一心,修行者若能从心地上用功著手,净化这颗贪嗔痴之心,必能自性解脱。

这心地染污五欲(梵语panca kamaha)六尘(梵语sad visayah),心境相对,起了染污不净的分别心,念念不舍,念念执著,这无量的分别心,如同一个家庭,所以称为染污不净之家。出家修行就是要出离这个染污不净之家,如是而出家,方不愧是大丈夫出家儿。 如上所说,已经把出家的五种义理表明了一番,相信大家对出家的真义,也已经有了深刻的概念,因而能正见出家的本意。正见出家的动机,才不至于对出家有模糊不清的感受,似是而非的感受,模棱两可的感受,人云亦云的感受,混淆视听的感受;如果能够正见出家的含义,而导归如来正法,安住如来正法,有所归程,此人福报乃不可思议,不可臆测,难思难量,已于无量劫前所种善根,世所稀有,何以故?此人已得正见如来正法,若得如来正法,终无堕落之危!

六祖慧能大师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正当如是。

佛门弟子若秉持正见而修行,必得道果,必证菩提(梵语bobhi),终无堕落之有,是故:

杂阿含经云:“若人生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梵语naraka)。”这已经很明显的启示正见的重要性,正见如分水岭,愿我佛门弟子,共遵共修此一正见,是名与佛有缘,在佛左右,究竟终了,必得圆满佛道。

为什么一子出家,魔宫震动呢?因为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在六道轮回当中,免不了会与六道众生结过恩怨仇敌,也免不了亏欠六道众生的生命债、感情债、财物债,我们一旦发心要出家剃度而修道,魔王魔女魔民会来阻碍我们的出家,使出家不能如愿;假使让我出家修行而解脱生死,脱离六道轮回,这些魔王的眷属就无法向我们讨债了,所以我们发心出家修行的时候,免不了有许多障碍,阻碍我们的出家行动,甚至于有生命的危机。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说:

于中华民国六十九年的年底,中国佛教会每一年一度都有传受三坛大戒(沙弥戒坛、比丘戒坛、菩萨戒坛),那年是在高雄市龙泉寺传授三坛大戒,来报名受戒的新戒弟子很多,男众新戒子有一百余位,女众新戒子有三百余位,总共有四百多位新受戒弟子。

报名的那一天,我看见一位男众的出家青年人,相貌很庄严,他走近报名的柜台边,想报名受戒,正在此时,这位青年的男众,突然发疯,双手乱挥乱舞,大吼大叫,又哭又笑,整个报名的会场,被他弄得乱纷纷,前后有三十分钟的扰乱现场,一片混乱,后来透过人事关系,把这位青年的男众硬性抬回常住,因此无法受戒。

像这种情况,佛门称为业障(梵语karmava)现前,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恶因,就在此刻欲报名受戒之时,因而受报应,当下发疯不醒人事,虽然已经出家落发了,他想要报名而受戒,只可惜无量劫以来的冤亲债主,恩怨仇敌,是无法放过他的,一旦放过他去受戒,就无法讨回这笔旧债,因此,在报名的一刹那间,把这位青年的男众当下整得发疯,精神错乱,哭笑皆非,甚为可怜!

还有另外一位,这一位是将近六十岁的老人家,也想来受戒,他已经顺利的报名,也跟随大众排班,听戒学戒,以及演练受戒的法规,一切都很如意,没有什么状况出现,一直到受沙弥戒的前一天,业障当下现前,突然暴毙,措手不及,一命呜乎哀哉!早不死,晚不死,就在要登坛受沙弥戒的前一天,才暴毙而逝,这就是分明业障现前,业障来障碍他的受戒,令他受戒不得成就;假使让他受了戒,这些冤亲债主,就无从讨回旧债,所以绝对不可能放他一马,能讨债尽量讨,能索命尽量索,能整尽量整,能破坏尽量破坏。

我们要知道,冤亲债主也是凡夫众生,他是不跟我们谈感情的,贪嗔痴具足,无明烦恼不休不止,随时随地都会向我们讨债的,所以我们不可以抱著侥幸的心理,以为冤亲债主要找到我,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此就可以免受冤亲债主的讨债或摧残,如果我们有这种心理意识的话,这样是不对的,我们什么时候被冤亲债遇到,这很难预测,随时随地皆有可能的时候,所以,正信的佛门弟子,万万不可抱著侥幸的心理。

民国六十九年,来受戒的两位新戒弟子,刚好一老一少;一个在报名登记时,当下发疯,精神错乱,大吼大叫,业障现前,被冤亲债主找到了,这个浩劫逃脱不过去,受戒不得成就,抬回常住;一位将要受沙弥戒的前一天,却当下突然暴毙,业障现前,冤亲债主找到人,向他索命,整死了。

这是民国六十九年,传受三坛大戒,两位新戒弟子的情况,一老一少,一疯一死的因缘果报。

一子出家,魔宫震动。魔就是具有阻碍的意思,有破坏的意思,有邪见的意思,有染污的意思,未出三界的意思,宫就是周遭环境的意思。

我们一旦发心要出家修行,那就不得了,我们四周的人,都一齐来阻碍、破坏、诽谤我们出家行动与动机,令我们无法脱离三界的牢狱,永远沉沦六道当中,浪迹天涯。

所以出家修行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考验太多啦!如果没有相当具足大雄大力之大丈夫行为,是出家不成的。

所以,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屡次欲得出家修行,终不得成就;由此可知,出家要具有大福报,以及大勇猛之心,大魄力之心,大智慧之心,才能突破重重难关。 径山禅师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正是此意。

出家,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1)割爱辞亲、剃除须发,清居梵刹、持戒修心。这是出世俗之家。

