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的含义

| 商务师考试 |

【www.guakaob.com--商务师考试】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
守望者的含义(一)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朋克摇滚的反叛与灵魂乐的激情

2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5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6 从认知语境角度探究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7 中西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对比

8 中英爱情谚语的隐喻研究及其翻译

9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10 浅析中学英语写作教学

11 当代中美青年恭维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12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

13 从依恋理论看《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悲剧性格的形成

14 埃德娜的觉醒——对《觉醒》的心理女性主义分析

15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16 法律语言浅析

17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18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

19 幼儿英语口语培养

20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

21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22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

23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24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25 对《呼啸山庄》中女主角的女性哥特情结分析

26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7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28 从《喧哗与骚动》中看复合式意识流手法

29 斯威夫特和笛福眼中的英国社会——基于对《格列佛游记》和《鲁滨逊漂流记》的比较 30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词汇策略的研究

31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imal Farm

32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33 An Analysis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The Child in Time

34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35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

36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3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8 关于《哈利波特》中对种族主义批判的研究

39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

40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产品说明书的翻译

41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Advertising English

42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43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

44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 View of Body Language

45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

【守望者的含义】

46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

47 Americans’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as Viewed from Two Movies Mulan and Kung Fu Panda

48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49 美国俚语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

50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51 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52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53 从奥巴马访华报道看中美媒体报道差异

54 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和《》社会对比研究

55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

56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57 论性别歧视

58 高中英语阅读技巧教学

59 “白+动词”的语义及其英译

60 《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女性主义

61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62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63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64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

65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

66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

67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68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 from the Rhetorical Perspective

69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

7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71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乐观主义

72 论文化背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73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74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

75 提高高中生英语听力的策略和技巧

76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守望者的含义】

77 英语幽默中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

78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79 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

80 从冲突到和解—解析《接骨师之女》中的母女关系

81 浅析电视媒体的品牌战略

82 Miss Havisham: an Imprisoned Woman in Great Expectations

83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84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现实主义特征

85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86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

87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88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

89 汉英颜色词语的内涵语义浅析

90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2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

93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

94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95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96 论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母女关系【守望者的含义】

9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8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99 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

100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101 解读苔丝悲剧的成因

102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103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104 解读《紫色》中的妇女主义

105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

106 从《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07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在广告中的应用

108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10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0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111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112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13 Olympic Economy

114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115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116 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女性推崇观探究

11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8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119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120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121 角色扮演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22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

123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的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

124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转向成熟的过程

125 论《福谷传奇》中的象征

126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127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28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

129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

130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131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宠儿》中塞斯的内心世界——黑人民族精神重塑

132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133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

134 浅谈《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

135 《尤利西斯》的象征艺术

136 历史与个人叙事:拉什迪《午夜之子》的后殖民解读

137 心灵的挣扎:浅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烧马棚》中萨蒂的困境

138 从男权主义角度分析《苔丝》中的人物

139 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研究《金锁记》的翻译策略

140 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141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142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143 中国的超前消费以及其对“八十后”的影响

144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

145 《简•爱》的简和《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的比较研究

146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策略

147 浅谈汉数字习语英译中的虚化现象

148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149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守望者的含义】

150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151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152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153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分析青少年的叛逆与成长

154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155 从《杀死一只知更鸟》看家庭教育学

156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157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

158 When Chinese Tradition Meets Western Culture: Comparison between Qi Xi and Valentine’s Day

159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160 英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点与翻译

161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分析

162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63 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164 《蝴蝶梦》中的女权主义

165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

166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167 英语俚语翻译研究

168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

169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170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171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172 英汉新闻标题中缩略词对比研究

173 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及其解读

174 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

175 论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176 电影片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77 英汉动物习语中隐喻用法的对比分析

178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79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Self-identity Loss of Black People in The Bluest Eye

180 汉英语言中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181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182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

183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8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5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

186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

187 《德拉库拉》中病态感情和正常感情的对比和碰撞

18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冲突及解决办法

189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190 On the Manifold Functions of the Scene of Parties in The Great Gatsby

