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篇一
《《雨霖铃》课时作业》

雨霖铃

苏州吴县中学 李君仁

A卷

双基再现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凄切(qiè)执拗(niù) 良辰美景(chén) ...

B.凝噎(yè)吮吸(yǔn) 遂心如意(suì) ...

C.辑录(jí) 恪守(kè) 数见不鲜(xiān) ...

D.血液(xuè)脑髓(suǐ) 兰舟催发 (fà)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今宵 矍铄

再所不惜 人情世故

B.寒蝉 好像

金碧辉煌 细水常流

C.梳妆 暮蔼

人才辈出 破涕为笑

D.坐落 针砭

山清水秀 各行其是

3.★★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 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

B.竟无语凝噎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了,说不出话。 ..

C.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

D.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多情的人。 ..

4.★★★下面是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用“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

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5.★★★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探究提高

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6~8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答:

7.★★★“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答:

8.★★★“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答:

综合运用

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倘若真的能化寂寞为思考、变寂寞为实干、改寂寞为娱乐,那么我们就能精神抖擞,走出寂寞;洗涤心灵,获得新生;变得朝气蓬勃,成就一番大事。

调整:

10.★★古诗文名句默写。(两小题任选其一) .......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处? 。 (柳永《雨霖铃》)

(3)白日放歌须纵酒,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 卷

比较阅读

读下面的甲乙二词,完成1~5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初?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拦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1.★★甲乙两首宋词长短不同,前者是 ;后者为

2.★★两首词都是写离情的,可是离别的氛围不同,甲是 乙是

3.★★★甲乙都写到恋人对自己男友依恋时的泪眼,此外甲突出了: ;乙强化的是:

4.★★★甲乙写离愁别绪时不同点在于——甲是 乙是:

5.★★★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的开头都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还起了衬托的作用,前者是正面衬托,后者是反衬。

B.甲的下片是设想的情景,足见作者的想象是何等丰富;乙的下片是对恋人的叮嘱,可见“行人”的细腻与真挚。

C.甲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丰富,他的“女友”只是配角,而乙中的“行人”则处于从属位置。

D.甲乙均为婉约词作,甲用铺叙衍情法,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有叙事铺陈;乙用意象烘托传情法,借景言情,情由景生。

美文赏析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6~9题。

听山

冯源

①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爱了山的薰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 ②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远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漳,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油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③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④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云;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宏的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⑤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

⑥“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⑦据史书记载,汉建安16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延至北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已有,便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

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

⑧然而,时代步履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1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坡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⑨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

(原文有删节)

6.文中写到了两次作者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

7.文章第④段中说:“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不是寂寞的。”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

8.文章第⑦段写到了蜀汉历史,这一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

9.请从表达和内容两个方面鉴赏文章的最后一段。

答:

文采展示

10.★★★★柳永是婉约词派的代表,同时其词作语言又很通俗,据说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其作品流布之广。你对写作中的“语言通俗”是怎么看的?请用200字以上的篇幅表达你的观点。

高考模拟

11.★★★按表达要求在规定空格内将下列词语组成句子。(不能增减词语)(07年江西卷)

5月3日 校长 是 在会上 向灾区 提议 捐款 全校师生

(1)以“5月3日”为表达重心

答:

(2)以“校长”为表达重心

答:

12.★★★★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07年浙江卷)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 答:

双基再现

1 A点拨:B“吮”应读“shǔn”C“鲜”应读“xiǎn”D “”应读“fā”

2 D点拨:点拨:A再-在B常-长C蔼-霭

3 C点拨:“经年”是“年复一年”的意思。

4 D点拨:“经年”呼应“今宵”不对。

5 C点拨:C是直接抒情,题干及ABD都是融情于景。

探究提高

6渲染了秋天凄凉阴冷的气氛:“寒蝉”在凄厉悲鸣;“骤雨”刚停,寒气袭来;悲冷弥漫。点拨:把握景物特点

7这两句用精练传神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深,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是何其尖锐,更加强化了感情的发展。点拨:着眼于两个动态感实足的细节。 8“念”在结构上是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贯通;在内容上,“念”是眼前景与别后情的分水岭,它把实与虚巧妙地联结起来。点拨:把握结构脉络。 综合运用

9洗涤心灵,抖擞精神,走出寂寞,获得新生。点拨:注意词语内在的逻辑性。

10(1)幼吾幼 , 以及人之幼 (2)人生自伤离别 杨柳岸晓风残月 (3)青春做伴好还乡

B 卷

比较阅读

1甲是长调(慢词);乙当为小令(另一体式“转调踏莎行”为中调)。点拨:58字内为小令,59至89字为中调,90字以上是长调。

2甲是在凄清的况味里离别的:寒蝉、长亭、急雨刚停的秋天傍晚;乙是则是在风和日暖的春天里。点拨:抓住景物特点分析。

3甲重点是动作“执手”、“无语”; 乙突出了心理——柔肠寸断。点拨:从关键句入手。 4甲是直抒胸臆,乙是用比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使之形象化。点拨:结合语境判断。

5C点拨:乙中的“行人”也是抒情主人公,是主角。

美文赏析

6.①孟春黄昏后听山,以为山孤独、寂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②雨中听山,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点拨:找准搜索区域,注意角度。大意对即可。

7.不矛盾。山没有城市和海的热闹与喧嚣,需要静坐聆听,因而“听山是寂寞的”;听山能听出自然美的旋律,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听山又不是寂寞的”。 点拨:联系主题做答,意思对就行。

8.是作者听山的进一步拓展,由上文到了山的美的旋律延伸到听到历史的鼓声,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为引出时代潮音作铺垫。点拨:注意由实到虚的升华,意思对即可。

9.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而有力。赞颂了蜀川人民的创造精神,他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明代精神汇成了时代的潮音,这一潮音远远胜过山的旋律、历史的鼓声。点拨:注意角度,以及与全文的联系,大意对即可。

文采展示

10示例:语言通俗是作品拥有广泛读者的必备条件。再高深的道理,再真挚的情感,再复杂的事件,如果通篇都是诘屈聱牙的文字,也是形同虚设,因为通达是至关重要的。俗并不是低劣、妖媚,而是大众的、流行的。一个作家(诗人),能够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写作,在语言运用上广泛恰如其分的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和俚语,不仅不会降低作品的档次品位,反而会使文章生动活泼,拉近作品与读者(听众)的距离,既给人以亲切感,又便于理

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篇二
《2016届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饶中学2015-2016年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载道:由道生书以书正道

书法,并不是简单意义上把汉字写好,而是将‚道‛——也就是天道和自然之道落实到我们的书写里,这样的书写才能够称之为‚书法‛。真正的书法必须是载道的。所谓‚天道‛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具体该如何落实到我们的书写里边呢,有两个‚进入‛,或者说有两个途径。第一个进入是‚由道生书‛,第二个进入是‚以书正道‛。前者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后者是一个渐修的过程,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两者如果把道给缺失了,就很难称之为真正的书法。

什么是由道生书呢,简单地说就是道生出书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东汉书法家蔡邕《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可知书法是从自然之道萌生出来的,这个自然之道体现在阴阳方面,阴阳再生出形势。一个汉字写得好不好,从纯粹的技术层面看,就是这个字的黑与白之间的关系,黑的是笔划,白的是空白,例如‚于‛,上面的两横很长,叫形,两横下边有大片空白,称之为势,书法的形势就是黑与白的关系。

书写是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苏东坡说:‚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手在写字时忘掉了手中的毛笔,这时候的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比如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书写时更多想的是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达文章,而不是关注书写本身,这样才能保证书写的顺畅。但是我们现在却把这种自然之道忘记了,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被教导着如何加入这样那样的动作,完全把书写技术化,违背了自然之理。‚书法‛既是一个动词,表示如何书写,也是一个名词,指书写出的形态,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书法作品,如果只关注字本身而忽略了这个字是如何来的,这样的书法至少损失了半壁江山。在书法中,线条的形状和里边的空白,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我们的手能够秉持阴阳自然之态,自然、阴阳、然后生出来形势,物化在纸面上,它就形成了一个书法作品。

第二个进入叫由书正道,指由书法作品来论证道的存在,在佛教里边是属于渐修的模式,这个模式在书法里主要体现为临摹字帖。首先要肯定,学书法一定得临摹字帖,但反对在没有掌握笔法的情况下临摹。临摹练的是什么?是对于书法的感受、感知能力,还有你手的控笔能力,一旦这个能力达到以后,迅速要走向第二步,还原它的动态书写过程,把毛笔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也要把手的先天运动性能发挥出来,这两者如果能够合二为一,再去临摹字帖就会事半功倍。

练字时还需要用心去感受。古人讲‚心体同然‛,我们的心和身体是合二为一的,这样的一种运动才叫做艺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咏之不足,舞之蹈之。在书法中就是说,当我们的心被感动了想要‚舞之蹈之‛,这些动作物化在纸面上就是书法,这样的运动,在孟子讲来就是‚不学而能者,谓之良能‛。书法就是典型的良能,是手最自然的运动,构成汉字笔划的横竖撇捺这几种运动状态,都是我们的手天生会的运动方式。手的运动是本能的,和毛笔的性能结合起来,就书写出了汉字。这个时候你再去临摹,只要看到字帖中线条的粗细,就知道是毛笔的起伏,是毛笔弹性、健性的发挥;只要看到笔划之间的线条流动,就可以判断出手该怎么运动。

在这个基础之上要由一个动态的书写方式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的层面,要体悟天地万物之道,体悟自然之道,怎样体悟?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书者,如也‛,如什么他没有讲,留给后世一个括号,于是汉代以后的书法家,不断往括号中填写他们认为的内容:说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坠云,书如飞鸟出林……自然界美好的事物都与毛笔相通,我们从一个书写的人走向一个能够体察天地大道的大仁,在天地之间有了开阔的胸襟和思想,在书写中也获得了自由。这才是书法的根本目的,使你变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感觉到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的自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书法必须是载道的。书法,就是将“道”——天道和自然之道落实到我们的 书写里,具体有“由道生书”和“以书正道”两个“进入”或途径。