(2)努力修行,把自己心中所有见思烦恼,以贪、嗔、痴、慢、疑的五钝使,和身、边、邪、见、戒五利使,用我空智慧来观照、用功修行,功夫成就,把这十使见思烦恼统统断了,坏灭得干干净净,自然就能超越跳出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分段生死苦因苦果,得证偏真涅槃的乐因乐果,这是出三界之家,做一个罗汉。

(3)证阿罗汉后,再精进行道,发广大菩提心,修福修慧,上求如来觉道,下度法界众生。运用法空般若妙智,破尘沙无明烦恼微细之惑。把最后生相无明的根本断除,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楞严经》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界。到这里正所谓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清故,五住烦恼,二种生死永亡,成等正觉,圆满菩提,就是称为出烦恼之家。(明旸法师《佛法概要》)

佛门弟子一定要出家吗第四篇
《佛教知识》

佛教徒应该懂得的礼节作者: 出处: 更新时间: 2007 年 11 月 25 日 九华山佛教在线网上收集: 一、礼节的重要性 人,从肉体上来看,几乎跟其他动物没有多少差别。人有一个头、一个身躯、四只手脚,其他动 物,像狮子、老虎、牛、马……也都有。差别的是:人是两只脚、两只手,身躯直起来走路;动物则是 四只皆脚,身躯平着在四只脚上,直不起——但,人身体所有的,像头部有眼、鼻、嘴、耳,动物也 有;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动物体内也有。所以,人在肉体上,与动物就应该是没有差别的。 然而,人毕竟不是动物。那么,差别在什么地方呢?除了人有内在的理智、知识、学问这外,不 有外在的礼节——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必须如何应付,才不失身份。譬如:晚辈遇到长辈应该如何称 呼?长辈对晚辈又该如何称呼?平辈对平辈又要如何称呼法?……这是形成人与动物不同的最主要的 原因。否则,人与动物真要分不清楚有什么差别了。 人的礼节,有普遍性——也就是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人都是通用的;也有在某个团体内, 才应用得到的礼节,宗教有宗教的礼节……这些在团体内才有的礼节,除了含有该团体的象征,或特殊 意义之外,还具有可以识别该人是否我团体内的一分子的作用。 因此,以宗教团体来说,每个宗教都具有它独特的礼节。这是其他宗教、其他团体,乃至社会上 所没有的礼节。所以天主教有天主教的礼节,回教有回教的礼节,佛教也有佛教的礼节。 那么,作为一个佛教徒,就应该懂得佛教徒的礼节。不但懂得,还要在与佛教徒应对的时候,表 现出来。如此,在人们的感觉上,才像个佛教徒,否则,尽管对方学得满肚子佛法,多智能有智慧; 或者,修行达到几禅几定,不过是有理无事、有体无用,就像个少了一只脚的人,总令人有不完美的 感。因为,礼节也是一种修养、一种礼貌的展现。 在目前台湾的佛教徒,有些,是很懂得礼节;但也有些是不大懂礼节——至少,没在行为上表现 出来。 因此,本人不处量力,就所知道的佛教礼节,简要的写出来,希望对某些佛教徒能够有所助益。 * 九华山佛教在线* 九华山佛教在线 二、 佛教徒的礼节 佛教的礼节 佛教有哪些礼呢?这必须先谈到佛教的内容。佛教的内容,便是佛、法、僧三宝。因此,佛教主 要的礼节,便是佛、法、僧三宝。因此,佛教主要的礼,也就是在于:佛教徒面对佛、法、僧三形容 词时,要如何的应对。 1、对佛应有的礼节先谈到佛教对佛应该有的礼节。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

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 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必须先感 谢他。对于十方诸佛来说,我们是人格的圆者——同时,他们对于我们,以及一切众生,都有一颗无 比慈悲的心,对于十方诸佛,我们给予一分的恭敬,也是身为佛教徒应有的礼貌。 如此,对于佛——当我们见到佛陀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在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印茺,是要行 五体投地的大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顶礼”。顶礼就是以头面向地礼佛足;这是一种最恭敬的仪 式。因为,人所最高贵的,乃是头顶,而人最卑下的,则是双足。以最高贵的头部顶礼在佛足前,自 然,是表示了内心无比的恭敬。 佛陀在世时,佛教徒见了佛陀,除了五体投地的顶礼之外,还有在顶礼之后,绕佛地仪式。这应 该是表示信徒对佛陀的仰慕了。 如今,佛陀的化身早已入灭,现在,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只是佛陀的塑像或纸像,但是佛教徒地 佛陀的敬仰,并没有因而稍减。佛教徒见了佛像,如果是在寺院、或者文件夹地方,仍然行五体投地 的顶礼,把佛像当作佛陀的金身。 站在信徒自身来说,有一份恭敬,便有一份功德;同时,顶礼也是折伏我慢的一种方便,何乐而 不为呢? 因此,佛教徒在见了佛像,不论是在寺院里、或在个人家庭里,都以行五体投的顶礼为正式的礼 节;就算不顶礼起码也要行个问讯礼。这就像我们在路上,遇到了长辈了,总是要趋前打个招呼、行 个鞠躬,或者,点个头,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视若无睹,我行我素而过,就会给人一种贡高我慢,没 有教养的感觉。相信谁都不愿意给人这种不良的印象吧? 2、 对法应有的礼节 法指佛法。佛法是无形的,它的存在必须依附有形的东西,比方:语言、文字、书籍、艺术等等。 所以,表达了佛法,记载了佛未能的语言、书籍等佛教都必须加以礼敬。 为什么要礼敬于佛法呢?不仅因为它是佛所说,还因为法是佛的老师。〈〈大方便佛报恩经〉〉 卷六说:“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未能而住。”(见大正藏第三册一五七页)可见法 的尊贵并不下于佛。佛依法才得以解脱生死,乃于成佛,我们了将如此;佛是我们的老师,法也是我 们的老师。所以,法与佛并称,叫做“佛法”。金刚经也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见大 正藏第八册七五 O 页上)哪此,我们怎能不尊敬于法呢? 那么,要如何尊敬呢?以经书来说,必须妥为保管,不得乱放、乱丢;有佛菩萨像或经文的字纸

