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唐张九龄

| 国际职员 |

【www.guakaob.com--国际职员】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唐张九龄篇一
《2015届文言文练习--张九龄传》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唐张九龄篇二
《张九龄》

张九龄:推动盛唐诗成长期发展的核心人物 发布时间:2008-12-25 --------------------------------------------------------------------------------许远贤(韶关电视大学 经济系,广东 韶关512026)摘要: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名相,是一代文宗张说的后继者,执掌文坛于开元中后期。一生重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和提拔文人,形成盛唐诗的骨干,同时积极参加诗人唱和,推动盛唐诗的发展。张九龄是感怀山水诗的首创者,他用“熟参”和“妙悟”创作《感遇》诗,是推动盛唐诗发展的关键人物。关键词:张九龄;盛唐诗成长期;以诗取士开元天宝年间,是谁带领京城诗人将唐诗推向高峰,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认为:“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但同时代的诗歌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1]8日本著名汉学家前野直彬教授、日本二松学舍大学校长、斯文会理事长石川忠久教授则说:“继张说之后,他(张九龄)是当时文学一个中心人物[2]”;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葛晓音也说:“因此概括唐诗歌的革新过程,可以说它是由张说导向的,以张九龄、王维为核心,由一批开元诗人共同完成的,最后由李白加以总结,并进一步深化的。”[3]33张九龄逝世一千二百多年来,历代文人,大多赞扬其贤相的风度和业绩,王维说他是“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献始兴公》)。杜甫赞曰其诗:“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八哀诗·张九龄》)苏轼则认为“江南作相何人始,岭表孤忠独我公,岂特魏房姚宋上,直追天宝卷阿中。”(《读张文献公祠金鉴录有感》)但张九龄在盛唐诗中的地位和成就,其研究探讨尚嫌不够深入,笔者拟在撰写《唐诗核心人物张九龄贤相的经历艺术》一文的基础上[4],进一步就张九龄为何是推动盛唐诗发展的核心人物作探讨。(一)参与践行对促进唐诗繁荣有着重要意义的“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他把唐诗繁荣的原因归功于“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行卷”是盛行于唐代文学之中的一种风尚,由于唐代科举考试之试卷不糊名,主考官除审阅考生在考场上的答卷,还可视其平昔诗文和声名来决定录取与否(包括录取的名次)。而“行卷”正

是考生们向主考官乃至天下文人展示自己文才,并借此获得声名的一种重要手段[5]。《旧传》载: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等,前后数四,每称平允。说明张九龄于景元元年(710年)任左拾遗后,的确当时有权参加“以诗取士”制度,选拔了一批后来成为盛唐诗的核心骨干。王维于开元九年(718年)中进士弟,崔颢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弟,祖咏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中进士弟,李颀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中进士,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同时于开元十四年(726年)中进士弟,王昌龄、常建同时于开元十五年中进士。虽然这些人登进士,不一定是张龄直接选拔,但张九龄的作用是显然的。同时也说明“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对推动盛唐诗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二)注重提携有文学才能的人,形成盛唐诗的骨干力量李肇《翰林志》说:“唐兴,太宗始于秦王府开文学馆,擢房龄、杜如晦一十八人,皆于本馆兼学士,给五品珍膳。”“贞观初,置弘文馆学士,听朝之隙,引入大内殿讲论文义,商较时政,或分夜而罢。至玄宗,置丽正殿学士,名儒大臣皆在其中,后改为集贤仙殿,起草书诏,至翰林置学士,集贤书诏乃罢。”开元十一年,玄宗设立丽正书院,授张说为修书使总管,开元十三年,丽正书院改为集贤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任命张说为知院事,张说一生三任宰相,第三次从开元九年(721年)九月,至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为中书令。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提拔张九龄为中书舍人,并常称“张九龄为后出词人之冠也”。开元十八年(730年)张说去逝,唐玄宗想起张说生前多次推荐张九龄为集贤院学士,以备顾问的话,于是开元十九年三月召拜张九龄为秘书省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十二月,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二月为宰相。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二十七日,加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美国学者宇文所安认为;“与张说一样,张九龄周围,也聚集了一批文学门客,但他的门客十分著名,包括许多八世纪最优秀的诗人” [1]26王维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到洛阳请求张九龄汲引,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三年推荐王维出任右拾遗。王维有《上张令公》、《献始兴公》、《寄荆州张丞相》等诗赠张九龄。“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应进士不弟,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署为从事,与之唱和”(《旧唐书·文苑传》)孟浩然

