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时光_时光已然入诗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诗歌时光篇一
《时光已然入诗》

时光已然入诗

最后一片秋叶落下,入冬了。欢迎我们的不再是葱郁的绿阴,而是干枯的枝桠。冬日的阳光温暖、惬意,这是个宁静的季节。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没有雪的冬天是不美丽的,也是不完整的。雪是冬日的精灵,没有雪,整个冬天都是郁郁的、黯然的。雪笼罩的世界是一首无声的诗,是一幅立体的画,是一支凝固的乐曲。

打开记忆的扉页,一个雪落的日子在我的心底一点点地清晰。洁和我是同窗,也是知己。那夜她穿了一件红色的大衣,带我来到一块没被践踏过的雪地上。她拉起我的手,冲我神秘地微笑了一下,然后她与我站成一排,继而坐在雪地上,继而轻轻躺下,许久。雪地上留下了一个两个人牵手的印痕。月光下,雪印显得格外清晰,如诗般浪漫。一片小雪花飘落在我的脸颊上,很快融化成了一滴晶莹的泪珠。一袭红衣的她就像一颗火种,温暖了整个飘雪的季节。 那个雪夜带给了我太多的感动,那个雪印留给了我太多的回忆。我们的友谊就像雪般纯净,我们的情意就像雪印那样根深蒂固。朋友就是这样,像雪花简单,却不缺少美,点缀着我们的生活,将一张单调的白纸,勾勒出美丽的线条,并用五彩渲染着。

时光悄然流过,又是一个飘雪的季节,树枝上挂满了绒绒的银条,在风中摇晃。天空中飘着洁白的雪花,一片,一片,静静地落下,它擦过我的耳际,拂过我的面颊,又让我想起那个雪夜,想起只属于我们的雪印,想起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想起

漫天的雪花都是我的思念和祝福,让我采撷其中最圣洁的一朵,寄给她:洁,你还好吗?

诗歌时光篇二
《旧日时光诗歌2首》

诗歌时光篇三
《诗歌《看时光流逝》》

看时光流逝 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朱羚歌 沐浴夜晚的星光, 看着时光渐渐流逝。 我向划过的流星许愿, 让时间走慢些。

漫步在小道上, 看着时光渐渐流逝。 我闻着醉人的花香, 感受着自由的时光。

躺在妈妈的怀里, 看着时光渐渐流逝。 我多么希望一切停止, 定格在这美好的时光。

怀抱可爱的小猫, 看着时光渐渐流逝。 我惬意地窝在沙发上, 享受着慵懒的时光。

趴在书桌上, 看着时光渐渐流逝。 我突然有了灵感, 提笔写下匆匆的时光。

时光在一点点流逝, 而我在渐渐长大。 回忆这点点滴滴, 我再一次看时光流逝……

指导老师:

诗歌时光篇四
《旧日时光三首诗歌教案》

《旧日时光》教案

礼嘉中学 施孝丹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了解诗歌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掌握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

步骤和方法。能够从诗歌意象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和方法: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友情的内涵和意义,增强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树立

正确的友谊观

教学重点阐叙:通过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突破: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可结合生活经验和想象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以三首友情诗为点,由点到面,让学生课后收集

友情诗,散文,小说,歌曲等,组织诗歌朗诵会。

教具准备:MP3以及相关歌曲的准备

教学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这个模块主要介绍了三首诗歌,都是谈论关于友情的,我们知道,友情也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情感,有太多的文章故事诗歌辞赋等描写友情,有太多的名人名言谈论友情,有太多的歌曲歌颂友情,下面请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这方面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形式的关于友情的作品

明确:学生只要回答的内容是关于友情的即可

解题:我们今天要学的模块是“旧日时光”,这话题很显然是怀恋过去,而过去是离不开人和事物的。请大家阅读本模块的三首诗歌,看看诗人是如何怀恋旧日时光的 研习课文

了解三位作者

教师指导:

