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伤仲永课堂实录

| 初级护师 |

【www.guakaob.com--初级护师】

名师伤仲永课堂实录(一)
《伤仲永》教学实录

福州十八中魏萍老师《伤仲永》课堂实录

整理者:三明第十二中学 章锦华 顺昌县第二中学 黄雪英 明溪县胡坊中学 童文辉 宁德蕉城附中 吴明和 仙游石马初级中学 郑建文 宁德城北中学 陈丽平 永定县培丰中学 苏文禄 漳州三中分校 杨雅芬 泉州市凌霄中学 黄榕泉 漳州过塘中学 韩素贞 泉州市东海中学 戴晓瑜 平潭县城关中学 林喜善 泉州市奕聪中学 赖福才 福州二十九中 林庚

厦门第六中学 陈怡 福州十八中 黄乃禧 政和县第二中学 郑万学 福州铜盘中学 叶敏

一、导入:温故知新

(0758)响铃,上课

(0759)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伤仲永》的第1课时,现在来研习第2课时。请同学们将课文通读一遍,要求在昨天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停顿,好!全班同学,《伤仲永》 王安石,开始!

(0758-0801)全班齐读。(教师巡视,聆听)

(0801)师:好,读的过程中,教师隐隐约约听到有的同学将不能称(chen)前时之闻那个称字,读(cheng)这个字要注意。

(0802)师:好了,那么昨天我们已经所文章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包括字词,句子,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来个热身小运动,检测一下昨天对字词句理解得怎样,教师这边问问题,同学们举手抢答,声音大点。好,一起看一下。

(0802)师:(PPT展示)方仲永世隶耕中的“隶”怎么解释。

生112:属于

师:好!非常棒

师:未尝识书具的“尝”

生122:曾经

师:啊,曾经,非常棒,那么父异焉。

生132:诧异

师:诧异,谁补充

生212:对„„感到诧异

师:应该是“对„„感到诧异”,这是一个意动用法。

师:来,再来,即书诗四句中的“书”怎么解释。

生155:写

师:啊,写,写了四句诗,很棒

师:传一乡秀才凤之的“一”

生115:全

师:全乡,整个乡

师: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立就”是什么意思

生222:立刻完成

师:来,再来,那么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的“文理”怎么解释

生141:文采和道理

师:啊,文采和道理,那么看到这种情况,父利其然也的“利”是什么意思。 生232:以„„为有利可图。

师:以„„为有利可图,很好!接着往下,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扳”怎么解释

生:牵,引

师“有没有翻译好,怎么翻译

生:通“攀”,牵,引

师:应是把这个字重点翻译什么

生:通假字

师:不能称前时之闻的“称”

生:相当

师:相当,相当称

师:王子曰啊,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的“受”

生:承受

师:对,那么他认为啊“仲永贤于才人远矣”中的“贤”是什么意思 生:胜过

师:胜过,超过的意思。那么接下来,彼其受之天也中的“彼其”如何解释 生:他

师:很好,他

师:且为众人中的“且”是什么意思

生:尚且

师:尚且成为众人,尚且

师:泯然众人矣一句呢

生:完全如同常人

师:翻译一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生1:同县的人渐渐对此感到惊奇

师: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眼神探寻)

生2:渐渐地将他的父亲引来家里做客

师:请他父亲到家里做客,或者是怎么翻译(稍停)以宾客之礼相待。

(0806)师:这是我们昨天在第一课时学到的字词句,大家都知道,一篇文言文的字词句翻译是基础,也是重点,所以呢,希望大家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这一块要特别重视

(0807)师:好了,现在要求同学们第二次朗读课文,把文章读一遍,这一次要求各位能够把这篇文章的内容读懂,好,全班同学 《伤仲永》 王安石 开始

(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二、精读研析

(0809)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内容,好,我们先从标题入手,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伤仲永》,这篇文章的标题哪个字最重要。

生:伤

师“伤”这个字很好,“伤”是什么意思

生:哀伤,叹息

师:哀伤,叹息,哀伤,叹息什么呢

生:由一个天才变成一个普通人

师:由一个天才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感到同情,哀伤,还有呢

生:为一个神童最终变成一个常人

师:所以说这篇文章一开始哀伤,哀伤,叹息,王安石哀伤,叹息了什么?(肯定语气)是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常人。

师:方仲永是一个神童吗

生:是

师:神童吗?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证据?为什么说他是一个神童呢? 生212:有一句说“指物做诗立就”。

师:还有没有其他补充?

