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容武术高手

| ACCA/CAT |

【www.guakaob.com--ACCA/CAT】

如何形容武术高手篇一
《如何成为武术高手》

如何成为武术高手

前段时间看了吴连枝的一个节目,说八极拳是一种外家拳,很有感触。这里说得非常诚实,因为一般各门各派都喜欢标榜自己是內家,好像一说外家就显得掉价似的,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使我想起了內外家的话题,通常都以武当代表內家,少林代表外家,其实这是从地域和门派来分,有道门和佛门的分别。如果从原理上分,那就更简单,只是一条原则,即:培元固本往上练习,不勉强、自然而然往上生长的,就是內家,也就是清虚无为的意思;反之就是外家。内外家的分别,与技术动作的关联还在其次,那些是比较外围的。这就是说,内外的定性全在每个人自己把握,既可以內家外练,也可以外家内练。举例来说,杨露蝉是太极名师,应属內家。但是他在训练儿子的时候,因为太苦,弄得他们逃跑、自杀,这就是內家外练了,即吃大苦、耐大劳的搞法。像这样残酷训练,都是出于望子成龙、想出成果的自私。而少林七十二艺,看上去似乎很苦,但如果用缓缓行之的办法练习,那就真成了外家内练了。所以一切都在于人的把握,而持续是最关键的。最近公映的大片《霍元甲》,霍家的拳就是外家。霍元甲内脏有问题,这跟他长期外练、过于勤奋都有关系。所以霍元甲虽然厉害,但不能持久。不过话说回来,无论内外家,都出了一大批人物,无愧于武林。 黄宗羲、黄百家父子都谈到过内外家,留下了书面文献。黄宗羲为明末一代大儒,自己又是技击高手,属武当派。可见文人习武这个传统还是不能丢,它可以变换气质,是好习惯。现在日韩流比较风行,武道方面的跆拳道,便为很多人所接受,这些并不是坏事。风行的一般都比较简易,容易大众化。太复杂、太辛苦也没有必要,大家本来是为了松弛、缓

解、休闲,何必搞得讨人嫌呢,只是国术不要灭迹就行了。

2006/6/23

首先声明,我无门无派,所有东西全是自己悟出的.我最大的爱好,是中国传统哲学.如道家,

佛家等.

其次,我的主要观点:

1. 武术不分门派,不分内家和外家.

2. 当今武林,大多数所谓的名家都是嘴上功夫,本身没有多少真功夫.

大多数高手,都"隐于市",你可能见过,不认识而已.

3. 内功一定存在,而且现在一定有人会,不过他不想显露,武当有高手.

4. 我学武的目的: 由武入道.当然修禅也可入道. 不过两者并不冲突,而是互为补充.

我学武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技击高手,原因后面说.

5. 我所论述的东西,可能是引用一些人的言论,因为这些言论可以表达我的思想.

在此谢谢各位高人的点拨.

我现在的状态:

说实话,我已经参透了很多事情,如美食,美女,物质享受,名誉等等.我不抽烟,不喝酒,已婚,

不准备要小孩.

我最大的业障是"财",我看不透金钱.也许是因为我出生贫寒之家,所以对钱很在乎.

我最大的爱好是求道:通过读书,思考,体悟来修道.

我认为现在的人,最大的问题是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根本就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思

考过.也许是因为被洗脑,也许是懒于思考,也许是信息太多,没时间思考.不知道应该思考什么.

我热爱思考,并且乐于读书,实践.

我的工作稳定,收入还好.

我要阐述以下几个问题:

1. 何谓内气,内功? 如何练习内功?

2. 内家拳高手是否存在?

3. 成为武林高手的要素.

什么是武术?

武术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神奇的东西.武术是一个整体,是身体各个部分的配合,是精神气

势与身体运动的结合.

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一样,要想有功夫,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等价交换原则",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武术 = 肉体能量 + 技巧 + 熟练 + "意"

1. 何谓内气,内功:

内力的表现:极短距离,极大的物理运动效果.

内功锻炼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神经,经络.

我先举个例子.

我喜欢打乒乓球.打乒乓球发力之前,必须全身放松,尤其是右臂,肩膀放松.发力时,右脚

蹬地,力量由腿至腰,转腰,再把力量传到大臂,最后快速收小臂.

打乒乓球时,任何一个乒乓球高手,都可以体会到力量从脚跟生,最终传到球拍上,并击中

球. 全身的力量去打一个乒乓球,当然力量很大.

打乒乓球只要求右大臂,右小臂,右肩放松.

内力也是一样,他需要全身肌肉,全身神经,经络都听大脑指挥. 一个整劲发出去,当然很

厉害.

六识 + 身体 = 内功. 身心合一,内家大成.

"心"指精神,指大脑和神经系统.大脑以及人体的神经,肌肉,经络协同工作,即为内力.

如何练:

原则:

1. 明确目的: 健身,求道或是成为技击高手.

技击高手: 为什么现在社会武学高手难成.因为现代社会不需要技击高手. 要杀人,手枪

是最好的武器.

武术练来太苦,太累,就算学成又没用,何苦练呢?

健身,不如做有氧云运动,如慢跑,打篮球等.

. 我为什么学武?

1. 一个梦想.

2. 场地限制小,不需要器材.一个人练就行.

3. 对国术的热爱. 现在学武的人太少,我要继承.

4. 我热爱哲学,武学,哲学相通.身心合一,"入道".

5. 强身健体.

6. 了解人体运动规律.人体是一个大宝库,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绝大多数人体机能.

2. "百样通不如一样精".只学习一种拳术,多练基本功.

武术浩如烟海,不可能学完所有的东西.不过万法归宗,你学一门功夫,得"道"后,发现天

下至理,皆出一源.其本质并无差别.

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

对于我来说,我学习太极拳.太极是心与物结合最好的拳术. 是"道"在人体上的一种表

现形式.

太极拳是前辈高人运用太极原理结合技击发展的一门技术.因为脱胎于太极,故最近于

道.

孙禄堂亦如是.不悟道不行.宗师非不传,而是无法传.一代不如一代,只因为拘于定式,心

外求法 一旦明了,伸手即太极.

太极拳是由武入道的阶梯.太极分阴阳,即心,物两级.阴阳即动静,开合,刚柔,进退,松紧,

快慢,内外.阴阳相生,刚柔相济,

始能化生万法.外家以刚,内辅以柔,刚柔相济,才能变化万端.故不以外相结合,不足以称

太极拳.

执一端不成太极,世间无谓内于外,不过精神与肉体.执着名相的内家不过精神运用.要成

为真正的高手,必须辅以外家肉体实战

和锻炼.纯运精神,仅修道而,不能技击.

3.注意呼吸,放松. "练武"与"练功"结合. 注重"意"的培养和练习.

"意": 练拳不能太用"劲",不要太"着意",顺其自然.用心去体会身体的感受,但是又不是

太"着意"于身体的感受.

"意"就是经络,神经.

用心聆听你的身体,充分挖掘你所有的感觉器官(六识),并且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

例如"花落不沾衣":

闭眼,风带起一瓣花儿,飞到身上.身体马上感觉到,此时已经练出"意";

身体自然做出反映,顺应花儿飘落的方向转动泄劲,所以才能花儿无法沾身.

一切好像依乎天理,顺于自然,至于无为,此时就是 "不着意",因为我感觉到了花儿的运

动,然后身体自然做出相应的反应.

4. 注重体悟.一切顺其自然,不追求,来了也不怕.

5. 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功夫一定是练出来的,要苦练加巧练(思考).

6. 入门时,必须拜明师.

7. 生活处处可修行,障碍也是助缘.把修道习武当成生活,把生活当成习武修道.

8. 不分内外.

外家:由身修起;内家: 由心修起. 最终会融合.

2. 内家拳高手是否存在?

一定存在,不过大隐于市.而且高手越来越少.

拳术的本意是用于技击.现在没有用处.没有需求.

现在真正想学武的太少,有真功夫的老师更少.

明师难觅.就算你找到明师,他是否愿意真心教你;就算他真心教你,他是否会教(有的老师

自身修为很高,可惜不会教).

就算老师有真功夫,愿意真心教你,又会教徒弟,你是否有慧根,是否有时间(一天5小时以

上),是否能坚持,……

何况,武术是从实践中总结的.要想练成,还必须有大量的实践,你需要和许多高手实战,显

示中机会太少.

3. 成为武林高手的要素.

成为武林高手的要素:

明师: 有真功夫愿意教你,而且会教.

找明师的过程很不容易.

徒弟找师父3年,师父找徒弟也要3年.所以许多优秀的东西的确没有传承下来.

慧根: 真正的武学高手最终都会入道.没有慧根,只是苦练,没用.

时间;钱: 你需要吃饭,有地方住,每个人都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你几乎不能工作,全力练拳.至少前5年如此.

你把武道作为一辈子的追求.

有高手陪练: 没有实战,成不了高手.你必须遍寻高手,不断实战,不断思考和总结,才能成

为高手.

孙禄堂,杨露禅都是打出来的.

现代人练拳,不需要练成"恐怖的战斗力";虽然孙禄堂等前辈高人技击水平很高,但那是

当时环境造就的.那时可以到处"踢场子",

到处找人比武,可以立"生死状".现在没有这样的条件.

坚持练习: 这是最难的.

对习武者来说,最艰难的不是练力气,不是练招式动作,更不是拉筋.而是恒心和勇气.武

者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无数次的锤炼.

“郭云深自幼嗜武如命,起初虽遍投武师,行走坐卧无不用功。能然先生待客会友时,众徒均可得闲稍歇,唯郭云深恭谨侍奉不离师之左右,能然先生与友长谈时,郭云深则站定三体式,立于师之身后聆听,任攀谈良久而终无倦色。能然先生常外出访友,坐骑是一匹脚力极健的大青驴,郭云深每逢师出即在后以崩拳紧紧跟随。能然师甚为感动,乃定郭云深为衣钵弟子,悉数相授平生拳法之所得,郭云深更寒暑不易,朝夕苦练,仅崩拳每日必练万遍”.

如何形容武术高手篇二
《高手》

梗概:一个半瓶子醋的健美及武术爱好者(简称二把刀)自以为很了不起,飞扬跋扈,欺负弱小,最后被人暴打的故事。全剧分4部分:练健美——镜子前练武术——路上欺负弱小——被高手暴打

意义:本剧说明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做人应该谦虚谨慎。

演员要求:仅一名男性演员,有一定武术功底,熟悉健美器械使用(可以现学),敢在地上摔自己,要牺牲自己的形象。

服饰要求:黑色运动裤,黑色挎带小背心,黑色衬衫,墨镜(地摊货,要戴起来很松,很容易甩掉)。

表演要求:1、全剧仅一人出现,其余两个人(弱男,高手)和所有健美器械都需要演员无实物表演出来。2、本剧是根据作者本人的能力(武术和健美)和认识编写的,演员本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删减,修改。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以表达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为上。

正文(因为是哑剧,就以叙述为主):

二把刀上身穿着小背心,手里拿着衬衫(内装墨镜),来到了健身房。注意走路的姿势要显得很强壮。他把衬衫扔到了一旁。开始练习器械。(演员要去健身房学习一下各种器械的使用状态,此处可以自由发挥)

站立向上推举15公斤杠铃(具体动作要领,请参观健身房)。二把刀举了几个,就手臂打晃。放下后,表情痛苦的放松肱二头肌。

50公斤杠铃蹲起。杠铃两端置于铁架子上,练习者需用双肩顶起杠铃,退后两步才能做下蹲、蹲起的动作。同样,练习完毕,需要上前两步把杠铃放回原处。二把刀轻松的做了几个蹲起,把杠铃放回原处后,又加了两片,重新做。第一个第二个,比较吃力。第三个,腿抖个不停。做完后,痛苦的揉腿。

仰卧起坐。做了10个就痛苦得起不来了。

二把刀来到镜子(虚拟)前。其实就是面对观众。为了表现这是一面镜子。有如下动作。左右侧一下身子。把脸探出,摸摸脸上的包。然后走到镜子前,探出脸,把包挤了,用指甲弹走秽物。然后退回原处。