191 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

192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93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

194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

195 五官习语的翻译

196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

197 语结与英语长句的翻译

198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99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200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

浅谈《麦田里的守望者》对现代青年的启示意义
守望者的含义(二)

浅谈《麦田里的守望者》对现代青年的启示意义

摘要: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性格的分析和探索,反映出霍尔顿成长受挫的原因.这对当代青年的成长起到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成长 永恒 青年

1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中学生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由于害怕父母的责备而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的经理和感受,反映了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精神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 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他的性格和行动使得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无路可走。在小说结尾,霍尔顿经历矛盾、抗争,最终回到社会。尽管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精神崩溃,但他最终认清了人生成长的历程,适应了社会。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性格的分析,反映出霍尔顿成长受挫的因素.这对我们当代青年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2 霍尔顿的个性特征

(1) 霍尔顿的懦弱,消极被动和不愿面对现实

霍尔顿的懦弱体现在他的社会交往的失败。他不被同学,老师,甚至家人理解,甚至有时还倍受欺凌。不管是老毛里斯向他勒索,还是斯特阿拉德对他拳脚相加,他都没有过多的反抗,每次都以受伤告终。他感觉到自己很弱小,无法击败一些邪恶分子,所以多次想象着自己会中子弹死掉,以死来逃避这一切。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想象而已,他没有勇气选择这条路以显示自己的现实的反抗。

当霍尔顿屡屡受挫,觉得自己无力反抗时,他甚至想到要放弃一切理想,逃到西部,过着隐居的生活。无论霍尔顿遇到什么违背他意愿的事情,他总是以逃避或不屑一顾的方式来对待,从来没有想过要积极的处理任何问题。霍尔顿因4 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其实,他早已厌倦了潘西中学那种虚假, 僵化的教育模式,是他自愿的逃离。他多次讲到“我周围全都是伪君子”,“没有见过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他不屑于“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另外,他的口头表达课不及格,是因为他违反了“口头表达”不能离题的规则。而他一点也不为之懊恼,因为他喜欢离题。他认为谈话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通过发现,谈话自然而然的会谈到爱和有人情味的话题上来.在他看来,学校制定的种种规则都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对个性的一种压抑。而老师和同学也似乎漠视在他看来能触人心弦的感人事物。他的同学理查.金拉斯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理查很容易紧张,有一次他做一个关于农庄的口头表达,中间他突然从农庄转到他舅舅怎样不愿意看到他身上绑着支架。班上同学不但不体贴他紧张的情绪,反而还都冲着他喊“离题了!”。很明显,资本主义的教育信条让霍尔顿感到十分失望,他无法接受。

(1) 霍尔顿的正直,善良和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通常,10 多岁的青少年都被认为是处于困惑的, 自我矛盾的状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中,霍尔顿的人物性格是了美国当时青少年性格的典型代表,只是他是个极端的例子。与其他青少年一样,霍尔顿讨厌这个浮华的社会.然而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太虚假。他能看穿虚假表象下隐藏的丑陋。他认为同学都是伪君子因为他们读书只是为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提供必要条件。而霍尔顿则更加热爱生命,他“宁可买一匹混帐的马”。因为“马至少是动物。”在他心中,读书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加高尚的目标,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的享受。当菲必问霍尔顿最喜欢的东西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修女和他的同学詹姆士。修女们并未成为实利主义这一错误哲学的受害者,她们代表着一种自我牺牲的尺度,而这种自我牺牲远远超过了被霍尔顿认为是基于自我放纵的“社会慈善事业”的范畴。在他看来,一种慈善行为只有在施善者放弃了自己所珍视的某种东西且得不到任何回报时才配被称之为善举。例如,奥森贝格捐款给潘西中学的举动便不是慈善行为。他的名字因为留在了公寓楼上而将永远流传,或者不如说在他看来是这样。

