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英国,阿拉伯的封建制度

| 英国留学 |

【www.guakaob.com--英国留学】

法国,英国,阿拉伯的封建制度篇一
《欧洲中古时期的封建制度》

欧洲中古时期的封建制度欧洲中古时期的战争  中古时期是历史学名词,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此后数百年中,在世 中古时期的欧洲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当时的世界是划分为地区的世界,以自然经济为主,世界还没有联为一体,所以世界中古史是按照若干文明地区(西欧罗马天主教文明区,东欧希腊正教文明区,西亚北非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区,南亚、东南亚佛教印度教文明区,东亚儒学文明区)在历史学上分别表述的,同时中古时期是信仰的时代,故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等宗教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不同特点决定了当时世界的特点是划分为相应的宗教文化圈。   在世界史概念里,中古史也可以称为中世纪历史,我们所说的西方的"中世纪"一概念就是从此而来.一般世界历史的中世纪概念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之前这一段时期的历史,而中国则相对应的是南北朝到明朝这一段时间的历史.编辑本段欧洲中古时期的封建制度  在中古时期的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编辑本段欧洲中古时期的战争  中古时期的战争,是由组织散漫的战斗团,在需要运用策略和调动的战场上互相对峙、冲突,然后再一步一步演进而来。演进中的一个部分,反应在不同的兵种和武器的发展上,以及如何去运用它们。黑暗时代的早期军队,是一群没有组织的徒步士兵。当重骑兵兴起后,最好的军队就是一群没有组织的骑士。徒 步士兵会对沿途的农田造成破坏,在攻城战时则会造成更大的打击。不过,在作战的时候,骑士们会试图与他们的敌人作一对一的交战,而徒步士

兵又会夹在敌我双方的骑士之间。这种战法其实非常危险,因为中古时代早期的徒步士兵,大部分都是在封建制度下被征召的农民,并未受过作战训练。弓兵在攻城战上十分适用,但在战场上也一样冒着被消灭的危险。   到了14世纪后期,指挥官加强了骑士的纪律,使他们的军队更能发挥团队的合作。但是在英国的军队里,尽管长弓兵在很多的战场上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可是骑士并未给予这些射手太多的重视。纪律也让越来越多的骑士为报酬作战,罕有为忠诚和光荣作战者。在意大利的雇佣兵以长期作战但少有损伤而闻名。在这个时期,各阶级的士兵都是军队的资产,不会被轻易遗弃。这使得过去追求光荣的封建军队,逐步成为只关心他们会收取多少报酬的专业军队。   骑兵会被特别地划分为三支队伍或三个部分,然后一队接一队衔命作战。第一波的攻击会突破或冲散敌军,接着第二或第三波的攻击就能加以制服。敌军一旦逃走,就可以予以杀戮或俘虏。   事实上,骑士如果采取个人行动,对任何指挥官的计划都是很大的伤害。骑士最关心的是忠诚、光荣和骑乘在一流队伍的第一行列位置。为争取个人光荣,在战场上获得全面的胜利反而沦为其次。在战场上开始作战之后,不用多久骑士就会攻击他们所看到的敌人,如此一来便破坏了整体作战计划。   指挥官在必要时把麾下骑士自马上卸下,是控制他们的最佳手段。这是小型军队普遍采用的方式,因为这些骑士很少会期望在作战中表现。卸阵下来的骑士可以适时加强战斗力量,并提振一般徒步军队的士气。这些骑士和其余徒步士兵,会被用在减缓敌骑冲锋的标桩、或其他战地工事的后方作战。   1346年的克里斯战役,是骑士不遵守纪律行为的一个例子。当时法国的军队在数量上超过英国的军队(四万对一万),并且拥有非常多的骑士。英国人把长弓兵分成三个队伍,在标桩的防护下投入战场。在这三个队伍之间的,是两队卸下马的骑士,而第三队卸下马的骑士则被保留作预备军。法国国王亦将麾下骑士组编为三个部分,并且指派热那诺斯的雇佣弓兵去射击英国的骑士,但因弓弩被弄湿而起不了作用。此外,法国骑士又忽视法王在组织上的努力,在开战不久后,一见敌军就立刻狂怒不已,张口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杀啊!杀啊!」由于法国国王忍受不了热那诺斯人一再箭上失准,便命令骑士前进,并击倒在他们前面的热那诺斯弩兵。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最后由英国的骑士和长弓兵(他们保持了其弓弦的干燥)打败了那些骑着马匹但作战时毫无纪律、乱成一团的法国骑士。

  到了中古时代末期,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价值不如以往,几与投射部队和徒步军队无异。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了解何以审慎部署的攻击仍然失效的原因以及训练步兵的重要。作战的规则改变了,标桩、马匹陷阱和壕沟都常常被军队用作防护工具,以抵抗骑兵的攻击。如果骑兵对大批各个等级的长枪兵和弓兵(或枪炮手)作出攻击的话,只会产生一大堆受创的马匹和骑兵。骑士会被迫徒步作战,或等待适当的攻击时机。只有敌军在移动、混乱、或从临时的战地防御工事中走出来的情况下,毁灭性的攻击才能奏效。

法国,英国,阿拉伯的封建制度篇二
《第二章 西欧各国封建制度的发展 第一节 从分裂到统一的英法》

法国,英国,阿拉伯的封建制度篇三
《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课堂作业》

科学和科学史的含义

1

科学史是理科理学二级学科。()

2

从()开始,才有人专门地去关注科学过去的历史发展。

A B C D

3

综合性科学史出现于()。

A B C D

4

中国古代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仅对与历史学有巨大的贡献,也可以对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