有《临洞庭上张丞相》、《荆州上张丞相》等八首诗与张九龄唱和,“王昌龄在727年考进士第,随后在张九龄执政时任职,737年张九龄去位后,王昌龄被贬至南方任小官。”[1]115谪岭南时有诗《奉赠张荆州》。又据《全唐诗》第1217页记载:“卢象,宗纬卿,开元中,由前进士补秘书郎,丞相张九龄深器之,擢左补阙。”“由于历史传记的歪曲惯例,不可能从中判断经张几龄引荐者真正的行政才能,但张九龄对文学才赋的鉴别能力却是可以证实的,大多数情况下,赏识是对文学天才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张九龄的门客都是在与他发生交往后才获得文学声誉,乍看起来,他的支持是他们成名的重要帮助。[1]27(三)重视交往诗的创作,促进盛唐诗的形成据尚永亮先生统计,开天十大诗人(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李颀、高适、王维、李白、崔颢、杜甫、岑参),现存诗4323首,其交往诗2599首,占存诗总量的59.39%,说明十大诗人诗作的半数以上都是在人交往时写下的[6]178。张九龄在繁忙的吏治中,其交往诗创作的数量和质量还比较高。张九龄现有诗歌207首,交往诗117首,占56.52%,其中有近三十首都是奉和应制诗。一般张九龄奉和应制诗,不与皇帝唱同一调子,不想迎合皇帝的口味以图宠。《唐诗纪事》卷五云:“明皇(唐玄宗)送张说巡朔方,赐诗云:‘命将绥边服,雄图出庙堂;’(张)说应制诗:‘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张嘉贞云:‘山川看是阵,草木想为兵。’卢从愿云:‘伫闻歌《木大杜》,凯入系名王。’徐知仁云:‘由来词翰首,今见勒燕然。’皆取胜之义,独九龄诗云:‘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又曰:‘威风六郡勇,计日五戒平。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大抵取旋师偃武之义。这首诗与其说是应制,毋能说是借奉和,反对穷兵黩武,希望皇帝偃武修文,表现了独特的政见。例如《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云:“龙负王舟渡,人占仙气来。汀津会日月,天仗后风雷。”又如《奉和圣制登大行山率尔言志》吟:”晨严九折度,暮戒六军行。日御驰中道,风师卷大清。戈铤林表出,组练雪间明。”“操刀尝愿割,持斧竟称雄。应敌兵初起,缘边虏欲空。使军经陇月,征旆绕河风。”(《酬赵二侍御郎使西军赠两省旧僚之作》)这些诗气势磅礴,威武雄奇,军容壮严,运用象征、想像手法,渲染大军声威,造成宏伟壮阔的画面,成功表现出六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雄气概。张九龄的交往诗,早在唐朝已经流行。天宝三四载,唐朝《国秀集

》,收入张九龄交往诗《奉酬宋大使鼎一首》和《奉和五(王)司马折梅寄京中兄弟》,还有感遇诗《春燕寄怀一首》。韦庄在唐朝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期间,编选《又玄集》,张九龄有《望月怀远》入选。唐人选唐诗,现至今存留十种,入选最多的是王维五种、孟浩然四种、王昌龄三种、张九龄和李白入选两种、陈子昂和杜甫只入选一种,其中《国秀集》,所有初唐、盛唐著名诗人李峤、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刘希夷、张说、张九龄、王维、孟浩然、常建等都有诗入选,而陈子昂、李白、杜甫均无诗入选。陈子昂只有《搜玉集》收入《白帝怀古》一首,可见张九龄在唐人评论家和鉴赏家眼中,是有一席之地。二、张九龄是感怀山水诗的首创者众所周知,张九龄是唐玄宗时的贤相,七岁能诗,十三岁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二十岁中进士,授校书郎,三十三岁对策“道侔伊吕科”高等,授左拾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四十六岁,拜中书舍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张九龄五十岁时,授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后,从此张九龄的山水诗,意境清新,形象新鲜脱俗,色彩素淡而有神韵,例如“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彭蠡湖上》)“疾风江上起,鼓恕扬烟矣,白昼晦如夕,洪涛声若雷。”(《江上疾风》)“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洒流湿行云,溅沫惊飞鸟。”(《入庐山仰望瀑布水》)“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宁旷,切切故乡情。”(《西江夜行》)说明张九龄的山水诗的确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中与景,情景浑融的境界。两晋南北朝的山水诗,十分突出“形似”,但不追求山水中融入情感,到了唐代,提倡神形相关,神贵于形。清人朱庭珍说:“不唯写山水之形胜,并传山水之性情,兼得山水之精神。”(《筱园诗话》卷—)[7]张九龄吟瀑布诗,超越前人追求“形似”,而且追求“神似”,意蕴深远,意境完美,从而上升到神形兼备的高度。他认为写景状物,不仅是“笔贵形似”,“极其天姿”,更要“意得传神”、“见其风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鹰鹘图赞序》)例如其《湖口望庐山瀑布》,正是一首重在“形似”,以“形”传“神”的佳作[8]。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涯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诗中句句写瀑布,句句抒怀咏志,瀑布的形象与诗人形象,一虚一实,一明一暗,和谐契合,象征手法运用得天衣无缝,全是盛唐的格调和气象。张九龄贬荆州后,十分重视个人经历,除创作《

