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不是挑刺

| 日记 |

【www.guakaob.com--日记】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则基层干部的扶贫日记,里面说到上级到基层检查扶贫工作,指出的很多问题严重脱离实际、不接地气。有的与现行政策相抵触,有的要求打零工的农民工提供工资明细,有的抓住扶贫手册上一个涂改的字不放……凡此种种,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甚至“不得不”靠弄虚作假来过关。文章下面,有读者一针见血地评论:检查出问题不改是基层的问题,检查不出问题将来出了事就是督导组的问题。因此,为求自保,督导组只能“挑刺”。

我们常说,检查是促进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临门一脚”,加大督查检查力度,由此查漏补缺、发现短板、解决问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十分重要。但越是如此,越要讲究检查的科学性、精准性,越要实事求是。否则,就很有可能在不自觉中落入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

“挑刺”式检查之所以有一定市场,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比如,有的督查检查组是临时抽调人员拼凑起来的,成员往往来自各行各业,对扶贫政策、业务并不熟悉,检查时深不下去,只能流于表面化、细节化;有的过于相信第三方机构,将检查任务一“托”了之,实践中却往往是教条有余、灵活不足。二是部分干部责任观错位。单方面认为只要发现了问题就算是完成了任务,看似认真负责,实则处处“甩锅”。

需要警惕的是,“挑刺”式检查的危害相对隐蔽,但并不小。一方面,“挑刺”式检查没有抓住重点,往往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却对问题实质视而不见,无形中对本该尽数用于脱贫攻坚的宝贵行政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另一方面,“挑刺”式检查大大加重了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耗费了大量精力,难以将全部精力用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上。同时,“挑刺”式检查往往伴随着滥问责等“并发症”,动不动就“打板子”,对广大基层干部的努力视而不见,严重打击了基层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督查检查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应当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真正把问题找出来,把症结挖出来,引导和帮助基层如期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要摒弃“文牍主义”,精简形式繁琐的档案和材料,把材料和档案完整性的分值适当降低,加大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的考核比重,减轻基层干部“做材料”的沉重工作负担。要避免“外行检查内行”,确定专门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检查人员到户到点进行核实纠正,建立一定的逻辑关系,保证数据的合理性。要强化社会监督,提升群众在扶贫工作考核中的发言权,探索建立针对形式主义的评估制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实行问责追责。与此同时,对一线的扶贫干部要加大关怀,既要高压也要减负,既要问责也要激励,才能让他们既有干事的压力又有干事的动力,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干实事、见实效上来,脱贫攻坚也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挑一万次“刺”,不如拔一次“根”。“挑刺”式检查之风当刹!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坊子区委组织部 李大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zuowendaquan/961434.html

    上一篇:物流实习工作日记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