做几个健美动作(形容起来比较麻烦,演员自己去看健身房或健美表演),掺杂搞笑动作,比如一手上,一手下,做假动作用毛巾擦背。二把刀看着镜子,然后撩起背心,看自己的小肚子。用手一抓,一把肉。左右看看有没有人,然后迅速放下背心,做无事状。

做拳击预备动作,组合拳,比如左手直拳,右手摆拳,左手下勾拳,右手上勾拳(由上往下打)。左腿弹踢,右腿侧踹。如果演员会其他腿法,请尽情展示。还可以模仿李小龙的

腿法,一边跳一边摸鼻子,嘴里要有声音。如果知道泰拳的基本动作,也可以展示,比如膝盖、肘部动作。拳击预备动作接长拳起手式,做几个动作,接太极拳白鹤亮翅,搂膝拗步。双手都在腰侧的时候,接电子游戏《街霸》发气功波的动作,双掌齐出,掌跟相连,嘴里喊:“阿度跟!”,然后再重复发波一次。(此段是用来表现二把刀武打的博学,和什么都没学好)

二把刀面对观众,心满意足的穿上黑衬衫,戴上墨镜。走到舞台一角。注意走路动作要显得很强壮,要领是把双肩架起来,扬着下巴(此点对于表现飞扬跋扈非常重要)。走到舞台一角后,向舞台对角走。走到舞台中央,被人撞了一下(虚拟人物弱男出现)。二把刀大发雷霆,指着对方就骂(哑剧,光动嘴形即可),一手抓住对方的领子,一手要打。然后看弱男求饶,就放了他。摆摆手,让他赶紧走。(注意表演要面对观众)

二把刀走到另一个舞台角,又往舞台对角走。又被人撞了一下(虚拟高手出现)。二把刀又指着对方开始骂。然后伸手到胸口高度,开始嘲笑对方小个子,拍拍自己,伸出大拇指,表示自己很牛。看对方不服,上去一手抓住对方的领子,另一只手做要打人的预备动作。然而,对方立刻出拳打在二把刀的脸上,墨镜也打飞了。通过演员快速甩头,把眼镜甩飞来表现。接着,二把刀被暴打(演员可以自己设计),再被打倒在地,被人抓住领子,打了几个嘴巴,又被踢倒在地。高手用脚踩住二把刀胸口,二把刀用手要托起对方的脚,两次托起失败,作揖求饶。高手离身走了,二把刀目送对方离去。

二把刀艰难爬起,对观众说了一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然后自己摔倒。

主持人上台报幕,路过的话可以踩一脚二把刀的肚子,二把刀惨叫一声。主持人报一下下一个节目,然后回头看二把刀在他上,然后说:“请服务人员收拾一下场地,清理一下垃圾。”然后若干服务人员把地上的眼镜收走,把二把刀抬下场。

后记:此剧的灵感是作者本人一次演出,因为地滑摔了一跤,结果观众反应热烈。当时,因为扩音设备不好,全场演出(开阔地)观众几乎听不到声音,那一跤于是成为全剧唯一的亮点。同时,排演两人以上的小品,总要大家磨合很多时间。于是我就要搞一个哑剧,一个人演,要有摔倒动作的。以前学过一点点健美和一点点武术,所以就把所学揉合到一起,创作了此剧,来表现做人应该谦和。哑剧由动作转换为语言,有很多丧失的内容,请大家自己想象吧。

如何形容武术高手篇三
《武术》

如何形容武术高手篇四
《一个传统武术高手写的经验之谈》

一个传统武术高手写的经验之谈!

作者: 郭旭

武术论坛里一个传统武术高手写的经验之谈,虽然有些东西我还不是很赞同但是看了之后还是很有体会,我转来大家看看,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的.

作者:萝卜酒

世事无常,当年龙武师千里寻斗拳王阿里,差点没给抓进公安局(没有介绍信)。现在炒做挑战泰森居然成了潮流,但却没有一个敢再去酒店外面等的。我说要买龙武师赢,是因为见过龙师的身手,阿里虽未亲见,但也看过录象。抛开步法、腿法和交法,光从力量上阿里就占不到太大的优势。

而现在这些唱着义和团调子的垃圾,真要是和泰森斗,我看一个照面就会输。西方拳击手的训练手段是不全面,但也没闲着,千百场的比赛又没做假,凭什么你要赢别人。内功,动不动就说内功,知不知道内功是什么啊!

内功又不是咒语,就你有,别人就没有。西方拳击手身上的“内功”可不比这些人少,虽然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但一但用出来很可怕的。光从这些义和团只知道找泰森的麻烦,就看得出他们对拳击其实很无知。泰森并非真高手,比霍利菲尔德差多了,他输给霍是一点都不怨。

霍利菲尔德打拳用脑,技术也很不错,打刺拳时有很明显的侧身沉肩动作,用的是抖弹劲,打出来的拳幅度不大但带骨力,杀伤力很大。泰森一味想*近了,好用上腰力打钩拳,结果被霍氏老远就干掉了。 泰森第一次输了还不服气,等打了第二次才知道自己真的很差。 霍利菲尔德是个有心脏病的人,年纪又大了,体力跟不上, 做动作时不得不找点省力法子,结果给练出“内功”来了。 体育场上这种事常有。许多运动员年轻时体能好,总是鼓着一口气冲,不知放松为何物,年纪大了体力下降了,提不住那口气了,一放松反而技术、智慧都出来了。

这就是“气沉丹田”后找到了根劲的结果。霍利菲尔德的拳头上有根劲,出拳的速度虽不快,但能因敌变化,到了对方身上才发力的,此乃内家拳的“轻出重击”之谓,比史泰龙电影里“风暴般”的拳头威胁大太多。泰森和霍利菲尔德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我曾很注意地看过霍泰第二战时,霍氏的出拳时腰腿的配合,西方拳击手发力时大都蹬脚尖,而霍发力时脚跟是着地的,这点细微的差别是很了不起的,拳上的力道能增加很多。看霍氏的访谈节目,发现他是黑人里少有的有修养,静得下来,也不乱动,真想不到一场心脏病居然成就了一个真的高手。

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少不得要和黑人拳击手过招,实事求是地分析对手。黑人选手很有天才,天生的骨壮筋强,我等练十年的成果,别人天生就有,而且还进步快。黑人选手的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明显。 黑人天生坐不住, 加上受教育少,养成了许多恶俗和嚣张的习惯。 打拳时不动脑,士气起伏很大,顺风时喜欢欺负人,逆风时没斗志。如果针对性地下点圈套,基本都要上当。现在国外肌肉训练成风,健美式的肌肉训练其实是把黑人选手的优势搞没了。但黑人的天才真的很了不起,电视上经常看到黑人拳手很沉闷地搞了半天,忽然

使出一个很漂亮的“内功”动作一招定胜负。 只不过这种情况很偶然,就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过度兴奋了出不来,不兴奋也出不来。基本上,我觉得西方的拳击训练方式是在抹杀天才,所以拳击界里成大事的都是些另类,越是好孩子受害越深。 这和中国的教育制度很相似。

黄种人天生体质是有差距的,必须要*后天的科学训练, 要练出内功才行。 但什么是内功,体委那帮人是不懂的。 在内功问题上,有两个极端,一是否定内功,片面突出苦练;另一个是神话内功,以为有了内功就可轻松获胜,结果让林教头那种好大言,敢开口的人钻了空子。内功神话非常可恶,是种取巧心理,而中国人却最爱搞这个。小到内功神话, 大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都是在取巧,结果上了大当。就算内功所向无敌,练内功也从来不是个轻易的事情,取巧想都别想。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不能真实地宣传内功,我觉得还是多讲苦练的好,只要注意别伤身就行。

象每天踢三千腿那种搞法很勇敢,但是很难持久,不过有这个基础,只要身体没出大毛病,将来一有明师指点,能更快“悟道” 。历史上许多内家高手都是先练的外家拳, 李雅轩就是个例子。练过外家拳的人之所以好“悟道”, 一是有力,腰腿力量够,不须从头走猫步;二是知理,都是打过架的,有感性认识,能发自内心地理解内家拳经中许多大实话。太极拳在知识分子中有很多FANS,有知识是好事,但是不打几架很难说能真正地理解内功的好。

内功是人的本能,一言蔽之就是放松, 放松之后有玄妙。

内功能把人的极限发挥出来,并非等于可以任意妄为。中国武术的内功含义非常广,力量只是内功的一方面。内功的最高境界近乎神仙术,如何练习今天已无人知道,但是内功最基本的就是根劲和放松:放松之后出根劲,有了根劲更放松。放松并不容易,象练瑜珈那样,绷着腰打坐,嘴里反复叫放松,其实是以“放松”为名义的紧张,就象共党国家总爱取名民主共和国一样。(我校)最新的医学研究显示:人脑决定不做一件事所牵涉的脑细胞和消耗的能量,常常超过决定要做什么事。所以,心中想放松其实还是没放松。

人真要放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信。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就是放松。《卖油翁》里的卖油翁卖油,射箭的好汉射箭,都是放松,反过来让卖油翁射箭,好汉卖油就都紧张了。如果光讲养生,所有体力的运动如下棋、弹琴,只要是娴熟了,都能让人放松,就是修手表、扎假苍蝇也能有此功效。太极拳除放松之外还能活动筋骨,这比修手表好,但不是主要的,人只要心中不焦虑就什么都好了。小子我真心地建议众看官向英国人学习都去Develop一个用体力的Hobby,哪怕是做木匠, Hobby能抚慰您的心灵!

内家拳能真放松是因为百战百胜,与人生死斗,“胜似闲庭信步”。李雅轩讲散手比斗中身轻骨爽、有不可言语形容之妙,说得就是这种享受,和明朝皇帝做木匠是一的道理。人要是腰腿有力了,跳得远,蹦得高,动作快了,别人一拳打来,要躲要打随心所欲,心情当然不紧张了。一放松就解放了脑,人就健康,思想和心态也变化,这是内功的第二步。内功让人沉着,思维敏捷,用在打斗中远比力量更有效,也更可贵。内家拳的所谓养身功效也在于此。练内家拳是可以治好近视眼的。

许多人追求内功是看重内功的力量,是舍本逐末了。内功拳在打斗中确有放人丈外的轰

动效果,但这只是借力,不是内力主动做功。内家高手放一个人容易,扔袋面粉就难了。我师教我等推手、散手时常说,“是你自己打自己,我只不过加了一把力。”

内力仍然是肌肉的运动,内力并未超过人的肌肉的能力,让内家高手举杠铃决不会比世界记录高。只是内力使用肌肉的方式很独特,因此力量要大些,但大不了多少,能大50%就不错了,与此相对应的是用力时间缩短了,肌肉的消耗也急剧减少,这才是了不起的。平常人力虽大,但在打斗中用不出来。内功最可怕的是能恰如其分地使用这个力量。内力是准确,而不是光力量大。人其实也就是个箱子,给个力就会动,只要打得上没有不倒的。 比武不是比举杠铃,平常人的力足够了, 打斗中要会用力才真能赢。

许多人到处宣称西方拳击手一拳有几百磅,那是无知,是投降主义。几百磅是个什么概念啊!几百磅的杠铃放地上,拉拉试试。打斗中,一瞬间几百磅,一匹马也做不到啊!就算他真力大,有几百磅,也照打!燕青不也扑翻了任原。

我最初向往武术是为了打架获胜,后来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艺术。打架其实是最容易的,打死人也用不了多大的功夫, 但想会会高手就难了。

打赢流氓的功夫容易练,我在师傅手中象个儿童,但在外面打时手还挺快。 一次在街上和一个横人斗,赢的太轻松几乎没有任何成就感。拉扯在一起时,我一手架着他,另一手远远地甩了几拳,其实也没怎么伤着他。但他没能抬起头还不了手,吃了亏,就往前冲,想打近战。冲过来他就搬我,想使拌子,我架住他一会让他用力,等他搬得实在了,然后顺他的力一拉,人就到地上了,脑袋撞在柱子上。比赛结束。

这次打斗对手很差, 但对我仍是个大的提高:最根本不是力大,而是我居然在那种情况下还能想事情。这种进步让我自己都很惊喜。不过街头斗殴很恶心:那些人在打架前那么凶蛮、无理,打输后又如此可怜、无助,难道人性天生就是无知和软弱的。一个小混混这样也罢了,象刘少奇,都贵为国家主席了,也还是这样。刘少奇被红卫兵殴打,情急中拿出宪法来挥舞,他可曾想过那些被他整的人也是有本宪法保护的,而当年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假使毛刘这些人小时候多打点架, 不知道会不会好一点。

