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企业

| 统计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统计师考试】

篇一 中国百年企业
日本百年企业有2.1万家 中国呢?

几个金刚组工人,在20世纪早期拍摄。

   有统计称,截至2012年,在日本,存续超过100年以上的“长寿企业”已突破2.1万家。历史超过200年的企业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更有7家企业历史超过了1000年。排在世界最古老企业前三位的都是日本企业。超过200年历史的长寿企业在欧洲也不少,德国有837家,222家在荷兰,还有196家在法国。就连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百年家族企业也达到1100家。

   而在中国,经营历史超过150年的百年企业,仅有5家。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而超过100年的企业还有青岛啤酒、泸州老窖等。

   有资料显示,我国的集团公司平均寿命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2.9年。我国每年近100万家企业倒闭。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公司:金刚组公司

   日本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叫“金刚组公司”,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公司。其创立于公元578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已有1435年的历史,专门从事寺院建筑业。

   金刚组曾经历多次危机,曾多次差点倒掉。第一次是19世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反佛教运动导致许多寺庙被毁,金刚组惨淡经营。第二次是1934年,金刚组传至第37代时,世袭传人无意经营,家族只好任命第37代嫡孙之妻担任“堂主”才让金刚组避免了解体。第三次是二战时期,因为战争,金刚组差点关门,这家坚韧的公司最终通过制造军用木箱才熬过战争时期。第四次危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1955年金刚组转型有限公司,除建造寺庙、庭园外,开始承办一般建筑,但过度扩张的行为最终引发庞大负债。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金刚组负债累累,终于在2006年宣布清盘。但经过各方努力,新公司最终保持了“金刚组”的名称,并延续了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传统因此而被传承下来。

   金刚组虽然结束了家族式经营,但新公司将延续了1400多年的组织结构与经营模式却一定程度地保留了下来。金刚组的祖传家业是做“造寺工匠”们的总管,上层有总部和堂主,内部分成多个造寺工匠小组,约5至8人为一组。“堂主”相当于总裁一职,总部则会承接佛寺和神社的建造和修复工程,经过评估各造寺工匠小组能力后分派工作。金刚组内的各小组会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相互竞争,同时又会集中改良固有技术,共同支撑金刚组。各个工匠小组通过相互切磋磨砺来谋求技术的提高。这种引入内部竞争机制,独立但不分散的经营模式,是金刚组保持企业活力的重要力量。

   此外,金刚家族还将建筑工艺的提高与改良作为其生存发展的核心。在1400多年中,金刚组不断吸收中国、西方的新建筑手法,结合先进技术,将其与家族传统工艺相结合。曾参与法隆寺修复的一位工匠如此表述:“等到两三百年以后把这些建筑物拆开的时候,人家负责拆房子的木匠会想起我们这些匠人来。他们会感叹说,瞧这活儿,干得真棒!”对技艺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支撑金刚组乃至整个日本制造业傲立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工匠达人的亚洲”和“商人的亚洲”

   日本经济学家野村进认为,就外部条件来说,免遭欧美殖民地化、未受华商威胁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外因。相比亚洲其他国家,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既没有因沦落为殖民地而遭到欧美的商业打击,又没有因华人的大量涌入而受到华商的经济威胁。

   但究其根本,野村认为,植根于日本文化中的对工匠达人的崇尚精神才是造就这一奇迹的主要原因。在他的定义里存在着两个亚洲,即“工匠达人的亚洲”和“商人的亚洲”。

   在日本,家族手工业和制造业的数量非常庞大,据《老店企业研究》统计,在10万多家百年以上的日本老店中,约有45000家是从事制造的。即使古代“士农工商”的身份识别制度非常严格,手工业和制造业却依然能够家族式地传承下去。这是基于日本人对“工匠达人”的喜爱与尊敬。

   在亚洲将工匠达人尊为人生目标和典范的国家,可能只有日本。在日本,不论是当权者还是老百姓,都对工匠达人充满了尊敬,并且竭尽所能的厚遇和庇护。

   而一些百年企业没落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警惕和借鉴。

   金刚组的没落也在其中,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时,公司大举借债投资房地产,迅速扩大规模。9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衰退,其拥有的资产大幅缩水,以致资不抵债,最终被收购。其最大原因是,适应不了泡沫经济出现后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老字号企业直接受到泡沫经济崩溃后造成的资产价值暴跌影响的打击。究其根本,“多元化经营”被视为老字号店和企业倒闭的最大原因。

   在经历过泡沫经济引发的危机后,金刚组的整体战略发生了转变,决定禁止“宗教建筑”以外的一切工程。

   200年以上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家族企业

   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诞生于英国(1554年)。但值得思考的是,今天全球拥有200年以上历史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家族企业。90%的日本百年企业都是员工少于300人的中小企业,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经营范围大部分是制作食品、了就、酒类、药品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行业。

   日本家族企业多具有“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特点,超越血缘来选定继承人。为了在内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日本家族企业往往会通过招赘女婿、收养养子等做法,在不分割财产的“总有制”前提下,将没有血缘关系的才干之士立为一家之主。这种制度在全世界非常少见,而其他国家的企业则多采取家族式继承制度。

篇二 中国百年企业
泊头火柴:百年老厂凄凉谢幕

  在河北省泊头市的市中心很容易找到一座牌坊式的大门,上面“泊头火柴厂”几个大字苍劲有力。走进去之后,两边的居民楼、商户、浴池呈现出一片生活气息,已很难感受到些许与“火柴”有关的信息。

  泊头火柴厂的一扇铁门锈迹斑斑,不经人指点,很难将其与亚洲第一大火柴厂扯上关系。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破旧不堪的门卫室里坐着,阻止外来人员的探访。

  步入大门,正对着还有第二道铁门,里边坐着一名保卫人员不允许外来人员进入;右面一座白色的办公楼,入口已经封死,门前生了许多杂草,楼前的水池肮脏不堪,时不时地散发出一股股的恶臭,明显已经很久没有人光顾了。

