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组中学会互助、合作。

| 安全评价师 |

【www.guakaob.com--安全评价师】

在小组中学会互助、合作。篇一:学习合作互助小组的教学方式与评价

学习合作互助小组的教学方式与评价

――“数学学习合作互助小组活动”设计方案

上海市新中初级中学 王金连

“学习合作互助小组活动”是根据新中初级中学目前生源较差的校情而在的预备年级数学备课组里实行一种新的学习和评价方式。旨在通过对小组学习的整体评价来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行为。使后进生的学习时时刻刻有人督促,遇到问题可随时请教其他组员。与此同时,可让每位学生都有当老师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并在相互协作的学习中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并为形成学校新型的教学方式奠定基础。

一、问题与背景

合作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才出现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但是由于我国在使用学习理论研究方面的滞后,这一重要教学思想与方法至今没有在我国得到推广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说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免让广大理论研究者深感遗憾。可是当新世纪的大门敞开的时候,教育改革之风日盛,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受到了国家的重视。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合作学习终于被掀起了蒙着的盖头,露出了自己的面庞。请看下列相关的引用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

------ 《数学课程标准》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 余文森(著名课程改革专家) 诸如此类的论述在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或相关的理论文章中也是屡见不鲜。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们重视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合作学习自是“有理有据”“有章可循”。

我校的学生来源较差,每个班里都有好几位学困生,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单凭一位课任老师的捉差工作,总是顾此失彼。把学生根据在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特点分成若干组,让组员在组长的领导下互相督促并帮助学

困生学习,让成绩一般的中等生有当小老师的的机会,体会一下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公开课上热闹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所以致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而针对上海市新中初级中学生源情况,应怎样保证数学合作互助学习小组的效率,使每一位组员在合作互助学习中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呢?又有哪些具有操作性的措施呢?

二、创意与依据

1、合作互助学习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四五人一小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在传统式的教室里,那些不容易听懂的后进生只能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而在合作互助学习小组里,他们就不必躲了,因为这种环境是毫无威胁的帮助式的,学生可以在此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个问题而答错了的话,很可能会被大家笑话,而在合作互助学习小组中就不同了,小组中的组员都抱有一种“我们都是一体的”态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们中有人不懂的话,组员得到的更可能是帮助而不是嘲笑。

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

在合作互助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同时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

2、合作互助学习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的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在前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

3、纵向评价提高组间竞争的公平性

由于采取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在每一个合作互助小组内体现了较合理差异,便在全班各小组间形成了大体均衡、可比性强的小组联合体。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在全班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尽管如此,组间差异毕竟还是存在的。而采用纵向评价的方式可把这种差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三、活动内容:

1、“合作互助学习”的具体要求。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合作互助精神”、“合作互助习惯”。

“合作互助学习”也要求教师以学生平等的身份,非居高临下的参与到各个合作互助小组中,听取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适时进行探讨,建立学习共同体。

“合作互助学习”的学习小组不能“同质”分组,教师既要尊重学生意见,又要有意识的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在一组。以期在交流、探讨中相互补充,各有所获。当然有时根据合作互助的目标,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法。

“合作互助学习”还要教师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自由的学习环境,否则谈不上。

2、“合作互助学习”的注意点。

“合作互助学习”一定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合作互助学习”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 “合作互助学习”教师不要期待学生得出统一答案(除非只有一个答案),鼓励不同的表达,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

“合作互助学习”前教师要诱发学生合作的欲望;

“合作互助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倾听他人的意见,注意自己情感的正确表露。

3、“合作互助学习”的两种形式

课堂上简单问题的小组校对,这样发现个别问题可及时解决订正;以及难题的组内探讨,不同方法的相互交流

一般的课外作业的订正工作可以交给作业完成最好的一位组员负责,老师只要教给这几位组员的主要注意点就可以了。

4、两种表格

“数学合作互助学习小组测验成绩反馈表”:适用于每次测验。表格包括每个合作互助学习成员的学号、组号、每位成员的当次测验成绩及前一次测验成绩、每个合作互助小组的当次测验平均成绩及前一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每个学习小组的成绩提高率及加分情况。

“数学合作互助学习小组测验学期得分汇总表”:表格包括每个合作互助学习成员的学号、组号、每位成员的每次测验加分数及学期加分汇总数。

5、“合作互助学习”的真正目的。

应是不仅通过合作互助完成知识学习任务,形成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交际能力,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四、活动步骤与操作要点

1、数学摸底考试。预备年级的学生,由于老师对学生还不太了解,必须进行一次摸底考。然后以成绩为主要依据分组。考前不明确告诉学生摸底的分组目的,只告诉学生本次的考试是为了让学校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避免有的学生为了组里多一位优生而故意把分数考低,保证分组依据的客观性。

2、课任老师有意识地观察学生,找出较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以备当小组长。

3、分组。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理,结合摸底成绩,把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小组。组里一般配有一位优生,一位学困生,两到三位中等生,其中包括一位组长。