武术用在斗殴上太糟蹋了, 打人并不能带来什么快乐。练了武要和高手过招,看看人家的手段如何出神入化,自己又该怎样应对,那才是真的叫人高兴。现今中国社会上,暴烈之气很重,就是“平常百姓也做不得善人”。 学点武不吃亏是对的。

打斗中力量并不太重要,是个人都有足够的力量取胜。最重要的是冷静,脑子要清醒, 不能紧张, 不能怕。许多善打架的人,一点功夫也没有,就是因为沉着,天生的力量就够了。对方也是人,凶巴巴的样子其实是害怕,好对付。真正的高手,由于气在丹田,表现得很平和,不过打起来就如猛虎。我师有次在批发市场打一群爆发户, 一人对八个,还倒陪了七百块汤药费。

那帮人是横惯了的,并没什么本事,终于倒了大霉。说来很气人。明明是他们的汽车撞了停着的自行车, 他们还有理了。 我师本想算了,结果那开车的还故意松刹车,把自行车的轮子压弯。这明摆就是欺负人嘛!那帮人从车上下来一群, 我师怕他!窜进去,照当头的胸上就是一拳,拳劲透胸而过,那厮吃打坏了骨头, 鼻涕口水和着血流,站那就不动了。

一群人围上来, 又抹袖子,又嚷嚷的, 样子挺凶,却都不走近。欺负弱小惯了的,哪见过真阵仗。 我师动了狠心, 一双眼睛怕人,东一掌西一拳, 八个全倒, 搞成了表演。十秒钟,这帮人全到地上嚎去了, 哭的都有。

终于想起有政府了,到派出所解决问题,我师见他们被打得也惨,气下去了, 就倒陪了七百块汤药费。那个当头的被打得很可怜,其他人扇在头上的多, 血留得怕人但没内伤。当头那个胸膛被打透了, 没几年好不了, 恐一辈子都不爽利。

我师身才瘦小, 看不出是个有功夫的, 身高不到一米七,但臂长却有一米八五。 我师三十年功力, 骨头极重,从外表看最多一百二十多斤, 但实际有一百四十多斤。内家功夫练的是筋骨, 肌肉成细长条, 骨头极密。我师每每和武林同道比手, 不用什么周折,只要两指往别人身上一甩,没人受得了, 罗师伯就是个例子。 罗师伯本是练外家拳出身的,一身硬功护体,就是小伙子用榔头敲都不怕,但就怕我师的两根手指, “砍在身上就似角钢, 痛在骨头上”。罗师伯的外家功夫很高,一棵大树两掌一戳,能把树皮戳掉, 要是插在人的肋上当场就没命了。罗师伯年过五旬后,气力下降,外家功夫有点力不从心, 见了我师显露的内家真传后,就想转投太极,欲拜我师为师。 我师年纪比罗师青, 罗师也是一门之首,又是多年好友,就以大师兄的身份代何其松师收罗师为师弟。罗师伯是老武林,见过大世面。 讲了很多武术真经, 让我等大长见识,从此不敢轻视外家拳。

我师住在火车站附近, 社会治安很乱。我师晚上出来教拳,只带把棕竹扇子就够了。棕竹扇子有弹力很结实,只要用上抖弹力,足够敲断人手的骨头。我师感于社会治安不好,教了我等很多实际的防身术,苦练了太极拳里的几招, 比如提手上势,金鸡独立,斜飞式等。 提手上势就是踢对方的迎面骨, 如果穿着皮鞋,用鞋边一插,就象刀劈斧砍一样可怕。太极拳里许多招式都是能立取人命的。 只要用上了内力,一把棕竹扇子就是一把刀,两根手指就是剑。(剑法中左手捏的剑诀就是一把用来点穴的短剑,太极剑法是两把剑,可惜如此基本的道理都每人懂。)我们师兄弟每人都买了把扇子,很有点派头。如果没有扇子,一本书也行,书脊弹人照样打断骨头。 生活中有很多可用的武器,对付持刀歹徒很管用, 不须怕。

持刀歹徒并不可怕,但是现在军体拳等教的空手夺刀方法是万万用不得的。想踢掉或扭掉对方的刀是很愚蠢的。会用刀的人,其实不用刀也能伤人,刀也就是个幌子。如果你的注意力全在刀上,他的拳脚就可以随意伤人了。有些有经验的歹徒还故意左手持刀,就是诱你上当,好右手伤人。对付持刀的歹徒,别一门心思想夺刀,关键还是要打击对方, 把人打倒了,刀还能伤你!如果去踢敌人的腕子和抢人的腕子,你一伸手别人手里的刀挽个花就能把你拉道口子。

对付刀和一般打斗差别不大,都是注意别让对方落着根,没根劲刀是捅不出力、伤不了人的。会用刀的人, 刀刃是向上,刀总挂在腰边,不轻易出刀的,目的是一但捅进去就用腰力往上拉,这是军队在战场上用的立取人命的招术。碰到这种人你就走, 他懂其中的奥妙,是不会追的。

一般的歹徒拿把刀乱捅,那就好办了。他总想着刀,你就可以指东打西,比如假装夺刀,在他收刀时戳他的眼。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用衣服去挂他的刀,那些傻叉总是把刀磨得很快,一碰就挂上,衣服挂上后换个方向,用个脆劲一弹就能把他的刀拉掉。

911那次,若是我在机上,只要用个毯子叠成两层,象斗牛士一样往刀上一蒙,傻阿拉伯肯定会使劲地捅啊捅的,毯子又没绷紧哪里捅得开, 趁他忙那头,这边拿把长点的钥匙就插丫脑门上。 没毯子用坐垫、枕头都行,只要是软的织物, 软东西不搭力, 最麻烦, 软索捆猛虎啊!

真正的高手不怕你那大棒子偷袭,就怕洒个网子给缠住了脚。不过谁要是敢拿网出来,高手见了肯定会动杀心。内家高手,功夫全在脚上,身法快如鬼魅,你还没来得及抬手,一个快步冲过来,先就收拾了你。

人身的力全从脚上来,脚一定要站实了身上才能做动作。就象电影《骇客帝国》里一样,身体晃啊晃的,脚却一丝都没动。《水浒传》里有个关于脚的打斗细节写得最真实:话说卢员外遇害,燕青逃到城外腹中饥饿,因逃得匆忙身边无钱,看两个客商在道上赶,便欲抢劫,但又不想伤人性命,只是上去一拳打翻了一个。被打翻的正是石绣, 另一位好汉便是杨雄, 只见杨雄回身就是一棒,打在燕青的腿上,燕青吃痛倒地,石绣上来就想捅一刀,好在看见了燕青袖口的花绣。这场打斗波澜不惊却充满智慧。杨雄果然是个街头斗殴的高手,回身一棒就往膝上打,不高不低的最是难躲。要是打头,腰一晃就闪开了,以燕青的身手这一棒也只有生生地忍了。好个燕青,果然是能扑翻任原高手,若是换了旁人骨头早就打断了,燕青钢筋铁骨,只是吃痛不过而已。杨雄这一棒是下了杀心的,燕青没被打坏,除了骨壮,想是知道该如何“忍”。

内家功夫里有“硬碰硬”的招法。我师传我的诀窍就是,一定要用上根劲,碰撞时骨头一转,看是两个人碰骨头,其实是我在小小打了他一下。骨头这一转就把横向的来力变成了纵向的力通过骨架传走了,纵向承力再大骨头都不会断的。对方骨头若是不动,只有吃打伤了。我以前踢足球, 胫骨碰着就痛,现在被人蹬踏都无所谓,一是的确骨硬了, 二是用上根劲。足球巨星,所以敏捷胜人,还不受伤,全是有根劲,马那多拉被踢的还少了, 又怎么样。中国足协的蠢货,不练点根劲,跑一万米有屁用,他们那里知道米卢天天带头玩足网球的用心啊!小子我体会到根劲,就是*学着踢足网球踢出来的基础。

恩师又天天压,“硬了”、“软了”地搞了整两年,终于有一天福至心田就碰上了。

人的骨架的设计很奇妙, 许多关节的接触面都是开槽的马鞍面,而且骨头两端都很粗大,这种设计能把很大的侧向力转变成沿骨头走的纵向力。太极拳处处讲根劲,根劲其实就是骨力。 太极拳经曰:“力由于骨, 劲出于筋”,还有“劲起于脚”、“节节贯通”之说,就是讲的手上的一拳其实是从骨架上传来的腿上的力。手才多粗,腿又多粗,拳击打半天倒不了一个,内家拳只一掌一拳就能取人性命,原因就在于此。 西方人为求这一招至胜,只知力大好用,却越练越蠢笨,而我们的老祖宗真是太聪明了,怎么就想的到。现在西方把人体每个关节形状细节搞的很清楚,象脊椎有六个自由度,每个自由度的上下限等等,但是就是不知道每个角度的具体力度能是多少,什么样的安排能最出力又最小伤害。这是算不出来的,矩阵太大,而且有些假设还是错的。老外要是懂得什么是根劲,整个运动科学的许多结论就得推翻了重来。

如果有什么手段记录下我师每个动作各关节的细节, 那才真是宝贝啊!到时候众看官想学功夫就容易了,买张光盘就得。体委几十年来为了庸俗化太极拳, 鼓吹陈王庭创拳说。

如何形容武术高手篇五
《武术》

武术:序号 选项 内容1 TRUE 太极拳练习中常说的“坐腕”是指腕关节向手背、虎口方向屈翘。2 FALSE 陈式太极拳的主要动作是:缠绕、螺旋、连贯圆活。3 TRUE “简化太极拳”也可以称为“二十四式太极拳”。4 FALSE 武术中的“短兵”指:刀、剑。5 FALSE 武术主要包括:套路与散打两大运动形式。6 TRUE “少林拳”属于外家拳,“太极拳”属于内家拳。7 TRUE 武术中的“四击”是指: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方法。8 FALSE 武术长拳中常用的呼吸方法是:提、托、吐、沉。9 FALSE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六种。10 FALSE 练习太极拳必须连贯圆活,势势相连。11 TRUE “式正招圆”是对武术练习者动作规格提出的要求,形容动作的规范工整。12 FALSE 武术中的“三节”是指:根节(肩、胯)、中节(肘、膝)与梢节(腕、踝)。13 FALSE 武术中的对练项目属于武术搏斗运动形式。14 FALSE 武术的基本步型是:弓步、马步、虚步、弧形步、仆步与独立步。15 TRUE “弹踢”的力点要求力达脚背。16 TRUE “蹬踢”的力点要求力达脚跟。17 FALSE “弹踢”“蹬踢”都属于武术中“直摆性”的腿法。18 TRUE 武术中主要的拳种为:长拳、南拳、太极拳。19 FALSE 武术段位制共分为“三段”“六级”。20 FALSE 武术段位制中最高级别的徽饰图案是:“金虎”21 TRUE 武术初段位中最低级别的徽饰图案是“青鹰”22 FALSE 武术中的“插步”必须两脚全脚掌着地。23 FALSE 武术的主要特点是“健身”。24 FALSE 春秋战国时期是武术的大发展期,当时民间习武之风盛行。25 FALSE 太极、八卦、南拳均属于武术的内家拳。26 TRUE 孙式太极拳也可称为“活步太极拳”。27 TRUE 长拳的拳型主要包括;拳眼、拳心、拳面、拳轮、拳背。28 TRUE 长拳的五种基本步型是弓步、马步、仆步、歇步、虚步。29 FALSE 弓步的要点是挺胸、塌腰、虚实分明,身体重心落在后腿。30 TRUE 长拳冲拳动作要点是出拳要快速有力,要有寸劲,做好拧腰、顺肩、急旋前臂的动作。31 FALSE "弹腿的动作要点是:挺胸、直腰、收髋、踢腿时膝由屈到伸,脚面绷直,力达脚跟。"32 TRUE 腾空飞脚的动作要点是左腿屈膝收控于右腿侧。在腾空的最高点完成击响动作。击响时上体微前倾。33 FALSE 太极拳的弓步步型和长拳完全相同。34 FALSE 太极拳的身型要求,头要自然伸直,做到尾闾中正。35 TRUE 太极拳掤法动作是前劈由下向上、向外张架,后手可随之下按,两手臂成弧形。36 FALSE 太极拳退步练习的要点之一是,退步时的动作轨迹成直线形。37 FALSE 太极拳蹬脚的要点强调,脚尖勾起,力达脚掌。38

