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
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 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
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 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 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
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 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
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有助于对第一章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⑧?”
【注释】
①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是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
《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到称字,只有曾参合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 孝悌: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
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 鲜:少的意思
⑤ 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
若为代词,一般至于动词之前。
⑥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
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弟作
为仁指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认识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吧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立即诶控制仪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一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真反映了当时宗法制度的道德要求。
孝悌鱼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倒是有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解释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
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 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和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人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该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直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①曰:“五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
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 三省:检查、查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时三次检查;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
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指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
们之间的关系。
⑤ 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
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不断的检查自己的言行,是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以为他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中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谓之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即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言,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① 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 千乘之国:乘she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
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
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的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无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既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的办理国家各方面的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白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子曰:“弟子①入②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言,汎爱众,而亲仁⑤,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注释】
①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役使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使用第
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
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的住处,或说在家。
③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
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 汎:fa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 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区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学知识。”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弟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指致力于孝弟、谨言、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本书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吧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知识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层,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子夏①曰:“贤贤②易③色;是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欧诺
个字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③ 易:有两种解释;役使改变的意思,词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而是轻视的意
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④ 致其身:致,以为“献纳”、“尽力”。这是说吧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对上一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注释】
① 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② 重:庄重、自持。
③ 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
固;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④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⑤ 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⑥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
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跟符合孔子的原意。
⑦ 过:过错、过失。
⑧ 惮:dan,害怕,畏惧。
【译文】
伦语翻译篇二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二十篇
目 录
《论语》——学而
《论语》——为政
《论语》——八佾
《论语》——里仁
《论语》——公冶长
《论语》——雍也
《论语》——述而
《论语》——泰伯
《论语》——子罕
《论语》——乡党
《论语》——先进
《论语》——颜渊
《论语》——子路
《论语》——宪问
《论语》——卫灵公
《论语》——季氏
《论语》——阳货 《论语》——微子
《论语》——子张
《论语》——尧曰
《论语》——学而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
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注解】
①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
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汎⑤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注释】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
伦语翻译篇三
《论语英文翻译》
文化常识英语
1.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Master Tseng said, Every day I examine myself on these three points: in acting on behalf of others, have I always been loyal to their interests? In intercourse with my friends, have I always been true to my word? Have I failed to repeat the precepts that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me?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Master Yu said, In the usages of ritual it is harmony that is prized; the Way of the Former Kings from this got its beauty .Both small matters and great depend upon it. If things go amiss, he who knows the harmony will be able to attune them. But if harmony itself is not modulated by ritual, things will still go amiss.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Th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 At thirty, I had 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 .At forty, I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erplexities. At fifty, I knew what were the biddings of Heaven. At sixty, I heard them with docile ear.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the dictates of my own heart; for what I desired no longer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right.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The Master said, If the ruler himself is upright all will go well even though he does not give orders. But if he himself is not upright, even though he gives orders, they will not be obeyed.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The Master said ,Even when walking in a party of no more than three I can always be certain of learning from those I am with. There will be good qualities that I can select for imitation and bad ones that will teach me what requires correction in myself.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onfucius said,“When you go out of your home, behave as you were meeting important guests; when you are using the common people’s labor, behave as if you were conducting a solemn sacrificial ceremony. Do not impose on others what you do not desire yourself. Bear no grudge against the state where you work; have no feeling of dissatisfaction when you stay at home.”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Confucius said,“Wealth and high position are desired by all men, but if they are not gained in the right way, they should not be accepted. Poverty and low position are hated by all men, but if they cannot be rid if in the right way, they should not be given up.”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Confucius said,“Being firm, resolute, simple and reticent is close to being humane.”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Confucius said,“Only the humane can love others and hate others.”