4、在班级里,按小组分块,安排好数学课座位。如果能获得班主任支持,实际情况允许的话,最好平时和上其他课程时也是按这个座位表坐,让组内成员有更多的时间交流。

5、告诉学生他们每组的摸底考平均分,并让学生明白摸底考平均分将是他们组的起始分,以后的每一次测验都将以前一次成绩为标尺计算提高率,每次考试小组进一个百分点,就加一分,退一个百分点就减一分,但期中考、期末考将以前一次的大考为标准。比如,预备年级的第一次期中考将以第一次的区摸底考为标准,下一次的期末考将以上一次的期中考为标准。到期末可总计各个组的总得分。并以此为奖励依据。

6、每次测验完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小组前一次的成绩平均分、本次测验的成绩平均分和提高的百分点及加分数,以此勉励组员。若某组进步或退步较大,应帮他们分析组内拉分或拖分的人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鼓励获得成功的组或与学生商量失败的对策。

课堂内的互助小组活动效果一般不计入加分。一则减轻教师负担,二则平时的测验情况也能反映小组的合作效率。但教师可组织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

如抢答、小组竞赛、小组校对习题,遇到简单问题鼓励组内解决等,甚至课外个别较简单的作业订正,都可放手让小组自己去解决。

注意:此类活动目前仅在预备年级内实施,而且仅限数学这一学科。其他科要借鉴的话应根据本学科特点作适当的调整。

五、必要的工具

评价小组的成绩需要电脑EXCEL表格作辅助计算。

六、时间安排与负责人

从2007年9月1日开始,一直到本学期结束。然后再从头开始,以一学期为一个循环周期,如此周而复始,不断改进。本次活动主要负责人:王金连。

七、效果与评估

该活动虽还未在我校推广开,仅仅只在预备年级里执行半个学期,但成效明显。首先在在本人任教的两个班级里,第一次期中考中,数学学习滞后者人数较摸底时减少很多,就是个别学习滞后生他们的成绩较先前也是有很大的提高,原来两个班的五位极学困生也被彻底地消灭了。教师也从平时苦抓学困生的苦海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其次,小组学生的荣誉感增强了,当由于个人不努力原因造成小组均分下降,会有小组成员去批评他,这比老师直接的批评更有效,当由于某位组员成绩的提高而拉高组内平均分,当事人或主要辅导人会在其他组员的佩服的眼光中获得鼓励,从而学生之间的凝聚力更强了。

评价学习互助小组需要两种表格。

“数学合作互助学习小组测验成绩反馈表”:适用于每次测验。表格包括每个合作互助学习成员的学号、组号、每位成员的当次测验成绩及前一次测验成绩、每个合作互助小组的当次测验平均成绩及前一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每个学习小组的成绩提高率及加分情况。

表1:数学合作互助学习小组测验成绩反馈表(2个小组)

在小组中学会互助、合作。篇二:“自主互助型”课堂的小组建设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自主互助型”课堂的小组建设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实施方案

胜溪街小学 田文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以小组活动为中心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并围绕小组活动来安排教学。但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使得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存在着一些低效现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看到,传统的分组学习,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的散乱,学生参与的不平衡等,致使合作学习多数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始终是优等生唱“主角”,后进生做“配角”,主角争相发言,风采尽展,配角只能随声附和,有的甚至“搭乘便车”,被动学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受“应试”大气候的影响,很多学校衡量好学生的尺度就是分数考得高,优等生永远受到正面激励,而一批学习成绩较后的学生却被早早淘汰出局,饱尝被人冷落的滋味,自尊、自信心严重受挫,个体分数评价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太大,绝大多数学生从中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巨大的压力,影响了情感、意志及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再加上家长不能正确看待学生的分数,常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不顾学生实际,过高要求学生,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畏惧感,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性格,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障碍。

二、现状分析:

如何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小组学习,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问题。在精心研读局长讲话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方案,我们开始对自主互助型合作学习进行系统研究,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通过观察和教学实践,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合而不作” ﹑“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

1.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

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2.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

通过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3.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的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

4.角色分工不到位,各组成员分工不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而且,成员内分工不到位,各人担当的角色比较固定,往往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代表发言,而忽视了表达能力较差学生的锻炼机会。合作学习时,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学习成绩好的自然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只是其陪衬。因而要重视和加强班级小组建设。