生225:仲永生五年,未尝„„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师:文言文本来就短小,再这么念,全篇都念出来了。精确点,哪些句子? 生225: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师:非常棒!还有吗?

生25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还有没有?

生155:传一乡秀才观之。

师:恩,说明写得好。还有没有其他语句?

生16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师:从文章这么多的语句,我们得出方仲永确实是一个神童。

(投影):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三个句子。

师:如果把第二句中的“即”字删掉,大家一起读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生232:不能删掉,即有马上,立刻的意思,说明他思路很顺。

师:换一个词,思路很怎么样?

生齐答:思路很敏捷。

师:非常好!“即”字用得好,写出了仲永神童的形象。大家找一找另外两句中有没有效果相同的字眼?

生153:“立”,立刻。

师:非常好!立字说明速度快,说明他才思敏捷,天资聪慧。

生132:“忽。”

师:为什么?

生132:因为,它„„它„„写出了仲永急迫的心情。

师:急迫的心情?为什么选择“忽”?他还没解释到位!

生112:我觉得是“未”。

师:哪个词更好?

生齐答:尝!

师:没见过书具,他却突然要,哪个字更好?

生齐答:“忽”。

师:这就是神童啊!这篇文章的作者王安石写过很多诗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王安石对其中一个字推敲了很久,是哪个字? 生齐答:绿。

师:对,王安石当时想过“到”“过”“漫”„„写了十几个字,最终确定一个“绿”,把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景写出来了。所以同样这三个字“忽”“即”“立”把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形象展现出来了。以后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懂得咬文嚼字,体会文言文的短小精炼。

师:仲永泯然众人是渐变的还是突变的?

生齐答:渐变。

师: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经历了几个阶段?

生答:童年,少年,青年。

(投影):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 天资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 名不副实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 泯然众人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他由神童变成了一个普通人。猜猜看,下面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齐答)他为什么会由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

师:对。那同学说说,他为什么会由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

生:(各抒己见,师逐个指名回答)

生:因为他没有后天交流。

师:对,他没有后天交流。还有吗?再想想,到底还有哪些因素呢? 生: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师:对,父亲不使学。用一个成语概括。

生:唯利是图。

师:对,唯利是图。还有没有?

生:自私。

师:对,自私。还有吗?

生:没有远大的眼光。

师:没有远大的眼光,即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

生:(齐答)目光短浅。

师:对,他的父亲可以说是鼠目寸光。各位,他的父亲这样子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文章有点到,在哪里呢?

生:(齐答)世隶耕。

师:对,世隶耕。这就决定了他的家庭背景。他的家庭背景是农民,这就决定了他有愚昧呀,无知呀这样的特点。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谈到了他的父亲。那还有哪些因素呢?除了父亲,还有没有?

生:邑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父亲带方仲永去他们家做客,(邑人)花钱买他写的诗和字,让方仲永没机会继续学习。

师:邑人让方仲永没有时间学习?

生:邑人让父亲感到有利可图。

师:父亲的贪图小利让方仲永错过了学习的良好机会。仲永的优异表现让父亲有种飘飘然的感觉。应该说邑人的这种吹捧、巴结逢迎让方仲永的父亲飘飘然,忙于赚钱,不再让他学习。还有没有?

生:我认为他自己不去学。

师:好,他自己不去学,也就是他本人的原因。嗯,很好,自己不去学,也就是他自己没有主动要求去学。

师:(小结)所以,多种因素导致了他后天的教育不到位。好,看一下,老师这边给同学们归纳了下。(出示幻灯片)3个方面:1是父亲的贪图小利。2是邑人的吹捧。3是自己不学,没有主动要求。所以导致他后天的教育不到位,所以王安石在第三段议论段中的一句话,全班同学回答我,哪句?

生:(齐答)受于人者不至也。

师:(小结)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明白王安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谁来说说。

生:不管天资如何,没有后天的教育是没法成功的。

师:对,这位同学强调了什么的重要?