内涵:三首友情诗讴歌了真挚美好的友情,揭示了友情丰富的内涵

《旧日的时光》是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的,揭示友情的永恒

《箭与歌》是说明友情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友情彼此默契的特征的

《离别》是指出友情是朋友彼此的鼓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友情的价值的 意象和语言:《旧日的时光》用举杯饮酒以及从前故乡生活的意象。语言朴实清新,情感真

挚,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箭与歌》用“箭”和“歌”这两个意象,构成比喻关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

歌充满形象感

《离别》运用“挥手”、“辽阔”、“工作”、“相逢”等意象,以具体描写

始,以抽象的感悟终,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和过程,融思于诗,侧重表达内在

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

表现手法:《旧日的时光》直白淳朴,有民歌风味

《箭与歌》借助意象,构思巧妙

《离别》融思于诗,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

3.诗歌《旧日的时光》是世界名歌,几百年来久唱不衰,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传遍世界各地。人们喜爱在告别宴会上颂唱此歌。那就是《友谊地久天长》。诗歌《旧日的时光》是如何达到它的抒情效果的呢?

教师指导:

第一节,诗人用“难道就该”两个问句的形式激起对往日友情的回忆,朋友相逢,互相倾诉,刹那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让思念的潮水倾泻而出,语意且略带有责备的口吻,恰恰说明了感情的深厚和不寻常

副歌(重唱部分)诗人建议朋友干杯,为永存的友谊,为逝去的时光,这使得感情抒发有了特定的现场气氛,感情变得炽烈

第二节,用“准会”表达出对友情的自信,用老朋友重逢的典型动作“喝尽”“喝光”把真诚浓烈的友情渲染出来。

第三,四两节,诗人满怀着深情回忆了与童年时代的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可欢乐时光转瞬即逝,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经沧桑。由此我们油然而生一种人生的苍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

第五节,诗人又回到开头歌唱友谊的气氛中。

诗歌运用了民歌中常用的“重章复唱”的手法,回环往复,感情不断深化,从而达到了抒情效果。

4.如何理解《箭与歌》的巧妙构思?

教师指导:第一,二两节诗人把箭与歌以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气叙述出来,其描绘抓住两者的相似处——都是送入空中,都是不知在何处,又都是眼睛跟不上,构成比喻关系,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再者,前两节戛然而止,并不急于道出用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为第三节卒章显志打下基础。第三节指出箭与歌的归宿,让读者豁然领悟到诗的主题

5.介绍“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什么?十四行诗是起源于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是一种格律比较严谨的诗体,十六世纪传入英国,盛极一时。英国十四行诗有多种变体。莎士比亚体为五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诗共分三段,按a-b-a-b-c-d-c-d-e-f-e-f-g-g 押韵。具有“层层上升而又层层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的结构特点。最后两行往往带有警句性质,总结全诗。

6.如何理解《离别》的结构安排?

教师指导: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全诗借用十四行诗的特点,表现诗意的关联或转折,丰富地传达出对友情和生命的诗性体验。

7.下面请大家欣赏几首音乐,通过音乐来感受体会友情的珍贵,来领悟人间的真情 教师播放音乐1《友谊地久天长》2《朋友》(臧天朔)3《朋友》(周华健)4《干杯,朋友》(田震)5《啊,朋友再见》(电影《桥》插曲)6《驼铃》(刀郎)7《yesterday once more 》

《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几首歌词所歌颂的友谊的不同内涵。

2.理解几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色。

3.学会诗歌比较阅读,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意象分析诗歌表现的友谊的不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个专题我们在探索的是人类真挚、丰富、高尚的情感。

学习《陈情表》,我们感悟到了孝情的重要;学习《项脊轩志》,我们感悟到了亲情的意义;而《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告诉了我们爱情的高贵。今天我们再来探索一下友情,感悟友谊的内涵。