也一样。 遇到有法师、居士讲演佛法,都应该专心听讲,以表示对法的尊敬。 目前,印刷与传播发达,要看到佛教经书、听闻到佛法,显得很容易;得到的太容易了,往往也 就不知爱惜。在古代,没有印刷品的时候,要看到佛经,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对佛经也就恭敬 异常,不但要用双手捧着,还要以头顶顶着,以示佛经的高贵和得来不易。看的时候,更要搭衣端坐, 恭恭敬敬,心无二念的看。 当然,我们今天对佛经,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但起码的尊敬,总是要有的。 *九华山佛教在线 九华山佛教在线 * 3、 对僧应有的礼蕞 (1)尊敬僧的意义 僧在通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等,不论男女老少, 都在僧的范围内。在家佛教徒通常称呼出家人为“师父”或“法师”,出家人的身份于在家佛教徒的心目 中,是介于教师与父母之间。那么,在家中佛教徒对“法师”、“师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由于僧 与法、佛并列为三宝,僧的地位与法和佛一样。佛陀曾说,不要把他看作跟别人不同,“我亦僧数”—— 佛陀也是僧的一部分。因此,对僧的礼节,有些地方,跟对佛的礼节一样,比方:佛教徒见了佛要顶 礼,见了出家众,同样也要顶礼。当然,有些佛教徒,心中可能会不以为然。佛陀是教主,是德行圆 满者,佛弟子顶礼他是理所当然;但,出家众修学程度不一,如何能跟佛陀比,何以也要在家佛教徒 向出家众顶礼呢? 的确,僧人中,要分别真情为,有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福田僧的不同。在人们的观念里, 菩萨僧与声闻僧,实在是值得尊敬顶礼;至于普通的凡夫僧,跟一般人并没有两样,只不过是出了出 家相而已,如何也跟圣贤僧,乃至佛陀同受信徒的礼遇呢?当然,这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来看一段 经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善男子,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 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 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款能得无漏戒定 及慧解脱,而供养者敬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复有一类名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象,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 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 万倍,亦胜四种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如爵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

见比丘亦 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如 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与供养前三真实僧,所获功德正等无量”(见大正藏第三册二九九页 下及三 OO 页上) 从这段经文中,就可以知道,虽然是个凡夫僧,跟普通人似乎没有两样,但因为他深信佛法僧三 宝与戒律;心中没有邪见,也劝除他人不要有邪见,并且讲说佛未能宣扬成佛的难得;做事情又不敢 违背因果,所以他心中是充满善念的;自己偶一不小心有了过失犯错,就会马上忏悔改过。如此的出 家人,虽然是凡夫,也值得我们加以礼敬;就算有些出家人毁犯了重戒,但只要不失正见,仍然是众 生的福田,尊敬、供养于他,依然获福我量! 相反的,如果有人看了出家人犯了戒、做了坏事情,就加以蔑视、呵骂,这是佛陀所不允许的。 〈〈地藏十轮经〉〉卷三曾谈到一个出家人——“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而诸有情睹其 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聚。何等为十?(文长不录,请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中) ——善男了,于我法中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宝聚。 是故一切国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打其身、或关闭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复次,大梵!若有依我法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 坏倾覆、如是比丘,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 藏。如是比丘,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 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磐正路。是故依我法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 无戒、我尚不计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特等捶拷其身、或用牢狱、或复呵骂、 或支解其身断其命,况依非法。”“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 情作大饶益……“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 拷其身……。我唯许清净众,于布萨时或自瓷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一 切沙门毗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国其鞭杖系缚断命。”(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下至 七三七页上) 三宝虽然以佛为首,并且依佛而有法、僧;但佛陀圆寂之后,三宝则

以僧为首,佛与法皆依僧而 立。《华严经忏仪》卷三十六说:“今末法之时,僧宝上首,若皈于僧,了成总皈三宝之福;乃至破戒 僧,说应皈敬,何况持戒之僧。”(见续藏一二八册六五四页下) 当然,因果报应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是出家人造恶业就不必受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出家 人仍然跟一般人一样。只是,出家人自有出家人的功德,只要袈裟仍在身,虽然犯了禁戒,暗行恶行, 在家人依然必须尊敬其身份——就当作佛陀的后代,来加以尊敬吧!有一份恭敬自有一份功德,何乐 而不为?至于犯戒造恶的出家众,有一天,自然会受到他应得的报应,不用担心会不公平。 佛陀,圆寂已久,佛法——佛经又都是古代的语文,不是现代的每个人都看得懂,难得有人发心 出家,专心研究佛法、修持佛法,进而弘扬佛法,这不值得人们尊敬吗? 出家,是要舍离世俗的种种欲乐,并且,辞亲割爱;另外,也要忍受误解佛法者的讥讽,和某些 外道的恶意攻击。出家,岂是容易的? 由于出家的不易,所以,佛陀要求人们对出家众,不论圣凡、不论男女老少,乃至持犯戒者,都 一律以平等心加以礼敬。佛法的流传,主要是靠僧众的弘扬,虽然在家众也可弘扬佛法,但却不能彰 显出佛法所要到达的目标——清净五解脱的相貌。而出家众,一件袈裟或一身长袍,无牵无挂的, 自 然带给他一种清净、 解脱的感觉, 便人心向于佛法。 九华山佛教在线 *九华山佛教在线 九华山佛教在线* (2)行为上的礼节 所以,在家佛教徒对僧的礼节,也是不可少的。在家人遇到出家众,如果是在室内,应该行五体 投地的顶礼;只要是出家众,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一律顶礼。顶礼的时候,是向着佛的方向顶礼,所 以,也等于是在向佛顶礼。顶礼的时候,要说:“顶礼师父三拜”,或“顶礼法师三拜”,受顶礼的法师 会说:“一拜就好。”那么,一拜之后,就不要再拜了。有些法师较谦虚,会说:“问讯就好。”那么, 就不要顶礼,依法法师的意思,问讯就好了。 能够对出家众,不论男女老少,也不分识与不识,见面时,都行五体投地的顶礼不但可以折服自 己的我慢,也是一种难得的修养,自然会给人一种良好的印象,法师如果要开示你,必然也会认真点。 因此,如果要向法师请示,一定要顶礼。这表示你的谦虚受教。 就算不顶礼,见了出家众,也应该行个问讯礼。如果在家佛教徒见了出家法师,连个问讯也没有, 那就不知会给予人怎样的感觉了, 人家可能会觉得你不是个佛教徒——至少, 不是个正信的佛教徒吧? 要不然,怎么连