B.“书法”既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它建立在我们的手能够秉持阴阳自然之态, 自然、阴阳、然后生出来形势,物化在纸面上,就形成了书法作品。

C.书法就是当我们的心被感动时,言之不足,歌咏之不足,想要“舞之蹈之”,达到 “心体同然”,心和身体合二为一,这些动作物化在纸面上形成的艺术。

D.书法的根本目的是使我们从书写的人走向能够体察天地大道的大仁,有开阔胸襟和 思想,在书写中获得自由,变成完整健全的人,感觉生活幸福和精神自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道生书,简单地说就是道生出书法,是指书法从自然之道萌生出来,与中国传统 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B.书写,不能技术化,不要过于关注书写本身,要忘掉手中的毛笔,要处于一个自然 的状态,要保证顺畅,不能违背自然之理。

C.由书正道,指由书法作品来论证道的存在,就是说学书法要临摹字帖,练书法的感 受、感知能力,及手的控笔能力,属于佛教渐修模式。

D.在书法的书写过程中,先充分发挥毛笔的性能与手的先天运动性能,进而上升到形 而上的道的层面,体悟天地万物之道,体悟自然之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书法家蔡邕认为自然之道体现在阴阳方面,阴阳再生出形势。形势,对于一个 汉字来说,就是这个字的笔划与空白的关系。

B.在书写汉字时如果更多想的是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达文章,就能写出真正的书法, 这就是苏轼所说的“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

C.书法就是孟子所说的一种“良能’,是手最自然的运动。汉字就是手本能地运动汉 字笔画的几种状态,和毛笔的性能结合,写出来的。

D.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没有具体解释“书”的内容,汉代以后的书法家,不断 地根据自己的理解,丰富了书法的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事。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擢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上边务六事,皆议行。嘉靖元年,吉囊入泾阳。镆遣游击彭楧出西路,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夜半邀击,斩其二将,乃遁。玺书褒谕。寻召为工部右侍郎,出督漕运,改兵部左侍郎。

四年,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谋不轨。镆调永顺、保靖兵,使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兵八万,分道讨。而镆与总兵官朱麒等攻破定罗、丹梁。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斩猛子邦彦。璋诱杀猛,献其首。诏进镆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任一子官,诸将进秩有差。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制可。乃命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以兵万人镇其地。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苏等薄城,经突围走,城遂陷。王受亦攻入思恩府。巡按御史石金劾镆失策罔上,并论前总督盛应期。帝以镆有功,许便宜抚剿。

苏、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会廷议起王守仁督两广军,令镆与同事。镆引疾乞罢,许驰驿归。

初,广东提学道魏校毁诸寺观田数千亩,尽入霍韬、方献夫诸家。镆至广,追还之官。韬、献夫恨甚,与张璁、桂萼合排镆。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时宏虽去,犹借镆以排之也。镆既得请,方候代,千夫长韦贵、徐伍攻复思恩。镆上其状。诏先赏贵等,而以抚剿事宜俟守仁处置。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其后,苏、受复叛,帝渐思镆。十三年,三边阙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召对。宏荐镆,时亦助之。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宏卒。镆辞。帝不悦,仍落职闲住。镆既罢,荐者至二十疏,不用。家居数年卒。

(节选自《明史·姚镆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B.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C.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D.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 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

B.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职的意思;“辟”是征召,由中央 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三种:干支纪年法、王公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文中“至 和元年”属年号纪年。

D.每月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天称“晦”,“正 月朔旦”即正月初一早上。

6、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镆本人学识出众,又善于教育学子。考中了进士被提拔任官后,又在成立宣成书 院后,聘请经师给读书人讲授《五经》。

B.嘉靖元年吉囊入侵泾阳,姚镆用人得当。他特意从牢狱之中放出指挥使卜云,让他 辅佐彭楧,二人奇袭敌兵,击退入侵者。

C.姚镆任职建功,被提拔,且惠及儿子。除掉图谋不轨的岑猛后,朝廷下诏提拔姚镆 为右都御史,加封为太子少保,而且允许给他的一个儿子任以官职。

D.姚镆后来因种种原因屡被闲置。先是石金再次诋毁姚镆,张璁排挤姚镆,皇帝将他 闲置起来;后来又因姚镆请辞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被罢官不用。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5分) (2)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采莲令

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注]①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②临歧:岔路口。此指临别。

8、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请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5分)

9、在情景交融方面,本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特别是结句,古人言:“高处不减唐人。”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结句“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

是“________ ,________”。

(3)《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 的语句是 “________ ,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陶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陶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陶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 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 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 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 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2)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开篇叙述叶三卖果子有什么作用?(6分)

(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叶三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当代新儒家的先驱梁漱溟

1893年梁漱溟出生在一个笃信儒学的仕宦之家。梁家虽无高官显宦和名家大儒,但教养却极好。梁漱溟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皆具有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1917年10月梁漱溟就任北大教习。当时新文化运动已掀起,政治和学术空气活跃的北京大学开始了‚反传统‛的批旧活动。北大校园里到处贴着批判孔子的大字报、小字报,这使梁漱溟分外别扭。文化界出现了一个最时髦的口号:‚打倒孔家店!‛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代表中国当时的多种主义和学派,形成了‚与儒家传统彻底决裂的联合阵线‛。梁漱溟决心为孔子讨个公道,开始研究儒学。他日夜苦钻,上自春秋孔孟,中经王陆、朱子,下至明清诸儒的著作他都从头看起。他还研究相关学派,道家、佛家及‚三教九流‛,研究西方的哲学和科学。将这些文化加以比较,阐明优长。

1921年以‚复兴儒学‛为已任的梁漱溟撰写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后连续再版七次,大批读者成群结队追逐他,使他一下子成了举国知名人物,不久他又成了世界级的名儒。在书中,梁漱溟反对全盘西化,对国故保守不屑一顾,也不同意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调和,重点阐述了儒家文化的优点。他高扬孔子的‚人生哲学‛,归宗儒家的人生观和方法论。这本书成为当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

梁漱溟归宗儒家,在激烈的思想论争中独树一帜,尤其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观点歧异。尽管分歧很大,争斗也激烈,梁漱溟与他们的个人关系仍旧较好。李大钊遇难后,梁漱溟亲自为之装殓、筹办丧事,还一直关心照顾李大钊的家属。据梁漱溟自己表露,这是他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他说,自按孔家不计较的直觉处理问题,即使有人反对自己,又明显错误,也不要迫他,人人心中皆有善性;但是是非曲直,尤其事关大的道理,即使豁出性命也要说清楚。他没有什么个人的仇家和对头。

梁漱溟归宗儒家后,即开始用儒家的思想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两个问题合起来就是梁漱溟终生为之奋斗的‚救国救世‛的问题,他立志将儒家的社会理想付诸中国的社会改造。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踏上一条能实践自己的文化理想、然而前途并不明朗的实验道路。他模仿古代

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篇三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载道:由道生书以书正道 书法,并不是简单意义上把汉字写好,而是将‚道‛——也就是天道和自然之道落实到我们的书写里,这样的书写才能够称之为‚书法‛。真正的书法必须是载道的。所谓‚天道‛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具体该如何落实到我们的书写里边呢,有两个‚进入‛,或者说有两个途径。第一个进入是‚由道生书‛,第二个进入是‚以书正道‛。前者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后者是一个渐修的过程,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两者如果把道给缺失了,就很难称之为真正的书法。

什么是由道生书呢,简单地说就是道生出书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东汉书法家蔡邕《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可知书法是从自然之道萌生出来的,这个自然之道体现在阴阳方面,阴阳再生出形势。一个汉字写得好不好,从纯粹的技术层面看,就是这个字的黑与白之间的关系,黑的是笔划,白的是空白,例如‚于‛,上面的两横很长,叫形,两横下边有大片空白,称之为势,书法的形势就是黑与白的关系。

书写是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苏东坡说:‚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手在写字时忘掉了手中的毛笔,这时候的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比如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书写时更多想的是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达文章,而不是关注书写本身,这样才能保证书写的顺畅。但是我们现在却把这种自然之道忘记了,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被教导着如何加入这样那样的动作,完全把书写技术化,违背了自然之理。‚书法‛既是一个动词,表示如何书写,也是一个名词,指书写出的形态,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书法作品,如果只关注字本身而忽略了这个字是如何来的,这样的书法至少损失了半壁江山。在书法中,线条的形状和里边的空白,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我们的手能够秉持阴阳自然之态,自然、阴阳、然后生出来形势,物化在纸面上,它就形成了一个书法作品。

第二个进入叫由书正道,指由书法作品来论证道的存在,在佛教里边是属于渐修的模式,这个模式在书法里主要体现为临摹字帖。首先要肯定,学书法一定得临摹字帖,但反对在没有掌握笔法的情况下临摹。临摹练的是什么?是对于书法的感受、感知能力,还有你手的控笔能力,一旦这个能力达到以后,迅速要走向第二步,还原它的动态书写过程,把毛笔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也要把手的先天运动性能发挥出来,这两者如果能够合二为一,再去临摹字帖就会事半功倍。

练字时还需要用心去感受。古人讲‚心体同然‛,我们的心和身体是合二为一的,这样的一种运动才叫做艺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咏之不足,舞之蹈之。在书法中就是说,当我们的心被感动了想要‚舞之蹈之‛,这些动作物化在纸面上就是书法,这样的运动,在孟子讲来就是‚不学而能者,谓之良能‛。书法就是典型的良能,是手最自然的运动,构成汉字笔划的横竖撇捺这几种运动状态,都是我们的手天生会的运动方式。手的运动是本能的,和毛笔的性能结合起来,就书写出了汉字。这个时候你再去临摹,只要看到字帖中线条的粗细,就知道是毛笔的起伏,是毛笔弹性、健性的发挥;只要看到笔划之间的线条流动,就可以判断出手该怎么运动。

在这个基础之上要由一个动态的书写方式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的层面,要体悟天地万物之道,体悟自然之道,怎样体悟?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书者,如也‛,如什么他没有讲,留给后世一个括号,于是汉代以后的书法家,不断往括号中填写他们认为的内容:说

