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诗歌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等待的诗歌篇一
《爱的等待(诗歌)》

爱的等待 在人生之路的边缘地带 有着一种朦朦胧胧的爱 也许说令人不清道不明 或许这就叫做爱的等待

说又没法说爱有不能爱 只有那苦苦的爱的等待 爱情怕婚姻婚姻嫌爱少 爱恨千百年谁知差在那?

都说爱情甜蜜却死苦海 相见情难叙别时情更难 默默地守望一年有一年 哪怕霜鬓相伴爱的等待

等待的诗歌篇二
《青少年最喜欢的现代诗歌经典_《等待》》

作者:王三点

带着一身的尘埃

带着热切的期盼

我从远方匆匆赶来

只为能见上你一面

在相约的地点

我焦急地等待

直到熄灭了第二十支烟

女孩竟还未出现

天边的晚霞已开始绚烂

晚风也已轻轻吹拂湖面

女孩你何时才能归来

使这美景更添光彩

月儿已慢慢升了起来

可你还没来

晚霞散了都已飘去

只有我还在

还在徘徊

不停地徘徊

星星们也都汇集了起来

可你仍旧没来

飞鸟倦了都已飞去

只有我还在

还在等待

傻傻地等待

等待的诗歌篇三
《古诗词中甜蜜的等待》

等待的诗歌篇四
《等在诗歌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放》

等在诗歌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放——温州22中新诗教学听课记录《错误》 肖培东

《闺怨》王昌龄、《春怨》金昌绪”,看到PPT上的两首古诗,我就明白了蔡老师的教学郑愁予的《错误》的切入点。

这是一个文化式的开场,借闺怨诗来导入,用诗歌学诗歌。这个想法是好的,教师是想指导学生掌握“用此诗”“教彼诗”、“用一首诗”“学一类诗”的方法,也就是希望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但是,这样的迁移,需要两个条件:一,所借助的作品是学生熟知的作品,学生对此诗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解,能够迅速形成文体内容上的知识框架;二,彼诗和此诗间的契合点紧密,共性强,能够在异同比较间完成由此及彼的迁移。但显然,《闺怨》王昌龄和《春怨》金昌绪并不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学生并没学过这两首古诗,等于老师要先完成古诗的分析整理再进入郑愁予的《错误》,这样,课堂上要教三首诗歌了,你的时间还够用吗?再者,《错误》一诗,尽管承受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但毕竟是以新诗的面貌出现的。先把“闺怨诗”种入课堂,然后引出《错误》,会不会给学生一个暗示,《错误》是“闺怨”,就只能是一个男人和女人的诗歌故事?“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应该是“莲花般的开落”的,读诗,应该这样,我以为。还是先回到《错误》本身,在它的美丽处思考可能更适合。

读了一遍,“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对,一个美丽的错误。 “丈夫没回来,达达的马蹄想起,理解错误了,以为是丈夫归来。” “女子在等待,等而不归,归而不入,因此是个错误。”老师把“错误”化成了很节奏性的两句八字。

课堂接下来是名家朗诵视频,两堂诗歌教学课(海珍《雨巷》),都是以视听资料诵读诗歌给学生做示范的。做一个演示可以,但最好是在学生走进诗歌后,有了自己的感悟,有了自己的朗读,然后再辅助名家的声音。“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只有自己的理解到位了,我们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诗歌诵读。不要用他人的声音,遮掩学生自己的声音,诗歌,于每个人,都首先有自己的节奏和韵律。意象的理解也一样,多媒体美丽的图片会弱化甚至消除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海珍的课上直观性的图片太多了。 学生读了一遍后,教师继续引导思考“错误为什么是美丽的”。这“错误”如何能美丽呢?教师的PPT上的问题文字出现得很有诗歌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这样排版,一句话排成了不规则的两行,很跳跃的排版。这一点,倒有点新诗的形式,蔡老师还是很有诗歌情结的。

错误为什么是美丽的?学生们开始讨论。这讨论过早了点,诗歌是自我占有的,还是先听听自己心里的诗歌理解更好。诗歌更强调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去体味“诗心”,鉴赏诗歌要捕捉艺术初感,再进行咀嚼品尝,反复揣摩玩味。教学不要走得太快,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一定有自己的思考,“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自己的蛩音,再去揭开文本的春帷。

“不管是马蹄声的错误,还是错误的感觉,都是美丽的错误,都让这个故事变得很心动。”学生在回答的时候,用的词语是“故事”。这个“故事”会成为诗歌吗?