感遇诗》十二首外,还将感觉到、经历过的一切,与生活中事件和问题及亲情、友情、乡情有机地联系起来,首创感怀山水诗,抒发情怀。例如《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就是一首感怀山水诗。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历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岁阴向畹晚,日夕空屏营。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这首诗是张九龄六十岁时,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贬荆州长史后所作。诗人注视着荆州眼前的风景视野中每一种要素,以传喻或隐喻方式,暗示他眼前处境一个方面,或似乎给他的烦恼提供一种隐含的解决方式。道路和渡口,把他的思想引向京城,滔滔翻滚的江水,使他想起世界的混乱和自己一生无效的劳役。烟云的存在只是遮断他的视线,使他无法眺望向往的远方——始兴郡。白发在风中飘拂,使自己的年龄和“华缨”不复存在[1]29。三、张九龄运用“熟参”和“妙悟”创作“感遇”诗张九龄《感遇》诗的创作方法,不仅继承了陈子昂以物寓义和直抒襟抱的两种创作方式,而且应用“熟参”和“妙悟”的创作方法,把《感遇》诗推向新的高度。严羽认为学禅方法在于悟,因而推论到学诗之法亦在悟。他说:“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亦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孟浩然)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韩愈)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然悟有深浅,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9]。以禅喻学诗与以禅谈学诗是有所不同的,不能以学禅谈学诗;严羽说的是以学禅喻学诗,学诗、学禅都要下苦功夫,这二者都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喻。王维《辛夷坞》、《鹿柴》等诗篇,是禅意诗,是化用禅悟实现诗悟,是虽有禅意却不露于文字,禅的妙悟和诗的妙悟,虽然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但诗悟与禅悟可以融通的。“熟参”也是借禅喻诗一种方法,但严羽所讲的“熟参”,是向前人学习,研究、体味前人的著作,在品味和对比中,体会出作诗的正确方法。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为什么被蘅塘退士列为《唐诗三百首》第二首,这是因为他比其他诗人“悟”得比较深。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是一首以橘喻人的诗,全诗做到不即不离,“不离”就是切合于所咏橘的特点,“不即”就是咏物外有寄意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唐张九龄篇三
《浓浓家乡情主题班会》

浓浓家乡情

----滨海小学五(4)班主题班会

一、活动对象:五(4)班全体学生、班主任与语文老师

二、活动时间:初定10月中旬

三、活动地点:五(4)班教室

四、活动目的: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要从热爱自己的家乡做起,明确热爱家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化的体现。

2、通过教育,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从中孕育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五、活动准备与分工:

准备:

1、准备古诗:让学生查找与家乡情有关的古诗,小组长总结上交。

2、准备家乡景点介绍内容:让学生查找绍兴的东湖、柯岩、大香林、兰亭、曹娥江大闸等的相关资料,撰写介绍稿,总结挑选出优秀介绍稿。

3、准备家乡变化的相关习作:在学生的习作“20年后回故乡”中挑选2——3篇的优秀作品。

4、准备歌曲视频:《找回鉴湖》。

分工:

1、主持人:朱旭恩 王会琼

2、景点介绍成员:另定

3、演讲家乡变化成员:另定

六、活动流程

(一)导入:

本环节是从主持人的有趣谈话进入到班会的主题“浓浓家乡情”中,使导入变得自然,并为接下来的诗歌游戏环节做铺垫。

(二)过程

1、诗牵家乡情

本环节主要挑选第二单元学生所学的和所熟悉的关于家乡的古诗为游戏题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复习和积累古诗词方面的知识。而以游戏竞争“诗歌小星星”这种方式进行诗歌的学习就能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2、欣赏家乡景

本环节是结合绍兴风景图片与学生介绍,在音乐的伴随下,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家乡的美景中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强化对祖国的热爱。

3、畅想家乡变

本环节建立在学生“20年后回故乡”的习作基础上,主要通过挑选优秀的习作,让学生作为演讲者,演讲自己想象的20年后回到故乡所看到的变化。习作有利于学生的练笔,在习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而演讲则有利于演讲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的家乡情的感染。从整个环节中引导深化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唱响家乡曲

