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憎恨 中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

| 美国留学 |

【www.guakaob.com--美国留学】

自我憎恨

《评析_最蓝的眼睛_中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_敦建勇》

2008年9月第37卷专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anx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Sep.,2008Vol.37Sup.

评析5最蓝的眼睛6中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

敦建勇, 付小兰

(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1)

摘 要: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处女作5最蓝的眼睛6从黑人自身的生活角度出发,真实地揭示和反思种族主义,展示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一个自卑自恶的群体。通过呈现一些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莫里森呼吁每一个黑人都应更加自觉地学会欣赏黑皮肤所蕴涵的美,这才是树立民族自尊,保存民族文化的惟一出路。

关键词:莫里森;5最蓝的眼睛6;美国黑人;自我心理

中图分类号:B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8)Sup.-0265-03收稿日期:2008-05-15

作者简介:敦建勇(1958)),男,河北石家庄市人,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

莫里森是美国享誉世界的黑人女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始终以表现和探索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为主题,旨在固守和呼唤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的黑人文化和传统。她的处女作5最蓝的眼睛6以生动丰富的语言描述了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

莫里森在小说中匠心独运,采用多视角的虚实结构,从黑人自身的生活角度真实地揭示和反思种族主义,展示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中自卑自恶的一个群体。黑人卑微地生活在美国的社会中,内化了白人文化,同时由于同自己文化的疏离,造成了他们心灵上的扭曲。部分黑人对自己的黑人特质感到羞耻,进而自我厌恶,自我否定,最终导致自我毁灭,成为主流文化信仰的牺牲品。

一、黑人自我憎恨心理形成的历史原因美国由来已久的种族歧视是美国黑人自我排斥自我憎恨心理形成的历史原因。自从黑人被欧洲殖民主义者为达到其掠夺财富的目的强制从非洲掳到美洲后,他们就一直生活在被歧视的环境中。/尽管非洲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存在异质特征,但黑人仍有足够的共同经历使他们能够在新大陆形成反映他们

在非洲背景的新习俗和传统中的合作0[1]。他们被迫与家人分离,远离自己的故土,经历噩梦般的海上航行,到达美洲,然后像牲口似地被买到美洲各地,从事各种超负荷的劳动,没有人身自由。在白人种族主义者看来,黑人民族在生物学上和文化上都是劣等民族,低人一等,理应成为白人民族的奴隶,为其服务,供其使唤。独立战争后,美国宣布独立,从此摆脱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和掠夺,但大多数黑人的命运从本质上没有什么改变。19世纪中期的美国南北战争,广大黑人为彻底推翻奴隶制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结束后,美国从法律上废除了非人的奴隶制,宣布黑人成为自由人。尽管白人对黑人公然的压迫逐渐被取缔,美国黑人仍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得到解放。他们的社会地位仍没有大的改变,种族歧视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越来越严重,种族矛盾也日趋突出。19世纪末,大批黑人为了摆脱南方种植园难以维持的生活和白人种族主义的滥用私刑不断离开南方,往北迁移。纽约的哈莱姆区就是著名的黑人聚居区。黑人从以种植园为主的南方来到北方打工,憧憬着摆脱奴役,摆脱贫困,摆脱歧视,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现实却与他们的梦想

背道而驰,辛勤劳动的结果却仍然居住在拥挤的脏乱不堪的贫民窟里,仍然遭受贫困的折磨,受到歧视和虐待,更糟糕的是在梦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和强大的白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黑人内心生活和精神信仰开始出现了变化。他们尽管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却不愿正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而是千方百计地要排斥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且仿效白人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结果,他们或者被主流文化同化,或者成为文化信仰的牺牲品。

在强大文化的潜移默化下,美国黑人认同了白人文化中最恶劣的部分)))种族歧视,这就是种族歧视的内化。他们以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为标准,用白人的眼光来看自己,把为白人统治者服务的习惯性意义体系看做是理所当然的。白人种族主义者自以为白人文化是惟一的真理和中心,否认其他文化的平等发展权,压制差异,视黑人为劣等民族,视黑人为劣等文化的承载者。美国黑人作为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被白人视为/贱民0,被排斥在社会权力之外,这种白人主流的不正常氛围造就了黑人的自卑和自憎的心理。白人主流文化长期宣扬的是基于白色人种生理特征的审美价值观,而黑人则一直被作为对立面,作为丑陋而遭歧视和否定,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带给黑人的是自我轻视的精神伤痛。莫里森的5最蓝的眼睛6就是描写一群普通的黑人生活在种族主义的环境中,黑即丑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将白人世界的价值观在头脑中内化,逐步远离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但他们又无法真正融入白人的世界,最终陷入心灵扭曲、人格分裂、自我否定、自我厌恶的悲惨境地。种族主义和白人文化内化是造成黑人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

二、黑人自我憎恨心理是白人强势文化的产物黑奴制度废除之后,白人种族主义者为达到继续奴役黑人的目的,极力强化/白人优越0的种族不平等观念,他们用歧视、迫害、隔离等手段,宣扬黑人在肉体上是低人一等的,同时还以灌输的方式使白人文化的价值观横扫黑人世界,于是在白人文化强势威逼下,黑人传统价值观不堪撞击,纷纷瓦解。小说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受到白人文化的熏陶,向往的是白人中产阶级的理想生活,梦想按照白人的标准来塑造自己,实现自己的美和价值,而这和他们所处的苦难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白人社会的标准和价值又一直幽灵般地困扰着他们,使他们无意中对自己产生鄙视和厌恶,同时还将自己作为黑人的羞耻感和厌恶感转移到周围的黑人身上。

杰拉尔丁出生于黑人中产阶级家庭,因而生活环境相对优越,这使她有机会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她举止优雅,彬彬有礼,但她所接受的教育只会令她对白人社会惟命是从,恪守白人的清规戒律,虽然她悉心照顾其丈夫的衣食,可她这样做却只是出于礼貌而非爱情;丈夫只是她维护其家庭体面的道具,她偶尔也会在自己身上感到性的快乐,却不对丈夫的身体产生兴趣;她虽然生活在黑人社区中,却学会了除去生活中的杂乱与无章,除去杂乱的情欲和凸显的个性,将她的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整洁有序。她这种对白人礼节的过分强调其实是内心深处的自我背叛。她刻意避免与下层黑人来往,也只允许自己的儿子同上流社会的/有色0人种一起玩耍。莫里森描写杰拉尔丁对端庄得体整洁干净的偏执是在批判一种特殊的内在化的种族主义以及中产阶级对穷人的蔑视。杰拉尔丁对污垢与无序的憎恨源于她内心对/黑鬼0的憎恨,当然,这也表现了她的自我憎恨。

波琳是皮克拉的母亲,她出生在南部一个农民家庭里,她喜欢整理东西,喜欢把凌乱不堪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后来她们全家移到了肯塔基,她负责整理房间与照料弟妹。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乔利。乔利对她既温柔又体贴,他们相爱了。波琳抱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从南方移居到了北方,北部虽然没有南部公开猖獗的种族迫害,但对黑人的歧视与排斥已深入白人社会的骨髓,黑人妇女成了白人审美观的奴仆,对自己的黑人性充满了仇恨,她无法融入白人社会,也被社区的其他黑人孤立,于是试图从电影中寻找安慰。如果说她想在电影中寻找对生活的梦想,那么她的怀孕就彻底击垮了她作为黑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当她在医院承担分娩的痛苦时,医生们却当着她的面对实习的学生们说,黑人生孩子一点都不觉得痛,因为黑人/就像马一样0。这时的波琳深刻体会到黑人在白人眼中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她开始憎恨自己的黑人身份,憎恨自己凌乱的生活方式,她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于为白人家庭的服务上,她尽职尽责地在白人家干活,每天将主人家打扫得干净整洁,而对自己家的脏乱视而不见。她的这种对整洁干净的崇拜和对污垢无序的憎恨彻头彻尾地反映了她的自我憎恨心理。