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坠云,书如飞鸟出林……自然界美好的事物都与毛笔相通,我们从一个书写的人走向一个能够体察天地大道的大仁,在天地之间有了开阔的胸襟和思想,在书写中也获得了自由。这才是书法的根本目的,使你变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感觉到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的自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书法必须是载道的。书法,就是将“道”——天道和自然之道落实到我们的 书写里,具体有“由道生书”和“以书正道”两个“进入”或途径。

B.“书法”既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它建立在我们的手能够秉持阴阳自然之态, 自然、阴阳、然后生出来形势,物化在纸面上,就形成了书法作品。

C.书法就是当我们的心被感动时,言之不足,歌咏之不足,想要“舞之蹈之”,达到 “心体同然”,心和身体合二为一,这些动作物化在纸面上形成的艺术。

D.书法的根本目的是使我们从书写的人走向能够体察天地大道的大仁,有开阔胸襟和 思想,在书写中获得自由,变成完整健全的人,感觉生活幸福和精神自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道生书,简单地说就是道生出书法,是指书法从自然之道萌生出来,与中国传统 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B.书写,不能技术化,不要过于关注书写本身,要忘掉手中的毛笔,要处于一个自然 的状态,要保证顺畅,不能违背自然之理。

C.由书正道,指由书法作品来论证道的存在,就是说学书法要临摹字帖,练书法的感 受、感知能力,及手的控笔能力,属于佛教渐修模式。

D.在书法的书写过程中,先充分发挥毛笔的性能与手的先天运动性能,进而上升到形 而上的道的层面,体悟天地万物之道,体悟自然之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书法家蔡邕认为自然之道体现在阴阳方面,阴阳再生出形势。形势,对于一个 汉字来说,就是这个字的笔划与空白的关系。

B.在书写汉字时如果更多想的是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达文章,就能写出真正的书法, 这就是苏轼所说的“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

C.书法就是孟子所说的一种“良能’,是手最自然的运动。汉字就是手本能地运动汉 字笔画的几种状态,和毛笔的性能结合,写出来的。

D.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没有具体解释“书”的内容,汉代以后的书法家,不断 地根据自己的理解,丰富了书法的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事。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擢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上边务六事,皆议行。嘉靖元年,吉囊入泾阳。镆遣游击彭楧出西路,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夜半邀击,斩其二将,乃遁。玺书褒谕。寻召为工部右侍郎,出督漕运,改兵部左侍郎。

四年,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谋不轨。镆调永顺、保靖兵,使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兵八万,分道讨。而镆与总兵官朱麒等攻破定罗、丹梁。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斩猛子邦彦。璋诱杀猛,献其首。诏进镆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任一子官,诸将进秩有差。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制可。乃命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以兵万人镇其地。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苏等薄城,经突围走,城遂陷。王受亦攻入思恩府。巡按御史石金劾镆失策罔上,并论前总督盛应期。帝以镆有功,许便宜抚剿。苏、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会廷议起王守仁督两广军,令镆与同事。镆引疾乞罢,许驰驿归。

初,广东提学道魏校毁诸寺观田数千亩,尽入霍韬、方献夫诸家。镆至广,追还之官。

韬、献夫恨甚,与张璁、桂萼合排镆。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时宏虽去,犹借镆以排之也。镆既得请,方候代,千夫长韦贵、徐伍攻复思恩。镆上其状。诏先赏贵等,而以抚剿事宜俟守仁处置。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其后,苏、受复叛,帝渐思镆。十三年,三边阙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召对。宏荐镆,时亦助之。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宏卒。镆辞。帝不悦,仍落职闲住。镆既罢,荐者至二十疏,不用。家居数年卒。

(节选自《明史·姚镆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B.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C.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D.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 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

B.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职的意思;“辟”是征召,由中央 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三种:干支纪年法、王公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文中“至 和元年”属年号纪年。

D.每月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天称“晦”,“正 月朔旦”即正月初一早上。

6、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镆本人学识出众,又善于教育学子。考中了进士被提拔任官后,又在成立宣成书 院后,聘请经师给读书人讲授《五经》。

B.嘉靖元年吉囊入侵泾阳,姚镆用人得当。他特意从牢狱之中放出指挥使卜云,让他 辅佐彭楧,二人奇袭敌兵,击退入侵者。

C.姚镆任职建功,被提拔,且惠及儿子。除掉图谋不轨的岑猛后,朝廷下诏提拔姚镆 为右都御史,加封为太子少保,而且允许给他的一个儿子任以官职。

D.姚镆后来因种种原因屡被闲置。先是石金再次诋毁姚镆,张璁排挤姚镆,皇帝将他 闲置起来;后来又因姚镆请辞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被罢官不用。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5分) (2)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采莲令

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注]①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②临歧:岔路口。此指临别。

8、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请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5分)

9、在情景交融方面,本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特别是结句,古人言:“高处不减唐人。”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结句“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

是“________ ,________”。

(3)《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

的语句是 “________ ,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陶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陶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陶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死后,画价大增。

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 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 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 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 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2)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开篇叙述叶三卖果子有什么作用?(6分)

(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叶三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当代新儒家的先驱梁漱溟

1893年梁漱溟出生在一个笃信儒学的仕宦之家。梁家虽无高官显宦和名家大儒,但教养却极好。梁漱溟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皆具有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1917年10月梁漱溟就任北大教习。当时新文化运动已掀起,政治和学术空气活跃的北京大学开始了‚反传统‛的批旧活动。北大校园里到处贴着批判孔子的大字报、小字报,这使梁漱溟分外别扭。文化界出现了一个最时髦的口号:‚打倒孔家店!‛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代表中国当时的多种主义和学派,形成了‚与儒家传统彻底决裂的联合阵线‛。梁漱溟决心为孔子讨个公道,开始研究儒学。他日夜苦钻,上自春秋孔孟,中经王陆、朱子,下至明清诸儒的著作他都从头看起。他还研究相关学派,道家、佛家及‚三教九流‛,研究西方的哲学和科学。将这些文化加以比较,阐明优长。

1921年以‚复兴儒学‛为已任的梁漱溟撰写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后连续再版七次,大批读者成群结队追逐他,使他一下子成了举国知名人物,不久他又成了世界级的名儒。在书中,梁漱溟反对全盘西化,对国故保守不屑一顾,也不同意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调和,重点阐述了儒家文化的优点。他高扬孔子的‚人生哲学‛,归宗儒家的人生观和方法论。这本书成为当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

梁漱溟归宗儒家,在激烈的思想论争中独树一帜,尤其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观点歧异。尽管分歧很大,争斗也激烈,梁漱溟与他们的个人关系仍旧较好。李大钊遇难后,梁漱溟亲自为之装殓、筹办丧事,还一直关心照顾李大钊的家属。据梁漱溟自己表露,这是他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他说,自按孔家不计较的直觉处理问题,即使有人反对自己,又明显错误,也不要迫他,人人心中皆有善性;但是是非曲直,尤其事关大的道理,即使豁出性命也要说清楚。他没有什么个人的仇家和对头。

梁漱溟归宗儒家后,即开始用儒家的思想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两个问题合起来就是梁漱溟终生为之奋斗的‚救国救世‛的问题,他立志将儒家的社会理想付诸中国的社会改造。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踏上一条能实践自己的文化理想、然而前途并不明朗的实验道路。他模仿古代儒家,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创办各类学校、成立乡村农民自治自卫政权,发展农业生产。以儒家思想教育知识分子,再用这些知识去教育、‚拖带‛农民大众。他的这一做法

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篇四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5-2016年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上饶中学2015-2016年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载道:由道生书以书正道

书法,并不是简单意义上把汉字写好,而是将‚道‛——也就是天道和自然之道落实到我们的书写里,这样的书写才能够称之为‚书法‛。真正的书法必须是载道的。所谓‚天道‛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具体该如何落实到我们的书写里边呢,有两个‚进入‛,或者说有两个途径。第一个进入是‚由道生书‛,第二个进入是‚以书正道‛。前者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后者是一个渐修的过程,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两者如果把道给缺失了,就很难称之为真正的书法。

什么是由道生书呢,简单地说就是道生出书法,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东汉书法家蔡邕《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可知书法是从自然之道萌生出来的,这个自然之道体现在阴阳方面,阴阳再生出形势。一个汉字写得好不好,从纯粹的技术层面看,就是这个字的黑与白之间的关系,黑的是笔划,白的是空白,例如‚于‛,上面的两横很长,叫形,两横下边有大片空白,称之为势,书法的形势就是黑与白的关系。

书写是处于一个自然的状态。苏东坡说:‚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手在写字时忘掉了手中的毛笔,这时候的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比如王羲之写《兰亭集序》,书写时更多想的是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达文章,而不是关注书写本身,这样才能保证书写的顺畅。但是我们现在却把这种自然之道忘记了,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被教导着如何加入这样那样的动作,完全把书写技术化,违背了自然之理。‚书法‛既是一个动词,表示如何书写,也是一个名词,指书写出的形态,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书法作品,如果只关注字本身而忽略了这个字是如何来的,这样的书法至少损失了半壁江山。在书法中,线条的形状和里边的空白,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我们的手能够秉持阴阳自然之态,自然、阴阳、然后生出来形势,物化在纸面上,它就形成了一个书法作品。

第二个进入叫由书正道,指由书法作品来论证道的存在,在佛教里边是属于渐修的模式,这个模式在书法里主要体现为临摹字帖。首先要肯定,学书法一定得临摹字帖,但反对在没有掌握笔法的情况下临摹。临摹练的是什么?是对于书法的感受、感知能力,还有你手的控笔能力,一旦这个能力达到以后,迅速要走向第二步,还原它的动态书写过程,把毛笔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也要把手的先天运动性能发挥出来,这两者如果能够合二为一,再去临摹字帖就会事半功倍。

