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专四专八】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篇一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20一21题。(共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3分)
21.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20.(3分)
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1分)
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1分)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1分)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1分)
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1分)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1分)渲染了紧张气氛。(1分)
21.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2分)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本文由“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提供
8、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9、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篇二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 -24题。(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情况,淋漓尽致地
表现出来。(2分)
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3.(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4.(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
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
“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
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了。
(三)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勾勒出将士们勇雄形象。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参考答案:1、悲壮惨烈,以死报国。2、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
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
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篇三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及答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 备课人:马希英 一课时 时间:2014.16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一、自主学习
1、相关链接 (5分钟) 【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2、知识预习
解释下列词语
黑云: 摧: 角声: 半卷: 临: 玉龙: 二、合作探究学习 (14) 1、自由读朗读。
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节奏;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参照注释,翻译诗句。
三.再读诗歌,课文研讨。(20)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
处。
2.最后两句诗表达了守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3.“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5.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 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6.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 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0.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感受诗中的形象美。 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 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四.背诵全诗。(6分钟)
7.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附 [译诗]
军情急,狼烟四起烽火腾空,敌情重,乌云压城危城撼动。夕阳下,敌兵的铠甲闪鳞光,残
阳中,攻城的刀枪在晃动。
角声振,撕裂长空满天飞扬,怒吼声,伴随秋风阵阵悲壮。边塞上,一场血战可歌可泣,战8. 诗中 “黄金台”是引用典故,请说出他的表达作用。
9.尾联作者多次用典,含蓄委婉地表达了的情感。
士血,凝成胭脂夜色更浓。
红旗半卷,直逼易水,奇兵飞袭,鼓面冻裂,鼓声不响,寒霜重重。 愿报那黄金台上恩情隆,手握宝剑为统一祖国往前冲!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20一21题。(共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3分)
21.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20.(3分)
示例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1分)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1分)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1分) 示例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1分)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1分)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1分)
示例③:在色彩和形象上,(1分)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1分)渲染了紧张气氛。(1分)
21.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或: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忠君报国的心愿)(2分) 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9、示例: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23.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诗中 “黄金台”是引用典故,请说出他的表达作用。
明确:“黄金台” 是指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5.尾联作者多次用典,含蓄委婉地表达了_尽忠报国 的情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篇四
《雁门太守行练习题》
达标测试
默写: 《雁门太守行》
作者:
1、表现敌情紧急,战争迫在眉睫的诗句是
2、运用听觉视觉写出战场悲壮、战争残酷,也是描绘边塞风光的名句是
3、由环境描写衬托战况写出行军神速,投入战斗,体现天气寒冷的句子
4、引用典故,表达全体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
5、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情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6、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 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8、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赏析《雁门太守行》,下面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篇五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雁门太守行》赏析练习题
一、默写
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
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篇六
《《雁门太守行》习题附答案》
《雁门太守行》习题附答案
1.词语积累:
摧: 。甲光: 。甲,指 。
金鳞开: 。金: 。
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 。
临: 。霜重鼓寒: 。
声不起: 。玉龙: 君: 。
2.本诗选自 ,作者 (790~816), 著名诗人,史称为“ ”,汉族,河南福昌人。字 ,与 , 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
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1.首联写景又写事:第一句运用 和比喻,渲染
一个“压”字,把敌军 ,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第二句写 ,借日光显示 。
颔联从听觉和 两方面渲染 。
颈联写 的场面。
尾联引用写出将士 。
4.后四句写唐军将士 ,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 , ”;“临易水”既表明 ,又暗示 。接着描写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5.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 ,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 ,表现悲壮鏖战场面;一个在 ,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首诗有鲜明的色彩,如 、 和 ,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 、 、 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6.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 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他慷慨而歌:“ , !