佛门弟子一定要出家吗第五篇
《短期出家须知》

短期出家须知

第一篇【佛教生活的逐级提升】

佛教的宗教生活,是基于人格道德的提升,人性逐级的升华,理智的分段抉择。由弃绝六损道(导致毁灭之道),受持五戒、八戒的在家生活,而至出家沙弥十戒,比丘二二七戒。

六损道 酗酒、嫖妓、逛荡、赌博、结交损友、好吃懒做。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过午不食、不装扮、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 出家是什么

出家(pabbajja),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专有的。在释迦牟尼佛尚未降生印度之前,印度就已经有很多种类其他宗教的出家人。沙门(samana)是印度对于各类宗教出家人的通称,意思是息心或净志。

佛教创立之后,为了易于区别佛教的出家人与其他宗教的出家人(如:Samana brahmana沙门婆罗门)之不同,故将佛教的出家人称为沙门释子(samana sakya putta),意思是释迦牟尼座下的出家弟子。

【纠正对出家的错误观念】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出家与自杀的意义,几乎是相同的。人们总是会这样地认为:当一个人在事业上、爱情上、金钱上、名位权力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遭遇了不可挽回的失败,所以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勇气面对现实,再也不想努力奋斗下去,精神颓丧,失去生存下去的意志时,他将会作出以下的抉择: 第一种-就是用自杀来结束这一个无可奈何的生命。

第二种-遁入空门,剃须落发,披袈裟出家,从此不问世事,四大皆空,青磬木鱼,了此残生(等死)。 这种观念,绝对不是佛教出家的本来面目。引例:

“诸位比丘!人的生命是短暂、短促、不长久的,很快便消失了。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却又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忧悲苦恼及不顺心意的事情。若要正确的对待生命,要活得正确及有意义,就一定要以理智来支配生命。因此,我们应该多行善,并过着清净圣洁的生活,因为没有哪一个生命是不死的。”(摘自泰文大藏经45.23/122-124)

“诸位比丘!世尊过着这清净圣洁的出家梵行生活,是以戒作为美好的善行,以智慧作为完美的前导,以解脱为根本,以理智作为增上。”(摘自泰文大藏经45.21/276)

但也无可否认,确有如此的人物,因为生意失败、情场失意等等而进入佛门出家。这些人的进入佛门,一般上不会有大的建树,也不致于有大的破坏。然而,社会上形成人们对佛教僧侣的若干歧视,除了那些职业喃呒(赶经忏)之外,则由他们而来!

事实上,佛陀时代的出家弟子,多数是以求智以自了为第一目的,以智慧教化社会人群,则是第一要务。出家而没有学习教理,没有修习培养训练身与心,使之清净、寂静光明起来,不以言教身教来警世导俗、住持正法,像这样的出家是无益及毫无意义的。

【出家正确的信念】

1、为熄灭欲望、无明、烦恼(灭苦)。

2、为警世导俗。

3、为住持正法。

“出家”的意义、含义

依据巴利文pabajja,意思是指披剃出家,而出家的人则叫pabbajito或pabbajita。这两个巴利文,在文字上的含义,内容是:“完全的出离”、“完全的弃绝”。

“完全的出离”指的是出离什么?即出离的是“在家俗人式”的狭隘、郁闷、窘迫、苦恼及各种世俗的问题,或出离那些障碍一个人在心灵上、精神上进步提升的“枷”(家)锁。此巴利文在文字上是阐释这种特质与状态。

【出家的特质】

1、身心俱出家:身住于山林、寺院,是身出家(身寂静);心不再恋慕世俗的五欲之乐,不计名利的得失,是心出家(心寂静)。若能训练达至身心都寂静并善加以应用这个条件,来投入引导社会走向康庄大道者名为“福田僧”。

2、身出家心不出家:有的人虽然剃了须发,穿了僧衣,住于寺院,不婚不嫁,或也做到洁身自爱,但他们的内心却又渴望着“在家俗人式”的五欲感官刺激享受。他们之中有许多是为了生活而出家,更有为了社会声望、地位甚至“特权”而出家。他们对于这个宗教的教理与修持,有的只懂得少许,更可怜的是有一些只懂得“口头襌”或“宗教仪式”而已。他们对于出家的生活方式,虽然不感兴趣,但为了生活问题及社会关系的牵引,又不得不勉强下去。这种“出家人”是最可怜悯的。他们得不到现实生活的情趣,也得不到佛法给予的利益。

3、心出家身不出家:由于身还受到牵绊(这包括家庭、财务、社会等等),而尚未能具足条件“剃须落发,身披袈裟”,住在山林寺院,但他们的心并不贪恋五欲之乐。

出家是“出离”狭隘,郁闷、窘迫、苦恼的“枷”