  “现在火柴厂的资产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听说只剩了一点地上资产,所以还有少数留守人员,等这部分资产拍卖完了,火柴厂就彻底没了。”在火柴厂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王洁(化名,火柴厂员工)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随后,记者找到泊头火柴厂原办公室工作人员刘扬(化名,火柴厂员工),从他提供的资料和从当地文化局拿到的地方志中,记者了解到了泊头火柴厂是怎样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成长为亚洲最大的火柴企业,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座火柴业巨擘轰然坍塌。历史前进的车轮固然无法阻挡,但是如果能顺应时代进步,及时调整步伐,或许这家百年企业也不至于沦落到破产的地步。

  恍如隔世

  一度是民族工业标志性企业

  “泊头火柴”曾创造了同行业规模第一、产量第一、创利税第一、总产值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第一等数项第一。

  据了解,国内的火柴工业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第一家民族火柴工厂创建于1877年,是近代轻工业中最早的行业之一。但难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竞争,以至于国内市场进口火柴充斥,“洋火”成为火柴代名词。

  刘扬告诉记者,我国进口火柴可以追溯到1865年,而日本和瑞典为主要生产国。而其提供的火柴厂史料显示,1894年我国从日本进口火柴约580万罗(每罗144盒,每50罗等于旧制1箱),占当年中国进口火柴总量的88%;随后则逐年增加,1912年进口火柴数量达最高峰,进口量为3000万罗(约合432万件,每件100包,每包10盒),其中日本火柴占2300万罗。

  “泊头火柴”正是在此背景下,由沧县兴济盐商钱立亭等人发起,最初选址定在沧县兴济镇,而由于当时天津自来火局吴懋鼎得到清臣李鸿章的支持,批准在河北地区享有专利权15年(即天津周围300华里以内火柴生产和销售专利权)

  随后,河间人白聘三筹资入伙,经股东大会推选,白聘三出任泊镇永华火柴公司董事长并兼任总经理。这样,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泊头火柴厂前身)就于1912年5月22日破土动工,1913年8月31日正式开工,成为落户泊头的第一家现代工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向东南亚及南洋群岛一带进行经济扩张,输入中国的火柴逐渐减少,泊头火柴厂恰逢时机,获得了一个短暂的发展契机。但是,1916年泊头火柴厂为缩减成本,以本地土硝代替氯酸钾原料,发生重大质量事故,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地方恶势力也乘机刁难和压制厂方。

  白聘三向时任民国代总统的河间人冯国璋求援,冯国璋派曾为其当管家的赵春溪带了一个连的兵力押送四万元现洋到泊镇,入股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这可以说是该厂第一次改组。随后,白聘三继续出任董事长,赵春溪任总经理,公司由此声名大振。

  刘扬还透露:“厂里有这样一个典故,据说有一年冯国璋乘坐专列路过泊镇,当时的驻军首领和地方官员要求晋见,冯国璋都没有接见,只召见了白聘三,这样影响很大,加上冯国璋又入了股,所以火柴厂不仅经济上有了支撑,政治上也有了靠山,当地官员都大力支持,所以发展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1950年国家颁布《公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私方股东要求集体退股,当年5月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全部归属国有,成为全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早的企业之一,并更名为:河北省省营泊镇火柴厂,主管机关为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业厅。

  “泊头火柴”曾创造了同行业规模第一、产量第一、创利税第一、总产值第一、上缴利税第一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第一等数项第一。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火柴生产厂家,将外国的“洋火”赶出中国的市场,中国也成为世界火柴出口大国。

  而泊头火柴厂的快速发展,也使其成为各行政区都想得到的香饽饽,导致其属地频繁变迁:1958年天津市专员公署轻工业局主管,更名为泊头火柴厂;1959-1960年12月更名为天津市泊头火柴厂,由天津市县社工业管理局主管;1961-1962年更名为河北省轻工业局泊头火柴厂,1963-1966年又改为河北省泊头火柴厂,主管机关为河北省轻工业局;1967年又更名为河北省泊头红工火柴厂,主管机关为河北省轻化工业局;1968年主管机关移交沧州地区工业处管理,随后则一直由沧州地区各部门主管。

  盛极而衰

  引外资方案被否境况持续恶化

  河北省政府将放开的火柴视为计划调拨产品,泊头火柴厂又丧失了自主经营权。

  1985年全国火柴业开始处于产大于销的低谷时期,泊头火柴厂产品由包销转为自销。而产品滞销,效益下滑,至1987年火柴年产量仅为77万件,还外欠450万元工程贷款和近300万元的贷款,企业处于困难状态。

  为此,1987年下半年沧州地区行署决定在泊头火柴厂搞承包试点,主宰了火柴厂16年的王维龙正是这时候接过了工厂的掌控大权。据透露,当时的承包原则是,三年承包期间企业的生产经营权由承包人全权负责,包袱不外推,包死上缴基数,承包者收入与完成指标挂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有超额利润承包人可提取4%。

  随后,王维龙组织设备维修和生产管理,将产量恢复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企业实现利税超千万元。王维龙组织火柴产销联谊会,为工厂拉来越来越多的订单,火柴的销售形势迅速扭转,滞销转为畅销,价格也由每件20元提高到最高时的70元。资料显示,1990年实现利税突破千万元大关后,1991年和1995年又分别达到1044.29万元和1188.43万元,达到其发展的鼎盛时期。该企业还盖了20余栋宿舍楼,同时学院、医院、派出所等也一应俱全。

  走进泊头市场,所有上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对“糊火柴盒”保存着一些记忆。一位在火柴厂附近路过的泊头市民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糊火柴盒,火柴厂依次到每条街发放材料,糊好之后等工厂收盒的时候交上去,一手交货一手领“工资”。

  但是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省政府将放开的火柴视为计划调拨产品,以低价(政府收购价21.40元/件,市场价62-67元/件)收购,也就是说,泊头火柴厂又丧失了自主经营权。但是省经贸委、省轻工厅、省商业厅联合下文承诺:“今后如果火柴出现滞销,泊头火柴厂的火柴全部由政府包销。”

  但是几年后,全国火柴行业再度陷入低谷,产大于销的形势严峻,但是省里并没有兑现“包销火柴”承诺。1996年火柴厂的利润由上年的566万元急降至225万元,1997年更是跌至33.2万元。

  1997年企业希望引进国外资金与技术,准备与瑞典火柴集团合资,出让70%的股权,引进7000万元现金和部分先进技术。本来看似划算的合作,最终并未达成。

  “工人干部们都反对,说不能卖厂,厂里要缺钱我们工人自己出钱,不能让外国人赚我们的钱!”王维龙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那时候成功了,我们现在可能就变成跨国企业了,我们的产品就能销到海外了!”

