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的词语有哪些

| 环评师 |

【www.guakaob.com--环评师】

本的词语有哪些篇一
《基本词有哪些特点》

一、基本词有哪些特点?怎样认识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

一种语言词汇系统中的词,多达数万、数十万,这些词语,从使用功能角度看,其地位实际上是不相同的,有些词语人们非常频繁地使用,如“你、我、水、一、上、人”等,有些词很少使用,甚至一般人根本不用,例如“化学、韵母、中子、保墒”等等,有些词可以充当构词成分构成很多新词,有些词根本没有构词功能。根据词汇系统中这些词语的不同功能特点,人们一般把词汇系统中的词语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大类。 基本词汇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就是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相当稳固,很少发生变化,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在长期(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使用过程中的积淀。

基本词汇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全民常用:所谓全民常用,就是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例如像汉语中的“山、水、地、好、看、说、吃、走、头、手、电、太阳、云、眼睛、春天”,英语中的“do. make. have. people. see. sun. eye. in”等词语,都是人们在交际中经常要使用的。

第二,稳固性:所谓稳固就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一方面,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性,才能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不至于影响交际,如果基本词汇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时时要学习新的词语,那么这种交际工具使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可以说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基本词汇所记录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就是比较稳固,很少变化的,例如“人、手、山、火、水、看、好、黑、天、地”这些词语,在汉语中数千年前就存在,至今没有发生变化。当然,基本词汇的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仍然有变化,有新旧词语的替换,只是这种变化很小。

第三,有构词能力:所谓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由于基本词汇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加之使用时间又很长,非常稳固,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往往使用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这样构成的词语,给人的感觉是既熟悉又新鲜,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人们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普及开来。例如从近代开始一直到今天,以“电”为核心构成的新词,非常多,由于这些新词的构词成分都是人们熟悉的基本词语,所以意义上很容易理解,例如“电力、电动、电话、电线、电视、电流、电脑、电能”等等。

一个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往往可以同别的语素组合构成数十、数百个词语。例如“水”可以构成“水坝、水笔、水表、水兵、水彩、水草、水产、水车、水池、水利、水力、水平、水灾、水货、水火、水库、水渠、水源、水准、水藻、水战、水塔、水性、水仙、水路、水田、白水、氨水、汽水、泉水、反水、放水、汗水、海水、流水、墨水、重水、山水、死水、外水、油水、缩水、口水、胶水、水墨画、水银灯、水蒸气、潜水艇、热水器、下水道、落水狗、抽水机、水落石出、水泄不通、水涨船高、万水千山、顺水推舟、混水摸鱼、萍水相逢、饮水思源、杯水车薪、水滴石穿、车水马龙、洪水猛兽、山重水复、山清水秀、望穿秋水、如鱼得水、一衣带水、落花流水”等等。其他像“人、地、工、心、木、外、子、之、下、生、光”等,构成的词语也非常多。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这样一些构词能力极强的基本词汇,所以基本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础。 当然,说基本词汇具有构成能力,是就其主要部分而言的,有些基本词没有构成能力,例如汉语中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如“吗、啊、哟、的、地、了”,表示指称的代词如“你、我、他”等就没有构成能力,同时,单音节的基本词比多音节的基本词构词能力强,例如“春”可以构成“春天、春花、春雨、春风、春分、春耕、春光、春联、春梦、立春、初春、阳春、暮春、新春、青春、怀春”等,而同样意义的“春天”就没有构成能力。相反,个别有构词能力的词,不一定就是基本词,例如“原子”可以构成“原子弹、原子核、原

子堆、原子能、原子团、原子钟、原子价、原子量、氧原子、氢原子”等等,但“原子”不能算是基本词。 因此,所有的基本词汇都具有全民常用性和稳固性特点,大部分具有具有构词能力。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二、如何理解词的词汇意义

词的词汇意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词义在语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词的构成要素。任何一个词,都是有一定的语音形式的,也要有一定的意义内容,词义就是由一定的语音形式承载的意义内容,就是一个词的意义。语言之所以能够用词来表达概念,运用词语组成词组、组成长长短短的句子表达思想和感情,传递各种信息,使人们的交际和思维成为可能,关键就在于语言所使用的符号单位词具有意义。因此可以这样说,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

