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复习

| 材料员 |

【www.guakaob.com--材料员】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复习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复习材料

阿长与《山海经》 复习材料

主题:作者通过写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刻画了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的长妈妈的形象,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线索:“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阿长形象:地位低下、不被重视、饶舌多事、粗俗、不拘生活小节、迷信、无知、淳朴、真诚善良、关心和热爱孩子

问题探究:

1、“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这表明“我”对绘图的《山海经》的心情是_念念不忘的渴慕。

2、文中“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一句,写出“我”这样认识的原因是:

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3、在“我”眼里引起“我”渴慕《山海经》的

老人是怎样一位老人? 是一位和蔼 ,喜欢孩子,喜爱读书并很有知识的老人。

4、作者为何把一个地位低下、没有文化的女人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写?

因为阿长给童年的鲁迅买《山海经》一事,在鲁迅心中印象深刻,难以忘却。表现了鲁迅对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美好品质的歌颂和赞美。对她的死鲁迅感到沉痛和怀念。

5、课文24、25段分别描写了我拿到《山海经》后的动作和心理;这样写的用意是充分表现“我”的意外惊喜和激动心情。

6、赏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这句语言描写符合长妈妈的身份,她不识字,只能抓住《山海经》有画儿的特点,也表现出她粗中有细,对我真诚的关爱。

7、文中“我”对长妈妈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何原因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由不大佩服、厌烦变成充满了敬意,因为她能把“我”的心事放在心上,并完成“我”的心愿。

8、“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这是何种修辞手法?作者为何会这样?

比喻。因为“我”感到非常意外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9、课文标题为何用《阿长与<山海经>》,而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

1)因为我讨厌她,憎恶她时称呼她“阿长“,对应课文前半部分的抑笔。

2)“阿长”是一个没文化没品味的名字,与《山海经》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矛盾的题目,让人好奇,吸引读者。

3)题目是作者46岁写时的口气,用“阿”字有亲切的语气。

10、第十九段大量篇幅写远房叔祖,有何作用?

1)交代事情的起因

2)叔祖和长妈妈恰成对比,突出阿长的热情和对孩子的关心。

11、22段说“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试揣摩一下“我”此时的心理。 作者对长妈妈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对她说说而已。反映了作者对长妈妈心存隔膜、轻视。

《背影》复习资料

主题:本文通过写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刻画了一个感人的慈父形象,表现了父子情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问题探究:

1、《背影》一文以背影为线索展开内容。

2、《背影》一文开篇交代家庭境况,其作用是什么?

开篇交代不幸的家庭背景,点出事情的起因,,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下文“背影”的出现做铺垫,更能衬托父爱的可贵,表达儿子的感激之情。

3、文中写了哪四次背影?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开头写难忘背影,作用是开门见山地点题,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与感激之情。 第二次:父亲过铁道买橘时的背影,作用是细致地刻画背影,体现父亲对“我”关爱至深与“我”的感动。 第三次:父子分别时看到父亲混入人群时的背影,作用是表达了作者的伤感与不舍。 第四次:别后读信时再现背影,作用是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怜惜与思念。

4、文中实写哪两次背影?为什么要重点写?

第一次:父亲过铁道买橘时的背影。 因为这个背影在故事情节是全文的主体,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所以写得最详细. 第二次是父亲离去混入人群中的背影。

这个背影表达了“我”的情感:被父爱感动,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辛酸。

5、作者运用了细致的动作描写来刻画“望父买橘”这个背影?请对此处的动作描写进行赏析。 本句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用“攀”、“缩”等词,描绘出父亲为我买橘的艰难,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体贴之情。

(方法点拨:动作描写的作用主要是表现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6、文中四次写到我的流泪,简要分析其出现在何处?各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第一次流泪,是悲伤之泪。因为祖母去世,回家奔丧时看到家境的惨淡,心情沉重; 第二次流泪,是感动之泪。因为看到父亲老态蹒跚地爬过月台为我买橘的背影,我的心受到触动,顿悟父爱,真挚的情感达到最高点,潸然泪下。 第三次流泪,是惆怅、不舍的泪。因为看到父亲的背影消失,想到父爱深厚,想到自己之前的不理解而流泪,想到与父亲离别而流泪。 第四次流泪,是怀念、怜惜之泪。想到父亲年迈,身体不佳,痛惜怀念父亲而流泪。

7、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处”中,“事已如此”是指什么?父亲说这话的用意是什么?”

“事已如此”是指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亲说这话是担心儿子因家庭的变故伤心,安慰儿子。

8、找出父亲与“我”送别时所说的几句话,说说怎样理解?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现父亲放心不下,爱子心切的关切之情。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现父亲对“我”的疼爱无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现父亲的关切与牵挂之情。

(4)“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担心儿子的行李无人照看,体现出父亲的体贴关爱之情。

9、“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中的“聪明”如何理解? 这是反语,表达对当时不理解深沉父爱的追悔和自责。从感情色彩来说,是褒词贬用。

10、父亲买橘举动很艰难,作者却写他“心理很轻松似的”,如何理解?

