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顶之灾中灭的意思

| ACCA/CAT |

【www.guakaob.com--ACCA/CAT】

灭顶之灾中灭的意思篇一
《冒犯中国遭遇“灭顶之灾”》

冒犯中国遭遇“灭顶之灾”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中国海军正以规模快速扩大、频繁驶向远洋而让人忧虑,但它仍被认为是一支典型的海岸舰队。”当很多西方媒体鼓吹中国海军威胁时,美国“战略之页”网站14日的分析文章却得出如此结论。该报道认为,中国海军要具备真正令人畏惧的战斗力,而不只是空有规模的“虚胖”,还需要克服远洋活动少、反潜和反水雷能力低下、缺乏蓝水海军心态等诸多短板。

报道称,中国海军面临最重要、最需要克服的问题是让更多舰艇前往远洋活动。“几个世纪以来,现代战舰提高作战效能的唯一方法,就是比对手在海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训练”。在美国眼中,中国海军舰艇的海上训练、特别是远洋训练强度严重不足。美国海军情报办公室的评估报告宣称,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解放军海军舰艇大部分时间仍只是在近海活动:直到1985年11月,解放军海军才首次走出国门前往巴基斯坦访问;1986年5月,解放军北海舰队多艘舰艇组成的联合编队于西北太平洋海域首次完成远海合同作战训练„„美科学家联盟网站的报告则说,2005年中国潜艇的远洋巡逻次数是零,2008年提升到12次,但与约50艘潜艇的规模比起来,每艘中国潜艇平均要4年半才有机会巡逻1次。相比之下,每艘美国潜艇每年至少远洋巡逻1次。“战略之页”网站此前的另一篇报道则认为,中国092型“夏”级战略核潜艇自服役以来从未参加过远洋巡逻任务。

在增加远洋活动方面,“战略之页”网站的分析认为,中国海军现在执行的索马里护航行动成效显着。“中国海军从几乎没有远洋活动,到大量执行远洋任务的转变都是近十年中发生的。”报道称,从2008年开始的索马里护航行动,解放军海军每次都派出由1-2艘驱逐舰或护卫舰、1-2艘补给舰组成的护航编队,在亚丁湾执行为期4个月的巡逻任务。在上万公里之外的海域执行长时间巡航,可以让护航编队接受最密集和广泛的锻炼。尽管很难有机会与敌人真正交火,但护航编队得以掌握在公海长期巡逻以及搜索未知敌人的宝贵经验。

报道还说,中国海军拥有74艘驱逐舰和护卫舰,以现有规划,再有4-5年时间,所有中国主力舰艇都将前往索马里接受远洋实战的考验。报道认为,相比于舰艇,索马里护航对中国海军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每次护航通常有约800名官兵参加,如今数以千计的中国海军官兵得以将他们在护航任务中获得的远洋技能和经验分享给整个舰队。除索马里护航外,中国海军频繁参加远洋演习、拓展到西方国家海域的访问也备受关注。2007年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与英国海军在英国海域进行海上联合军演;日本2012年的防卫白皮书首次称,中国海军舰艇部队进出太平洋出现常态化;2012年8月13日,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烟台”号护卫舰、“微山湖”号补给舰组成的编队抵达以色列海法港,这是中国海军舰艇首次访问以色列。“尽管获得远洋经验的代价高昂,但这是战时取胜的关键”。

报道还认为,缺乏反潜和反水雷等基础能力是中国海军的另一个短板,“考虑到周边核潜艇和常规潜艇的数量,发展反潜战能力在中国应有更高优先权”。据《亚洲军事评论》报道,亚太正掀起新一轮潜艇采购潮,在十年内,除中国外的其他

亚太国家和地区将新增90多艘潜艇。其中印度将通过租借和自行建造获得可观的水下核潜艇力量,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也都装备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常规潜艇。据俄新网15日报道,俄罗斯为越南建造的6艘“基洛”级潜艇中的第一艘于本月在圣彼得堡海军部造船厂下水,将于今年内交付越南使用。英国《今日中国防务》网站也认为,中国海军缺乏专业的反潜力量:早年服役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基本不具备反潜能力,近年新下水的新型驱逐舰和护卫舰设计上更偏重防空和反舰,缺乏探测静音型潜艇必需的高性能声呐和大型舰载反潜直升机。此外亚洲普遍装备美制P-3系列反潜巡逻机,印度还引进了更先进的P-8I反潜巡逻机,在对付潜艇更有效的固定翼反潜机领域,中国海军的差距明显。

“反水雷能力不足是中国海军面对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报道称,中国海军有精良的装备能大规模布设水雷,封锁别国海岸或保护本国水域不受侵犯,但没有足够的能力清除对手布下的水雷。报道称,扫雷能力不足是很多海军都有的毛病,但对于中国这样的海外贸易大国而言,很可能出现因几百枚水雷就被迫关闭所有海上通道的可悲局面。

除装备外,报道认为中国海军还必须克服延续数千年的沿海海军心态。报道称,之前千百年来中国对海上力量的要求从来没有超过海岸警卫队的职责范围,主要都是对付海盗和走私。但如今要保护日益增长的海外贸易,中国需要一支蓝水海军。这不仅包括具备远洋航行能力的作战舰艇、经验丰富的水手,还意味着需要大批支援舰。由油轮、补给船和维修船组成的支援舰队可以在远离中国的地方保持解放军舰艇的作战能力。报道认为,当中国大举在这些领域投资时,就可知道中国正在认真建设远洋海军。