后殖民主义奠基人之一的法龙在其5黑皮肤,白面具6中指出:黑人为了获得白人的另眼相看,挣脱自己劣等民族的枷锁而挤入上等社会,抹去自己与生俱来的黑色身份的耻辱,就会无意中对自己产生

憎恨,从而在心灵与肉体上都处于一种自卑和自毁的境地。小说中的黑人女性波琳和杰拉尔丁就是为了使白人另眼相看,迎合白人的审美标准,过着备受折磨、近乎自毁的生活。

三、自我憎恨心理带来的破坏性

由于内化了的白人价值标准,部分黑人对自己的黑人特质深感羞耻,为了让自己被主流社会接受,他们试图从身体、思想和精神上/铲除黑人出身的迹象0。自我否定和自我憎恨成为了他们生活中最具毁灭性的因素。

皮克拉的母亲波琳越来越强烈的/白人至上0意识以及对自己黑人性的憎恨严重扭曲了她的心灵,进而使得她本应高尚的母性严重丧失。因为自我厌恶心理,她全然忘记了自己身为女性、身为母亲所应有的柔情,对女儿皮克拉产生了强烈的厌恶。当得知女儿被丈夫强暴后,她不是责备丈夫,安慰女儿,帮助女儿,做女儿的坚强后盾,承担起一个母亲保护女儿的责任,而是不相信女儿,责骂女儿。当女儿第二次被父亲强暴怀孕,被整个学校、整个社区不耻时,她也不是想着如何维护女儿的权益,而是找到女儿把她打得险些丧命。在女儿被滚烫的草莓派汁烫伤后,她不去关心她的伤势如何,反而一把揪住女儿,一边扇耳光,一边发狂地大叫:/发疯的傻瓜,我的地板,全脏了,瞧你干了什么,,0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异常反应,对女儿悲惨遭遇的漠然视之、母性的极端扭曲,足以说明波琳的人格分裂何其严重,/白人优越0意识早已深入骨髓。

皮克拉的父亲乔利是美国黑人男性中被无形的社会力量严酷地剥夺了权利,从而自我厌恶,有自我毁灭的代表人物。他们把自己所受的侮辱和伤害转嫁到比自己更弱的黑人女性或少女身上。乔利还没有出世父亲就将他遗弃,出生4天母亲又把他丢在垃圾堆上,被好心的黑人老姑收养。他和一个黑人少女的初次性经历不幸被两个白人猎手撞见,在他们的手电筒和枪口下,在他们观看/动物0交配中,他的美好人性被践踏了。由于没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看不到自己不幸的根源,他在醉洒中浑浑噩噩地度日,他没有能力恨白人,也无法抗衡整个白人至上的社会,他只有憎恨自己的黑人身份,憎恨自己的无能,因而造成自己心灵的扭曲、人格的分裂。他在酩酊大醉中强暴了自己的女儿并致使其怀孕,精神失常,他成为了导致女儿悲剧的凶手。乔利自己最终也病死在一家济贫院里。乔利作为皮克拉的父亲,应该是疼爱自己女儿的惟一男性,然而在这样一个人性、人格、心灵扭曲的社会里,他的爱却演变成了

对皮克拉的强暴,他的这种行为表明童年被父母抛

弃和遭白人欺凌的阴影一直伴随他左右,他潜意识里有强烈的报复欲望,于是他把自己的沦丧、耻辱和无能发泄在比他更弱小更无助的妻子、女儿身上。

小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是皮克拉)))一位从自我厌恶到自我否定,最终导致自我毁灭的美国黑人女孩。可怜的皮克拉从一出生就遭遇了不公,父母的不和导致她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只有粗暴和冷落,在学校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老师的厌恶,在社区里受到其他人的欺凌,她将这一切都归咎于自己的丑陋,归咎于自己没有一双蓝眼睛,于是她渴望拥有一双邓波儿似的蓝眼睛。她的畸形的审美观使她自卑自恶,在遭到亲生父亲的摧残而精神恍惚走投无路时,拥有蓝眼睛占据了她的整个思维,幻想拥有一双蓝眼睛成了她逃避痛苦生活的惟一方式。小说结束时,皮克拉疯了,神志不清的她在错觉中以为自己实现了拥有蓝眼睛的梦想。对皮克拉来说,蓝眼睛意味着家庭的幸福和周围人对她的接纳,蓝眼睛成为了她自我赖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蓝眼睛,她可谓是生不如死,当她从别人的眼神得不到肯定时,她原有的自我厌恶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莫里森通过皮克拉的悲剧向读者表明:皮克拉实际上象征着黑人社区中普遍存在的自我憎恨感和自认为相貌丑陋的观点。社区里的其他人在对皮克拉的憎恨中将自己的自我憎恨感表现出来。皮克拉在故事的结局中成为整个黑人社区的替罪羊。她的丑陋使他们感到自己美丽,她的沉默给了他们讲话的机会。而皮克拉在神志丧失后仍然活着,她那出没在城市边缘漫无目的四处游荡的身影始终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时时提醒他们自己的丑陋与心中难以抑制的憎恨。莫里森告诉读者,对美国黑人来说,自我憎恨不仅伤害自我,同时对他人、黑人社区乃至整个民族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5最蓝的眼睛6一书通过暴露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希望引起美国社会各界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问题的关注与重视。种族问题表现的第一种方式就是文化歧视和文化压迫。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摒弃自己的黑人身份实际上就是在摒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她呼吁每一个黑人都应更加自觉地学会欣赏黑皮肤所蕴涵的美丽,这才是树立民族自尊、保存民族文化的惟一出路。

[参 考 文 献]

[1]宋红英,王可琳,刘捷,等.非洲裔美国黑人小说及其传

统[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杨 军]

自我憎恨篇三
《《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

自我憎恨篇四
《走出自我攻击的怪圈》

走出自我攻击的怪圈

一、 自我攻击的定义

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我攻击行为时有发生。自我攻击是个体以自我生命有机体为代价来寻求自我解脱的情绪发泄方式。自我攻击行为轻则造成身体伤害,重则失去生命,而到达这地步,那就是被称为极端自我攻击。网上资料显示,近些年来(2004—2008年)全国高校极端自我攻击的大学生人数(包括部分因自我攻击而失去生命的大学生),平均每年发生极端自我攻击行为的学生人数不下25人,有的甚至因极端自我攻击而导致悲剧发生,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悲痛,给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极端自我攻击是个体在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行结束生命的行为。

二、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直接原因

发现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直接原因集中在5个方面,依次是学业压力大、就业压力大、适应能力差、情感受挫、人际关系失败。

