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结果分析

| 统计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统计师考试】

课程设计结果分析篇一
《锅炉课程设计结果分析》

第十五节 热力计算结果数据分析

一、关于炉内结焦与炉膛出口烟温的分析

结焦的根本原因是熔化状态下的灰沉积在受热面上,煤灰对于高温受热面沾污结焦的倾向,可用灰熔点温度及灰的主要成分来判断煤灰的结渣指标。造成炉内结焦原因:(1)有炉内呈还原性气氛,结渣性增强;(2)一次风速偏低;(3)一次风管风量分配不均,造成炉膛火焰偏斜;(4)锅炉运行时负压太高,漏风严重,使主燃烧区严重缺风,还原性加强;(5)运行中燃烧器向下摆动过低,致使煤粉气流直接冲刷冷灰斗;(6)所烧的煤种易结焦;(7)长时间未吹灰;(8)分级燃烧过度,主燃烧区域缺氧,氧量及总风量偏小等原因。而在该设计校核中主要需要进行分析的是炉膛出口烟温与炉内结焦的关系。

从经济观点分析,燃煤炉膛出口烟温在1200~1250℃时,大中容量锅炉内辐射受热面和对流受热面吸热的分配率最好,可使总的受热面金属消耗量最少,但是炉内受热面的布置应保证锅炉运行的安全,即保证炉膛出口后的受热面不结焦为前提,因此炉膛出口烟温实际选取值比上述范围要低一些。在任何情况下,进入 密集对流受热面的烟温不得高于煤质灰分的变形温度(我所核算的煤质灰分的变形温度DT=1060℃),并应留有一定的富裕度。但是,给我的煤质的核算结果却是炉膛出口烟温为1205℃,远大于煤质灰分的变形温度,因此,如果在这种锅炉中燃烧我所选取的煤种,那么必然会产生炉内结焦。

解决方案:如果核算给出的这种锅炉一定要燃烧该种煤,那么就需要调整炉膛结构尺寸和布置,重新对炉膛进行热力计算,一般情况调整炉膛的高度比较方便。

二、关于过热汽温的控制分析

维持稳定的过热汽温是保证锅炉机组运行安全和经济所必须的,对于电厂锅炉来说,要求在运行中维持过热汽温的变动不超过±5~10℃。另外,从保护过热器受热面来说,除了汽温应维持正常以外,还要保持某一级过热器的管壁温度不超过这一级过热器所采用的钢材的许用温度,因此锅炉汽温的调节除了满足汽轮机的要求之外,还有保护过热器本身的作用。一般情况是锅炉负荷在75%~100%内能够维持额定蒸汽温度,由于许多因素影响到汽温,过热蒸汽一般规定每级中的焓增量不得超过170kJ/kg,以减小热偏差的绝对值,另一方面是在保证最高金属温度的管段安全工作的条件下,尽量节省投资。我所核算的锅炉采用的喷水减温器。

锅炉的过热器分布多为分级布置,我所核算的锅炉的过热器亦是。为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和改善气温特性,通常在过热器中布置有二级喷水减温器。第一级布置在屏式过热器前,

喷水量大些,作为气温的粗调,并起到保护屏的作用。第二级布置在末级过热器前,作为蒸汽温度的细调,控制过热器出口温度。

在核算的过程中,当在定压运行时,过热器采用喷水调节,一级喷水量假设为6t/h,二级喷水量设为5 t/h,经过热力计算,当假设一级喷水量为6.3 t/h,其减温水误差校核比原来的误差ΔD=0.33﹪增加到ΔD,=2.83﹪;当一级喷水量设为5.7t/h,其误差增加到-2.37﹪;同样,当二级喷水量增加到5.3 t/h,其减温水校核误差ΔD=3.36﹪,相对之前增加很多;二级喷水设为4.7t/h,ΔD,=-3.26﹪,也超过误差范围内。由此可见,两级喷水量的设置时较合理的。 ,