生:(齐答)后天的教育。

师:好,还有谁要说。

生:一个人成才跟他所受的教育很有关系。

师:对,天资如何,后天教育很关键。(出示幻灯片)嗯,后天教育很重要。嗯,那么,这是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在文章的第几段?

生:(齐答)第三段。

师:很好,同学们把这段齐读一遍。

生:(齐读第三段)

三、反思延伸

1、谈启发谈感悟(用时4分20秒)

师:我们今天学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能不能联系实际说说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多媒体投影:由方仲永想到的„„)

生225:方仲永这样的神童都因为后天没有学习而变成普通人,后天学习很重要,光有先天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要有后天的学习与之结合才可以成材,如果没有后天的学习连普通人都不如了。

师:我们再不学习就连普通人都不如了。很好!

生254:普通人通过努力也可以成材。

师:一个神童没有后天学习变成了普通人,我们普通人如果后天肯努力肯定也可以成材。

生222:我认为如果没有天赋,用勤奋弥补也一样可以成为有作为的人。那些有天赋而沾沾自喜的所谓天才最终会沦为常人。

师:其实讲来讲去就一句话,人一定要勤奋学习。

生151:我们没有天资,再不学习就更不行了。

师:很好,还是强调了学习很重要。

生165: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分,我们天资虽然不好,但我们只要勤奋努力也可以成为象爱迪生所说的天才。

生161:我们的天资都不如仲永,如果我们再不去学习的话,就会退化成一个连普通人还不如的人。

师:很多同学想到的都是个人自身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13:学习的环境也很重要,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还有同县的人的做法都影响了,否则他很可能成为一个才子。

师:讲得很好,除了个人学习的重要,环境也很重要。

2、联系生活,拓展思考现代版方仲永现象(用时3分37秒)

师: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国家和每个家庭都在努力的做到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

名师伤仲永课堂实录(二)
伤仲永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一﹞知识与能力:领会文章用词

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从某一点切入解读文本的方法

﹝三﹞情感与体验:树立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观念

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究;

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挖掘文章的内涵。

二、课堂实录﹙下面是笔者在教学第二课时的课堂实录﹚

师:﹝导入语﹞同学们,上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已经掌握了

本文的重点字词,对文章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节课,我们把学习

的重点放到对文章的内容的挖掘与探讨上,比一比,哪位同学对文章

的理解最为深刻。

师:﹝问题一﹞哪位同学能起来谈一谈,王安石为仲永的什么东

西感到惋惜啊?﹙问题简单,可以作为探究的切入点。﹚

生:为仲永投胎的不是好人家而惋惜。

师:一个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家庭背景吗?﹙及时引导学生矫正自

己的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生:当然不能,我觉得是为仲永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惋惜。

生:我认为是为仲永这么聪明的孩子没有成才而惋惜。

生:为仲永的父亲不懂得教育孩子而惋惜。

师:﹙问题二﹚是啊,我觉得仲永也真怪可惜的。只要父母好好

教育,谋个一官半职是不成问题的。你看,多聪明的孩子!谁能够找

出文中哪些字词最能体现仲永的聪明的字词?﹙通过字词的理解,品

味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生:“忽”

师:你是如何理解这个“忽”字的?

生:忽然,让人惊讶,出人意料啊。

师:怎么说出人意料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理由吗?﹙深入探

究,品味语言,加深领悟。﹚

生:能啊,文中不是写“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

书具”吗?

师:非常不错,也就是说,仲永出身农家,年纪很小,未见过书

写工具。居然吵着要,到底要干啥?的确让人深感惊奇啊。这时他的

父亲怎么表现的?

生:“父异焉”

师:你们认为这个“异”字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来写其父亲

的?

生:心理描写。

师:不仅写出其父亲的心理,我认为也包含其父亲的神态——惊

讶的神情,从侧面衬托仲永的聪明过人。除此以外,体现仲永聪明的

字词还有吗?

生:“即”

生:“立”

师:大家又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

生:即,就是立即,马上;立,就是立刻。

生:可以看出他的才思敏捷。

师:同学们对这些字词理解得很准确。我觉得仲永不仅聪明,其

实他也很天真稚气。大家再找一找,哪个词写出他的天真和稚气?