(一)学业压力大

网上数据表明,学业压力大是导致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主要原因之一,平均比例高达23,8%。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有2类大学生极容易因学业压力大而发生极端自我攻击行为,甚至走上绝路:一是本身基础好,中途由于沉溺于网吧游戏、淡恋爱而严重耽误了学业,面临退学边缘,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实施极端自我攻击;二是虽然在高中时是班上的尖子生,但到了“精英荟萃”的大学后却因自己与别人差距大而深感自卑,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或学业上得不到及时改进,就轻生厌世,以生命为代价逃避现实。

(二)就业压力大

网上数据表明就业压力是近几年来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主要直接原因。显然,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从2004年形成第一个就业竞争高峰起,随着就业政策的转轨、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极端自我攻击人数明显增长。特别是由于待业大军的连续积压,形成2005—2006年极端自我攻击人数最高峰。此后,由于全社会的关注,政府不断加大就业政策支持,高校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明显缓解,极端自我攻击人数明显下降。

(三)适应能力差

通过对2004-2008年以来大一新生(访谈学生亲人、周围同学等)实施极端自我攻击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养尊处优”、缺乏生活磨砺的大一新生(多为独生子女)不能尽快适应大学校园新的人际环境、学习方式,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之学业的要求与家长的厚望、亲人和亲友的期望等综合原因使他们陷入深深的矛盾、迷茫和痛苦之中,倘若遇到更大挫折时,便导致极端自我攻击行为。

(四)情感受挫

在本研究中,因情感受挫而引发极端自我攻击的大学生比例达17.5%。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然而身体成熟早于心理成熟,这些“深入爱河”的大学生们很少有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责任感和挫折承受力。他们一旦恋爱受挫,便入深深的失恋痛苦中而不能向拔,“无颜见人”引发极端自我攻击行为,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去殉情。

(五)人际关系失败

部分独生子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在父母的“严格保护”下长大,交往面十分狭窄,性格孤僻,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困难,一到大学阶段,面临着伞新的人际环境,由于个人性格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原因而被同学们“玲落”的大学生,一旦不能及时融入班集体,极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深感孤独、自卑和无助,一旦得不到及时调适或改变,就很容易发生极端自我攻击行为。

三、一般自我攻击的表现

一般自我攻击表现为:

1、自我批评

时常会给自己下消极的判语,就好象惯于责备的父母骑在自己的肩上。过分在意你哪些事情做得不对或不好,而不是哪些事情做得好。在内心对自我产生一种批判感,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对自己抱有强烈的敌意。

2、责怪自己

经常认为自己是错的,并将一切消极的事件归罪到自己身上。

3、自我标识

用“全或无”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如果在某件事上失败了,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不可爱的、或是无能的人。这种抑郁思维模式还包括责备和咒骂自己(例如,没用,无能,软弱,废物,虚伪,无价值,败坏等等。)

4、以偏盖全

判断对人不对事,认为行为表现才是重要的。如果表现不好,则内心会自我证明这个人本身不够好。同时对自己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6、自我憎恨

这是是自我攻击的极端表现。它不仅包含对自我的愤怒,而且包含指向自己的情绪和判断,认为自己败坏、邪恶、或令人厌恶。自我批评的目的是通过惩罚来改善;有见影自我憎恨旨在破坏或根除。

四、如何走出自我攻击

我们大学生都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的因素是多元的,既有深层的社会原因,也有直接刺激源,既有外在因素,也有个体内在的心理病变。因此,预防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须从多方面人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内因是根本,因此我们自己应该努力采用种种方法,走出自我攻击的行为。

1、培养自我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我们的情绪和感情都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因而,只有使自己各方面素质进一步提

高,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提升,保持稳定的情绪,学会控制和驾驭情绪,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自我攻击行为的发生,同时减少急躁、冲动、焦虑抑郁等不良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学会自我教育。每当我们产生一种不良情绪时,应该把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当做一次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水平的过程。调控自己的情绪,通常的步骤有三个,其一,正确认识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状况。即正视自己的不良情绪,它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东西,也是成长的契机,是可以控制、转化的,同时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姿态和表情了解自己情绪处于何种状态。其二,根据自身以往经验,查找原因,查明问题发生的根源。其三,自我调节,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由于自我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基于对自我的一种不自信,缺乏深度了解,因此,可以经常总结自我,提升对自我的一个认知,从根源上去减少自我攻击的发生。

自我攻击是对自我的一种残害,自我攻击亦是心理不健全的一种表现,希望可以多去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减少自我攻击行为,杜绝极度自我攻击行为的发生。

自我憎恨篇五
《自我意识与个人成长》

自我憎恨篇六
《绿原_憎恨》

自我憎恨篇七
《认识自我》

第二单元 认识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

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这次课开始,我们将用两次课的时间来共同学习“认识自我”这个专题。这个专题内,我们将共同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来进行学习。当然了,其实如果大家仔细思考这个中心问题的话,大家就可以知道,我们将从“评价”这个角度来进行剖析这个中心问题。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评价等等。当然了,剖析只是个方法,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最终让自己充满自信,战胜自卑。

一、我是谁

1、自我评价

古语有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有所收获,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每个人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到底是谁?这就是自我形象。自我形象是对自己各方面表现的看法与评价,受自身的经验和他人反映的影响。拥有良好的自我形象,人生将无往而不利。

在我们的心目中,有两个相互独立的“我”,“主我”与“客我”。“主我”总是在观察“客我”的言行,并作出判断和评价。当若“客我”的表现符合“主我”的要求,则二者是同一和谐的。如果二者冲突,即“客我”的表现不符合“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冲突,导致我们与自己相处困难。在这个矛盾冲突中,可以产生两种结果,对于不符合要求,“客我”是否愿意改变,然后符合“主我”的要求,符合要求我们则会越来越喜欢自己,如果不愿意改变,这种矛盾持续冲突,那就会让我们不断地自我否定。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我们的自我形象会调整和指导我们的行为,他通过两种方式来起作用,自我应验预言和过滤信息。自我应验预言是指经过自我预言,我们的自我形象逐渐开始变成真的,你所相信的事情变成了现实。过滤信息是指我们的自我形象会选择那些强化自我形象的信息,而漏掉与自我想象冲突的信息。

与自己良好的相处,意味着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既能了解自己的长处与实力,不贬低自己,也明白自己的不足与限制、不自我夸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面对环境、面对他人,也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

2、他人评价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说过:“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但是这些评价可能都没能中肯地评价自己。大多数人的评价都稍微低于自己的实际,有部分人有充分放大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很少有人能够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古语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者很多,但是“明人”却很少。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像一面面的镜子,从镜子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许多自己不曾认识到的自我。用水作镜子,可以看清自己的长相,用他人的评价作镜子,则可以发现自己各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接受来各方面的信息反馈,通过别人的反馈来尽量认识自己,不断调整对自己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促使客观全面的自我想象的形成。

3、如何整合自我、他人、社会等方面的评价,从而认识自己

当我们面对一大堆“自我评价”和来自他人的“他人”评价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矛盾,而且不管你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两者一定会有些出入,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好了,这就存在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到底哪些评价符合自身实际?另一个问题是到底哪个人的比较中肯?自己和别人的评价都是对同一个“你”的看法,只是角度不同。也许你自己多了解自己一些,也许别人多了解你一些。评价的中肯程度跟自己的对评价的接受程度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中肯的评价也许你根本不接受或者只是部分接受,你接受的评价并不一定就是你的实际情况。加之,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成长经历等等方面的不同会造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

有两种情况下,自己容易迷离:

(1)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不一致(甚至差别较大);