5

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

A B C D

科学史的奠基人

1

萨顿在()的帮助下,留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科学史的相关工作。

A B C D 萨默斯

2

乔治·萨顿出版的关于科学史的著作是()。

A B C D Lychnos

3

萨顿倡导人文主义,强调把科学和人文适当结合。()

4

萨顿研究的科学史的局限性在于,其更倾向于陈述客观的历史事实,对于诸如纳粹一类将科学用于屠杀的行为缺少批判性。()

5

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从古代写到了()。

A B C D 1600年

学习科学史的意义

1

科学史更加强调的是借鉴功能,而并非预见功能。()

2

萨顿的女儿梅·萨顿写的关于她父亲的回忆录是()。

 A B C 《我的父亲》 D 《我所知道的科学史》

3

萨顿本人就是萨顿奖的第一位获奖者。()

4

科学史的作用不包括()。

 A B C D

5

ISIS创刊于()。

A

B

C

D    

文明的含义及起源

1

符合严格定义上的科学起源于()。

 A B 古中国 C D

2

被中华文明忽视而被西方文明所重视的()为后世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 A B 黄金加工 C D

3

下列关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文明和文化的观点,正确的是()。

 A B C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但不一定有文明 D

4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观点,从时间角度上看,文明要比文化短得多。

法国,英国,阿拉伯的封建制度篇四
《世界中古史习题集》

[习题]《世界中古史》部分

一、 公元前后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思考题:

1、 日耳曼人迁徙的社会背景、基本内容与历史影响。

2、 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两大世界交往的方式与影响。P2-4

二、 东亚封建国家的发展思考题:

1、 比较新罗时期、高丽时期与李朝时期的统治政策,分析朝鲜封建社会的演进趋势。

2、 比较丁田制、田柴科与科田法,分析朝鲜封建土地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

3、 日本大化改新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4、 比较部民制、班田制与庄园制,说明日本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进趋势。

三、中世纪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思考题:

1、 种姓制度的发展变化。

2、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途径、范围。

3、 印度教形成原因内容和特征

四、 阿拉伯世界的兴起思考题:

1、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2、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与社会主张。

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成就与历史地位。

五、东欧封建诸国思考题:

1、比较5世纪前后的西罗马与东罗马,说明两者在历史道路方面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2、评价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的内外政策。 3、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历史进程。 4、基辅罗斯国家封建化的主要特点。 5、波兰议会君主制的特点。

6、胡司宗教改革。

六、西欧封建社会思考题:

1、 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过程及主要内容。

2、 采邑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3、 西欧庄园和等级制的特征。

3、 中世纪时期政教之争的由来与发展。

4、 经院哲学

七、蒙古帝国思考题:

1、 简述蒙古帝国的建立。

2、 简述蒙古帝国时期东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八、 新兴伊斯兰教诸国思考题:

1、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制度及历史地位。

2、奥斯曼土耳其人的扩张及影响。

九、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思考题:

1、 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对西欧历史的影响。

2、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特征。

3、 行会的构成、性质和历史地位。

4、 十字军东征的社会背景、基本过程和历史影响。

5、 比较英国与法国的议会君主制,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6、 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结果和影响。

7、 德国皇权特点。

十、 西欧新时代的来临思考题:

1、中世纪西欧基督教对文化教育的控制。

2、 地理大发现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与历史影响。

5、 比较十字军东征与新航路开辟。

6、 比较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

7、 早期殖民掠夺的内容与特点。

8、 人文主义的内涵与评价。

9、 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10、比较马丁·路德的宗教政治思想与闵采尔的宗教政治思想。

11、比较德国的宗教改革与英法两国的宗教改革。

十一、中南非洲和美洲思考题:

简述印第安人三大文明及其主要成就。

思考题:

⒈蒙古人扩张的后果.

⒉介绍蒙古史的史料和史籍.

⒊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地位.

⒋名词解释:塞尔柱帝国 曼西克特战役 蒙古西征 四大汗国 合赞汗改革 鄂多立克 马可•波罗 伊本•拔图塔 帖木儿帝国 奥斯曼帝国

1、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各起了什么作用。

2、法兰克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封建化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65、 查理曼帝国的土地制度及特征。

66、 查理曼帝国的历史地位。

67、 凡尔登条约。

68、 丕平献土。

69、 查理·马特采邑改革及其意义。

70、 西欧封建庄园的构成及其特点。

71、 等级君主制的形成及意义。

72、 西欧封建城市产生的原因、经过。

73、 西欧自由城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74、 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75、 十字军东征的原因和主要经过,后果及影响。

76、 诺曼底征服后英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及特点。

77、 法国中央集权的形成过程及城市在加强王权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78、 英法“百年战争”的起因经过和性质及影响。

79、 14世纪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农民战争之比较。

80、 中世纪德国和意大利封建制度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81、 德国的城市同盟和意大利共和国的异同及历史作用。

82、 中世纪皇帝与教皇斗争的原因、经过、性质及后果。

83、 8-15世纪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的历史意义。

84、 5-6世纪拜占廷帝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及后果。

85、 拜占廷帝国向封建制度过渡和封建制度发展的特点。

86、 拜占廷文化的历史地位。

87、 罗斯国家的形成及其封建关系的确立。

88、 莫斯科公国的兴起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89、 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形成及特点。

90、 伊凡四世和初期的专制制度。

91、 波兰农奴制和议会君主制的形成及特点。

92、 捷克胡司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

93、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产生。

94、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后果。

95、 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成就特点及历史意义。

96、 比较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治制度的异同及影响。

97、 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98、 新罗统一和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与特点。