灭顶之灾中灭的意思篇二
《灭顶之灾》

灭顶之灾中灭的意思篇三
《可口可乐在灭顶之灾中的危机公关》

灭顶之灾中灭的意思篇四
《可口可乐在灭顶之灾中的危机公关》

可口可乐在灭顶之灾中的危机公关

1999年6月初,比利时和法国的一些中小学生饮用美国饮料可口可乐,发生了中毒。一周后,比利时政府颁布禁令,禁止本国销售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各种品牌的饮料。

已经拥有113年历史的公司,遭受了历史上鲜见的重大危机。

在现代传媒十分发达的今天,企业发生的危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其负面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短时间内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影响,必将引起社会和公众的极大关注。稍有不慎,即对企业形象和品牌信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其无形资产在顷刻之间贬值。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致命的伤害。

一、代价与信任

1999年6月17日,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依维斯特专程从美国赶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当日,会场上的每个座位上都摆放着一瓶可口可乐。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依维斯特这位两年前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反复强调,可口可乐公司尽管出现了眼下的事件,但仍然是世界上一流的公司,它还要继续为消费者生产一流的饮料。有趣的是,绝大多数记者没有饮用那瓶赠送与会人员的可乐。 后来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宣传攻势说明,记者招待会只是他们危机公关工作的一个序幕。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18日,依维斯特便在比利时的各家报纸上出现——由他签名的致消费者的公开信中,仔细解释了事故的原因,信中还作出种种保证,并提出要向比利时每户赠送一瓶可口可乐,以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歉意。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比利时国内同期上市的可乐全部收回,尽快宣布调查化验结果,说明事故的影响范围,并向消费者退赔。可口可乐公司还表示要为所有中毒的顾客报销医疗费用。可口可乐其他地区的主管,如中国公司也宣布其产品与比利时事件无关,市场销售正常,从而稳定了事故地区外的人心,控制了危机的蔓延。

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设立了专线电话,并在因特网上为比利时的消费者开设了专门网页,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比如,事故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如何鉴别新出厂的可口可乐和受污染的可乐,如何获得退赔等。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可口可乐公司都牢牢地把握住住信息的发布源,防止危机信息的错误扩散,将企业品牌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随着这一公关宣传的深入和扩展,可口可乐的形象开始逐步地恢复。不久,比利时的一些居民陆续收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赠券,上面写着:“我们非常高兴地通知您,可口可乐又回到了市场。”孩子们拿着可口可乐公司发给每个家庭的赠券,高兴地从商场里领回免费的或乐:“我又可以喝可乐了。”商场里,也可以见到人们在一箱箱地购买可乐。

中毒事件平息下来,可口可乐重新出现在比利时和法国商店的货架上。

从第一例事故发生到禁令的发布,仅10天时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了6%。据初步估计,可口可乐公司共收回了1.4亿瓶可乐,中毒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多万美元。比利时的一家评价说,可口可乐虽然为此付出了代价,却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可口可乐公司渡过了艰难的危机时刻,但是这次事件却远未从可口可乐这样的欧美大公司中消除影响。

前不久,可口可乐的主要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欧洲总公司的总裁迈洛克斯,给所有的职工发出一封电子信函。信中说:“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应将此次可口可乐事件视为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我们必须引以为鉴,珍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

企业管理专家汤姆金认为,一般企业处理此类危机正确的做法大体有三步:一是收回有问题的产品;二是向消费者及时讲明事态发展情况;三是尽快地进行道歉。以此对照,可以看出可口可乐公司都做了,但却迟了一个星期,而且是比利时政府做出停售可口可乐的决定之后。连比利时的卫生部长范登波会也抱怨说,这样全球享有盛誉的大公司,面对危机的反应如此之慢,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一些专家还引用了其他名企业面对危机时的反应,说明及时处理危机的重要性。17年前,有人想讹诈杨森制药公司,故意将杨森止痛片的标签贴在氰化物上,致使7人死亡。得此消息后,杨森公司当即决定,不惜别损失1亿美元的代价,全部收回市场上所有的此种止痛片,使市场平息下来。另一个例子是烟草公司菲利浦..莫里斯。数年前,因为少量香烟的过滤嘴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引起了吸烟者轻微的咳嗽,该公司立即决定全部收回美国市场上的同样牌号的香烟。这两家公司虽然损失不少,但因为处理及时,很快就获得了消费者的理解,利用危机处理,重新树立了公司的企业形象。专家认为,相比这两个例子,可口可乐公司虽然此次处理危机的力度并不弱,但决策节奏显然慢了半拍。

二、危机公关:企业必须面对

经营管理不善、市场信息不足、同行竞争、甚至遭遇恶意破坏等,加之其他自然灾害、事故,都使得现在大大小小的企业危机四伏。所有这些危机、事故和灾难作为一种公共事件,任何组织在危机中采取的行动,都会受到公众的审视。一个组织如果在危机处理方面采取的措施失当,将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受到致命打击,甚至危及生存。

如果按照管理专家们的划分,危机管理大体可分为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两类,前者是在危机发生前的未雨绸缪,一般企业都比较重视。而对于后者,即危机发生后如何处理应付,企业往往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都远远不足。

于是有专家警告,危机处理是现代企业的一个薄弱环节。尽管可口可乐公司的危机公关处理遭到了专家们的并非赞扬的评价,但作为一个危机公关的 案例,对于相当多的中国企业来说,仍不乏警示和借鉴意义。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毒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处理危机的方法,仍有不少可以借鉴的成功之处。比如它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就凌驾于消费者之上,置之不理,而是一直以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态度来对待消费者,以积极主动的道歉而不是推脱责任的辩解和说明,体现了企业勇于承担责任,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文化精神,获得了消费者的同情。