生:“啼”字,小孩子总爱哭,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就是哭。我

的弟弟也是一个样的。

师﹙问题三﹚:你可谓一针见血地揭示孩子的天性。这么聪明可爱

的孩子成不了才,确实令人惋惜啊!那你们认为是谁造成仲永的悲剧

命运的呢?﹙探究原因,加深理解。﹚

生:我认为是仲永的乡邻。

师:你怎么会这样认为的?你能从课文找到依据吗?

生:就是因为他们“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所以,

才会导致“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师:请吃不好,请喝不对,包红包更不行。﹙学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他的父亲。他爱贪小便宜,才会“父利其然也”。

师:你怎么说是小便宜呢?我觉得既吃请的又喝请的,还可以拿

红包,受益不小啊。

生:对于孩子的前程来讲,这些算啥,孩子的前途才是最重要的。

他的父亲确实不应该为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毁了孩子的前程。

师:你很有远见,相信你将来一定是一个好父亲。﹝学生笑﹞

生:我觉得是仲永自己,是他自己没有志向,自己不去学习。我

怀疑他还自我感觉很好呢。﹝学生哄堂大笑﹞

师:其实我觉得大家讲的都很有道理,那王安石是怎么认为的?

生:“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师:是啊,仲永正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后天的教育啊。我认为一个人的【名师伤仲永课堂实录】

后天教育要受多方面的影响,诸如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还有自身努力。下面,我们读一读,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的故事:﹝拓展延伸﹞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氏。既长,知其世家,

感泣辞母,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

下。常自诵: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名臣言行录》

师:请同学们默读文章,互相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翻译文章。

碰到不理解的字词请举手。

师:﹙指导帮助,并把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板书﹚

师: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方仲永与范仲淹的异同。﹙既可以

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文中的有关字词。﹚

生:方仲永泯然众人; 范仲淹学有所成,成为政治家、文

学家。

生:方仲永不学习; 范仲淹勤奋好学。

生:方仲永无志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胸怀大志﹚

生:他俩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

师:同学们概括得相当的全面,那你们从他们的成长经历得到哪

些启发?

生:学习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其他的因素都不重要。

生:即使天生很聪明若不去学习,也成不了才。 生:从小要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师:﹙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很认真,发言也很踊跃。大家

一起探讨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才后天的教育至关重要,而后天的

教育又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自身努力等因素的影响,但自己的主观努力最为重要。

师:﹙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成才话题的名言、警句,

名师伤仲永课堂实录(三)
《伤仲永》课堂实录

《伤仲永》课堂实录【名师伤仲永课堂实录】

董晋梅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气,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

【名师伤仲永课堂实录】

二.作者介绍

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四.积累实词

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六.深化理解

就方仲永的悲剧,谈自己的想法。见仁见智不束缚学生,巧妙引导,不着痕迹。

七.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伤仲永》课堂实录

一. 导入新课

师: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 介绍作者

师:谁能简略地介绍一下作者?

生:【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生:请大家注意大屏幕,我查阅了作者王安石的生平。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师:介绍得言简意赅,又配有作者画像和文字,真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让我们对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谁想补充?

生: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所以被欧阳修赏识呀。

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师: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块来背诵。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梅花》。

师:那试试?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学们鼓掌)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不是,是自己喜欢,我妈妈就让我背下来。

师: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过,你的家长也教子有方哦。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多读多看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歌,遇到自己喜欢的片断不妨背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文学素养就会提高。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师:有拿不准的字音吗?

生:(摇头)。

【出示幻灯二】 易读错的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

师:尽管大家预习得不错,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哪些同学愿意区分一下?

生:“即”读j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为”读wéi,是动词“写上”的意思。容易与介词“wèi”混淆。

师:分析得很好,后一个字谁来分析?

生:老师您帮我们分析一下吧。

师:好。“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还会常常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

师:除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有问题吗?

生:不明白课后例题中“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停顿的原因。 师:谁明白?

生:这样停顿是保持了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师:解释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怎么停顿?

师:谁能解决?