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小组划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一个学习小组就是全班的缩影。首先将班内学生均分为优、良、中、差四类,从每类中选一个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由“优”生任组长,与“差”生同位;由“良”生任副组长,与“中”生同位。为了让组内的成员合作顺利,教师在分组时不是单凭自己的考虑去指定每个小组内的成员,而是首先让“差”生选择“优”生,征得被选择“优”生同意后,才将他们划分到同一小组内。不仅如此,为了方便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合作,相邻的两个小组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组成一个8人的大组。一学年结束后,可根据实际,合理调整学习小组。分组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组内各成员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不同,各合作小组在总体水平上又基本一致。“组内异质”为小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建立好学习小组后,还要对学习小组内的各位成员做出具体的分工,并对小组中的四位成员进行如下冠名:如优秀生是“领头大雁”,担任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讨论、收发作业、指导差生;良好生是“后起之秀”。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讨论记录、小组纪律、指导中等生;中等生是“希望之星”,是小组讨论的“第二发言人”;差生是“可畏后生”,是小组讨论的“首席发言人”。每一位成员分担小组不同的责任,使其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各司共职、各尽所能、共同提高。

(二)小组建设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是以优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2、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教师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为原则,以质疑问难作为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的轻松、愉快、接纳、宽容的课堂气氛。小组间的成员应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团结协作,取长补短,达到预定学习目标。

(三)合作学习的要求

1、每个人都有责任保证自己小组所有成员掌握应掌握的学习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首先向小组成员求助,如果仍然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3、合作学习在听取和比较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时,要集思广益,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和积极的辩论者。

4、只谈关于合作内容的话题。

(四)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

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我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所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的良性制约机制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小组合作的评价应该是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更重

要的是要经常地开展小组评价,使小组合作成为真正意义的情感合作“和”认识合作。采用评比积分的鼓励机制通过组内自评、组际互评、教师导评的方法强化评价的监

督、激励、导向作用。

(五)合作学习记分细则

记分项目:①、作业情况 ②、课堂发言情况 ③、组内默写及背诵过关情况 ④、组内成员考试名次进退步情况 ⑤、纪律情况

记分标准:

1、作业:每天不完成每人次(包括没带、作业没记好,完成情况潦草;允许有少量不会的题目)扣2分。当天没有补完每人次再扣一分。

2、课堂发言:课堂发言时允许组内互助,为其发言作进一步补充说明,但不允许出现组内相互提醒的现象,拒绝“打电话”。课堂问题发言超过3人仍旧没有答对,后答对者小组直接加1分。学生每获得一次奖励贴可为本组家2分,月末统计,奖励最佳小组。

3、听写及背诵:课前听写的收发一律按小组为单位。每次全对则小组加2分,二次过关通过的小组不加不减,但仍旧没有通过的小组减2分,下课后由小组成员留下为其辅导过关。

4、考试情况:

(1)、阶段性测试(期中、期末)之后,该小组内成员每进步一个名次,加1

分,退步一个名次,扣1分。(前5名的同学只要不出前5名,退步也不减分)

(2)、期中、期末考试后,按组内成员均分成绩加分。

A等(优)加2分,B(75-90)等加1分,C等(75以下)不加不减。

四、研究团队: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李贵青

成员:王永丽 武文杰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李如心

组员:田文雅 武婷婷

五、实施过程及预期效果

1、2011年3月为宣传发动阶段。本阶段通过两步来完成,第一步首先是参照学校实施意见,实验课题老师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进行理解和讨论;第二步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在实验班级合理安排划分小组,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关文件和教育教学理论。

2、2011年3月以后为探索实施阶段。在第一阶段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探索自己自主、高效、优质课堂教学的特点,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本阶段中,组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及时反思。写出优质教学案例、故事等。课余时间交流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及时释疑解惑,推进英语课堂教学特色模式的顺利进行。

3、通过实验,希望学生减少心理压力,排除厌学情绪,增强合作意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预期成果与呈现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包括课题研究的内容、过程、结论与反思。

2、课题研究论文:《“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小组建设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在小组中学会互助、合作。篇三:23中小组合作互助教学(定稿)

小组合作探究互助式教学法

胶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2015.3.16

一、小组合作背景

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创造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①分层-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为操作基础,以小组协作为形式先进性分层指导,并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教学组织形式;②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的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③建构-合作学习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协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④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它是将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索的特征与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互动的优点相结合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方式;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提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学习者才有兴趣和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设计明确、详细、周全的任务,用任务驱动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新课改以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模式,优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一直是我们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道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其中一种全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强化教师引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我校引导教师认真学习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小组合作探究互助教学法的推出和实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

二、小组合作探究互助式教学法的有效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只起“主导”“导演”作用。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学会倾听、谈话和沟通,从而更多的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用讨论探究代替传授讲述,用互动合作改变被动学习,用争论、讨论取代质疑提问,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三、小组合作探究互助式学习小组的建立

