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德国》读书笔记

| 德国留学 |

【www.guakaob.com--德国留学】

  《品质德国》读书笔记

  前提概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迅速,移动互联网在这几年极大的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微博、微信等短阅读社会化媒体发展迅速,以至于我们渐渐的疏远了长阅读,对于长阅读产生一种不适应感。经过近半个月的阅读,终于读完了这本薄薄的《品质德国》,对于德国制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读后感自然不可少,以便对于自己阅读的一个总结,也是一种鞭策。

  这本书是由一篇篇类似论文的形式来呈现,作者都是各个知名大学的教授,他们对于德国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全文由财新传媒统一汇总而成,总体来看,还是可以有兴致读完的,下面我将以书中比较有价值的内容为核心店,引出自我的见解,这种形式我觉得是阅读比较好的方法之一。

  全书分为因何创造,德国精神、德国锋芒、德国制造、德国故事和德国与中国等六个模块组成,从各方面描述了德国能够多次崛起的秘诀,而这些东西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

  全书寄语总体概括了德国二战后发展迅速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积极进行了各个层面的结构化改革。而在教育方面,德国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归功于著名的双元制职教体系,它将企业学徒制和职业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点具体到德国制造会有大量提及。从工业和就业情况来看的话,德国的工业和就业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同时德国的劳资关系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比在其他很多工业国家要小。

  让我们深入了解到其中德国具体的发展脉络,让我们走近德国,感受工程师文化与工匠精神的源头。

  1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篇

  德国的发展很大一定程度上是要归功于德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市场经济为主、国家有限干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及相关政策。

  德国一直将瓦尔特·奥肯和缪勒-阿尔马克等弗莱堡学派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奉为圭臬,坚持“社会市场经济”,崇尚竞争,反对垄断,但也绝非放任自流,政府更多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在保持经济稳定和维持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德国经济体制来看,一直走的是社会市场经济,而这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很大程度上调动国内资源,从而利用市场进行优化配置。而当市场运行过程出现问题时,政府适当干预进行纠正,因而德国市场化程度较高,效率自然较高,从而保证了其发展的稳定性。对比我国来看,我国经济成分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相结合”,公有制的比例过大,灵活性差,资源配置也相对而言不是很优化,因而大家都会去吐槽国企、央企等的各种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之一,它的运转更多依赖于社会经济体制,因而对于经济转型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探索,中国可以有很多方面向德国学习。

  二、坚持出口导向并注意出口地区的多元化。

  得益于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德国长期坚持自由贸易政策,放开汇率管制,鼓励企业自主经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优胜劣汰,国家只提供制度框架保证和出口信贷等支持,鼓励德国工商大会等贸易促进机构提供辅助服务。经济发展“三驾马车”是出口、消费和投资,出口是创造外汇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国家顺差的保障。德国依靠自身高端制造业的优势,向世界各国出口高端制造品,走的是差异化道路。本世纪初,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走的是中低端制造业,替代性非常强,近几年大批量的工厂倒闭就说明了这种低端制造业的弊端,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因而德国高端制造与中国中低端制造在互补的同时,更是中国学习产业升级的机会。

  三、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力促产学研相结合。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产学研转化体系。基本去过欧美地区的人会知道,在欧美国家,学院和大学其实区分没有那么明显的,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等等,工科与理科虽有分工,但是更强调的是实用性,尤其是德国。德国国内职业化教育(国内说的大专)为德国培养大批非常优秀的制造工人,这些工人支撑了整个德国制造业的具体执行层面,而各种高等院校(国内说的大学)更多地是从理论与科研方面入手,做好产学研结合,让学校源源不断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科研人员。这种全面的人才培养制度保证了整个经济的平衡性,同时也降低了失业率。因而这种双元制教育方式是德国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之一。从国内来看,深圳在南山区耗巨资打造的大学虚拟产业园,名义上也是产学研基地,但是商业化氛围太浓,很多基地都是企业入驻,因而失去了科研的本质。

  四、倚仗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

  早在19世纪工业化初始阶段,德国就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地理便利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禀赋,大力发展采掘、冶炼、机械制造等实业;二战后,德国政府继续扬长避短,夯实制造业基础,同时倡导实用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形成了以汽车、机械、化工和电气为代表的四大支柱产业。这四大产业占德国全部制造业产值的40%以上,所占全德出口的比重也达到48.2%(2013年),且制造业提供了全德四分之一以上的工作岗位,占GDP的比重超过30%。