1)父亲照顾了儿子,为儿子做了事,感到满足和欣慰。

2)故作轻松,宽慰儿子。

《老 王 》复习材料

主题:通过记叙“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展现了老王艰难、凄惨的生活情况,突出了老王善良、朴实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不幸者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含蓄地提出关爱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线索:我和老王的交往(事线)

【本课考点及落实】

1. 文章所写的事情很琐碎,时间跨度也长,作者是怎样连缀成文的?(文章的线索) 作者是以自己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坐老王的三轮车;一家人对老王的照顾;在服务费上双方都很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后对老王一样很关心;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也要探望我们等几件事。把这些事件连缀成文,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在描述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时是按逻辑顺序编排的:一是职业,二是生理缺陷,三是居住条件。下面三段,是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

2. 文章如何刻画老王这个人物的?老王是怎样一个人? 文章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来刻画老王这个人物的,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善良、乐于助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

3. 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作者的善良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也要给钱;三轮改平板三轮,作者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等。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受了人家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还拿着香油鸡蛋来看望我们等。

结尾一句话,应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疚”。

4. 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

杨绛夫妇是高级知识分子,对一个目不识丁的最底层的劳动者竟然这样关心,主要是由于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包含善良的因素。杨绛夫妇非常善良,有善心。

5. 把握课文内容,既要注意老王的“善”,又要注意老王的“苦”。

课文写老王,主要就两个字:善和苦。文章的精神是说,这样好的人却这样苦,为什么在新社会里,老王还处在那样苦难的状态,而且每况愈下,社会应该怎样关心不幸者,作者提出了这些问题让读者思考。

6. 重点段落研讨:“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部分。

① 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送给“我”香油和鸡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② 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是收了钱呢?你是怎样理解的?(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怕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7、第8段中反复写老王“直僵僵”的,又说他“面如死灰”,像“僵尸”“骷髅”,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老王当时处境怎么样?

.对老王进行了外貌、神态的描写。“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的镶嵌在门框里”一句运用了夸张、拟物的修辞手法,突出老王步履艰难、身体僵直的形象。 表明老王已经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了,从而突出其境遇的悲惨,为他的死作铺垫。

8、第八段中最能反映老王的形态和神态的两个词语是什么? 直僵僵的,面如死灰。

9、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含义? 老王虽然生活贫困,身体极度虚弱的老王不可能送“多得数不完”的鸡蛋。作者认为:鸡蛋凝聚了老王真挚的谢意,体现了他善良的性情,这种情义是无法计量的。

10、第11段中“我强笑说„„”,这里的“强”应怎样解释?“强笑”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强是勉强,看到老王病成那样,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11、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给“我”?

因为我们经常照顾老王的生意,送鱼肝油给他,关心他,他感到人情不还过意不去,所以上门谢恩。

12、文段中说“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从这“抱歉‘中可以看出”我“具有怎样的品格? 具有人生而平等,富有同情心,具有善良的品格。

13、课文末段说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他来表示谢意,我却拿钱去侮辱他?”你认为作者拿钱给老王的行为是不是“侮辱”了他?请说说你的理由 。 不是。我误解过他,现在我明白了老王的谢意,不是要钱,我感到愧疚。“侮辱”一词就表现了作者这种心理。

14、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因为“我”觉得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我”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而且呼吁大家关注不幸者。

15、当时作者夫妻在“文革”期间受了磨难,为什么她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 以“我们家”的境况和老王相比,“我”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

16、老王送东西给“我们家”表达谢意,本“不是要钱”的。可他为什么又收了“我”的钱?请你揣摩一下老王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并回答:老王“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因为老王知道“我”一定不会不给钱的,会找人捎去,这样会增加麻烦。老王体贴“我”,所以就收了钱。

17、能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是哪一句?怎样理解?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有两层意思:一)表明作者对没有能力从根本上帮助老王的深深的愧疚。二)幸运者应该关爱不幸者,应尽力帮助他。

18.P 81. 研讨练习二

1.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复习篇二: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复习篇三:人教版八上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课文内容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复习篇四: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复习篇五:人教版八上语文第一二单元复习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复习篇六: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复习篇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重点

第二单元复习重点

【重点难点提示】

1.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中优美、含有哲理的语言,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3.掌握作者运用多种表达方法传达文章主旨的写法。

4.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典型例题分析】

例1 阅读《雪》,回答问题。

1.作者在描绘“江南的雪”时,创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

精析:

分析作者在作品中的氛围,可以从作者使用的词语入手分析,作者在选择使用词语的时候会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倾向。

作者在这里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们忙碌”,又让人不禁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

答案:

作者创造出一种美好、快乐,充满生机的氛围。

2.你觉得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析:

本题是为了从总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本文的主旨比较隐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答案: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3.作者为什么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

精析:

虽然在作者笔下,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这时,“朔方的雪花”出场了,它是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的。它“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答案:

因为北方的雪像一个斗士,充满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建军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4.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精析:

设题意图是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答案:

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例2 朗读《雷电颂》,回答问题。

1.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分别是什么?

精析:

本题的意图是使同学明白:一篇文学作品的产生,都与作者生活的年代、社会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学习、理解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弄清写作背景。

答案: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若又和屈原同化了。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屈原》的创作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屈原》在当时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轰动了整个山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演出观众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2.课文中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

精析: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注意从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义的关键。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义:

(1)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4)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5)“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答案:

“风雷电”的形象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3.《雷电颂》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精析:

对文章艺术特色的概括,涉及到文章的写作手法,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中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等各个方面。在分析概括的时候要把它们逐一地列举并加以分析。分析中要能举出具体的例子,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答案:

(1)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这段独白想像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疾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借助他们的神力,使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的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复习篇八: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复习篇九: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记忆理解考点复习第二单元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记忆理解考点复习

(第二单元)

一、作家作品

1.《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鲁迅。

2.《背影》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3.《台阶》作者李森祥。

4.《老王》作者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

5.《信客》作者余秋雨,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随笔》等。

二、字音字形

三、词语积累 重点词语: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诘问:追问,责问。 粗拙:粗糙低劣。 惶急:惊慌害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1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赋闲:失业在家。 勾留:短时间停留。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低眉顺眼:形容驯服、顺从的样子。 微不足道:非常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场合。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焦灼:非常焦急。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颠沛:困顿,受挫折。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 四、名句精华

1.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

3.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马南邨)

4.《背影》中车站送别时买橘的一段。

2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复习篇十: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上)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2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