(1)合理分组、动静结合。在划分小组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因素,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愿望。教师既不能完全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探究问题的效果,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因此,一般按照“组内差异性,组间相类似”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也可根据学生兴趣倾向、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守纪情况、组织能力等进行小组成员合理搭配,组成一个小组。比如把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与性格内向学生编排一起,以动带静,进而逐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小组内成员的责任分工,明确个人的责任。在小组学习中,每个小组有4名同学,分别担任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维纪员。小组长承担小组各成员的分工,组织开展和指导本组的学习活动,如发言离题、不善言语的同学,小组长要给予提醒,违犯纪律的要能给予批评;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各成员意见并及时的汇总和统一,形成本组最终的意见;发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阐明见解,做小组代言人;维纪员负责控制小组噪音,维持小组纪律,协调讨论和交流的进行。使小组成员充分意识到: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任何一个成员的表现都与小组息息相关。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小组内不可缺少的一员,真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收获。

(3)严选组长,以点带面。在小组活动中,小组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让本组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将学习任务分割为不同层次的小任务,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贡献。要照顾学习表现差的学生,让他们在有限时间内补上所缺知识内容,让他们树立信

心,跟上全班“队伍”,缩小学生差异。组织能力强、操控能力优的组长能够带领小组成员成功完成合作任务,提高合作的效率。

四、小组合作探究互助式教学法的实施

(1)课前的小组合作

本阶段主要对课前复习、预习知识的处理,小组成员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组长(或安排他人)检查组员的掌握情况,组内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且安排组员自主预习要学的内容,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中的疑难与困惑。

(2)课中的小组合作

本阶段主要任务分三部分:以是针对教师在新授课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要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通过小组探究、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起到“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的作用。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的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使学习任务或活动任务真正具有合作性,使学生由“要我合作”变为“我要合作”。二是拓展延伸。在本堂课已经基本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让学生各抒己见,把相关知识前勾后联,举一反三,进而形成知识的网络。三是归纳总结。“规律之总结是形成能力之关键”,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理清学习思路,形成有规律的学习方法,解答方法,进而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自己学习的效率。

(3)课后的小组合作

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的复习最能提高记忆的效率。针对课本中知识及课后作业,各组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所学知识巩固和掌握,组长检查作业,负责组织讨论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各组长将难于解决的问题汇总到科代表处,科代表再提前告知任课老师统一讲解。

五、小组合作探究互助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备好这个环节,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在整个过程中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放手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激发兴趣,获取知识。

2、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小组合作讨论之前精心设置情境,使学习任务或活动任务真正具有合作性,给学生一定自主思索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同时也避免造成个别学生的依赖思想滋生,达不到合作学习探究的效果。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引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4、老师就小组讨论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点评,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补充、归纳、总结小组讲得不全的问题以及小组讨论没考虑到的问题。

5、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追求形式,不是片面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而要实实在在的合作互助,讲求真正的实效。学生参与要积极、热烈、有序,思考要有广度、深度和梯度。要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问题。

6、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小组长的作用,发挥一帮一、兵教兵、兵带兵的策略。充分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对潜力生要积极帮扶、鼓励,不要歧视和忽略他们,避免他们在讨论时冷眼旁观,当听众,不积极参与。

7、以导学案为载体,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合作互助交流,充分发挥小组中心发言人的作用,组织好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

8、本着激励为主的原则,注意激励方式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对后进的个人或小组要采用多种巧妙的方式加以引导和激励,不要挖苦和讽刺学生,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9、在推行“小组合作探究互助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要浅尝辄止,要积极思考,不断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有鉴于此,我们做了如下思考:

1.小组合作探究互助式教学法只是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有广度和深度,有兴趣、乐于思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而内容过于简单,过于复杂、难度大的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2.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要根据内容的多少、难易而定,有的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而有的可能要十几分钟。内容较多的老师可以分给每个组不同的任务,有难度的可以所有小组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组员独立思考的时间、与他人合作的时间可由自己把握,教师不作统一要求,这样可兼顾组内个体的差异性。

在小组中学会互助、合作。篇四: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助模式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助”模式Ⅰ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助”模式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变传统的“问答式”课堂教学模式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框——重在指导学习思路,放手给孩子一个自行探索的空间和机会,主动地学,灵活地学,创新地学,快速有效地学。

1.转变师生的角色地位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增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合作。师生之间不再是“一味传授”与“只管倾听”的关系,而是可以平等交流与互动。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支持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习为中心,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

以前,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设计练习,学生完全是依赖性的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现在,教师的观念有了转变,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学会自定学习目标、互相合作学习、自己设计练习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遇到难题采取自主、主动的学习态度,自己去独立思考,采取与同学讨论的方式解决。

从教师的备课看,不仅备教案,也备学案,教案设计分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大版块,教师更注重的是“学生活动”设计。备课重视预习环节,学生通过预习自己能解决的,或通过合作学习能掌握的,教师不必按程序教学;教师把教给学生质疑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放到重要位置,强化指导训练,培养自学能力。日积月累,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课堂学习会觉得越来越轻松,学习的效率越来越高。