友谊是一曲唱不尽的歌,道不尽的情。在我们古诗中有: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友谊是一个人类的话题,在外国诗歌园地里同样有许多对友谊的歌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歌颂友谊的歌词,他们分别是英国作家罗伯特•彭斯的《旧日时光》、美国作家朗费罗的《箭与歌》、中国作家冯至的《别离》。

二.诵读研究

1.学生自读歌词,选择一首独特感悟的歌词进行品读。

教师有意识地分几个同学朗读这三首歌词。

2.听诗歌朗读音频,体会诗歌对友谊内涵的不同诠释。

提问:友谊是说不尽的话题,唱不完的歌,不同的作家或读者对友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反复诵读这几首歌词,说说他们分别表现了友谊的哪些不同的内涵,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旧日的时光》歌颂朋友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揭示了友谊的永恒。

主要诗句有: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说明友谊是心心相印,是心灵的应答,揭示了友谊彼此默契的特征。

主要诗句有: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支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

《别离》指出友谊是朋友彼此的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的动力,揭示了友谊的价值。 主要诗句有: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3.学生再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情感。

三.理解几首诗歌意象运用的特色。

刚才我们分析了这三首歌词揭示的友谊不同的内涵,我们知道,诗歌是用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请同学们找找每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友谊的。

《旧日的时光》:作者在这首诗歌中选取了两个意象,一是“山坡游荡”,一是“漫步溪上”。这两个意象的特点是平时自然,作者用举杯饮酒及从前故乡生活为主体,朴实清新,情感浓郁,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特别是“让我们干一杯友谊之酒,为了那旧日的时光”一句反复咏叹还造成回环跌宕的气势。

第三四节,诗人更是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童年时代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那时他们曾满山遍野地奔跑,采摘美丽芬芳的野花。那时,他们曾经漫步溪上,在晨曦与落日中欢歌笑语。然而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方,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尽沧桑,直到精疲力竭。汹涌的饿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相见。这两节诗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赞美经受时间和空间,以及经历磨难考验真诚的友谊。我们油然而起一种人生的苍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与波折。但时空阻滞并没有使友情黯然失色。

《箭与歌》:运用“箭”与“歌”两个意象,构成比喻关系。生活中,“箭”和“歌”本是极普通的事物,诗人运用这两个意象写出了一种人生体验:有时我们随意唱一首歌(或者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时过境迁也就浑然忘却,然而很久以后才惊讶地发现,这悠扬的歌声,永远铭记在朋友的心中。就像流行歌曲里唱的那样:“当你遗忘的时候,我依然还记得”。这就是友情,一种宝贵的人生体验。无论时光怎样流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在付出中我们得到朋友,品尝友谊的快乐。

特别是最后一节:很久以后,我找到那枝箭,插在橡树上,还不曾折断;也找到那支歌,首尾俱全,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这四句诗可谓画龙点睛,诗人将“箭”与“歌的相似关系扩展到新的层面:很久之后诗人在一棵橡树上找到了那枝箭,同样,也在朋友心中找到了那一支歌——原来朋友一直把他的歌默默地珍藏在心中。

《别离》:运用“挥手”“辽阔”“工作”“相逢”等意象,刻画出“别离的场景”。 但最后一节却在前面三节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思考,“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他表达了这样的内在情绪: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这些内容很具有哲理的光辉。

四.学生再次朗读三首诗歌。

五.小结

对友谊,我们人类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孤独如“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痴迷如“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豁达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们认为:友谊不仅是相聚时的互相扶持,更是别离后的互相勉励。

诗歌时光篇五
《诗的时光书》

《诗的时光书》

——苏樱、毛晓雯

朝圣者的心以及朝圣者陨落的年代

只一人爱你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叶芝《当你老了》

爱比死更冷

玫瑰尽情盛开„„而后凋零„„ 这就是故事的全部„„

只除了我听到响声:

在那地面之上

众多细碎的脚步„„

--阿加莎·克里斯蒂《野玫瑰》

求生

我是你路上最后一个过客

最后一个春天,最后一场雪 最后一次求生的战争

--保尔.艾吕雅《凤凰》

谁也不知道在那些未被选择的选择里究竟会发生什么

小路在缀满黄叶的树林里分了岔, 可惜我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

--罗伯特·弗罗斯特《那

条未走的路》

令人困惑的人生哲理

凡存在的都合理,这就是清楚的道理。

--亚历山

大·蒲柏《人论》

从“一见钟情”到“不期而遇” 既然素不相识,他们便各自认定 自己的轨道从未经过对方的小站; 而街角、走廊和楼梯早已见惯 他们擦肩而过的一百万个瞬间。 --辛波丝卡《一见钟情》

炽热或倦怠的爱情

有时半夜醒来,她听他的均匀的呼吸 而感到安心,但又不知道

这一切是否值得,

那条河流向了何处?

那些白花又飞到了何方?

--麦克尼斯《仙女们》

意象的种子在无边的宇宙里疯长 为什么我非得离开你,

在夜的利刃上劈伤自己?

--艾米·洛威尔《出租车》

植物的爱情与诗歌的理趣

我那植物的爱情缓慢滋长,

超出了所有伟大帝国的辉煌版图。 --安德鲁·马维尔《致他娇羞的女友》

被阳光刺穿的夜晚

人孤独地站在大地的心上

被一束阳光刺穿:

转瞬即是夜晚。

--卡西莫多《转瞬即是夜晚》

我的小葡萄牙人

我爱你像最朴素的日常需要一样, 就像不自觉地需要阳光和蜡烛。

--勃朗宁夫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第43首

爱情三种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托名]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还记得吗,有一次我忘了提醒你那是一个正式舞会,

结果你穿着牛仔裤亮相了?

--一个普通美国女子的无名诗歌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 --罗伯特·彭斯《走过麦田来》

宿命与爱

我以为爱可以永远,但我错了。

不再需要星星了,把它们都摘掉吧,

包起月亮,拆掉太阳,

倒掉大海,扫清森林,

因为现在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奥登《葬礼蓝调》 因为我还没有听到波斯人的说法 爱好真理的波斯人不多谈

在马拉松打的小小前哨战。

--罗伯特·格雷弗斯《波斯人的说法》

猫与踩着小猫脚步的雾

雾来了,

踩着小猫的脚步。

--卡尔·桑德堡《雾》 找到一只醉舟逍遥向海

如果我想望欧洲的水,我只想念 那黑冷的小水洼,到芳香的傍晚, 一个满心悲伤的小孩蹲在水边, 放一只脆弱得像蝴蝶般的小船。

--兰波《醉

舟》

有阳光、空气和土地的地方,就有草叶在疯长

诗歌时光篇六
《(诗歌)岁月》

(诗歌)岁月 国风

岁月

作者:国风

我寻找着

不停地在寻找着 在老树的枯枝间 在磨损的石阶上 在剥落的断壁里 在发黄的象册中 执着的在寻找着 可我怎么就找不着你呢

逝去的岁月

你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我在故乡的泥土中 寻找儿时的指印 我在校园的曲径上 寻找青春的梦想 我在饱经沧桑的容颜里 寻找少年的万丈豪情 可我 怎么也找不着 我的留恋的岁月 只有在无奈的叹息中 惆怅彳亍着

我也曾在大漠边关的古战场 寻找金戈铁马的悲壮 我也曾在六朝古都的深宫中

寻找哀怨的低吟 我也曾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 寻找 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可我

