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慕夫君的诗句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爱慕夫君的诗句篇一
《古代女子表达爱慕的古诗句》

求古代女子表达爱慕的古诗句!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唐)李白《三五七言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唐)白居易《南浦别》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信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水深!—白居易《长相思》

夜长酒阑灯花长,灯花落地复落床:似我别泪三四行,滴群君满坐之衣裳。与君别后泪痕在,年年著衣心莫改。—(唐)元稹《离思》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泪还惜别,为君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明代山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翦梅》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宋)张先《千秋岁》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朱淑真《生查子》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元好问《摸鱼儿》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秋)《诗经•周南•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唐)张籍《节妇吟》

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唐)温庭筠《望江南》

洗罢,独倚上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苹洲!—温庭筠《望江南》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唐)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五代)李煜《更漏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宋)欧阳修《玉楼春》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苏轼《江城子》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宋)晏几道《鹧鸪天》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宋)陆游《钗头凤》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西风误!—(宋)贺铸《踏莎行》

若是两情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宋)晏殊《木兰花》

爱慕夫君的诗句篇二
《古诗文》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

“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 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 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 可以是悲境, 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 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 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 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 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 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 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 的心绪。 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 喜。 同时, 通过读, 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 (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 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 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 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 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 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 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 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 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 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 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 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 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 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 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 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 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 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 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 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

——“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以物语(或

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 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 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如李白的 《春思》 中“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 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 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 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 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 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 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 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 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 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 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 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 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 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句, 诗人调动听觉、 视觉组织了“秋风”、 “高天”、 “猿啸”、 “沙渚”、 “江 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 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 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 我们把这些词语 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 “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 “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 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 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如“又”是“再一次” 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 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 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 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 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 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 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 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 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 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 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 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 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 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

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 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 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 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 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 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 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 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 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 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 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 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 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 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 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 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 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 情; 闺怨诗, 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 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 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 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 年高考说明》 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 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较以前有重大调整,一改客观选择题为文字表达题,在很大 程度上增加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按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诗歌鉴赏的考 查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姑且将此“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抛砖引 玉,也冀在备考复习中给考生们一点帮助。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 “如眉”: 以眉喻月, 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 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往往采用隐语、 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

爱慕之情;又以“丝”(思)、 “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 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 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 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 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 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 58 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 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 中,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 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 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 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 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 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 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 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 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 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 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 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 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 本诗与 《石头城》 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 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 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 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 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 没有直接外露, 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 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 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 《春思》 亦是一例, 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 “秦桑”写为“低绿”, 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 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 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 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 返影 (斜阳返照) 宁静详和, 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 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 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 “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 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 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 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 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 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 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 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 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 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 胜的感伤。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 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 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 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 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 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 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 战

爱慕夫君的诗句篇三
《最美的爱情诗》

一,《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点评: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二,《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评: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

三,《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点评:这首诗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倾倒了无数身陷爱河,渴望美满爱情的人,成为山盟海誓的最

和你一起老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的起平淡的流年。

四,《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点评:出自于汉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点评: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六,《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一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七,《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点评: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

爱慕夫君的诗句篇四
《古诗语言专题》

爱慕夫君的诗句篇五
《品纳兰诗词》

爱慕夫君的诗句篇六
《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王丹 奉节县上坝中学 404600

摘要: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其中的爱情婚姻诗内容及其丰富。有写翩翩少女之怀春;有写两情相悦之秘密幽会;有写恋爱之中之苦闷;有写热闹非凡之结婚场景;还有写遗弃女子之哀怨……这些诗作热烈而浪漫、清新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展现了上古时代人类婚姻爱情生活的美好画卷。细细品读,您会发现,出自肺腑的直白和呼喊犹如天籁;细细品读,不免会荡涤读者心志,陶冶其情操。本文根据婚姻的三个阶段将它分为热烈的恋人之歌、婚嫁的赞美之歌、悲戚的弃妇之歌,对它们分类研究。并透过这些诗作,研究这些诗作蕴含了怎样的社会学价值。

关键词:《诗经》 婚姻爱情诗 恋情

《诗经》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广泛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婚姻爱情等,是一部反映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婚姻爱情诗的篇幅占了很大的比例,以其深入人的灵魂深处的描写,显示出了非常可贵的人性之美,为世人所共鸣。本文主要对《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的内容做一个初步的探究,以找寻它所蕴含的社会学价值。

一、对《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的分类

1、热烈的恋人之歌

(1)、充满欢愉快乐的恋情

《召南·野有死麕》描写林中野合之欢愉。

野有死麕,白茅束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野吠!