联想到国内一些企业危机时刻,往往是一张铁门把关,或者是用两个保安人手封堵记者镜头,或者万般无奈之中虽然出面一个两个说明情况的,却都有是一律的“无可奉告”之类的不合作言辞。其公关意识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令人不敢恭维。

显然,企业道德必须要树立有关危机管理和危机公关的意识,并将其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和借鉴。

其次,为了应对各种突发的危机事件,西方现代企业一般都将其纳入管理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危机管理机制。譬如,伦敦证券交易所为避免企业危机对股市的冲击,就提出了新规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危机管理体制,并要对此定期提交报告。

近年来,西方的一些企业开始将危机公关纳入企业公关系统,把危机管理列入了管理体制之中。 一般而言,企业的危机处理机制由公司外部和内部两大部分组成:公司内部,在高层设立新闻发言人或危机管理经理,专门研究和处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策略和措施。公司的中级管理层尤其是各地区的分部经理,要有危机管理的素质,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一方面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同时也要能够充分驾驭所在地的局面,譬如积极地与媒体打交道,有效地引导舆论等。在企业的外部,企业一般要委托一些类似咨询公司公关部门的中介机构,与传媒维持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旦企业发生危机,可以迅速及时地组织和调动媒体,开展企业的宣传攻势,将可能蔓延开的损失减至最小。

讨论题:

1、可口可乐公司应用了哪些营销手段来对付这次危机事件?

2、现代企业应如何正确对待危机公关?

3、如果你的公司出现了类似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灭顶之灾中灭的意思篇五
《可口可乐在灭顶之灾中的危机公关》

可口可乐在灭顶之灾中的危机公关

一、案例背景

(一)公司简介

可口可乐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它起源于于一八八六年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城一家药品店。1919年9月5日,可口可乐公司成立。1894年3月12日,瓶装可口可乐开始发售。全球知名的品牌咨询与服务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2012年度“全球最佳品牌榜”中,可口可乐以778.39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连续13年位列第一。可口可乐不仅是全球销量排名第一的碳酸饮料,而且也是全球最著名的软饮料品牌,在全球拥有48%的极高市场占有率,然后,这样的饮料龙头企业曾经也遇到过灭顶之灾的公关危机。

(二)案例简介

1999年6月初,比利时和法国的一些中小学生饮用美国饮料可口可乐,发生了中毒。一周后,比利时政府颁布禁令,禁止本国销售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各种品牌的饮料。已经拥有113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历史上鲜见的重大危机。

1999年6月17日,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依维斯特专程从美国赶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当日,会场上的每个座位上都摆放着一瓶可口可乐。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依维斯特这位两年前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反复强调,可口可乐公司尽管出现了眼下的事件,但仍然是世界上一流的公司,它还要继续为消费者生产一流的饮料。有趣的是,绝大多数记者没有饮用那瓶赠送与会人员的可乐。后来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宣传攻势说明,记者招待会只是他们危机公关工作的一个序幕。

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18日,依维斯特便在比利时的各家报纸上出现——由他签名的致消费者的公开信中,仔细解释了事故的原因,信中还作出种种保证,并提出要向比利时每户家庭赠送一瓶可乐,以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

歉意。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比利时国内同期上市的可乐全部收回,尽快宣布调查化验结果,说明事故的影响范围,并向消费者退赔。可口可乐公司还表示要为所有中毒的顾客报销医疗费用。可口可乐其他地区的主管,如中国公司也宣布其产品与比利时事件无关,市场销售正常,从而稳定了事故地区外的人心,控制了危机的蔓延。

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设立了专线电话,并在因特网上为比利时的消费者开设了专门网页,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比如,事故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如何鉴别新出厂的可乐和受污染的可乐,如何获得退赔等。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可口可乐公司都牢牢地把握住信息的发布源,防止危机信息的错误扩散,将企业品牌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随着这一公关宣传的深入和扩展,可口可乐的形象开始逐步地恢复。不久,比利时的一些居民陆续收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赠券,上面写着:“我们非常高兴地通知您,可口可乐又回到了市场。”孩子们拿着可口可乐公司发给每个家庭的赠券,高兴地从商场里领回免费的可乐:“我又可以喝可乐了。”商场里,也可以见到人们在一箱箱地购买可乐。

中毒事件平息下来,可口可乐重新出现在比利时和法国商店的货架上。 从第一例事故发生到禁令的发布,仅10天时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了6%。据初步估计,可口可乐公司共收回了14亿瓶可乐,中毒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多万美元。

二、案例分析

尽管可口可乐公司的危机公关处理遭到了专家们的并非赞扬的评价,但作为一个危机公关的案例,对于相当多的中国企业来说,仍不乏警示和借鉴意义。可口可乐公司在中毒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处理危机的方法,仍有不少可以借鉴

(一)可口可乐不具备典型性

可口可乐的危机公关从一般市场角度看不具备典型性,原因是时机把握的不

好,对于危机公关时间是第一因素,必须充分把握时间,让危机成本降到最底,同时将公关效果达到最好,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二)危机公关是双刃剑