篇三 中国百年企业
探寻百年企业应有的气质和理念

探寻百年企业应有的气质和理念

大势所趋:从产品人性化到服务系统化

其实,邦泰集团一直秉承着用心服务的初心。要想理解“客户第一”和“品质服务”之间的相似和升级,必然需要回溯来路,看一看曾经的初心和历史。

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邦泰一直在不断的拓展,尤其在2013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在2015年名列川企76位,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稳居全国房地产销售百强榜。

但是,想成为一家百年企业,必须时刻总结和反思,调整和自我革命。这不仅仅是受时代时局影响,而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修为。邦泰提出“有质量的增长”的思维模式,希望公司在变“大”的同时能够更“强”。如果未来公司要继续发展,唯有简单。“因为简单所以长远”。唯有把握企业发展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提供给客户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品质服务”是邦泰核心价值观“客户第一”的延续。邦泰一直坚持“客户第一”的核心价值观,其愿景是做“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运营商”。“有影响力”,是指邦泰不仅要做一家优秀的企业,而且要做一家“五有”——有修为、有气质、有内涵、有追求、有尊严、受人尊敬的伟大企业。影响力意味着邦泰要有高速的发展速度、稳健的发展质量、高尚的经营理念、卓越的企业文化、领先的管理标准、优秀的团队素养等。

“品质服务”是邦泰的根基,“稳健发展”是邦泰的保障,百年企业应有的影响力是邦泰的终极目标。如何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有和目标一致、一脉相承、敢于创新的企业文化。邦泰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服务型的公司,目的是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而品质服务则是在我们现有服务的基础上优化升级。品质服务更是邦泰集团所提倡的“向上”、“向善”文化的延续和落地。

“品质服务 稳健发展”同邦泰企业文化中的“三讲五要九个重”中“工作要务实、客户要关爱、结果要成效、项目重品质、服务重价值、发展重成长”等,都是一脉相承的,也是邦泰文化在新时期的良好诠释和演绎。长久以来,邦泰秉持自己对服务的独到理解,但从“客户第一”到“品质服务 稳健发展”,难道仅仅是文字上的游戏吗?

2016年的成都,经济受宏观形势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居民消费和购买力都有所下滑,固定资产投资有缓慢回升,但房地产投资占比持续增加,投资依然过热。在成都的住宅市场,2015年和2016年可谓是泾渭分明——2016年去库存化继续走起。

拿地策略,规划设计,户型优势,小区园林,物业服务,品牌营销„„哪一个环节是地产行业变革下的突破点?也许都是?开发商提供的不能是冷冰冰的建筑,而应该是一整套成系统的高品质生活方式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倾听沟通、客户关注、氛围营造、价值提升、增值服务、资源整合„„从产品人性化到服务系统化,建筑与服务一体化是房地产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成都地产市场,各路品牌开发商都在寻求自己的解决之道。

从“客户第一”到“品质服务 稳健发展”绝不是文字上的游戏

从“客户第一”到“品质服务 稳健发展”,绝不仅仅是文字上的游戏。邦泰集团对此认知深刻,因为他们有自己独到的理论沿袭。

1982年,芬兰学者格鲁诺斯(Gronroos)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提出了顾客感知品质服务概念,认为有品质的服务是一种顾客感知,由顾客的服务期望与实际享受服务感知的比较决定,因此服务品质的评价者应该是顾客而不是企业。

1994年,里维斯(Reeves)和贝德纳(Bednar)认为服务的品质可以通过四个纬度来定义,分别是有价值的、符合标准的、卓越的和满足顾客期望。同时认为品质的服务是由顾客的期望、服务过程的品质、结果品质三个量变构成。

当顾客的期望未能被满足时,代表“不能接受的品质”;当达到顾客的期望时,表示“满意的品质”;而服务超过期望水平时为“理想的品质”;因此,顾客对服务品质的满意度,主要基于期望服务水平与实际服务水平的比较。服务品质是顾客整体性的评价,是动态过程,服务品质来自接受前的服务期望与接受服务后的认知过程的比较,因此服务品质的衡量不仅包括对服务结果的评价,也包含对服务过程的评价。

最具权威的是美国学者潘拉索拉曼(A.Parasuranman)、隋赛莫尔(Valarie A.Zeithaml)和贝里

(Leonard L.Berry)的研究,早期用十个纬度来评价服务的品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一步简化为有形性、可靠性(是指使用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或对企业的信赖程度)、反应性、信赖(安全)性和移情性(指企业和服务人员能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努力满足顾客的要求。这就要求服务人员有一种投入的精神,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需,了解顾客的实际需求,以至特殊需求,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给予客户充分的关心和相应的体贴,使服务过程充满人情味,这便是移情性的体现。移情性有以下特点:接近顾客的能力、敏感性和有效地理解顾客需求),其中可靠性属于服务结果,而其他四项则属于服务过程的各种措施和服务接触。

邦泰集团对“客户第一”和“品质服务”认知深刻,正是在相关知识体系、理论支撑中,逐渐摸索和总结出自己独有的理论系统。何况在过去的9年时间里,这种理论体系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邦泰独有的文化气质。【中国百年企业】

所以,“品质服务”是对邦泰核心价值观“客户第一”的延续。邦泰一直坚持“客户第一”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为客户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梳理“品质服务”和“稳健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是理解邦泰服务理念迭代和变革的关键。

篇四 中国百年企业
《如何打造百年企业》

【中国百年企业】

《如何打造百年企业》——企业高层的超级修炼(内容摘要)