男欢女爱,属于不方便说清楚的事情,不方便说清楚的原因很多,甚至原因的本身就无法说清楚。男女幽会,多半是在夜里和无人处,其销魂的滋味和幸福的感受,只有当事人才可知,外人则不可能分享。这种不方便说清楚的事情就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让人增添几分心跳地诱惑力。从“无感我帨兮”中让人情不自禁地猜想夜幕下可能发生地一切。《邶风·静女》描写幽会的亲昵,其全文为: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此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写他在“城隅”等候静女的到来,而“静女”却故意藏着以逗乐,把天真烂漫的少女写得栩栩如生。当 “静女”的到来,以“彤管”“茅荑”赠之,他爱不释手,并不是因为礼物的贵重,而是物因人美、爱屋及乌。主人公的感情表现的细腻真挚,语言浅显,形象生动,气氛欢快,情趣盎然,以人人所能之言,表人人难表之情,自然生动,一片天籁。《郑风·野草有蔓》写仲春自由相会,充满欢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皆臧。

一对正值青春年少的男女偶然相遇,喜不自禁,两情相悦,表面上看是不期而遇,实则是有备而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局看似偶然,却是苦苦寻找的必然。文中“野有蔓草,零露漙兮。”勾勒出一派春草青青,露珠晶莹的良辰美景。紧接着“有美一人,轻扬婉兮。”则仿佛一位漂亮的姑娘正在秋波一转的微笑,四句俨然一副春日丽日图,真可以说是诗中有画,此时我们可以体会到文中男女的心情,是不能用一个高兴所表达的。

《郑风·溱洧》描写郑国三月三日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两旁游春,充满欢悦。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本文描写一对男女幽会地过程,表现他们对爱情地大胆追求,尤其是女主人公主动要求男子陪自己游玩,赠以信物并私定终身,这勇敢地手法实在值得称赞,此诗还采用了对话,这种诗经中不多用的手法不仅将男女地情感表现得活灵活现,还增添了诗地感染力。

(2)饱含思念之情的恋情。

男女之间,一旦产生恋情,短暂的不见,就会使他们产生深深的思恋。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恋人们常常觉得时间太快,相聚短暂,但是即使短暂的分离,他们又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太慢。一天没有相见,犹如三月,甚至于三秋、三岁这种深深的思念也恐怕只有身陷恋爱的人才会有的,主人公的思念是多么地强烈啊!再如《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恋人们没有在一起,他们会做些什么?回忆对方的容颜、衣着;回忆双方在一起的美好经历;猜测对方在干什么。此诗的女主人公呢?想到了恋人青青的衣领、青青的玉佩。而从诗中发现,这对恋人好像有点隔阂,但仍然觉得女主人公有点迁就他,希望来找她,不自觉地在城阙等他。“挑兮达兮”写出了她心中的焦虑和不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则突出了她不可遏制的爱。而他却没有来,等待她的,仍然是那苦苦的思念。

(3)、因恋情而烦恼。

恋情有时少不了烦恼,《郑风·狡童》写情侣闹别扭: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由于小伙子不与姑娘说话,不来吃饭,让姑娘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真是烦恼透顶,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小伙子恼故意和姑娘不说话,这不是让双方都为之烦恼吗?《郑风.褰裳》写爱情侣闹矛盾: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子狂也且。”由于几天没有见小伙子, 姑娘边生气发了火,你不来找我,难道就没有俊俏小伙子来找我吗?“狂童之狂也且”虽是在责骂,但又可以看出几份爱,姑娘啊,确实还有点烦恼。

(4)、渺茫的思慕。

《周南·关雎》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个采荇菜的女子却求之不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好男儿见到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钦慕不已,这是最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采荇菜的姑娘让小伙子心怀激荡,可是他却求之不得,只能将恋爱和结婚的愿望寄托在想象中。《秦风·蒹葭》抒写思慕,而追求意中人却不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婉在水中