因此,他不过是在做一笔不折不扣的买卖而已。那慈善举动的背后的利己主义摧毁了这一行为本身的价值,使之降低为一种自我满足之举。相比之下,霍尔顿对修女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现出深深的敬仰。另外,霍尔顿对同学詹姆士表示出真心同情。瘦弱的詹姆士不肯收回实话,被同学欺负而被逼得跳楼,迫害他的同学并没有进监牢,只是被开除出学校。而他摔死后,人们甚至都不敢走近他,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麻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间的冷漠,霍尔盾对这一切感到无奈。这一切都反映出霍尔顿的正直,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而不随波逐流,不同于大多数的势力者。霍尔顿想改变这一切却没有能力,这也是他痛苦,逃避,不合群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霍尔顿对自然,纯真和永恒的热爱和执著

霍尔顿喜欢博物馆,喜欢那里的气味,遥远,古朴和永恒。博物馆是个神殿,是他过去的常去之地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美好的回忆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塞林格在描写博物馆里各种陈列品从无变化这一令人宽慰的事实而霍尔顿对菲必和自己每次去都有所不同感到不愉快时,进一步阐述了对霍尔顿对稳固不变的向往。。生活在继续,霍尔顿却无法接受自己和菲必都已经长大这一现实:“有的事物应该保持老样子。你应该把它们搁进大玻璃柜里,别去动它们,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不过这照样是件很糟糕的事。”他还喜欢雪景,喜欢打雪仗。不难看出他喜欢一切自然,稳固不变的东西。当妹妹骑木马时,霍尔顿很喜欢那里的音乐:“木马转台就是这一点好,它们奏来奏去总是那几个老曲子。”木马转台是孩子们骑的,它象征着童年的纯真。霍尔顿让妹妹骑木马,表明他希望妹妹能够将童年的纯真不断延续下去,不要受自己的麻烦事的影响。当然,他最喜欢的是孩子和童真的世界。死去的弟弟艾里,活着的小精灵菲必和幻想中那麦田里的孩子,构成了他爱的风景线。当他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他经常会想到艾里或是叫着他的名字,因为这能使他得到安慰。

他还关爱一切自然和弱小的生命,多次思索和询问中央公园浅水湖鸭子冬天的去向,隐含着他对成长中的生命的担忧,这也与结尾处他想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形成对应。麦田里的孩子们象征着纯真和自由,当他们长大染上社会一些不正之风时,霍尔顿想拯救他们。这体现了霍尔顿强烈的道德感。事实上,他周围的人都已长大成熟,而霍尔顿却不愿接受现实,并想竭力的阻止这种过程甚至想

逆转它,其实是在跟自然规律作斗争,加上他的懦弱,这注定了他的努力要以失败告终。值得一提的是,霍尔顿最终还是意识到自己失败了,无法成为守望者。当他去给他妹妹留便条时,发现了墙上的脏话,便将其擦掉,而当他发现有的脏话是用刀刻的,根本无法擦掉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完全破灭了。分析起来,是一名刻脏话的小孩和他妹妹对他逃离现实的挑战使他回到了现实中。当他告诉妹妹不能逃走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也不能逃走,因为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地方。小说最后提到“所有的孩子都想抓住那只金圈儿,菲必也一样,我很怕她会丛那匹马上掉下来,可我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孩子们的问题是,如果他们想伸手去抓金圈儿,你就得让他们抓去,最好什么也别说。他们要是摔下来,可别说什么话去阻拦他们,那是不好的。”这时,霍尔顿意识到成为一名“守望者”不现实。金圈儿其实并非金的,而是镀铜的铁。作者用“金圈”来比喻和讽刺外表套着光环,内在却很腐朽的社会。霍尔顿理解到他无力不让小孩堕入尘埃,要变质的终究还是要变。而这种意识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崩溃。因此, 他拒绝社会为他安排的一切,他想寻找一种更真实、更富有人性的生活,一种以“纯真”为中心而不“虚伪”为中心的生活,并要当一名守望者,让纯洁的孩子们免受污染。