【课程提纲】

第一讲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第二讲 环境变化对企业提出的挑战 第三讲 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出现的问题

【内容摘要】

导 言

当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必然会追求进一步的发展,而当企业进入成长期,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又会出现许多企业以前所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持续发展。有感于此,不少企业领导人在企业内部提出了“打造百年企业”或“二次创业”的口号,并相应地采取各种措施以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追求进一步发展,但却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本课程针对这一现象,针对企业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结合对“百年企业”长寿秘诀的分析,着重就企业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1讲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本讲重点】

关于明天

二次创业问题的提出 企业的可持续性

变化是生命的法则,只看到过去和现在的人注定会与未来擦肩而过。

约翰〃F·肯尼迪

当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就会寻求进一步的发展。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

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不少企业纷纷提出了“进行二次创业”和“打造百年企业”之类的口号,并相应地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于明天

1.明天会怎么样

明天会怎么样?如果说明天会更美好,这是否是一个事实呢?如果说这是一个事实,那我们要做的事情又是什么?是否我们在今天无需做任何事情,美好的明天就会如期而至呢?事实上,明天会更美好只是我们的一种愿望。明天会怎么样谁也无法确定。

2.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什么都有可能

对于明天,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什么都有可能。因为明天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我们在今天就要做好准备。今天的辉煌,并不等于明天的辉煌。今天,如果企业认为自己既有品牌又有实力,明天应该没有什么问题,那么企业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没有明天。例如从前的一些知名企业,现在都已经不复存在,成为流星企业。

【案例】

流星谱(一)

中山市小霸王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从1992年起开发、生产学习机,在总经理段永平的带领下,企业迅速成为学习机行业的霸主,市场份额曾经高达80%。1995年,小霸王的产值高达10亿元以上,品牌评估价值为5亿元。1995年9月,段永平突然提出辞职,另行成立了步步高电子有限公司,并带走了开发部的“四大天王”和小霸王绝大多数的中层管理人员。1997年,24家经销商集体投奔步步高。失去段永平以后的小霸王迅速跌入了黑暗的深渊,并黯然退出了家电第一梯队的竞争行列。从1992年发迹到1997年消退,其间不过5年。

【案例】

流星谱(二)

1988年,广东万家乐燃器具有限公司在广东顺德市成立。万家乐是中国热水器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具有无可比拟的融资空间。“万家乐、乐万家”曾是一句风靡全国、数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广告创意的广告词。万家乐一度被人们视为“新粤货”的代表企业,但由于投资决策和品牌经营的重大失误,这家企业在1996年就出现了账面3740万元的亏损。1998年,不堪亏损的万家乐宣布,以3.2亿元的价格将其29.8%的法人股出让给同城一家知名度不高的新力集团,退居第二大股东并交出了品牌经营权。一家曾经红红火火的企业在刚刚度过10周年生日之际就被迫踏上了被收购之路。

【中国百年企业】

【案例】

流星谱(三)

太阳神集团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引进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现代企业,其无形资产一度曾高达26亿元。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87年的广东省东莞市黄江保健品厂,生产一种商标名为“万事达”的生物健口服液。1988年8月,黄江保健品厂正式更名,将厂名、商品名和商标名统一为“太阳神”,并推出了其著名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1990年,销售额达2.4亿元,市场份额最高时达63%,创下了迄今无人超越的记录。同时,一批有才华的青年人代替创业元老走上了高层管理岗位。1991年,太阳神进入“中国500家最大利税总额工业企业”之列。

1993年,伴随着太阳神形象的确立,太阳神的销售额达到了13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太阳神开始了多元化发展,一年内投资了包括石油、房地产、化妆品、计算机、边贸、酒店业在内的20个项目,在新疆、云南、广东和山东相继成立了“经济发展总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收购和投资活动。在短短的2年内,3.4亿元投资差不多都没有回报。1995年12月,太阳神在香港上市,首日上市即跌破招股价。1996年出现首次亏损,亏损额为1100万元。1997年,创始人怀汉新辞去总裁职务,由出身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王哲身出任总裁,但亏损依然加剧,全年亏损1.59亿元,股价一度下跌到0.09港币,沦为垃圾股。1998年,太阳神的市场销售额持续下降,并无声无息地度过了其10年华诞。一个曾在全中国叫得最响亮和最有市场魅力的品牌,就这样消失了。

3.谁也无法准确确定明天会怎样

纵观全球,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今天很多都已经陨落了。它们不是被兼并,就是已经破产。在1990年至2000年期间,近一半的世界最大企业从原来的500强排名中退出。

在日本和欧洲,所有公司的平均寿命是12.5年。40%的公司不到10年便夭折了,即便是大型公司,也很难维持40年。在美国,平均有62%的公司存活不到5年,寿命超过20年的公司只占公司总数的10%,只有2%的公司能存活50年以上。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今天辉煌不等于明天辉煌,今天落后不等于永远落后。作为一个取得一定成就的企业经营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一个身处困境的企业经营者,也不必气馁。

4.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企业要正视今天,展望明天。当企业发展受到挫折时,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当企业发展比较顺利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前进。很多企业在解决生存危机以后,纷纷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

二次创业问题的提出

现、成长、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因为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同样有生命周期现象。例如机器设备,每年都有折旧,使用一定期限后就可能报废。其实,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企业的经营者,甚至包括企业的经营思想都有生命周期。由于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有生命周期现象,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也有一个生命周期。

图1-1 企业生命周期曲线

从企业生命周期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如果企业按照原来的发展道路继续前进,将会在经历上升之后,逐渐下降;如果要从一次创业曲线成功走向二次创业曲线,就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所以,不少企业正是基于对企业生命周期的重视,提出了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即二次创业问题。

二次创业问题的提出

现、成长、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因为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同样有生命周期现象。例如机器设备,每年都有折旧,使用一定期限后就可能报废。其实,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企业的经营者,甚至包括企业的经营思想都有生命周期。由于组成企业的各种要素有生命周期现象,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也有一个生命周期。

图1-1 企业生命周期曲线

从企业生命周期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如果企业按照原来的发展道路继续前进,将会在经历上升之后,逐渐下降;如果要从一次创业曲线成功走向二次创业曲线,就必须进行彻底的变革。所以,不少企业正是基于对企业生命周期的重视,提出了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即二次创业问题。

企业的可持续性

探讨企业的可持续性,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究竟能否持续发展。百年企业的出现证明了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即企业具有可持续性。

1.