还是没有找到 我思念的岁月 只有磨破了的双脚 呆滞了的目光

我却时时感觉你的存在 我在沙沙的落叶声中 听到你的足音

我问落叶

落叶说

你在时光的河里 我在潺潺的流水中 望见你的背影 我问流水

流水说

你在漂逝的风里 我问风儿

风悄悄的对我说

过去了

已经都过去了 过去了吗

我老去的时间 严冬尽了

冰雪消了

大地暖了

新枝绿了

可是

我的岁月

你在那里

难道就这样匆匆的走了

永远也不会回来

也许

有一天

我们还会在梦中相逢

那时

我要 紧紧地 拥着你 再也不让你悄悄地溜走

我的岁月

诗歌时光篇七
《关于感叹时间流逝的诗句》

关于感叹时间流逝的诗句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

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难留,时易损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欢娱不惜时光逝

时间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拉丁美洲)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钉子是敲进去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雷巴柯夫)

生命如日出日落

岁月蹉跎

时光荏苒

时光一去不复返

往事只能回味

物是人非事事休

岁月不饶人

岁月无情

仿佛还在昨天

白驹过隙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日三秋

光阴如梭

光阴似箭

三春花事好, 为学须及早。 花开有落时, 人生容易老。

——《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尡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昨日复昨日,昨日何其好! 今日徒懊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去了。 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 成功立业在今日,莫待明天朝悔今朝。

——《昨日诗》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文嘉《今日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文嘉《明日歌》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诗迟。

——颜真卿《劝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岁去弦吐箭。.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日无二晨,时间不重临。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 白驹过隙 日光荏苒?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节气不饶苗,岁月不饶人。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

诗歌时光篇八
《诗丹尼奥之时光之源》

诗丹尼奥之时光之源

起源细胞

世界卫生组织对疾病康复的新定义:治愈疾病最根本的途径是修复细胞、改善细胞代谢、激活细胞功能。

起源细胞,也称干细胞,或者万能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可以通过细胞分裂维持自身细胞群的大小,同时又可以进一步分化成为各种不同的组织细胞。

起源细胞的强大新生原动能,能够修复细胞损伤及延长细胞寿命,拥有超凡的再生能力,是细胞生命力的源泉。

改变细胞微环境

每个人的肌肤都在经受时间的磨砺,随着年龄的增长,干细胞数量减少,自我分化能力下降,肌肤更新、再生的速度减慢。然而肌肤底层存在一些处于“沉睡”状态的干细胞,无法持续分裂成新的细胞。如果这些沉睡的干细胞被激活,肌肤就能不断再生。

Stemew的作用机理在于:滋养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唤醒沉睡状态的干细胞,修复已经受损的干细胞,从源头促进肌肤细胞新生与转化,提升肌肤本身组织的运作功能与自我防御能力。

修复重建肌肤表层

胶原蛋白合成与细胞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肌肤从皮下干细胞开始重构,在纤维与纤维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紧密缝合,直至肌肤组织全面紧致聚合,进而修复重建强韧表皮层,令肌肤弹性和色泽得到令人惊奇的改善。

诗歌时光篇九
《诗歌散文》

2009届高三各大市调研考试诗歌散文题型归纳

说明:

主要试卷顺序为:苏北五市一模卷、苏北四市二模卷、苏北四市三模卷、南京一模卷、南京二模卷、南通一模卷、南通三模卷、苏锡常镇一模卷、苏锡常镇二模卷、盐城二模卷、盐城三模卷,共11套卷。

一.鉴赏形象特点

指导:所谓文学形象包括景物(环境)形象、文中人物形象(也有作者自己形象),所谓概括特点就是从文中找形容词动词或根据所写从文外形容词动词。景物特点一般有: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萧瑟、寂静、凄清、辽阔和浩渺等。人物特点一般有:

此点一般已不单独考查,往往与描写技巧或抒情技巧结合考查。 连云港一模

②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每点2分)

苏锡常镇二模

9.(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腼腆羞涩的采莲姑娘(2分),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团结)、勇敢的采莲姑娘。(2分)