从课堂的时间分配看,教师讲授时间限于15分钟以下,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占50%以上;教师的提问明显减少,学生质疑、探究的自主性增强。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参与面均达85%以上。避免了教师讲解繁琐、费时多、收效少的缺点,把课堂的主要时间还给了学生,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小组合作营造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有独立型、竞争型、依存型三种类型,以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或小组讨论后相互交流,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还太少。分组尝试中,我们发现“异质分组”、“同质分组”、“兴趣组合”和“随机组合”各有利弊,进行了优化合作方式:组内分工合作,组间公平竞争、互动交流。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而且轮流担任,实现角色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组间竞争,互动交流,组与组之间水平比较均衡,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和竞争热情,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现相互评价、相互反馈、相互倾听、相互激励。通过多项互动交流,使学生有了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又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间是平等交流与互动的关系,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3.新的课堂模式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助”模式要求“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做到以下的六个方面:

(1)先学后讲。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含质疑问难在内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含合作交流、反馈练习等)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

(2)三讲三不讲。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

(3)及时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4)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5)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可以以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也可以以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创设等等。

(6)删除无效教学环节。无效教学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落实,有些老师在环节转换和串联语上花费的教学时间太多,甚至常常出现一些脱离本堂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多余的教学环节,这样势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助”模式是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学科规律的基础上;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差异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满足;学生的有效思维和合作探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开展创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教改实验活动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在小组中学会互助、合作。篇五:语文教学中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探讨

珠海中心小学 逄坤尧 2012.12

未来社会越来越看中一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而传统班级授课方式限制了学生交往技能的形成。少数尖子生当演员、当主角,多数学生当观众、当陪客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冷落而得不到训练,得不到发展。针对这种种弊端,根据未来人才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广泛运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开展交往的活动方式,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崭新课题。

一.学会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形成群体意识。

传统教学中都是“一问一答”,单位学习时间少,活动面小,而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首先我在班级内将学生按听说读写水平合成四个档次,每组四人,每一档次各一人,为了提高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质量,使得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积极开展,并与学生共同讨论制定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一些原则:①每个人都有责任保证小组同学掌握学过的内容;②直到所有同学都掌握了学习内容后才结束;③同学碰到困难时先请小组同伴帮助,如果同伴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④小组同学学习和讨论时要心平气和、说话

有礼貌,其他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争当最佳听众;⑤讨论后同学互相检查,校对答案。通过以上原则,规范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小组互助学习,形成群体意识,提高课堂实效。

二.注重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生虽小,但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改的宗旨是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过程。

⑴提出目标和学习要求。在课上我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各训练题目,展示给学生,让学习小组按题学习、讨论。同时讲明学习、讨论时间、质量等要求。提要求尽量让学生明白做什么,该怎样做。

⑵ 激发兴趣、诱发动因。通过演示、表演、提出实际问题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学习动因,让学生满腔热情地、充满自信地参加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⑶分组学习、讨论。学习目标、要求明确后,各小组成员先各自自学,然后再组织进行学习和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各组完成讨论后,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其中可以按座号指定组员答题,或是小组推荐组员答题,也可以小组组员自由发言。

⑸总结、评价、奖励。小组学习讨论和大组交流后,由老师评价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给予适当奖励。在奖励上我班采用打“☆”的方法,以“☆”多的组评为“金牌小组”,以激发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多种小组互助学习方式丰富课堂教学。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课堂交流形式单一,气氛不活跃,而我班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⑴讨论问题。布置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小组组员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并全班交流。

⑵角色扮演。一是让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要求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小品等。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听说训练。

⑶启发联想。课上让学生听音乐、讲故事、画图画,在小组中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⑷小组竞赛。根据教材内容及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也可以采用智力竞赛的形式,开展小组间的竞赛。

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不仅在积极参与教师的讲学辅导和小组讨论,同时还参与了“教学工作”,做“小老师”教同伴,由单纯的学,变成既学又教,改善了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拓宽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但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时也发现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如何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二是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这种活泼的形式转向具体内容的学习;三是如何选择内容和时间,提高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质量。所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的教学中努力解决。

在小组中学会互助、合作。篇六:小组合作、师友互助-学生

在小组中学会互助、合作。篇七: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小组中学会互助、合作。篇八: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萧伯纳有句名言:“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人有一种思想,交换一下,每人就有两种思想”。这句话道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其中一种全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明确学习目的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单向的传输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多维交流的过程.