词义反映客观世界,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词义的产生又同人们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成果。正因为词义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结果,所以词义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一方面词义是在此基础上带上人们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即词义包含着人的认识和态度评价。因此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两个方面。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词义的附加色彩就是词义中除了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并非所有的词都具有附加色彩,像词义的褒贬、词义的风格等都属于词义的附加色彩。词义的评价色彩虽然有其主观因素,但也具有社会性,不是指个人可以任意赋予一个词义不同的评价色彩,只有在选择运用的时候可以体现你的评价态度,当你说一个女人“珠圆玉润”时是赞赏,而说对方“肥胖”是讥讽揶揄。有些词义没有固定的某种倾向的评价意义,用在一定场合就产生了评价,许多比喻就是这样构成的,如“她是蛇”、“他像个木头”、“他稳如泰山”、“解放军是钢铁长城”;又如用“爪子、蹄子”指人,用“肥”指人。这种评价意义是临时的,不是词本身固有的,离开了特定的环境,评价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庄重严肃”是真情夸奖,“道貌岸然”是无情批判,说一个人只有一只眼为“独眼龙”、“独具慧眼”含有一种嘲笑态度。又如“团结”和“勾结”,理性意义都是指不同的势力联合起来,而它们的感情色彩不同,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又如“爸爸”和“父亲”,前者是口语,后者是书面语,比较庄重;又如词义的形象色彩:续弦-再婚。

比起理性意义来,附加色彩由于具有十分突出的主观因素,因此其意义容易变化,例如“喽罗、爪牙、吹嘘、诽谤”等古代是褒义的,今天变成贬义的了,“后来居上”是过去贬义的,今天变为褒义的了。很多中性色彩的词如“小鞋、后门、勾心斗角”等变成了贬义。“先生、太太、地主、资本家”今天的贬义色彩不那么明显了,“小姐”在今天则是经历了从褒到贬再到褒再到贬的有趣过程,这可以说是附加色彩易变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所以,词义虽然来源于客观,但包含了人的认识和态度,包含了主观的因素,语言中有许多反映同一个客观现象的词语,就是因为它们包含有不同的主观态度评价,因而在使用上有了区别。这种区别,往往体现在修辞方面,体现在语言的社会性方面。例如失去生命这样的意义,汉语中就有“死、逝世、去世、牺牲、就义、殉职、捐躯、殉国、阵亡、坐化、羽化、完蛋、呜呼哀哉、蹬腿、上西天、见阎王”等表达。这些词,就其理性意义来看,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的,有的,都是附加色彩的差异。

正是因为词义实际上包含了人们的主观认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语言中会有

“天堂、地狱、上帝、玉皇大帝、雷公、王母娘娘、阎王、小鬼、夜叉、妖怪”这些词了,这些词义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现实不存在的事物,是对现实的歪曲的错误的反映,完全是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的,是主观臆造的,这同古人认识水平的局限性有关,其形成仍然具有客观基础。今天我们运用这些词,大多是用于比喻,而不是古人那样真正用于指代虚拟的世界事物。

三、如何理解认识词义的概括性

语言链条上可以拆装的单位,最重要的是词。在聚合关系中我们看到,掌握了一条组合规则,我们可以通过联想,通过语言单位的聚合关系,可以替换生成无限多的句子来。现在我们从微观的角度,看看这些能够替换的单位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一个同样的词,可以用来指称现实社会中的许许多多的同类的事物?为什么客观现实现象如此纷繁复杂,而语言的词汇系统却轻松地就把它们给简化了呢?词义与现实现象是怎样联系的呢?词义是怎样反映现实的呢?这是我们需要探讨和认识的问题。

词义反映现实,不是像我们照镜子那样直接反映客观事物,而是经过对同类事物的特征的分析、综合、归纳把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抽象概括出来,进行归类,形成概念,再结合一定的语音形式反映出来,形成词义。

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每个词,无论它所指称的范围有多大,它都是具有概括性的,“任何词都已经是在概括”,都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个别特征。例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不是表示具体的红苹果、黄苹果、绿苹果、甜苹果、酸苹果、大苹果、小苹果,而是对各种各样类别(各种颜色、各种色彩、各种形状、各种味道、各个品种、各个产地……)的苹果的共同特征的概括,尽管现实世界中绝没有两个苹果是完全一样的。又如“人”,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人,如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甚至也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类人,如中国人、外国人、古代人、现代人、白人、黑人、好人、坏人……“人”古今中外所有人的共同特征的概括。例如“从大路上急匆匆走来一个人”、“桥上站着一个人”、“操场上有个人”中的人,由于没有任何修饰限制,可以泛指任何一个人。语言中的词,即令是专有名词,也是在概括。如“鲁迅”是对少年鲁迅、中年鲁迅、医生鲁迅、教师鲁迅、文学家鲁迅、政治家鲁迅等的概括。

词义的概括性是人类抽象思维活动的成果,也是认识活动的必然要求,是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必然要求,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客观现实事物,多得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可能每个具体事物都有个单独的意义来指称,那样的结果是语言中的词将多得无法统计,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掌握语言,语言也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正是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人类才能运用语言中数量有限的词语表达客观世界纷繁复杂、不可胜数的事物,时语言成为我们能够掌握的有效的交际工具。由于词义经过了高度的概括,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指称同类事物中的任何一个,例如“苹果”,我们舍弃了它的具体特征,如它的色彩、味道、形状等等,这些在交际中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能同“梨子、桃子、李子、杏子”等水果区别开来,这就可以了。所以词义的概括性把纷繁的客观现实现象化简了,获得了以繁驭简的功效。而当我们要描述一个对象的具体特征时,我们可以使用修饰限制语,使其指称的范围缩小,例如“大苹果、甜苹果、酸苹果、新摘的苹果、别人送的苹果”等。