2.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特点

◆持续性,即企业生存的时间比较长。百年企业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经营。

◆成长性,即企业能不断地发展。百年企业不仅生存时间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水平也随之不断

提高。

◆稳定性,即企业不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剧烈的变化。百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在某一时期陷入低谷,但总体上是前进的。

3.企业可以持续成长的理论依据 ◆企业不是生命体,而是人造物

生命体确实要遵循一些自然法则,例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各种动物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这是一个事实。但是,企业本身并不是一个生命体,它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些目标而人为形成的组织。这种组织跟生命体的区别在于它有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适应性。当外部环境变化时,企业可以通过战略的调整主动适应环境。

◆企业的死亡不是必然的

企业死亡是由于其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结构所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死亡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营管理不善。所以从理论上分析,企业可以持续发展。

4.企业可以持续成长的事实依据

事实证明一些企业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在199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就有203家企业的寿命超过100年,其中44家企业超过150年;8家企业超过20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最老的公司是欧洲最大的木浆和纸业生产公司——瑞典Stora公司,它已经存在700多年了。

在说明企业是可以没有寿命限制而永存的。

【自检】

通过比较流星企业和百年企业,你认为百年企业之所以经历百年而不衰,流星企业 之所以从辉煌迅速走向衰落,其中的原因何在?【中国百年企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参考答案1-1

【本讲总结】【中国百年企业】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实现不断发展的基础。

篇五 中国百年企业
值得国人警醒:多到惊人的日本百年企业

值得国人警醒:多到惊人的日本百年企业

2013年07月25日 08:49 作者:蔡成平

与中国靠巨头国企垄断经济不同的是,日本的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实际上是靠中小企业在支撑,百年企业的实际数量恐怕超过10万家。日本的寺庙建筑公司“金刚组”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企业,创办于公元578年,衣钵相传至今已四十余代。

日本的“金刚组”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企业,创办于公元578年,衣钵相传至今已四十余代。

前不久,笔者受邀在日本霞关做了一场内部演讲,与以往演讲略微不同的是,此次演讲的30多名参加者全部是大型日企的部长或董事级别的人,而且大部分人都与中国打交道已久,甚至是所属企业中国市场的负责人。

在讨论环节,有一位日企董事A先生谈到了中日企业家的区别。他对中国企业家的灵活、大胆、冒险精神赞扬不已,但说完后顿了顿道,“或许是大环境使然,接触的中国企业家大多只关心‘钱生钱’,对脚踏实地地做实业,尤其是成就一家百年企业,基本上都兴趣不大”。

笔者自是亦有同感,当看到中国的富二代以各种面貌出现在媒体娱乐版,而日本的富N代们还在默默地继承维系祖辈基业时,总是颇多感慨。

不过,笔者亦补充道,“实际上,10多年前,柯林斯和波拉斯合写的《基业长青》一书在中国出版时,曾得到联想集团柳传志等人士的大力推荐,曾一时洛阳纸贵,风靡大江南北。这或许能说明有些中国企业家还是对百年基业长青感兴趣的”。

A董事听完微笑着说,“那本书当年在日本也很畅销,但研究的标本都是欧美企业,而真正的企业长寿大国当属日本。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恐怕对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更具参

考价值。”

【中国百年企业】

A董事所言的确不虚,若说创业超过100年就算“长寿”的话,那么全球大多数“长寿企业”都集中在日本。东京商工调查的数据显示,创业史超过百年的日企多达21666家,而1975年后才建立的公司仅620家。

经常被人问道同一个问题:“日本经济到底怎么样?日企真的在衰落吗?”对此,我总是忍不住反问“您所谓的‘日企’具体是指哪些呢?”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丰田、索尼、夏普、东芝„„

但实际上,这样的“先入印象”与日本的实态相去甚远。从数量上来看,日本的中小企业多达460万家,所谓的“大企业”(注:通常是指资本金1亿日元以上、职员数超过100人的企业)只有16653家,像丰田、索尼、夏普等广为人知的巨头就更是少得可怜。

也就是说,与中国靠中石油、中石化等这些巨头国企垄断经济不同的是,日本的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实际上是靠中小企业在支撑,比如丰田汽车下面就有无数的中小企业在供应核心的零部件,而丰田汽车更大意义上只是一个组装厂,在这些中小企业中,“百年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更准确地说,东京商工的统计还仅限于其掌握了信息的企业。据拥有亚洲最大企业资信数据库的日本帝国数据银行统计,截止2010年8月,日本的百年企业共22219家,创业超过1000年历史的企业有7家,超过500年的有39家,超过300年的有605家。尤其是日本的寺庙建筑公司“金刚组”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企业,创办于公元578年,衣钵相传至今已四十余代。

尽管如此,日本研究专家们仍普遍认为,东京商工和帝国数据银行的调查都未能完整反映日本百年企业的实情。“日本还有大量的百年企业不为外界所知,若全部统计,估计总数至少近10万家”,日本东方通信(5.20,-0.25,-4.59%)社社长古川猛对笔者如是说道。“长寿企业”研究专家横泽利昌教授也推定认为,日本百年企业的实际数量恐怕超过10万家。

此外,韩国央行2008年曾发布过一份调查报告《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报告称,全世界创业200年以上的企业共5586家,日本多达3146家、占了近60%,远多于排第二位的德国(837家)。而日本经济大学教授后藤俊夫的调查则显示,创业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实际上多达3937家,德国约有1850家。

各种调查统计的数据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疑都表明了,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百年企业之多实在令人惊讶。若将视野缩至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地区,这一“异常”状况就更加一目了然。