TRUE 基本剑法是剑术技术的核心,是剑的技击运用方法和运动方法。39 FALSE 基本剑主要有:剑首、剑柄、剑格、剑身、剑脊、剑刃、剑尖等。40 FALSE 刺剑动作:立剑或平剑向前直出为刺,力达剑身。41 FALSE 挂剑的动作要点是贴身弧形撩出,力达剑身前部。42 TRUE 散打实战姿势:动作要点强调暴露对方打击的有效部位尽量缩小及站位要便于进攻和防守。43 TRUE 散打中冲拳要点是上体不要前倾,拳面领先,大臂催前臂,发力于腰,拳要快出快收。44 FALSE "散打中蹬腿的要点是展髋、挺膝,踹出时一定要以大腿推动小腿直线向前发力,力达脚底。"45 TRUE 摔法之抱腿前顶:双方由实战姿势开始,上左步,身体下潜闪躲,然后两手抱对方双腿膝窝下部,两手用力加拉;同时用左肩前顶对方大腿根部或腹部,将对方摔倒.46 TRUE 缠腕擒拿法的动作要点是:左手扣按要牢固,上步要快,切腕要有力。47 TRUE 少林拳术的特点是注重技击,立足实战,其拳路短小精悍,严密紧凑、巧妙而多变。48 FALSE 劲部被掐解脱法的要点是转身要快、要准,扼喉要准、要狠。49 FALSE 定步四正推手法是常见的太极推手实战技术练习之一。50 TRUE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51 TRUE 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黏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手推出或推倒,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52 TRUE 少林拳手法要求出拳、出掌“曲而不直,直而不曲”。53 FALSE 长拳推掌的要点是出掌要快,注意拧腰、翘掌、力达掌心。54 FALSE 擒拿与解脱是武术对练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55 TRUE 太极拳要求“身械协调”、“身械协调”,就是武术中常讲的“手、眼、身、法(剑法)、步”的高度协调统一。56 TRUE 十六式太极剑是中国武术段位制“三段”的技术考核内容,三十二式太极剑是中国武术段位制“四段”的技术考核内容。57 FALSE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两种:内缠丝和外缠丝。58 FALSE 陈式太极拳的震脚、发劲、跳跃是最显著的特点。59 TRUE “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的运动特征,可以说是太极运动特有的演练特点。60 TRUE 在太极剑中,“剑我合一”一是指剑与身体的协调配合;二是指剑与思想意识的紧密配合。61 FALSE 根据动作的组成,可将散打技术大致分为主动进攻型技术和防守反击型技术两大类。62 FALSE 少林拳法“以勇名天下,主搏于人”,主张以静制动,后发制人。63 TRUE 太极拳法讲究以静制动,动中求静,它的技击法

主张避实就虚,以柔克刚,以逸待劳,后发制人。64 TRUE “十二型”是用自然景象和动物来比喻武术中的十二种动静之势,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65 TRUE “四击”,是指武术中的踢、打、摔、拿四种技法。66 TRUE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比喻长拳的运动特点。67 FALSE 传统医学与武术的关系是单向的,即只是医学对武术有影响,而武术对医学无影响68 TRUE 太极拳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影响,而且对调解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都有独到之处。69 TRUE 练习长拳能够发展肌肉,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脊柱的柔韧性。70 FALSE 经常长跑会降低身体的柔韧性71 FALSE 武术只注重外形之美,在技术上要挥洒自如,体现阳刚之气。72 FALSE 柔韧性就是身体的柔软性。73 FALSE 所有的武术运动都要求动作迅速敏捷,有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灵敏和力量等。74 FALSE "武术的目的和别的体育运动一样都只是为了单纯的练力量,练韧性,练耐力。"75 TRUE 五禽戏相传是由东汉名医华伦模仿熊、虎、猿、鹿、鸟5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医疗气功。76 TRUE 拳谚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从中可知,古人视丹田一口气为“内”,筋骨皮为“外”,这就是传统拳术中“气、形”的内外论。拳术基础功夫的“内清虚、外脱换”,就是对于“内气、外形”的艺境而说的.77 FALSE 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所以,只要刻苦修行,就一定可以达到“刀枪不入”境界。78 FALSE 武术的四击是指:踢,打,摔,拽。79 TRUE 武术的八法是指:手、眼、身、步、精、气、力、功。80 FALSE 武术攻防的关键在于力量,而不在于“出其不意”。81 TRUE 在拳法技击上中华武学把阴阳、刚柔、动静等这些哲学观念融合了进来。82 FALSE 武术主要是以踢、打、摔、拿、四技为主,散打也同样以这四技为主。83 TRUE 基本枪术技法:持枪稳活,前管后锁,两手持枪,稳而不死,活而不滑,持枪之势,贵为四平,所谓四平,即顶平、肩平、脚平、枪平。84 FALSE 擒拿与解脱不属于武术技击方法85 TRUE 少林拳多走刚猛一路。中原人身高体壮,伟岸多力,性格憨厚,所以拳路多是大开大合,劲力迅猛,充分发挥臂长腿长的优势,放长击远,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中原人重心较高,因此特别注意发挥腿击的优势,主张“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又有“手提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86 TRUE 一类拳套过分追求姿势的美观和技巧的高难,而不注重动作

是否体现技击性,拳套中缺少踢、打、摔、拿的实用招法,武术界常用“花拳绣腿”来形容。87 TRUE "“枪扫一大片,棍扫一条线”,形象地描述了枪和棍的动作特点"88 TRUE “十二型”是用自然景象和动物来比喻武术中的十二种动静之势,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长拳运动中的节奏感89 FALSE 弹踢动作要领是一腿支撑,另一腿勾脚尖屈膝提起,向前蹬蹬出,力达脚跟。90 TRUE 武谚曰:“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这里的六合指内六合、外六合。外六合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习练之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这便是发力的顺序。内六合是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脑子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可以导引气的流通,气可以促使劲力的顺达,力可以使筋骨坚强,筋骨坚强便使身体的血充足。91 FALSE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的拳术没有刚猛快捷的拳招。92 FALSE "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兵器时代,武术的技击作用并不是那么突出."93 TRUE 形意拳的运动特点是:朴实简练、动静分明,动作严紧、手脚合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实、稳固沉着。拳谚中所说的“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迈步如行犁,落脚若生根”、“三尖相照”、“三节相随”等都形象地反映了形意拳的技术风格特点。94 TRUE 劈棍的动作方法是:棍由上向下猛力劈出,力达棍前端。95 FALSE 套路运动和散打运动中的弹踢腿的技法要求是一样的。96 FALSE “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踢人”的意思是武术技击方法主要是用脚来攻击。97 TRUE “拳似流星,眼似闪电”是对武术运动中拳的速度之快和眼神之凌厉的形象比喻98 TRUE 传统武术技击中,一旦他人贴靠近身,或被人搂抱时,最有效的制敌方法并不是摔。正如拳谱中所讲“浑身无处不是拳,碰到哪里哪里击”。99 TRUE 少林拳法《打法二十四诀》中,前四个字“扳、唤、搅、撂”中的“扳、唤”,讲的就是在对手未动之前我方出击之法;而“搅、撂”则是当我方用“扳、唤”之法引对方已动之后即顺势打势、取胜对方的拳法,这就是“引进落空”的哲理所在。100 TRUE 肘击法中的顶肘是用肘尖来攻击的101 FALSE 剑术的技击特点是以力取胜102 TRUE 马步是武术运动中特有的锻炼腿部力量的方法之一103 FALSE 武术套路比赛中的集体表演是指四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演练,可变换队形

与图案和采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104 TRUE 散打比赛的服装护具有全护型(拳套、护头、护齿、护胸、护裆、护腿、护脚背)和点护型(只戴拳套、护齿和护裆)两种。105 TRUE 散打比赛的体重级别分48公斤、52公斤、56公斤、60公斤、65公斤、70公斤、75公斤、80公斤、85公斤、90公斤、90公斤以上11个级别。106 TRUE 武术套路比赛按年龄可分为:成年赛(年龄在18周岁以上,含18周岁)、青少年赛(年龄在12-17周岁)、儿童赛(年龄不满12岁)。107 TRUE 武术散打比赛的性质分为团体比赛、个人比赛。竞赛方法可采用分级循环赛、单败淘汰赛,双败淘汰赛。108 FALSE 每场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净打2分钟,局间休息2分钟。109 TRUE 武术比赛场地规定个人项目14m× 8m,集体项目16m × 14m。110 TRUE 武术套路竞赛10分为满分,以运动员现场发挥的技术水平为依据,根据竞赛规则要求,运用减分和给运动员创新难度动作加分的办法进行。111 FALSE 武术比赛自选套路的时间不少于3-4分钟.112 TRUE 一套完整套路的组成是由几个“简单动作”连接组成一个“组合”,再由几个“组合”连接组成“一段”(或称为趟),几“段”连接起来再加上“起势”和“收势”就成为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113 TRUE 武术套路比赛新规则的裁判分别由A组裁判(动作规格)分值为5分;B组裁判(演练技巧)分值为3分;C组裁判(动作难度)分值为2分所组成114 TRUE 散打比赛场地为高60厘米、长800厘米、宽800厘米的木结构的散打台,台面铺有软垫,软垫上用帆布蒙盖。台中心画有直径100厘米的阴阳鱼图。115 TRUE 武术套路比赛新规则中A组裁判主要是从动作规格演练时出现的错误或失误,如身体出界、失去平衡、器械碰身与掉地等错误进行扣分的。116 TRUE 少林拳的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117 FALSE “刀如猛虎,剑似飞凤。枪扫一条线,棍打一大片”这表明刀枪剑棍都是我国古代武术器械118 TRUE 武术套路比赛新规则中B组裁判,主要对运动员的演练技巧、编排、布局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119 TRUE C组的裁判是根据运动员所报难度进行“是”与“否”的确认,120 FALSE 武术套路比赛中无时间规定。121 FALSE 散打比赛不准用头、肘、膝和反关节的动作进攻对方,可以死拉硬推对方下台,不许用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的摔法或有意砸压对方。不准用腿法攻击倒地者头部。122 TRUE 长拳技术有八要素,分别是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 神、劲力、节奏,呼吸。123 TRUE 散打胜负的判定:每局比赛结束,按照边裁判员的评判结果,色牌多者为

如何形容武术高手篇六
《中国武术的介绍》

中国武术的介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易经的根据下,中国武术诞生了,武当,少林,合阴阳两仪之表,内外两家,南北两派合四象之属,太极,形意,八卦,洪拳,通臂,八极,戳腿,咏春共八大名门,软硬兵器各XXXXX,合记三十六,明暗兵器各半,正宗两千,旁门无数,合计一万之数."范围天地之化而无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武术就这样无根无极,最高境界也成乎天人合一.大小周天相合.正所谓大周天知人,小周天知己也.中国的武术在练习上也与现在体育训练不同,武术讲求练习桩功,头上顶而目平视,力从足上起,因在武术中,地为力之源,一切力量从地起由足而上,经身而形于掌指,即所谓“整劲”,形成一个正三角形的体志。(西洋拳击为倒三角,总有不平稳之感)正是∶手上是两扇门,脚下是一条根。而且中国武术讲求练气,纳气于天以养“精”,行气于身以通经络,运气于腠理以护身,使气于骨以克敌。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爆发出远远超过肌肉所能发出的力气,这便是气的威力,当然现在很多人说这个不科学,那么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来证明一下气功吧,李小龙,也许大家都被他电影里发招时的呼啸所震撼吧,其实那便是以气催力:吸气后“闭气”以待,同时微起气门,用力呼出适量的气体,也可叫做聚气,聚气成力。在中国气功中又有内气与外气,外气当然是指呼吸之气,内气是通过气功锻炼获得,可随人的意识在体内运行的无形无象的能量,当然,就像中国的经络XXXXX位一样,这些都让人感到费解,应该说,现在的西医已经能证明经络的存在了,但是至于中国人是如何发现的经络却让西医难以捉摸。再拿劲与力说一下,整天听有人说自己劲多大,其实这个应该纠正下,因为劲专指拳术训练后,通过人体肌肉组织迅速收缩而爆发出的。而力,则是指常人挑、担、推物体的力气。这里用蛮力来说就容易理解得多了。劲蕴藏于内,不老,而力则会随身体的衰老而减少,就像看到老人的肌肉萎缩一样。至于劲,由内外,明暗,阴柔之分。这里就不详述。再说下中国武术的境界,都说先发制人,其实武术高了后后发制人最容易令人心服口服。这便是内家拳的境界了。在易经里有提到“乾坤成列”、“刚柔相摩”、“刚柔相推”、“动静有常”。所以内家拳曰: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慢打快,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说到这,以慢打快就让很多人费解了,这不是挨打么,其实它是在告诉我们,当我们的意识里将对方的动作看得很慢时,那么他的出招破绽就更容易被发