当然,词义具有概括性,但每个从所概括的范围大小是不一样的,有的概括范围大,有的概括范围小,而这里的大小是具有相对性的,例如“红苹果”比“红香蕉苹果”范围大,“苹果”比“红苹果”概括范围大,“水果”又比“苹果”概括的范围大,它连“桃子”、“梨子”之类的词都概括了。又如“汽车”比“轿车、卡车、货车、人力车”概括范围大,但比起“车”来,它的概

括范围又小多了,因为“车”还概括了像“火车、坦克、电车、专车、牛车、马车、缆车、风车”等,“车”比起交通工具来,其范围又要小得多。世界上概括范围最大的词,大概要数“物质”了,除了人的精神现象,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物质来概括。不管概括范围大小,每个词都在概括,这是毫无疑问的。由于经历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所以对具体的词义的认识,每个人是不完全一样的,例如“苹果”,没见过苹果和见过苹果图片的人的理解不同,见过图片和吃过苹果的人的认识理解又不一样。又如“上海”,仅见过图片的人和去过上海的人对上海内涵的的认识理解可以说有很大的差别,有很多细节方面的差别,但人们都理解了上海这个词的意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词义的确是在概括,它忽略了很多具体的细节性的东西。 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在词义具有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三个方面,这是词义概括性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词义的概括性。

1.词义的一般性 所谓一般,就是普遍,就是共同,就是共性。所以,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比如我们说“灯”,它指的是照明用具,没有具体指明什么灯,这里反映的是就是事物的共性。当然,在具体的语句中,每个词的意义都是具体的有所指的。比如“我们”、“图书馆”、“今天”这些词,其意义反映的是共性的东西,一般性的东西,没有具体的指称对象,离开具体的语境,我们单说“图书馆”,不知道指的是哪个图书馆,可是如果在一定语境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们今天在图书馆见面”,那么其中的“我们”、“今天”、“图书馆”这些词的所指就非常明确了。其他人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说“今天我们在图书馆见面”,只是指称的具体对象变了。这就是词义的一般性的作用。如果一个词义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指称范围非常小,那就不能这样用。例如“北京图书馆”,就不能这样使用。

词义的一般性特点并不影响人们对词语的运用,一方面,如上所说,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是有具体的指称对象的,具有指称意义,所以在语境中,在句子中,词义往往又从一般性变成了具体的、特殊的了。词义的一般性正是通过这些千千万万的个别性体现出来的。另一方面,要用一般性的词义表达特殊性的对象时,我们可以使用修饰语,扩大其内涵而缩小其外延,例如“鲁迅-少年鲁迅-中年鲁迅-壮年鲁迅”、“鲁迅-文学家鲁迅-诗人鲁迅-散文作家鲁迅-作家鲁迅”、“鲁迅-政治家鲁迅-革命家鲁迅-敢于向统治阶级宣战的鲁迅”、“鲁迅-穿长衫的鲁迅-留胡子的鲁迅-留慈须的鲁迅”等等。

2.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是概括反映客观对象的,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反映,因此这就决定了词义具有模糊性特点。词义的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词义的模糊性特征尤其突出地反映在形容词和副词上,很多词,我们可以描述它的词义,可是我们无法给它和另外一个相对立的词划定一个分明的界限,例如“大-小、高-低、多-少、轻-重、咸-淡、好-坏、早-晚、快-慢、冷-温-热、老-中-青”等词的意义,它们的义界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客观标准,这些词的外延是不确定的,因而反映这些概念的词也就具有了模糊性。我们虽然不能给这些词义划出截然分明的界限,但我们可以划分出一个大致的范围,使之与别的概念区别开来。比如“老年”,人们一般以退休年龄即60岁为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为的界限,那么单是概括年龄层次的词语就有可能数不胜数,例如58、59、60、61、62、63等等,而且59岁又10个月呢,又8个月呢,3个月呢,怎么办,统统都要有个词去记录,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又如时间,汉族人分别概括为“凌晨、清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夜晚、深夜”等,这虽然是非常粗略的划分,但它已经可以满足我们交际的需要了,假如为了词义的确切而每时每分每秒都用一个词记录,照此推论别的现象,那词语的海洋将真是浩瀚无边了。可见,词义的模糊性也有效地简化了词汇系统。

词义的模糊性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民族的语言比较来观察。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多样,不同民族的人基于自己的认识,因此不同语言中词义范围划分就不一致,划分界限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例如汉语的“青色、黛色、果绿、翠绿、墨绿”在英语中就不同,互相没有对应关系,没有可以直接对译的词。又如爱斯基摩人长年累月生活在雪域,终年离不开雪,他们对雪观察细致入微,所以其语言中有许许多多表示雪的各种形状的词语;骆驼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阿拉伯语中有表示各种类型的骆驼的词语;马在汉民族历史上也发挥过重大作用,而且至今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关于马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也非常丰富,《说文解字》收录了120个与马有关的字,表示不同年龄、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等的马,今天,这些词大部分已经不用,正在使用的词语,很多已经失去了原意。所以词义的模糊与否,划分的范围大小不同民族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同一语言不同时期的划分也是有差别的。