参考答案
1. 毁坏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铠甲,战衣 (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号角 晚霞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一样,夜色中浓艳得近似紫色 抵达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君王
2.《李贺诗歌集》 李贺 唐代 诗鬼 长吉 李白、李商隐 浪漫主义诗人
3.夸张 。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 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守军威武雄壮。 视觉 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援军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典故 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交战的地点, 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苦战的场面
5.白天 黄昏前 半夜 金色 胭脂色 紫红色 黑色(黑云,黑夜) 秋色 (黄) 玉白色 (玉龙) 6.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篇七
《雁门太守行赏析题》
雁门太守行
1、本诗作者为代诗人,字,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歌颂了神。。
3、全诗作者构思三幅画面,反映唐唐军的活动中夜,。奇袭敌营
4、“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①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②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5、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
6、“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7、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8、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9.《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10.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1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1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赏析:这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13. 诗中描写了“黑”“金”“紫”“红”“黄”等各种色彩,有何作用? 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14.“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 “燕脂”:写出了战争惨烈,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情怀,烘托肃杀凄凉的气氛
“压”:写出敌军人数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力量悬殊,说明我军将士处境危急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我军将士精神饱满,严阵以待,昂扬的斗志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用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战争的惨烈 “易水”写出了将士“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以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首联 白天 官兵戒备森严
颔联 傍晚 刻苦练兵
尾联 夜晚 出其不意,偷袭敌军
站前 地方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作战的悲壮气氛
内容
战后 我军偷袭敌方,将士们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篇八
《诗经两首、《雁门太守行》复习题带答案》
01关雎
一、默写
二、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
雎鸠( ):____________________ 窈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逑( ): ____________________ 荇菜( ):____________________ 寤寐( ):____________________ 芼(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习
1.《关雎》选自《___
篇诗歌。按音乐分类,编为“ ”、“ ”、“ ”三类。《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 ”。
2.本诗围绕一个“”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表现了我国古代人
民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全诗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感情发展由,
到 ,再到 。
4.诗歌中描写禽鸟和鸣的句子是“”
5.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
6.诗中的“”一句直接赞扬女子的文静、善良,也交代了小伙子追求她的原
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 ” ,现今已成成语。
7.“”、“”这一幻想和淑女结合的热闹场面,表达了青年
男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8.这首诗是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首诗中
的“他物”是 “所咏之词”指 。
9、(1)本诗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0.《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请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
11.“左右流之”中的“流”字用得妙,使全篇生辉,试作分析。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02蒹葭
一、默写
二、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
蒹葭( ):____________________ 溯洄( )____________________ 晞( ):__________ 湄( ):__________ 跻( ): ______________ 坻( ):__________ 涘( ):__________ 沚( ):______________
三、练习
1.本诗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
2.诗歌抒发了一种
3.体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4.《蒹葭》中借物起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每一章开头都写景,说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6.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 ,“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 的心情。
7.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
8.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03《雁门太守行》
一.默写
二、练习
1、全诗按照时间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幅画面,表现了守边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从_______和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______气氛。
3、简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案
01关雎
一、默写
二、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
雎鸠( ):一种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 窈窕( ):___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 ): 荇菜( ): 寤寐( ):_醒和睡,指日日夜夜_________ 芼( ):_______挑选_____
三、练习
1.《关雎》选自《时期的_305_篇诗歌。按音乐分类,编为“ 风 ”、“ 雅 ”、“ 颂 ”三类。《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赋、 比 、 兴 ”。
2.本诗围绕一个“国古代人民对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全诗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感情发展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
4”
5.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
6她的原因;描写思念心上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 辗转反侧 ” ,现今已成成语。
7.、“ 子对美好婚姻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8.这首诗是用了“兴”的手法。“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这首诗中的“他物”是雎鸠和荇菜 “所咏之词”指 男子对女子的相思 。
9、(1)本诗以__、__________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___窈窕淑女______ 。
10.《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请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作用。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11.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②突现女子的勤劳;③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 这首诗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
B 诗中第二章中重叠“悠哉”,形容小伙子心情舒畅,洋洋得意。
C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D “琴瑟”和“钟鼓”并非写实,是想像之词。
02蒹葭
一、默写
二、给下列字词注音并解释
蒹葭( ):___芦苇____ 溯洄( )_____逆流而上______ 晞( ):湄( ):__岸边 跻( ): ____高_____
坻( ) 涘( )沚( )
三、练习
1.本诗选自《诗经 秦风》,《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
2.诗歌抒发了一种
3.体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蒹葭》中借物起兴的句子是
5文。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③烘托萧瑟冷漠气氛,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6.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道路迂曲回盘,坎坷难行 ,“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 失望、惆怅的心情。
7.本诗在艺术表达上注意了动静结合,试加以说明。举例:每章的后四句。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
8. 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03《雁门太守行》
一.默写
二、练习
1、全诗按照时间描绘了_敌兵压境__、__浴血奋战、_夜袭敌营__、三幅画面,表现了守边将士_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视死如归,忠君报国)_的精神。
2、“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从_听觉_和视觉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_悲壮气氛。
3、简析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示例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 示例二: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示例三: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篇九
《雁门太守行中考题集锦》
雁门太守行中考题集锦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2试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成为名句的原因
3。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 了三个画面一次是?
答案;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2运用比喻夸张象征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赞美了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在色彩和形象上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映衬渲染了紧张气氛。
3白天,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黄昏,激战后的惨烈;夜里,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篇十
《雁门太守行赏析题》
雁门太守行
1、本诗作者为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3、全诗作者构思三幅画面,反映唐唐军的活动刻苦练兵;中夜,。奇袭敌营
4、“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①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②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5、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6、“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7、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8、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9.《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10. 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1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 “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1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赏析:这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13. 诗中描写了“黑”“金”“紫”“红”“黄”等各种色彩,有何作用? 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14.“易水”“黄金台”各是什么典故?表现了将士什么样的精神风貌?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5、赏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事张扬,高度戒备,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凝重的寒霜湿透了鼓面,战鼓声音喑哑低沉,扬不起来,此处亦暗示了战争形势的严峻。
“燕脂”:写出了战争惨烈,战士奋勇杀敌的情怀,烘托肃杀凄凉的气氛 “压”:写出敌军人数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力量悬殊,说明我军将士处境危急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我军将士精神饱满,严阵以待,昂扬的斗志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用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战争的惨烈
上一篇:压力大的句子说说心情
下一篇:醉翁之意不在酒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