练字时还需要用心去感受。古人讲‚心体同然‛,我们的心和身体是合二为一的,这样的一种运动才叫做艺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咏之不足,舞之蹈之。在书法中就是说,当我们的心被感动了想要‚舞之蹈之‛,这些动作物化在纸面上就是书法,这样的运动,在孟子讲来就是‚不学而能者,谓之良能‛。书法就是典型的良能,是手最自然的运动,构成汉字笔划的横竖撇捺这几种运动状态,都是我们的手天生会的运动方式。手的运动是本能的,和毛笔的性能结合起来,就书写出了汉字。这个时候你再去临摹,只要看到字帖中线条的粗细,就知道是毛笔的起伏,是毛笔弹性、健性的发挥;只要看到笔划之间的线条流动,就可以判断出手该怎么运动。

在这个基础之上要由一个动态的书写方式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的层面,要体悟天地万物之道,体悟自然之道,怎样体悟?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书者,如也‛,如什么他没有讲,留给后世一个括号,于是汉代以后的书法家,不断往括号中填写他们认为的内容:说

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坠云,书如飞鸟出林……自然界美好的事物都与毛笔相通,我们从一个书写的人走向一个能够体察天地大道的大仁,在天地之间有了开阔的胸襟和思想,在书写中也获得了自由。这才是书法的根本目的,使你变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感觉到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的自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书法必须是载道的。书法,就是将“道”——天道和自然之道落实到我们的 书写里,具体有“由道生书”和“以书正道”两个“进入”或途径。

B.“书法”既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它建立在我们的手能够秉持阴阳自然之态, 自然、阴阳、然后生出来形势,物化在纸面上,就形成了书法作品。

C.书法就是当我们的心被感动时,言之不足,歌咏之不足,想要“舞之蹈之”,达到 “心体同然”,心和身体合二为一,这些动作物化在纸面上形成的艺术。

D.书法的根本目的是使我们从书写的人走向能够体察天地大道的大仁,有开阔胸襟和 思想,在书写中获得自由,变成完整健全的人,感觉生活幸福和精神自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道生书,简单地说就是道生出书法,是指书法从自然之道萌生出来,与中国传统 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B.书写,不能技术化,不要过于关注书写本身,要忘掉手中的毛笔,要处于一个自然 的状态,要保证顺畅,不能违背自然之理。

C.由书正道,指由书法作品来论证道的存在,就是说学书法要临摹字帖,练书法的感 受、感知能力,及手的控笔能力,属于佛教渐修模式。

D.在书法的书写过程中,先充分发挥毛笔的性能与手的先天运动性能,进而上升到形 而上的道的层面,体悟天地万物之道,体悟自然之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书法家蔡邕认为自然之道体现在阴阳方面,阴阳再生出形势。形势,对于一个 汉字来说,就是这个字的笔划与空白的关系。

B.在书写汉字时如果更多想的是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表达文章,就能写出真正的书法, 这就是苏轼所说的“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

C.书法就是孟子所说的一种“良能’,是手最自然的运动。汉字就是手本能地运动汉 字笔画的几种状态,和毛笔的性能结合,写出来的。

D.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没有具体解释“书”的内容,汉代以后的书法家,不断 地根据自己的理解,丰富了书法的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除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擢广西提学佥事。立宣成书院,延《五经》师以教士子。桂人祀山魈卓旺。镆毁像,俗遂变。迁福建副使,未几改督学政。正德九年擢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上边务六事,皆议行。嘉靖元年,吉囊入泾阳。镆遣游击彭楧出西路,释指挥卜云于狱,使副之。夜半邀击,斩其二将,乃遁。玺书褒谕。寻召为工部右侍郎,出督漕运,改兵部左侍郎。

四年,迁右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谋不轨。镆调永顺、保靖兵,使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兵八万,分道讨。而镆与总兵官朱麒等攻破定罗、丹梁。用希仪计,结猛妇翁岑璋使为内应,大破之,斩猛子邦彦。璋诱杀猛,献其首。诏进镆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任一子官,诸将进秩有差。镆请改设流官,陈善后七事,制可。乃命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以兵万人镇其地。必东、惠移疾他驻。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苏等薄城,经突围走,城遂陷。王受亦攻入思恩府。巡按御史石金劾镆失策罔上,并论前总督盛应期。帝以镆有功,许便宜抚剿。苏、受数求赦,镆不许,将大讨之。会廷议起王守仁督两广军,令镆与同事。镆引疾乞罢,许驰驿归。

初,广东提学道魏校毁诸寺观田数千亩,尽入霍韬、方献夫诸家。镆至广,追还之官。

韬、献夫恨甚,与张璁、桂萼合排镆。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时宏虽去,犹借镆以排之也。镆既得请,方候代,千夫长韦贵、徐伍攻复思恩。镆上其状。诏先赏贵等,而以抚剿事宜俟守仁处置。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其后,苏、受复叛,帝渐思镆。十三年,三边阙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召对。宏荐镆,时亦助之。遂命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未赴,宏卒。镆辞。帝不悦,仍落职闲住。镆既罢,荐者至二十疏,不用。家居数年卒。

(节选自《明史·姚镆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B.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C.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D.既而镆奏辩石金前疏/诋金阻挠养寇/金亦再疏诋镆/帝先入璁等言/落镆职闲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中,皇帝在殿廷上,对乡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或由皇 帝委派的大臣主管,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皆可统称进士。

B.在我国古代官职任职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职的意思;“辟”是征召,由中央 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有三种:干支纪年法、王公纪年法、年号纪年法。文中“至 和元年”属年号纪年。

D.每月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天称“晦”,“正

月朔旦”即正月初一早上。

6、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镆本人学识出众,又善于教育学子。考中了进士被提拔任官后,又在成立宣成书 院后,聘请经师给读书人讲授《五经》。

B.嘉靖元年吉囊入侵泾阳,姚镆用人得当。他特意从牢狱之中放出指挥使卜云,让他 辅佐彭楧,二人奇袭敌兵,击退入侵者。

C.姚镆任职建功,被提拔,且惠及儿子。除掉图谋不轨的岑猛后,朝廷下诏提拔姚镆 为右都御史,加封为太子少保,而且允许给他的一个儿子任以官职。

D.姚镆后来因种种原因屡被闲置。先是石金再次诋毁姚镆,张璁排挤姚镆,皇帝将他 闲置起来;后来又因姚镆请辞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被罢官不用。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猛党卢苏、王受等诈言猛不死,借交阯兵二十万且至,夷民信之。(5分)

(2)谓大同当征而反抚,田州当抚而反征,皆费宏谋国不臧,酿成南北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采莲令

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注]①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②临歧:岔路口。此指临别。

8、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请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5分)

9、在情景交融方面,本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特别是结句,古人言:“高处不减唐人。”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结句“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2)《逍遥游》中写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

是“________ ,________”。

(3)《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

的语句是 “________ ,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陶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陶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陶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季陶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

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 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汪曾祺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 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小说塑造的叶三,为人勤快、诚实守信、阅历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 果子,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 泼,形成汪曾祺独到的文风。

(2)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开篇叙述叶三卖果子有什么作用?(6分)

(3)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叶三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当代新儒家的先驱梁漱溟

1893年梁漱溟出生在一个笃信儒学的仕宦之家。梁家虽无高官显宦和名家大儒,但教养却极好。梁漱溟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皆具有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1917年10月梁漱溟就任北大教习。当时新文化运动已掀起,政治和学术空气活跃的北京大学开始了‚反传统‛的批旧活动。北大校园里到处贴着批判孔子的大字报、小字报,这使梁漱溟分外别扭。文化界出现了一个最时髦的口号:‚打倒孔家店!‛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代表中国当时的多种主义和学派,形成了‚与儒家传统彻底决裂的联合阵线‛。梁漱溟决心为孔子讨个公道,开始研究儒学。他日夜苦钻,上自春秋孔孟,中经王陆、朱子,下至明清诸儒的著作他都从头看起。他还研究相关学派,道家、佛家及‚三教九流‛,研究西方的哲学和科学。将这些文化加以比较,阐明优长。

1921年以‚复兴儒学‛为已任的梁漱溟撰写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后连续再版七次,大批读者成群结队追逐他,使他一下子成了举国知名人物,不久他又成了世界级的名儒。在书中,梁漱溟反对全盘西化,对国故保守不屑一顾,也不同意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调和,重点阐述了儒家文化的优点。他高扬孔子的‚人生哲学‛,归宗儒家的人生观和方法论。这本书成为当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

梁漱溟归宗儒家,在激烈的思想论争中独树一帜,尤其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观点歧异。尽管分歧很大,争斗也激烈,梁漱溟与他们的个人关系仍旧较好。李大钊遇难后,梁漱溟亲自为之装殓、筹办丧事,还一直关心照顾李大钊的家属。据梁漱溟自己表露,这是他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他说,自按孔家不计较的直觉处理问题,即使有人反对自己,又明显错误,也不要迫他,人人心中皆有善性;但是是非曲直,尤其事关大的道理,即使豁出性命也要说清楚。他没有什么个人的仇家和对头。

梁漱溟归宗儒家后,即开始用儒家的思想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两个问题合起来就是梁漱溟终生为之奋斗的‚救国救世‛的问题,他立志将儒家的社会理想付诸中国的社会改造。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踏上一条能实践自己的文化理想、然而前途并不明朗的实验道路。他模仿古代儒家,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创办各类学校、成立乡村农民自治自卫政权,发展农业生产。以儒家思想教育知识分子,再用这些知识去教育、‚拖带‛农民大众。他的这一做法被称为‚乡村建设‛。

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篇五
《词》

●点击学习目标

▲ 知能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常识。

2.体会词的抒情格调与诗的异同。

3.在反复咏读的基础上,体会各诗的主旨;反复鉴赏并学会分析评价。

▲ 情感目标

1.体会豪放派词的以诗入词、豪迈激昂的风格及雄壮悲凉的抒情格调。 2.体会婉约派词的悱恻缠绵、凄婉哀伤的抒情格调。 3.从各词中体会作者的思想状况及感情基调。

▲ 重点难点

1.作品的结构理解,词的语言揣摩与体会。 2.词的主旨及手法赏析。 3.词的吟诵与背读。

●刷新知识库存

知识库存 1.词的常识

词是隋唐后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的、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它又叫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规定了不同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格式的标志。词牌与词的内容无必然联系,有的在词牌下面有标题,表明作品的主题。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从字数上看,词可分为小令(58个字内),中调(59—90字之间),长调(91字以柳永、李清照、秦观、姜夔等)。

※词曲、凡前后两句字数相同,都有对仗的可能。它与律诗稍有不同:① 词曲对仗不一定要求平仄相对。②词曲对仗允许同字相对。这点律诗

相关链接

上);从流派上看,有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李煜、不允许。

2.关于作者

(1)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曾任五代南唐国君,世称李后主,徐州人,五代词人。著有《南唐二主词》(与其父李璟合集)。

(2)柳永(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著有《乐章集》。 (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其文明白

※词发展到宋代,已

是鼎盛时期,涌现一

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大批优秀的作者。 (4)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北宋词人。著有 《淮海集》。

(5)李清照(1084—1151?),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著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6)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7)姜夔(约1155一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

宋词人、音乐家。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探究互动平台

探究平台 【整体把握】

1.诵读各词时有什么要诀吗?