“等待归客,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东风不来,马蹄给妇人带来了春天的希望。”

“开门前的等待是美丽的。”

“勾起了游子的眷恋。”

——美在 情感真挚

“莲花的心情很美丽,看到后才是觉得是过客。”教师很快抓住了学生说的“莲花”一词,但没有具体去解释。

“小小的寂寞的城,专一,爱的忠诚”

——形象(莲花)

还有吗?你们看看,什么季节?老师做出了这样的提示。

“春天,江南,很美好的,有很多憧憬,门开后会希望落空。”

“把美打破给人家看。”老师板书“意境(江南)”。

“整个江南都因为这个女子蒙上了一层忧伤。”很诗意的一句话,只是不知道学生能否有这样的感触。

“美在哲理。张爱玲说过,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就这样美了千年错误了千年„„“”

我们再一起读读,思考标题为什么不是“美丽的错误”。学生读得还是有几分生涩。诗歌的课堂最后总输给硬性的分析。蔡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很不错,她和学生的对话也很亲切,“美在情感”“美在形象”“美在意境”“美在哲学”,四点概括很见功力,但最最关键的一点,蔡老师可能对诗歌教学的考虑还欠深入,诗歌教学,要走诗歌路径,回归诗歌的文体特征,从诗歌出发。以分析代替体验,是难以得到美的享受的。你听,学生说来说出都是“美丽的悲剧”“错误的美丽”这样的缺乏具体形象的老气横秋的模糊的回答。这是因为我们教得还不够诗歌,学生不是在诗歌的意义上走进《错误》。从

诗的特性来说,教学的入境方法最核心的是:披文入情的朗诵和用诗化语言解诗,还要引导学生还原和想象诗歌的意境,在想象中回味和评价。当然,教师本人对诗歌也要有敏感性,或者说,教师本身有很浓烈的诗歌气质。语文教学,对语文老师的要求真的太高了。难为蔡老师了。

“假如这个男子真是归人,为什么要归而不入?”

“有事,没办法回去。”

“1954年,嗯„„”学生其实没说出那个年代的东西,

“男人情感上不像女子那样想那么多,有原因不能回来,女子很幽怨。这个错误还是残忍的。”

„„

诗歌最是和心灵相连的文学体裁,最是抵达灵魂深处的呐喊。诗歌,最需要我们有想象的天空。我在想,这堂课,如果不是过早地用“闺怨诗”来定格,可能就不会只是这些套话般的不显露诗心的回答。“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帮助他们打开诗心。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的天空何其大也。

PPT上,诗歌的背景。

“柔性的诗人,控诉战争造成的离乱,罗曼蒂克的感情来表达时代的无奈。” 以“我认为《错误》抒发的感情是————的”为框架,谈谈你的体会。这个步骤设置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是否更好,诗歌阅读后,再去探讨初读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有个性的理解。当然,放在这时,也是一种设计,看看本课学习的成果。

回头我们再看看课堂的三个问题。

“错误”如何“美丽”?

“男子为何不归?”

“抒发什么感情?”

三个问题,仿佛不是专属于诗歌的问题,又仿佛不是专属于郑愁予这首诗歌的问题。

课上的还是赶了点,年轻的蔡老师多少还是踩着达达的马蹄而来。诗歌的课堂上,有情感的荡涤和砥砺,更有明了之后的释然。别急,多读读,多品品,稳稳地走,毕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之急。

把《错误》上成诗歌,课堂的东风才来。

蔡老师以后再教《错误》,一定要提醒自己教出诗歌教学的纯味,防止把诗歌教成故事,教成散文,甚至把诗歌教成碎片。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诗歌教学应具有属于诗歌的独特个性与味道,切忌陷入肢解文本的漩涡。当然,说说简单,入手不容易。如何教好诗歌,教出诗味,都是我们必须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但我们要做好这样的出发。

能不能这样想,这个故事,若是小说会怎么样写?这个故事,如是散文,又是怎么样的景象?但这个故事,毕竟是诗歌,那诗歌,是怎么写的?著名诗人王家新针对当前中小学诗歌教学的弊端,指出诗歌教学应“回归”:回归到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学生与诗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体悟和向往。这样,诗歌的课堂,我们不是过