  2 德国制造篇

  1、德国的北威州,投资人的天堂

  谈起制造业,就不能不了解下德国的北威州。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简称北威州)。北威州目前是全球最炙手可热的投资热土,投资优势确实无可比拟,这里拥有全德27.5%的外国投资、16.4%的出口产品、22.8%的进口量,近50个技术中心和49家高校体系外研究机构、71所大学或应用技术大学,每年吸引六百万展商和参观者的全球最大规模之会展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政策,众多中小企业和一流的商业地产,它还是欧洲文化氛围最浓郁、自然景观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而最新德国提出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利用物联网及服务互联网建立智慧工厂,使产品组件直接与生产系统沟通,发出接下来所需生产过程的指令,达到差异化的生产流程控制和管理,以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就依靠德国北威州强大的科研与资本能力。

  工业4.0号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而这一次德国人没有落后,他们紧抓机会,走在了时代的最前面,俨然成为了探路者。

  2、汉莎航空,梦想与光荣从德国起飞

  自2009年开始,由汉莎航空、瑞士国际航空、奥地利航空、布鲁塞尔航空和德国之翼组成的德国汉莎航空集团成为欧洲最大的航空集团。凭借中-欧航线上最频繁的直飞航班,汉莎已经发展成中国市场上规模最大、业务最广的欧洲航空公司。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无疑是汉莎帝国崛起之奠基石,亦是多式联运理念的最早和最佳实践者。

  3、莱茵模式的成功探索

  在最近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后,踏实稳重、专注实业的德国“莱茵模式”相对于过度倚重金融资本的美英“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疲软不振的欧盟其他成员更是大放异彩,让人对于德国这种新生方式产生了敬佩。

  “社会福利市场经济”是德国经济成功的关键。该制度的创立者还是“铁血首相”俾斯麦。一百多年来,该制度不断完善,但宗旨不变。它不仅保护了普通劳动者的权益,也有效地使工会更倾向于以“新合作主义精神”与雇主采取伙伴式合作而非对抗。所以,相对其他西方国家,德国工人的罢工率、失业率都很低。

  4、传承百年的工匠精神

  锐意臻美、严谨理性的日耳曼民族,信奉标准主义、完美主义、精准主义、专注主义和实用主义。因此,“德国制造”给世人的感觉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然而“德国制造”的华丽蜕变离不开科技创新、严谨规范的标准化、质量认证体系和人才的培养。

  5、德国汽车的发展历史

  宝马公司的创始人卡尔·斐德利希·拉普最初也是发动机领域的工程师。他曾在1913年创办拉普引擎制造厂。经过4年发展,在兼并了其他一些工厂后,公司改名为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德文缩写为BMW,Bayerische MotorenWerkeAG)。

  1926年戴姆勒和奔驰两家公司合并,成为今天戴姆勒-奔驰公司的雏形。由于此前戴姆勒公司已经获得“梅赛德斯”品牌的使用权,合并后公司生产的汽车品牌就改为“梅赛德斯-奔驰”。

  1932年,德国当时的4个大型汽车生产商合并,成立了奥迪公司。公司标识的四个圆环分别代表了当初合并的四个汽车公司。合并之后的奥迪公司一跃成为当时德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

  刚刚掌权的希特勒就对汽车业提出要求,要求企业生产一种能够满足普通家庭需要同时价格和油耗都很低的汽车。斐迪南·保时捷在同希特勒会面后,接受了这一任务,主持生产由他设计的甲壳虫汽车。1937年成立的大众汽车公司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6、德国能源转向的探索

  德国本身是个能源匮乏的国家,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0%依赖进口。早在三百多年前的德国萨克森矿业部长卡洛维茨从使用木材作为能源的实践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性”这个在当今被视为世界未来发展指导理念的基本概念。

  为了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同时规避核能带来的风险,德国宣布将在未来的40年内,将其电力行业从依赖核能和煤炭全面转向可再生能源。

  德国弃核、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该国的反核文化及可持续的传统理念密不可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的反核电站抗议运动就表现出特别的激烈性和持久性,追溯更早的19世纪德意志浪漫主义与其“德国森林”崇拜是如今德国人热爱自然、注重保护自然的文化层面的原因之一。

  政府也相继制定了包括11个领域的各类方案,如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建设;将可再生能源并入总体能源系统;加强电网建设;建设智能配电网和储能器;改建化石能源发电站;对房屋进行节能改造;将能源效率标准作为发放公共订单的重要标准;在欧洲层面倡议制定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标准的、有约束力的措施;建立并启动对能源转向实施的监测程序等。