(2)外界有很多“他人”,但这么多“他人”对同一个你的评价存在很多矛盾的时候。面对这些矛盾,如果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坚定,那就比较麻烦了。我们很容易就变成墙头草,左右摇晃不定。我们只有不断修炼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才能仔细分辨,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给自己一个中肯的自我评价。

二、自信是种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目标

自信心是由于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从而对自己产生的一种信心。自信的人自尊心的强度适中,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像他人卑躬屈膝,不容他人歧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验。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

心理品质。对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法估量,无论是在智力还是体力或是做事的各种能力上,自信心都占据着基石性的支柱地位。一个人缺乏自信心,就会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能力自然要受到约束。

自信心就想能力的催化剂一样,它可以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进到最佳状态。在许多成功者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所起的巨大作用,这些取得事业成功的人,在自信心的驱动下,敢于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失败的时候看到希望,最终获得成功。

自信的心理过程体现在:相信目标能够实现,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能冷静、耐心、客观地分析各种原因,合理地决定是否是目标不当;如果发现目标不当,则有信心反复尝试,直到最后成功。

自信,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坚定的修养,是一种状态,是一项我们此生不断追求的目标。

三、自卑

1、什么是自卑?及其主要外在表现

自卑是一种通过不合理的方式,尤其是过多地与他人进行不科学的比较而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适度的自卑是成长过程中有动力作用和积极意义的,而过度的自卑则是病态的,叫自卑情节。是指一种根植于潜意识,也时常被认识到的过低的自我评价,我们今天所交流的就是这种自卑。

自卑的主要外在表现:走路时低着头,耷拉着肩膀,与人交谈时说话声音细小且不浏畅,目光不敢与人长时间接触,不敢正视对方,不敢主动与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不愿意 参加集体活动,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正当的要求,另一种形式就是表现欲特别强。争强好胜,到处挑战以向别人证明自己不是无能。

2、自卑的危害性及影响

(1),生理方面:头晕头痛、心悸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健忘、性欲低下等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也产生不良影响。

(2)心理方面: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消沉,孤僻 自闭、沮丧、失望甚至绝望。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胆小孤僻悲观、消极,忧郁、。妨碍认知,心理机能全面退缩乃至退化。

(3)社会功能方面:自卑的人只是被动服从并尽力逃避责任。消极应付工作和学习,不思进取。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

降低了面对问题、参与学习的能力。兴趣狭隘,交往逐渐减少,自暴自弃、人际关系紧张,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甚至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3、自卑的形成及原因:

(1)生理因素:

因先天或意外事件或疾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缺陷,而导致行动及交流和社会功能受限,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遇到诸多困难,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厌 弃或歧视,因此产生自卑心理。

(2)环境因素:1、在过分严厉而缺乏关爱、专制而缺乏民主的父母的监护下长大的孩子,自卑感比较重。

(3)社会的偏见与一些不合理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地位、待遇的不平等,应有的权利得不到维护,会导致自卑。

(4)从学习中得来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些试验,如对狗进行反复的不可躲避的电击,就会造成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理性失助,这时,即使给它一条逃跑的通路,这只狗也不会逃跑。还有一个实验是关于跳蚤的。把一只跳蚤臵于一个四壁及顶盖都透明的杯子中,一开始它总是不断地试图跳出这个杯子,几经碰壁,就渐渐地放弃了这样的努力。最后,就是打开这个盖子,它也不会再跳起来企图逃走了。跳蚤通过学习,习得了“跳也无用不如不跳”的生存法则。我们人也是一样的在生活中屡屡受挫时,我们就会自卑,完全看不到环境的改变,

(5)心理因素: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之所以有不良情绪,并不是因为发生的事情本身引起的,而是我们对这个事件不合理的观念与看法造成的。我刚开始也是把自己的自卑和许多负面的东西都归咎于身体上的残缺和社会在针对残疾人的制度不够完善方面现在通过一些学习和经历,让我懂得最主要的根源是在我的观念与思维方式上,因为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和有盲聋障碍的海伦凯勒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不要求自己向她们那样卓越和成功,但至少可以让我们通过一些自身的改变而让生活质量提高些。

自卑的产生还有几种原因,如;因为感觉自己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自卑。

另外、不合理的比较方式也是产生自卑的原因,,自卑总是在不合理的对比中形成并加深的,如:总是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较;又习惯于现实中最好的、楷模式的人物进行非理性的比较,而忽视了与自身的过去相比较,这种不合理的比较方式,让人有失败与挫折感,是导致自卑的根本原因。

最后,、个性不够完善。一个谨小慎微、内向、孤独、偏见、完美主义的人,是特别容易导向自卑的。

对自己的能力及所处环境的了解不够全面,而要求过高,制定一些不合理的目标,却无能力实现,就会有挫折感发生,最容易产生对自我的不满,憎恨自己的不完善,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强化了自卑感,[这是不良消极的心理暗示,

4、超越自卑,增强自信的方法

综上所述,让我们明白,外因是不可控的,内因却是可控的,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来带动外因的改变。

(1)完整接纳与积极暗示法:我们应该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残缺,完整愉快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优缺点,认清自己是有局限性的事实,放弃完美主义,重视独特性的价值,建立自己的个人的风格,我的自尊心是由我自己来维护的,而不是靠他人的肯定、赞赏、恭维来维持的。我是我,我是唯一的,无人可以与我完全相同的,无可替代的;就为了这个,我也有十足的理由喜欢我自己,热爱生活。

(2)积极暗示法:每天都请自己与周围的人对自己进行积极正性的暗示如:我的一切都越来越好;我会好起来的;我相信自己会不断进步;这点问题应当不在话下;并在身边带上应对卡,内容是积极、乐观、合理、鼓励安慰等语句,在心情低落时翻阅。

(3)宽容,原谅有过错的自己与他人,不要怨天由人,不要怨恨给我们带来残缺的人,因为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没有人会故意去伤害他人。一些先天或疾病造成的残缺的人会埋怨父母和亲人,感觉是他们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而因意外伤害造成的残疾人,会憎恨肇事者或单位,这些仇恨与埋怨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此以往,只会对我们的身心和人际关系更加不利,因为一个有仇恨的人是不会快乐的。当我们得不到一些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时,也能泰然处之,因为我们也没有在所有的时候都能这样对待别人,都能满足别人的需要一样。

(4)改变形象法:穿着整洁大方的服装,面带微笑,讲话爽快且目光正视别人,,

自我憎恨篇八
《自我观察及自我修正》

[首页/法的开示/内观-自我观察及自我修正]

Vipassana内观 --- 自我观察及自我修正

2002年的夏天,葛印卡老师来到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北方重生机构』(the North Rehabilitation Facility, NRF),这是『北美洲当下禅修之旅』(North American Meditation Now tour)的一站。他在慈悲日与参加课程(当地的最后一期男众课程)的学生等人见面,稍后并于结束的第十一天发表演讲。他的演讲内容经编辑、修改以刊登于本通讯。

各位朋友,我很高兴今天早上能和大家一起在这里。你们已经给了这个方法一个公平的尝试,并且获得很好的结果。从现在起,你们必须持续不断地练习,并且将它应用于日常生活里。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学习这个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是参加十日课程并不够。从现在起,把它应用到生活上,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其他人能够修正你。你必须自我修正,你必须发展自我的觉知。不断地检验自己、不断地修正自己。