去寻求探索那些比“在家俗人式”更好的

去过着没有财富、权势,清贫的生活。

去学习超越苦恼的“世间”(lokadhamma)。

去学习“大死而后生”的精神,永恒的生命。

去“在别人头上过生活”。

去为他人做出义务的付出、服务,并且是毫不要求回报,无挂无碍地,比“在家俗人”更能为他人谋求利益、幸福与安乐。

“出家离俗”的含义:

舍下自己所拥有的财富、权势、地位。

舍下族亲朋友。

断除一切有如“在家俗人式”的穿着。

断除一切有如“在家俗人式”的开销花费,游戏玩乐。

断除一切有如“在家俗人式”的放肆之言行举止。

断除一切有如“在家俗人式”的恣欲、游手好闲、放荡不羁、堕落腐败、妄自尊大、趾高气扬等的思想行为。 断除一切有如“在家俗人式”的欺骗,奸诈等的思想行为。

【出家的利益】

1、对于出家的人本身:当他“真正的出家”了,真正的学习教理,依据教理去奉行修习训练,逐级的,层次分明的提升自己,他将自然的削弱甚至熄灭欲望、无明、烦恼之火的祸害,超越忧悲苦恼,得到安乐自在。

2、对于他的父母、族亲、朋友:他们将会愉快安乐的过生活,不必再为这个孩子而操心担忧。由于他“真正出家”,真正的学习并训练修习,他的言行、举止、思想也自然的逐渐具足道德、仁义和廉耻,人格自然也高尚了起来;这不就是做父母亲的对孩子的期望吗?亲戚朋友也会因为他的人格表现而感到光荣。

3、对于佛教与社会:他将会成为社会的一盏明灯,指示其他的人有关佛教典范的正道生活,并持续佛教的慧命,使佛法长住。他也更能全心全意的,毫无挂碍耽忧的为社会作出奉献,为社会大众谋求利益、幸福与安乐。

第二篇 【出家生活篇】

【出家的条件】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

2、四肢齐全。(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3、五官端正。(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爱滋病,但伤风感冒不在此数。)

5、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警方正在通缉者。若犯罪但已经判刑坐牢出来的,不在此数。)

7、年龄不小过7岁。

8、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失态之病症。)

9、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出家人的资具(随身携带的资生用具)

1、外衣(九衣)

2、上衣(七衣)

3、内衣(五衣)

4、腰带、束胸布

5、钵

6、剃刀

7、针线

8、滤水囊

佛门弟子一定要出家吗第六篇
《我的学佛经历》

我的学佛经历

2011年的某一天,我的好同学突然给我推荐了两本书,一本叫《真爱永恒——灵魂伴侣的重聚之旅》,另一本是《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这两本书都出自耶鲁大学的医学博士布莱恩·魏斯之手,书籍主要是讲述作者通过对患者进行催眠治疗,从而发现了很多与轮回有关的奥秘。在此以前,我对于催眠、轮回等问题并不感兴趣,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在读完这两本书后,极大的勾起了我对于人到底有没有来世这一问题的兴趣。

为了得到关于人到底有没有来世这一问题的答案,我特意阅读了很多关于死亡方面的书籍,还听了耶鲁大学大学的死亡课程,但是直到听完最后一课,那个教授也没有肯定或是否定人是否有来世。有死亡体验的人形成的比较统一的看法是:人死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灵魂慢慢的浮出自己的身体,可以从高空上看到自己的身体,然后自己回在一瞬间回忆自己一生所有的重大事情,等等。但是对于是否来世,人到底是怎样轮回的,并没有科学的解释。后来想到佛教好像在关于轮回方面的介绍比较多,于是自己开始听了一些关于佛教的讲座,也看了一些佛教的入门书籍,但是那时候只是把佛教当成一门学问来学习,对于佛教并没有达到信仰的程度。

我真正信仰佛教,是在大二第二学期开学的时候。新学期开学本来应该兴高采烈的,可是那时候的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当时的人生完全处于迷茫的状态,我实在找不出大学的意义到底是干嘛,也不知道活着该干什么,回顾自己二十年的生命,只发现一事无成,

而新的学期即将开始,又要开始听无聊得令人发指的课,又要开始写废纸一样的论文,一想到这些,心中一片凄凉。为了让自己的心情轻松一点,我决定去毕节的街上走走。可是偏巧,我在街上看到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医院门口看到一个寿终正寝的病人,在街的某个地方,看到了很多为死人准备的寿衣、花圈。当我看到这些的时候,忽然想到:总有一天,我也会变得老态龙钟、鸡皮鹤发,然后在某个医院的病床上静候死神的降临,然后被人穿上寿衣和寿鞋,锣鼓喧天热闹一番,最后埋葬在某个荒凉的山头。我不想我的一生就这么悲剧的过完,但是对于“老、病、死”这三个问题,谁也避免不了。我思考我所有接触过的学科,发现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只有深入的研究佛法。当时我对于佛教的了解也不多,但是我知道太子出家【1】的故事,当年的释迦牟尼佛正是为了寻找解决人老病死问题的方法而舍弃王位出家求道的。于是我做出了我人生最伟大的决定——学习佛法。那一天是2011年2月25日,我的命运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改变的。 我学习的第一部佛经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净空法师【2】对这部经的讲座有101集,而我几乎是从头听到尾。可以说佛教的大门是净空法师为我打开的。但在我刚学佛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于鬼神之事是很疑惑的,因为鬼神我没有亲眼见过,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真的存在,直到我后来了解到了宣化上人。第一次听说宣化上人的名字是净空法师在一次讲经中提高的,净空法师讲宣化上人在学堂吃饭的时候,有学生把土豆的皮吐到地上,宣化上人觉得可惜,就走过去,把学生吐地上的土豆皮用碗盛起来全部吃掉。当时我听到这个事情,