危机公关处理好了,品牌度反而会提升,处理不好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导致企业丧命,中国的危机公关一般来说方法上还不够高明,如秦池酒标王、三株口服液等等,都是危机公关处理不好导致企业丧命,还有就是南京的冠生园,危机公关方法不够导致了企业丧命,品牌崩溃。所以危机公关应该防患于未然,前期应该做好危机公关的准备,甚至是相关模拟场景的假设,不少企业面临危机公关缩手无策,甚至成为了媒介的仇人,方法是绝对不科学的,如果采取人性化处理和科学策略应对,消除影响就是时间问题,相反品牌反而更加深入人心。如杨森是典型的表现,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企业的态度,同时表现了企业实力,更直接的表达了企业文化的理性和人性道德,当然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是肯定的,事情查清后,因为外部原因造成的,反而会获得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品牌认同度会升级。当然由于企业内部原因如产品不过关,是属于违法行为,不属于危机公关是危难公关。可口可乐的危机公关方法是按一般程序走的,但在时间上滞后是第一失误、按一般程序走是第二失误、在公关推进的策略上没有创新突破性,仅仅是资本投入性运行是第三失误,从危机公关本质上讲,是资本营救了企业,方法不够高明。

(三)危机公关应该是主动性公关

主动面队,并积极应对。如可口可乐设立了专线面向社会沟通,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危机公关任何非主动行为都是逃避责任的行为,所以危机公关主动面对,尽快处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积极争取消费者的支持这种公关本身是需要策划的,需要有方法,就象如何消除消费者误解和获得其原谅一样,需要方法,这种方法是需要大企业,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企业都需要探讨的,如肯德基的苏丹红危机公关,虽然事情过去了,但当时并没有主动公关策略,造成了其品牌一定的损失,这中负面影响将成为一个长时期的话题,当然如果是企业内部原因,应

该是危难公关事件,非危机公关事件了,消除其影响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投入,再有类似情况出现,其后果不堪设想了。

(四)危机公关可以是广告策略

不少公司特意设立危机公关并广告到市场上,其目的是更体现自己品牌道德,产品优势,当然要把握好度,不能玩火自焚或受到同行业的攻击。我不提倡,并给予好的称呼说是反营销,反什么,反市场是不理性的,反消费者更是行不通的,反同行业更是不明智的。反向策略方法倒是可以用,但要控制好分寸,否则自己也成为反营销中的牺牲品了。

三、案例结论与思考

联想到国内一些企业危机时刻,往往是一张铁门把关,或者是用两个保安人手封堵记者镜头,或者万般无奈之中虽然出面一个两个说明情况的,却都是一律的“无可奉告”之类的不合作言辞。其公关意识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令人不敢恭维。

可口可乐虽然耗费了巨额资金,但却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成功之处。比如它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就凌驾于消费者之上,置之不理,而是一直以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态度来对待消费者,以积极主动的道歉而不是推脱责任的辩解和说明,体现了企业勇于承担责任,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文化精神,获得了消费者的同情。最为企业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及时处理危机公关

可口可乐公司渡过了艰难的危机时刻,但是这次事件却远未从可口可乐这样的欧美大公司中消除影响。

前不久,可口可乐的主要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欧洲总公司的总裁迈洛克斯,给所有的职工发出一封电子信函。信中说:“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应将此次可口可乐事件视为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我们必须引以为鉴,珍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

企业管理专家汤姆金认为,一般企业处理此类危机正确的做法大体有三步:一是收回有问题的产品;二是向消费者及时讲明事态发展情况;三是尽快地进行

道歉。以此对照,可以看出可口可乐公司都做了,但却迟了一个星期,而且是在比利时政府做出停售可口可乐的决定之后。连比利时的卫生部长范登波什也抱怨说,可口可乐这样全球享有盛誉的大公司,面对危机的反应如此之慢,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二)重视危机管理

经营管理不善、市场信息不足、同行竞争、甚至遭遇恶意破坏等,加之其他自然灾害、事故,都使得现在大大小小的企业危机四伏。所有这些危机、事故和灾难作为一种公共事件,任何组织在危机中采取的行动,都会受到公众的审视。一个组织如果在危机处理方面采取的措施失当,将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受到致命打击,甚至危及生存。

如果按照管理专家们的划分,危机管理大体可分为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两类,前者是在危机发生前的未雨绸缪,一般企业都比较重视。而对于后者,即危机发生后如何处理应付,企业往往心理准备和措施准备都远远不足。于是有专家警告,危机处理是现代企业的一个薄弱环节。

近年来,西方的一些企业开始将危机公关纳入企业公关系统,把危机管理列入了管理体制之中。

一般而言,企业的危机处理机制由公司外部和内部两大部分组成:公司内部,在高层设立新闻发言人或危机管理经理,专门研究和处理危机事件发生的策略和措施。公司的中级管理层尤其是各地区的分部经理,要有危机管理的素质,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一方面及时向企业高层报告,同时也要能够充分驾驭所在地的局面,譬如积极地与媒体打交道,有效地引导舆论等。在企业的外部,企业一般要委托一些类似咨询公司公关部门的中介机构,与传媒维持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旦企业发生危机,可以迅速及时地组织和调动媒体,开展企业的宣传攻势,将可能蔓延开的损失减至最小。

灭顶之灾中灭的意思篇六
《中国奶业的灭顶之灾》

灭顶之灾中灭的意思篇七
《可口可乐在灭顶之灾中的危机公关》

可口可乐在灭顶之灾中的危机公关 1999年6月初,比利时和法国的一些中小学生饮用美国饮料可口可乐,发生了中毒。一周后,比利时政府颁布禁令,禁止本国销售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各种品牌的饮料。

已经拥有113年历史的可口可乐公司,遭受了历史上鲜见的重大危机。

在现代传媒十分发达的今天,企业发生的危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其负面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短时间内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影响,必将引起社会和公众的极大关注。稍有不慎,即对企业形象和品牌信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其无形资产在倾刻之间贬值。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致命的伤害。