99、 高丽王朝衰亡的原因。

100、 明朝初期朝鲜封建制度的发展。

101、 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102、 班田制的实施及历史意义。

103、 镰仓幕府封建制度的发展及特点。

104、 日本封建城市的兴起及其类型。

105、 日本文化发展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06、 印度封建制度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107、 印度教形成的原因主要派别及特征。

108、 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及影响。

109、 阿克巴改革及历史意义。

110、 越南独立前后封建社会发展状况及对外扩张。

111、 吴哥文化及其特点。

112、 阿拉伯征服北非的历史进程及后果。

113、 古代非洲各国发展的概况。

114、 美洲印地安人社会发展的状况及文化成就。

115、 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和美洲的征服及后果影响。

116、 西欧资本主义关系产生及历史条件。

117、 新航路发现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及历史影响。

118、 比较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政策。

119、 英国“圈地运动”产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20、 英、法专制制度产生的社会基础及阶级实质。

121、 英、法的宗教改革及后果。

122、 法国专制制度的确立及特点。

法国,英国,阿拉伯的封建制度篇五
《超星泛雅--东方文学史》

1 希腊文化的源头在东方。

2 东方这个词是希腊人发明的。

3 古希腊人把东方政治概括为下列哪个概念——东方专制主义

4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实用感性文化

5 中国文化中,中国人把自己定义为下列哪一个字——中

6“东方”一词来源于——希腊

7 希腊文化是一种?——求知理性文化

8将东方政治概况为“东方专制主义”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哪本书?——政治学 9要评判一种文化,首先要定位然后再定性

10“东方主义”是20世纪在美国的东方人提出的概念

11总体看来,并不存在同一的东方文化体系。

12西方-欧洲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前后一致性。

13 在中国传统概念中,四方都是不开化的地方,只有“中”才是文明的。 14 东方文化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工农结合

16 下列国家不属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是?朝鲜

17“东方”首先是一个国际地理的规定,是以西经20°和东经多少度为界——120°

18 欧洲的好战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在欧洲的国家林立的局面。 19 西方社会从古至今一直是否定东方专制主义的。×

20 18世纪末以后,西方人认为东方人种最大的毛病是:政治专制导致的愚民 21 西方“三权分立”中的三权指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22 希望聘请中国皇帝到德国去治理的人是?莱布尼茨

23 希腊的政治制度是?——奴隶制民主政治

24 西方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

25 关于“革命”说法正确的是?

1.中国古代革命一般指改朝换代

2.日本是东方国家中最先引进西方“革命”一词

3.西方革命是指根本性变革

26 世纪时西方人认为东方专制主义导致了愚民

27 法国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和狄德罗对东方专制主义十分赞赏。 × 28 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激烈而全面地批判了东方专制主义。

29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琼斯认为,东方专制主义的基础是什么_国王是土地的唯一所有者

30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在下列那本书中提出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31 提出“东方专制主义理论家”的是哪位欧洲理论家——亚里士多德 32 在西方,最早主义到东方专制制度的是谁——亚里士多德

33 亚细亚生产方式最基本的特点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是一种原始社会 34 人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活跃思想,学习是为活跃思维服务的

3 今天,共产党提倡的口号是——和谐

4“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是谁提出并经常使用的——卡尔.马克思 5 《东方专制主义》的作者是?——魏特夫

6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将之“亚细亚生产方式”并列的是?

A.西方生产方式

B.古典古代的生产方式

C.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未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我的答案:D

7日本小说《闯入者》中一共几个人一起闯进了主人公家——九个

9 斯大林曾经和希特勒签订苏德互不进攻的条约?

10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西方古典古代,公有土地不得买卖,不能存在私人土地所有制。

11根据英国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灌溉农业额是东方专制主义的重要条件。 12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土地是公有的。

13 马克思在对比东西方生产方式的不同时,所谓的“古典古代”指的是?

C.古希腊罗马文明

14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农业是与半垄断地主农业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15东方最高政权和神权之间的关系是——政权和神权统一于一人

16古希腊最高政权和神权之间的关系是——政权和神权完全分开

1“家”和“国”的关系是——异形同构

2 下列属于典型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家的是

A.中国

C.朝鲜

D.日本

3 前苏联著名无产阶级作家,提出造共产主义的神的学者是——高尔基 4 商人是最不容易统治的群体,农民是。

5 中国的权力是一种一元化的权力。

7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社会说法正确的是?

A.宗法制社会

B.家和国是异形同构的

C.农业社会

10 马克思认为印度几千年来社会结构几乎没有变化

11 东方文化的背景中含有个人主义和个性自由的启蒙意识。×

12 保守内向是东方传统精神中最大的消极性特征。

13 在传统东方社会文化中,个人与群体是什么样子的关系?——个人生活依附于群体

14 与古典古典相比,东方村落里几乎不存在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民”。 15 下列描述不符合所谓的“东方精神”的是——个人主义

16 在传统东方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是什么关系——伦理道德高于法律 17在古典古代和亚细亚生产方式中,手工业的地位怎样——古典古代的手工业和亚细亚的手工业都不是独立发展的

1关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东方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方式,西方是一种分析性思维方

2 [单选题] 从下列哪个角度看民族心理是最可靠的——文学作品

3 [判断题] 历史上的印度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我的答案: ×

4 [判断题] 马克思.韦伯认为东方的宗教是禁欲主义宗教。

我的答案: ×

5列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东方是一种权力文化,西方是一种宗教文化

6马克思·韦伯认为西方宗教诗禁欲主义宗教?