本环节为整个班会的结束阶段,以学生熟悉的《找回鉴湖》为曲目,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结束

班主任点评:

(同学们,这次班会课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成果,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让我们再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今天的班会,从“诗牵家乡情、欣赏家乡景、畅想家乡变、唱响家乡曲”四个环节展开,不仅复习了我们所积累的古诗,还欣赏了家乡美好的景色,大胆想象了20年后家乡的变化,最后同学们激情的演唱更是唱响了整个班会。希望这个“浓浓乡情”班会结束之后,同学们时刻都有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附1:主持稿(主持人:A:朱旭恩 B:王会琼)

导入主题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喂喂喂,朱旭恩,还在诗兴大发呢?别瞎胡闹了,我们还要赶着去做主持啊。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怎么还在胡闹,大家都等着我们呢!

A:谁说我在胡闹呢,我问你,你知道我刚才念的那首诗是写什么的吗?

B:想考我?没那么容易,这首诗是李白大诗人写的,是写他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表达了他浓浓的思乡情。

A:对啊,那我们班今天的主题班会不就是“浓浓乡情”吗?

B:浓浓乡情?哦?我明白了,那我们就赶快开始吧!

AB: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五年级(4)班,浓浓乡情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诗牵家乡情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间美好的感情。

A: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怀念自己的故乡。现在就让我们在诗中感受这份浓浓的乡情吧。

B:请看大屏幕上的游戏规则:

1、每组的第一位同学作为代表抽题,选择A、B、C、D中任一题号;

2、填补空白的诗句,每句诗有两次回答的机会;

3、每答对一题的小组有一颗“家乡之星”;

4、取得星星最多的小组将获得小礼品。

(诗歌游戏)

(二)欣赏家乡景

B: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聪明的诗歌好手哦,我这还有一个更值得高兴的好消息要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班上请来了几位小导游,为我们介绍我们共同的家乡----绍兴的美丽风景。

A: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小导游逐个出场,小导游结合图片介绍绍兴美景)

(三)畅想家乡变

A:从同学们精彩的介绍中,我们看到家乡绍兴的美丽和可爱。有秀丽的山,有清澈的湖,有与众不同的特产等,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美丽的家乡而感到高兴。

B:那么,朱旭恩你能想象我们家乡二十年后会变成怎样吗?

A:变成,变成„„

B:你还是别在这里吞吞吐吐了,来听听我们班上出色的小畅想家们大胆的想象吧。 A:现在首先有请我们的( 学生A )同学和我们分享他关于家乡二十年后变化的畅想。 (学生A演讲)

B:让我们用掌声谢谢学生A的美好畅想,那么,第二位畅想家又是谁呢,对了,就是我们班的学生B同学,有请学生B同学。(学生B演讲)

(四)唱响家乡曲

AB:我们相信想象的美好将有一天会实现。

A:我会带着我发明的小机器人,坐在气流云上欣赏美丽的绍兴。

B:我会发明更多环保机器,为我们绍兴的环保贡献一份力量。

B:但是我们要时刻铭记,家乡的发展是离不开祖国的发展的,家乡的美好也离不开祖国的美好。

A:让我们用歌声唱响家乡,唱响祖国,祝福家乡,祝福祖国。请同学们起立,齐唱《找回鉴湖》。

(五)班主任总结

B::伴随着我们动情的歌声,我们的“浓浓乡情”主题班会也接近尾声了,现在有请我们的班主任裘老师为我们作点评。

A:感谢裘老师为我们作点评。

AB:本次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2:游戏诗歌

1、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唐 王维 《送别》)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 《月夜忆山东兄弟》)

3、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唐 张九龄《西江夜行》)

4、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唐杜甫 《梦李白二首》(其二))

5、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唐马戴 《灞上秋居》)

6、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清代 袁枚 《随园诗话》)

7、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唐代 卢纶 《长安春望》)

8、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北宋 刘著 《鹧鸪天》)

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找我还?(宋代 王安石《泊船瓜州》)

10、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清代 纳兰性德 《秋思》)

1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唐 李白 《静夜思》)

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回乡偶书>> )

1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 王湾 《次北固山下》)

附3:风景介绍

1、 东湖(大家好,我是小导游XXX,我将为大家介绍的是东湖)

东湖是„„

2、柯岩 (大家好,我是小导游XXX,我将为大家介绍的是柯岩)

柯岩是„„

3、大香林(大家好,我是小导游XXX,我将为大家介绍的是大香林)

大香林又称为香林花雨„„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唐张九龄篇四
《2015高中语文 2.2夜归鹿门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岳阳楼 菩萨蛮其二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唐张九龄篇五
《语文古诗三年级必诵必背》

(宋)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⑥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

饮湖上初睛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二 经典诵读篇目

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

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

秋来南向飞。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湖口望庐山瀑布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留别王维

唐,孟浩然

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系所稀。 只因守纪莫,还掩故园扉。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渡浙江问舟中人

唐,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

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

何处青山是越中?