“多少”、“又”、“不堪”应重读;“只是”应强调,“一江春水”后宜稍顿,然后徐徐吐出“向东流”三字。

《雨霖玲》:本词的诵读基调应保持低沉、凄婉,注意保持乐句的完整性,读时要注意声断气不断。

如上片第二句和下片第二句,读这两句时重音应放在“千古”和“雄姿”上。

《鹊桥仙》:词的上片写相会,宜读得轻快;下片写分别和怀念,宜读得沉重些,但最末两句又应读得昂扬。

《声声慢》:词中表现的情绪相当消沉。上片叠字多,节奏可稍快,“怎敌他,晚来风急”宜快速;下片抒情浓郁,宜低沉缓慢。

《永遇乐》:诵读基调要保持豪壮;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要稍长停顿;结句为全词主旨所在,要读出作者一吐心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读成悲怨之语。

《扬州慢》:朗读本词时,首先要清楚作者描写的意象,体验词人的沉痛之情,把握住悲怆的基调。 2.作者的思想状况如何?

点晴聚焦

※诵读也有要诀,往解度,情感的共鸣度,思想的透析度。

《虞美人》:上下两片各四韵,诵读时应把握住先抑后扬的基调,读出对比。“何时”、

《念奴娇》:苏东坡懂音律,但作词往往不受音律拘束。本词句法有一些不合词格,往能读出对诗词的理

(1)南唐后主李煜国亡被俘,从皇帝变为一个囚徒,生活自然天上地下,亡国之痛、 囚徒之辱而使他无限苦闷、忧伤、愤懑,所以,一腔愁绪只有倾注笔端。

※诗文是作者思想感

(2)柳永可谓风流才子,然仕途失意使他郁郁寡欢,身世穷愁而使他饱尝羁旅滋味,

情的流露与宣泄,理

所以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每每融人词中,以发泄胸中郁闷与羁旅之愁。

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与

(3)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很有才华,年轻时为人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但在

思想状况,也就基本

宋哲宗昭圣初年,因党派之争,曾多次受挫,几经贬谪,为此,他深感精神痛苦。而《鹊

理解了作者的诗文主

桥仙》却是他借牛郎、织女歌颂坚贞不渝爱情的词作。

旨。

(4)李清照是南宋著名才女,然历经丧乱的遭际和数罹灾难的忧伤。她一直在伤离怨别之中饱尝离愁别恨煎熬,长久的寂寞、难以团圆的孤独使她哀愁无限,沉痛无比。 (5)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屡遭贬谪的抑郁,家国残破的忧愤,个人仕途的失意,而且遭人嫉恨、“不为人所容”的处境,使他常有“孤危”之感。

(6}《扬州慢》是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由汉阳沿江东过扬州,虽距金人最后一次入侵已十年,但扬州衰象犹存,元气未复,那种离乱之忧、黍离之悲依然笼罩心头,所以忧伤悼惜之苦闷是无法排遣的。

(7)苏轼在知密州、杭州、湖州时,曾在诗文中涉及新法弊端,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摘出其诗句,以谤讪朝廷罪而将他逮捕人狱,是为“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谪居黄州。本篇便写于黄州贬所,失意惆怅,事业无成,理想与现实矛盾无法排解,难免忧愤。 3.各词的结构层次如何?

《虞美人》

作者把即景抒怀和抚今追昔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心潮的波澜起伏而抒发感情。“何

时了”充满了哀怨;“知多少”感慨无穷,“又东风”织进复杂心情;“回首”而“不堪” 沉痛已极;“应犹在”的推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句句言※不论是豪放派与婉愁,而无一个愁字。直至最后,才以滔滔江水为喻,尽情倾吐一腔悲愁。

《雨霖铃》

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 下阕:写别后痛苦,伤情无限。

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后,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侧面,层层刻画,步步深入,使意境全出,出人意料。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业绩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上阕写赤壁雄奇景色,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缅怀;下阕写人咏史,借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抒发功业无成的感慨。

《鹊桥仙》

上阕:写织女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声声慢》

约派的词,在抒情达意上都注重渲染和铺陈,刻划意境,思路清晰,感染读者。

上片通过描写动作与感受,渲染出非常浓重、凄苦之情;下片通过残秋景色作衬托,

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生活的哀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慨。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的历史教训,警告韩侂胄不应草率用兵,以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扬州慢》

上阙:纪行写景,以反衬之笔,概写劫后扬州之荒凉。 下阕:联想对比,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词人这样来赞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

【内容探究】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壮情调表现在哪里?

※首先,豪壮情调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开篇就显示了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将历史上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词人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目中最景仰的英雄。接着,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词人会到当年赤壁鏖战的情景。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令人止不住内心激荡,颇有豪壮情调。

其次;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阕将“周郎”和“赤壁”并称,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下阕再着力描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显得格外鲜明了。周瑜娶小乔,当在被封“建威中郎将”的建安三年(198年),而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为何苏轼把“小乔初嫁”和赤壁之战放在一起描绘呢?苏轼将十年前的“小乔初嫁”来烘托周瑜生活美满,又将十年后赤壁之战的胜利来说说笑笑,一把火把曹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人敬佩啊! 2.《雨霖铃》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起句“寒蝉凄切”,词人就将情融入景。“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这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写出了离别的氛围,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有点儿像如今的车站、机场。词人和他心爱的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那“骤雨”好像离别人的眼泪和起伏的心情一样。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们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停靠河边的兰舟,离情自然更浓。再接着京城门外,帐篷之下,情人设宴,然而离别心情不好,菜肴也食之无味。正在这时,船夫催促登船。从吃不香、饮不畅可品味别离的苦味;从乘船的“留恋”,驾船的“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3、如何看待辛弃疾词中的“用事”(用典)?

※就本词来说,词的上片,作者用典的目的是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而并非用史家的方式来评论历史人物。词中有一条明显的叙事、抒情的线索,颇着这一线索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的,并无可指责。

下片写了两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这是诗词中常用讽喻的手法,因为当时的执政者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北伐,词人这样写意在用历史事实委婉劝阻。而且词人又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景里,颇能发人深思。最后用廉颇的典故表达词人的悲愤之情,用它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纵观全词,用事虽然很多,然而抒情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感到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观点。这是辛词用事的一大特点,把握了这个特点才能正确的理解辛词。

※就在这不想“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急深长而觉时间太短啊!这几句做到了情景交融。

诗的内涵,丰富诗的思想内容,但不宜太多,太多了就有累赘之嫌。但本词用得成功,不着痕迹。

烘托周瑜事业的辉煌。一场以弱抗强的赤壁之战,周瑜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

读下来,一个胸怀恢复大志的爱国词人的形象会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毫无疑问,※诗歌用典能够增加

●对应训练主页

基础题: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雕来玉砌应犹在(qì) 竟无语凝噎(yī) ..B.暮霭(ǎi)沉沉楚天阔 羽扇纶(guān)巾 ..C.一尊还酹江月(lèi) 银汉迢迢(tiáo)暗度 ..D.舞榭歌台(xiè) .

纵豆蔻词工(kòu) .

2、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能忍受) .

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面对) .

③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一年又一年) .④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花白的) .⑤守著窗儿,独自怎先得黑?(怎么) ..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小矮树) .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 ..A.①②③④⑥⑦ B. ①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④⑤⑥⑦ 3、解释下列各组词含义( )

①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①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②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①忍顾.鹊桥归路 ②赢得仓皇北顾. 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4、下列句子在句型上有何共同点

A.多情应笑我 ( ) B.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C.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 ) D.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 ) 5、指出下列运用的修辞方法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 B.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 C.终岁不闻丝竹声

( )

D. 废池乔木,犹言厌兵 ( ) E.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 F.纤云弄巧,飞星传情 ( ) 6.用“|”划出词句停顿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今宵酒醉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7. 标出《扬州慢》一词的韵脚。

8.下列诗句和哪些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有关?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 )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 D.杜鹃啼血猿哀鸣 ( ) 9.下面是苏轼一首词牌“永遇乐”的词,阅读后做题。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 ,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 。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

旧欢新怨。异时对、 ,为余浩叹。

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梦,梦盼盼,因作此词) (1)将下列句子分别填入词中空白处。

①黄楼夜景 ②圆荷泻露 ③觉来小园行遍 ④空锁楼中燕

(2)简要比较这首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风格和写作特点。

答: 10、判断正误。

A.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作者自问自答,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尽情倾吐了他的一腔愁绪,与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 )

B.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立意新,用词巧,以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而天长地久,反衬人世夫妻虽朝暮相聚,却感情平淡无奇,歌颂爱情的真挚不渝。( )

C.李清照《声声慢》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巧妙地用铺叙手法把日常生活概括得很突出;还创造性地用上大量确切而生动的叠字,毫无斧凿之痕,因而受到历代词论家的盛赞。( )