央。

葭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婉在水中

葭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婉在水中

沚。

一个深秋的早上,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这个时候,寻找“伊人”不顾艰难险阻,矢志不渝地为所爱之人上下求索,终是可望不可得。全诗没有一个思字、愁字,萧萧秋色、朦胧意境,不难可以体会到诗人那深深企慕求而不得的惆怅。诗人与 “伊人”结为连理的可能就可想而知了。

(5)、因恋情而产生绝望的空想。如《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广矣,不可方思。 这首情诗,表达了江汉之间一位男子爱慕一个女子而又不能如他的愿。但是这相思之情是砍不断,理还乱的。砍柴的时候,想入非非;割草的时候想入非非。每章结尾的四句将那女子的形象、江上浩渺迷茫的景色以及诗人心中思慕痴迷的感情,长歌浩叹地融入其中,一唱三叹地道出了诗人绝望的空想。

(6)、害怕家长的干涉和怨恨家长的干涉以及以实际行动反抗爱情的阻力。

爱情的帆船很少一帆风顺,往往会遇到暗礁和险滩、惊涛骇浪。虽然周代礼教初设,较少婚姻的禁忌。但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爱情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鄘风·柏舟》就写出父母的反对给了女子无限的痛苦。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他,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母亲对子女们无私的爱,总免不掉一些自私的成分,她总以为子女是自己辛勤创作的作品,子女必须按照他们所坚持或信奉的观念去生活。总以她自己和自己的观念作为参照物,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女子的角度去思考。即使姑娘与意中人如何“之死矢靡他”,只要他们认为不好,就强加阻止,是不会顾及子女的。《柏舟》中的姑娘坚决不改变主意,她对母亲和老天的不体谅感到怨愤。虽然母亲牵挂孩子的幸福,但是他们没有意会到:母亲和子女并非完全一体,冲突就在所难免了。《郑风·将仲子兮》写女子害怕家长的干涉。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自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女子深爱一个叫将仲子的人,却因害怕世人的闲言碎语和家长而欲爱不敢,欲罢不能,陷入了两难境地。她要么反抗,要么妥协。这是非常残酷的选择,残酷的不是这两个对立的方面,而是没有退路。因此,别无选择的痛苦恐怕比其它痛苦更加深刻。此外,他人的阻挠和言论对个人意志的扼杀是及其可怕的,会对人构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是一豁达的人是不会被外在压力所击垮的。而《王风·大车》的女子却要以实际行动反对阻力。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曒日。

一个柔弱的女子,却敢于向天发誓,要与夫君生死与共,这种真情确实让人感动。我们绝对相信这种古典誓言,他以生命作为抵押,来换取神圣的爱情。如今,古典的山盟海誓早已随风而去,只剩下现实的相互利用,住旅馆进茶楼的短暂欢愉,甚至将对方作为向上的阶梯。生在现在的商品社会谈与商品无关的山盟海誓,好像是在谈论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的确,爱情没有固定的模式。改革开放的现今,人们的办法越来越多,机会也越来越多,外面的世界精彩纷呈,谁也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再此,外面就只有缅怀那一去不复返的古典社会,叹息自己的生不逢时。

(7)、失恋的苦恼。

《召南·江有汜》写出了一位男子失恋的苦恼。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心爱的姑娘已经远去,一切妄图挽回的努力都无事于补,内心的哀愁与悲伤无法排遣,也许仰天呼喊是个发泄的好办法吧!失恋的滋味是苦涩的、酸楚的,有时感伤得让人气绝。苦苦地追求,缠绵的思念,执着的热情,随着远去的花轿而走,一夜之间,世界变了样:看大地白茫茫地一片,看天空空空洞洞一团。

2、婚嫁的赞美之歌。

《诗经》中的婚嫁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爱慕夫君的诗句篇七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爱慕夫君的诗句篇八
《最权威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 “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 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 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 可以是悲境, 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 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 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 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 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 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 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 的心绪。 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 喜。 同时, 通过读, 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 (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 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 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 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 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 程中方能变盲目而为有的放矢。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 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 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 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 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 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 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 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 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 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 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最权威的高中古诗词鉴赏之方法

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 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 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 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 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 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

——“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 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 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 如李白的 《春思》 中“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 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 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 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 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 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 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 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 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 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 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 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 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 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句, 诗人调动听觉、 视觉组织了“秋风”、 “高天”、 “猿啸”、 “沙渚”、 “江 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 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 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 我们把这些词语 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 “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 “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 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 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如“又”是“再一次” 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