而你有两位益友可以帮祝你。一位朋友就是你的呼吸,另一位就是你身体的感受。逐渐地,随着你在方法上的熟练稳固,这两位朋友愈来愈能帮助你度过人生。每当内心因为某些负面情绪而失去平衡时,你就会发现呼吸失去正常韵律。呼吸会变得稍微沉重、稍微快速,它在给你警示:「注意!你的内心出现状况啰,你的内心出现状况啰!」而你就会尝试让内心平衡下来。

第二个引导者及朋友就是你的感受,也就是在过去十天里你一直学着去观察的身体感受。你会发现每当你产生负面的情绪,很清楚地你就是第一个受害者。身为一位好的内观禅修者(Vipassana meditator),一旦你产生愤怒、憎恨、恶意或敌意,你会察觉到全身上下有一股灼热的感受。心跳加速、紧张增高。「看吶!我正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啊!」

随即地,你开始以平等心观察感受,或者观察呼吸。你试着保持心的完全平衡,完美的平等心,而你发现负面的情绪逐渐减少。你的心变得愈来愈纯净,自然的法则就是当心纯净时,它就充满了爱、慈悲、善意、容忍。这些特质会生起,前提是必须保持纯净的心。

并非十日课程之后,你就会变得非常完美,再也没有染污不净。喔,不是的!旧的习性模式仍然存在;他们仍然继续产生,但现在你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去除它们。不要让它们重复增强而掌控了你。当你不察觉内心发生了什么事,你会只看到外在发生的事:「有人侮辱了我!」这个念头逐渐占据了你的心,你不断地想,「谁和谁侮辱了我;这就是我为什么生气的原因。」你产生愤怒并且想要以牙还牙,想要报复,伤害这个人,但你不了解的是你正在伤害你自己。

每当你想要伤害别人,第一个必然伤害到的人就是你自己。你必定先在内心产生染污不净才能够去伤害别人;而当你如此时,你就是个痛苦可怜的人。你不想伤

害自己。然而,出于无明,在不知道内心深处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你不断地产生不净,不断地产生染污,愈来愈多的愤怒、憎恨、嫉妒、自我。而这些感受生起时就已经让你感到非常痛苦难过。

在学习内观(Vipassana)之前,你已经习惯在某些情况下就产生特定的反应。现在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了。先问问自己:「我又产生同样的反应吗?或者在行为上已经发展出一些正面的改变呢?」现在,透过自我觉知、自我检验,你已经是自己的主人了。没有人能够修正你,你必须修正你自己。其他人没有义务来警告你,你必须警告自己:「喔!看,我现在做的事情是很伤人的。我正在伤害我自己。我不可能伤害了别人,自己却不受到伤害。当我产生负面情绪时,我就变得非常痛苦,并且不断地将这痛苦丢向他人。任何在这时候接近我的人也变得痛苦。整个气氛变得非常紧张,充满了痛苦!而当我没有了这些负面情绪时,我的内心是纯净的,充满了爱、慈悲、善意。我觉得非常安详、和谐。我周遭也整个弥漫着安详而和谐的气氛。任何接触我的人立即体验到安详与和谐。这是正确的生活方式。我整个人生都在不断地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这并不是恰当的生活方式。」 从现在起,早上和晚上,你必须每天练习。就像当你学某种肢体运动但不练习,它就不会对你有任何帮助一样,这个方法,这个心智上的运动也不会对你有所帮助,除非你练习它。

你在这课程所学到的这个方法是无价之宝,会在你整个人生中帮助你。保有它并持续地在这条道路上前进。对那些尚未接触到这个方法的人,我建议你挪出人生中十天的时间。不要以为只有那些身在牢狱中的犯人才是囚犯。在牢墙之外的人也是囚犯。每个人都是被内心深层的不良惯模式所囚禁的犯人。走出这个牢房吧!走出这些染污不净并且享受人生!你会发现人生有很大的转变。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我获得大的安详。人生完全改变了。我想与他人分享我的安详与和谐,而现在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正在分享着它。这些人正在练习,他们正获得同样的结果。这个方法帮助你变得十分安详,对你有益,也对他人有益。

工作人员及受刑人,甚至从未参加过课程的人都感激这个非比寻常的活动(第十一天在NRF 举办的招待会),并且发现大家都同样心怀感恩及乐观。许多先前在NFR 参加他们第一次内观课程的受刑人都回来看葛印卡老师(Goenkaji)并谢谢他。在招待会之后,葛印卡老师在监狱的图书馆接见工作人员、旧学员及他们的家人。许多人利用这个机会来见葛印卡老师,问问题,或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意,同时有许多人留在旁边安静的看着,直到葛印卡老师离去。当天并没有人对NRF 即将关闭表示遗憾或担忧,只有对获得帮助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几位曾经是NRF 的住民借机表达了内观课程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一位男学员说:我参加了NRF 这里的课程,在课程中我学到了内观禅修的方法,让我的心获得安详。当我离开 NRF 时,我被转到另外一个监狱。我被关在一个封闭而孤立的地方。我连络了Dhamma Kunja 内观中心,他们寄来许多小册子和信息。每天早晚,还有整天大部分时间,我就禅修打坐,并且读我自己的日记和书。我发现警卫对我和其他人(其他的受刑人)不同。其他人就过来问我:「你是有什么吗?」所以我就跟他们谈到内观,告诉他们这是个古老的教导,流传了

好几世并保有它最纯净的原貌。自从我出狱后就再也没惹上任何麻烦。我一直遵循正语、正行、正思的道路。我已经处理了自己的问题,并且练习内观,那是我的正法Dhamma。

另一位男性旧学员说:在1997 年参加NRF 内观课程之前,我的人生一直都是烂醉的。参加课程之后,就再也没跟人打架过,再没喝过酒。我现在有了家庭生活。我的家人都非常地感谢您。」 返回首页

自我憎恨篇九
《为什么自负者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会导致失败?》

为什么自负者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会导致失败?

自卑与自负,两者都沉迷于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卑者沉迷于自身的自认为的诸多不足,自负者沉醉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之中傲视群雄。前者在众人面前努力地藏起自己的头颅,后者在众人面前目空一切,都没有正面地看人。

前者:过于把自己水平估大,接自己做不了的事。后者:不相信自己,不显露自己,不敢尝试

自负的人之所以必定失败就是因为自负的人往往过高的估计了自己,谁也看不起,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别人谁都不如他,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缺点,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分析是不切实际的。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致的挫折会即刻使他沮丧、不知所措,从而使自己远离成功,走向失败

自负者同时一定是自卑者,自卑者不一定同时是自负者。这两种人之所以失败从表面来讲是因为不能正确估计自己,但事实上我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人。自己行不行、能不能谁还不知道吗?但这两种人却常常把自己逼到没办法的地步。

自负的人平常自视甚高,碰到一些符合其表面形象和高度的事情无法推诿,自卑的人平常总是低看自己,因此能够锻炼和体现自己能力的事情总是轮不到自己,总是一些微小的别人不爱干的事情轮到自己。 话说这种事情繁琐,但往往并非简单,常常需要耐心、细心和坚持,并且还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让人体会到成就感。也正因为这样这些事情大家才不爱干,自卑的人不敢和别人争,所以常常干着这样的事情,累得要死却没什么成绩,久而久之变得更自卑。所以说自卑的人不能成功的关键是总是低看自己,因而在团体中形成“干不了什么事情”的印象,自己把自己将死了。所以要慢慢学着说“我试试看”,以及“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等等之类的话,打破自卑的怪圈。