二.鉴赏抒情技巧

指导:所谓抒情技巧主要包括直接抒情(一般兼用反问修辞)和间接抒情(1.借古讽今即用典。2.情景交融,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此点一般不单独考查,一般与景物特点结合考查。

南通三模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讽刺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2分)

解析:从“参考答案”,其中①②,意思对即可。如②只从正面答题,比如:“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那样得到重用,为国效力”,得1分。

三.鉴赏描写技巧

指导:景物描写的技巧主要有一下四个方面:

①修辞类:比喻、比拟、夸张、借代,主要作用为生动形象;排比、反复、反问,主要作用为加强气势;对比,作用为突出强调;设问,作用为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对偶(叠词),作用为对仗工整,音节和谐等。

②渲染、铺垫、烘托、衬托、对比、反写、联想、想象和象征等

③多种结合:动静结合、多感官结合(特别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空间结合(上下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侧面结合、

④白描、工笔、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技巧还有: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

答此题时一般按以上顺序想一个答一个,最后考虑有没有白描和细节描写。把握大先写。

连云港一模

9①“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1)这句运用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手法2分,分析1分,情感1分)

14.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等方面赏析下面两句话。(4分) ①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

【答案】(1)用生动的比喻,从色彩、动态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故乡的风景美和农忙时节农村特有的生活画面。(2分,说出用“比喻”修辞,给1分) ②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答案】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农村生活的温馨、宁静、平和。(2分,说出细节描写,给1分。)

连云港二模:

12.赏析文中画线两处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6分)

【答案】

第一处:运用叠词渲染了勾注山的萧瑟、寒冷的气氛,为下文写深秋雁门关的肃杀、苍老、空旷作映衬。(手法1分,效果2分)

第二处:运用拟人手法渲染了祥和、宁静的气氛,表现了作者不同于前两次游历雁门关的安宁、愉悦之情。(手法1分,效果2分)

南京二模:

9.(1)孤城咬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答案】傍晚。(1分)“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2分,每点1分)

南通一模:

9.(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答案】①运用渲染的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②运用衬托的手法。

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评分建议:6分,三种手法答对两种即可。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各3分。

12.结合表达特色,说说你对“在天空的飞舞,被马匹的亲吻,对村庄的凝望,都是它们分外的事”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案】运用拟人与排比,形象地启示读者:渴求水分与阳光是草丛最本质的生命追求,为此它们可以忘却艰难,淡然面对一切。

评分建议:拟人、排比,各1分;本质追求,2分;淡然面对一切,1分。 南通三模

12.请多角度赏析第⑤段的表达特色。(6分)

【答案】①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的各种走姿,表现“我”从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到最后欲疯欲醉的变化过程,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②从句式的角度分析:善用短句,加快语言节奏,极力表现“我” 稀奇古怪的走姿的变化多端,千姿百态。

③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描写、叙述相结合,诙谐幽默,表现了“我”驾雾行走时轻松雀跃的心情。

评分建议:能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到位即得6分。

解析:赏析的角度,除“参考答案”所列举的三个外,还可增加两个:一是描写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二是语言风格(明快活泼,轻松俏皮,幽默诙谐)。 能答到五个角度中的任两个且分析到位即可。

苏锡常镇一模

⒒第(3)节和第(6)节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请选择一小节分析其主要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

【答案】

第③小节:主要运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1分)作者根据经济地位、‘生活状 况将乞讨者和城里人分别比喻(类比)成非洲大草原上的羚羊和周边不远处徘徊的狮子、猎豹,(2分)形象地刻画出乞讨者恐惧不安的心理,表现出贫富悬殊和情绪相悖的现实状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3分) 第⑥小节:主要运用了反衬(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作者以美丽的花墙反衬垃圾桶旁拾荒的妇女,(2分)逼真地刻画了贫富悬殊的现实状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 同情,对社会现状的担忧。(3分)(如表现手法答为“细节描写”并作能恰当分析亦可)

苏锡常镇二模

9.(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6分)