3 结语

一部文学作品要赢得一个读者的喜爱,肯定得有某种精神暗合了读者的思想。《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作品,并且为塞林格赢得了如此殊荣,不仅因为它塑造了以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人物形象,更重要是在于它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描述了他们在成人世界中感到的迷惘,揭示了他们渴望真爱、却又无处寻觅的苦闷。塞林格在其笔下塑造的叛逆少年霍尔顿,其身上体现出的颓废、叛逆,其思想上表现出的苦闷、彷徨、迷茫而又对未来怀有希望,正是当时美国千万青少年真实的思想写照。他们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知音,获得了共鸣,所以他们才把这本书奉为经典。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意义就在于在别人的故事里发现自己的轨迹,然后给人以理想的感召。

我们一生都在寻找,寻找我们的信仰,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梦想。尽管在美好理想和残酷现实的有着巨大的落差。但我们不能像霍尔顿那样颓废崩溃,我们

可以努力去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生活和内心世界一样的美好。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更应该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有崇高理想的人。理想是领导人们走向未来、走向光明的指路明灯,我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在内心深处更应该保留一片净土,坚持一个理想,像一位守望者一样,默默的看护自己心灵的麦田,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守望者。

2013深圳一模 守望者 例文
守望者的含义(三)

(2013届深圳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能看到一个社会的凶兆,以未来的危险促进当下的改过革新,这样的人,有知识,有胆识,往往置个人的功利甚至生死于度外,是一个时代的心灵与眼光。在《圣经·旧约》里,这类人被称为“守望者”,他负责指出一国或一人的罪错,任何一个听不到凶言的大寂静时代,有可能是守望者失职了,有可能是守望者死光了,活在其中的人,虽然有各种声调的吉言,但往往不能如意恭喜发财、长命百岁。守望者之于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乃至一个人,都是如此。

请仔细阅读这段文字,然后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国之安需法家拂士 58.5分

材料中将“守望者”诠释为负责为一国或一人指出过错,以使国家永昌之人,让我联想到古文中的一个同义词——“法家拂士”。诚然,谋求国家安定与发展,必然需要“法家拂士”这一群正义者。(评:主题句万岁!)

国之安需法家拂士。因为若无,也许意味着一个朝代的完结,或一个国家的覆灭。历朝统治者多以夏桀、商纣为戒。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此二者独断专制、残暴有加,不虚心受谏,反而虐杀“法家拂士”。于是他们的统治是短命的,历史的车轮无情地轧过他们的那页。试想,当“法家拂士”被屠尽,又有谁能为一国之兴尽己智谋、献其忠心呢?朝代更迭、国家覆灭是没有“法家拂士”的苦果。

国之安需法家拂士。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我们不难发现那一群法家拂士们高大的身影,是他们,将名利生死置之度外,作出种种努力只为国家的再繁荣或民族的昌兴。

那些闪耀的身影中有卫鞅、有王安石、有张居正,为国家的强盛作出了艰难的改革后却反遭噩运,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但对于国家的安定昌盛却是一大幸事。

而放眼近代,我们更不会忽视那些豪情,那些凛然正气,那些义不容辞与前赴后继。“拼将十万头颅血,须将乾坤力挽回。”戊戌六君子为唤醒国人而甘愿伏在刀口寒光下,鲁迅先生日日笔耕不辍书写思想,孙文先生奔走呼号“自由、平等”„„在国家的大厦将倾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凶兆却没有逃之夭夭,而是毕其精力以一肩相扛,从不考虑自身而只愿国家早日安定,山河早日风光霁月。历史证明,如若没有这一群正义的“守望者”,国将何安?家又安在?——国之安多么需要这样一群法家拂士,痛斥现状之黑恶,开出一剂复兴的强心针。(评:举例得当,例证有一定说服力。)

纵观古今,没有法家拂士,国运难昌。历朝开国后一段时期往往较为繁治,是因为统治者愿采纳谏言而不只听媚辞。中华民族在大劫难之后,复兴重建之时,更不可忽视对“法家拂士”的培养、保护与鼓励。

保护与鼓励“法家拂士”,培植社会正义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国家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不禁锢人们的某些思想自由。而作为我们,国家的公民,更当以史为鉴,学习前人置利益于度外、敢于维护国家安定的勇气与精神,全面提升自我以成为“法家拂士”的一名。