三、再热汽温的控制分析

维持稳定的再热汽温是保证锅炉机组运行安全和经济所必须的,在机组的整个运行过程中,维持汽温的相对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发电厂的循环热效率,汽温是按材料的许用温度取安全上限值,当汽温过高时,会使锅炉受热面及蒸汽管道材料的蠕变速度加快,影响使用寿,若严重超温,会因材料的强度急剧下降而导致管道发生爆破。同时,还会使汽轮机的汽缸、汽门、前几级叶片、喷咀等部件的机械强度降低,导致使用年限缩短和设备损坏;若汽温降低,不仅使机组循环热效率降低,煤耗增大,还增加了末几级叶片的蒸汽湿度,降低了汽轮机的内效率,造成汽轮机末几级叶片侵蚀加剧,还使汽轮机转子承受的轴向推力增加,对机组的安全不利,降低寿命;若汽温波动大,将会导致部件的疲劳损伤,引起汽轮机胀差的变化,甚至产生剧烈振动,危及机组安全。所以,在机组的运行过程,变工况的调整过程中,汽温应尽量保持相对稳定,波动范围尽可能小,汽温的波动范围离其额定值不超过-10℃~+5℃。

再热器不在采用喷水控来调节气温,一般采用烟气挡板来调节气温,只有发生事故情况下,才会采用喷水调节。将尾部竖井烟道分割成两个平行烟道,在一个烟道内布置低温再热器,在另一个烟道内布置省煤器,在烟井下部的省煤器出口,烟温较低处装置烟气挡板。当再热气温改变时,调节挡板开度,改变流过再热器的烟气量,使再热器吸热量改变达到调节气温的目的。核算结果表明,当第二转向室的烟气旁通量份额为δ=0.72(其中低温再热器引出管的烟气旁通量份额为δ=0.15),旁路省煤器的烟气旁通量份额为δ=0.28时候可以明显提高再热蒸汽的终温,并且达到核算要求。

四、烟气流速与管道磨损的分析

进入尾部烟道的飞灰由于温度较高,具有一定的硬度,因此随烟气冲击受热面管排时,会对管壁产生磨损作用。飞灰一定的烟速烟气流速增加时,飞灰颗粒对管壁的撞击力,冲刷

力加大,磨损加快,飞灰磨损与烟气流速的三次方成正比关系,由此可见,烟气流速对受热面的磨损起决定性作用。

我所核算烟气流速的结果是:后屏流速为6.68m/s,对流过热器流速11.86m/s,高温再热器烟气流速11.12m/s,低再引出管烟气流速1.56m/s,低温再热器烟气流速9.05m/s,旁路省煤器和主省煤器的烟气流速分别是9.96m/s和7.52m/s,空气预热器热端和冷端的烟气流速分别是13.52m/s和10.84m/s,根据我国有关单位的研究,对于固态排渣煤粉炉,提出最佳的过热器受热面的烟速为10~14m/s。偏高对磨损较大,偏低则容易积灰,但烟温高于700℃的时候可以选择在6m/s以上则可。参考以上结果,核算结果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合理的。

五、排烟温度与低温腐蚀的分析

对于锅炉的设计来说,选用较低的排烟温度会使锅炉效率提高,但另一方面,却使尾部受热面烟气侧与工质侧的温差减小,增加了受热面的金属消耗量。锅炉造价也会因此增大,运行中风机所消耗的电能也随之而增高。此外,如排烟温度过低,还会引起空气预热器的严重低温腐蚀。因此在选择最经济的排烟温度值还应该考虑到它对低温受热面工作的可靠性的影响。燃料中的硫在燃烧后有一小部分辗转产生SO3,它在烟气中与烟气中的水蒸汽形成硫酸蒸汽,当受热面壁温低于硫酸蒸汽的露点温度时,碰在受热面上的硫酸蒸汽就会冷凝下来,使壁面金属锈蚀。如果受热面壁温低于烟气中的水蒸汽的露点,则水蒸汽也会冷凝在管壁上,此时发生的锈蚀更为严重。低温腐蚀将严重影响到锅炉工作的经济性和可靠性,防止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受热面壁温,使它不低于烟气中硫酸蒸汽和水蒸汽的露点。提高壁温可提高排烟温度或提高进空气预热器的空气温度等,但这两种方法都将影响到排烟温度值的选择。烟气中水蒸汽的露点与烟气中水蒸汽分压力有关,一般在35~65℃左右,它随水蒸汽分压力增大而增高。但烟气中的酸蒸汽露点却很高,烟气中的硫酸蒸汽存在时,即使它含量很少,它对露点的影响也很大。