在韩国,有句民谚叫“店铺难续三代”,这大致相当于中国所称的“富不过三代”。据日本拓殖大学教授、百年企业研究专家野村进调查,目前韩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百年企业或百年老店。韩国《朝鲜日报》也在2005年12月18日的报道中感叹,“在韩国,京城纺织、三养、柳韩洋行等都只不过80年左右的创业史。”

台湾地区的百年企业数量,尚未查到可靠的统计,但综合各种信息查找,可以查到的有彰化商业银行、台湾菸酒、丸庄酱酒、旧振南、度小月、金长利、台湾度小月担仔面、大同酱油、山东小磨香油食品店、王德传茶庄、有记名茶、郭元益、玉珍斋、李锦记等。但实际上,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当年随国民党政权一起迁台的大陆企业。

中国大陆的百年企业也少得可怜。据悉,创业历史超过150年的企业只有六必居、张小泉、陈李济、同仁堂(23.73,0.28,1.19%)、王老吉等5家。创业超过100年的企业还有全聚德(13.94,-0.04,-0.29%)、云南白药(108.00,-2.68,-2.42%)、青岛啤酒(42.21,2.09,5.21%)等,但总体数量并不多。

通过这些比较不看发现,全球的长寿企业在日本得到高度集中。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异常现象”呢?此外,中国要壮大中小企业是否可借鉴日本的经验?诸如此般,且听笔者下回细细分解。

八成日本百年企业始于明治

2013年08月08日 13:57 作者:蔡成平 文/新浪财经日本站站长 蔡成平

根据东京商工的调查,82.8%的日本百年企业创建于明治时期。而且从数量上来看,在明治时期呈现出递增。明治时期的时间跨度大致相当于中国洋务运动至辛亥革命爆发,同一时期中日两国都有数不清的企业诞生,但在企业传承、可持续性上却是天壤之别。

中国自始至终都在走“国营官办”的路子,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官僚与实业家的边界模糊不清。日本明治政府“除了在人民不知企业为何物时,办过几个模范工厂外,基本上不办国营企业”。

继《多到惊人的日本“百年企业”》之后,笔者打算根据现有的研究和数据,分别从创

业时期、所属业种、企业规模等角度来逐一阐述百年企业为何异乎寻常地在日本得到高度集中,通过这样的努力,唯求一解其神秘面纱。

一切的寻找,不妨先从时间(即企业创业时期)说起。根据东京商工的调查报告——《全国创业超100年企业实态调查》,在其统计调查的213万家企业中,百年企业有21666家,而在这些百年企业中,创建于明治维新之后的企业多达17212家,比例高达82.8%。

在《多到惊人的日本“百年企业”》一文中,笔者已经强调,东京商工的调查范围仅限于其掌握了信息的企业(213万家),而日本仅中小企业就多达460万家,因此日本百年企业的实际数量远多于东京商工的统计数据。日本法政大学教授久保田章市就推测,实际数量恐怕是东京商工调查的1.5倍至3倍。但是,东京商工对如此众多的企业进行信息萃取,其参考价值自然不容忽视。

百年企业始于明治

所谓“创建于明治维新之后”,而日本的明治时代始于1868年,结束于1912年,即距今恰好约一百年。换句话说,日本的百年企业绝大多数都创建于明治时期。

明治时期仅持续了40多年,如果我们大略地进行4等分、以约10年为单位进行划分比较便知,不仅百年企业多数创建于明治时期,而且从数量上来看,在明治时期的4个十年内呈现出递增态势。

创业于明治元年至明治9年(1868年至1876年)、并传承至今的日本百年企业有2035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现在的日本NTT、1869年)、日本通运(1872年)、资生堂(1872年)、每日新闻社(1872年)、王子造纸(1873年)、第一银行(现在的瑞穗银行、1873年)、东芝(1875年)、大日本印刷(1876年)、三井物产(1876年)等。

创业于明治10年至明治19年(1877年至1886年)、并传承至今的日本百年企业达2681家。此时期的一大特色就是民间银行遍地开花。比如,十八银行(1877年)、北陆银行(1877年)、广岛银行(1878年)、七十七银行(1878年)、山口银行(1878年)、秋田银行(1879年)、青森银行(1879年)、富士银行(现在已并入瑞穗银行、1880年)等。

除民间银行以外,创建于这一时期并传承至今的百年企业还有川崎重工(1878年)、东京海上火灾保险(现在的东京海上日动、1879年)、朝日新闻社(1879年)、日本精工(1881年)、立邦漆(1881年)、东洋纺织(1882年)、三菱重工(1884年)、伊势丹(1886年)等。

创业于明治20年至明治29年(1887年至1896年)、并传承至今的日本百年企业多达4240家。其中,典型的企业有花王(1887年)、雅马哈(1887年)、朝日啤酒(1889年)、任天堂(1889年)、尤尼吉可(1889年)、日本生命保险(1889年)、三菱地所(1890年)、帝国酒店(1890年)、狮王(1891年)、大林组(1892年)、藤泽药品工业(现在的Astellas制药、1894年)等。

创业于明治30年至明治45年(1897年至1912年)、并传承至今的日本百年企业更是多达8256家。据悉,日本在2012年这一年就有多达1960家企业迎来创业百年纪念,换句话说,仅创建于1912年的百年企业就多达1960家。

颇具典型的主要企业有宇部兴产(1897年)、住友金属工业(1897年)、住友电气工业(1897年)、三菱制纸(1898年)、森永制果(1899年)、三得利(1899年)、日清制粉(1900年)、阪急电铁(现在的阪急神控股集团、1907年)、夏普(1912年)、JTB(1912年)、大正制药(1912年)等。

不难发现,创建于明治时期、并传承至今的这些企业,随便拿任何一家来评判,都无疑是在其行业内享誉盛名、且实力不凡的知名企业。

中日企业结局为何截然不同

明治时期的时间跨度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洋务运动至辛亥革命爆发,在那样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日两国都不仅优秀的政治家辈出,且都涌现出一大批实业家。日本有岩崎弥太郎、大仓喜八郎、涩泽荣一等,中国也出现了盛宣怀、郑观应、张謇等。