【答案】(1)同: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做铺垫。)

(2)异:①白诗后两句采用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②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动作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

12.文中画线的两处,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各自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1)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2)第一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苍老(1分),暗示母亲为儿子的付出(1分);第二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故乡记忆的深刻(1分),写出了母亲对故乡的感情(1分)。

盐城二模

9.(2)“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试从不同角度作简要赏析。【答案】从听觉、视觉上写春雨和烟柳,(1分)来烘托凄凉心境。(1分)寓情于景。(1分)借空濛的景色表达不舍的离情。(1分)

12.文中画线文字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大量使用叠词,运用比喻、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3分,每点1分)

(2)描写了拉纤过险滩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刻画了纤夫们齐心协力、坚毅顽强的形象。(2分,每点1分)

盐城三模

12.④⑤两小节在描写上有哪些主要特色及表达效果?这与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答案】

拟人的句子充满生机和情趣,比喻的句子尽情渲染、色彩丰富,排比的句子短小轻快、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对比鲜明联想新奇。这些富有特色的描写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表达作者回家喜悦之情,表现思念家乡、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主旨。

四.鉴赏结构技巧

指导:整体结构技巧:线索(时间、空间、景物、感情),对比、并列和总分结构,抑扬,托物言志,第一、二人称好处,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

部分结构技巧:

①首段(句),作用一般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话题、为下文做铺垫、为全文营造气氛或奠定感情基调等。

②首段(句)后,作用一般有为下文对象做渲染、与下文内容做呼应等。 ③中段(句)作用一般有承上启下的过渡。

④中段(句)后 作用一般有与上文呼应、逐步深化中心、丰富文章意蕴、为下文铺垫等。

⑤尾段作用一般有升华中心、深化主旨、总结上文、呼应开头或文题、卒章显志或画龙点睛、以景结情、委婉含蓄等。

注意此题部分结构技巧的不止一个,甚至与描写技巧结合考查,有时“部分”体现不明显。

连云港一模

13.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从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4分)

①【答案】

内容上,描写故乡的美丽画面,以收割情景表现乡村生活的热闹、丰富和诗意。(2分)

②结构上,为后文续写稻草的种种温软作映衬铺垫。(2分)

连云港二模

9.⑵有人认为,尾联没有扣住题中的“送”字,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6分)

【答案】

不同意。尾联回忆被贬黄州,初经此地时内心的孤苦与凄凉。这些回忆是因送别场面而引发。(3分)两相对比,更显友情之深厚,感慨之深沉。(3分)

同意。本诗是送别诗,而尾联却同忆去年被贬时的情景,未能扣住送别。(3分)送别诗一般在结尾直抒胸臆,而此诗的尾联却是回忆往事,表达的情感与朋友相送之情似乎不符。(3分)

13.①本文第⑦段中的“我向雁门深深作揖,壮美与惨烈已然远逝,我们用真诚打磨它的锈蚀,总能闻到岁月的芬芳”这句话有什么含义?②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已然远逝的庆幸,同时也告诉人们:只要我们用超越军事的正确心态拭去雁门关的战争尘埃,雁门关必将展示它更伟大的历史价值。(3分。说出“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己然远逝的庆幸”,1分;“只要我们用超越军事的正确心态拭去雁门关的战争尘埃,雁门关必将展示它更伟大的历史价值”,2分)

(2)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对第二次游览雁门关,表现其军事要塞的壮美与惨烈进行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自然转入第三次游览雁门关,表现其辉煌成就。(2分。能指出“承上启下”给1分) 连云港三模

12.第④节作者详细描写了燕巢的形状,试分析其用意。(6分)

【答案】

与第③节所描写的燕巢形成对比,(2分)借以说明燕巢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已经有了隔阂,(2分)表现了作者对“羲皇上的境界”的一种怀念。(2分)(意思对即可)

南京一模:

13.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3433.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