当全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意识到了“国之安需法家拂士”并为此积极行动的时候,我相信中华国运必昌,金龙之腾飞指日可待矣。(评:号召式结尾,有一定感染力。)

【评语】本文作为本次深一模考试作文的最高分,确实有独到之处。

关于立意。作者通过对材料的解读,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对材料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国之安需法家拂士。从历史谈起,这一论点的提出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作者“人小志气大”,表现了当代学生的时代意识,

关于谋篇布局。作者扣住了考场作文的得分的关键——点题、扣题。作者深谙材料作文得分之道,开篇提到材料,并提取材料的关键词“守望者”。在阐述材料的过程中带出自己与关键词紧扣的观点——“国之安需法家拂士”;其次,中间主体部分紧扣中心论点,反、正对比论证。正面论证有详有略;接着,论证的过程中“法家拂士”“守望者”交替使用,题目与材料均扣住,文章浑然一体;最后两段还结合生活谈如何培养这样重要的正义之士,作者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关于选材。作者对已学知识能正确把握,引用《寡人之于国也》的观点,并且运用戊戌六君子、鲁迅、孙文等例子来论证,贯穿古今,诠释了“法家拂士”的重要性。

关于语言。论证的过程中,语言简洁有力,反问句式铿锵有力,能直击阅卷者的心坎。词语生动形象:刀口寒光、笔耕不辍、奔走呼号、风光霁月等,能突出人物的特点,彰显人物的光辉。

关于不足之处。文章个别地方语句不通顺。如何培养法家拂士这部分,作者只是点到即止,要是能有一些具体的建议就更好,更能显出思想的深度。

让守望者永存 56.5

萨义德在其《知识分子论》一书中,明确指出:“真正的知识分子受到形而上热情的感召,斥责暴力,批判不公,监督权威,保护弱小。”这是一群真正的守望者,特定的历史条件、时代环境需要他们步出人群,勇敢坚强地扛起道义的大旗。这样卓尔不群之士,理应永存。(评:提出中心论点。)

在这些守望者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一种对人类普遍真理的坚守。这些人没有因为享有更高等的知识而洋洋得意,对大众漠不关心,“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们在用自身的学识感召时代、引领社会。当胡塞尔在为欧洲文化危机而四处演讲时,当罗素也在为人类幸福反对制造原子弹时,人们很容易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博大的悲悯意识。他们为时代寻找方向,为人类谋求出路,绝不辜负知识赋予他们的责任。

【守望者的含义】

“绝不把团结置于批评之上。”美国作家萨义德如是说。高度自觉的批判意识,不从众合流的独立精神让时代的守望者早已舍弃了小我。无论是尼采在德意志民族热情最高涨时忧虑地提出战争的隐患还是梁漱溟因为文革问题与毛主席在大会上的据理力争,都让世人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守望者身上的无畏与担当。他的笔受上帝指挥。“他的笔受上帝指挥”苏联主席这样评价索尔仁尼琴。坚守、独立、批判、非守望者为之,谁为之?(评:一句反问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不禁拍案叫好。)

反观当下,如巴赫金所说:“这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形形色色的言论,亦正亦邪的倡导,多元之下,无疑需要守望者挺身而出,喊出时代最强音。然而越来越多饱学之士却在尽力逃避守望者的身份,说违心话,办违心事。笔杆子上那股“形而上的热情”又到何处去了?是消弥于生活中琐碎的平庸还是社会上隐蔽的设定?抑或那浩然之气已妥协于更多对现实的考虑?功利诚可贵,理想价更高。若一个时代的心灵蒙尘,眼光呆滞,民族的文化内核,国家的精神脊梁又靠何人去塑造、去担当呢?莫忘守望。(评:与前文遥相呼应,逻辑缜密。)

马丁·路德·金说:“历史终将记住的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中国青年报》的主编也在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典礼上激昂地提出:“这个社会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妥协,而是北大人的坚守。”作为拥有更高学识,拥有成为守望者禀赋的人,理应呐喊,必须振臂,让世人看到人类道义的大旗在舞动,在飘摇,无论风雨。