二、挖掘数学课本素材 ,探索自主创新方案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合作气氛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最佳时机,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合作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已实施几年,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一直在探讨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合作学习以教育社会学、现代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值得大家予以关注和研究。而合作学习,将是一种效益很高的学习方

式。合作学习也是化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下面是我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几点心得。

一、创设一个和谐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必须拥有互助、促进、分工、交流、加工五大要素,但这些要素不是学生天生就拥有的,而是要求教师有前期有效的指导以及精心的课堂设计,不经过这五大要素的流程,容易出现课堂秩序混乱,学生七嘴八舌,既无暇顾及其他人的发言,也无法判断出谁的思路严谨,谁的设想新颖,课堂气氛看似热闹,硝烟过后,痕迹全无。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分组

1、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差异,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兴趣相同),组内异质(能力不同)”的原则进行分组。切忌采用自由组合和随机组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兴趣相投的几个好朋友在一起时话题多,表面上讨论热烈,但海阔天空,影响学习目标达成。而且凑合的小组讨论不起来,参与率低下,目标不能达成,成为形式上合作。

这样建立的小组可以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组间平等竞争,协调发展。每个小组6——8人,多少取决于任务的性质、合适的时间、教师运用小组方法的经验等,要便于组内交流,也要便于初中年龄段学生的管理。

2、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任何一个成员的表现都关系着小组的成败得失。为避免学生“袖手旁观”的情况发生,教师应参与到不同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及时加以指导和点拨或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等,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调控作用,同时要对学习小组进行分工,落实职责。

(2)在自主学习时,进行“帮困扶贫”

后进生的成绩落后,大多数其实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从小的不良学习习惯使然,教师应该积极动员,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进行一帮一配对,指定一些有责任心的优生对这些学生进行督促,制定详细的奖惩制度,以及学习计划,定期落实到位。在很多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无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教师有的时候只是提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值得一提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这种合作学习,很容易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格式化,合作学习成为公开课上的“必备的做秀”,最终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沦为合“座”学习。

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告诉他们只有照顾和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照顾和尊重,引导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做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只有学生间的充分交流、彼此倾听,才能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最终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

一、思想的共鸣、智能的发展。

二、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科学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学习大致有以下几个时候:

(1)在进行比较、归纳、择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们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时,就可以对课本上得到二氧化碳的实验进行比较、归纳选择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法。这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将自己的见解面对面地用同龄人所理解的思路和语言交流,使学生不仅知道结果,更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

(2)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做一些稍难的计算题或实验题时,我总是让学生在座位上独立完成,首先完成任务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相应的区域讨论相关问题,而未完成的同学继续独立完成相关任务,直至完成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争辩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打开思路走出思维误区,较快、较好地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在做学生实验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和互助意识。

(4)在进行概念辨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中,应该引入以前所学的内容比如纯净物、混合物,加上刚学的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自己完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关系图,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级评定,优秀的在全班推广,这样的操作我想比教师给出内容,学生记忆默写的效率要高很多。

三、明确目标、分工合作。

为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交流、探求,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互动互补作用,使学生在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中以点带面,以优促差,共同提高。我给小组命名为“化学协作小组”,其宗旨是“互助、协作、竞争、发展”。各小组从组长到每位组员都分配有具体任务,但这并不意味就是合作学习,要切实地使全员参与到学习中来,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小组长的组织作用至关重要,我每周都要进行一次组长培训,每次确定一个培训主题,如:怎样树立自己的威信、怎样组织讨论、如何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指挥的技巧……有时也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解决在讨论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全体学生,也要教会他们合作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如何发言、如何讨论、如何分工等等。目标具有引导和激励功能。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小组合作目标。建立小组目标要明确具体,并依据学生实际。实践表明,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几乎所有的组都能实现100%的当堂达标率。

明确教学目标,首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并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把课程标准具体化,变成学校的标准,这样才能把课标落到实处。还要清楚让学生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教学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传统的教学是针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后进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尖子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全面提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就容易实现。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操作流程中,自学时间相对较长,有利于全体学生充分自学,这样后进生也能跟得上,学得明白;尖子生可以学得更加深入,为小组讲解做好准备;在交流环节,通过对子组互讲,小组精讲,可实现第一次合作提高;在展示环节,通过尖子生讲解,教师点拨,可实现第二次合作提高;在检测环节,子组互查,小组长复查,教师巡查,轻松解决了面向全体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魏书生说的“只有懒老师才能培养出勤学生”就是这个道理。

四、设计具有阶梯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问题是学习的动因,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来进行的,因而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具有方向感、责任感。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阶梯性,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会更切合合作探究的需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

五、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

这是教学组织形式从传统转向合作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问题。教师往往在布置完了班级学习目标后,就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小组的讨论交流。学生虽然在小组中进行学习,但其心中的学习目标指向的是班级目标,而非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每个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是班级中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无差别的任务,而非小组任务或个人任务。这就无法激发起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相互合作学习的动机,也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在某一堂课上自己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还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不足,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担任什么角色最利于自己以及小组学习目标的达成。例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装配仪器,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观察并记录数据,分析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处理,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汇报小组成果。

六、先学后教,合作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高效的基本方法

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先学后教,先教后练。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坚决不教。先教后练,是先由教师讲解,然后学生练习巩固,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后进生的发展和自学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方面缺点比较突出。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听不如看,看不如做,做不如讲。什么是“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给别人讲明白才是“会”。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多安排对子组互讲,小组精讲。讲,不仅讲做法,还要讲根据。如在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一节教学,安排对子组互讲后全班展示讲,学生就会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另外,互讲的过程中要做好课堂纪律工作,否则事倍功半。