7 [判断题] 印度从来没有统一成一个完整的国家? ×

8 [单选题] 一般而言认为西方人总体是——分析性思维方式

9 《东西方民族心理比较研究》的作者是——中村元

10 [单选题] 传统东方文化中弘扬的是——集体主义

11 [单选题] 我们今天所谓的“东方学”大概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17世纪

12“东方学”这门学科的基础工作是什么?——政治分析

13 [判断题] 20世纪的东方学发展往往集中在古典文学领域。 √ 14 东方文学独立成一门学科大概是在哪一时期——18世纪

15 [单选题] 下列描述符合19世纪“东方学”学科发展的是?文学翻译

16东方各国社会由于在近代受到西方的冲击和刺激,其统一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1近代至现代的东方社会具有高层次上的统一性。

1 最早给写中国文学史的并不是中国人。

2 [单选题] 中国最大规模的现代小说史的作者是——刘义

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4 [判断题] 文学作品不都具有艺术特色。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现有的文学史多了,就更容易写了,就更不容易写好了 6下列哪本书试图做过文学史的努力——文心雕龙

8《中国人史纲》的作者是——柏杨

9下列哪一本是杨义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10加藤株说“世界上最愿意研究日本人是什么人的人就是日本人”?

11 [判断题] 东方学的发展往往与东方文学有关,对东方的经济制度研究要远落后于文学研究。×

12“仁义礼智信忠孝”是哪一种伦理道德的典型价值——氏族伦理

13 [判断题] 古希腊进入阶级社会后很快彻底清除了氏族制度。 ×

14 [判断题] 传统东方精神的思维方式分析式的,是将自然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进行观察,而不去思考“形而上”的内容。 ×

15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东方文化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政治法则 16 印度的伦理制度是以什么为中心的——氏族伦理

17 “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这句话是谁首先提出的——亚里士多德

1中国文学史的理论体系与下列哪种理论体系相同——中国通史的理论体系 2“诗可以怨”出自下列哪位名人——孔子

3理论架构的能力是一种——理论思维能力

4 [判断题] 外国文学史在学术上意义十分重大。 ×

5东方内部的差异往往大于中西方的差异。

6 “世界文学”的概念是谁提出的?——赫尔德

7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世界文学又称全球性文学

B.世界文学是一个打破国别界限的概念

C.世界文学就是外国文学

D.外国文学是站在一个国别文化立场上说的

我的答案:C

8 [单选题] 以下哪个文学史还没有出现——南欧文学史

9 [判断题] 区域文学史和国别文学史是一个概念? ×

10 [判断题] 东方文学史属于区域文学史的类别? ×

11西方进入阶级社会后,建立的是什么性质的国家——资产阶级民主制 12西方进入阶级社会后,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国家的——地域和财产 13 [单选题] 在东方社会中占主要意识形态的包括下面哪个国家?

A.中国

法国,英国,阿拉伯的封建制度篇六
《第二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第二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本章先勾划出 5 ~ 10 世纪西欧政治事件的基本线索,然后再讲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最后讲这一时期西欧的基督教会. 一、从法兰克王国到查理帝国 在日尔曼诸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存在最久,也最强大.它后来发展成查理帝国,基本统一西欧. 843 年帝国三分,形成法、德、意这三个民族国家的初形 .   ⒈加洛林王朝的建立   克洛维建立的法兰克墨洛温王朝( 481 ~ 751 年)在六、七世纪以来逐渐衰微,原因一是王室土地不断外赠,笼络人们效忠,结果到七世纪末墨洛温家族已贫困不堪,实权落入大贵族手中;原因二是内分,历代王室宗嗣不断分割王权与王室土地,结果法兰克王国分裂为好几个独立王国,主要有东北部的奥斯特拉西亚,西北部的纽斯特里亚,东南部的勃艮第. 七世纪时,加洛林家族掌握奥斯特拉西亚大权,成为“宫相”,由国王家的总管而相,且世代沿袭. 687 年,奥斯特拉西亚宫相丕平战胜纽斯特里亚宫相,进而控制勃艮第,成为法兰克的实际统治者.此时国王不问政事,称“懒王时期”( 639 ~ 751 年). 而这一时期,加洛林家族则人才辈出,丕平的儿子查理·马特( 714 ~ 741 年)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并于 732 年在普瓦提埃战役,打败来自西班牙的阿拉伯人的进犯.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取得了法兰克王位,而他的孙子查理曼则建立了帝国. 矮子丕平时代 741 ~ 768 年,政教两股势力进一步结合.这时宫相矮子丕平为取得法兰克王位而寻求教皇的支持,而教皇也一直在寻求一个强有力的王室伙伴,来抵制拜占廷皇帝和伦巴德人,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丕平派使节到罗马,提出“一个无权的统治者,是否应继续保留国王称号?” 751 年丕平登上法兰克王位,建加洛林王朝.对教皇的报答则是 754 、 756 年两次进攻与教皇作对的伦巴德人,把意大利中部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形成教皇国( 756 ~ 1870 年).   ⒉查理帝国   但丕平与其儿子查理曼 ( 768 ~ 814 年 ) 相比,不免相形见绌.查理曼好学多问,是一位天才的军事领袖,才华超群的政治家.   查理曼迅速扩大疆域:在南边他进军意大利, 774 年彻底征服伦巴德王国;在西线 778 年~ 801 年间进攻西班牙的穆斯林,成果不大,但把边界推过比利牛斯山;东线是查理曼的重点, 772 ~ 804 年以三十多年的时间征服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萨克森人, 787 年他吞并了巴伐利亚, 796 年他向东南推进,打败多瑙河中游的阿瓦尔人.   公元 800 年,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加冕,尊称为