D.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以静写动,一个“荡”字反衬出“冷月无声”,诗人面对碧波冷月,怆然感慨,旧日繁花,今成泡影,多么沉寂,一切景物里都会有黍离之悲。

( )

答案:1、A(噎 yē) 2、C 3、A ①流风余韵;②谓文学作品飘逸美妙 B ①图画;②同“划”;C ①回头看;②望;D ①可以②忍受。4、为适应格律词序倒装。A、应笑我多情 B、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C、风折笋垂绿,雨肥梅锭红;D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5、A借代 B借代 C借代 D拟人 E比喻 F拟人 6(略)7、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8、A杜牧 B霍去病、宋文帝刘义隆C诸葛亮 D、杜宇 9(1)②;③;④;①;② (2)苏词谐婉幽邃;辛词苍凉含蓄;10、A√ B√ C√ D×

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篇六
《关于 词》

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篇七
《词七首》

●点击学习目标

▲ 知能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常识。

8 词七首

作者:长沙外国语学校 凌霄鸿

2.体会词的抒情格调与诗的异同。

3.在反复咏读的基础上,体会各诗的主旨;反复鉴赏并学会分析评价。

▲ 情感目标

1.体会豪放派词的以诗入词、豪迈激昂的风格及雄壮悲凉的抒情格调。 2.体会婉约派词的悱恻缠绵、凄婉哀伤的抒情格调。 3.从各词中体会作者的思想状况及感情基调。

▲ 重点难点

1.作品的结构理解,词的语言揣摩与体会。 2.词的主旨及手法赏析。 3.词的吟诵与背读。

●刷新知识库存

知识库存 1.词的常识

词是隋唐后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的、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它又叫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规定了不同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格式的标志。词牌与词的内容无必然联系,有的在词牌下面有标题,表明作品的主题。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从字数上看,词可分为小令(58个字内),中调(59—90字之间),长调(91字以柳永、李清照、秦观、姜夔等)。

※词曲、凡前后两句字数相同,都有对仗的可能。它与律诗稍有不同:① 词曲对仗不一定要求平仄相对。②词曲对仗允许同字相对。这点律诗

相关链接

上);从流派上看,有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李煜、不允许。

2.关于作者

(1)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曾任五代南唐国君,世称李后主,徐州人,五代词人。著有《南唐二主词》(与其父李璟合集)。

(2)柳永(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著有《乐章集》。 (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其文明白

※词发展到宋代,已

是鼎盛时期,涌现一

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大批优秀的作者。 (4)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人,北宋词人。著有 《淮海集》。

(5)李清照(1084—1151?),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著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6)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7)姜夔(约1155一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

宋词人、音乐家。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探究互动平台

探究平台 【整体把握】

1.诵读各词时有什么要诀吗?

“多少”、“又”、“不堪”应重读;“只是”应强调,“一江春水”后宜稍顿,然后徐徐吐出“向东流”三字。

《雨霖玲》:本词的诵读基调应保持低沉、凄婉,注意保持乐句的完整性,读时要注意声断气不断。

如上片第二句和下片第二句,读这两句时重音应放在“千古”和“雄姿”上。

《鹊桥仙》:词的上片写相会,宜读得轻快;下片写分别和怀念,宜读得沉重些,但最末两句又应读得昂扬。

《声声慢》:词中表现的情绪相当消沉。上片叠字多,节奏可稍快,“怎敌他,晚来风急”宜快速;下片抒情浓郁,宜低沉缓慢。

《永遇乐》:诵读基调要保持豪壮;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要稍长停顿;结句为全词主旨所在,要读出作者一吐心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读成悲怨之语。

《扬州慢》:朗读本词时,首先要清楚作者描写的意象,体验词人的沉痛之情,把握住悲怆的基调。 2.作者的思想状况如何?

点晴聚焦

※诵读也有要诀,往解度,情感的共鸣度,思想的透析度。

《虞美人》:上下两片各四韵,诵读时应把握住先抑后扬的基调,读出对比。“何时”、

《念奴娇》:苏东坡懂音律,但作词往往不受音律拘束。本词句法有一些不合词格,往能读出对诗词的理

(1)南唐后主李煜国亡被俘,从皇帝变为一个囚徒,生活自然天上地下,亡国之痛、 囚徒之辱而使他无限苦闷、忧伤、愤懑,所以,一腔愁绪只有倾注笔端。

※诗文是作者思想感

(2)柳永可谓风流才子,然仕途失意使他郁郁寡欢,身世穷愁而使他饱尝羁旅滋味,

情的流露与宣泄,理

所以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每每融人词中,以发泄胸中郁闷与羁旅之愁。

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与

(3)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很有才华,年轻时为人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但在

思想状况,也就基本

宋哲宗昭圣初年,因党派之争,曾多次受挫,几经贬谪,为此,他深感精神痛苦。而《鹊

理解了作者的诗文主

桥仙》却是他借牛郎、织女歌颂坚贞不渝爱情的词作。

旨。

(4)李清照是南宋著名才女,然历经丧乱的遭际和数罹灾难的忧伤。她一直在伤离怨别之中饱尝离愁别恨煎熬,长久的寂寞、难以团圆的孤独使她哀愁无限,沉痛无比。 (5)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屡遭贬谪的抑郁,家国残破的忧愤,个人仕途的失意,而且遭人嫉恨、“不为人所容”的处境,使他常有“孤危”之感。

(6}《扬州慢》是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由汉阳沿江东过扬州,虽距金人最后一次入侵已十年,但扬州衰象犹存,元气未复,那种离乱之忧、黍离之悲依然笼罩心头,所以忧伤悼惜之苦闷是无法排遣的。

(7)苏轼在知密州、杭州、湖州时,曾在诗文中涉及新法弊端,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摘出其诗句,以谤讪朝廷罪而将他逮捕人狱,是为“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谪居黄州。本篇便写于黄州贬所,失意惆怅,事业无成,理想与现实矛盾无法排解,难免忧愤。 3.各词的结构层次如何?

《虞美人》

作者把即景抒怀和抚今追昔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心潮的波澜起伏而抒发感情。“何

时了”充满了哀怨;“知多少”感慨无穷,“又东风”织进复杂心情;“回首”而“不堪” 沉痛已极;“应犹在”的推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句句言※不论是豪放派与婉愁,而无一个愁字。直至最后,才以滔滔江水为喻,尽情倾吐一腔悲愁。

《雨霖铃》

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 下阕:写别后痛苦,伤情无限。

全词围绕“伤离别”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后,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侧面,层层刻画,步步深入,使意境全出,出人意料。

《念奴娇·赤壁怀古》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业绩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写景、怀古、咏史、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上阕写赤壁雄奇景色,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缅怀;下阕写人咏史,借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抒发功业无成的感慨。

《鹊桥仙》

上阕:写织女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声声慢》

约派的词,在抒情达意上都注重渲染和铺陈,刻划意境,思路清晰,感染读者。

上片通过描写动作与感受,渲染出非常浓重、凄苦之情;下片通过残秋景色作衬托,

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生活的哀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慨。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的历史教训,警告韩侂胄不应草率用兵,以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扬州慢》

上阙:纪行写景,以反衬之笔,概写劫后扬州之荒凉。 下阕:联想对比,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词人这样来赞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

【内容探究】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壮情调表现在哪里?

※首先,豪壮情调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开篇就显示了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将历史上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词人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目中最景仰的英雄。接着,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词人会到当年赤壁鏖战的情景。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令人止不住内心激荡,颇有豪壮情调。

其次;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阕将“周郎”和“赤壁”并称,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下阕再着力描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显得格外鲜明了。周瑜娶小乔,当在被封“建威中郎将”的建安三年(198年),而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为何苏轼把“小乔初嫁”和赤壁之战放在一起描绘呢?苏轼将十年前的“小乔初嫁”来烘托周瑜生活美满,又将十年后赤壁之战的胜利来说说笑笑,一把火把曹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人敬佩啊! 2.《雨霖铃》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起句“寒蝉凄切”,词人就将情融入景。“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冷落。这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写出了离别的氛围,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有点儿像如今的车站、机场。词人和他心爱的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那“骤雨”好像离别人的眼泪和起伏的心情一样。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们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的柳树和停靠河边的兰舟,离情自然更浓。再接着京城门外,帐篷之下,情人设宴,然而离别心情不好,菜肴也食之无味。正在这时,船夫催促登船。从吃不香、饮不畅可品味别离的苦味;从乘船的“留恋”,驾船的“催发”这一对矛盾中,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3、如何看待辛弃疾词中的“用事”(用典)?

※就本词来说,词的上片,作者用典的目的是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而并非用史家的方式来评论历史人物。词中有一条明显的叙事、抒情的线索,颇着这一线索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的,并无可指责。

下片写了两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这是诗词中常用讽喻的手法,因为当时的执政者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北伐,词人这样写意在用历史事实委婉劝阻。而且词人又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景里,颇能发人深思。最后用廉颇的典故表达词人的悲愤之情,用它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纵观全词,用事虽然很多,然而抒情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感到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观点。这是辛词用事的一大特点,把握了这个特点才能正确的理解辛词。

※就在这不想“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最后时刻,真是情急深长而觉时间太短啊!这几句做到了情景交融。

诗的内涵,丰富诗的思想内容,但不宜太多,太多了就有累赘之嫌。但本词用得成功,不着痕迹。

烘托周瑜事业的辉煌。一场以弱抗强的赤壁之战,周瑜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

读下来,一个胸怀恢复大志的爱国词人的形象会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毫无疑问,※诗歌用典能够增加

●对应训练主页

基础题:

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雕来玉砌应犹在(qì) 竟无语凝噎(yī) ..B.暮霭(ǎi)沉沉楚天阔 羽扇纶(guān)巾 ..C.一尊还酹江月(lèi) 银汉迢迢(tiáo)暗度 ..D.舞榭歌台(xiè) .

纵豆蔻词工(kòu) .

2、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能忍受) .

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面对) .