伦语翻译篇四
《论语翻译》
论语(节选)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4.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尊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取利益,就不去享受富贵;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取利益,就不去摆脱贫贱。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的,就是在急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去办事的。”
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篇第四·十一) 译文:“作为当官的,就应关心自己的品德是否高尚,作为百姓,只关心自己的生活也没什么问题。作为当官的,就应关心是否遵守宪法、民法、刑法等一系列法律,而作为百姓,则可以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6. 原文∶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论语·雍也第六》
7.。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子罕》
【注释】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
9.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道义放在第一位。君子讲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造反作乱;小人讲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成为土匪强盗。”
伦语翻译篇五
《论语完整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时习:时常地复习。 (3)学:学习。 (4)说:通假字,通“悦”音yuè,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同门的师兄弟。 (6)乐: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怨恨,心里不满。 (9)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10)曰:说,说道。 (11)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2)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13)不:表判断。 (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5)自:从。 (16)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翻译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翻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 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与思关系翻译 子曰:“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本段理解: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翻译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它。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翻译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人: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他们中间。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翻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 行:一起。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改之:改变。 第八则:修身做人翻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重点字词解释: 士:有抱负的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 第九则:修身做人翻译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重点字词解释: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翻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施加于别人
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本段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留、删、补、调、换 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要留下。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删 :有些词语是无意义的虚词,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补 :在省略句中,补上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调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多用于倒装句中。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伦语翻译篇六
《论语翻译》
• 论语翻译
•
•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
•
•
•
•
•
•
•
•
•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
•
•
• 10、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
•
•
•
•
•
•
•
•
•
•
•
•
•
•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5、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6、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2、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13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4、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15、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8、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2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7、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8、当仁,不让于师 29、道不同,不相与谋 30、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3、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34、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5、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3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4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1、士见危受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4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4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5、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4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47、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4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49、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0、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5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52、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伦语翻译篇七
《论语翻译》
里仁篇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不相同。观察过错,就能了解人的精神境界。” 511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02 409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而耻于粗布淡饭的人,不值得交谈。” 321 410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一切按道义行事。” 419
411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仁德,小人心怀家乡;君子心怀法制,小人心怀实利。” 418
412
【原文】 子曰:“仿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一切按利益行事的人,人人厌恶。” 414
【原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地位,要注意做人的立场;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要想法使自己容易得到理解。”
416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406 417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106 418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 孔子说:“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 1406
419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遊,遊必有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要走远,必须远走时,一定要留下准确的地址。” 1403
420
【原文】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算孝了。” 1405 421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年龄,不能不知道。一因长寿而喜,一因年高而惧。” 1407
422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是怕自己说到做不到。” 208 423
【原文】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严于律己,就会少犯错误。” 203
424
【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言谈简洁,要行动敏捷。” 103
425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高尚的人不会孤独,必有志同道合者相聚。” 201 426
公冶篇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
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 有人说:“仲弓有仁德但没口才。”孔子说:“要口才干什么?善于辩驳的人让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有仁德,要口才干什么?” 1135 511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 孔子说:“我没见过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坚强。”孔子说:“申枨欲望太多,怎么能坚强?” 1121
512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被迫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我也不愿强迫别人去做。”孔子说:“子贡啊,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1129
515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020 516
【原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具有君子的四种品德:行为谦逊,尊敬上级,关心群众疾苦,用人符合道义。” 1019
520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526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935
527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 孔子说:“这个社会完了!我没见过明知有错而能自我批评的人。” 318
528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每十家必定有和我一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学而已。”
雍也篇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箪(单):饭筒。
【译文】 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1133
612
【原文】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划。”
【注释】 划:划定界线,停止前进。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会半道而废,现在你还没开始,就不想前进了。” 1126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 彬彬(宾):搭配恰当。史:言词华丽。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他的品质胜过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品质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品质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420
619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注释】 罔(网):欺骗,不正直。
【译文】 孔子说:“人正直,才能生活幸福;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生活平安,那只是侥幸逃过了灾难而已。” 212
620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609
621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
【译文】 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623
【原文】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注释】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513
624
【原文】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释】
伦语翻译篇八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伦语翻译篇九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
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
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伦语翻译篇十
《论语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
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