“罗马人的皇帝”.此事是法兰克与教皇联盟的最终完成。这时查理帝国东到易北河和多瑙河,西临大西洋,北起北海,南至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查理曼成为西欧的主宰。查理曼统一了西欧,被认为是“西欧之父”,西欧从此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基督教文化区,对此后西欧进行十字军东征,甚至欧盟的建立,都有深远的影响。 查理曼是日耳曼国王,身边都是些日耳曼骑士贵族,但他任用教士及古典派学者.查理曼在宫廷集中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者:阿尔琴(主持宫廷学校),爱因哈特(查理大帝传的作者),保罗(著伦巴德人史).他要求教会和修道院开办学校,设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科,以保存和传播古典一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知识.这样,在八世纪,构成中世纪西欧文明的三大要素:古典的、基督教的、日耳曼的文化成分在一定程度上第一次综合起来.虽然查理帝国基本上是日耳曼的,但它却能大量吸收古典、基督教文化了.不过,与同时期的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比,查理曼统治下的西欧人,则还是半开化的农民. 二、查理帝国的分裂与新的入侵 ⒈查理帝国的分裂 814 年查理曼死,政权交给了其子虔诚者路易.由于路易即位前帝国已停止向外扩张,所以他上台已没有力量按以前的规模赏赐官吏和附庸,以至引起普遍不满.实际上查理大帝的最后十年,由于扩张中止,贵族效忠的信念已逐渐减退.   虔诚者路易名副其实,沉溺于宗教,生前即与儿子们内战近十年. 840 其死,所遗三子为夺取王位又继续火并. 843 年,签订凡尔登条约,从此帝国永久分裂.日耳曼路易统治东法兰克,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老大罗退尔保皇帝称号,得到的是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领土:从意大利北部经勃艮第、阿尔萨斯、洛林到尼德兰。 855 年罗退尔死去,他的三个儿子再进行瓜分,其中一个得到意大利北部,勃艮第维持独立,洛林公国在 870 年由路易和查理签定墨尔森条约被瓜分,剩下的阿尔萨斯,则一直是东西法兰克争夺的对象。   ⒉新的入侵   查理曼孙辈们内讧之时,东部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南部的阿拉伯人、北部的诺曼人正在入侵帝国.入侵从九世纪开始,到十世纪末,长达两个世纪. 阿拉伯人主要来自北非和西班牙,特点是海上进攻,劫夺商船,抢掠沿海城市.目标是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南部, 846 年曾袭击罗马. 马扎尔人是来自亚洲的游牧骑兵,后定居于匈牙利.自 800 年到 955 年威胁德国、北意大利及法国中部和东部.袭击时往往避开防范森严的城镇,掠夺不设防地区. 最可怕的

还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日耳曼部落,称为诺曼人. 9 ~ 10 世纪正是北欧海盗扩张的全盛期,他们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入侵东欧,西支入侵西欧和不列颠.在西欧, 837 年安特卫普, 841 年鲁昂、汉堡, 845 年巴黎和查理曼的故都亚琛督先后遭到劫掠. 911 年法王被迫将塞纳河口之地割让给诺曼人首领罗尔夫,这便是曼底名称的由来.以后诺曼底公爵威廉 1066 年征服英国.另一次是诺曼人战胜阿拉伯人占领西西里,十二世纪初形成西西里王国. 九、十世纪的入侵构成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外部条件,软弱、分裂的西欧对这些入侵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只有各地封建主筑堡自卫,至使分裂割据更为加深. 三、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一)、形成西欧封建制度的诸因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其基础来自三个方面:①古希腊、罗马的遗产,②基督教的传统,③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换句话说,西欧封建制度是由罗马封建因素,日耳曼因素,通过基督教会对二者的不断结合而形成的.   ⒈罗马封建因素   随着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中止,帝国的经济在公元三世纪已发生严重危机:人口锐减,城市败落,一些大土地所有者便退居乡村,建立了以隶农为主要生产者的、实行租佃分散经营的田庄制,形成自然经济,政治上则形成独立王国.如此在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已经过渡到隶农制自然经济.另外,罗马很早以来就存在一种保护关系,一些人因败落而寻求富有的庇护人的保护,成为他们保护下的平民或附庸,帝国衰落后,这种保护关系更为扩大,成为日后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之一.   ⒉基督教会   与经济的变化相适应,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原来的罗马古典文化开始让位于普通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这就是基督教文化.在危机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从崇奉奥林匹斯诸神:朱庇特,宙斯,阿波罗,转奉能解脱个人罪恶,能使个人得到拯救的基督教.因为前者虽然气势磅礴,给人力量,但却不能给人安慰;人是伟大的,但人不能总是显示伟大,人还需要安慰,尤其是在危机时代,人们需要一种神秘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帝国,这就是新柏拉图主义.经过百般曲折,四世纪以后罗马终于成为基督教国家,教会组织普遍建立,受罗马制度的影响,教会的法律、制度,组织结构都建立起来.正是基督教会,在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起到了维护秩序的稳定性作用,并且成为日后教化日耳曼蛮族,把罗马古典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结合起来的承担者.   另外,教会所建立的修道院制度