采莲曲两首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从军行七首

唐,王昌龄

大漠风城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条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景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清溪行

唐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唐张九龄篇六
《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

第24卷第1期2011年2月文山学院学报

JOURNALOFWENSHANUNIVERSITY

Vol.24No.1

Feb.2011

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

王新立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一代名相张九龄,被王维视为知己,二人关系密切。张九龄的山水诗可说是盛唐山水诗繁荣的前奏,对盛唐山水诗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直接推动力,深深影响了王维等盛唐一代诗人。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和诗歌意境等方面都有所接受和继承。

关键词:张九龄;王维;山水诗;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7.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1)01-0055-04

该诗描写了诗人在失意漂泊、困窘潦倒的情况下,仍然有着奋发昂扬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表现出诗人希望能够济世致用、功成身退的人生追求。这与张九龄所遵循的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此外,盛唐诗人在山水诗里表达的人格精神、世事哲理、人生悲感等,在张九龄的山水

:诗里,几乎都能够看到。如其代表作《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3](P594)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人望见明月,想到远方的亲人,难免终夜相思不眠,灭掉灯烛,清光满屋,披上衣服走出去,露水沾湿了衣服,显得愈发令人陶醉。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还不如回屋圆梦。这首诗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包蕴着诗人怀亲念远、羁旅愁绪等深切的人生感触。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正是在张九龄这类感怀式山水诗的影响和启发下,并在接受和继承的基础上写出了意蕴丰富的盛唐山水诗。

其次,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中清丽典雅、平和淡泊、闲静幽远的艺术表达方式的接受更为直接。一方面,张九龄为了达到诗歌淡雅的风格,尽量不使用明艳的色彩词语,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概括多姿多彩的景

[3](P577)

(《入庐山物。如“闪闪青崖落,鲜鲜白日皎”

),用“白日”代替“红日”,既表现仰望瀑布水》

出了阳光的明朗,又不破坏全诗清雅的格调,给人清新雅淡的视觉感受。这在王维的诗中也尤其明显,

提到王维和张九龄,学界侧重于张九龄罢相与王维思想转折的关系研究,而关于王维在文学上对——特别是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的研张九龄诗歌—

究则相对少一些。事实上由于张九龄在当时政治和文坛上的领袖地位以及两人之间的密切关系等诸多因素,张九龄山水诗对王维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笔者试就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状况略作一番探讨。

一、王维接受张九龄山水诗的具体表现

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首先体现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张九龄把追求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怀等融入到大量的山

,“其山水诗创作的最大特点,却并非在山水水诗中

风景写照之出神入化,而是在于以感遇咏怀之笔吟[1](P201)

,从而大大“充实并深化了山水诗的写山水”

[2](P89)

。如“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思想感情”

[3](P877)

(《晨出郡舍林下》),远远的孤独片云和清深

的丛筱似乎有意无意地与诗人的处境进行了对比;

[3](P610)

“避世辞轩冕,逢时解辟罗”(《商洛山行怀

),这显然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古》

下”的一种诗意的表达。王维在《不遇咏》中则表现为: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4](P125)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收稿日期:2010-07-14

作者简介:王新立(1980-),男,河南南阳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2009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55

第24卷文山学院学报

其二:

2011年第1期

身为画家的王维在写景时也多用白描手法,对表现色

,“日落彩的语词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送刑桂州》),“荆溪白石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4](P199)

(《山中》),“白云回望合,出,天寒红叶稀”

[4](P193)

(《终南山》)等诗中“青”、青霭入看无”

“白”的搭配,都是“用接近素描的手法勾画出来。

[5](P178)

。王维用朴实,简单又不假雕绘,不加藻饰”

东望何悠悠,西来昼夜流。

[3](P611)

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

此诗写于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于荆州期间。他由宰相降为一个远郡长史,失落、惆怅郁积胸中,登楼而眺,长江之水滚滚奔流,诗人不禁产生了“逝者如斯夫”般的感慨。时间飞逝,正如这西来东去的江流一去不复返。岁月将尽,人生易老,怎能不让人愁苦呢?全诗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浑然一体,作者的抒情又没有流于肤浅,在短暂的人生和永恒的江流的对比中,有一种迥绝深邃的宇宙意识。全诗情景交融,灵动的自然景物与恬淡的抒情浑然一体,语言自然流畅,似乎完全出于无意之笔,富:有韵味。再如《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3](P508)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浓浓的乡情弥漫在寂寥的苍穹和朦胧月色之中,看到白露渐渐滋生出来,诗人生发了淡淡的归乡思愁,。“清汀州夜间的一声鹤鸣打破了诗人的静夜之思