但是,岩崎弥太郎创建的三菱,如今已发展成规模超出外界想象的巨大财团,旗下包括三菱东京UFJ银行、三菱商事、三菱重工、日本邮船、明治安田生命保险、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旭硝子、麒麟控股、三菱地所、三菱综研、三菱汽车等诸多企业。大仓喜八郎作为日本大仓财阀的创始人、涩泽荣一作为“日本现代企业之父”,由其创建并流传至今的知名企业也是数不胜数,比如帝国酒店、东京证券交易所等。

而盛宣怀、郑观应、张謇等所创建的企业,如今大多早已烟消云散。这绝非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家智不如人,恐怕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两国当时所处环境、此后所经历的灾难不同。实际上,两国在差不多相同的起点上出发时,在创办、运营企业的方向和理念本身上就存在实质性差异,这恐怕才是根源所在。

中国自始至终都在走“国营官办”的路子,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官僚与实业家的边界模糊不清。

正如两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杨小凯所言,“(中国)是在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不能根本变革的约束下进行的,因此以坚持清政府的政治垄断,没有司法独立和保护私人企业的法律制度为基础。”“这种方法使得政府垄断工业的利益与其作为独立第三方发挥仲裁作用的地位相冲突,使其既是裁判又是球员,因此利用其裁判的权力,追求其球员的利益。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

与之相比,日本明治政府“除了在人民不知企业为何物时,办过几个模范工厂外,基本上不办国营企业”。日本首任内阁总理伊藤博文也明确表示,政府最初办一些“国营官办”的企业只是为了鼓励民间兴业,“示以实利、以诱人民”。民间兴业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后,政府很快便改弦更张,或撤出企业实际运营、或直接将官方企业民营化。

同时,“明治维新时不但在宪法中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且全面模仿英国,德国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政府可以发挥公平司法、执法的第三者仲裁功能,私人企业得以蓬勃发展起来。”

中国和日本都在那一时期,有数不清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诞生,但在企业传承、可

篇六 中国百年企业
日本百年企业传承的四个秘诀

日本百年企业传承的四个秘诀

2014年10月28日

文/新浪财经日本站站长 蔡成平

企业简单来区分的话,一种是经济型企业,另外一种是生命型企业。可以说我们中国目前大多数都是经济型的企业,这样的经营理念与西方、欧美的一些管理经验比较符合。而日本的企业可能大多需归为生命型企业。这两类企业有什么不同呢?

新浪财经日本站站长 蔡成平

受豫企五百会的邀请,就日本的家族企业传承,笔者面向河南数百位企业家做了一场简短的演讲。现将部分内容简略整理如下,以求抛砖引玉。

经常有人问, 日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百年企业?日本如何实现让企业永续经营的?其实,日本企业和中国企业的所处环境、及做事风格等都很不一样。

企业简单来区分的话,一种是经济型企业,另外一种是生命型企业。可以说我们中国目前大多数都是经济型的企业,这样的经营理念与西方、欧美的一些管理经验比较符合。而日本的企业可能大多需归为生命型企业。这两类企业有什么不同呢?

经济型企业主要是要让自己公司利润最大化,企业和员工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也就是说是一种合同关系。而在生命型企业里面,他们在经商、盈利的时候,并不是看企业利润最大化,或者并不是看短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而是从更长远的、长期的发展过程来看待。员工和企业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契约关系,而是一种盟约关系。盟约就是大家是一家人,大家是共同的生命体或者说是利益的共同体。

比如,在中国解雇一个员工或者解散一家公司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但在日本是件非常麻烦、非常复杂的事情。而且每解散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员工人数至少五倍以上的人以及周边跟他一起做生意的合作公司,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而且,中国人经营企业,更多把企业做成一个盈利的或者赚钱的工具、手段,而日本人更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一个孩子,在心态上是很不一样的。

当然,要成就一家百年企业,是一件难度非常非常大的事情,企业就像人一样的,很难逃脱盛极必衰的宿命。即使是全球能够排前一百位的企业,它的平均寿命大概只有30年。

日本的经济新闻社在1996年对日本八万家公司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一家公司成立之一年以后,还能够存在的占到60%,五年之后还能存在的公司大概只有15%,二十年之后只有0.39%,三十年之后只有0.025%。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企业,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绝大部分企业在三十年之内基本上都是不存在了。可以说一家企业,不要说成就百年,即使能够活过三十年,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日本总共有420万家企业里面,到底有多少家百年企业?日本经济大学的一位教授,他在《老铺研究》这本书里面认为,日本百年企业实际数量恐怕要超过十万家。

韩国央行[微博]在2008年发表了一个报告,叫《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在这个报告中认为,全球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家大概是五千多家,而日本是三千多家,大概占到了60%。从全球来看,日本如此多的长寿企业是一件非常异常的事情。

那么,如何可以做成百年企业?荷兰壳牌石油的董事德赫斯,也就是"学习型组织"这个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企业可以长寿有四条经验:第一,企业要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非常敏锐,也就是说能够

很快地适应整个环境的变化;第二,整个企业要有高度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第三,公司的财务策略要比较保守。不仅仅是公司在创业早期信誉不足贷不到款,更多的是到了企业成熟之后,也不会盲目地扩张,因为扩张很有可能成为公司将来倒闭的一个致命的转折点和导火索。他认为保守的财务策略是一个企业成长、成熟的首要条件;第四,要有较高的包容度,也就是说企业的总裁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包容性要非常强。

这几条全球性的经验,实际上与日本企业的做法非常相符的。 但除了这些通用的经验,日本有什么非常特殊的经验呢?