,也对中世纪早期的西欧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修士最初一般都是西欧最优秀的农民,他们开垦荒地,排干沼泽,改良土壤,推广三圃制,对恢复和发展西欧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还保存了罗马人的一些建筑技能,发展了木刻、金属制造,纺织、玻璃、酿酒等工艺.   ⒊日耳曼因素   日耳曼人刚从原始社会走出,为陷如绝境的西欧社会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与罗马法律相比,日耳曼法律是习惯法,粗犷、迷信、采用神裁法,但对日后西欧封建政治仍有重大影响.日耳曼法律产生于人类古老的习俗,而不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法律超越王权,没有一个国王可绝对专制,这种王权有限制度是中世纪西欧政治发展的一个特点.所以有人说,民主起源于日耳曼丛林之中. 日耳曼人的亲兵队制度,建立了首领和亲兵相互间契约关系的观念,直接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还带来了农村公社制度(其特点之一是自治),它对西欧城市的形成、行会制度、以至于议会制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耳曼因素对西欧社会影响之大,以至于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正是日耳曼人的到来,毁灭了西欧的古典文明,从而为西欧新文明的开端,扫清了道路.在中国,在印度,昔日的文明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并得以保存,但这仅是旧生命的延续.而西方,在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却出现了一个新的开端.他并且认为,这是西方历史的独特性之所在. (二)、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   ⒈西欧封建化过程的起点——萨利克法典   法兰克人五世纪时分为两支,一支迁莱茵河中游,称河滨一里普阿尔人,一支进入北高卢,称海滨一萨利克人,即克洛维为王的那一支.   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 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克洛维进入高卢后,把所占领的无人居住的土地交给法兰克人的农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罗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赏赐给贵族和亲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对高卢一罗马地主和教会的大地产,则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就有三种: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般认为,农村公社是从氏族公社发展而来的

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特点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⒉自由农民的农奴化   最初,法兰克自由农民都是公社成员,有权利和义务参加战争,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参加社员大会.到六世纪下半叶,国王希尔伯利克( 561 ~ 584 年)颁布一道修改萨利克法典的敕令,规定死者如无子嗣,土地由其女儿继承,而不再交还公社.这样,公社的耕地逐渐变为可以买卖的自主地.这时的公社称作马尔克.公社农民内部的经济分化加剧.   但是,法兰克农民农奴化的主要原由,并不是经济分化的结果,因为当时系自然经济,经济分化缓慢,而主要是外部暴力所造成.外部暴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俗贵族地主利用特权强力兼并公社农民的自主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渐变成农奴.二是 6 ~ 10 世纪战争兵役频繁,对外扩张,外族入侵,社会不安定,豪强官吏勒索,这一切使自由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军事制度也有变化,从原来的步兵或轻装骑兵发展成为重装骑兵,战斗力加强,但费用开支也大大增加.据估计,当时四家小农方能装备一名骑兵.这种状况,使许多农民干脆就近寻找一教俗贵族保护,把土地交给贵族而由自己耕种,只向此贵族一人纳税服役,既避免了官府沉重的军役、捐税,也避免了他人的勒索和盗匪的抢劫,此称为“委身式”,也叫“投托”.久之,这些农民就变成了农奴.他们在法国被称为“维兰”.   在法国,还有一些农奴称为“塞尔夫”( serf ) , 他们大多是奴隶的子孙,地位比维兰更低.维兰实际是永久性佃农,份地世袭,劳役有一定传统标准.塞尔夫则由主人任意剥削,并可随土地一并买卖.一般来说,维兰比自由农、佃农的境遇往往要好.   八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兰克农民农奴化进程加速.    847 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的墨尔森法令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    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一直延续到 11 世纪.   ⒊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第二阶段:到八世纪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机是军事制

法国,英国,阿拉伯的封建制度篇七
《第四讲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

法国,英国,阿拉伯的封建制度篇八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

一、西欧民族大迁徙和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被罗马人称作蛮族的日耳曼人,在公元前的几个世纪里,居住在北起波罗的海、南到多瑙河、东达维斯瓦河、西接莱茵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具体情况:P99。

在公元四、五世纪,罗马周边的蛮族大批地移入罗马帝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而移入罗马帝国的野蛮人,主要是日耳曼人。出现大迁徙的原因:(1)日耳曼人口的增加,土地不足,迫切需要新的居住地;(2)罗马奴隶制危机,无力抵御蛮族的入侵;(3)匈奴人从中亚地区的西迁。375年,匈奴人进攻黑海沿岸的东哥特人,迫使东哥特人西迁。这是日耳曼部落西迁的开端。

具体情况:P101—102。

这场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驻地的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所以,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意义不在于迁徙本身,而在于它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才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二、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与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日耳曼蛮族所建立的国家,一般存在时间都不长,大多数先后被其他国家所灭。只有法兰克王国得到发展,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法兰克人原居莱茵河下游地区。公元三世纪后,他们不断越过莱茵河,蚕食罗马帝国的土地。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他们已攻占高卢东北部。

公元486年,法兰克人的军事首领、出身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481—511年在位)率领亲兵队,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夺取了塞纳河和罗亚尔河之间的土地。这一胜利为法兰克王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为利用教会,以“上帝”的名义来维护统治,克洛维于公元496年皈依基督教。从此,克洛维的侵略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经过十年的征战,他征服了除勃艮第王国以外的几乎整个高卢。同时,他又阴谋除掉了其他法兰克军事首领,统一了各部落,成为法兰克人的第一个国王。克洛维依其祖先之名,将他所建立的王朝称为墨洛温王朝(公元486—751年)。

公元511年克洛维死后,法兰克国家发生了长达40多年的内战。公元567年,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三个地区:奥斯特拉西亚、勃艮第和纽斯特里亚。内战和分裂削弱了王权,加强了地方贵族的势力,以前负责墨洛温王朝宫廷事务的宫相成为地方贵族的首领和王国的实际统治者。国王闲散不问政事,史称“懒王时期”(639—751年)。宫相之间为夺取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内战,直到公元687年奥斯特拉西亚宫相赫·丕(PI)平战胜所有对手,成为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宫相时才告结束。

公元715年,查理·马特继任宫相。为了消除内忧外患,保证国家的兵源,他着手进行了改革:

内容:P105。

意义:采邑改革确立了封建的领主与附庸关系,为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采邑改革也改变了法兰克王国的农民步兵制度,建立了以中、小地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提高了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地位,为查理曼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741年,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公元741—751年)继任宫相。此时,墨洛温王朝已名存实亡。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丕平在751年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从此,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为了报道教皇的支持,丕平将他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得的意大利中部地区土地割给教皇,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史称“丕平献土”。

矮子丕平的儿子查理统治(768—814年)期间,法兰克国家势力到达鼎盛。查理一生

征战:P105—106。版图范围:P106。公元800年,教皇立奥三世为报答查理的帮助,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他举行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从此出现了“查理大帝”和“查理曼”(伟大的查理)等称谓,法兰克王国也称为“查理曼帝国”。

但是查理曼帝国的鼎盛局面并不长久。因为庞大帝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经济基础,缺乏必要的经济文化联系;而且在帝国扩张过程中,教俗封建主的势力变得空前强大,在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大为巩固。他们已不再需要强大的王权。这样,查理曼死后,帝国就分裂了。公元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登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P107,即东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和中王国。该条约奠定了近代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三国的基础。

三、封建制度的确立

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封建化的过程。所谓封建化的内容,主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封建社会的两个对立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出现。法兰克封建化是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典型,其进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5—7世纪,这是封建化的开始时期,其特点是原始公社(马尔克)的解体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广大自由农民的出现;(P104A)

第二阶段:公元8世纪上半叶,这是自由农民逐步农奴化的时期,其中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对封建化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P104B、C)

第三阶段:公元8世纪下半叶——9世纪上半叶,特恩权的广泛推行使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特恩权:封建主在领地内独立行使审判权、司法权、收税权、铸币权、行政权等等,而所有这些权力都随同领地世代传袭,国王的官吏被禁止进入领地行使职权。大封建主凭借这种特权,强化对农奴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使农奴制成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于是,法兰克封建制度最终得到确立。

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P108。

第二节 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西欧封建社会初期,西罗马时代的城市业已衰落,遗留下来的城市如:罗马、米兰、里昂、伦敦等,早已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仅是作为政治中心而存在。

随着征服战争的结束和蛮族定居以后经过农奴长期艰辛的劳动,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P109。由于当时的手工业者的生产是在封建庄园内进行的,市场狭小,加上受到封建领主的压迫,使手工业者竭力逃出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教堂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这样,就逐渐产生了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的聚居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城市。而城市的产生,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西欧城市兴起后,相继展开了“城市革命”、“行会革命”、和“平民革命”。

城市革命(11—13世纪)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因新兴城市基本都建立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由于城市所处的具体条件不同,斗争形式和斗争所取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斗争形式主要有赎买、武装斗争P110。斗争结果,西欧城市大多摆脱了封建主的直接控制,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自治权。特别是在王权微弱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城市的自治权就大的多,意大利的城市为完全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行会革命(13—14世纪)是行会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西欧地区的行会最早出现于10世纪的意大利,10—12世纪间法、英、德等国也相继出现。随着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城市内部发生了贫富分化。商人、银行家、房地产主等成为城市贵族,行东、小商人成为城市市民,而帮工、学徒、等则成为平民。城市贵族利用财势独占了城市政权,向手工业这征

收重税。手工业者以行会为斗争组织,发动了向城市贵族夺取政权的斗争。这类斗争,无非两种结局:一种是行会胜利,这主要是在手工业比较发达、行会占据优势的城市,如佛罗伦萨;一种是行会的失败,这主要是在一些商业和商人占据绝对优势的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汉堡等。

“平民革命”(14—15世纪)是行会内部的帮工、学徒等雇佣劳动者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所掀起的反对城市贵族和行东等市民的斗争。其中,1378年佛罗伦萨梳毛工人起义是这一斗争的典型。

二、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东侵是西欧教俗封建主对东部地中海沿岸国家以“圣战”名义进行的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披着基督教反对伊斯兰教的宗教外衣,以基督教的十字架为旗帜,故称“十字军”。十字军东侵自十一世纪末到十三世纪末,先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对东西方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原因:

(1)封建主各阶层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都希望向外扩张、掠夺。11世纪,西欧各国已实行长子继承制,那些有继承权的封建主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刺激下,为了增加收入,加强在欧洲的权势,渴望进一步向外扩张;而那些没有继承权的骑士为满足奢侈生活,更希望对外掠夺土地和财富。

(2)罗马天主教会除了有着世俗封建主相同的贪欲外,还妄图合并拜占庭的东正教会,并迫使近东的穆斯林改信基督教。

(3)西欧商人,特别是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企图独占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以便掌握贸易优势。

(4)十一世纪的西欧农民,在深重的剥削和天灾下,他们希望到东方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

(5)客观上,这时正值近东地区政局动乱,统治阶级发生内讧,拜占庭皇帝向教皇和西欧封建主求援,这就给他们以可乘之机。

过程:P113——115。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十字军运动走向低潮的时候,竟兴起所谓的“儿童十字军”。当时,教会散布一种谬论:说成年人有罪,不能夺回圣地,只有纯洁的孩子才能感动上帝,夺回圣地。结果,许多农民受骗,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当儿童十字军。1212年,法国与德意志数万儿童开始了十字军的征程,但结果,多数儿童死于途中,幸存的也被卖为奴隶。

后果与影响:

这场战争时间之长,涉及的国家和社会阶层之广,地理范围之大,都是历史上空前的。它对东方人民都是一场浩劫,十字军每到一处,打、砸、抢、杀,严重地破坏了近东各国的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西欧也为此死伤了几百万人,耗费了无数的财物。