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 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 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 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 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 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 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 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 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 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 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 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 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 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 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 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 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 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 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 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 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 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 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 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 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 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 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 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 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 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 情; 闺怨诗, 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 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 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 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 而且又无遗漏,却是

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 年高考说明》 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 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较以前有重大调整,一改客观选择题为文字表达题,在很大 程度上增加了诗歌鉴赏题的难度,按照《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诗歌鉴赏的考 查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姑且将此“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抛砖引 玉,也冀在备考复习中给考生们一点帮助。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 “如眉”: 以眉喻月, 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 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往往采用隐语、 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 “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 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 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 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 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 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 58 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 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 中,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 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 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

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

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 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 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 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 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 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 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 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 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 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 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 本诗与 《石头城》 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 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 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 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 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 没有直接外露, 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 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 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 《春思》 亦是一例, 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 “秦桑”写为“低绿”, 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 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 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 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 返影 (斜阳返照) 宁静详和, 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

爱慕夫君的诗句篇九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爱慕夫君的诗句篇十
《语文试题1》

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班级( )姓名( )

1.下列加点的“之”字应轻读的一个是

A.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吾欲之南海 ..

C.跳往助之 .

D.以我酌油知之 .

2.下面选项中“津”字的意思与其它几个不同类的是 A.风烟望五津 B.后遂无问津者 C.天津 D.津津有味 3.“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一般用来形容

A.诗歌 B.音乐 C.小说 D.散文 4.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 B.孟浩然 C.李商隐 D.王昌龄 5.《老人与海》的作者是

A.海明威 B.马克·吐温 C.杰克·伦敦 D.狄更斯 6.《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

A.柯南道尔 B.笛福 C.狄更斯 D.莎士比亚

7.“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原指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他的国籍是

A.英国 B.法国 C.丹麦 D.德国 8.为广大中学生所喜欢的《花季·雨季》的作者是

A.韩寒 B.素素 C.郁秀 D.田晓菲

9.一主持人拿起一块木板儿,将另一主持人轻打了一下。据此我们可以猜出《红楼梦》中的三个人物是

A.门子 贾琏 袭人 B.冯渊 板儿 袭人 C.贾珍 板儿 袭人 D.板儿 袭人 贾琏 10.下列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以书房命名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 B.《杜工部集》 C.《稼轩长短句》 D.《临川先生文集》 11.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作者原名

A.金庸 B.古龙 C.曲波 D.查良镛 12.“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一对联写的作家是

A.吴敬梓 B.蒲松龄 C.曹雪芹 D.罗贯中 13.我国四大发明中,与宗教有关的是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14.四大古典名著中,内容较多地描写湖北的一项是

A.《红楼梦》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水浒传》 15.下列流行歌曲的歌词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村里的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小芳》)

B.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是最高的山坡。(《大中国》) C.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D.放心着你的沉默,去说服明天的命运。(《牵手》) 16.从语音的角度看,下列行业标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存款强行,贷款富行。(银行)

B.建文明城市人人参与,创优美环境个个享有。(环卫)

C.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厂矿) 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务)

17.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18.有位美国老妇人来游仙女山,途中不慎被荆棘划破了裤脚,游兴大减,不肯继续登山,机灵的女导游笑着对她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使得老妇人开怀大笑。高兴地继续跟导游登山观景了。根据当时的情景和女导游的身份,你认为她说的是下面的哪句话?

A.我们仙女山就是这样,荆棘多,但只要你小心点,不就不划破了吗? B.您看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拉住您的裤子,不想让您走呢! C.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它拉住您的裤子,就是不让您走。

D.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就是这样,它不想让谁走,就划谁的裤子,您最好别走。 19.中国23岁以下国家足球队在雅典奥运会足球亚洲区预选赛上虽奋力拼搏,但最终失利,如果你是足球迷,要安慰.激励球员,不该说的一句是

A.站直了,别趴下! B.有没有下一次,心里还是没有底。 C.成也爱你,败也爱你! D.在我们心里,依然期待你真正崛起。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20—21题。

国外某城市开设了租车自驾旅游项目。驾车人发动汽车时,车内自动放音装置就会放一段录音:“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英里,你就可以饱览本地的美丽景色;超过60英里,请你到法庭做客;超过80英里,欢迎光顾本地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上了100英里,请君安息吧!”