觉得能把别人吐地上的东西都吃掉的人,修行肯定不一般,于是就在百度上搜了宣化上人的资料。后来看了宣化上人的很多佛经浅释,也了解了很多宣化上人的事迹。宣化上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生,他的弟子都有证的五眼五通(除了漏尽通没有证得)的,他自己的修行当然更高。因为他有神通,可以看到鬼神,并且他的事迹里面就有很多降妖除魔的故事。因此对于他的话我是绝对的相信。

后来,我又自学了《金刚经》、《法华经》、《圆觉经》等大乘经典。随着对佛教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了佛法的博大精深。佛法把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讲得非常透彻,而这种高度是无论人类文明怎么发展也达不到的。因为佛名“正遍知”,彻知过去和未来无量劫的事情,具足无量的神通智慧,而凡夫号“性颠倒”,把无常的当做有常,贪著种种物欲,在六道中无休止的轮回。

众生,没有人可以避免老病死,也没有人可以逃避瞬息万变的无常。所谓的金钱、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死后连自己的身体也带不走,何况这些身外之物呢?我记得大学的光头老师曾说过,“当人们从坟墓里爬出来的时候是平等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死后也是两手空空。再看看我们世界,世人残害杀伤,奢淫骄纵,身心不正,常怀邪念,不肯修善,后堕地狱,苦恼无量。这样的五浊恶世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不如专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或许有人会说极乐世界是不存在的,我认为极乐世界是存在的。我们的世界是凡夫不可思议业力所显现的,而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不可思议功德修成的。法藏比丘成佛后名阿弥陀,任何人只要一心诵持阿弥陀佛的圣号,将

来都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

学佛最基本的要求是持戒。我在决定学佛以后也想一心持戒,做到最基本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当然是否完全如法我也不太肯定。比较遗憾的是酒肉一直没有断掉,有人觉得喝酒吃肉无所谓,因为佛家都讲“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这句话是济公和尚流传下来的话,后面还有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济公是罗汉转世,不是我们凡夫可以学习的,世尊在《楞严经》有明确的开示:“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今生吃了半斤肉,来世就要还他八两,这样相互讨债还债一直在轮回当中。我一直想戒掉吃肉,但是由于环境所限,很难做到完全素食。饮酒也是常有的事,因为在很多场合是不喝不行。饮酒的果报也是很恐怖的,《念住经》中云:“制酒、饮酒、令他饮之人多转生嚎叫地狱。”将来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一定要把酒肉戒得干干净净。

佛教提倡放生、念佛、助印、施食等事情。因为做这些事情的功德很大,很多医生无法治愈的绝症都可以通过放生、施食、持咒等方法不药而愈。我在学佛以后也经常诵经,在大学我最常诵经的地方就是学校的荷花池,可以说荷花池的每一个地方,都是我曾经诵经的地方。放生的事情也做过,我在长沙实习的时候参加过两次放生法会,但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转账给寺庙,请法师、居士代我放生。施食这个一直不敢做,因为怕做的不如法反而会得罪鬼神,但是为了让饿道的鬼神少受饥渴、热恼之苦,我还是决定学习施食仪轨,要是真不小心

得罪了鬼神我也不生悔恨之心。

有人会问我,学佛到底有什么好处,我说学佛的好处不是语言譬喻可以说得清楚的,因为学佛的好处实在是太大了。可以看得到的就是学佛可以改变命运,可以让自己的运气变得更好。按照佛教的观点,人的命运是未出生前就决定了的,个人的命运是由过去世所造的业形成的,人的一切语言、行为、意念都会产生“业”,业有善业和恶业之分,善业多的自然福报大,恶业多的自然厄运会多。我就是因为在学佛以后修了一点福报,所以到现在为止都比较顺利,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可以做成。另外就是我的考试运很好,大学里面的各种期末考试和资格证考试都很顺利的通过了,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以打酱油的心态通过了2013年的贵州省考,也就解决了我的工作问题,如果不是通过学佛修了一点福报,我再付出十倍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考上。

在我刚学佛的时候,确实考虑过出家学佛这个事情,但后来觉得还是不出家的好。原因是:一、我是独生子,佛教规定要父母同意才能出家,我父母肯定是不会同意的。二、是现在正规的道场太少了,寺院越来越像企业,真正肯修行的和尚实在是太少见了。我忽然想起了佛经上的一则故事。释迦牟尼佛刚成道的时候,魔王波旬请世尊入涅槃,世尊说要等到弟子皆成就时,应即入涅盘。 波旬又对世尊说:“世尊,世尊灭度后,于末法时期中,我将化为比丘僧,于世尊佛法中出家,披佛袈裟,诵佛经典,而破坏佛法。”世尊知道魔王所言非虚,因怜悯末法时代的众生而流下了大悲的眼泪。现在的酒肉和尚,十有八九是魔王派来专门破坏佛门形象的。第三个原因是修行要在闹

佛门弟子一定要出家吗第七篇
《一家三姐妹都出家》

罕见:广东一家三姐妹先后出家

两个做住持

一人出家已经很了不起,但全家三姐妹都出家了,不仅在当今时代,就是从古以来也是十分罕见的!今天我受托采访我们的主人公——妙乐法师,就是这三姐妹中最小的妹妹,她年纪不大(20多岁)却已经是广东中山市三角镇普贤寺住持!

罕见!广东一家三姐妹年纪轻轻都出家,两个做住持!