为什么词义会有模糊性特点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因为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比如像时间,就完全是一个无所谓头尾的连续体,对“早晨”的时间范围,我国东方人北京、上海与我国西部如拉萨、乌鲁木齐,是完全不同的。又如我们确定的13级风力,其实本身也没有什么界限,都是人为规定的,以便把握其特点。下面是13级风级表(引自《现代汉语词典》),期间的风速也不是一个确定的点,而是确定在一定范围内,至于海面情况、地面情况的描写,就更加模糊了。 风力 等级 风速 (米 /秒) 海面情况 地面情况 0 0-0.2 静。 静烟直上。 1 0.3-1.5 渔船略觉摇动。 烟能表示方向。 2 1.6-3.3 渔船张帆时,可以随风移动,每小时2-3千米。 人的脸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旗子开始飘动。 3 3.4-5.4 渔船渐觉簸动,随风移动,每小时5-6千米。 树叶和很细的树枝摇动不息,旗子展开。 4 5.5-7.9 渔船满帆时,船身向一侧倾斜。 能吹起地面的灰尘和纸张,小树枝摇动。 5 8.0-10.7 渔船缩帆(即收去帆的一部分)。 有叶的小树摇摆,内陆的水面有小波。 6 10.8-13.8 渔船加倍缩帆,捕鱼须注意风险。 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困难。 7 13.9-17.1 渔船停息港中,在海面上的渔船应下锚。 全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8 17.2-20.7 近港的渔船都应停留在港内不出来。 折毁小树枝,迎风步行感到阻力很大。 9 20.8-24.4 机帆船航行困难。 烟囱顶部和平瓦移动,小房子被破坏。 10 24.5-28.4 机帆船航行很危险。 陆地上少见。能把树木拔起或把建筑物摧毁。 11 28.5-32.6 机帆船遇到这种风极危险。 陆地上很少见。有则必有严重灾害。 12 大于32.6 海浪滔天。 陆地上绝少见。摧毁力极大。

另一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例如“大-小、多-少、长-短、好-坏、冷-热、咸-淡、明-暗”等等,放在某一客观对象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标准。无怪乎有人说,“我们能分清好坏,但是我们分不清好和坏的界线”。这种分不清主要是因为词义的模糊性造成的。例如身高的标准,认为男子高的,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标准不一样,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标准也不一样,但不同的人在其心目中总是有一个大致的标准的。所以词义的划分是有相对性的,其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又如“快”与“慢”的界限不好确定,但“马比人快、汽车比马快、火车比汽车快,飞机比火车快,火箭比飞机快”,这里的快相对而言又是清晰的。

词义的模糊性还表现在不同的语言中词义的范围划分不一致,例如汉语中表示“绿”这一意义的词有近二十个,如“青”、“黛绿”、“墨绿”、“果绿”、“翠绿”、“嫩绿”等词,把“绿”分解得相当细致生动,但在英语中却没有可直接对译的词,只能用词组翻译。像这些表示颜

本的词语有哪些篇二
《基本词汇有哪些特点?分别举例说明。》

1. 基本词汇有哪些特点?分别举例说明。

答:基本词汇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全民常用,所谓全民常用,就是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第二,稳固性,所谓稳固性就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一方面,词汇系统中的基本词汇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性,才能便于人们学习和使用,不至于影响交际,如果基本词汇时时刻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时时要学习新的词语,那么这种交际工具使用起来就不方便了,所以可以说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基本词汇所记录的客观对象或观念,本身就是比较稳固,很少变化的,当然,基本词汇 的稳固性是相对而言的,其实仍然有变化,有新旧词语的替换,只是这种变化很小。第三,有构词能力,所谓有构词能力,就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由于基本词汇具有使用上的普遍性,加之使用时间又很长,非常稳固,影响很大,所以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往往使用基本词汇作为构词要素。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2.. 什么是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指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反映,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词义的概括性特定具体表现在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三个方面。

3. 语言发展变化有哪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答:语言发展变化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的发展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系统内部的组成部分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

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下子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的促使语言发生变化发。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所以语汇对社会的发展反映最灵敏,变化比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稳定的多。它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语音不会随着词汇的迅速发展而发生系统的变化。语法是组织语言材料的结构规则,旧词的消失不会对结构规则带来影响。语法发展速度是很缓慢的,它的稳固性甚至比语音还要强。

4.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发展速度不一样,其中词汇变化最快;二是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

语言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中,词汇的变化最迅速,这是因为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也最灵敏,社会的变化,现实现象的产生与消失,随时都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