二、代价与信任

1999年6月17日,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依维斯特专程从美国赶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举 行记者招待会。当日,会场上的每个座位上都摆放着一瓶可口可乐。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依维斯特这位两年前上任的首席执行官反复强调,可口可乐公司尽管出现了眼下的事件,但仍然是世界上一流的公司,它还要继续为消费者生产一流的饮料。有趣的是,绝大多数记者没有饮用那瓶赠送与会人员的可乐。

后来的可口可乐公司的宣传攻势说明,记者招待会只是他们危机公关工作的一个序幕。

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18日,依维斯特便在比利时的各家报纸上出现——由他签名的致消费者的公开信中,仔细解释了事故的原因,信中还作出种种保证,并提出要向比利时每户家庭赠送一瓶可乐,以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的歉意。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将比利时国内同期上市的可乐全部收回,尽快宣布调查化验结果,说明事故的影响范围,并向消费者退赔。可口可乐公司还表示要为所有中毒的顾客报销医疗费用。可口可乐其他地区的主管,如中国公司也宣布其产品与比利时事件无关,市场销售正常,从而稳定了事故地区外的人心,控制了危机的蔓延。

此外,可口可乐公司还设立了专线电话,并在因特网上为比利时的消费者开设了专门网页,回答消费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比如,事故影响的范围有多大,如何鉴别新出厂的可乐和受污染的可乐,如何获得退赔等。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可口可乐公司都牢牢地把握住信息的发布源,防止危机信息的错误扩散,将企业品牌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随着这一公关宣传的深入和扩展,可口可乐的形象开始逐步地恢复。不久,比利时的一些居民陆续收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赠券,上面写着:“我们非常高兴地通知您,可口可乐又回到了市场。”孩子们拿着可口可乐公司发给每个家庭的赠券,高兴地从商场里领回免费的可乐:“我又可以喝可乐了。”商场里,也可以见到人们在一箱箱地购买可乐。

中毒事件平息下来,可口可乐重新出现在比利时和法国商店的货架上。

从第一例事故发生到禁令的发布,仅10天时间,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了6%。据初步估计,可口可乐公司共收回了14亿瓶可乐,中毒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多万美元。

比利时的一家报纸评价说,可口可乐虽然为此付出了代价,却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可口可乐公司渡过了艰难的危机时刻,但是这次事件却远未从可口可乐这样的欧美大公司中消除影响。

前不久,可口可乐的主要竞争对手百事可乐欧洲总公司的总裁迈洛克斯,给所有的职工发出一封电子信函。信中说:“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应将此次可口可乐事件视为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我们必须引以为鉴,珍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

企业管理专家汤姆金认为,一般企业处理此类危机正确的做法大体有三步:一是收回有问题的产品;二是向消费者及时讲明事态发展情况;三是尽快地进行道歉。以此对照,可以看出可口可乐公司都做了,但却迟了一个星期,而且是在比利时政府做出停售可口可乐的决定之后。连比利时的卫生部长范登波什也抱怨说,可口可乐这样全球享有盛誉的大公司,面对危机的反应如此之慢,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专家还引用了其他著名企业面对危机时的反应,说明及时处理危机的重要性。17年前,有人想讹诈杨森制药公司,故意将杨森止痛片的标签贴在氰化物上,致使7人死亡。得此消息后,杨森公司当即决定,不惜损失1亿美元的代价,全部收回市场上所有的此种止痛片,使市场平息下来。另一个例子是烟草公司菲利浦·莫里斯。数年前,因为少量香烟的过滤嘴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引起了吸烟者轻微的咳嗽,该公司立即决定全部收回美国市场上的同样牌号的香烟。这两家公司虽然损失不少,但因为处理及时,很快就获得了消费者的理解,利用危机处理,重新树立了公司的企业形象。专家认为,相比这两个例子,可口可乐公司虽然此次处理危机的力度并不弱;但决策节奏显然慢了半拍。 讨论分析题:

1、分析评论可口可乐公司处理法国和比利时可乐中毒时间的公关做法。

2、根据可口可乐公司处理危机的实践经验,分析国内企业应如何建立危机预防和处理机制?

灭顶之灾中灭的意思篇八
《可口可乐在灭顶之灾中的危机公关》

灭顶之灾中灭的意思篇九
《中国光伏或将临“灭顶之灾”》

中国光伏或将临“灭顶之灾”

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自筑高台,必然是双困结局。 (曹一/图)

中美新能源贸易战硝烟再起

在全球光伏市场深陷寒冬之际,是选择双方互利,还是玉石俱焚?至少目前,美国选择了“玉石俱焚”——“反倾销、反补贴”的大棒已砸向中国光伏企业。此举不仅可能引发欧盟连锁反应,给中国光伏带来毁灭性打击,而且可能引发全球新一轮针对中国新能源的贸易保护风暴。

贸易大棒再次落下

屋漏偏逢连夜雨,深陷寒冬的中国光伏企业,再遭来自大洋彼岸的一场“劫难”。

2011年10月19日,德国光伏巨头Solar World在美分公司,联合其他六家美国光伏企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以下简称“双反”调查)。

反倾销是指对于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而反补贴则是为了维护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针对一国的补贴行为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

按照相关流程,11月8日前后,美国商务部将决定是否立案,如果立案,则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

新能源已经成为最近中美贸易摩擦的新主题词。一年前,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宣布就中国是否对国内清洁能源行业提供非法补贴进行调查,即“301”调查(详见2010年10月21日南方周末《中美新能源之争——美国国家利益超越全球气候大局》)。

时隔一年,“301调查”因为“补贴证据缺乏”不了了之,中国光伏行业刚以为打了一个胜仗,“双反”调查随之而来。

“双反调查”与“301调查”根本的区别在于:“301调查”中,中国可以通过上诉去世贸组织讲理,而“双反”是根据世贸组织的“双反”协议转化成美国国内相关法律发起的调查。