妙乐法师

我是2015年认识妙乐法师的。第一

眼看见法师,给人的直觉是,法相端严,

观之可亲,透露出只有出家人才具有的

脱俗气质,而且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喜悦、

宁静和慈悲,感觉法师与众不同,是一

位“真修行”,不由得心生敬意。此后,在

与法师的不断接触中了解、认识了法师,

知道法师佛缘深厚,自幼有出尘之志,

16岁童身出家,得到了当代大德本焕长

老的指点传授,而且法师的法名就是本

焕长老起的。

释妙乐,俗姓谭,1988年出生于广东省雷州市,2012年任中山市三角镇普贤寺住持。法师一出生就有着许多神奇的地方,一岁就能诵心经和大悲咒,八岁皈依,一家三姐妹出家,俩位当了住持等等。

自从段佳松师兄(著名佛学博客博主湖心亭看雪客)在微信上发布了关于妙乐法师的一个短消息,并号召当地记者采访一下这位不简单的妙乐法师,了解一下情况的真实性,以及三姐妹出家的幕后故事之后,关注者众多。为应大家之请,也为弘扬佛法,法师非常乐意将自己的修行经历告知大家。但阴差阳错,这个重任竟然落到了我这位居士身上,虽感压力山大,但还是承担了“采访”法师的重任!

以下是法师的口述(我文笔不好,还请见谅):

比父母还要亲的阿弥陀佛

我自从有记忆开始,就只是记得阿弥陀佛,童年的记忆中对佛菩萨有一种很奇妙的、亲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一出生就觉得佛菩萨特别亲,非常非常的喜欢去寺院,一看到佛菩萨就会流眼泪、感动。觉得所有佛菩萨都 1

特别的亲,真的比父母还要亲的感觉。这也是我从小就发愿出家的原因,应该

是对佛菩萨有一种很神奇的缘分在里面。

从小就彰显着与生俱来要了脱生死的本性

小时候用现在的话来说的话就是早熟,但是用佛法的话语来说的话就是善根很深,因为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人生。思考什么呢?就是在思考这个“我”,因为大家在说话的时候都会说我的、我的、我的什么什么,每次讲话前都加个“我”。“我”这个“我”是谁呢?为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我”?而且人人的“我”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说的这个“我”和他说的那个“我”又不一样?同一个字,但意思不一样。然后我这个“我”是从哪里来?死后我的那个“我”又会去哪里?我从小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思考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又是谁让我们来这个世间的?这个世间在我们走后,我们的生命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然后,我们在这世间当中拥有过什么东西?什么是自己的?所以从小就开始去给别人助念,从小就喜欢看死人,正是因为死人看多了,所以才对了脱生死那么坚决,看到每个人死的都不一样,有张大嘴的,睁大眼的,黑脸的等等。人终有一死,但死后什么也带不走,带走的只有执著。所以,生死与有钱没钱没有关系,也是因为这些从小就思考人生,发愿出家。

有求必应的阿弥陀佛常伴左右,陪我成长

我小时候不喜欢跟同龄人玩,所以基本没有什么朋友。一般时间都是在念佛拜佛,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忆念着阿弥陀佛,觉得阿弥陀佛是我最好的朋友。有记忆开始就是阿弥陀佛了,无论是我需求什么想要什么东西,或得不到什么东西,我都会念阿弥陀佛求加持。例如说我们小时候想吃什么,我就会念阿弥陀佛。我不是求妈妈而是求阿弥陀佛,很神奇很奇怪,我很快就能拥有所求的,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力量。有时候怕父母打我骂我,我也是念阿弥陀佛,所以我

形成了从小对阿弥陀佛的依赖,甚至比

父母还要依赖。这是我整个童年的过

程。

妙乐法师

小时候想阿弥陀佛的时间比想父母

的时间更多,因为小时候父母为了生计

而奔波,没有什么时间陪我,很难得有

父母陪,都是自己长大的。其实小时候

我还是挺聪明的,就是不喜欢学习,只喜欢念佛。所以小时候小伙伴们都说我 2

一天到晚神神叨叨的。按老师说的话,就是这个孩子是很聪明的,就是不爱学习,要是她愿意读书的话,她的成绩不会差。所以,从小时候我的成绩都不好,到初中更不好了,读书考试都基本是靠念阿弥陀佛来加持的,虽然每次考试都是十来分,但却都能进尖子班。这也是我为什么那么坚信阿弥陀佛、坚信极乐世界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些事情就发生我身上,受用过,不得不信。

宿世因缘培植无比深善根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去寺院,更是常常梦见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佛菩萨常带我去这里那里玩,梦里我会飞,不用走路都是飞,看到很多人在下面。由于父母在怀胎的时候都常常念心经和大悲咒,而且每天坚持早晚功课,所以我一岁刚会说话,只会叫爸爸妈妈时就会念心经和大悲咒。虽然胎教就开始听到父母念心经和大悲咒,但孩子没有善根,宿世没有佛缘的话,也只是和佛结了个缘,所以我相信我前世就是个出家人,只是没有修好,又来到了这个世间。

父母受用佛法后言传身教皈依三宝

当我还没出生时,父亲患了胆结石很严重,医生都说没有办法了,当时家里也没有钱去治,妈妈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去求佛菩萨。寺里的老法师就教妈妈念大悲咒,当时妈妈也不会念,念出来都是结结巴巴,但念了一个月病就好了,等父亲再去医院检查,没有一点结石了,医生都感到很神奇!所以,因父亲生病,我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先受了佛法胎教。父母都受用过,所以也是很坚信佛法。尤其是妈妈非常坚信,她一直很坚信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人这一生一定要了脱生死,如果生死都了脱不了,就白来了这一趟人间,从小妈妈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也是因为从小受这佛化家庭氛围的影响,我从小就发愿出家。8岁的时候听妈妈说皈依的好处,皈依了以后就能依靠三宝了,哪怕当世了脱不了生死,也种下了成佛的金刚种子,生生世世都会出生在佛门。听到妈妈说好,我们三姐妹都去皈依了,当时大姐13岁,二姐11岁。也是因为从小受这种佛化家庭氛围的影响,我从小就发愿出家。所以,我们三姐妹出家和我妈妈有很大的关系,占了百分之四五十的因素吧。不过两个姐姐出家有点奇怪,因为她们小时候不像我这样热爱佛法,但不排斥,也不会主动念佛拜佛,平常我们去寺院她们也不怎样去,所以她们出家是很偶然的,要是说我出家大家都不觉得奇怪,因为我从小就有出家人的“范儿”,不喜欢穿花花绿绿的衣服,就喜欢穿宽宽松松的,最好是给我穿出家人的衣服。我两个姐姐和我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时大家都很诧异,妈妈就说:你们是不是没有想好啊?这出家不宜冲动啊!出家,一定要清楚自己出家的目的才行啊!不是说一时兴起说出家就出家的!出家是 3