由于各地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导致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出不平衡性的特点。

本的词语有哪些篇三
《词组的结构类型有哪些》

词组的结构类型有哪些

一 词组概况

词组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义搭配关系和语法结构规则组合起来的语法单位。任意两个词接合起来并不一定就能构成词组,例如“他们”和“已经”接合成的“他们已经”就不是一个词组,而“已经”和“出发”组合成的“已经出发”是一个词组。“他们”和“出发”可以组合成“他们出发”这个词组。词和词组合成词组要受语义搭配关系和语法结构规则的制约。词组又叫短语,但短语其实不一定短”,因此我们仍用词组这个名称。词组是介于词和句子之间的语法单位。词组和词一样都是备用单位、静态单位,是造句 的材料,其整体功能往往相当于一个词;词组和句子都是由词组合而成的结构体,各种句法结构到词组一级已基本齐备。词组在汉语语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词组的描写既可以验证、深化对于词类的认识,又为句子的结构分析奠定了基础。

词组和句子尽管在结构形式上有许多相同点,但毕竟是处在不同平面上性质不同的语言单位,句子是语言的动态单位(即使用单位)。词组没有句子所具有的语气、语调、各种独立成分,不能自由地变式、省略。也不像句子那样同现实语境直接联系,具有丰富的语用含义。

因此,词组分析不能代替句子分析,而最终是为句子分析服务的。认为汉语语法研究应以词组为“本位”,忽视词组和句子的区别的观点是片面的。词组作为结构体是由直接成分组成的。多数词组一次只能划分出两个直接成分,例如“人民公仆”、“讨论这个问题”叫二合词组,少数词组一次可以划分出两个以上的直接

成分,例如“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躺在床上 蒙着被子哭”,叫多合词组。由词充当直接成分的词组叫做简单词组,由词组充当直接成分的词组叫做复杂词组,复杂词组是简单词组扩展的结果。例如“他们出发”可以扩展为“他们 已经 出发”。简单词组是最基本的词组,可以由实词和实词组合而成,也可以由实词的和虚词组成。虚词在词组中有的做直接成分,例如“从上海”、“漂亮的”,也有的不做直接成分,例如“老张和老王”、“伟大的祖国”。简单词组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察:第一是直接成分的类,第二是直接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第三是整个词组的功能类别。例如“认真学习”这个词组,从三个角度观察的结果分别是“形+动”、“偏正关系”、“动词性词组”。有两种角度都属于结构的考察,后一种角度属于功能的考察。词组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换言之,后一种角度的考察是建立在前两种考察的基础之上的,是由前两种考察推知的。

二 词组的结构分类

词组的结构分类是按照内部的结构关系进行的分类,不过,其中有以结构关系命名的,也有以特定的标志词命名的。

(一)主谓词组分为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语部分回答或表示“什么、谁”之类的问题,是陈述的对象,谓语部分回答或表示“怎么样、是什么、做什么”之类的问题,对主语部分加 以陈述。例如:

①火车开了(名+动)

②阳光灿烂(名+形)

③今天星期天(名+名)

④劳动积极(动+形)

⑤花儿朵朵(名+里)

⑥三毛一斤(数量+数量)

主谓关系是被陈述与陈述的关系,至于直接成分的类则有多种搭配类型,以上的例子也还没有完全列举穷尽。

(二)动宾词组分为动词和宾语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后一部分表示与动作发生关联的事物,也就是动作支配关涉的对象,回答“什么、谁、哪儿”等问题。例如:

①发现真理(动+名)

②显得精神(动+形)

③支持我们(动+代)

④害怕批评(动+动)

⑤来了客人(动+名)

⑥端正态度(动+名)

词组知识二(转)(2009-11-28 16:37:55)

标签:中心语 动词性 联合词组 教育 分类: 理论研讨

(三)偏正词组 可分为以下两种词组:

1 定中词组 分为定语和中心语两部分。

中心语多为名词性成分,定语是对中心语进行修饰的,回答“谁的、什么样的、什么时候的、哪儿的、多少”之类的问题。例如:

①木头桌子(名+名)

②北京的故事(名+名)

③飞驰的汽车(动+名)

④敌人的撤退(名+动)

⑤他们的勇敢(代+形)

⑥晴朗的天空(形+名)

2 状中词组分为状语和中心语两部分。中心语多为动词性、形容词性成分;状语是

对中心语进行修饰的,回答“怎么、怎样、怎么样、为什么、多么、何时、何地”之类的问题。例如:

①认真处理(形+动)

②批判地继承(动+动)

③明天到达(名+动)

④非常积极(副+形)

⑤忽然离开(副+动)

⑥已经三年(副+数量)