20.对当地规定的驾车最高时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30英里 B.60英里 C.80英里 D.100英里

21.若用简明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表达录音的内容,在说“阁下,请您”后接续正确的一项是

A.饱览美景 B.不要超车 C.驾车慢行 D.热爱生命

22.××中学团委准备为召开部分团员座谈会发布通知,通知正文的最后一句应写的是

A.恭候莅临 B.望准时出席 C.敬请届时指导 D.欢迎大家光临 23.下列诗句后面与其代表的季节不一致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 C.柳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春)

D.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花香。(秋) 24.公元2004年是甲申(猴)年,那么2008年是

A.乙酉(鸡)年 B.丙戌(狗)年 C.丁亥(猪)年 D.戊子(鼠)年 25.宋词和元曲中分别有“词牌”和“曲牌”,下列各项中属“曲牌”的是

A.浪淘沙 B.水调歌头 C.天净沙 D.西江月 26.下面四句诗中,反映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A.箫鼓追随春社近 B.闲来垂钓碧溪上 C.沙场秋点兵 D.零丁洋里叹零丁 27.下面对联所隐含的年龄是

花甲重逢 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 再多一度春秋 A.121岁 B.131岁 C.141岁 D.151岁 28.下列人名与出处不对应的一项是

A.阿里巴巴——《一千零一夜》 B.犹大——《伊索寓言》

C.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灰姑娘——《格林童话》

29.朗读下边这首诗该用的感情是

南国风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A.慷慨.悲壮 B.自豪.喜悦 C.悲凉.忧伤 D.愤慨.遗憾

30.“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作者是

A.郭沫若 B.徐志摩 C.闻一多 D.戴望舒 31.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

A.三顾茅庐 B.三气周瑜 C.桃园三结义 D.三打祝家庄 3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诗句中包含了几种颜色

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33.以下表示条件反射的一个成语是

A.朝三暮四 B.耳濡目染 C.望梅止渴 D.乐不思蜀 34.我国最早的字典是

A.《康熙字典》 B.《说文解字》 C.《新华字典》 D.《尔雅》 35.通常人们在信尾写上“此致敬礼”,这个“此”是指

A.信的内容 B.写信人的谦称 C.代指后面的敬礼D.礼貌用语 36.“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中的“河”最初指的是

A.黄河 B.淮河 C.长江 D.汾河 37.世界著名通讯社与所在国家搭配不一致的一项是

A.新华社——中国 B.合众社——英国 C.美联社——美国 D.法新社——法国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38—50题。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聪慧秀美.性格迥异,但最终难逃“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命运。请说出下列几首诗分别反映哪个人物的命运:

A.王熙凤 B.贾元春 C.林黛玉 D.史湘云 E.薛宝钗 F.贾探春 G.贾惜春 H.李纨 I.贾巧姐 J.贾迎春 K.秦可卿 L.妙玉 M.晴雯 N.香菱 38.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选两项)( ) 39.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40.宝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 41.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

42.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43.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 44.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

45.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

46.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 )

47.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 )

48.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 )

49.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 )

50.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

选 择 题 答 题 卡

词语趣味练习

一、成语爬楼梯,看谁爬得高

西装( )( ) 中西( )( ) 急中( )( ) 气急( )( ) 神气( )( ) 六神( )( ) 二、下列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 ) 陈残云( ) 甘如怡( ) 焦若愚( ) 田立群( ) 巨浩然( ) 胡慧中( ) 李一鸣( )

张婷婷( ) 王经纬( ) 王任重( ) 刘海粟 ( ) 三、数字猜成语

1+2+3 ( ) 333 555( ) 7÷2 ( ) 2 4 6 8 10 ( ) 5÷4( ) 12345609( )

1256789( ) 3.5( ) 5 10( ) 9寸+1寸=1尺( )四、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粗茶淡饭( ) 流芳百世( ) 井然有序( ) 指鹿为马( )

固若金汤( ) 精雕细刻( ) 雪中送炭( ) 伶牙利齿( ) 五、成语不离“舌”

形容信口胡说( ) 形容说话轻薄( ) 形容能说会道( ) 形容惊诧无言( ) 形容不善辞令( ) 形容随声附和( ) 六、数字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 ( ) 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 ( )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 ( )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4095.html

    上一篇:狼吞虎咽的造句

    下一篇:疾不可为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