因为我核算所选取的煤质中对含应用基的折算硫份为Syzs=0.21%>0.2%的燃料,燃烧后烟气的酸蒸汽露点可以达120~150℃。由烟气的酸露点的经验公式估算可得我所选取的煤质的酸露点tsld=3ySzx

fh1.05Azsytld=139℃。对于我所核算的排烟温度是141℃,既能有效的降低低

温腐蚀的危害,也保证了该锅炉较好的经济效益。

课程设计结果分析篇二
《统计分析软件课程设计最终结果》

燕山大学

统计分析软件课程设计

用SAS绘制立体图形及等高线

学 院 理学院

年级专业 04级统计学2 班

姓 名 周春辉

学 号

指导教师 张晓冉

教师职称 讲师

完成日期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评语表

摘 要

通过对方程的分析,应用g3d 过程绘制曲面图形, 用gcontour过程绘制曲面的等高线图。本文用到的三个方程为 二元正态分布方程 “山”方程 双曲抛物面方程。

关键词:g3d过程 gcontour过程 曲面图形 等高线图 二元正态分布 双曲抛物面

Abstract

By the analysis to the equation, draw a curved surface with g3d process,and draw contour map by gcontour process. Three equation the main body of this book used are binary normal distribution equation mountain equation and hyperbolic paraboloid equation.

Keywords: g3dprocess gcontour process curved surface contour map Binary normal distribution hyperbolic paraboloid equation.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

第1节 问题背景 ..................................................................................... 2

1.1问题背景 ............................................................................................. 2

第2节 二维正态分布的图形 ................................................................. 2

2.1二维正态分布的方程 ......................................................................... 2

2.2程序 ..................................................................................................... 2

2.3图形输出 ............................................................................................. 3

第3节 山形图案 ..................................................................................... 4

3.1山形图案方程及程序 ......................................................................... 4

3.2输出图形及解释 ................................................................................. 5

第4节 双曲抛物面—马鞍面 ................................................................. 6

4.1马鞍面方程及绘制程序 ..................................................................... 6

4.2输出图形 ............................................................................................. 7

第5节 结论 ............................................................................................... 8

参考文献 ..................................................................................................... 8

1

第1节 问题背景

1.1问题背景

通过统计分析软件课程的学习,本人感觉到SAS功能强大,是统计工作者的好帮手。C语言 ,VB, C++, matlab,SAS都是编程语言,就图形功能来说是各有特色。图形的特点是直观,一目了然。我们在解析几何的课程中学习过许多三维图形,如何用SAS软件绘制呢?本文的目的是绘制出给定方程的立体直观图,并给出其等高线,等高线又称等值线,具体说来就是用一族平行平面来截割曲面,进而研究其截口是如何变化的,从这一截曲线的变化情况,我们就能想象出方程所表示的曲面的具体形状,这是一个认识空间图形的重要方法。

对于一个二元函数zf(x,y),我们有了x等间隔取值,y等间隔取值时z的值,就可以调用g3d过程绘制曲面图形,用gcontour过程绘制曲面的等高线图。

第2节 二维正态分布的图形

2.1二维正态分布的方程

例如我们想绘制一个二维正态分布曲面的图形,假设(X,Y)服从联合正态分布,其均值都是0,方差都是1,相关系数r=0.5 这时可以得到(X,Y) 的联合密度函数的公式为: f(x,y)11exp((x2y22rxy)) 222(1r)2(1r)

2.2 程序 data normal; /*建立数据集*/

r=0.5; /*相关系数设为5*/

det=1*(1-r*r);

do x=-3 to 3 by 0.3;

2

课程设计结果分析篇三
《数据分析课程设计》

数 据 分 析 报 告

学 院:班级学号:姓 名:指导老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沈阳理工大学 年 月 日

目 录

1、数据定义—————————————————————— 2 2、数据输入—————————————————————— 21 3、相关分析—————————————————————— 1 4、回归分析 ——————————————————————8 5、参考文献——————————————————————18

1

(一) 数据定义

(二) 数据输入

年份

能源消费标准煤总量X1/万吨 76682 80850 86632 92997 96934 98703 103783 109170 115993 122737 131176 138948 137798 132214 133831 138553 143199 151797 174990 203227 223319 246270 265583