本的词语有哪些篇四
《《现代汉语八百词》是一本好词典》

《现代汉语八百词》是一本好词典

王 还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工作,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有三十年历史。直到现在这门学科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仿佛还没有被承认是一门科学。索性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语言研究工作者)发现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来教,为深入挖掘汉语的内在规律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其有效程度似乎是把汉语作为本族语来教所不能及的。但是我们在这方面具体的挖掘工作做的实在太少了。尤其令人感到内疚的,是近二十年来,国外这一行有了很大进展,研究工作比国内做得多。我们如不奋起直追,就要落在后面了。作为汉语的故乡的汉语教师和语言工作者们恐怕都是不会甘心的吧!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扎扎实实地作一些有利于汉语教学的具体工作。《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的出版,就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虽然词数只有八百,却是第一部讲汉语词的用法的词典。汉语词典从来没有讲过词的用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少数词稍微讲了一点用法,但是还是不多,对非汉族人学汉语还远远不够用。《八百词》就不同了。八百词中大部分是讲得详尽,挖掘得比较深的。其中有讲得不多的,因为是无须多讲的,而寥寥几句,却击中要害。不论多还是少,都是对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来学的人很有帮助的。其中的讲解,有不少是其他汉语词典从未提到过的。

因为它是第一部这样的词典,它也就没有什么可遵循或必须遵循的格式。我们可以说它是一本不拘形式而在实用上下功夫的词典。这一点首先就体现在它的选词上。《八百词》不拘泥于虚词实词,凡是编者认为值得讲的,就讲。结果,所选的都是普通话中极为常用,但对非汉族人说来,用起来并不容易的那些词。有些是说汉语的人整天挂在嘴边,平日对它们从未加以思索的,不起眼的词,诸如“好、很、来、去、多、这、那、是”等。一般人大约从来也没想过,在这些词上还有如许文章可做。而《八百词》却在这些词上做出了有用的文章,也就是说,对非汉族人掌握这些词,是很解决问题的。至于是否还有些词该选而未选,不该选而又选了,这是次要的问题。只要绝大多数是选得好、讲得好的,这就是一本好词典,有用的词典。我想许多学汉语的外国人会同意《八百词》是一本有用的词典的。

《八百词》的实用价值还体现在正文前面的现代汉语语法要点,简单扼要地介绍了汉语的特点和语法体系,和后面的附录。量词从来是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一个名词量词配合表当然是受欢迎的。至于形容词生动形式表的实用性,非汉族人必然深有体会。

当然,《八百词》的使用价值还是在词典的正文上。《八百词》中数量最大的是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其次是动词、然后就是方位词、形容词、指代词、助词、前后缀等。对于这些词的解释,《八百词》按照各类词、甚至各个词的特点,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解释。试以动词为例。“来、去、放、说”几个中,“来”和“去”是一类。它们的意义和它们用在哪些词前、词后有关系。因之一方面讲意义,一方面以公式形式来表示和各种词或短语的组合。“来”和“去”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作趋向补语,而尤其有用而不容易掌握的是它们的各种不同的引申意义。正文中都一一说明。“来”又不同于“去”,“来”有时是助词,作另一项加以解释。“放”是另一种动词,主要是“放”有各种不同的含义,共归纳为九种。这个词的解释就没有用什么公式。它的“动趋”部分很长,都是些很有用的引申用法。“说”又是一种写法。在第一个义项:“用言语表达意思”下,按不同的宾语分为五项,是有独到见解的。至于虚词,更是各有千秋。

“很”是写得全面细致的程度副词。不但说明了它能修饰哪些词,哪些短语。而且指出哪些词不能受“很”修饰。尤其最后指出哪些否定形式可以受“很”修饰,哪些不能。这种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用法,对非汉族人,尤其外国人,是非常有帮助的。“很”还能修饰“有

几个钱”、“有两下子”之类的短语。这里“很”不读轻声。“很”是唯一可以修饰这类短语的副词。“很”的应用范围恐怕是程度副词中最广泛的了。受到《八百词》的重视是很自然的。

“即使”分析为三种情况,是符合实际的。不是对大量例句资料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是不可能得出这三条中肯的规律的。

在解释“的、地”时,用大量篇幅解释什么时候必用“的、地”什么时候可用可不用,什么时候必不用,而这正是这两个助词的关键所在。

“往往”和“所有”的讲法是把重点放在与近义词的比较上。“往往”与“常常”比,“所有”与“一切”比,而这正是抓住了要害。

另外,在各种不同的讲解之中有时有些精辟的独到见解,使人叹服,例如在“下”作趋向补语,第3项:动+下+名(处所)中,指出名词指高处时,动词和“下”中间可以加“得、不”,而名词指低处时,不能加“得、不”。在量词“对”下面的“注意”中指出,由相同的两部分连在一起的单件物品,不能用“对”。这对外国人说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至少说英语的人往往用“对”作这些物品名称的量词。在“了”中指出同一句子中既有“不”,又有“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改变原来计划,因而是属新情况的,如“明天不休息了”;另一种是假设的否定:“事情不讲清楚了不行。”既有“别”又有“了”的句子也是两种情况:“(别+动)+了”和“别+(动+了)”“你喝了不少了,别喝了。”和“这酒是给老白的,你别喝了。”