等待的诗歌篇五
《诗词:等待》

《等待》

没等到你来

我在石凳上静坐 用一个祈盼的姿势 三十年不变

在芬芳庭园

无声是一粒种子 肆意生长

在你出现之前 语言不会抽枝发芽

守望见证着

一茬又一茬幸福

光与影的伴侣来了又走 绿叶披上金黄婚纱 嫁给土壤

生命如此短暂 我撒着独处时光

喂养广场上交替的昼夜 不紧不慢

期待某天

有一人忽然喊出 我沉睡名字

唤我起身,回家

————来源钟文书文集《千秋》

等待的诗歌篇六
《诗歌朗诵PPT模板,《等待》为例》

等待的诗歌篇七
《《东门之杨》――等待是一首诗》

失约此生

《东门之杨》,是描写约会时一方不至、一方久候的诗。诗只有两段,两段的句型也是《诗经》中常见的循环往复、重复主要词语的形式,显得用语简单,意思雷同。但用语简单绝不等于用情简陋,这首短短的诗,情绪微妙,意味深长。

每段的前两句,都是在点明约会的地点:“东门之杨”,东门,杨树下,那片枝繁叶茂的绿荫,适合情谊常青的相约。

每段第三句,是一再重复他们约会的时间:昏以为期。就在天地交合的、古礼成婚的黄昏时分,他们期待相见。

每一段的第四句,既是时刻,也是结局。启明星都亮起了,黎明悄然而至,一夜的等待已经过去,然而期盼中的会面还是没有到,约定中的那个人还是没有来。这位主人公等待的身姿,就定格为故事结尾处的画面,无论他还再不甘地等待多久。

因此,“久候不至”,已经是这首诗歌的全部。开始、过程和结尾,都只有一个“等”。但是在《东门之杨》里,我们又看不到那位主人公的情绪表达。似乎诗歌只是素手涂画出一个单薄孤凉的身影,而且这身影还隐在了那些信息明确的地点、时间的信息背后,他的身影如雾里观花看不分明,至于再具体到他的面庞、他的表情,是泪已潸然还是苍白萧索,我们更看不到。似乎这是一个沉默的人,是一个不惯于诉说和发泄内心的人,而他仅用时间、地点勾勒的墨色画面,却弥漫着一层看不见绕不开的、深深的落寞。

“淡极始知花更艳”,无言,有时候更适于表达苦痛。有句话说:轻微的伤害使人喋喋不休,深重的痛苦使人沉默不语。那诗中的主人公,在拂晓笼罩的轮廓里,背负着一夜跌碎到肩头的星光,遗世独立。

我们今天的读者,也许忽略了,在那含蓄的年代,一个人用一夜守候来确证另一个人的终将不至,意味着什么:也许是爱在艰难的阶段,那个人最终放弃了,妥协于世事压力;也许是那个人在如约前来时遭遇了抗争不过的阻碍,从此再也不能赴他的约;也许是那个人的一次怯懦、便错手终生,一时犹疑、便告别初衷。

所以短短一首《东门之杨》,落笔尽管是那样清淡,用情却是那样忧伤。诗里的男子,为伊人风露立中宵,而那今夜未至的人,以后还有机会再重新与他并肩看如此星辰如此夜吗?她失约的岂止是今晚,更是此生此世的相随。

而那个等人的他,内心什么都已明了的他,披着霜冷露重,还是无言。

他用一夜无言的等待,相送他们两个人的此生,用沉默唱这一首告别的离歌。

在《东门之杨》的尾声,诗里那主人公站在东门,看头顶的夜光一寸一寸褪下去,心里的亮光也一寸一寸暗下去。他知道,在他的世界里,有一颗星,是永远地灭了,有一个人,是永远地退场了,从此永远退出了他的生命。

约会自己

其实,无论那个约会对象来与不来,这等待的过程,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进行的约会。有人物、有地点、有时间,是自己,在那个美的地方,占据着美的时段,感受着美的期待。 我们平日总是穿梭于忙碌的事务之中,恨不得每天都是一张满满的日程表、都是一团繁乱的路线图,如果把日子制成一个表格,除了一件事接一件事的紧凑、甚至多项交叠,可还能有一处空白,是什么也不干,特意给心灵放假吗?我们在像齿轮旋转一样越咬合越紧张、迫使生活不留空隙时,可曾有意识让生命慢下来,不再总是步履匆匆、不再全是事务充斥,只是把时光纯粹贡献给感观?而不是把时间都切割分配给没完没了的任务?我们自己,确实很难提醒自己享受当下一刻的平凡与珍贵,我们总习惯地认为忙起来才是有意义。