  最重要政策工具是2000年生效的《可再生能源法》,其关键是规定可再生能源电力具有优先上网权,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电力采取固定价格收购,且保持20年不变。这种强制收购补贴体系对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大力资助相关技术创新和研发上,重点领域包括:能效措施、储能器、智能电网以及将可再生能源整合到能源工业体系中。

  德国企业在能源转向所需要的技术方面很多都是世界市场领头羊,或者至少占据重要位置,这些技术包括:风力发电机,燃气轮机,蒸汽轮机,热电联产机组,燃料电池,生物气化发电机,光伏产品的制造机械和逆整流器等。

  7、光影中的德国技术

  1914年,徕卡的相机设计师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有实际功能的35mm电影胶片工程机,这台相机便是摄影历史的原始机“Ur-Leica(徕卡原型机)”。这款原始机 使用24×36mm胶卷、42mm镜头、1/40秒固定快门。这种机型巴纳克仅仅制造了两台,但就是这两台相机改变了相机的历史,加速了相机技术演进。在此之前,照相机大多仍是木质机箱加定焦镜头、玻璃材质底片,相机庞大且昂贵。

  1846年,卡尔·蔡司(Carl Zeiss)在德国耶拿成立了一家精密机械和光学仪器车间,第二年这家公司开始生产显微镜。1866年,德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恩斯特·阿贝(Ernst Abbe)加入了蔡司公司并在之后成为公司的共同所有者。1872年阿贝的显微镜成像理论带来革命性发展,奠定了人类所有高性能光学的基础。

  而如今,徕卡和蔡司成为德国光学技术的代表。

  8、德国钟表复兴之路

  德国是现代钟表的起源地,“纽伦堡蛋”被历史学家公认为是最早的怀表,1845年德国第一家制表公司朗格钟表在格拉苏蒂成立。

  德系知名品牌发展已初具规模,不仅有来自其钟表大本营格拉苏蒂镇的朗格、格拉苏蒂原创、NOMOS、帝玛(Tutima)等高级品牌,法兰克福的SINN和汉堡品牌WEMPE等其他德系品牌也纷纷涌入大众视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朗格、格拉苏蒂原创均拥有自己的生产线,多数部件自给自足,从而保证品质。

  提到德国钟表我们一般只会想到两个地方:东边的高级腕表产地格拉苏蒂镇和西南边的咕咕钟之乡黑森林。萨克森州的格拉苏蒂镇是德系高级钟表的 “麦加圣地”,隐藏在风景秀丽的艾尔茨山脉(Erzgebirge)的一角,位于德国东部与捷克交界处,富含白银矿藏,是生产高级钟表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地,这也解释了德国制表和白银为何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讲德国制表,不可不提“德国银”,这可谓德国制造的标签,它是铜、镍、锌的合金。这种独特的金属经过一定时间的氧化,表面会呈现一种温暖的金色。与瑞士传统的机芯材料黄铜相比,“德国银”色泽柔和,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寿命长、稳定性好、灵活性极强,但也极其敏感,在打磨时需要加倍用心,因为即使极其微小的印渍也有可能对机芯造成磨损。

  二次组装为德系钟表的特有技术,即第一次组装后以五方位调校测试,然后再重新拆开,再次清洁每个零件,最后再以真正的蓝钢螺丝完成第二次组装,从中可一窥朗格制表一直以来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

  德国钟表因此延续了日耳曼民族极简实用主义之风,深受包豪斯设计主义的影响,在追求细致和精准方面可谓孜孜以求,同德系汽车的生产理念一脉相承。

  3 德国工程师篇

  为了能获得工程师资质的国际互认,德国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工程教育评估国际框架的华盛顿协议组织,依据国际标准开始了工程专业认证工作,这一举措不仅加速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同时也为德国工程师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全德国总共有45个工程师协会儿童俱乐部,它们的宗旨就是及早培养孩子们对技术的兴趣,为德国的汽车工业储备后备力量。

  当年(1858年),尚未继承大统的德皇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三世在亚琛市创立了“莱茵邦复合技术学校”,历经150多年的发展,亚琛工业大学如今已是德国最好的工科大学——德国未来的电气工程师和机械制造师大部分就读于此。游人们从罗马帝国在此建造的八角形大教堂亚琛大教堂出来,再感受这个 “工程师的摇篮”的城市文化,心情不知如何激荡。