让守望者长存,(评:既是结论也深化了主旨,这样的谋篇布局,可谓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不使寂静笼罩于时代的每一个角落,使高尚的情操永驻伟大的内心。

【评语】本文是考场上不可多得的高分作文。

一、关于立意。作者能从材料中提炼出:“守望者”的内涵,能准确把握好“守望者”的界定。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什么是真正的守望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时代环境中,勇敢坚毅地扛起道义大旗之士,批判不公,监督权威,保护弱小,这样的守望者,理应永存”。

二、关于选材。作者能在素材储备库中迅速地搜索到自己读过的关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一书,并捕捉到文中闪光的句子作为论据来论述如何做“守望者”。文中引用萨义德“认为的知识分子是特立独行,甘于寂寞,秉持独立判断及道德良知,不攀权附势,不热衷名利,勇于表达一已之见,充当弱势者的喉舌。”与材料中守望者“能看到一个社会的凶兆,护卫某种思想价值观,以及守望者不夸饰、不吹捧、敢于直言力排众论、甘于寂寞”刚好不谋而合,作者很好地诠释了守望者的内涵。【守望者的含义】

文中还列举胡塞尔、罗素、梁漱溟等的事例,论述守望者在喧嚣的时代如何做到坚守、独立、批判的,与此同时作者用“反观当下”过渡,用巴赫金的言论,呼吁在这个心灵蒙尘的时代莫忘守望,文章结尾作才引用马丁·路德·金和《中国青年报》主编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话来作结论:守望者永存。

三、关于语言。本文语言凝炼、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多引用名人的言论作为论据,文中的“铁肓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功利诚可贵,理想价更高”等可谓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四、文章值得改进之处:文章第三段所引用的萨义德的“绝不把团结置于批评之上”的理论是有争议的,不建议引用;再者这句话并没有透彻地证明“守望者舍弃小我”。如果文章第2、3段集中笔墨选举一个事例道出守望者推动社会变革创新,可能会收到更好的论述效果。

肩起吉言的闸门,勇敢守望 56分

当“幸福”出现在电视上每一个受访者的口中,你怀疑过吗?当GDP一路飞涨时,你怀疑过吗?当社会传颂一切安好时,你怀疑过吗?当学术界一派繁荣时,你怀疑过吗?我怀疑过。(开篇以排比设问的方式质疑了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安定”现象,开篇引人深思,巧妙地引出下文。从最近央视对百姓“幸福”的采访,到为政界一路高歌的学术界,从百姓生活、经济动态、社会秩序到文学艺术,言虽简,意不浅,涉猎面广,引人深思。)

许知远也曾在书中引言:“这是一个大寂静时代„„不是守望者失职了,就是守望者死光了。”(评:引用他人言语,更具说服力。)诚然,所有人都对一个充满吉言,一切安好的社会无比向往,但真实社会中出现这样“一切安好”的现象却极大可能地隐埋了社会的缺漏,弊端。人民永远停留在“安定”却又无知的环境中,社会又怎么可能进步?唐皇以人为镜,在这个大寂静社会中,我们要以守望者为镜,每个人更应勇敢地肩起吉言的闸门,见见那些凶言。(评:道理事例论证,以唐皇为例,正面说明社会需要守望者。这段话在整个行文中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承接上面所言,一切安好的社会暗含危机,呼吁时代的守望者,引出下文。)

倘若没有守望者,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二战时的德国不就没有守望者吗?希特勒一个号令便将民众卷入“快乐”的罪恶中,以致战争的伤疤遍及世界;明清时期的思想不就缺少守望者吗?文字狱的洗礼中,多少文章是裹携着陈旧拙劣的思想,以致中华文明的文化发展受阻,思想滞后。因为缺少守望者,人们被一个充满吉言的社会,时代蒙骗,致使停滞、落后、伤痛。难道守望者还不重要吗?(如果没有守望者,社会将陷入盲目、停滞、落后,甚至带来历史性的伤痛——二战时候的德国、明清时期的中国。反面论证守望者很重要。)