现,我们就更容易打败对方。当然这个慢在旁人看来也是很快的,就像一个专业网球训练员,他的经验越丰富,应付对方的攻势就越轻松。还想说下太极,太极拳算最普遍的拳种了,因为它出招缓慢,大多数人都用来养生,学校也要求学生学太极,但在太极拳的教授过程中确有很多学生将太极拳的一些动作用猥琐来形容。须知,武术不便的核心是技击,虽然目前用来教学的简化太极拳的技击性大减,但若细心品味仍能从中品味到很多招,太极的动作应是高超,高雅,高尚的,这也是中国武术的特点,我们应该把意识注入到每个动作里,这样才能发现他的魅力。关于技击性,这里想用必杀技来说一下,什么是必杀技?不要整天被游戏里练的必杀技所误导,其实只要当一个动作做的熟练随感而至,有速度,有力气,都能成为必杀。当然,高深的拳种不乏威力更大,但都是讲求“熟”。“阴阳不测之谓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者谓之变,推而形者谓之通。武术的最高境界当然是气被用来当武器。像金庸的武侠里面吧,是整日带剑的令狐冲利害呢,还是用六脉神剑的段誉利害呢?就算你说他们时代不一样,我们也完全可以拿出一个标准:任我行的吸星XXXXX该是丁春秋的化工XXXXX的缩影吧?貌似威力还大打折扣。。。“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里想说武术的核心虽然是技击,但学武并不是用来争强好胜的。武术,是用来防身健身的,是用来形侠仗义的。

如何形容武术高手篇七
《中国功夫神话》

中国功夫神话 2010-11-23

专题按

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当属中国功夫。

通过风靡世界的港台功夫片,中国功夫在全世界拥有大批狂热拥趸,每年都有无数迷上功夫片的外国人到中国学艺。近些年来,类似“中国功夫VS日本空手道”、“中国功夫VS美国职业拳击”、“中国功夫VS俄罗斯散打”、“中国功夫VS泰国拳王”的比赛,在中国举办过多次,几乎每次,中国都以绝对优势获胜。

然而,中国功夫又是水分最多最有争议性的一张名片。

中国功夫天下无敌的说法,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深信不疑。

但是,在K1、UFC、PRIDE等被公认为世界最顶级职业格斗的决赛圈里,几乎见不到中国选手的身影,而参与其中的中国选手,胜率竟然不足50%;而这些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甚至已有赶上像NBA这样的传统体育赛事的比赛,国内媒体几乎完全不予报道。

而那些被请到中国、被打得落花流水、代表着美国职业拳击、代表着俄罗斯职业格斗的高手,几乎全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业余选手。

人们相信,在中国民间,隐藏着大批盖世功夫高手。但是,曾与民间各种门派高手交流过的当代体育家们看来,这些人实战时几乎不堪一击,而CCTV等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中,各种听上去名称甚响的门派掌门人,在公众面前,最后都变成了推搡拉扯比赛。

中国功夫真的天下第一吗?中国功夫能不再是体现民族尊严的普通运动吗?在拥有格斗最大潜在市场的中国,能建起开放而拥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赛事系统吗?神乎其技的中国武术,到底包裹着怎样的神话光环,中国武术发展的现实到底如何?

文一:民族尊严与商业利益的盛宴

文二:武林高手何处寻

文三:谁来开拓13亿人口的武术市场

文四:当代世界级自由搏击名人

武林高手何处寻

提要: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描述的盖世武林高手真的存在么?能代表中国格斗最高水平的,是今天的职业散打运动员,还是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武林人士?

□记者 段宇宏

虽然中国散打选手,在中国组织的武术比赛中每次都大获全胜,但散打很难获得中国观众的真正认可。因为散打看上去与传说中的中国武术差距甚大,不好看不精彩,而且不神奇。

散打在大陆从1979年开始发展,只有30年历史,一直被很多民间传统武术人士鄙视,认为这是“拳击加个腿”,不是“中国武术”。其实普通民众的认知,也是把传统武术当作中国武术。人们观念里,真正能代表中国武术水平的,是传说中的民间武术高手。但中国传统武术经过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经年不断加工创造,有多少是神话,多少是现实,从来就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

【一段影像开启的论战】

1953年,澳门,吴式太极宗师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仪(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与白鹤派拳师陈克夫的一场生死比武,在港澳官民和新闻界引起震动。比武原因是吴公仪号称“南北无敌手”,陈克夫遂发起挑战,各大报纸还为此引发了激烈的口水战。

到底如何定输赢,在各方面的挑唆怂恿下,双方签下生死状,决定由实战来“话事”。但香港法律严禁决斗,双方最后移师澳门,并向总督保证决不搞出人命,终获批准。

若只看作家与记者当时的描述,读者脑海中所显现的比武场景必定像经典功夫片一样精彩绝伦,—“兔起鹘落”、“快如闪电”、“腿起生风”是当时文字描述中常用的词。

很不幸,这场比武留下了影像,并且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武术留下的最早实战影像。这个影像被挖掘出来后,无论是那些把武侠影视中的打斗当武术的观众,还是对世界搏击运动已颇为熟悉的人,都发出了一面倒的耻笑。

“还不如两个妇人打斗”,“这是高手在较量吗,连小孩玩闹都不如”„„这种刻薄的评论是看过这个比赛影像的人最常见的评价,“惨不忍睹”已算是非常公正的点评。

这个影像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在网络上引发近几年对中国武术的反思和大论战。以前在专业界有过多次论战,但这次不同,它波及了普通网友。

不少反思的武术迷,自称是从看了这个影像之后开始转变的,此后大量搜求资料,寻求证据。而在论战中,这段影像几乎每次都会被提到。

传统中国武术,远远不是传说和想象中的那样神乎其技。这个结论,特别容易戳到国人的痛处,伤到自尊心,人们觉得最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一直自认为是世界第一的特长,居然不是想像的那样。

就像当年的天朝上国见识到夷狄的坚船利炮,人们对这个残酷事实,本能地持以强烈排斥,虽拿不出有力证据驳斥,但内心仍持有莫名的优越感。

【从“不入流”到“国粹”】

虽然今天人们谈到中国武术时喜欢用“源远流长”来形容,但历史上,无论是武术还是习武者,都长期在中国社会没有什么地位。

秦一统天下之后,韩非子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成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虽然汉代“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地位获得尊崇,但长期的重文轻武的文化中,武术、技击为主流的士大夫社会所不屑,习者多为农民、郎中、艺人,即为“不入流”。

武术和习武者,不但在承平之世不受士大夫和智识阶层看重,即使是在需要杀敌立功之人的乱世,领兵打仗的封疆大吏们也压根就不看好那些神神叨叨的武林高手,历史上真正的习武者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就对当时前来投效的所谓少林高僧一类人印象极差,认为他们根本不堪用,后来仿效戚继光练兵的曾国藩,同样对这种人敬而远之。

不过,中外民间自古皆有“侠士情结”,武侠文艺在古代中国民间同样备受欢迎。退役军官回乡教人练拳,民间习武者从军或卖艺,均对武术传播能起到作用。

明清交替,很多明朝官兵组成秘密社团潜入民间,以教拳卖药作反清活动的掩护。为吸引更多农民信众,给自己的拳法创设一套建构于阴阳五行之类的体系,再附会上历史名人及各种传奇故事,于是就形成了诸多门派。中国近世武术文化突然蔚为大观,即源于此。

在体育界和官方,从民间社会中发掘传统武术价值的尝试,早在民国就开始了。

民国建立,汉民族主义大兴,国粹被纷纷挖掘。而结社集会的自由与新闻自由,使得以前只能在民间底层徘徊的武侠文化和拳师们纷纷登堂入室,他们的神奇故事通过媒体广为传播。

清末至民国中前期,著名的“武术家”几乎都来自农村,其中很多人从军、参政,这使得后来武术被定为“国术”并建立起“中央国术馆”。风气所及,此后中国各地、各党派的军队都有了练拳的习惯。

这种大背景下,中国民间武术门派蜂起,门派体系与传奇故事进一步得到丰富完善。这个格局除大陆中共建政的前30年外,在全球华人地区均延续下来。

国民党人对武术的重视,常人难以想见。他们认为推广武术可强民强国,培养军事人才。1909年,陈其美、宋教仁等即委托陈公哲组织“精武体操会”,训练人才,此为后来闻名的“精武会”的前身,早期的教师有著名武师霍元甲、刘振声等人。

精武会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摒弃门户之见,整合中国武术。孙中山曾光临过它的六周年纪念活动,在10周年时亲题“尚武精神”牌匾赠送,并担任过名誉会长。

1928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不到一年,就在南京西华门头条巷6号设立了中央国术馆,此后将它发展成一套从中央到县级的武术推广体系。国术馆的宗旨是培养师资、推广武术、

审编教材。

当年年底的10月,国术馆举办了第一场全国武术国考,东南西北各路民间高人汇聚一堂,刀枪相见,拳来脚往。除了规定的人体柔弱部位不得击打之外,以打倒对方为胜,规则较为开放,因此诞生了很多武术名人。蔡元培、李烈钧、于右任等担当主委,冯玉祥以理事会长名义前来颁奖。

这应是中国首次公开的最大型比武,直到今天,一直为诸多武林人士怀念,称为武术的黄金时代,那是最真实最精彩的传统武术实战,但可惜无影像资料被发现。

与此同时,随着中外交流的频繁,国人逐渐接触到西方现代体育运动。碰撞因此开始,它直接引起“土洋体育”之争。今天武术界和中医界存在的问题与争议,居然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相似。但武术被质疑的烈度与层次,在民国比今日更甚。

范振兴、吴志青、苏桓东等人著书撰文发起质疑,如《我对国术之所见》、《科学化的国术》、《国术是什么》。他们认为,所谓国术,存在着“托名祖传,自炫其能”、“盲目崇古”、“默守因袭”的陋习,好多修习方式不符合科学的体育训练,他们喊出“国术科学化”的口号

他们还指出,要运用严肃的史学方式梳理武术历史,还原其本来面目,去除神话和传奇,武术要受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等学科的洗礼,反对“阴阳五行”和“丹田运气”之类的说法。

【海峡两岸的殊途同归】

1949年之后,武术在大陆和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走上了一段时间截然不同,最后又殊途同归的道路,只不过因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的发展历程较为滞后。

民国武师多有“会道门”背景,并与国民党政权关系深厚,1949年后,很多迁到台湾或出走海外。中共建政后,也很重视武术,国家体委把“国术”正式更名为“武术”,制定颇多章程规则,逐渐把武术变成套路表演的体育赛事,技击性武术被禁止,民间武林也消失。“文革”中,武术发展几陷于停顿。

1980年代初,大陆开始发展散打,与套路武术并驾齐驱。改革开放之初,兴起中国传统文化热,香港武侠文艺大举进军大陆,在全国掀起一片武侠热、习武热,一直到今天,武校遍布神州大地。以前的各种门派与武术纷纷重现江湖,甚至连金庸等小说中虚构的门派与武术都现身武林,大家立馆招生,讲课授徒,好生热闹。

而国民党到台湾后,一直没有停止发掘传统武术技击价值的努力,定期举办不分门派的中华国术世界擂台锦标赛,八卦掌、螳螂拳等今天难得一见的绝技经常同台竞技。不过从当时留下的影像看,比吴公仪的比武并无出彩之处。

国民党对武术的态度,与对中医的态度相似,都是一开始当作国粹大力弘扬,极力推广,后来理性逐渐占据上风,遂逐渐让其退出官方体制,回归民间生存。武术在台湾,传统的国术实战比赛也是逐渐被现代搏击术的散手(即散打)替代。

目前在台湾,“国术馆”仍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但此国术馆非彼国术馆,已经不授拳,多改行从事推拿按摩、治疗跌打损伤的业务。国术馆与政府卫生部门的冲突近年不断,国术馆不纳入全民医保体系,并有法律规定,国术馆师傅无开处方看病的权利,否则违法。

但是,某些国术馆在激烈竞争中,也悄悄打出有祖传秘方能治疑难杂症的旗号,因开药让患者服后致伤残或死亡的事例在台湾常被报出,政府卫生部门严加查封,因此双方关系紧张。

话再说回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了面前,现有的极少的传统武术的实战影像,几乎得不到认同,或说很假,或说不是真的,那么真的传统武术实战又是什么样子?