国内生产总值X2/亿元 9016 10275.2 12058.6 15042.8 16092.3 18667.8 21781.5 26923.5 35333.9 48197.9 60793.7 71176.6 78973 84402.3 89677.1 99214.6 109655.2 120332.7 135822.8 159878.3 183084.8 211923.5 249529.9

交通运输

人均电力

邮电业增

消费X6/

加值X5/

千瓦时

亿元

3448.7 417.9 406.9 21.3 3967 525.7 475.6 23.2 4585.8 665.8 544.9 26.4 5777.2 810 661 31.2 6484 794 786 35.3 6858 859.4 1147.5 42.4 8087.1 1015.1 1409.7 46.9 10284.5 1415 1681.8 54.6 14188 2266.5 2205.6 61.2 19480.7 2964.7 2898.3 72.7 24950.6 3728.8 3424.1 83.5 29447.6 4387.4 4068.5 93.1 32921.4 4621.6 4593 101.8 34018.4 4985.8 5278.4 106.6 35861.5 5172.1 5821.8 118.2 4003.6 5522.3 7333.4 132.4 43580.6 5931.7 8406.1 144.6 47431.3 6465.5 93930.4 156.3 54945.5 7490.8 10098.4 173.7 65210 8694.3 12147.6 190.2 76912.9 10133.8 10526.1 216.7 91310.9 11851.1 12481.1 249.4 107367.2 14014.1 14604.1 274.9 工业增加值X3/亿元

建筑业增加值X4/亿元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7/% 68.29 68.32 67.48 66.54 66.51 67.2 65.9 66 67.32 65.2 71.05 71.5 69.23 69.44 69.19 69.04 69.03 69.04 69.4 70.71 71.08 71.24 71.25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一) 相关分析

研究背景: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战略投入要素,在经济增长初期,能源的投入能够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理论上认为影响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能源生产总量、人口总数等。这里将研究能源消费需求总量X1,国内生产总值X2,工业增加值X3,建筑业增加值X4,交通运输

邮电业增加值X5,人均电力消费X6,能源加工转换效率X7的关系。 绘制散点图的基本操作:

(1)选择菜单Graphs―Scatter;

(2)分别作简单散点图,矩阵散点图,结果如下:

分析:从上可知:能源消费需求总量X1与国内生产总值X2呈强正线性相关。

分析:能源消费需求总量,工业增加值以及建筑业增加值三者之间,两两呈较强正线性相关。

课程设计结果分析篇四
《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1、课程设计的目的 ......................................................................................................................... 2

2、课程设计的技术要求 ................................................................................................................. 2

3、题目分析 ..................................................................................................................................... 2

4、 算法分析与设计 ....................................................................................................................... 3

4.1游戏运行活动图 ................................................................................................................. 3

4.2具体算法与程序流程分析 ................................................................................................. 3

5、 方法定义及调用关系 ............................................................................................................... 4

5.1方法定义: ........................................................................................................................... 4

5.2方法调用关系:.................................................................................................................... 4

6、 游戏细节设计 ........................................................................................................................... 4

6.1攻击招式统计:.................................................................................................................... 4

6.2受到攻击后响应动作统计: ............................................................................................. 4

7、界面设计 ..................................................................................................................................... 5

8、部分程序分析 ............................................................................................................................. 6

8.1 游戏初始化方法 ................................................................................................................ 6

8.2 启动游戏线程方法 ............................................................................................................ 6

8.3 获取两位挑战者属性的方法 ............................................................................................ 7

8.4 游戏结果返回方法 ............................................................................................................ 7

8.5 游戏循环方法说明方法 .................................................................................................... 8

8.6 攻击方法说明方法 ............................................................................................................ 9

8.7 防守方法 .......................................................................................................................... 11

8.8 休眠动作方法 .................................................................................................................. 14

8.9 动作表现方法 .................................................................................................................. 14

8.10游戏的循环逻辑方法 ..................................................................................................... 15

9、 运行结果显示与分析 ............................................................................................................. 16

9.1运行结果 ........................................................................................................................... 16

9.2运行结果分析 ................................................................................................................... 18

10、实验总结 ................................................................................................................................. 18

11、参考文献 ................................................................................................................................. 18

附录 ................................................................................................................................................ 19

MainGame.java ....................................................................................................................... 19

InputFun.java .......................................................................................................................... 20

GameWorld.java...................................................................................................................... 21