看着与德国相反的美国,因其社会自由,言论无阻,人人敢当社会的守望者,所以美国才可变得如今这样民主、进步;看着与明清相反的近代俄国,索尔仁尼琴等思想家不畏社会的阻碍勇敢地守望、批判,才使俄国社会掀起了批判、改变的狂潮,才使社会变得更加进步。所以,守望者之于时代、国家都意义非凡,只有当守望者不失职,敢发声,时代、社会才有

可能进步。(反之,一个有守望者的言论自由,民主进步的社会才能进步——俄国、美国。正面论证守望者的重要性。)

回归一切安定的当下中国,难道不一样吗?(评:过渡自然)面对人民个个幸福的社会,央视记者深入东北、陕西,向中国社会宣布有许多人还在挨饿的状况,勇敢地肩起了守望者对人们警告的作用;面对平静的社会,刘瑜、柴静用自己的经历向社会宣告人民道德滑破严重的可怕现状,拆除了埋在社会深处的定时炸弹,肩起了守望者的责任;面对美术界的一派繁荣,陈丹青痛陈美术学生的呆板,美院对艺术的忽略,让中国的美术急停在了堕落的边缘,肩起了守望者的责任„„正因为他们的守望,我们得以不被欺骗。所以,难道我们每个人不该勇敢地肩起守望者的责任,为社会进步添一份力吗?(本段以排比举例的方式,守望者之于一个国家、时代的重要性。说服力强,呼应开篇中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安定”现象,乐观地看到我们社会中一些敢于“发声”的守望者,结尾以反问的方式强调社会守望者的职责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到的。)

今天,你肩起吉言的闸门,勇敢守望了吗?(评: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呼应题目。)

【评语】看似平实的言语流露出缜密的行文思路,文章说理充分,正反对比论证,古今中外理据结合,语言流畅,环环相扣。

守望天下,胸怀大爱 56分

“最伟大的批评家,是最伟大的爱国者。”——题记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有知识,有胆识,置个人度外,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虽九死而犹未悔”,他们“唱白脸”,遭“报喜不报忧”的人厌弃,然而他们义无反顾,以笔作矛,指向这个国家以至时代最需要更改的罪错。他们是守望者,守望这颗拥有大爱的心,守望这个不甚完美的天下。(评:点明主题,解析何为“守望者”)

在古中国这样皇权至上的国家,(评:有时空观念,与下文的“当代中国”对应,让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守望者往往需要更大无畏的精神信念。面对昏庸的君王,有的人选择愚忠,有的人选择隐逸不问世事,更有人曲意逢迎昏庸者只为攀居高位荣华一生。然而墨子与孔子,这两位政见不一的先哲,他们选择守望这个天下。中华大地到处是墨子的足印,到处是孔子的牛车车辙,他们百折不挠,他们九死不悔,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心灵和眼光。在诸侯纷争土地,践踏生民时,他们仍执著宣讲仁与爱,礼法与信念。他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纵使几遭冷遇,痴心不改。他们以生命的风险指出国家暴敛的罪错,毫无仁爱的逾矩,他们用自己单薄的身躯让时代振聋发聩,他们是时代的最强音。

守望者是社会的顶梁柱,他们或是谏臣,为君王明得失,敢在君王勃然大怒时据理力争,他们或是史官,刚直不阿地记载历史真相,即使丧命也在所不惜,他们或是诗人,将对国的热爱诉诸笔端,浮沉数十载只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时代,(评:三个“或是”,使语言连贯有气势)他们的批评将社会的脓疮消毒挤血,犹如最好的金疮药,虽有一时疼痛,却维持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康健。

比起万事如意、吉祥顺利这样不疼不痒的话,比起全名小康、各家幸福的报导,我们更需鲁迅骂醒懦弱的中国人的文字,更需俄国诗人即使囚于狱中也抚争批评的精神,更需美国记者深入战地毫不留情的责骂与叩问。欣喜的是,于当代中国,时有尖厉批评出现,时有实事求是秉心说话的报导,中国互联网之上网民不仅针砭时弊,同时也提供解决对策,不仅提供真实数据照片,也伸出爱心之手。