自负的人表面的自负其深处裹藏的也是自卑,对自负的人来讲最苦恼的就是不能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出来,无法交到真心的朋友,无法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撑,……。这种人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这样的倾向,深处的根源是虚荣心、面子。很小的孩子就知道爱面子,还知道去和别人比,打击别人来抬高自己的面子。这些嘲笑打击别人来满足自己,或被打击和嘲笑后进行的反击,就是自负—自卑者心灵最深处的核。从那以后,她所作的事情都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保住和增加面子的,通常采用夸张和鄙视别人来办到,久而久之这个自我,或者说面子达到一个与真实相比很高甚至太高的高度。你一定听过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能这样做/说,太不符合我的形象了。”另一种是她真实的自我,真实的高度。但是因为太多自以为是,太多嘲笑别人,以至于真实自我失去了做一个无知者、学习者的机会,因而也失去成长的机会,这是最可惜的。碰到一些符合其“形象”的事情,自负者其实不会干但却没有选择,不得不干,或者只好找借口推脱。也就是说不符合她形象的事情,可以帮其成

长和学习的事情,她不能干,符合其形象的事情,她其实根本干不了,因而也不能干。这样还能不失败吗?成功不是一时的,也不是表面说说就有的,是要真才实干出来的呀。

但是我不知道你所指的自负具体是什么,因为有两种情况和自负很像,一种是清高,还有一种是年轻人的鲁莽。年轻人的鲁莽不可否认是个缺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鲁莽的年轻人有难能可贵的行动力,假以时日积累了一些经验后更好过那些老成持重,凡事瞻前顾后的人。清高和自负就更加是两码事了,清高的人或许会自负,但自负的人却不一定清高,因为清高包含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以及生活趣味的选择。

卑者的心理根源在于潜在的自负与自我中心(与自卑者一席谈之四)

自负与自卑是一对孪生子,而它们的母亲是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者的心理活动,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我应该成为人人羡慕的人;我可不能在别人面前出丑;如果让别人知道我有所不能就会有失自尊;我不应该被人看不起;哪怕我知道自己实际上不能做某些事,也不能当着他人的面承认它;„„所有这些思想意识的核心,就是唯我独尊,自我中心。

自己把自己理想化了的种种观念构成了霍妮所说的“自负系统”。这种系统,会用各种“必须”来强化自己的形象:我必须受到人人尊重;我必须能避免任何错误;我必须对每一个人都有礼貌;我必须每天都做出成绩;我必须在什么方面都不落人之后;我必须„„这些“必须”,象是暴君一样强制性地命令当事人不惜一切地追求某种虚假的目标,维护自负系统的完整性。而实际上,这种自负的目标一开始就是虚假的,也就注定了它的追求必然是失败的,于是就产生了神经症。

当自负系统运转起来的时候,可以带来一时的热情高涨,意气用事。但在挫折之后,立即就变得沮丧灰心、颓废和不知所措。从自负走向自卑,易如反掌。这当中缺少的是弹性,灵活性。自负者对自负的虚假目标追求十分机械刻板,自然会影响到对挫折归因与认识的片面性,走向极端。这样,当挫折发生时,最容易产生对自我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善,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强化了自卑感,使自己变成了低人一等的“贱民”。不管是自负还是自卑,都是过分关注自我的必然结果。 自卑-自闭-无学习性-发展停滞-更自卑„是自卑者的恶性循环

自卑不仅是个性发展的一个结果,它反过来还会对个性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自卑对个性的反作用,可以从自卑-自闭-无学习性-发展停滞-更自卑„这个循环方式一目了然。

一个自卑的人,对别人与外界的兴趣会减低,对一般的刺激很少做出积极的反应;不但如此,他们还要极力回避刺激,不愿与人交往,不想研究问题,不愿承受压力,心理上消极退缩,个人倾向于自欺欺人地认为喜欢孤独,爱好沉思默想,苦思冥想,甚至于胡思乱想。这样的退行心理,使其与社会产生隔离,与新生事物缺乏联系,个人所面对的都是早已习以为常的自我的狭小天地,坐井观天,作茧自缚,视野狭隘,观念陈旧,失去了一个个锻炼自己才能的机会,把风险估计得很大,看不到任何进步的可能,感受不了任何成长的喜悦,也渐渐麻木于得过且过,让希望的火种泯灭,个性停滞不前。自卑者的开放性、学习与创造性都很差。

“我不行”的预感,通过预言的“自胜效应”得到了验证。不良的自我暗示,令自卑者越来越觉得自己所认定的“我真没用”,通过恶性循环,被“证明”完全“符合事实”。这个负向的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效应,使自卑者更加丧失信心,更加觉得自己就是垫底的命。自卑者的最后归宿就是宿命论,悲观论。放弃努力就是一种逻辑的结果了。

没有外因的介入,扼制上述的恶性循环,而让自卑者自己觉悟,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总有很好的理由来维护他的自卑论调,把“我不行、就是不行”当成是推卸责任的借口,并不自觉地从自卑中获取某种逃避义务、规避风险等精神利益。以自卑的无能为理由来为自己的懒惰进行辩护者也不在少数。

习得性失助是自卑者最生动的心理学描述

习得性失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M?塞利格曼杜撰的术语,指这样一条普遍法则,即失助是由于处在无可逃避或回避的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中所产生的一种习得性状态。在比拟人类产生这种效应的实验演示中,对狗进行反复的不可躲避的电击,就会造成一种非常严重的病理性失助,这时,即使给它一条逃跑的通路,这只狗也不会逃跑。

还有一个实验是关于跳蚤的。把一只跳蚤置于一个四壁及顶盖都透明的杯子中,一开始它总是不断地试图跳出这个杯子,几经碰壁,就渐渐地放弃了这样的努力。最后,就是打开这个盖子,它也不会再跳起来企图逃走了。跳蚤通过学习,习得了“跳也无用不如不跳”的生存法则。

在自卑者的自卑心理作用下,产生了“我不行”的预期,于是就渐渐学会了不努力,(我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这样的状态时间一长,就变成了某种习惯。这种习惯就是“自卑者的习得性失助”。

在学校里很多学生的天资其实挺好,可就是因为陷于这种习得性失助的状态里无以自拔,从而放弃了自身的切实努力的。遇上好老师,一经点拔,自信滋长,那扇通往成功的大门就豁然打开了,成绩可能就会蒸蒸日上,匪夷所思,令原来对其已形成偏见的某些人感到“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了。

自卑者的习得性失助与M?塞利格曼所谓的失助,有着这样的不同:后者的起因“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是“无可逃避的”,而且是客观的;而在自卑者的情况下,这种不愉快的情况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却又是预期的,命中注定的会来临的。

高度自卑的抑郁患者,之所以很难矫治,原因就在于这种习得性失助的顽固性。

自我憎恨篇十
《自我训练》

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

第一部分 什么是自我训练

1一种新的自我治疗方式

不安全感会导致人想要对生活有所掌控:“如果我什么都不能相信的话,我就得揣测什么才是安全的。”很快,你就会变得习惯于猜测而不是去适应自己的生活。好像事情还未发生前就对其有所猜测,总比未经排练就面对它更让人有安全感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出于本能地对生活做出反应会让人觉得太轻率了。但其实这根本就不是轻率,这只是人们这么觉得罢了。人类六百万年来发展的本能和直觉足以让你的神经做出不会令你失望的反应,但前提是你得信任它。这也就是我们“自我交谈”的基本目标之一:用你自身的先天的能力调整自己,达到本能的自信的状态。只有自信,你才会自发地愿意面对生活中的冒险,而不是想预先演练生活。只要你这么做了,自然也就不会有焦虑和抑郁了。