但是一场被爽约的约会,却意外提供给人一块日程中的单纯。在这个单纯的时段里,除了等待,什么也不干。而在等待中,如果肯于不焦躁,就会发现,等待,并不是苍白的。节

奏突然被慢下来,会加倍感受到平时忽略而过的众多美好,比如:天光的瞬息万变、色彩微妙,枝梢的风拂影动、姿态曼妙,云朵的纯洁遥远、翩然瑰丽,人群的目光冷暖、百态万千,以及自我心灵的无限延展,那么充沛的辽阔想象、那么久远的往事追忆、那么深切的细腻思考„„等待过后,你会感谢,感谢那个疏忽的朋友把你晾在一个人独处的空间里;等待过后,才发现,真正约会的对象,是这个从未来得及认识的世界和早已被忽略许久的自我。 约会,或许“会”的内容是目的,然而“约”的等待也未尝不是重要的过程。过程享受了,有时候目的反而可以不计较了。那是因为,在见到伊人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场自己与自己的约会。

而《东门之杨》里主人公的一夜守候,“明星煌煌”“明星??”,也正是他心中的渴望,一寸一寸点亮了天光。也许被失约的他到最后已经不怒不怨,因为约会的等待,本身就是一首诗。他用耐心为自己作诗。

等待的诗歌篇八
《爱的等待与坚守——诗歌《等着我吧》赏析》

爱的等待与坚守——诗歌《等着我吧》赏析

[摘要]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作家、诗人康斯坦丁·西蒙诺夫曾经在《真理报》上刊登了一首题为《等着我吧》的诗作。该作品当时曾感动过千千万万的人,诗句“等着我吧,我会回来”像口号,像誓言一样响亮。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重读该诗,人们仍被其真挚的情感和必胜的信念所折服。

[关键词]康斯坦丁·西蒙诺夫;《等着我吧》;信念

第一次接触到《等着我吧》还是笔者在俄罗斯留学期间曾经接触过的一期以《Ждименя》(《等着我》)命名的电视节目中。该节目以寻亲为主题,每当看到父母找到失踪多年的儿女,哥哥姐姐找到失散的弟弟妹妹,白发苍苍的老者见到思念多年的恋人,不论是现场观众还是电视机前身处异国的我们,都被主人公那苦苦的等待和多年的坚守所感动,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等着我吧》是苏联军事题材小说家、诗人康斯坦丁·西蒙诺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的军队攻进了苏联,俄罗斯历史上又一次残酷而又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很多作家亲自去了前线进行战斗,有的当了战地记者,很多作家都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当时,《等着我吧》的作者西蒙诺夫是苏联《红星报》的一名战地记者,只有26岁,诗作是写给自己的妻子瓦兰金娜·谢洛娃的一首书信体爱情诗。[1]

然而,令西蒙诺夫没有想到的是,这首“私人的”诗作竟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前线的士兵和后方的妇女把这首诗和亲人的照片放在一起,当成护身符放在贴心的口袋里,鼓舞自己,坚定了战争必胜的信心,等待着亲人和恋人平安回来,与他们团聚;战士们甚至把这首诗刷在开赴前线的军车上;这首小诗后被改编为戏剧,并创作出18首以《等着我吧》为题的歌曲。[2]可以说,在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诗作中,没有一首诗的知名度能与《等着我吧》相提并论,可谓苏联文学史上的奇迹。[3]下面笔者就这首传奇的小诗进行分析。

全诗共分三个诗节。第一个诗节介绍了等待的时间与条件。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只是你要苦苦地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勾起你的忧伤满怀,等到那大雪纷飞,等到那酷暑难挨,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往昔的一切,一骨脑儿抛开。等到那遥远的他乡,不再有家书传来,等到一起等待的人,心灰意懒—都已倦怠。

这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读来令人心酸:一位年轻的少妇斜依窗口,望穿秋水,华发渐生,红颜不再。这几句话让我想到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痴情。妻子为了丈夫,在家饱受思念爱人之殇,而丈夫为了祖国的利益,暂时牺牲了个人幸福,在前线战斗。一位俄罗斯老教师的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有些感情之所以让我们感动到潸然泪下,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自我牺牲的成分。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不管一个人的生活有多么的艰难和孤独,男主人公还是希望妻子坚定地等待自己凯旋而归。