③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一年又一年) .④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花白的) .⑤守著窗儿,独自怎先得黑?(怎么) ..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小矮树) .⑦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 ..A.①②③④⑥⑦ B. ①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④⑤⑥⑦ 3、解释下列各组词含义( )

①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①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②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①忍顾.鹊桥归路 ②赢得仓皇北顾. 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4、下列句子在句型上有何共同点

A.多情应笑我 ( ) B.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C.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 ) D.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 ) 5、指出下列运用的修辞方法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 B.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 C.终岁不闻丝竹声

( )

D. 废池乔木,犹言厌兵 ( ) E.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 F.纤云弄巧,飞星传情 ( ) 6.用“|”划出词句停顿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今宵酒醉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7. 标出《扬州慢》一词的韵脚。

8.下列诗句和哪些历史或传说中的人物有关?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 )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 D.杜鹃啼血猿哀鸣 ( ) 9.下面是苏轼一首词牌“永遇乐”的词,阅读后做题。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 ,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 。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

旧欢新怨。异时对、 ,为余浩叹。

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梦,梦盼盼,因作此词) (1)将下列句子分别填入词中空白处。

①黄楼夜景 ②圆荷泻露 ③觉来小园行遍 ④空锁楼中燕

(2)简要比较这首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风格和写作特点。

答: 10、判断正误。

A.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作者自问自答,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尽情倾吐了他的一腔愁绪,与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 )

B.秦观《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立意新,用词巧,以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而天长地久,反衬人世夫妻虽朝暮相聚,却感情平淡无奇,歌颂爱情的真挚不渝。( )

C.李清照《声声慢》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巧妙地用铺叙手法把日常生活概括得很突出;还创造性地用上大量确切而生动的叠字,毫无斧凿之痕,因而受到历代词论家的盛赞。( )

D.姜夔《扬州慢》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以静写动,一个“荡”字反衬出“冷月无声”,诗人面对碧波冷月,怆然感慨,旧日繁花,今成泡影,多么沉寂,一切景物里都会有黍离之悲。

( )

答案:1、A(噎 yē) 2、C 3、A ①流风余韵;②谓文学作品飘逸美妙 B ①图画;②同“划”;C ①回头看;②望;D ①可以②忍受。4、为适应格律词序倒装。A、应笑我多情 B、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C、风折笋垂绿,雨肥梅锭红;D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5、A借代 B借代 C借代 D拟人 E比喻 F拟人 6(略)7、程、青、兵、城、惊、情、声、生 8、A杜牧 B霍去病、宋文帝刘义隆C诸葛亮 D、杜宇 9(1)②;③;④;①;② (2)苏词谐婉幽邃;辛词苍凉含蓄;10、A√ B√ C√ D×

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篇八
《雨霖铃》

无棣二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案

主备人:宋明朝 审核:常立辉 使用人:

【课题】《雨霖铃》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体会虚实相济、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初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

他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前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

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他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遭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

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据说,柳永因生活窘迫,死之日,

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襄阳南门外作品有《乐章集》。

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

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

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2.写作背景 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

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

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

景。

二、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骤( )雨 凝噎( ) 暮霭( ) 沉沉( ) 初歇( ) .....

2.解释词语

(1)骤雨: ( 2)无绪;

(3)凝噎: ( 4)去去:

(5)暮霭: ( 6)沉沉:

(7)楚天: ( 8)经年:

3.填写下列柳永词及其他离别名句。

(1) 念去去千里烟波, 。

(2) 多情自古伤离别,

(3) 便纵有千种风情, 。

(4) 忍把浮名换了, 。

(5 )衣带渐宽终不悔, 。

(6)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7) 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8) 在天愿作比翼鸟, 。

(9) 天长地久有时尽, 。 白居易《长恨歌》

(10)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西厢记》

(11)莫愁前路无知己, 。 高适

(12)海内存知己, 。王勃

(13)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

(14) 两情若是久长时, 。秦观《鹊桥仙》

(15)相思相见知何日? 。李白《三五七言》

(16)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7)身无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歌,感知文本

1.阅读全词,你认为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无奈 哀怨 伤痛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恋人离别 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离别前 离别后

二、赏读诗歌

1.上片都描写了那些景物?用散文语言描述所写的景物。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凄切的哀吟,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

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2.概述景物特点,体会景色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凄清 恋恋不舍之情和离别的伤感惆怅之情

3.下片都词写了哪些景物?尝试概述景物特点,并体会这些景物寄寓的感情。

酒、柳、风、月

景物的意境特点凄凉 冷清 下阕主要抒发了作者离别之后的孤寂痛苦之情。

4. 精读全诗,品味语言。选取你喜欢的句子,从语言、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鉴赏。

上片:渲染 烘托

下片:虚实结合 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明确:这是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

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

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 这

种白描手法,通过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

了。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

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

的形象化显现。“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初一看似乎“杨柳”、“晓风”、“残月”构成了一幅非

常好的图景而其实这都是些最容易触动离愁的东西。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

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课堂巩固】

1. 对《雨霖铃》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

A、词的起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为全词奠定了基调。

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都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

C言。以冷落的秋景来衬托词人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D、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这是虚写。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

2. 阅读柳永的《八声甘州》,完成问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 ①“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C(意为“不知何故久留他乡”)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留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柳词中的景不是山河破败,只是主观观感)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一句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修辞炼字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该词上阕写景,景中寓情。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涵作者的忧愁。

B.该词下阕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然后下接几字或一句。

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篇九
《雨霖铃正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从柳词层见错出的具体形象(意象)里寻绎出其中“隐性”的意义,进而学会读解诗词,把握诗情,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审美能力。 教学模式:诵读——体悟——品味——拓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白描、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提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体悟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北宋时期,有一个穷书生,很有才,参加了当时的公务员考试,其实是考上了,但是宋仁宗在放榜前,看到穷书生的名字,想起他《鹤冲天》词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就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把他的名字划了。后来,又因这穷书生是真有才,所以有人推荐向皇帝推荐他,但是皇帝又问,这人是否就是当年的那个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的穷书生啊?推荐者说是,皇帝就说“且去填词吧”。因为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心情十分压抑,所以作者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二、走进柳永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精通音律,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

三、走进课文

学诗三步骤:

读、悟、品

(一)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

(1)学生自由读

(2)推选学生读

(正音

点明“送别词”,师:诗要熟读,甚至要背,多读熟背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诗的内涵和风格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按前后位置讨论一下,这首词从所写的

内容来看可以归为哪一类? 板书:离别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再听录音朗读。注意:①要注意节奏与停顿;②初步感受这首词的内容与婉约风格;③注意层次,尽量识记,争取背出来。(PPT展示)

(3)听录音读

(4)学生跟读

2)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调及内容。(PPT展示) 明确:词眼(伤离别,为离别伤心) .

(二)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词,重点学习离别时的场景体悟一下,作者这种以离别为伤的情感是怎样通过人悟的动作神情来表达的。1)首先,全词用了两个时段来描摹抒情,请问按词的结构顺序来看应是哪两个时段? (板书:离别时和离别后)

2)先看离别时,(教师布置女生诵读词的上阙)如果现在我们要为柳永和他的情人的这次别离拍摄一个MTV,请大家想想,需要几个场景?(学生前后自由讨论)

明确: (PPT展示四幅画) 寒蝉凄切图

都门帐饮图

执手相看图

千里烟波图

3)为了分组方便,我们把寒蝉凄切图、都门帐饮图合成一幅画,就叫都门帐饮图。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小组为单位想象讨论一下,这三幅场景图应该是怎样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三幅画。看看谁的想象最丰富,最正确。 (PPT展示)

(分三大组,每组分A、B小组,描述前由大组所有同学齐读,推荐同学描述,请同学评价,教师补充总结)

(1)寒蝉凄切图(PPT展示)

寒蝉凄切的叫声里,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面对长亭,如果雨能一直下该多好啊,那样就可以不走了,可是天不由人,雨又停了,看来是该走了…….

(2)执手相看图(PPT展示)

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因喉咙噎住而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3)千里烟波图(PPT展示)

想象走了又走(一路上)水波渺茫,远处如烟雾笼罩。傍晚的云气沉沉空阔千里。紧扣上文的“无绪”,把近景和远景连成一片,以情带景,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

4)总结上阕:

(1)我们用一个词来总结一下上阙场景描写所表现的这对恋人的情感吧。 (PPT展示)

明确:难舍

(2)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难舍(PPT展示)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板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请大家思考一下,从写作手法、内容、情感表达三方面归纳词的上阙。 (PPT展示)

明确:词的上阕通过三个场景的描写,刻划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含蓄地表达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难舍情感。

(教师布置女生诵读词的上阙)

(三)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下面我们来学习词的下阙,重点品读名句,体悟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教师布置男生诵读词的下阙)

1)下阕有很多千古传诵的名句,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吗? (PPT展示)

解决除“杨柳岸,晓风残月”外的所有句子。

明确:“良辰美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虚设,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以乐情称悲情。悲凉的情感。是以美景称悲情。这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2)要我选,就选“杨柳岸,晓风残月”,那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 明确:

(1)、1、意象:杨柳、晓风、残月

因为“柳”“月”古代都是用来作为离别相思的象征物的,是一个固定意象。都有“缠绵”“留恋”之意。

“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折柳送客,唐最盛,当时都城长安东的灞水两岸多杨柳,灞水上的灞桥是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地,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折柳而别。

“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点染(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2)、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学生边读边体悟)

本词是写恋人离别之情与离别之思,这里将 “柳”、“风”、“月”这些古人作吟物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象征物都恰到好处地写在一起,组合成一幅相思的画面,以此表达心境就非常恰当了。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意)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3)谁能再进一步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的意境吗? 明确:清晨,一阵凉风将我从醉酒中吹醒,与我作伴的只是岸边的杨柳和天上的一钩弯月,而我的恋人,不知现在在何处?

4)那么你们考虑一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概括他此时的心境? 明确:孤独、寂寞、 忧伤。 (板书:孤独)以凄凉的景色写凄切孤独的心情。

5)“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情景是实写吗?