这意味着,“双反”调查中,“美国可以不经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仲裁就可自行决定结果。”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法律部负责人刘鹏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若此次调查一旦认定申诉请求,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可能是高达100%的反倾销税。“美国市场的大门基本就此向中国光伏企业关闭了。”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事实上,伴随“双反”调查的还有美国企业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的各种专利侵权诉讼、破产限制购买法令等“五花八门”措施。

本月初,美国光伏零部件安装企业Westinghouse Solar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希望调查中国第一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光伏企业——阿特斯太阳能及另一家美国当地的光伏组件安装专业公司Zep Solar的专利侵权。

几乎同一时间,美国能源部向特拉华州的美国破产法院提交文件,试图为即将破产的美国太阳能企业Evergreen Solar的一种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专利技术设置一个法律限制,此举正是为了阻止外国实体获得受美国政府资助的技术的控制权。此前,中国买家正欲参加Evergreen Solar的资产竞拍。

在全球光伏市场萎靡不振之际,美国的贸易保护姿态已十分明显。

公平贸易下的“强盗逻辑”?

事实上,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并非中国独有,即便是美国,2009年也给可再生能源补贴了252亿美元。中国的“补贴”哪里出了错?“归根到底,是因为美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燕生坦言,“在非市场经济体中,土地价格、汇率都不由市场决定,美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补贴是扭曲的。”

然而,在国际反补贴法中,“反补贴、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措施并不适用于不具备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直到2016年,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美国一方面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另一方面,又以此为借口,向中国挥舞“双反”大棒。

业内更担心的还是”双反”的连锁反应。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在一成员方反补贴调查中被认定的补贴措施,可以直接被其他成员在反补贴调查中援引。

担心不无道理。基本上美国“贸易救济”措施每次出台,欧盟都会“尾随”。

2010年10月,“301”调查不到一个月,欧委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即表示,欧盟业界认为中国政府的补贴导致中国产业与欧盟产业之间“不公平竞争”。

显然,欧盟可能也会借此对中国产品提出更多的反补贴调查申请。此次牵头“双反”调查的Solar

World,其实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当地最大的光伏企业。“Solar

World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很小,它是在为欧洲市场进一步打击中国企业做铺垫。”一位业内专家分析道。

美国市场目前占据国内光伏企业出口份额10%左右,绝大部分国内的光伏产品出口到了欧洲。“没了欧洲市场,对于国内光伏产业来说,后果将是毁灭性的。”李俊峰说。

华府的惟一选择

其实,早在2011年7月间,李俊峰就得知了Solar

World连同其他六家美国光伏企业在华盛顿进行动员立案。虽然他多次和Solar World 沟通,但Solar

World并未给“中国朋友”留任何情面。

“不留情面”的背后是“哀鸿遍野”的美国光伏企业。

7月以来,美国已先后有三家光伏企业宣布破产:加州的Solyndra,马萨诸塞州的Evergreen Solar以及纽约的SpectraWatt公司。其中,加州Solyndra曾是全美国第一家政府资助的太阳能企业,它的破产一度让奥巴马陷入政治危机。 根据美国可再生能源业市场调查机构“GTM研究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美国约有五分之一的光伏产

能因破产或停产而消失,主要原因是无法与中国廉价太阳能产品竞争。

2009年,张燕生曾赴美国调研,他发现:2000年至今,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增长率为负20%。“美国目前在这个领域重新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重新建立美国的领先优势,可能需要至少5年的时间。”张燕生说。 在此期间,使用贸易保护的方式来发展自己新兴产业,成为美国唯一的选择。而对于目前陷入困境的美国经济来说,除了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贸易摩擦振兴出口无疑也是美国政府的唯一选择。

此外,美国大选将至。如同每一届选举一样,“贸易保护”是华府政客们寻求政治支持的一贯砝码。种种迹象表明,奥巴马政府也选择了同样的道路。

10月11日,美国参议院以63票对35票通过了旨在逼迫人民币加速升值的《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随后,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申请随之提出,在此背景下,申请将几乎毫无悬念地在美国商务部立案。

斗则玉石俱焚

目前,涉及“双反”调查的中国光伏企业已通过各种途径“抗美”。

其中,尚德电力已在美国聘请了相关律师,准备应对可能面临的一系列诉讼;英利绿色新能源一方面称“公司参与公平竞争,绝对没有企图损害美国公司或工人的利益”,一方面也称“正在探讨这一申诉”。

李俊峰及其所在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已先后与5家美国企业——通用、第一太阳能、应用材料、杜邦以及道康宁进行了沟通,希望后者与华盛顿政府沟通。

这源于美中之间太阳能贸易的顺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提供的数据显示此顺差已达18.8亿美元,而上述五家企业,每家在中国的销售额都超过了一亿美元。

李俊峰希望这些美国企业能游说美国政府,然而至今上述企业态度“尚不明朗”。

在孟宪淦看来,赢得这场贸易战的关键仍然在政府的态度。事实上,中国也不是无牌可出。此前当美国政府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时,中国即表示,将启动针对美国向中国出口肉鸡和汽车产品审查这样的“贸易反制措施”。

“进行贸易反制是中国应对‘双反’的有效途径,但关键还要看是否会引发中美关系恶化。”李俊峰表示。

目前来看,形势不容乐观。2011年,中美贸易总额预计超过4500亿美元,其中,光伏产业的出口额是200亿美元,份额不到5%。“目前我最担心的是政府不够积极。”一位参加过商务部应对“双反”内部会议的专家说。 “光伏企业只能抱着必死的决心,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玉石俱焚。”李俊峰叹息道。(记者 袁瑛)原文地址:

灭顶之灾中灭的意思篇十
《大搞房地产将会导致中国灭顶之灾》

大搞房地产将会导致中国灭顶之灾 以2004年上海房地产投资为例,那时就已经毁灭了中国工业10年!上海真的在发展吗?他们只不过盖了房子而已!没有资金投入,你说你工业进步,扯淡!2008年当房价按照市场规律要跌时,居然又有人认为用4万亿加上地方债10万亿刺激起来了,不客气的说,这些钱就是刺激了已经过剩的房地产、钢铁、水泥!调结构,笑话!刺激内需,更是天大笑话!这些都是实践检验过的结论了!14万亿啊!美国的国债我已经当它没了!这中国最后的过冬储备粮啊!冬天还没来已经被用完了,(不是危言耸听!银行已经没有钱,贷不出来了啊!)不仅没治病而且加重了病!连看病的钱都用完了! 引用1: (2004消息:《规划》课题组有关专家认为,未来五年上海房地产投资将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总额约为5000亿元。按该发展思路,上海“十一五”时期每年房地产投资将在1000亿左右,这只相当于2004年前后上海房地产投资的规模。虽然这个额度延续了“十五”时期房地产的投资比重,但由于上海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房地产投资增幅也将明显低于“十五”水平。未来的五年对上海来说,比刺激房地产发展更为„紧迫‟的任务,也许倒是控制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使之不至于发展过快。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上海工业建设投资比重从60%降至30%左右。房地产业从2000年开始填补工业“部分退出”留出的空白,增加值从3.75亿元增长到373.2亿元,增长近10倍。投资从90年代初不足10亿元,增至2002年的720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33%。此后,上海房地产的投资规模每年都保持着“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增加值则更是从2003年的980亿元起,按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加,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7%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

2008消息:世事变幻,波谲云诡!正如2008之楼市。大大小小的开发商们,还沉浸在2007年的“辉煌”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一切就都变了。

曾经,有开发商放话给手下:“你们定价要大胆一些!”即便这样大胆的定价,买房人还是以一种恐慌似的状态买房子。即便是在楼市打滚多年的一些所谓专业人士,也劝告自己的亲朋好友:“合适就买吧,越等房价越高!”如此,在一片风声鹤唳的氛围中,大家都在疯狂抢购房子。曾经,有开发商得意地说:“瞧,桌上这茶叶是购房人送的,他要托我买房!”

当然,这都是2007年的事了。这样的好时光,在2008年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众多被市场宠坏的开发商们哀叹:这抓不住的“黄鹤”实在是“来得容易去得快!”

所谓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话说一下子就到了2008年——奥运年。这一年果然是不同寻常。当奥运的潜力在2008年被挖掘透支过度。奥运后,一些因奥运原因涨疯了的区域价格开始回调。楼市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变化。

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人们忽然发现手里的钱变少了,就算再担心房价上涨,可以寅吃卯粮,但不能不吃粮。看着周围房奴们生活水准急转直下,很多人怕了。毕竟,还是要量入为出。而政府对于楼市仍在进行调控,利息越加越高,低收入者遑能买房。

引用2:叶檀:绝不应该让纳税人为地方债务买单

07:13叶檀每日经济新闻

地方债务迟早要清偿,建立清晰的资产负债表、明确负债主体的偿债责任至关重要,必须坚决摒弃以再贷款的方式让全体纳税人为地方政府买单的方式。因为他们已经为国企、银行买过一次单,不能买第二次。

6月1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监管当局准备清理2万~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方法是将债务转入数家新创设的公司,同时允许省、市级地方政府发债等。

地方债务到底是多少?各家说法不同。央行2009年5月末提供的数据是负债超过5万亿元,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先生表示,到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超过7.38万亿元,而国税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先生提出的数据是10万亿元。考虑到地方负债构成中银行贷款大约占八成,刘明康先生与许善达先生的数据出入不大。目前透露的信号是其中的2万~3万亿元可能违约,也就是说,总体坏账率大概在20%~30%。

清理地方政府负债十分必要,关键是建立明确的债权债务关系,谁负债,谁买单,谁承担风险,清清楚楚,绝不能含糊。在建立明确的债务关系的同时,以投资效率约束地方政府的借贷行为,以信用评级重构未来市场化的地方债务体制。

传说中的债务剥离方式透露出不良的气息,将坏账划入专设公司,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并不愉快的银行市场化改革之路。这是一条靠发行基础货币以隐性通胀剥夺民财、为银行和国企坏账买单之路,其结果虽然为国企与银行脱困,却后患无穷——留下了数家尾大不掉的不良资产公司,而国企与银行的市场化信用体制无法建立。截至目前,银行的贷款仍然大部分流向大型国企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依靠贷款定价权获得主要利润。

2004年第一季度,各类商业银行累积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以对四大国有银行直接或者间接注资为标志,银行业改革拉开了序幕。政府注资实际上是把银行不良贷款转变为政府负债。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花费400亿元建立了华融、长城、东方、信达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利用央行提供的5700亿元再贷款、对四大银行发行8200亿元财政担保的定息债券,按账面价值购买了四大银行的14000亿元不良资产,剥离了银行系统主要的不良资产。2004年和2005年,政府先后又对中行、建行和工行实施了第二次财务救助,从中国外汇储备中先后拿出600亿美元注入三家银行,总共剥离7300多亿元可疑类贷款和核销4500亿元损失类贷款。