《八百词》这类优点比较多,无法一一指出。最后,我想指出《八百词》的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优点:例子好。例子第一就好在极少——如果不是没有——错的例子。所谓错的例子就是例子中要说明的词在这例子中的意思并不是它要说明的意思,而是另一个意思。在撰写上万个例子中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例子第二就好在都是比较规范的普通话,而且简单明了,没有任何费解的地方。短语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句子。例子第三就好在活泼自然,有时还有点幽默。不是那种一听就是专门造出来作例句的句子。《八百词》有许多我认为很精彩的例句,例如:

你去得不是时候。 这一来我们都去了一层顾虑。 把手放下,别老举着。

甚至有“集体”例子都很好的,例如“算”的例子。

优点谈完了,总得谈点不足之处,不然似乎不够全面。我以为《八百词》有下面的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很”写得特别细致,就想到是否应把所有的程度副词横着比较一下。究竟哪些形容词、动词是可以受所有程度副词修饰的,又有哪些是只受某些副词修饰,而不能受另一些修饰的。还有,这些程度副词都有一个修饰否定形式的问题 。是否所有的这些副词都能修饰同样的否定形式呢?为什么某些否定形式受程度副词修饰,而另一些不行?从这里面可能找到一些关于“不”的规律,可以用来丰富否定副词“不”的内容。

“巴不得”的定义是“迫切盼望”。“恨不得”的定义是“表示急切地盼望做成某事”。二者确实很像,而且《八百词》对二者作了比较。这样一来,这两个动词似乎意思一样,只是在和其他词语结合时有所不同。其实,用这两个词的场合完全不同。“巴不得”是表示人的真实愿望:“他巴不得你大闹一场,好证实他给你造的谣言。”“恨不得”常常不是人的真实愿望,而是用来说明一种极端的心情:“当时实在把我弄得很窘,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对朋友他恨不得把心都掏出来。”这里只是用夸张的说法,极言其窘态或对朋友的热心。 “后悔”在用法上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后面的短语是否定的,那就只有

这一个说法:“我后悔没能及时帮助他。”“他后悔没把动身的日期告诉她。”如果后面的短语是肯定的,就可以有两种说法,而意思一样:“后悔来的太晚”或“后悔不该来得太晚,”“我后悔跟他吵架”或“我后悔不该跟他吵架。”而且,更多的使用“不该”。

“明明”的定义是“表示显然这样。用‘明明’的小句前或后常有反问或表示转折的小句。”按照这个说法,一个外国人完全可以作出下面这样的句子来:“明明是他错了,可是我原谅了他。”“他明明忘了,可是后来又想起来了。”我认为“明明”是强调事情的真实性,但必然是在发生了另一情况似乎否定了那真实性时,才用“明明”。前后的反问或表示转折的小句往往就是说明这情况的。

对外国人,至少对说英语的人来说,在讲解“它”的时候,最好能点明:极少作动词的宾语。这种时候,总是省掉的:“昨天买了本小说,晚上就看完了。”“当时我写完那封信就寄了。”“这事很重要,你得好好想想。”

3 在“头”1项的例子中有“砖~”,注明不读轻声。(这可以算另一个错的例子吧。)这

“头”是不读轻声,因为它和前面那些“头”不一样,是表示事物的残余部分的“头儿”,和“布头儿、铅笔头儿、蜡头儿”是一类。北京人管整块的砖叫“砖”,只有破碎的砖才叫“砖头”,如“砖头瓦块儿”。不知为什么,《八百词》没有交代“头”的这个用法。

在“有点儿”里b)项是这样解释的:“有点儿+不+形/动。形容词、动词多半是积极意义的或褒义的。”与其这样说,不如说“不+形/动多半是消极意义的或贬义的。”因为严格说来,上面的公式应该是“有点儿+(不+形/动)而不是(有点儿+不)+形/动,”也就是说,b)项就是a)项,只是其中的形/动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现罢了。

最后我认为《八百词》的一个缺点是没有一个按音序排列的目录。我想来想去,不知为什么。后来猛然想起,因为这是本词典,而词典自然是没有目录的。但是如果彻底摆脱形式主义,就会想到这八百词究竟是汉语词汇中极小一部分。用词典的人很难断定究竟哪些词是被幸运地选中的。如果前面有个目录,读者就方便多了。《八百词》只在这一点上拘泥于形式,而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减少了那么一点点的方便,可见形式主义不是好东西。

原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

本的词语有哪些篇五
《关联词语有哪些》

关联词语有哪些

1并列句

概念: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并列关系的分句组成,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几种情况。 例句: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关联词:又……又……、既……又……、 既……也……

一边……一边……、一面……一面…… 一会儿……一会儿……、那么……那么……、 是……也是……、不是……而是……、 不是……是……、是……不是……、 也、又、还、同时

2承接句

概念: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例句: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关联词:最初……后来……、先……接着…… 便、又、才、就、于是、接着、然后、