明确:虚写,“念”字译成”想到”,因此“念”字之后都为虚写,之前都为实写。 (教师布置男生诵读词的下阙)

四、分析这全词的写作手法

1、白 描 手 法

2、融 情 于 景

3、虚 实 相 生

五、总结:学诗要多读读多悟多品,通过读悟品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才能真正地把握诗的内涵。下面请同学们在放声齐读全词。体悟作者内心难舍与孤独的悲情。

对这首诗我们就悟到这里,同学们看看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的? (一学生举手示意有问题。)

师:(对举手的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吗?请说。

生38:柳永的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是消极的,为什么却能流传到今天呢?

(专家点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很有价值。它说明学生已进入了悟的深层。)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请大家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专家点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入讨论。这就是新课标提倡的课堂生成性教育。)

(学生讨论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示意发言。

生39:首先,我不同意说这首词的基调是消极的意见。因为这首词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恋人相别,不知何时相见,有这种情感是很自然的。(有学生笑)柳永的这首词正是自然地表现了这种情感,他是生活的反映,是客观的。正因为是生活的反映,又是情感的真挚的流露,所以它才有生命力。

生40:我同意生39的意见,正是因为这首词自然而真切地表达了柳永的情感,它才真实,所以它才有生命力。有生命力,它才能流传。

生38:但要知道文学作品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有思想就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很显然,这首词,写男欢女爱,缠绵悱恻,基调低沉,我还是认为属消极之作。 生41:文学作品当然有积极、消极之分,但除了积极与消极之外,有没有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文学作品的存在呢?我认为应该是有的。再说我们也不能绝对把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都说成是消极的。只要它表达的情感是真挚的、美好的,就不能说它是消极的。柳永的这首词真实地表达了一对恋人在离别时和离别后的心理活动,所以它能流传。

生38:我认为一首好诗或好词的流传的因素很多,其中内容与形式的美是主要的。这受词这两方面都做到了。内容上它表达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爱情,形式上借景抒情、委婉含蓄。

生39:这首词写的是恋人分别的情景,它表达了许多同类人的心境,因此词中反映的不仅是词作者的心理感受,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有过类似或正在经历的人的共同感受,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有点像白居易听了江面传来的琵琶声而“泪湿青衫“的原因一样,是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白居易”同时天涯沦落人“的联想,这大概就是共鸣在其作用吧。这首词之所以能流传,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热烈鼓掌)

本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篇十
《十八宋词练习》

十八、《宋词四首》练习

【雨霖铃】

一、默写《雨霖铃》作者 ,字 ,世称 ,词集《 》

二、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c )

A.凄切(qiâ) 良辰美景(chãng) 寒蝉(chán)

B.凝噎(yâ) 暮霭(ǎi) 那(nà)堪

C.经年(jīng) 今宵(xiāo) 纵有(zòng)

D.都门(dōu) 晓风(xiǎo) 兰舟催发 (fà)

2、对本词字词含义理解有误的一组是( D )

A.今宵(今夜) 长亭(路旁供人歇息的亭舍,与送别有关的景致)

B. 都门(汴京的城门) 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C.暮蔼 (傍晚的云气) 沉沉(厚重的样子)

D.纵有 (放纵) 风情(人美好的仪表举止)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阙,“阙”在文字上,指词的分

段。

B.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词的题目则根据词的内容而定,词的分段一般为上片、下片,

或称上阙、下阙,因为一曲便是一阙。

C.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而词的题目,如“赤壁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一曲终了为一阙。

D.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

关系。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所规定的。

4、下面是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

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

个字,真是力敌千钧。

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用得很好,后面用“去去”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

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去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的“念去去”;“经年”呼

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

5、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寒蝉、长亭、骤雨都是包孕情感的典型物象,。

B.渲染凄清冷落的气氛,烘托离别的惆怅和哀伤。

C.交代离别时间、地点和人物。

D.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加强艺术表现力,增强气势。

6、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写法上,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感情。

B.运用虚拟想象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

C.运用直抒胸臆手法,突出离愁别绪。

D.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动作、神态的细节进行描摹,表达离别的痛苦和缠绵。

7、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C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8、“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句话描绘的“景”是( )

A.幽静的 B.清凉的 C.凄冷的 D.明丽的

②这样的“景”表达的“情”是( )

A.凄苦的 B.烦恼的 C.恬淡的 D.空虚的

9、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句子的一句是( )

A.斜光到晓穿朱户 B.欲寄彩笺兼尺素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0、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B )

A、“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沉重、黯淡的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

愁。

B、“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突出冷落清秋时节的别离最令人痛苦。

C、“今宵酒醒何初?杨柳岸、晓风残月。”集中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诗人心中的愁怀。

D、“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更深一层的推想,

表达别离令今后的岁月惨不成欢,以突出恋人之间的深情。

三、简答题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答:

2、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

答:

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

答:

答案:1渲染了秋天凄凉阴冷的气氛:“寒蝉”在凄厉悲鸣;“骤雨”刚停,寒气袭来;悲冷弥漫。点拨:把握景物特点

2这两句用精练传神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深,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是何其尖锐,更加强化了感情的发展。点拨:

着眼于两个动态感实足的细节。

3“念”在结构上是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贯通;在内容上,“念”是眼前景与别后情的分水岭,它把实与虚巧妙地联

结起来。点拨:把握结构脉络。

比较阅读:读下面的甲乙二词,完成题。

甲(柳永《雨霖铃》)

乙(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拦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4.甲乙两首宋词长短不同,前者是 ;后者为 。

5.两首词都是写离情的,可是离别的氛围不同,甲是;

乙是

6.甲乙都写到恋人对自己男友依恋时的泪眼,;乙强化的是:

7.甲乙写离愁别绪时不同点在于:甲是

乙是:

8.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的开头都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还起了衬托的作用,前者是正面衬托,后者是反衬。

B.甲的下片是设想的情景,足见作者的想象是何等丰富;乙的下片是对恋人的叮嘱,可见

“行人”的细腻与真挚。

C.甲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丰富,他的“女友”只是配角,而乙中的“行人”则处于从属位

置。

D.甲乙均为婉约词作,甲用铺叙衍情法,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有叙事铺陈;乙用

意象烘托传情法,借景言情,情由景生。

答案:4甲是长调(慢词);乙当为小令(另一体式“转调踏莎行”为中调)。点拨:58字内为小令,59至89字为中调,90字以上是长调。

5甲是在凄清的况味里离别的:寒蝉、长亭、急雨刚停的秋天傍晚;乙是则是在风和日暖的春天里。点拨:抓住景物特点分析。

6甲重点是动作“执手”、“无语”; 乙突出了心理——柔肠寸断。点拨:从关键句入手。

7甲是直抒胸臆,乙是用比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使之形象化。点拨:结合语境判断。

8C点拨:乙中的“行人”也是抒情主人公,是主角。

【踏莎行】

一、默写《踏莎行·郴州旅舍》作者 ,字 ,号 。

二、填空:

1、秦观,字______,一字______,号______,______(朝代)词人。向来被认为是______

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是______之一。 ______是词牌名,最初是写____________的内容。这

首词选自 ______。

2、释义:

可堪: 为谁:

砌: 无重数:

三、简答题

1.读《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描绘了一幅什么样

的画面?

明确:写了夜雾笼罩下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淹

没的情景。

2、简析词作首句中“失”“迷”两个字的好处。

答:“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与朦胧,又恰切地写出了

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无寻处”埋下伏笔。(评分标准:

答出景物特点得1分,答对表达情感与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的其中一点给1分)

3、苏轼认为这首词末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好,王国维却更激赏“可

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词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示例一:赞同苏轼的观点。这两句表面上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实则

借此含蓄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原来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所以要流到远方去,可是我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或答“实则词人借以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竞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了呢?”)(解释原句表面意思并分析深层含义,2分)这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山水有情,(或答“以诘问的形式结尾,意蕴丰富”)表达了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手法和感情的分析,1分)

示例二:赞同王国维的观点。(1分)这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一个人孤独地客居旅馆,更加上此时此刻,杜鹃正阵阵悲鸣,夕阳正徐徐落下。作者借“孤馆”“春寒”“杜鹃”“夕阳”等意象,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气氛,(分析原句内容及意境,2分)作者这里用了融情于景(或答“层层铺叙、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谪居他乡的寂寞孤独和强烈的思乡情绪。(手法和感情的分析,1分)

(答出其中一种即可。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语言通顺,否则酌情扣分。如学生回答两种观点都赞成也可,但要分析到位,言之成理)

4、有人认为这首词的开头三句具有象征意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善于用典是这首词的特点之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两个典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王国维很欣赏上片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尤其是“闭”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的“砌”字用得妙,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词通过对孤馆、杜鹃、郴江等许多意象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和性格特点?

【苏幕遮】

一、默写周邦彦《苏幕遮》

二、填空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 ,号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词集《 》,又名《 》。

三、简答题

1、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请借用“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加以鉴赏分析。

“燎沉香,消溽暑”静态描写,而“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则描摹鸟声,以动态打破沉寂,顿时让画面活泼起来。此句运用拟人手法,“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 似乎能告知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的场景。一“窥”字自然把读者带入鸟儿雀跃相鸣的生动画面,营造雨后初晴,天清气朗,轻松愉快的氛围,生动而有风致。

2.“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请用80字左右描绘这幅画面

3、此句被王国维评价为“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的雨后水珠仍在,在晨光的照耀下渐渐蒸发,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4.总结上片: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5.总结下片:本词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思乡。

6、“五月渔郎相忆否?” 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是从故乡的朋友(渔郎)对自己的想念来写思乡之情,请例举以前我们学过的诗词中的相似句。简析这样构思的表现效果。

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好处:自我思念对方,设想对方思念我,构成了多重空间结构,留给人想象空间。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

7.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五月”三句写梦游。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比较《踏莎行》和《苏幕遮》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同有思乡,为什么最后情感却有那么大区别呢?这和什么因素有关?

都有思乡之情。但是《苏幕遮》是淡淡的惆怅;可是《踏莎行》却是因为遭受贬谪理想受挫无法掌控人生方向对现实不满的浓重的怨愤。

人生际遇 理想抱负

时代背景 审美情趣„„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