第一,企业能够做到百年,首要的是这个企业要传承得好。企业做到百年一般要传四、五代,至少要传到三代。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一个生死观,是没有办法创建一家百年企业的。一家企业掌舵人、目前的老总不管是处于中年、老年还是年轻人,谁都料不到自己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只有具有这样的意识,这企业的传承,才能够做到很好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日本的家族企业超过99%,但是对于家这个概念,中国和日本的理解是非常不一样的,在家产的继承方面,中国往往会出现各个小孩分家产。但是日本一般是比较独特、往往是单一的长子继承,其他的小孩可能会由公司提供一部分资金,让他经营其他的企业。也就是说,中国人是把这个企业家族化,企业当成一个血缘家族的附属品,企业

就是我家族的一个东西,我的一个物品。而日本更多把家看作是经济或者生活的共同体,家族成员仅仅是这个共同体的附属品。

这样对家的理解的不同会导致一个什么现象呢?会导致日本的家族企业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它的宽度要比中国的家族企业大得多,中国的家族企业在传承给自己的后代的时候,假设自己的儿子能力不够,会很难处理。而日本人对家的理解更加宽泛,那么它的处理模式就更宽一些,比如说养子或者女婿,他们来了之后改成跟自己同一个姓,这样就可以把企业传给他们,像松下幸之助、铃木俊三、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佐吉,他们在传承的时候也是把这家企业传给了自己的女婿。女婿是可以选择的,可以选择非常优秀的女婿。

日本有名的经济产业研究所和一桥大学在2007年曾经有一个深入的分析,他们取样了日本五万家家族企业,包括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得出的结论,在其他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企业传给自己的后代,这家企业会更有效率,至少在日本是这样的。但是同样的,如果这家家族企业的接班人是非血缘的,这样的传承最后的发展要比血缘传承效率更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日本企业能够长久的原因,非常特殊。 第二个原因,日本企业是匠人气质,而中国人是商人性格,不是工匠性格。我在日本见过非常多的这种中小企业,祖祖辈辈做一件工作,你让他做别的他不去做,他就兢兢业业一点一点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国的想法,假如这家企业从我父亲那里传到我的手里,企业成为我的东西,我是这个企业的所有者兼管理人。而日本人把企业传

篇七 中国百年企业
多到惊人的日本百年企业

多到惊人的日本“百年企业”

2013年07月25日 08:49 作者:蔡成平

文/新浪财经日本站站长 蔡成平

与中国靠巨头国企垄断经济不同的是,日本的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实际上是靠中小企业在支撑,其中“百年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全球的长寿企业高度集中在日本,很多百年企业不为外界所知,若全部统计,估计总数近10万家。日本才是名副其实的企业长寿大国。

日本的“金刚组”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企业,创办于公元578年,

衣钵相传至今已四十余代。

前不久,笔者受邀在日本霞关做了一场内部演讲,与以往演讲略微不同的是,此次演讲的30多名参加者全部是大型日企的部长或董事级别的人,而且大部分人都与中国打交道已久,甚至是所属企业中国市场的负责人。

在讨论环节,有一位日企董事A先生谈到了中日企业家的区别。他对中国企业家的灵活、大胆、冒险精神赞扬不已,但说完后顿了顿道,“或许是大环境使然,

接触的中国企业家大多只关心‘钱生

钱’,对脚踏实地地做实业,尤其是成就一家百年企业,基本上都兴趣不大”。

笔者自是亦有同感,当看到中国的富二代以各种面貌出现在媒体娱乐版,而日本的富N代们还在默默地继承维系祖辈基业时,总是颇多感慨。

不过,笔者亦补充道,“实际上,10多年前,柯林斯和波拉斯合写的《基业长青》一书在中国出版时,曾得到联想集团柳传志等人士的大力推荐,曾一时洛阳纸贵,风靡大江南北。这或许能说明有些中国企业家还是对百年基业长青感兴趣的”。

A董事听完微笑着说,“那本书当年在日本也很畅销,但研究的标本都是欧美企业,而真正的企业长寿大国当属日本。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恐怕对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更具参考价值。”

A董事所言的确不虚,若说创业超过100年就算“长寿”的话,那么全球大多数“长寿企业”都集中在日本。东京商工调查的数据显示,创业史超过百年的日企多达21666家,而1975年后才建立的公司仅620家。

经常被人问道同一个问题:“日本经济到底怎么样?日企真的在衰落吗?”对此,我总是忍不住反问“您所谓的‘日企’具体是指哪些呢?”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丰田、索尼、夏普、东芝……

但实际上,这样的“先入印象”与日本的实态相去甚远。从数量上来看,日本的中小企业多达460万家,所谓的“大企业”(注:通常是指资本金1亿日元以上、职员数超过100人的企业)只有

16653家,像丰田、索尼、夏普等广为人知的巨头就更是少得可怜。 也就是说,与中国靠中石油、中石化等这些巨头国企垄断经济不同的是,日本的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实际上是靠中小企业在支撑,比如丰田汽车下面就有无数的中小企业在供应核心的零部件,而丰田汽车更大意义上只是一个组装厂,在这些中小企业中,“百年企业”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更准确地说,东京商工的统计还仅限于其掌握了信息的企业。据拥有亚洲最大企业资信数据库的日本帝国数据银行统计,截止2010年8月,日本的百年企业共22219家,创业超过1000年历史的企业有7家,超过500年的有39家,超过300年的有605家。尤其是日本的寺庙建筑公司“金刚组”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企业,创办于公元578年,衣钵相传至今已四十余代。

尽管如此,日本研究专家们仍普遍认为,东京商工和帝国数据银行的调查都未能完整反映日本百年企业的实情。“日本还有大量的百年企业不为外界所知,若全部统计,估计总数至少近10万家”,日本东方通信(5.43,-0.02,-0.37%)社社长古川猛对笔者如是说道。“长寿企业”研究专家横泽利昌教授也推定认为,日本百年企业的实际数量恐怕超过10万家。

此外,韩国央行2008年曾发布过一份调查报告《日本企业长寿的秘密及启示》。报告称,全世界创业200年以上的企业共5586家,日本多达3146家、占了近60%,远多于排第二位的德国(837家)。而日本经济大学教授后藤俊夫的调查则显示,创业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实际上多达3937家,德国约有1850家。 各种调查统计的数据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疑都表明了,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百年企业之多实在令人惊讶。若将视野缩至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地区,这一“异常”状况就更加一目了然。 在韩国,有句民谚叫“店铺难续三代”,这大致相当于中国所称的“富不过三代”。据日本拓殖大学教授、百年企业研究专家野村进调查,目前韩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百年企业或百年老店。韩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aijingleikaoshi/848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