Role.java ................................................................................................................................. 28

Test.java .................................................................................................................................. 32

姓名挑战游戏

1、课程设计的目的

学习算法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特别是非数值计算类型的应用问题。课程设计要求同学独立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应用需求分析,在完成设计和编程大型作业的过程中,深化对算法课程中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念;使同学的程序设计与调试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提高。经过查找参考资料、技术手册和撰写文档的实践,进一步培养软件工程师的综合素质。

2、课程设计的技术要求

同学在处理每一个题目的时候,要从分析题目的需求入手,按设计抽象数据类型、构思算法、通过类的设计实现抽象数据类型、编制上机程序代码并调试的步骤完成题目,最终写出完整的分析报告。见到题目,案头工作准备不足,忙于上机敲程序不是优秀程序员的工作风格。注意设计与实现过程的经验积累,编码应尽量利用前阶段的成熟数据结构包,加大代码的重用率。

课程设计所安排的题目,在难度和深度方面都大于课内的上机训练。程序作业以Java完成,配有图形界面。作业一般要达到3000行以上的代码量。最后提交作业包括:课程设计报告;完整程序,应该具有可显示界面;PPT及算法说明。

3、题目分析

姓名挑战游戏说明:输入两个中文姓名,通过一种算法,计算出姓名的血值和攻击力,使两个名字进行对战,进行多轮回合后,决定双方输赢。

在运行界面中输入两个挑战者的姓名,软件就会计算出两个挑战者初始状态的血值和攻击力之类的属性值。然后两个挑战者一边挑战,系统会自动显示目前两个挑战者的一系列属性。两个人一直挑战,直到其中一者的hp的值为0,则

挑战结束,并且hp为0的一方失败。

4、算法分析与设计

4.1游戏运行活动图

()

()

()

4.2具体算法与程序流程分析

1)获取挑战者与被挑战者姓名。

2)通过hashcode()方法将两组姓名字符串转换成int型数值存储。

3)初始化属性值:定义setAttribult()方法设置固定规则,将转换成的int型数值通过计算得到相应的hp,ap,dp,rate,hitrate,luck值,从而得到挑战者与被挑战者的一系列属性值。

4)对挑战者与被挑战者的属性进行随机处理映射到相应的攻击和反应。

5)不断更新二者的属性值并获取。

6)直到一方hp为0,挑战结束并输出挑战结果及双方最后属性值。

5、方法定义及调用关系

5.1方法定义:

MainGame():主函数

Gameworld():游戏主程序

InputFun():获取用户输入信息的子程序

Role():角色属性定义子程序

Test():输出控制规则

5.2方法调用关系:

MainGame()调用GameWorld(), GameWorld()再调用InputFun()、Role()、Test()。

6、游戏细节设计

6.1攻击招式统计:

1、A冲向前狂咬B一口

2、A向B偷毒

3、A发狂对B进行暴打一顿

4、A诅咒B

5、A向B进行连击

6、A向B发动攻击,结果摔倒在地

6.2受到攻击后响应动作统计:

1、B受了内伤

2、B小躲了一下

3、B防御了一下下

4、B被正面击中了

5、B刚好躲过了攻击,不受伤

6、B挣脱了

7、B被打晕了

8、B垂死奋斗

7、界面设计

课程设计结果分析篇五
《数据分析课程设计》

Xx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小论文

课程名称: 数据分析 课程编号:

论文题目: 大学生网上购物状况的调查分析

学生姓名(学号): 学生姓名(学号): 学生姓名(学号): 论文评价:

最终成绩:

任课教师: 评阅日期:

摘要: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当前大学生的网上购物现状。我们以统计软件SPSS为工具,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分析得出在校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网上购物的经历,平均每月每人会进行2-3次的网上购物,月网购费用平均为169元。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地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网上购物的习惯也各不相同。对城镇的大学生来说,由于月生活费用比农村性质的大学生要高,因此月网购的花费相对更高,网购次数也越频繁。通常大家更喜欢在网上购买服装,书籍等商品,女大学生也喜欢购买装饰品和护肤产品。尽管大学生都喜欢网上购物,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群对网上购物流程的不太熟悉,并且对所购的商品不满意。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网购出现的状况,对当前的网上购物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网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在的新形势下,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更放心的进行网购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网上购物 SPSS 网购现状 对策