然而,十字军东侵在客观上却加强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往来。东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如中国的造纸术、火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传入西欧的,这对西欧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东侵又摧毁了拜占庭、阿拉伯商人对地中海区域的控制,促进了西欧商业在地中海区域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西欧封建主还学到了东方封建主奢侈的生活方式,增强了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促进了货币地租的流行;同时,西欧一些封建主为筹备东侵的经费而允许农奴以金钱赎身,这就使农民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三节 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一、英国

不列颠岛原为克勒特人的居住地。BC1世纪中叶,罗马帝国恺撒征服了不列颠,此后近五个世纪中,一直为罗马帝国属地。公元4世纪中叶,罗马人撤离了不列颠,来自欧洲大陆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裘特人逐渐侵入了不列颠,在那里建立了几个日耳曼人王国,主要有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8世纪末,丹麦人入侵不列颠岛,在与丹麦人的斗争中,七个王国逐渐联合起来。到公元829年,建立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1066年,英王爱德华去世,法国诺曼底公爵借口爱德华生前曾将王位许诺给他,在教皇的支持下,率军渡海侵入英国,加冕为王,称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这一事件称为“诺曼底征服”,它是英国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使英国在政治、经济、阶级结构、民族关系和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这一征服加速了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到12世纪上半叶,封建制度在英国确立了。

为了巩固统治,威廉一世建立了较为强大的王权。威廉死后,其子亨利一世(1100—1135年)即位,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亨利一世死后无嗣,英国发生了王位继承内争,到1154年,威廉孙女之子、法国安茹伯爵亨利即英国王位,为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他既是英国国王,又是法国国王的封臣。这中复杂关系为英法两国后来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亨利二世面对长期混战而造成的经济残破、社会动荡王权衰落的局面,果断地采取各项措施,对各方面(行政机构、司法和军事)进行改革整顿,招募雇佣军,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亨利二世去世后,王位先后传到他的两个儿子“狮心王”理查和“无地王”约翰手中。从约翰开始的13世纪,英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城市迅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在13世纪末,英国城市人口达到100万左右)。这表明英国的市民阶级正在产生和发展。但约翰时期由于对法战争的不断失利,使英国丧失了大量国土,加上他侵犯城市自治权,增加捐税,遭到封建贵族的民众的反对,1215年,他们用武力强迫国王签署了“自由大宪章”(P119) 不久,约翰和他的后继者亨利三世背约,引起内战。大贵族孟福尔独掌大权。1265年,孟福尔召开临时国会,除教俗大封建主参加外,还有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参加。从此,英国国会成为等级代表机构。到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时期,英国议会制度基本确立。

英法百年战争使英国政治出现了严重危机。英国的旧贵族利用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私人武装,谋求权力和财富,并展开混战。其中,经济落后的北方贵族结成以兰加斯特家族为首的集团,以红玫瑰为族徽;经济发达的南方贵族结成以约克家族为首的集团,以白玫瑰为族徽。两大封建主集团进行了长达30年的内战,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这场战争使英国豪门贵族在相互残杀中消灭,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5世纪,英国经济有很大发展,国内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经济中心和统一市场开始形成,伦敦方言成为全英统一语言的基础,以及统一的英吉利民族文化的形成,统一的英吉利民族国家开始出现了。

二、法国

法国是由西法兰克王国发展而来。“法兰西”一词来源于加佩王朝(987—1328年)早期领地“法兰西岛”。这块领地面积不大,中心城市是巴黎和奥尔良,它完全淹没在众多割据封建主的领地中。这一时期,法国王权微弱,国家处于四分五裂。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王权的强化和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影响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面对封建割据的局面,加佩王朝的路易六世(1108—1137年),依靠城市的力量,极力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到腓力二世统治时期(1180—1223年),是王权强化的关键时期。他依靠中小封建主和市民的支持,消灭了王室领地内独立的封建割据势力,后又借故英王不履行封臣的义务而剥夺了英王在大陆的领地,并通过战争战胜英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扩大了势力。此外,腓力二世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行政、司法和军事的控制,为后来法国中央统治机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路易九世时期(1226—1270年)推行了司法、行政和军事方面的改革,内容:P116。

法国王权的强化,到腓力四世(1285—1314年)统治时期达到一个新阶段,即议会君

主制阶段。法国王权的强化,不可避免地与教权发生矛盾。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法国波尔多大主教当选为教皇。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强行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历时70余年,使教皇成为法王的傀儡,史称“阿维农之囚”。另外,为了取得国内广泛的支持,他又于1302年第一次召开有教士、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参加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的主要职能是决定征收新税等重大事项。它的出现,既说明市民阶级在法国社会中已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也说明法国政权已有封建割据的君主制发展大议会君主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封建割据,促进了王权的加强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法国朝着统一集权的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加佩王朝绝嗣,英王爱德华三世以腓力四世外孙的名义,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但遭到法国贵族拒绝,而另立了腓力六世,使英法矛盾激化。同时,为了争夺富庶的工商业城市佛兰德尔(该城作为毛纺织业中心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英国羊毛,但在政治上却隶属于法国),双方矛盾一触即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法之间爆发了一场断断续续打了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1337—1453年)。过程:P117—118。

百年战争的胜利是法国统一的关键步骤。由于战争的胜利,法国完成了领土的统一。此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各地区间的联系日益加强。路易十一时期,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以巴黎方言为基础,法兰西的统一语言也逐渐形成。共同经历、共同历史、共同文化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状态,成为统一的法兰西民族形成的标志。

三、德意志:P120——121。

法国,英国,阿拉伯的封建制度篇九
《第5课欧洲封建国家》

官渡区金马中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九年级 历史学科 主备教师:蒲晟吉 备课时间:2012年8月

2

3

4

5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huguoliuxue/162882.html

    上一篇:沙士比亚名言

    下一篇:护照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