景、深情与禅悟的交合,以浑融自然的意境相表”现。

[1](P203)

富有概括性的语言,描绘出清新、脱俗、生动的画

面,在“表现了诗人隐逸恬退的思想和闲适自足的情怀”

[6](P88)

,“做的同时,又通过这种巧妙的构思

[6](P88)

。此外,王维的《渭川田家》、到色彩清淡”

《山居秋暝》等诗也和张九龄崇尚清雅闲淡的艺术

表达方式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张九龄还常常用反衬的手法,描写,“山从函景物常化静为动,用动词点缀静态的景物

[3](P886)

(《登总持寺阁》),谷断,川向斗城回”

“断”、“回”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山的陡峭、

川的曲折,使原本静止的山川富有了活泼的灵性;

(P607)

“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3](《登楼望西

),山为静态,鸟为动态,诗人却故意让“千山》

峰”显得雄奇,把“一鸟”说得闲逸,化静为动,化动为静,意境甚妙。张九龄的这种反衬的艺术表:达方式也被王维接受,并巧妙运用,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

[4](P417)”,上。明显是以有声写无声,用“不见人”

,“呈现的只是一个玲珑凑泊的境却“闻人语响”

[7](P61)

,反衬出空山的幽界,一片无迹可寻的氛围”

。“只写了林间苍苔和苍苔上的斑驳夕照,寂和静谧

这种哲思、理趣、情、韵和自然美融为

一体的境界,在初盛唐之交的山水诗中无疑是非常

具有开创意义的。

王维深受张九龄这种抒情主体的个性与自然巧妙契合,景与情巧妙融合为一体的诗歌意境的影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和启发,如《竹里馆》

(P607)

”[4]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写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深林中、明月下,人弹琴、长啸,

都平淡无奇,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是随意地信手拈来,其实却是独运匠心,其妙处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蕴。“所写的完全是一种空寂含着一种幽静空灵的魅力

(P171)

”[5]》:“人闲桂花落,夜的境界。再如《鸟鸣涧”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P637)

一种宁静平和的情感却浓烈到仿佛扑面

[7](P61)”而来。

再次,张九龄还善于总体把握山水景物的特征,营造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诗歌意境。如“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知此夜,不是别家愁”

[3](P592)

(《耒阳溪夜行》),该诗几乎句句写景,

笔致疏淡,意境清幽。在初盛唐之交,这类意境清淡蕴藉的山水诗,使人耳目一新。王维的“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青溪》)等,就是对张

九龄这种清淡的诗歌艺术境界的接受和继承。诗人

[4](P90)

桂花

。“人闲”花瓣细小,在夜间落花,并不容易觉察

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诗人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就能发现这种“落”,则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在这春山之中,万物都浸入在夜的安谧静默里去了。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月色时,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

在景物的感发下抒写内心思绪,山水不仅具有自身的特征,还常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往往能:够由景生情。如《登荆州城望江二首》

其一: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

6

王新立: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

变化,竟能使山鸟惊觉起来。这里,诗人的心境和

。“以春山的环境气氛,是相互契合而又相互作用的

[5](P172)

,通过景物动态衬托静态,仍然是一片空寂”

描写,使感情似乎要显现出来又隐隐潜藏其中,完

,毫不掩饰想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投其帐下的愿望,希望获得张九龄的拔擢。王维由衷的心迹表露,既反映了他对张九龄的完全信任,也体现出他要求有所作为的愿望。据《旧唐书·王维传》的记载,王维这次献诗张九龄求其引荐,颇

,“张九龄执政,擢右拾遗,历监察御为成功

[8](P5051)

,即王维因献诗张九龄,而被“擢右拾史”

遗”之职,由此再次进入盛唐仕途。

全是寓情于景,营造出一种朦胧且静谧的氛围。全诗情景相生,思绪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和风韵天成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创作在盛唐达到了高峰,优秀的山水诗人辈出,作品数量众多,艺术成就斐然,这与诗人们积极借鉴前人的创作经验,吸收诸多艺术大师成果是分不开的。譬如王维这样的大家,由于他和张九龄有着密切联系,以及张九龄在当时政治和诗坛上的双重领袖地位和影响,王维从张九龄山水诗中汲取接受的艺术成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是最直接的,也是必然的。