引言: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成本的不断下降,依赖于网络的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在飞速的发展,并且越来受到人们的青睐。网上购物已经慢慢地从一个新鲜的事物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消费习惯和思维、生活方式,以其特殊的优势而逐渐深入人心最适合年轻族群购物口味的一种购物方式。

作为“高触网”的大学生,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他们成为网络购物群体中的主体。他们往往扮演者引领社会消费趋势的角色。尽管在校期间学生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在消费能力上受到了限制,但由于他们作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个群体,更加喜欢快捷、选择多的商品,因此省时省力的网络成了他们最好的购物方式。其次,大部分学生4年之后都会获得一份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所以在校大学生一旦突破了资金的限制,将会成为社会主要的消费群体,其在校期间的消费行为会代表未来几年的消费趋势。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特征。

一. 抽样调查基本情况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校100名大学生的家庭月收入、月生活费、网购的次数、月网购所花的钱、网购的商品类别、常购物的网站、网购的主因、对网购发展前景的看法、网购的熟悉程度、喜欢那种促销活动和对网购的满意程度进行了数据统计。用于深入统计分析大学生网购。

二.SPSS基本情况分析

2.1 创建SPSS数据文件

2.2 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分析:通过对大学生网购的基本情况分析,我们发现100份样本中男大学生的频率为58,百分比为58;女大学生频率为42,百分比为42。来自农村的频率为66,城镇的频率为34。大一年级的频率为36,大二频率为29,大三年级的频率为35。由此可知,样本中来自农村的几乎是城镇的2倍,大二网购的人数最少为29,占29%,大一、大三的人数基本一致。

2.3 描述统计量

分析:通过描述统计月生活费、月网购次数、月网购费用五个基本统计量发现我们学校的平均家庭收入为5056元/月,最高的为30000元/月,最低的1000元/月,月生活费用平均1114元,最高的月生活费用达到2500元,最低的只有400元;月网购次数平均每人2次左右,喜欢网购的人最高可达10次,最低次数的也有1次;大家每月的平均网购费用大约为159元,消费高的可达1000元,消费低的只有20元。同时,我们发现这些基本统计量的标准差非常大,由此了解到大学生的家庭收入、月生活费和月网购费用离散程度很大,尤其是家庭收入。

2.4 月网购费用

分析:分年级和家庭住址分析每月网购费用。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城镇的均值分别为272.31、314.55、290.00,农村的均值为124.35、103.89、94.44。可见家庭住址为城镇的比农村的月网购费用要多。大一年级城镇和农村的标准差分别为244.954、67.341。大二城镇和农村的标准差分别为175.862、103.648。大三年级城镇和农村的标准差分别为202.485、49.129。由此可知城镇的离散程度比农村的高,大一、大三的更

显著。大一和大三年级的中值相等,城镇和农村的中值分别为200、100,大二城镇很差的中值分别为300、95。大二城镇与农村的中值相差较大。大一、大二、大三城镇的极大值分别为1000、700、700;农村的极大值分别为300、500、200。城镇的极大值比农村的大得多。 2.5 网购消费水平

我们先对大学生的月网购费用进行分类,0—50元为较低水平,50—200元为适中水平,200—500元为较高水平,500元以上为非常高的水平。以此统计各阶段消费水平的人数

分析:由图表我们可发现大学生网购消费水平为非常高的人数有3人,较高的水平的有17人,适中水平的有64人,较低水平的有16人。由此可看出,此样本一半以上的大学生网购消费水平适中,较低和较高消费水平基本相同。因此可得出,大多数大学生网上购物消费水平都在50元—200元左右,这与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况相符合,因为在校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费用几乎都源于父母,他们没有多余的钱花在网购上。

2.6 交叉分组下的频率分析

为了更加详细的分析出大学生网购消费水平的状况,我们分不同地方、不同性别对此进行分析

课程设计结果分析篇六
数据库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论文)

课程名称: 数据库系统分析与设计

题 目: 城南客运站汽车管理系统

院 (系): 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张新生

2012年 12 月 4 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专业班级: 信管100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签名):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

城南客运站汽车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二、本次课程设计(论文)应达到的目的

数据库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集中实践性环节之一,是学习完《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原理及技术》及《数据库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其目的在与加深对数据库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借助PowerDesigner开发和设计一个小型数据库系统时设计数据库系统模型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次课程设计(论文)任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参数、设计要求等)

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数据库模型的设计与实现,包括:

1)数据库系统需求分析;

2)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3)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4)数据库物理模型的实现;

5)完成不少于6000字的课程设计报告撰写。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 王珊, 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4版).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6年5月.