很苦的,不像是在家修行那样啊!其实,父母是想让她们想清楚,也没有反对的意思,然后姐姐们就说,想清楚了,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就这样,两个姐姐就先出家了。出家时,大姐20岁,二姐17岁。现在两位姐姐都在东莞小月庵常住宏法。

16岁离开父母毅然出家

我是初中的时候就坚定读完初中就要出家。当时妈妈是反对的,说不行,原本是想让我出家的,但没想到两个姐姐先出家了,就不可再让我出家了。我就说这有什么嘛!然后问妈妈,你说个良心话,爸爸那么好的人和你结婚了,你觉得快不快乐?妈妈说麻烦多,痛苦多。我说那就对了,婚姻就是不快乐的,痛苦的。妈妈说:“你不一样啊,以后你会比我快乐的。”我就说:“妈妈,这就是你学佛不深了,这个世间没有快乐只有苦,苦多乐少,人人都在忍耐着痛苦,你还是学佛弟子,这道理你也不明白吗?一个人要是结婚了,他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本来一个人轻轻松松自在了,突然之间多了一个人,然后多了三个四个五个,天天为了这个家庭忙来忙去,最后你发现他们都不属于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个人的心、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的缘分都和你不一样,不是你能控制得了的,多少孩子不孝顺父母?多少人婚姻是破裂的?这世间就没有所谓的天长地久,两个姐姐出家又不代表我出家,她们出家是她们的事,我出家是我的事,各人的生死各人了,各人的路各人选!”妈妈说不过我,然后妈妈就说你还小,你先出来接触一下社会再出家嘛。我也想安抚妈妈就说好,但是出来后我没有出去社会,直接就来了这里,来到这普贤寺后就去上了佛学院。

当时我还没有出家,是出家前去佛学院学习了一年多,再回来普贤寺出家。从佛学院出来后就回来到普贤寺剃度出家,出家名:释觉超,法名是本焕长老起的。本来师从本焕长老,但由于当时本焕长老已经96岁,考虑到自己往生后没有人照顾我,就叫我拜上印下进法师为师。当时是很神奇的因缘来到这里的,我大姐是在佛学院学习,认识了这里的师父,放假时一起回来到普贤寺。我当时想要出来,她就让我先来这里。然后我就坐车来了中山这里。出家后再去了福建天湖寺佛学院学习三年。在佛学院3年里没有电话打回过家,佛学院要求要和外面断联系,天天培福报,挑砖建房子建寺院,种菜、挑粪、砍柴,做不好法师就会打香板,跪下求忏悔。2008年在江西受大戒。

当初,我在普贤寺剃度当天晚上回家里看妈妈,半夜到家后妈妈开门了,虽然知道这是自己的女儿,但认不出来是哪一个女儿了,就大声问:你是第几个?妈妈是很想念三个女儿的,也没有怪责我没有通知她就出家了,只是很平和地说,出家了就好好修行。

4

妙乐法师

17岁五台山开智

慧证得“辩才无碍”

出家不久我就去

了五台山的佛学院学

习。因为自己是南方

人,没有在北方生活

过,当时是冬天零下

30多度,只带了简单

的衣服过去了,但去

了之后受不了那么寒

冷的天气,脚、脸、全身都肿了,实在没办法一个月后就去了福建的佛学院。在五台山的这一个月里有很多感应,很欢喜。我知道自己是在这地球当中,但就是感觉不在这地球当中似的,不知道是错觉还是幻觉,每天都充满法喜,这种法喜是从内而发的,并不是说得到了什么而法喜的,没法形容每天都很开心,虽然手、脸都肿了但是很开心。这种殊胜的现象,应该是得到了文殊菩萨的加持之故。当时总能感觉到文殊菩萨就在我身边,每时每刻都跟着我,加持着我,只要我一念圣号就能感应文殊菩萨就在身边。而且在这里我开了一点智慧,能充分的理解佛陀说的:我们从没有得到过任何一样东西,也从来没有失去过任何一样东西。并不是因为我们的长相,并不因为我们长得多大,并不是因为我们身处何处,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生得了人身,得到过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全部都是一种附带型的,是从来不会因为它而得到一些东西;如来藏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它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东西,也没有失去什么东西。为什么说没有失去过什么东西呢?因为我们这个清净的本性,清净的如来藏性,它就是成佛的因,成佛也是因为这颗清净心而成佛的,所以我们没有失去过任何东西。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怎么解释呢?就是讲,我们这颗清净的如来藏性跟佛跟众生就是一体的。我在那边就体悟了这句话,佛说这句话是非常贴切,每个众生都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够悟到我们无所从来、无所去、无所得、无所失的话,我们还牵挂什么啊?还担心什么啊?就是因为我们众生太过于执著、太过于分别、太过多的欲望,所以活得很累,在五台山感受到这句话,真的痛哭流涕,非常的感恩。感恩佛陀能出现于世,教化众生,把他的智慧、精华、经典留下来,让我们这些业障很深的人能听闻得到。

5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uelileikaoshi/26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