自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合作互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往能力,因此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应该成为高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七、对学生合作做出合理评价。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相合作的良性机制的形成,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上设计的活动,我尽可能地让每组后进生先说说自己的想

法,然后让其他成员进行具有个性的发言,最后由组长进行小结。还有就是容易问题由学习稍差的同学答,难度大的由学优生回答;对于中等问题学习稍差的同学答对加高分,学优生答对加分少;也可由科代表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号回答。为了避免课改初期学优生抢答,学差生不敢答的问题,可以在组内确定每人每天展示次数,同一个人多次展示时,少加分或不加分,其他人展示多加分,这样就能有效规避每组每次都是相同学生展示的弊病。当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应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情况和合作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包括口头的反馈和书面的反馈),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强化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今后更加有效地合作学习。评价要以小组评价为主,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质量和数量、合作过程和效果,并对有效合作、成功合作的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将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表现同合作学习小组的成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的观念,从而认识到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意义。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也要适当关注小组成员。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能够游刃有余的运用,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还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的探索实践过程。

在小组中学会互助、合作。篇九: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过多强调教师的“管”,轻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主管理,对学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相互激励重视不够,对学生的引导、评价和管理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特别是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学生间相互合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课堂的组织、结构、管理、评价必须改革。

“导学案”模式,其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包括小组内学生间的合作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班级管理工作也就相应地围绕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来开展,使学生自主地合作、在合作中体现自主,以此为导向,改革、创新班级管理工作,构建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组织、管理、评价机制。

一、“导学案”模式的班级管理特点

根据“导学案”模式的特点,班级管理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间的多维合作性、信息沟通的多向性、管理的民主性、发展的多维性,更关注“以人为本、以‘导’引学、自主管理、有效自律、促进合作、科学评价、文化育人”。

1.以人为本。

尊重人性,尊重学生,把学生定义为生动活泼的人,班级管理工作顺应人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

2.以“导”引学。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引导、指导、帮助下自主地学习、体验、合作,使学生在过程经历中体验、感悟、发展。班级工作不是管理、约束学生,而是引导、帮助、评价、激励学生。

3.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协调一致地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一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自觉地担负起班级的某部分或某方面的组织管理或服务工作,主要通过班、组干部为载体来实现班

级成员的愿望和要求,为班级服务,在班级里起着组织、引导、协调、服务、监控、激励的作用;二是班级中每一成员,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能够按教育目标的要求,自行控制与调节,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努力。班主任从前台退到后台,充当参谋,使学生从单一的被管理者角色转变成被管理者与管理者双重角色的集 合体,以两种身份共存于班级之中,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有效自律。

首先从自主他律着手,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制订班级管理制度,将班训、班规、干部名单与职责、考核结果、获奖与违纪情况等张贴在教室内,让学生一目了然,时刻提醒自己明确职责,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做与不做的结果是什么;其次,构建规范的班级管理机制,包括相应的学生自律、他律组织,管理、激励措施,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规范和被规范的过程中学会规范与被规范,在管理和被管理的过程中学会管理和被管理,逐步实现他律与自律并重;第三,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正确对待评价结果,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调控自己的行为;第四,在常规管理和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触动、引导学生逐步走出自我,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5.促进合作。

构建班级组织、管理的合作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运行,使之与课堂学习模式配套。同时,设计和组织关于团队合作的主题班会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感悟合作、学会合作,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水平。

6.科学评价。

构建“立体”评价机制,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多维评价指标、多种评价形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他评与自评的多元评价主体的结合,使评价的反馈、激励、调校功能充分发挥。

7.文化育人。

以班风、学风、人际氛围、环境设置等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通过暗示、熏陶对学生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触动学生,使其由认同、遵守、模仿到自觉,行为和思维习惯逐步发生变化,强化学生的责任感、自觉性和主体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达到常规教育、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与管理

合作学习是“导学议练”模式课堂的关键,合作学习组织的好坏与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是否成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间合作学习是班级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需要有效地组织、引导、管理、评价、激励学习小组,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合作学习小组是将适量的学生个体,为了达到共同目的,在行为上合作、互动、互助、互查、互励而组合成的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成员为主体进行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以小组成员个体和小组成员总体表现两个维度为评价和激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增强竞争意识,给学生适度的学习压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间互帮互助、优势互补,相互激励、有效督促,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人交往合作的素养。

一价忿允一

提高自己的情商。

(3)增强竞争意识,激励全体学生努力拼搏。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激励,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让竞争更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真切地参与和感受竞争。在竞争压力、集体荣誉感的影响和好胜心的驱使下,为了实现小组及班级的目标,学生个体或群体都会尽心尽力、通力合作、发挥特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小组成员会督促、帮助本组其他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和本职工作,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里,学生个体及群体竞争意识增强;在竞争与合作中,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锻炼,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发展能力。