[2] 赵韶平等.PowerDesigner系统分析与建模(第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Data Modeling and Relational Database Design. Oracle Inc. 2001.

五、审核批准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设计总说明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形式与习惯也越来越多样化,出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汽车成为许多人出行选择的交通工具。面对巨大数量的乘客的购票乘车需要,汽车站就要选择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实现方便、快捷的售票、准确的查询、有效的汽车管理。

城南客运站汽车信息管理系统是模拟西安城南客运站票务系统的一部分。城南客运站汽车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首先对客运站的业务进行需求调查和分析,并根据调查和分析结果画出城南客运站汽车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在业务流程图的基础之上利用PowerDesigner创建该业务的数据库概念模型(CDM模型),然后检查CDM的正确性,在CDM模型正确后将CDM模型转换为数据库逻辑模型(LDM模型),然后生成数据库物理模型(PDM模型),然后将PDM模型生成所需的数据库。

关键字:PowerDesigner,城南客运站汽车信息管理系统,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

目 录

1 绪论 ................................................................................................................ 1

1.1系统简介 .................................................................................................. 1

1.2设计目的 .................................................................................................. 1

1.3设计内容 .................................................................................................. 1

2 需求分析 ........................................................................................................ 3

2.1 .需求分析的任务 ...................................................................................... 3

2.2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 3

2.3 数据字典 .................................................................................................. 3

3 概念模型设计 ................................................................................................ 6

3.1 概念模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 6

3.2 系统概念模型 .......................................................................................... 6

4 逻辑模型设计 .............................................................................................. 14

4.1 逻辑模型设计的方法 ............................................................................ 16

4.2 逻辑模型实现 ........................................................................................ 16

4.3 数据完整性约束定义 ............................................................................ 17

5 物理数据库模型设计与实现 ...................................................................... 18

5.1 物理数据库模型的图示 ........................................................................ 18

5.2 物理数据库模型的详细表示 ................................................................ 18

5.3 物理数据库模型的实现 ........................................................................ 21

总结 .................................................................................................................. 27

参考文献 .......................................................................................................... 28

第 1 页 共 32 页

1 绪论

1.1系统简介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处理量的逐渐扩大,手工处理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管理活动的需要,各种工作都逐渐由手工转为自动化,使许多复杂、繁琐、且需要很多人力的工作变得简单。汽车站每天产生售票、乘客查询、汽车管理等行为,数量多使得汽车站汽车管理的数据量大,而且速度要求要快,传统的人力行为适应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则能很好地满足汽车站的这一需要,提高汽车管理人员和调度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相关管理成本。

数据库能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安全性、完整性,所以各种软件离不开数据库,数据库在计算机领域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正因为数据库如此重要,所以对设计数据库时要正确、效率高。城南客运站汽车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主要实现了乘客对汽车票信息的查询,售票员对车票的打印,以及对汽车班次的管理和对所有汽车的调度,从而为客运站的整个票务系统服务。

1.2设计目的

本系统的任务目标是,实现方便、快速售票,有效的汽车管理和调度,使用户准确了解车票的票价、余票、发车时间、班次等车票信息,实现系统的数据库,并对该数据库进行一定的维护功能。

1.3设计内容

1)对城南客运站汽车管理进行需求分析,包括数据分析、功能分析。首先对乘客、汽车、售票员、车票、路线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对乘客、售票员进行功能分析。

2)依据数据分析结果绘制系统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第 1 页 共 32 页

课程设计结果分析篇七
《原创 数据分析课程设计——主成分分析论文》

* * 大 学

数据分析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社 会发展的综合状况指标分析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的综合状况

指标分析

摘要

一个地区的全面发展必须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了全面衡量社会发展水平,有必要选择一套能反映社会发展的有代表性的社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对每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测量分析,我们根据各地区统计指标,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社会经济指标,包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校学生数、学校数、卫生机构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方面数据进行综合考察,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论文中主要运用的方法是主成份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的目的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分析出主成分后,对数据进行综合排名,能较直观的反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状况,便于分析各省市自治区的社会发展情况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各省自治区 社会发展综合状况指标 主成分分析 排名