2008年以同样的方式从农行剥离不良资产8000亿元。

上述银行改革,买单者有三种人群:储户、纳税人与投资者。

再贷款事实上是由央行直接发放基础货币稀释债务,按照原价购买银行的不良资产,其实质是给银行补贴,以纳税人的钱承担坏账。专设的资产管理公司向银行发行债券,是间接向银行注资,银行的负债转变成了资产。而资产管理公司的这笔债务无法清偿,2010年债券延期10年,负债至今未消,高高挂起。银行上市后,不断进行再融资以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其实质是让银行投资者为银行的规模扩张风险买单。汇金、国外战略投资者由于以净资产购股,不仅没有承担成本,反而在银行改制、上市的过程中大获其利。储户的损失通过负利率的方式,年复一年创造着银行的利润。

我们绝不能以再贷款的方式、以剥夺民财的方式,为地方债务买单,市场不允许,民众也不会答应。地方债务有走市场化之路的条件。

地方投融资平台可以建立明确的资产负债表。2010年,银监会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并制定并实施“分解数据、四方对账、分析定性、汇总报表、统一会谈、补正检查”的工作步骤,目前拥有完整的数据,以此数据为基础,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项目得到了梳理,资产与负债较为清晰。

一旦允许地方发债,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至关重要,地方政府的信用纪录,地方的偿债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接受债券购买者的检验,很难想象债券购买者会为一项毫无产出的面子工程掏钱。如果地方投融资公司出面发行企业债,那么项目的投资收益评估报告将一一摊到桌面。公开的风险比不公开的安全要让人安心得多。

设立类似于四大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之类的公司接受地方债,怂恿地方政府加大重复抵押、资产抽逃等道德风险,为面子工程、会议工程等提供支撑,未来将增加难以割除的低效金融公司,剥夺了投资者的投资权与判断权——由纳税人为地方债买单的行为,绝不应该重新上演。

引用3:而据2010年12月3日《经济观察报》刊发的著名学者易富贤署名文章显示:计划生育又导致年轻劳动力减少,但是有20多年的滞后性。2003年中国20-39岁劳动力开始负增长,也开始出现民工荒。但是由于198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 (1960年代出生高峰人口的孩子)进入劳动年龄,企业最需要的19-22岁人口反而在增加,因此当时的民工荒并不严重。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向中国进口减少,“用工荒”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过剩。但是19-22岁劳动力在2009年达到1亿的顶峰之后开始快速减少,到2018年只剩下5000多万,也就是说最有活力的劳动力在9年之内下降一半,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个年龄劳动力的减少导致2010年全国范围的用工荒,并且将越演越烈。

久而久之,于家庭、于社会、于中华民族而言,这是何等的可怕呢?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高考报名人数锐减这一信号的释放,其实与征兵难等信号的释放一样,都反映了中国人口结构、年轻劳动力减少等方面出现了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值得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国亿万民众警惕。

实际上,按照支柱产业的定义,对GDP贡献率在6%以上即成为支柱产业。上海房地产在2001年就已经达到6.4%,此后一直以超过10%的速度增加,到目前已经稳定保持在8%以上。专家指出,由于上海在新兴主导产业中寻找新支柱产业尚未有结果,房地产业的支柱地位至少应该坚持到2020年。

房地产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不会产生任何效益!哪就是拆了旧楼盖的新楼、哪就是路边的花草,每年都在修永远修不好的路面、哪就是办公室上网聊天的舒适环境、哪就是各种叫培训中心的楼堂馆所!----一句话就是一堆砖块钢筋!

最多再是三年,全国的新建住房会多得让各大、中、小城市一小半空间变成“空巢”,那时房地产建设大军将彻底崩溃。大多数农村出来的建筑工,将成为不愿回去也不能在城里找到工作的边缘人,地方经济也会因为土地财政陷入死境,整个社会将充满空前的暴戾之气,到处都会有一触即燃的火星,各行各业都会群情汹涌!

取消房地产限购是大势所趋?

取消房地产限购正当其时。因为取消房地产限购可以锁定庞大的货币流动性,可以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同时实施房地产资本利得税等,可以让商品房市场成为中国保障房资金的源头活水。

我国货币压力巨大,却缺乏回笼之术,冲销手段无法收回社会资金。按照央行的报告,截至今年3月末,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为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目前的住户存款足以冲垮任何一道筑防通胀的堤坝。

财富在不断创造和不断集聚的过程中,由于欠缺有效、公平的税收手段,贫富差距也在同步恶化的进程中。通过资源、房地产、证券市场,财富加速向少部分人集聚。一份最新的投资研究报告显示,资源主导地区的财富集聚效应惊人,鄂尔多斯(行情,资讯)保守估计拥有资产过亿的富豪人数不下7000人,榆林的亿万富豪人数则也不在鄂尔多斯之下。

如何锁住疯狂的货币?仅靠被动的发行央票等办法远远不够。目前富豪的投资渠道除了能源、民间金融市场,就是房地产。从目前主流投资趋势看,民间资金大约15%投资证券市场,主要仍然是银行存款和房地产投资。这两年十分火爆的艺术品市场、黄金市场基本上只是小众市场,无法成为大众投资市场。债券市场本应成为大众市场,但这两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根据某网与北师大金融研究中心钟伟等人的报告,综合各种估算,截至2006年底,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约2.4万亿元,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成本也超过了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年度净利润总额。

证券市场是另一个资金集聚地。根据央行的报告,2010年,沪深股市累计成交54.6万亿元,同比多成交9647亿元;年末市场流通市值19.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2010年中国GDP总量约为39.8万亿元,证券化率将近50%。股票市场筹资规模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0418.html

    【灭顶之灾中灭的意思】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