王维此次献诗张九龄后,对张的知遇之恩铭记在心。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遭贬荆州长史,王维对此非常沮丧,深感“举世无相识,

,并产生了“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终身思旧恩”园”

[4](P132)

(《寄荆州张丞相》)的想法,可见视张九

龄如知己的王维把自己的命运和张九龄的仕途进退

联系在了一起,自然会受到张九龄的影响。另一方面,张九龄是初盛唐之交不容忽视的重要诗人,他的山水诗创作是从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的汉魏六朝山水诗到盛唐山水诗之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这个过渡中的关键人物。张九龄继承并发展了二谢山水诗的诗歌艺术,其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显示了初唐诗歌革新的显著成效,为盛唐山水诗应有的理想风貌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是盛唐山水诗的创作先导,特别是其山水诗中的一些优秀诗作,已初步展现出了盛唐山水诗的内容和风格。如《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全诗意境浑融,写景与抒情浑然天成,在江流永恒和人生短暂的对比中,蕴含着一种深邃的生命意识,在诗歌艺术上已非常成熟。

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文坛领袖的地位,张九龄以“一代文宗”的身份引领着山水诗的发展方向,对当时文人们的文学理想有指导作用。他用合乎当时文学发展潮流的思想纠正了初唐以来的一些理论偏颇,在一定程度上对盛唐山水诗的繁荣有着直接影响力和推动力。张九龄拜相之后提携过王维,且二人联系密切,由此看来,张九龄对王维的影响最为直接,作为山水诗人的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接受也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正如胡应麟在《诗薮·:“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内篇》卷二所说

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

[9](P36)

二、王维接受张九龄山水诗的成因

张九龄的山水诗为什么能够对王维产生直接影

响?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与唐代的科举制度和张九龄的政治地位有关。唐代实行科举制,主考官不但参阅试卷,还要参考考生们平时的声誉和诗文来决定弃取。因此在唐代,士子们为了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而广泛结交、干谒朝中权贵名人已成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

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为中书令,是继张说之后又一位直臣贤相和政治领袖。同时,张九龄在拔擢人才方面任人唯贤,正直无私,尤为时人所

,“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称道

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羲考其等第,前后数

[8](P3049)

。这些使得张九龄深受当时四,每称平允”

,“九龄风度”成为士子们心中的文人士子的仰慕

美的风范,这在王维的《献始兴公》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食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4](P114)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王维在诗中把自己渴望能为贤相圣主所用的愿望与

,“所不愿“曲私”的人生操守向张九龄和盘托出,自然“是出自肺腑、合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表现了他对张九龄衷心的钦佩和仰乎事实的颂词”

。“贱子跪自陈:可慕,也是王维献诗张九龄的原因

三、小结

张九龄生逢初盛唐之交,作为唐玄宗开元年间

的一代名相,他在位时惜贤聚能,直接提携了王维等众多杰出的后辈才俊,与王维等诸多文人士子联系密切。他通过以山水诗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实践,

57

第24卷文山学院学报

1998.版社,

2011年第1期

以合乎潮流的诗歌思想和耳目一新的风格、清雅淡

远的艺术意境为王维等山水诗人提供了借鉴方式,使其能够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创作。也正是随着开元十五年前后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诗人相继登上唐代主流诗坛,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主流

——山水诗派开始在盛唐前所未有地发展繁荣之一—

起来,王维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参考文献:

[1]陶文鹏,.韦凤娟.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M]

2004.江苏:凤凰出版社,

[2]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

[3]彭定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

1999.京:中华书局,

[4]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

1997.华书局,

[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1996.社,

[6]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7]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

2003.局,

[8]刘昫,M].北京:中华书局,1975.等.旧唐书[[9]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OnWangWei'sAcceptanceofZhangJiuling'sLandscapePoetry

WANGXin-li

(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College,ShanxiInstituteofTechnology,Hanzhong723000,China)Abstracts:ZhangJiuling,afamousminister,wasregardedasaclosefriendbyWangWei.ZhangJiuling'slandscapepoetrymayregardedaspreludeofthegloriousageofTangpoetry,andhadthedirectpropellingforcetothegloryandprosperityofTangDynasty'slandscapepoetrydevelopment,deeplyaffectedagenerationofTangDynastypo-ets,suchasWangWeiandothers.WangWeiacceptedandinheritedZhangJiuling'slandscapepoemartistictech-nique,ideologicalcontentandpoetryideal.