【散打的兴起】

改革开放前,武术技击性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容易被扣上崇尚暴力的帽子。

梅惠志自小修习传统武术,有一大堆头衔:首任北京武术散打队总教练,武警北京总队散打队总教练,京港搏击会总教练。他还是大陆散打运动的先驱之一,培养了很多全国散打冠军。

梅惠志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武术队常出国访问,也为来华访问的外宾表演,有好事的老外就问:“那这个能不能实战,可不可以试一下呢?”这种提问经常难倒主人家。

武术技击性的问题,就这样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实战这种“新鲜事物”,官方认为具有危险性,秉持着既重视又要谨慎的心态,摸着石子过河。1979年,国家体委首先委托浙江体委、北京体院、武汉体院进行对抗性武术的试点训练,同年5月在南宁的观摩会上作了首场汇报表演,散打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这个时候,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的摔跤教练梅惠志,常带着一帮人练习拳击及类似散打的自由搏击项目,在北京武术队主教练吴彬和中国式摔跤教练李宝如帮助下创办散打队。

经过多年探索,官方的武术人士吸收西方现代体育和搏击运动的很多元素,终于建立起一套散打运动体系(也即锦标赛体系),但传统武术套路的竞赛机制仍保留下来。

此时,民间的传统武术在武侠文艺推动下,也“蓬勃发展”,分歧就此产生。民间武师认为官方的套路武术是花拳绣腿,还认为散打不是中国武术,只不过是“拳击加条腿外带个摔跤”,多抱以藐视之情。

1980年代,官方在探索期,也常举办一些试验性比武,同意民间拳师们上台与散打运动员较量。梅惠志本人就有颇多这种经历。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散打试验赛,民间拳师跃跃欲试,上百人来自八卦、形意、太极等各拳种。但是,即便是当中最强健的民间拳师,仍与散打运动员有巨大差距,进入半决赛时,剩下的都是散打运动员。

1980年代中期,梅惠志又带领队员赴河南嵩山、湖北武当参加擂台赛,来的民间高手更是“琳琅满目”,很多身着奇装异服,有扮成行者武松样的,有扮成道士样的。还有人当场表演绝

如何形容武术高手篇八
《武术的锻炼价值》

武术的锻炼价值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斗和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可以全面锻炼身体各项素质,还具有防身自卫的功能。它为适应人类生存竞争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至现代社会,武术的健身价值已更为人们所关注,在学校中加强武术教育对继承和发

[1]扬民族文化,提高全民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以下谈谈武术的作用。

首先,武术可锻炼身体的柔韧素质。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的能力。它分为动力性和静力性两种。武术的压腿、耗腿、下腰等可以锻炼静力性柔韧素质,踢腿、翻腰等则可以锻炼动力性柔韧素质。据观察发现,经常练习武术的人,其柔韧素质普遍好于一般人。这些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腿踢过头部,有的甚至可将脚尖触及下颌。而没有经过专项练习的人甚至不能将腿笔直地抬过腰部。这是由于武术练习对人体一些组织、结构的影响而产生的。武术练习使人体肌肉、韧带组织的伸展性得到了增强,同时它也改变了关节面的结构,使关节活动自如。另外通过长期练习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功能得到改善,使主动肌收缩时,对抗肌充分放松,降低动作的阻力,保证运动幅度的加大。

其次,武术可以发展人体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依靠肌肉紧张或收缩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它分为静力性与动力性两种。武术中的桩功可以锻炼下肢静力性力量,窜、蹦、跳、跃可充分锻炼动力性力量,武术器械的练习又能有效地发展上肢力量等等。在众多力量素质中,武术又侧重于速度性力量的发展,即使人体在极短时间内产生最快速度去克服阻力的能力。如推掌、冲拳、踹腿等动作,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使拳脚以最快速度出击,并在最后一刻将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作用于目标,如有些武术好手就可以一脚将凌空抛起的木板踢碎。

再次,武术练习可以提高人体速度素质。速度是指人们用最短时间完成一定运动的能力。武术主要发展人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的时间。如在散打练习中,当人的眼睛感受到对方向我冲拳的这一刺激信号后产生兴奋,兴奋沿反射弧传递直至效应器开始兴奋做出防御准备,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使得这段过程所需时间越来越短,从而提高了人的反应速度。再说动作速度,长拳讲究“拳似流星”,意为出拳要象流星一样迅疾有力。又如武术队员可以极快的速度在空中完成前后两次扎刀动作,这都说明了武术对速度的要求和训练作用。

第四,武术训练可提高人的灵敏素质。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长拳要求“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就是形容武术的动作变化多、动静转换快。如腾空飞脚接马步砸拳,由一个快速腾空的动作迅速过渡到两脚落地

生根的马步桩,说明了武术套路练习对培养控制身体姿势和转换动作能力的作用。而散手练习,则又可培养人体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动及时而准确地转换动作以作出反应的能力。

最后,武术练习可增强机体耐力。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武术套路由几十个不同的动作组成,长拳、南拳的大部分动作要快速有力地完成,太极拳绝大部分时间要保持着屈膝半蹲的姿势,不管哪种拳术的练习都可使人体耐力得到有效的发展。武术演练过程中还讲究调息运气。[2]有些优秀运动员一套拳械练完,呼吸仍然能保持平稳,说明武术除能提高一般耐力外,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也都有良好的影响。

就单单拿长拳来说,我们都知道武术是中国古老传统的一项民

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武术从一个赤裸裸的狩猎、战争发展到一个具有多元功能的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具有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一个事物存在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中国武术也不例外。它具有许多长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具有鲜明的价值。 长拳作为武术的拳法之一,自然也有着它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魅力。谈到武术无不让人想起健身养生。武术历来就和中医养生、气功养生联系在重要价值的恰当的概括。长拳的方法极为丰富,手法主要有冲、劈、崩、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顶、盘、格等肘法,腿法主要有弹、蹬、踹、点、铲、踢、里合、外摆、拍、扫等,还有各种摔法、拿法、跳跃、平衡等。其运动特点是撑拔舒展、劲顺击长,快速有力、灵活多变,窜蹦跳跃、腿法较多,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弹性都有较高要求。同时,由于长拳动作大多是用大肌肉群来进行活动的,要求肌肉活动量大而且迅速,需氧量较大,因此对提高心肺功能也有良好作用。除此之外,长拳在其他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长拳具有很好的观赏性,无论是马步冲拳,还是拗弓步冲拳,都能给人以凛然之感,让观者在速度与力量中体会长拳的魅力。从起势、掌拳变换、步法挪移、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其灵活性与节奏感都能给人以震撼。

弹腿,自然流畅。收势之时,深呼口气,只感到全身筋骨舒活,神清气爽,仿佛从指尖到脚跟的每一处的肌肉都在跳动,每一脉血液都在沸腾。练长拳,能使人心肺功能明显增强,体能体质明显上升,身体协调性与平衡性也会有所改善。从健身祛病的立场来说,习练长拳要得到比较好的健身成效,率先也是要维持一种祥和、安然的心态。同时,长拳的顺应性也相等宽泛,男女老少都可以习练。长拳之所以可以存在很好的健身成效,我以为,除了它举措温和湍急、志气相随,相符人体的生理卫生请求,可以推进人体的推陈出新,提高人体脏器器官性能外,更主要的是它对于人的心境、意念的调理。长拳外型上

的紧锁小气、声势澎湃。从基本上来说是心绪、意象上的紧锁小气、声势澎湃。因为我以为,习练杨式长拳,最主要的是心态的调动。如果没有这种惊慌心思来升高人的免疫力,一朝一夕反倒会疾病缠身。 在学习长拳的过程中,我感觉最重要就是身形要稳,而最难的就是下得去但上不来,缺乏基本腿法的支撑力。学习长拳收获最多的就是身体素质提高了不少,至少腿比以前有劲了,可见长拳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项很好的强身健体运动项目。另外,练习长拳还对我们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很大的帮助。当我们感觉自己心情浮躁的时候练一练长拳可以有效的释放压力、平静心态,久而久之,甚至可以放宽你的心胸,让你更加热爱生活。这是现代年轻人所特别需要及必要的。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长拳是以各种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腿法、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动作组成。构成了各种屈伸、回环、扭拧、折叠、旋转等身体运动形式,并要求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因此系统地进行长拳锻炼,有助于青少年柔韧、速度、力量、灵巧、协调、耐力等素质的增长,对培养和发展肌肉的伸展性、爆发力以及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极有帮助。除此之外长拳演练对精神、意识、呼吸都有一定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长拳锻炼不仅能够利关节、强筋骨,而且使内脏得到锻炼。由于长拳动作多,要求速度快,运动量较大,对氧的需要量大,因此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要求较高,所以经常进行长拳锻炼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长拳中还包含了许多攻防中可用的拳法、掌法、腿法、擒拿法以及快摔法。经常锻炼不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还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丰富的攻防方法。加上教师正确的教学和引导有益于增强阳刚之气和防身自卫能力的养成。 因此,根据长拳的各种锻炼价值我们可以认识到长拳很符合现代人的健身理论要求,即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病患,而且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现代社会的健身理论与方法。不仅要作用于生物的人,而且还要力求适应于现代人类生活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长拳运动以其深厚的内涵、明显的健身效果,恰好符合人们对现代化健身理论与方法的要求。 总之,长拳作为一项武术运动,可以说与少林拳法一脉相承,既是对传统拳法的继承,也是对其进行的创新与发展。长拳以其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遵循娱乐性和健身性的统一,符合人体生理、生物学特征要求,符合科学的健身理论与方法的要求,能满足人们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等要求。其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外交流中频频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拳表演不仅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更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练长拳,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中华武术的弘扬与推广。如今,它已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练好长拳,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整体来说,练习武术是通过人的身体运动实现的,练习者只要进行适度的身体运动就能够增进健康,即使是在以武术作为技击手段的古代人们也没有忽略它的健身价值.所谓"搏刺强士体",一方面说明通过"搏刺"这种形式使人体运动

可以"强士体"是相互依存的.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比较武艺赏罚篇》中说:"凡兵平时所用器械,轻重分量当重于交锋所用之器.重则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败矣,是谓练手之力.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是练足之力.凡平时习战,人必重甲,荷以重物.勉强加之, 庶临战身轻,进退自速,是谓练身之力."戚继光练兵是为了"临阵""临敌""临战"而练"手之力""足之力""身之力",但通过训练可以健身,健身可利于实战则是显而易见的.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说明到清代武术的社会功能已在明显转变,习拳的终极目的已在于"益寿延年",武术的健身价值更是日益突显出来了.

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所以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和中国养生导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增强了武术的健身价值.如轻柔缓慢的太极拳,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受到海内外人群的青睐,它松静自然、气沉丹田,中等强度的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的影响,而且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等,在当代社会有更重要的意义.