生:应该读“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这是根据语意的停顿。还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生:我认为应该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也是根据语意停顿。

师: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师:朗读文章除了注意字音、节奏,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作者的感情。

师:什么感情?

生:哀伤,惋惜。

师:何以见得?

生: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

师:你能读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读)

师:读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读出了,哀伤、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语气,因为最后一个句子虽是问句,但却是督促人们学习的,所以语气应该强烈些。

师:分析得好,你能读一遍么?

生:(朗读)(大家掌声)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朗读应该注意的点

【出示幻灯三】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学生各自朗读、集体颂读。

四.积累实词

师:现在我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学生讨论)

生:“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和“如此其贤”中的“贤”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能解答呢?

生:这两个“贤”不一样。前一个“贤”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后一个“贤”是聪明、聪慧的意思。

师:我知道前一个“贤”课下有注释,后一个“贤”的意思你从哪儿得知的呢?

生:前几天预习时我查辞典了。

师:好习惯。看来好习惯带来好效果,希望同学们都有这种学习的习惯。

师:一个“贤”字,本来的词性是——

师:在“贤于材人远矣”中变为——

生:动词。

师:这种词性的改变在文言文中很普遍,我们分析这个词的时候,要根据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再来确定这个词的意义。这篇文章中还有这类的词吗?请找出来。

生: “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师:很好。如果词性的变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们理解课文,更便于我们准确的翻译课文了。课下注意积累这样的词语。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或以钱币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这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师:你的解释是对的,但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没有这个意思。

师:真的吗?那同学们以后可要关注这个词了,看它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卒之为众人”的“卒”怎么解释?

师:谁来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显志”中的“卒”用法一样?

师:一样吗?

生:“卒章显志”中的“卒”是完毕、结束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成了﹍﹍(同学笑) 生: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师:这样就解释通了。其实,刚才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该注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遇到这类词语,要注意将词放在句中多比较、多分析。

师:还有问题么?

生:(摇头)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 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师:对于课文我们应该很熟悉了,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复述)

师:复述的如何?

生:还不错。

师:具体讲——

生:优点是复述的很流畅,缺点是有的重点词语漏掉了。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复到舅家问焉”的“焉”是代词,代方仲永的情况,她没有提到,让人不知作者问什么。

师:评价的很中肯,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她的复述也有合理的想象。

师:比如——

生:“传一乡秀才观之”,原文并没有“大家都惊叹不已”,可是她加了,我认为加的好,这样就从侧面表现了方仲永的才华,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师:评价的真好,既发现了同学的长处,又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课文。

师: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期间才能发展的变化过程。

生: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不学习,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师:是他不学习吗?

生:本文讲述了五岁神童方仲永,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师:谁能用白话概括得更简练明白些?

生: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

师:非常精辟。这句话中有个很关键的动词——

生:变

师: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师: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生:“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师:真乃神童。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生: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

师: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

生:蕴含主题的地方。

生: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师:作者怎么说?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显然退步。

生: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师:原文——

生:“泯然众人矣”。

师:悲剧啊,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的父亲“不使学”。

生:他的父亲贪图小利,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致使仲永荒废学业。

生:还有他后天不努力。他父亲不让他学习,他可以主动学习呀。(大家笑)

师:你如果是仲永的话,相信你会的。大家再看看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师:从哪里看出?

生:“受于人者不至”。

师:这显然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师:对。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师: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内容

【出示幻灯五】 方仲才能永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名师伤仲永课堂实录(四)
《伤仲永》教学实录

《伤仲永》教学实录

一、 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

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 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我们学过他写的《京口瓜洲》

师:你能背吗?

【名师伤仲永课堂实录】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这很好,我们学生课后一定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对于王安石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好象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你能讲讲吗?

生: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象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

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

生摇头,其它同学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找书本,也可以去请教历史老师。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

师补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 诵读练习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生朗读。

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吗?

生(笑):读得不错。

师:具体点。

生:声音比较大。

师:还有吗?