这个场景不禁使人联想到了朴树改编的那首歌曲《白桦林》,同样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发生在乌克兰的一个故事:姑娘等待奔赴战场的心上人,然而小伙子在执行任务时不幸地牺牲了,但小伙子走前的一句“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让这位姑娘坚信自己的心上人还活着,一直没有放弃等待的信念,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坚守着自己的爱情。

俄语原文中,“阴雨”原为“黄色的雨”,作者“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只是觉得能体现自己的愁思。[4]其实,战场上沙土纷飞,雨也变成了砂土的黄色,作者完全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乃神来之笔。战争是残酷的,它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然而,经过战争的洗礼,真正的爱情才会像沙里淘金一样,闪现出绚烂的光辉。

第二个诗节中,诗人希望妻子不要受外界干扰影响,不要同其他人一起丧失等待的信心,把自己忘记。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他们口口声声地说—算了吧,等下去也是枉然!纵然爱子和慈母认为—我已不在人间,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在炉火旁围坐,啜饮苦酒,把亡魂追荐……你可要等下去啊!千万不要同他们一起,忙着举起酒盏。

其他人可以放弃等待,爱子和慈母也可以放弃等待,但妻子不能不等待,因为在作者的心里,妻子是最了解他的人,同他最有默契的人,是一生的伴侣。他们因爱而结合,同样因爱而相互等待,他们是

一个整体,谁也不能失去谁。西蒙诺夫在诗歌中这样表达,在实际行动中也是这样做的:不管和妻子一起出现在哪里,西蒙诺夫总是解释说:“这是演员谢洛娃”,并且还骄傲地补充一下:“这是我的妻子。”[5]可见西蒙诺夫十分爱自己的妻子。在本诗节末尾诗人再次嘱咐妻子:你可要等下去啊!千万不要同他们一起,忙着举起酒盏,祭悼亡魂,而是应当对未来充满希望。诗人如此担心妻子并不是无中生有。虽然西蒙诺夫对妻子宠爱有加,但他预感到妻子可能不会专心的等待,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担心成为了现实:妻子没有苦苦等他回来,而是另结新欢,与一位元帅坠入情网。这首诗让无数战士的妻子坚定了等待的信心,却没能挽留住自己妻子的爱,可悲可叹。

第三个诗节表达了战争必胜的信念以及对妻子苦苦等待的感激之情。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说我侥幸--感到意外!那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亏了你的苦苦等待,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来。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只因为你同别人不一样,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本诗中反复出现了17处“等待”,其中10处命令式形式的“等待(Жди)”,皆在每一诗行的开头,读起来铿锵有力。这些“等待”好似作者对远方爱人的呼唤和请求,又像是自说自话,像是战场上不容辩驳的命令,说明诗人对妻子忠贞、对战争胜利很有信心。诗人多次

强调,“你和别人不一样”,把自己的爱人同其他人进行对比,突出妻子对自己的忠贞和痴情,也显现出诗人对妻子的信任。

等待唤起希望。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爱人的忠贞不移是战士们的精神支柱,正是知道自己被爱人所等待,战士才有强烈的生的愿望和一次次战胜死神的勇气,甚至可以说,正是爱人的等待使战士在最痛苦的时刻坚持了下来,挽救了战士的生命,创造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其实,不仅妻子在等待着丈夫,丈夫也在等待着战争胜利,返回故土,重温家庭幸福。等待使家乡的亲人满怀期望,等待使前线的战士斗志昂扬。

在阿·托尔斯泰的短片佳作《俄罗斯性格》中,主人公伊戈尔的父母和妻子也在默默地等待,最终,等来了大难不死的伊戈尔,一家人得以团聚。没有苦苦的等待,怎会有幸福的来临?每份幸福的背后都需要坚定的信任。本诗中,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达成了高度一致:妻子所等待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战场上的爱人,更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俄罗斯民族光明的未来。

等待,是希冀,也是煎熬;等待,是温暖,也是牺牲;等待,是牵挂,也是忧愁。等待,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

初读这首诗,许多人年轻人都会眼眶发热。这是一首战争题材的诗歌,但诗人在战争过程如何残酷,前线士兵生活如何艰苦上未着半点笔墨,更没有歌颂战争中伟大的战斗英雄和元帅,而是把注意力放

等待的诗歌篇九
《诗叶子诗歌 等待你路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0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