Keywords:ZhangJiuling;WangWei;landscapepoetry;acceptance

(责任编辑

田景春)

8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唐张九龄篇七
《经典诵读20首古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内外经典诵读(古诗)

1.重别周尚书 北周 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2.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3.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唐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 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4.留别王维 唐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5.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渡浙江问舟中人

唐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7.采 莲 曲二首【其二】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8.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9.观 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0.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 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11.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2.清溪行 唐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3.子夜吴歌·秋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4.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5.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6.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7. 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8、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归雁 唐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20.寒 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唐张九龄篇八
《第001首 《感遇》(张九龄)》

第001首 感遇(张九龄)

《感遇·其一》 张九龄

lányèchūnwēiruí

兰 叶 春 葳 蕤 ,

qiūjié ɡuìhuájiǎo 桂 华 秋 皎 洁 。

xīnxīncǐshēnɡyì

欣 欣 此 生 意 ,

zìěrwéijiājié

自 尔 为 佳 节 。

shuízhīlínqīzhě

谁 知 林 栖 者 ,

wénfēnɡzuòxiānɡyuè

闻 风 坐 相 悦 。

mùxīn cǎoyǒuběn 草 木 有 本 心 ,

héqiúměirénzhé

何 求 美 人 折 ?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673-740)唐代大臣、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少聪慧能文,唐中宗景龙(707-710)初年进士,为校书郎。后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唐玄宗开元(713-741)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为唐代名相。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其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

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羽毛装饰华丽鲜艳的样子,也可形容植物生长茂盛的样子,也可比喻词藻华丽。)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感遇·其二》 张九龄

jiānɡnányǒudānjú 江 南 有 丹 橘 ,

jīnɡdōnɡyóulùlín 经 冬 犹 绿 林 。

qǐyīdìqìnuǎn

岂 伊 地 气 暖

zìyǒusuìhánxīn

自 有 岁 寒 心

kěyǐjiànjiākè

可 以 荐 嘉 客

nàihézǔzhònɡshēn

奈 何 阻 重 深

yùnmìnɡwéisuǒyù

运 命 惟 所 遇

xúnhuánbùkěxún

循 环 不 可 寻

túyánshùtáolǐ

徒 言 树 桃 李

cǐmùqǐwúyīn

此 木 岂 无 阴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 。 , ! , 。 , ?

【注解】:

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

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感遇·其三》 张九龄

ɡūhónɡhǎishànɡlái 孤 鸿 海 上 来 , chíhuánɡbùɡǎnɡù 池 潢 不 敢 顾 。 cèjiànshuānɡcuìniǎo 侧 见 双 翠 鸟 cháozàisānzhūshù 巢 在 三 珠 树 jiǎojiǎozhēnmùdiān 矫 矫 珍 木 巅 déwújīnwánjù 得 无 金 丸 惧 měifúhuànrénzhǐ 美 服 患 人 指 ɡāomínɡbīshénè 高 明 逼 神 恶 jīnwǒyóumínɡmínɡ 今 我 游 冥 冥 yìzhěhésuǒmù 弋 者 何 所 慕 孤鸿海上来, 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 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 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 弋者何所慕? , 。 , 。 , 。 , 。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唐张九龄篇九
《唐五言诗》

《春晓》唐 孟浩然 《鹿柴》唐 王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唐 王维 《杂诗》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终南望余雪》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乐游原》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八阵图》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静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江雪》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听弹琴》唐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

《游子吟》唐 孟 郊 《关山月》唐 李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望月怀远》唐 张九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春望》唐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终南别业》唐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悯农二》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山中送别》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登岳阳楼》唐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剃下。 《古郎月行》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金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碧云端。

《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马诗》唐 李贺 《蒙学诗》 佚名

大漠沙如雪, 一去二三里, 燕山月似钩。 烟村四五家。 何当金络脑, 亭台六七座 快走踏清秋。 八九十枝花。

《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越女词》唐 李白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夜宿山寺》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池上》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明日歌》唐 (文嘉)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洛阳陌》唐

李白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感遇·其一》唐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感遇·其二》唐

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春思》唐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敕勒歌》唐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风》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竹里馆》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送崔九》唐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怨情》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送灵澈》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上人》唐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秋夜寄邱员外》唐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 听筝》唐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新嫁娘》唐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玉台体》唐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行宫》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问刘十九》唐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何满子》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登荆州城望江二首其二(唐张九龄篇十
五年级诵读》

1.西江夜行

[唐]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2.梦李白二首(其二)

[唐]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3.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4.随园诗话

[清]袁枚记录

飞云倚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5.长安春望

[唐]卢 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归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6.鹧 鸪 天

[金]刘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闲。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7.随园诗话

[清]袁枚记录

飞云倚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igeleikaoshi/10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