生:能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来评评?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生: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够准确。

师:哦?详细点。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应该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读得很大声,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点高兴的样子。

师: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应该是„„

生:幸灾乐祸。

师:对。你们说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

生齐答:惋惜。

师:那就应该读得委婉一点。还有吗?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即书读四句的即应读“及”音,她读成了“记”;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应该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四、 字词积累

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

生:我们小组不知道“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生:因为“宾客”是名词,“当宾客”是动词。这和“不耻下问”的“耻”的翻译是一样的。

师(带头鼓掌):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学生齐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名师伤仲永课堂实录】

学生讨论,查找。

生:我们认为还有“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好。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它同学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还有问题吗?

生: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笑):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生:(尴尬地摇头)

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生: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种的,就不翻译。

师:“之”的用法很复杂,但上面的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忆。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词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摇头示意。

五、 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那好。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篇。谁?

生上台复述(内容略)

师:你们说他复述得怎么样?

生:很流利,声音也比较大。

生: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讲方仲永写诗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动。

生: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样子,看了很想笑。

生: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都认真想想。

生: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写他小时候写诗的天才?

师:你用了“天才”一词?为什么?

生: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书写工具,就能写诗。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生:“书”

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

师:为什么?

名师伤仲永课堂实录(五)
《伤仲永》课堂实录与反思

《伤仲永》课堂实录与反思

北京市铁二中董晋梅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师:有拿不准的字音吗?

生:(摇头)。

(出示幻灯二)易读错的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师:尽管大家预习得不错,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哪些同学愿意区分一下?

生:“即”读j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为”读wéi,是动词“写上”的意思。容易与介词“wèi”混淆。

师:分析得很好,后一个字谁来分析?

生:老师您帮我们分析一下吧。

师:好。“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还会常常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

师:除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停顿节奏。

师:有问题吗?

生:不明白课后例题中“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停顿的原因。 师:谁明白?

生:这样停顿是保持了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师:解释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怎么停顿? 师:谁能解决?

生:应该读“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这是根据语意的停顿。还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生:我认为应该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也是根据语意停顿。 师: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师:朗读文章除了注意字音、节奏,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作者的感情。

师:什么感情?

生:哀伤,惋惜。

师:何以见得?

生: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

师:你能读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读)

师:读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读出了,哀伤、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语气,因为最后一个句子虽是问句,但却是督促人们学习的,所以语气应该强烈些。

师:分析得好,你能读一遍么?

生:(朗读)(大家掌声)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朗读应该注意的点

(出示幻灯三)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学生各自朗读、集体颂读。

四、积累实词

师:现在我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学生讨论)

生:“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和“如此其贤”中的“贤”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能解答呢?

生:这两个“贤”不一样。前一个“贤”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后一个“贤”是聪明、聪慧的意思。

师:我知道前一个“贤”课下有注释,后一个“贤”的意思你从哪儿得知的呢? 生:前几天预习时我查辞典了。

师:好习惯。看来好习惯带来好效果,希望同学们都有这种学习的习惯。

师:一个“贤”字,本来的词性是──

生:形容词。

师:在“贤于材人远矣”中变为──

生:动词。

师:这种词性的改变在文言文中很普遍,我们分析这个词的时候,要根据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再来确定这个词的意义。这篇文章中还有这类的词吗?请找出来。

生:“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师:很好。如果词性的变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们理解课文,更便于我们准确的翻译课文了。课下注意积累这样的词语。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或以钱币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这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师:你的解释是对的,但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没有这个意思。

师:真的吗?那同学们以后可要关注这个词了,看它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卒之为众人”的“卒”怎么解释?

师:谁来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显志”中的“卒”用法一样?

师:一样吗?

生:“卒章显志”中的“卒”是完毕、结束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成了﹍﹍(同学笑) 生: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师:这样就解释通了。其实,刚才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该注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遇到这类词语,要注意将词放在句中多比较、多分析。

师:还有问题么?

生:(摇头)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教学反思】

1、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够动手制作幻灯片,图文并茂,知识点醒目;能够抓住重点内容提问,有的同学甚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2、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把后天教育这个概念混淆为主观努力这个概念,这样就曲解了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曲解了作者想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重要的意图。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引导同学对最后一段做了重点分析,应该实现了理解作者意图这样一个目标。

3、本课实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课前预习做得较好,查阅资料较为丰富,在选用材料、运用材料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4、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yaoleikaoshi/48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