在一天之中,时不时地倾听自己的“内心独白”。不论当时的想法如何,不要评价或批评,只是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想法。一旦你发现有好一段时间都沉浸在这些想法中时,看看自己是否可以从这些想法中转移开,转换成现实世界中的某项活动。可以是任何活动:听音乐,观赏花朵,或是绕大拇指。不管你做什么,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如果是洗盘子,就全神贯注在这件事情上。感受滑腻的水,洗盘子时候发出的吱吱声,擦干时毛巾在湿盘子上拖拽的感觉。不要去想自己正在做什么,而是尽力去感受这一切。尽量从自己的思绪中走出来,去关注自己的体验。

2通过自我训练达到康复的7个原则

当你发现自己头脑中充斥着害怕、疑惑和负面评价的念头时(比如想“我没法应付这些孩子”时或“为什么活着,生活究竟有什么盼头”的时候),你就要问问自己了:“我真是这样想呢,还是不安全感在作祟?”一旦意识到不安全感会不时地发出声音时,你就可以自己做出选择了:你可以不理会这些声音!要过上更成熟、自由和健康的生活,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将不安全感的声音同健康的思维区别开来。

缺乏安全感会让人觉得很脆弱。当你觉得脆弱的时候,想要有控制力是一种非常自然、有建设性的愿望。最初这样的愿望总是有建设性的,但是有控制的生活也总是会伴随着焦虑和抑郁。缺乏安全感是个无底洞:你越有控制力,就越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控制力。你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安全了。你注定要去追赶面前那根“控制的胡萝卜”。在追赶的过程中,你越来越绝望,越来越生气,不禁发现焦虑和抑郁已经变成自己生活中的常态了。

1.每个人都会有不安全感。

2.想法先于感觉、焦虑和抑郁。

3.焦虑和抑郁是被误导的、想要控制生活的尝试。

4.控制是假象,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5.缺乏安全感是一种习惯,任何习惯都可以改变。

6.健康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选择。

7.一个好的教练也是一个好的激励者。

8.你必须要挑战“别的人才能拯救我”的荒唐想法。

9.你必须承担起改变的责任。

10.你必须深信,自己真的有选择。

第二部分 自我训练可以解决的问题

3找到自己问题的根源

由于想掌控和缺乏安全感的习惯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一时也很难根除掉。焦虑和抑郁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而是由于错误和歪曲的认知而产生了捏造的事实,而不是真相。比如会有这样的感觉:“没人爱我”,“我不会成功”,或是“我是个失败者”,让人感觉这就是事实一样(就好像是要咬下某个反对者的头一样)。但如果你希望从焦虑和抑郁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要摆脱这种使你产生不安全感的原动力。你要用事实来取代孩童时期看世界的想象,就好像是用釜底抽薪的办法一样。在你心目中,可能有上千个歪曲的理由来憎恨自己或是自己的生活,但真相只有一个:你并没有错,从来都没错过。

5焦虑症

因为焦虑本身是无法区分该危险究竟是真实存在,还是假想而已。在歪曲的、缺乏安全感的思维模式的驱使下,身体通过行动使肾上腺素在你的血流中注入压力荷尔蒙,一旦出现焦虑,其势头不可阻挡。

患有GAD(广泛性焦虑症)的人总是在担心。而且对所担心的事物并无特别的选择。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他们都担心不已。得了GAD的人总是觉得生活失去平衡或是失控。担心是持续不断的尝试,想要找出如何再次掌控生活的方法,想要避免生活的攻击。可不幸的是,担心不但不能减轻所受到的威胁,反而加剧变成了焦虑,这使得脆弱的感觉变得更强烈。

首先,没有足够的自信,你就会觉得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也就没有精力去采取掌控的策略。其次,为了能够消除或是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尴尬、失败和拒绝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控制型的人觉得不是上天,而是自己,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正是这种想要控制命运、尽力回避生活中的焦虑的鲁莽的想法使得你最后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你陷入了原地蹬脚踏车般的信念中,认为自己最后的救赎取决于对生活再多那么一点点的控制,一点点,再一点点。

6控制型人格

要改变任何习惯,以及要学会远离焦虑和抑郁,生活在安全的状态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改掉破坏性的、条件反射式的思考习惯,要用成熟的、健康的,而且最重要的是,更客观的、以事实为基础的方式来思考。

当你特别想要掌握自己的生活,并觉得这很重要时,你就会非常容易落入某种陷阱——思维的陷阱。要是你没意识到这一点,这些陷阱就会很快变成你的习惯,让你的麻烦大大增加。在“自我训练”的过程中,意识到有这些陷阱的存在可以让你对危险提高警惕。

a想当然的陈述

比较有益的做法是避免这些“应当”类的陈述,而是换用比较积极肯定的表述:“我要对母亲多关心一些”,“我希望更成功”,“我想要了解更多的东西,也许可以考虑去上夜校”,“也许我该开始健身,不再吃所有快餐食品”。这些表述并没有否定现在的你。其理念在于认为成长和进步是以现在的你和你的所作所为为基础的,而不取决于你要付出多大代价。 b“要是怎样”的思维模式

比较有益的反应是在面对生活时处于自然的、自发的状态。缺乏自信引发了“假如”的思维方式。要意识到,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只有预见即将发生的生活才是安全的(可掌控的),从而使你的自信受损。

c井蛙之见

有益的方法是,要意识到生活绝不会仅限于某种观点、某种选择或是某种解决办法。开放的视野需要练习。人格解体就是很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你跳出自己狭隘的视野。问问自己别人处在你的情况中会如何反应(想想那些你觉得心态比较健康的人),你自然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d读心术

“我知道她讨厌我”“他这么做是因为他根本就不在意我的感受”“别人觉得我很无趣”。“读心术”就是尝试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就好像你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似的。你期望可以保持警惕,从而消除他人的攻击/自身的弱点。有两个原因:首先,因为你的消极态度让你深信自己处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所以你要利用一切机会来控制局面;其次,如果你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对最坏的情况做过打算的话,你会觉得有所准备,因此也就能掌控局面。

有益的方法是关注客观的真相,提出问题而不是胡乱猜疑。不管你有多想知道,如果没有问过,你永远也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读心术”不过是你缺乏安全感的投射罢了。要是你不愿意去问别人到底在想什么,那就必须告诉自己:“我不可以自己树立假想敌!”

e不得不做的想法

“不得不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甚至消除了生活中的乐趣。而你有的不过是艰苦的工作罢了。 有益的做法是要明白“不得不做”不过是为了想掌控这危险的世界而做出的无力的尝试罢了。我们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安全感,而是将其具体化为这样深信不疑的观点:通过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我们就能找到安全。然而,安全并不来自于外部世界,它是内心的感受。 f“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