然而我们需更多这样的爱国者。“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利耳利于行”,古语如此,当今社会亦如此,愿星星之火燎原,愿每个民众都以大爱守望这个时代,我们无需谩骂,我们只需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叩问良知的批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评:引用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恰到好处,完美结篇)超脱一人生死,扶起一个时代,是谓守望者。守望者是时代的心灵医生,没有他们,怎能真正“恭喜发财,长命百岁”?

【评语】

1.立意准确,有深度。作者选择从时代和国家的守望者入手,着眼的角度很高,以“最伟大的批评家,是最伟大的爱国者。”为题记,将“守望者”定义为:“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有知识,有胆识,置个人度外,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虽九死而犹未悔’”,他们‘唱白脸’,遭‘报喜不报忧’的人厌弃,然而他们义无反顾,以笔作矛,指向这个国家以至时代最需要更改的罪错。”通过认真审题,很好地把握了材料的精髓;

2.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作者首先点出何为守望者,再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中国的守望者写到当代中国的守望者,最后用艾青的诗句结尾,呼应题记、开头,再次点出守望者的含义,总结全文。

3.内容充实,详略得当。2、3自然段在素材的运用上,先从点上用到墨子、孔子的例子,再从面上点到谏臣、史官和诗人者三类人是时代的守望者,做到点面结合,论述详尽。4、5自然段,一方面肯定当今社会正义的力量,一方面呼吁更多这样的爱国者,简略处理,行文流畅。

4.语言精辟优美,形象生动。如“他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纵使几遭冷遇,痴心不改。”“他们的批评将社会的脓疮消毒挤血,犹如最好的金疮药,虽有一时疼痛,却维持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康健。”等,字字珠玑,凝练准确。

做一棵守望的芦苇 57.5

步履一双,清风自在,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评:“照破山河万朵”是何意?不如直接说“步履一双,清风自在;明珠一颗,照破山河”)——这明珠便是我的冷静与智慧,让我能看到一个社会的凶吉,以未来的危险促进(评:改为“鞭策”是不是会好一点?)当下的革新,让世界、让时代(评:可否改为“让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时代”?),不再寂静(评:改成“沉寂”可能会好一点吧!),我是(评:“是”改为“愿做”可能更好一点儿)一棵守望的芦苇。(评:开篇颇为精彩,明确点题:以冷静与智慧守望我们的时代;语言精炼,又不失文采,须稍注意一下一些语言上的细节。另外要注意与下文内容的衔接。)

迎风而立于河岸上,我看到了远方人们(评:“远方人们”是何意?“焦灼”的应该是谁?可以把“远方人们”改为“自己”或“守望者”)焦灼的面庞。“速成鸡”一事被报出后,山西省农业厅对外公布检测结果,各项指标竟均符合国家标准!令人遗憾的是(评:应注意承上,可以改为“这样的结果令人遗憾”),面对问题,有关部门非但没有反省自新、亡羊补牢,反而文过饰非、掩耳盗铃。我不禁叹息。(评:选材精准,材料陈述简洁,分析到位!)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仅仅寄望于企业的道德自律,更需要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管。监管的宽松,无异于变相鼓励企业无视食品安全问题,漠视公众生命健康,为追求自身利益不择手段。保障食品安全,亟须有关部门落实严格监管,加强处罚力度,执法严格到位,令违法者无处可逃,受罚者无胆再犯。(评:第一则材料升格,上升到“食”这个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上来分析,很好!语言也很到位,很精彩!这两段完整透彻地表明了守望者对民生的守护与关注。)

在一片片爆竹声中,另一片血红却刺痛了我的双眼(评:这句话可否改为“阵阵爆竹声中,另一片血红却刺痛了我的双眼”?)——10人死亡,11人受伤,其中4人重伤„„伴随着新年的脚步,河南义昌大桥坍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456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