  “阿迪达斯”(ADIDAS)这个名字源自企业创始人阿道夫·达斯勒,全名是Adolf Adi Dassler。他的家庭有手工劳动传统,父亲在鞋厂工作,而他本人最初接受的正是鞋匠教育培训,一战结束后他返回家乡,开始尝试制鞋。1924年,他和 哥哥鲁道夫·达斯勒一起创立公司,用的名字是“达斯勒兄弟制鞋厂”。但之后两兄弟产生了隔阂,最终在二战后分家,哥哥鲁道夫创立“彪马”公司,而弟弟阿道夫就将自己的昵称Adi和姓氏的前半截拼在一起,凑成了ADIDAS。阿迪达斯,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双冰鞋、第一双多钉扣鞋、第一双胶铸足球钉鞋……特别是阿迪达斯的旋入式鞋钉是个非常革命性的概念,人们甚至认为它为德国足球队在1954年夺得世界杯立下了汗马功劳。

  霍希的一生为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德国的汽车工业受益于霍希的创造。在德国,他是将铸铝技术应用于汽车发动机和变速器壳体制造的第一人,同时也是设计共用燃烧室的“无冲击”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制作汽车电力传输元件的万向轴和高强度钢齿轮的第一人。

  霍希也是顶级的专业赛车手,他曾亲自驾驶奥迪C型车在当时世界上水平最高的拉力汽车赛中获得“三连冠”,为奥迪品牌注入了强烈的运动基因,使得此后奥迪频频称霸全球各大顶级赛场,并将经过赛道检验的领先技术装配到奥迪的量产车型之中,提供给消费者。

  卡尔·本茨最早在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21岁毕业的他一直对骑自行车情有独钟,因此他梦想发明一种不用人力可以自动前进的真正的“自行车”,而等到他梦想成真的那一天,他真的将他的发明命名为“自行车”(AUTO)。

  1879年,他获得了自己研究的两冲程发动机的专利权,接着他陆续得到加速器系统、电池打火系统、火花塞、汽化器、离合器、变速挡和水散热器的专利权。

  1872年,戴姆勒设计出四冲程发动机。1883年,他和自己的好友迈巴赫(另一位发明家,也是汽车工业的重要工程师)共同研发成功使用汽油的发动机,他们成功把这台发动机安装到木质双轮车上,这便是第一部摩托车。1886年,戴姆勒把这一发动机安装到他为妻子庆祝生日购买的马车上,于是第一部戴姆勒汽车问世了。

  1886年,博世在斯图加特创立了精密机械和电气工程车间,正是在这个车间他成功改进了内燃机火花塞,并成为成功把内燃机火花塞安装在汽车发动机上的第一人,这个问题当时困扰了众多汽车行业的探路者,奔驰公司的创始人卡尔·本茨称之为难题中的难题,但最终这个问题被博世解决了。

  在监狱中西门子建设了一个小型的电子实验室,进行了一些电学方面的研究。尽管如此,他仍然比创业历程坎坷的卡尔·本茨更幸运,因为他的发明很 快找到了市场。1847年,他发明出用指针指示字母顺序的电报方式,以此取代摩尔斯电码。他以此技术建立的“西门子——哈尔斯克(S&H)电报机 制造公司”很快获得了发展机会,第二年就建立了欧洲第一条远距离电报线,长达500公里,连通柏林和法兰克福。1866年,维尔纳提出了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并由西门子公司的一个工程师完成了人类第一台自励式直流发电机。同年,维尔纳还发明了第一台直流电动机。电梯(1880年)、电力机车(1879年)、有轨电车(1881年)、无轨电车(1882年)等都是西门子公司利用其创始人的发明最先投入市场的。1890年,维尔纳退休。

  4 后记

  欧洲德国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发展出来的模式与美国以金融信息等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模式具有很大的差异,而两者都走出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其实从资源和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来看,美国是更适宜走德国的模式,由于移民文化与开放包容的心态,让美国得以孕育出来更加符合时代的信息革命和金融中心,这样看来,也是必然的。

  而德国在西欧资源并不富有,经常为了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与周边国家进行战争,普法战争到德意志的统一战争,与其是政治的必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需。由于自身缺少能源与资源,必然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工业,因而德国在这种情况下走出来自己的道路,着实不易。

  德国可以算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其中的领头羊,因而其工业化基础相对比较好,而美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倡导者,信息高速高路让美国走上了高新科技这一条道路,历史有偶然也有必然,对于我们本国的建设来看,需要走的路还很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chuguoliuxue/89829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