当你陷入焦虑或沮丧时,自己会变得没有耐心,会认为某件事不是好就是坏,不是积极就是消极,不是一直就是从不,不愿多想。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你就不允许生活中出现模棱两可。可生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因为消除了生活里的中间选择,你也就摒弃了许多可能性。缺乏安全感的人更在意能掌控的感觉,而不太在乎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就算某个想法是消极的,那也至少把当下的问题解决了:“就是这样,我是个失败者”。

g对自己的责骂

其实这样的思维方式不过是心理上的小策略罢了。因为如果你痛击自己,自己就可以放弃了。如果你真是怪人、懦夫或是失败者、笨蛋,那么你就可以为自己的缺点找借口了,也许就可

以放弃了。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一样,焦虑和抑郁让你急于解决问题,因为你确信自己没法再这样生活了。

7不安全感和自信

这样完全的沉醉不是来自于酒精,而是心灵的沉醉。心醉的确是一种由化学物质改变所带来的体验。你的确会感觉很兴奋。正是这样的沉醉让罗德有勇气去克服自己的不安全感和长期的犹豫。在恋爱时,他觉得安全,无拘束,摆脱了抑郁和自我怀疑的枷锁。盖尔是让他获得自由的女神,或者他是这么认为的。当心醉的情形出现时,我们常常会错误地以为这样的沉醉就是现实(而并非心理投射),而且会永远持续下去。心醉的感觉给了罗德在潜意识里一直渴望在生活中寻找到的东西:自信、坦诚和快乐的感觉。不幸的是,他和盖尔所经历的一切不过是他想要的东西的投影罢了。罗德和妻子都愿意去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心醉的感觉对他如此有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抑郁、局限的感觉有关,这样的吸引力远远大过盖尔对他的吸引。罗德只是想快乐。因为他长期缺乏安全感,他不知道该如何寻找快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自己心醉的猎物,心醉把他从无聊、寻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当信心的肌肉萎缩,缺乏安全感会让你怀疑自己应对生活的能力,那你注定就会陷入控制和反射性思维的恶性循环中去。你怀疑得越多,就越想控制生活,而不是信任生活。这样做是因为你把外面的世界都看成是险恶的,想要掌控它。不幸的是,你越对控制和不安全感让步,你就越有可能筋疲力尽,最后无疑地就会出现焦虑、恐慌或是抑郁。

一个人如果缺乏安全感,就不会依赖自己天赋的应对生活挑战的各种办法,而是只依靠唯一的方法:思考。你的思考力可能异常出众,但那也只代表了你所有能力的一小部分,就好比是汪洋大海中的小岛一样。大海是你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的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且你勿需了解这片大海究竟是怎样的,只需要释放这些能力就行了,并且信任你的能力。

第三部分 自我训练:计划和实施

8自我交谈

用更客观和理性的思维来取代缺乏安全感的、条件反射式的、无效的思维模式,促进自我肯定和信心,这就是最平常的智慧。

你也许感到惊讶,不安全感、害怕、怀疑和不信任竟然有声音和个性。你惊讶是因为长期以来你都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破坏性的思维模式。你并不认为这样的思维模式是你性格的缺陷,反而把它看成是你的性格。当你说“我很抑郁”或是“我很沮丧”的时候,你实际上成为了抑郁和焦虑的诱因。反过来,如果你说“我的某部分很抑郁或焦虑是我个性中非常具有破坏性的部分”,那么,你就可以用一种必要的客观态度来了解自己的症状,就可以将自己从这些症状中解放出来。

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你都不想得焦虑症或是抑郁症。固然焦虑和抑郁是生命中正常的、可以预期的部分,你也不应当让它们主宰你的生活。如果你正遭受任何一种破坏性的症状的折磨,要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受害者罢了,是误导的,是受不安全感所驱使的,是想要控制生活的想法的受害者。不要被你自己的症状所误导。习惯不过是习惯,焦虑也就只是焦虑,抑郁也只是抑郁而已。这些都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现象,并不是超越俗世、让你无法改变的东西,它们都不过是坏习惯而已。

只要有机会,就要练习如何区分这三者的不同:有控制的“自我交谈”,受到不安全感驱使的无目标的条件反射式的想法和中性的、无目标的想法。下表可以作为例子来参考如何记录下这些经历。看看自己每天是否可以就每一类都能想出几个例子来。

无目标、中性的想法:1.一天应该结束了,我很疲倦;2.多漂亮的落日啊;3.我吃东西的时候感觉如何?好像不太饿

无目标的(条件反射式的)缺乏安全感的想法:1.太难了。我做不了;2.为什么他想见我?我做了什么?天哪;3.我的发型看起来太糟糕了,我不能去跳舞。我好想去死

有控制的自我交谈:1.不,我不能放弃。我已经努力了很长时间了;2.没什么好担心的,只是咳嗽而已;3.到此为止了,我该去工作了

9自我交谈的3个简单步骤

拒绝自己某个特定的想法,诸如“不,我不能看电视,我现在得先把这些清单处理好”或者是“不,我不能再喝了,我得开车”等话语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们经常都在说“不”。然而当我们要应对像担心、反思、负罪感或是焦虑等抽象的折磨时,为何我们会对说“不”那么诧异呢?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安全感,使你条件反射式的、习惯成自然的把自己看成是被动的受害者,就默认自己无力去做任何事情来摆脱这一阵阵的怀疑、害怕和消极的情绪。在生活中,我们就让不安全感逼迫自己陷入到抑郁和焦虑之中去。

有一个办法可以锻炼信心的肌肉,让你不再出现条件反射式的思维。在一天之中,找寻一下自己是否有想推迟、耽搁或是避免去做的任务。比如,“我呆会儿去做(例如:处理账单、打电话、洗碗、洁牙等),我先休息一下。”为了能够训练自己的肌肉,你应当把这些任务都看成是机会。要想知道自己不是软弱无力的话,那唯一的方法就是去证明这一点。让你自己动起来,就去做吧。

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气的反应混合了消极、害怕和对控制的持续不断的追求,这是多么的可笑。最后,当你回头看时,你才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是那么地容易受骗。一旦习惯了抛弃那些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模式,调开这些频道,你就离完全抛开那些纠缠在一起的念头不远了,就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真正力量的源泉:成熟健康的自我。

记住不安全感的三个警告词:怀疑、害怕和消极。当处在怀疑中时,问自己:“我自己是在怀疑、害怕或是消极吗?”如果是,则有可能是在让这些情绪继续滋长。

从现在起,当你觉得自己被不安全感搞得分不清方向的时候,负起责任来,自信一点,集中精力,告诉自己“停下来,放弃”。就这两个词,你就可以让飞奔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停下来,然后放弃这样的思维。随它去,停下来,放弃。

如果一阵恐慌袭击了你,你所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让想法胡乱游动,让自己筋疲力尽,这在无意之中就滋长了恐慌。相反,要尽量意识到,当自己处于恐慌之中时,并不是要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或是给予回击的恰当时机。而此时应当随着这焦虑的退潮流漂浮,直到潮水退去。任何退潮流都会渐渐失去其力量,松开被卷入其中的游泳者,恐慌也是一样,特别是没有条件反射式思维的滋养,它也会慢慢消退,最后也会放过你。你越是对抗,越是激动和有不安全感,你就越容易成为受害者。不要被你的恐慌感觉所蒙蔽,觉得要说服自己非得做什么才能活下来(掌控局面)。下一次你若是再被恐慌所袭击的话,在脑海中描绘出一个冷静的、有知识的游泳者,他知道漂浮在水面远比与洋流搏斗更有意义。在你获得更多的信心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huguoliuxue/15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