由于武术的内容丰富,不仅有套路练习形式,还有对抗练习形式;套路练习中不仅有拳术,还有多种器械;不仅有单人练习,还有对练,并且还有多种拳种和流派.这些不同的练习形式和内容各有其运动特点,所以对人体健康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互补充.可以全面地促进人的身体素质的发展.武术锻炼对人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良好影响,不同的人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爱好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武术内容进行锻炼,以达到更好地增强体制的目的.[3]

由此可见,武术对人体各项素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它对各项素质的发展又是密切联系而非孤立的。肌肉的力量与关节的柔韧性对速度有一定的影响;灵敏素质以其它素质为基础,是各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在整个武术练习过程中它们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所以武术可以全面锻炼身体的各项素质。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学校中加强武术教育对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弘扬民族文化都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The Benefits Of Wushu Lessons. Pamelina Siow. 07 Sep 2010

[2] The Real Story Behind The 42 Step Form (Competition Form) Of T'ai Chi Ch'uan (Taijiquan). Stewart McFarlane. Stewart McFarlane

[3] The Art Of Wushu. Troy Macraft. 08 Dec 2010

如何形容武术高手篇九
《中国功夫神话》

中国功夫神话

专题按

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当属中国功夫。

通过风靡世界的港台功夫片,中国功夫在全世界拥有大批狂热拥趸,每年都有无数迷上功夫片的外国人到中国学艺。近些年来,类似“中国功夫VS日本空手道”、“中国功夫VS美国职业拳击”、“中国功夫VS俄罗斯散打”、“中国功夫VS泰国拳王”的比赛,在中国举办过多次,几乎每次,中国都以绝对优势获胜。

然而,中国功夫又是水分最多最有争议性的一张名片。

中国功夫天下无敌的说法,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深信不疑。

但是,在K1、UFC、PRIDE等被公认为世界最顶级职业格斗的决赛圈里,几乎见不到中国选手的身影,而参与其中的中国选手,胜率竟然不足50%;而这些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甚至已有赶上像NBA这样的传统体育赛事的比赛,国内媒体几乎完全不予报道。

而那些被请到中国、被打得落花流水、代表着美国职业拳击、代表着俄罗斯职业格斗的高手,几乎全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业余选手。

人们相信,在中国民间,隐藏着大批盖世功夫高手。但是,曾与民间各种门派高手交流过的当代体育家们看来,这些人实战时几乎不堪一击,而CCTV等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中,各种听上去名称甚响的门派掌门人,在公众面前,最后都变成了推搡拉扯比赛。

中国功夫真的天下第一吗?中国功夫能不再是体现民族尊严的普通运动吗?在拥有格斗最大潜在市场的中国,能建起开放而拥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赛事系统吗?神乎其技的中国武术,到底包裹着怎样的神话光环,中国武术发展的现实到底如何?

武林高手何处寻

提要: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描述的盖世武林高手真的存在么?能代表中国格斗最高水平的,是今天的职业散打运动员,还是那些隐藏在民间的武林人士?

□记者 段宇宏

虽然中国散打选手,在中国组织的武术比赛中每次都大获全胜,但散打很难获得中国观众的真正认可。因为散打看上去与传说中的中国武术差距甚大,不好看不精彩,而且不神奇。

散打在大陆从1979年开始发展,只有30年历史,一直被很多民间传统武术人士鄙视,认为这是“拳击加个腿”,不是“中国武术”。其实普通民众的认知,也是把传统武术当作中国武术。人们观念里,真正能代表中国武术水平的,是传说中的民间武术高手。但中国传统武术经过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经年不断加工创造,有多少是神话,多少是现实,从来就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

【一段影像开启的论战】

1953年,澳门,吴式太极宗师吴鉴泉的长子吴公仪(鉴泉太极拳社社长)与白鹤派拳师陈克夫的一场生死比武,在港澳官民和新闻界引起震动。比武原因是吴公仪号称“南北无敌手”,陈克夫遂发起挑战,各大报纸还为此引发了激烈的口水战。

到底如何定输赢,在各方面的挑唆怂恿下,双方签下生死状,决定由实战来“话事”。但香港法律严禁决斗,双方最后移师澳门,并向总督保证决不搞出人命,终获批准。

若只看作家与记者当时的描述,读者脑海中所显现的比武场景必定像经典功夫片一样精彩绝伦,—“兔起鹘落”、“快如闪电”、“腿起生风”是当时文字描述中常用的词。

很不幸,这场比武留下了影像,并且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武术留下的最早实战影像。这个影像被挖掘出来后,无论是那些把武侠影视中的打斗当武术的观众,还是对世界搏击运动已颇为熟悉的人,都发出了一面倒的耻笑。

“还不如两个妇人打斗”,“这是高手在较量吗,连小孩玩闹都不如”„„这种刻薄的评论是看过这个比赛影像的人最常见的评价,“惨不忍睹”已算是非常公正的点评。

这个影像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在网络上引发近几年对中国武术的反思和大论战。以前在专业界有过多次论战,但这次不同,它波及了普通网友。

不少反思的武术迷,自称是从看了这个影像之后开始转变的,此后大量搜求资料,寻求证据。而在论战中,这段影像几乎每次都会被提到。

传统中国武术,远远不是传说和想象中的那样神乎其技。这个结论,特别容易戳到国人的痛处,伤到自尊心,人们觉得最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一直自认为是世界第一的特长,居然不是想像的那样。

就像当年的天朝上国见识到夷狄的坚船利炮,人们对这个残酷事实,本能地持以强烈排斥,虽拿不出有力证据驳斥,但内心仍持有莫名的优越感。

【从“不入流”到“国粹”】

虽然今天人们谈到中国武术时喜欢用“源远流长”来形容,但历史上,无论是武术还是习武者,都长期在中国社会没有什么地位。

秦一统天下之后,韩非子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成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虽然汉代“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地位获得尊崇,但长期的重文轻武的文化中,武术、技击为主流的士大夫社会所不屑,习者多为农民、郎中、艺人,即为“不入流”。

武术和习武者,不但在承平之世不受士大夫和智识阶层看重,即使是在需要杀敌立功之人的乱世,领兵打仗的封疆大吏们也压根就不看好那些神神叨叨的武林高手,历史上真正的习武者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就对当时前来投效的所谓少林高僧一类人印象极差,认为他们根本不堪用,后来仿效戚继光练兵的曾国藩,同样对这种人敬而远之。

不过,中外民间自古皆有“侠士情结”,武侠文艺在古代中国民间同样备受欢迎。退役军官回乡教人练拳,民间习武者从军或卖艺,均对武术传播能起到作用。

明清交替,很多明朝官兵组成秘密社团潜入民间,以教拳卖药作反清活动的掩护。为吸引更多农民信众,给自己的拳法创设一套建构于阴

阳五行之类的体系,再附会上历史名人及各种传奇故事,于是就形成了诸多门派。中国近世武术文化突然蔚为大观,即源于此。

在体育界和官方,从民间社会中发掘传统武术价值的尝试,早在民国就开始了。

民国建立,汉民族主义大兴,国粹被纷纷挖掘。而结社集会的自由与新闻自由,使得以前只能在民间底层徘徊的武侠文化和拳师们纷纷登堂入室,他们的神奇故事通过媒体广为传播。

清末至民国中前期,著名的“武术家”几乎都来自农村,其中很多人从军、参政,这使得后来武术被定为“国术”并建立起“中央国术馆”。风气所及,此后中国各地、各党派的军队都有了练拳的习惯。

这种大背景下,中国民间武术门派蜂起,门派体系与传奇故事进一步得到丰富完善。这个格局除大陆中共建政的前30年外,在全球华人地区均延续下来。

国民党人对武术的重视,常人难以想见。他们认为推广武术可强民强国,培养军事人才。1909年,陈其美、宋教仁等即委托陈公哲组织“精武体操会”,训练人才,此为后来闻名的“精武会”的前身,早期的教师有著名武师霍元甲、刘振声等人。

精武会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文化,摒弃门户之见,整合中国武术。孙中山曾光临过它的六周年纪念活动,在10周年时亲题“尚武精神”牌匾赠送,并担任过名誉会长。

如何形容武术高手篇十
《谈谈传统武术文化》

谈谈传统武术文化.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 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 谈谈传统武术文化(下)

2008-04-01 11:18:17 网友评论 2 条 点击查看

武术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有丰富的内容

周伟良:各位网友,上一讲在谈到传统武术文化时我说过,武术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从结构上看可以把武术文化分成三重结构:

周伟良:第一重结构是指武术表现出来的活动形式,比如武术的套路、散打形式、功法练习,外在的活动形式,我们把这一层活动形式可以称之为武术文化的外显层,第二层是指武术文化的中间层,包括诸如武术的训练原则、传承方式等等;第三层是指武术文化的内引层,从具体内容上看是指诸如武术的价值取向,武术的审美情趣,武术的思维方式等等,这一讲我就给各位谈谈有关传统武术的若干思维方式。

周伟良:著名学者张 岱 年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思维偏向》一书中曾经这么说过,“文化应该包括人的行为和思维两个方面,如果说千姿百态的传统武术技艺、功法好比视野中的浪花惊涛,那么,这一文化结构中,作为那一部分的思维方式则宛如海水深处的暗涌,从中显示出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思维偏向。”这种思维偏向,我觉得从方式上看大概有下列四种:

周伟良:第一,素朴的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概念、推理、判断等方式,以揭示矛盾规律的一种审视习惯,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方面的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与阳是两个大话流行之道的根本之料,中国传统中所谓的“道”,离开了阴阳,也就成了一个混沌的存在。因此,阴阳学说是中国哲学中有关万事万物生存变化的关联点,与太极、四向、五行、八卦一起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这个世界总的理论,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

周伟良:传统武术文化的塔尖上也同样闪烁着这一智慧的光芒,可以说,明阴阳之变,求内外合一,是传统武术以及天地精神的一个基本道属所在。中国哲学中的阴阳观作为一种概括性的辩证思维方式,是用对立项的矛盾形式来概括出事物的特征,以便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质。关于这一点,宋代的程意曾经认为,“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指出了矛盾对立的统一辩证性。中国的这种阴阳学术观被引入传统武术理论后,随之派生出了诸如形神、内外、动静、刚柔、虚实、开阖、起落、攻防等一系列自己所具有的文化范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中国的传统拳理中没有了这些概念范畴,那么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以及它的理论体系,就无法得以解释。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就会大大逊色。

中国传统拳种强调刚柔相济

周伟良:传统武术中阴阳范畴的内容比较多,这里我们就选择其中的刚柔来进行一下简要的分析。从资料上看,中国传统拳种无论哪一派别,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非常强调刚柔相济的重要性,由于刚体现为一种强猛的、外在的运动特质,所以属阳;柔体现为一种恬静的,内在

的运动特性,所以属阴。传统武学理论中要求明阴阳,事实在许多地方就是指刚柔,所谓阴阳相济也就是刚柔相济。曾是太极拳书的作者程新(音)在他的著作中有一首七言诗“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歌决里的阴与阳,实际上就是指刚与柔,并且体现为武技的水平,这种观念在其他拳种中也有反映,比如说清末民初的《少林拳术秘诀》,把武技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划分的尺度也就是刚柔相济的程度,其中谈到,武技上乘者,运柔而成刚。如果相对差一点,达到中乘水平者,是偏于刚,而柔少。如果水平属于下乘之技,那就是野蛮粗劣,根本不懂刚柔相济之妙。所以说,求得刚柔相济,乃是传统武术的根本要求。

周伟良:俞大猷在他的书中提到“刚趁他力前,柔趁他力后。”就是指在竞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需要习练者长期训练下的一种综合素质。所以说所谓的刚柔相济从内容上看,首先表现为一种两两相当的实际格斗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刚柔相济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体现为净力的发放,在净力发放过程中必须刚柔相济,如果纯用刚法,力布满身,牵拉不力。如果纯用柔法,则气散不力,落点没有归着力。这句话,于今天我们运动生理学的理论十分相近,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看,如果你的净力过刚,往往会导致全身僵硬,动作不协调,会出现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从而延迟了运动神经系统的传导,加大了对抗肌对主动肌的阻抗,不但动作费力,而且净力落点必不勇猛,打不出来。另一方面,肌肉只有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强度以后,才能产生兴奋,形成收缩,这种刺激,在一定的时月范围内刺激的强度越大,肌肉的兴奋性就越高,所募集到的运动单位就越多,因而,如果动作过分柔弱,必然导致缺乏足够的刺激强度,肌肉的兴奋性就不会出现,从而气散不聚。