(4)学会自我教育,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在小组合作的班级管理中,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个体或小组通过实施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教育,学生要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小组负责。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主思考、自力更生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5)学会评价,增强评价意识与能力。

通过小组内、小组间及时的、更有针对性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更全面、更真实地及时认识自我,进而调控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管理,同时,也促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与他人。

2.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1)小组成员的组成。

班主任组织分配。班级组建初期,小组成员的分配一般由班主任安排,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采用互补式,将思想、成绩、习惯等方面优秀的同学、中等同学与处于低层次的同学调配在一起,一般6人一组(或者叫做小班),其具体方法是:依据学生成绩将全班学生分性别分别按优、中、差等次排列,每一组男、女生优、中、差层次各1人,如果班上男女生性别失衡,则按比例进行分配。同时,兼顾其他因素,如将易动、自制力差的同学与稳重、自制力 强的同学安排在一组,将内向胆小的与外向活泼的同学分在一起,使“同组异质”,通过大家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取得共同进步。每一个组内都有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类型、不同特长的学生,构成强弱搭配、性格互补、基本情况相近的小组,使“异组同质”,有利于小组间平等地展开竞争。

学生自主分配。待学生间相互熟悉、了解后,可以实行单向、双向或多向选择制。按全班的分组数假设为N,根据对学生考核的综合排名(名次不公布,由教师掌握),前N名的同学为组长,第一轮由第N名到第一名的顺序选择组员,第二轮反之,如此循环。组员有拒绝组长选、择的权利,但要有充足的理由。条件成熟后,也可以组长确定后,组长与组员间只要求人数相等,不限其他条件,全体同学双向自由选择。还可以由学生按人数均等的原则,在班主任的指

导下,自由组建学习小组。

组员动态管理。每隔一段时间(一般半期或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根据实际需要或学生反映,按一定的原则把学生重新分组。组员微调可由组长负责处理,如果某一同学在本组内表现不好,经常使本组被扣分,或者不服从组长管理等,给本组的集体成绩带来严重损害的,在征求其他组员同意的基础上,组长可以经申请、协调,调出某一组员,再调人另一组员。被调走的同学则要自己去想方设法请求其它小组“收留”,去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如果所有小组都不收留该同学,班长或班主任再出面进行协调,并通过这一过程,影响、教育该同学并警示其他同学。

(2)组长的确定。

学习小组的组长,初期由班主任任命。之后可以采用竞选、推荐等办法,由小组成员进行自荐演讲、小组成员选举确定组长、副组长;或者由小组成员民主推荐;或者学生先申报组长,获准后再去组阁组员。

(3)构建小组文化。

由组长组织全组讨论确定组名、组标、组训(本组的口号、自勉的格言警句),还可以制作组旗、组徽等,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教室的恰当位置,为每个小组开辟一个园地,作为小组展示交流的阵地。

3.合作学习小组的管理。

(1)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

建组之初,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交换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以备随时取得联系。使学生明确小组不仅是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集体,也是交流拓展的载体,还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力量。小组成员要给自己的群体协商制定有创意的组名,制定共同发展的目标和步骤,形成积极的合作气氛,使全体组员产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为让小组成员互相支持和配合,树立为小组荣誉而努力的意识,小组成员不仅要为自己

的学习、生活负责,而且要为所在的小组其他同学、小组整体负责。

(2)实行组长负责制。

组员分工负责制。班主任把小组管理的“权力”下放给组长,小组事务由组

在小组中学会互助、合作。篇十: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小组合作实效性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新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务类型或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4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合作学习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如何有效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认为: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基本理论内涵的前提下,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应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老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按1:2:1,也就是一个优生,2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的比例建立,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才能、倾向、学习、家庭背景等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

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2.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要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3.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即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组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的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学会小组讨论的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4.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就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的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个人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评价机制包括以下几类:(1)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上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2)以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3)教师要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三、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几个因素

1.教师的认识意识不清

有的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有人只是把学生简单的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目前我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在传统的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的层面,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才是目的。

2.老师缺乏指导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个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然而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有的教师苛求学生参与合作、不管问题是否适合让学生合作讨论。

3.有的教师生搬硬套,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

4.重议轻思,有时教师出示问题之后,马上要求学生讨论合作,并没有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个体进行思考,致使部分学生不动脑筋思考,讨论不深刻,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5、还有的教师放任自流,忽略了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使合作学习放得开,收不拢。

四、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好的效果,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各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便于组际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而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2.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学生充分独立思考之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大多数学生产生这种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就为学生畅所欲言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

3.小组合作学习,老师要发挥引导、帮助、组织作用,而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组内成员互相合作,组际之间相互竞争,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挖掘了个体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2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