目录

一、 问题的提出„„„„„„„„„„„„„„„„„„„ 4 二、 基于主成份分析的社会发展综合状况指标的筛选

2.1原理概述„„„„„„„„„„„„„„„„„„„„„„ 4

2.1.1主成分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 4 2.1.2主成分分析确定的一般原则„„„„„„„„„„ 5 2.1.3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 5

2.1.4主成分分析得到的主成分与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 5

2.2 原始数据及来源„„„„„„„„„„„„„„„„„„„ 6 2.3 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筛选„„„„„„„„„„„„„ 7 2.3.1 操作过程„„„„„„„„„„„„„„„„„„ 7

2.3.2 实验结果输出„„„„„„„„„„„„„„„ 8

2.3.3 实验结果分析„„„„„„„„„„„„„„„ 12 三、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6 附录„„„„„„„„„„„„„„„„„„„„„„„„„ 16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何让才能踏上一条内外和谐、全面增长的稳健之路,不但攸关中国自身的利益,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本文根据各省的社会发展指标,将全国主要省份社会实力进行排名,从而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对社会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日后通过政府政策的调整,各省再发挥各自优势力量,抓住机遇,社会全发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

社会发展状况评价的难点在于反映社会发展的指标众多,每一项指标又会从不同视角反映社会发展状况。所以,依据他们作综合评价有一定难度。我们可以看到,成份分析法的目的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二章 基于主成份分析的社会发展综合状况指标的筛选

2.1原理概述

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定量(数值)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分量(即原始变量线性组合)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具体地说,是导出少数几个主分量,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不相关。主成分分析常被庸吏寻找判断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综合指标,并给综合指标所蕴藏的信息以恰当解释,以便更深刻地解释事物内在的规律。

2.1.1 主成分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

假设有n个样本,每个样本测得p项指标(p<n)。由于这p项指标之间往往具有相关关系,且每个样本各指标取值的单位和数量大小不同,使我们较难利用这p项指标的信息区别这n个样本。因此,如何从这p项指标中找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使它们尽可能多地反应各项指标的信息,而且彼此之间不相关,这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主成分分析给出了最好的方法。

如果记原来的变量指标为x1,x2xp,它们的综合指标——新变量指标为

x1,x2,zm(m≤p)。则

x1l11x1l12x2l1pxp

x2l21x1l22x2l2pxp

(2) 

zmlm1x1lm2x2lmpxp

在(2)式中,系数lij由下列原则来决定:

(1)zi与zj(i≠j;i,j=1,2,„,m)相互无关;

(2)z1是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与z1不相关的x1,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m是与z1,z2,„„zm-1都不相关的x1,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这样决定的新变量指标z1,z2,„,zm分别称为原变量指标x,x2,„,xp

的第一,第二,„,第m主成分。其中,z1在总方差中占的比例最大,z2,z3,„,zm的方差依次递减。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常挑选前几个最大的主成分,这样既减少了变量的数目,又抓住了主要矛盾,简化了变量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找主成分就是确定原来变量xj(j=1,2,„,p)在诸主成分zi(i=1,2,„,m)上的载荷lij(i=1,2,„,m;j=1,2,„,p),从数学上容易知道,它们分别是x1,x2,„,xp的相关矩阵的m个较大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2.1.2 主成分分析确定的一般原则

在主成分分析中希望用尽可能少的主成份包含原来尽可能多的信息,有以下几点原则:

(1)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一般来说,提取主成份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0%~85%以上就比较满意了,可以此确定提取多少个主成分。

(2)特征根:特征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根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解释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始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一般可以用特征根大于1作为纳入标准。

(3)综合判断:大量的实践表明,如果根据累积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往往较多,而用特征根确定又往往偏低,许多时候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以综合确定合适的数量。

2.1.3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

在实际操作中,主成分分析主要是按照如下的步骤来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 第一步:对原p个指标n×p个原始变量标准化。目的是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在数量级上或量纲上不用而产生的影响,以使每个变量的均值为0,方差为1。变换标准化的公式为:

1

jX*ij−X

X*ij=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41911.html

    上一篇:说小人的词句

    下一篇:统计工作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