周伟良:在训练中我们如何使净力做到刚柔相济呢?前人有一个比较生动的比喻,如同蜻蜓点水,一沾便起。也有人这样形容,没有发力之前豪不着力,如同风吹杨柳,但当你净力发放时,如同天神下界,浑身如铁,不可侵犯。在这种刚与柔的对比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其中蕴含了道的法则和精神。

周伟良:应该说,武术中有关刚柔相济的描述,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武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周伟良:第二种思维方式是情感体验的意象思维。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传统武学训练中直接把握自我体物原则中的重要内容,因为传统武术十分强调习武者在具体的训练实践中把握传统武术理论中的要求、原则,意想在理论上又被称为星象,意想是相对于物相、世相的境界充满了个人思想的境界。这里面异是指客体化了的主体情思,象是指主体化了的客体物象。所谓异和相就是必须要做到异和相彼此发生的两个方面的融合。作为内心世界的意想,一方面具有在线客观事物形象的功能,因为任何客观事物形象都是通过主体的思维方式、认识观念体现出来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另一方面,这种意想也可以产生出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功能,这种没有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事实上就是一种被符号化后的把握。

周伟良:以脱化神明为特征的传统武道,因为中国传统武术历来要求的就是到最后必然进入一种拳无拳,意无意的境界,而这种以脱化神明为特征的传统武道是很难言说的,这种客观存在要求习武者在长期日积月累的不断实践中用心揣摩,感悟,方能有所把握。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汉字,大量带有比兴修饰手法的理论描述,同时也强化了传统武术中的这种意想思维方式。在这种意想思维方式作用下,传统武术就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意想训练,这种意想训练是一个充满了个人现有经验和情感联想的内心世界,在实践中非常具有重要意

义。比如说,以前的太极拳家认为,习拳中必须想其义,“心如梦,肝如剑„„”这种对于人体五脏用了如梦、如剑、最灵便、快如风的不同要求,显然不是一种对理论逻辑演绎以后的概括,而是诉诸于习武者内心自身的经验感受。所以这种东西需要习武者自己体验,是非笔墨所能表述的。

周伟良:因此可以说,通过内心对意想的体验来感悟习武的要求,应该说是传统武术中一个基本法则。有关这样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典籍文献中非常多,比如东汉人所写的《吴越春秋》中提到的越女论首战之道中,比如说清代乾隆年间一本《拳经拳法备要》中,联系到行役拳中描述的“起时直龙升天,落入霹雳击地,起无影,落无踪„„”这类带有比兴修辞手法的理论描述,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审美意识,通过这种审美意识使得文字风姿绰约,但都是一种结论式的要求,缺乏对这种结论的分析过程,因而形成了理论描述的逻辑结构,大多有间断的特点。

周伟良:由于这种理论描述是意想性的,内容与内容之间并不具有逻辑性,这种情况就导致习武者在对这种拳理进行理解时,就不得不依靠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意想思维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刚才提到的意想训练,意想训练从它的训练特征看,不是一种无端的冥思苦想,往往也借助比赋、联想、判断、推导、自我预示等等心理活动来作为和物的方法路径,从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某种相似性或相近点出发,或对于对一事物的形象和本意引申,用另外一个事物去表征,这样就突破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形成一种主客观高度融合以后产生的内在张力,可以说,以个人感悟为特征的意想训练,是传统武术理论中充满中国文化韵味的重要所在。意,在具有鲜明内向性思维中国传统武术中,具有难以磨灭的悠远影响力。

周伟良:前代的太极拳家 吴公藻 曾经解释过这个例子, “意者,设想之谓”。 《程式太极拳图书》的作者曾经说过,所谓的臆,就是看其臆想什么,就拿什么来命名,通过这种命名,能够使人产生联想、预示,从中得到体悟。联想意会的内容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事项,一类是人文事项。关于第一类,其中特别多的是动物类,民国时期著名武术家 孙禄堂 在他的拳义书中曾经记录了行役拳家 宋世荣 一段关于十二行中蛇行的论述,这句话对我们非常有启示意义。他说蛇是盘旋曲伸,刚柔灵妙等式,从蛇的生物特性中他领悟到其伸者是拳的长距也,曲者是拳的短距也„„另外民国初期出版的《少林拳术秘诀》中也说到了。在我看来,所谓的练力、练气云云,事实上是作者的游戏之笔,本身并不具有多大的实践意义,因为任何拳种,精、气、神、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作者所谈的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等等,就是一种意向训练,具体反映在每一个文字注明的意向中间,这才是需要练者体悟的。比如他在谈到龙拳练神时就说到,如神龙游空;练虎拳则要求露目强项,有怒虎出林,两爪爬山之势等等。在最后,作者又特地记上了这么一段话:“以上内容,要学者敏心„„久练可得之。”这种东西是很难用语言去表述的,就像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这种借武喻义的表述,在传统武术中比比皆是,它的特点是能积极调动起习武者对已视对象已有的日常感知能力,从而去构成一种可会意,可思想的途径。因为我们讲到虎、豹、蛇等等,都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中有所耳闻、了解的动物。他要求模仿这种动物特性,这种要求可以揭发习武者内心的途径。

周伟良:然而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就引起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有人可能提出,龙与凤,这两样东西不是客观世界中的真实之物,但是,在我们传统武术训练的一些理论表述中,也常常见到,比如我们刚才说的《少林拳术秘诀》中说“龙拳练神”,比如明代有人谈到枪法时

说,要求像龙那样在深渊而能动云雾,如何解释这一种文化现象呢?一般说来,视角途径应该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感知的物象,但当这一种提出的物象成为一种文化观念以后,它的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大家知道,龙与凤是中国文化民族史上的两面图腾旗帜,就是现在的中国,依然把龙飞凤舞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作为艺术表演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象。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在十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这是一种图腾文化的记忆现象,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武术,就不可能不受到这种文化观念的渲染和影响,龙与凤在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出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图腾符号的世俗化变迁,今天,尽管人们都知道龙和凤是自然界不存在的虚构生物,但是,我们从历史的发生学角度看,他们的构成还是有史迹可寻,是一种被符号化后的整体意会。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和凤获得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真实。

周伟良:关于龙与凤,应该说在传统武术中的比喻是很多的,比如我们以龙命名的拳就有很多,以龙命名的器械也很多。可能很多动作都是由龙和凤命名的,比如“双龙入海”、“青龙探掌”,比如“丹凤朝阳”等等。这类名称在传统武术动作名称中是很多的。属于自然景象的比赋,除了上述谈到的动物以外,常见到的还有山川、植物、雷电等等,这些内容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武术意向训练的表现力,同时也有益于习武者从他自己生活环境的诸多现象中进行直接感悟。

周伟良:第三种思维方式,我们要谈的是经验思维,强调实践性,重行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所谓“道不可离”。就是指,主体不能离开实践,如果离开了实践,就不是道了。这就叫做“可离非道”。因而 “笃行”, 就一向被视为认识人生价值的根本手段,有时候认识一个道理并不困难,难的是在实践中对道理的体验和把握。在一些技艺性的传统文化领域中,形的意义尤为重要,传统武术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武术的历史延传,主要不是通过对典籍文化的认识来进行的,不是通过对典籍的阅读理解进行的。首先习武者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中国武术中的传统武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观念系统,要孝,要敬,要悌等等,要诚信,要讲礼义廉耻等等,这些,我认为就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观念系统。另一个就是由具体行为体现的实践程序,传统武德不管在观念上如何丰富高远,它的根本宗旨就是对内在的人格塑造,而它并不关注形成什么理论体系,这就决定了传统武德从它形成的开始就是实践的,而非思辨型的,要完成武德的人格设计,也只能靠习武者本身对这一观念理解基础上的社会实践。

周伟良:比如我们在开始习武时,老师对于传授者的考察,是考察他的伦理道德,礼义规范,继而是意志品质的磨炼,通过长期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意志品质的磨炼,最后形成内胜外亡的侠义精神,这个过程,都和习武者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紧密相关。换言之,自身的社会实践是完成道德人格完善的唯一通道。

周伟良:另外我们可以从技术提高上看,武术的技术提高同样也是一个实践体悟过程,一部《中华武术史》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历代习武者在一种价值认同的追求下,不断建立、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的发展史,从这个过程中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求实务本,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周伟良: “格物致知” 传统哲学倡导的理论,最真知的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因此 清代学者颜习斋 反对还没看到梅枣就说自己已经穷尽酸甜之旅的虚文之谈。以口传心授为特点的传统武术,也是奉行经验哲学,师父的体验可以讲给徒弟听,但他难以将娴熟的技艺同时直接交付给徒弟,因为这种技艺是师父本人长期习练的结果,只能凝结在师父的个人经验之中,

只能于师父之手,而不能达到徒弟之手,徒弟要把师父的经验以及拳技水平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只能照法实例去做,而不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所以有句话是调侃虚文之谈的,如果从文本知识上就能循到练功的真义,那到处都是大罗仙了,不稀奇了。这句话也是表明在习武过程中实践的不可替代性。但我们从另一方面又要看到,由于传统的习武之道过于偏重实践体验而忽视了理论上的论证、创造,因此使得积累了许多丰富的,闪烁着实践理性之光的经验,很少得到应有的系统整理和传发,大多数是作为一种秘法心决,或者五言、格言,长期流传在习武群体内,最多凝聚为一两句习武秘诀,同时由于过分偏重功行而导致的后果就是,对于一些妄语从从,言之多无边际的妄谈,只能采用经验否定的方法,在实践中试。

周伟良:然而缺乏了理论深度的经验否定,在实践中是有很大缺陷的,第一,这种经验积累必须全凭习武者个人的实践体悟观其功能,主要靠自己个人长期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但是这种实践如果当你一旦走入歧途,功夫越深,残害越烈,这种以经验来否定,另一个带来的局限就是给一些虚妄之说留下了很大的活动空间,到目前为止,还有人在渲染一些怪力乱神之谈,不能说与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传统理性的批判无关。

周伟良:第三种局限,由于偏重于实践,长期以来,在相当一部分人士中形成了一种重术轻学的定势,导致他们的内心深处很难有一扇向科学理性敞开的大门。最常见的,咱们谈理论,因为武术的发展在当代要体现为一种理论上的积累与发展,这种谈论的理论与实践有关系,但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当人们在谈理论时,有的人由于对这种理论认识的重要性不够,积累得不够,往往就会采用一种自己的技术否定,最常用的一句话是“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意思是,咱们比试比试。言下之意是,我打得过你,那么就是我说得有理。很显然,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对于理论的评判方法。理论的评判需要理论的规范,技术的评判有它自己的规范,两者有关系,但不是一码事。因此,我们既要强调传统武术中躬身践行的实践原则,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我认为这也是传统武术实现自己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传统武术要实现现代化转型,其中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在理论推动下完成,这是农耕社会和当代社会的区别所在。

周伟良:在农耕社会中,武术的发展是以经验积累为动力的,而在今天,武术的发展既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它的实践,显示出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周伟良:第四种,以类度类的类比思维,以类度类类比思维的特点,是通过并不存在的逻辑关系比赋推理,或者 交感互渗 ,被社会文化学者称之为的原始方式,从一个已知对象的知识推演扩展到另外一个未知对象,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的以类渡类,及交感互称的类比思维是非常危险的,而这种思维同样给传统武术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文化印痕。比如说,传统的武术理论中,很多人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这种五行学说被渗入到武术中以后,不少拳种纷纷把这种东西强行分配到自己的技术动作上,五行生克无处不有。大家知道,传统五行学说中讲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随着五行学说的深入,相生相克的理论被传统武术引入,一些拳种也照样弹起了这把“五弦琴”,说什么拳能克什么拳。这方面,行役拳是一个代表。事实上,按照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理论类推出来的什么拳克什么拳,事实上就是一种以类比类的类比思维结构。

武术的取胜之道全在于个人的平时训练

周伟良:大家知道武术的取胜之道并不在于哪种拳种是绝对的法宝,全在于个人的平时训练,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175805.html

    【如何形容武术高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