3递进句

概念: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分句在意思上比前一分句更近一层。 例句: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关联词:不但(不仅)……而且……、不但(不仅)……还……

更、而且、并且、甚至、况且

4选择句

概念: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

例句: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关联词:不是……就是……、或者……或者…… 是……还是……、要么……要么…… 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 或、或者、还是

5转折句

概念: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例句: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关联词:虽然……但是……、尽管……可是…… ……然而……、……却……等 但是、但、可是、然而

6假设句

概念:表示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的复句,其中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结果。 ①假设与结果相一致

例句: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关联词:如果……就……、假如……就…… 要是……那么…… 就、要、便、那么 ②结果不与假设一致

例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关联词:即使……也……、即便……也…… 哪怕……也…… 纵然、纵使

7条件句

概念:表示条件与结果关系的复句,其中一个复句提出一种假设的情况作条件,另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例句: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关联词:只要……就……、只有……才…… 无论(不管、不论)……也(都)…… 凡是……都……、除非……才……

8因果句

概念:表示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的复句,其中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说明结果。 例句: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关联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那就(就、便)……

1、并列关系

……又……又…… ……一面……一面…… ……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既然……那么……

2、 承接关系

……一……就…… ……首先……然后…… ……便…… ……于是…… ……才…… ……接着……

3、递进 关系

……不仅……而且…… ……不但……还……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

4、选择 关系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宁可……也不…… ……还是……

5、 转折 关系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6、假设 关系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么……

7、条件 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8、因果 关系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本的词语有哪些篇六
《什么是词》

什么是词?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刚刚接触词的时候很多同学非常困惑,为什么一首词的标题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前面的一部分“沁园春”被称为词牌名,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和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而后一部分“雪”才和词的主旨有一定的关联。那么词的标题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大致搞清楚什么是词以及什么是词牌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最初,词又被称为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等。从词的许多别名可以窥见词与诗及音乐的不解之缘。事实上,对于词的具体来源各家学说解释不尽相同,有人认为词是乐府民歌的变种,有人认为词是唐代律诗、绝句的后裔。无论学界如何争论,词由俗到雅,由民间步入文坛的发展历程是不可否认的。这就可以肯定,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民间歌谣及当时盛极一时的律诗、绝句的影响。就如诗最初是合乐而歌一样,词在发展初期也是配乐演唱的。填词一般是按照某种曲调的乐谱填制歌词。而曲调的名称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就叫做“词牌”,也叫“词调”。在唐宋时代,词牌名有许多来源,有的来自西域音乐,有的是乐工歌妓或词人自创的。例如《菩萨蛮》词调的由来,传说是由于唐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了一些个美貌的女子,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象菩萨,因此教坊谱成了《菩萨蛮曲》。后人依这个曲子填的词很多,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等。既然填词须合音律,可以想见,唐宋时期,填词的文人大都精通音律,像我们熟悉的柳永,李清照等人,不仅文采飞扬,而且曾经自创了许多婉而动听的曲调,难怪他们的词作至今读来犹有回肠荡气,余音绕梁的音乐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的格律逐步成熟,格式也逐渐固定下来,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依据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前人将词分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人主张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人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这和我们今人的歌曲分几段来唱有点相似,不过古人填词时更加灵活罢了。

词的格式和格律的规范化就使得许多文人可以渐渐脱离乐谱而仅依照某个词牌所形成的固定的格律来填词,从而使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堪与诗媲美的文学

形式。

那么词的词牌名和词的题旨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懂点音乐的朋友都知道,一首乐曲一旦谱成,它的基调就基本定型了,或激昂,或舒缓,或柔婉。填词的道理也是一样。无论你要抒情还是状物,你都无法改变词牌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词人在填词之前,一定得选择与自己表情达意相一致的曲调(即词牌)。这样说来,一首好词,无论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有无关联,词牌所蕴育的意趣和情调与词人的感情和心境肯定是一直致的。比如,有学者研究发现,小令《浪淘沙》音调激越,用之怀古抚今,最为适当。《烷溪沙》与《蝶恋花》则音节和婉,宜写情,亦宜写景。可见,古代词人欲填词,必先将许多词牌的韵律风格烂熟于胸,不然的话,肯定会使写出的词滞塞难读,贻笑大方。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有许多精通音律的词人,他们或者自创新词,或者因循词牌的本义填词,这就使得许许多多的词词牌名就是词的题目。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夫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等等。这种情况下词人通常在词牌下注明“本意”二字,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绝大多数情况下,词牌名和词的题旨没有任何联系。这时,作者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唐人之词,必缘题作曲,故词旨多与调名相符,宋人因调填词,词旨多与题不合”。可见,越到后来,词牌和词题的关系越疏远。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不过,无论词调和词的内容如何疏远,文情和曲情不和谐的,肯定不是好词。

下面以《如梦令》为例,进行分析。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五代时后唐庄宗创作。后苏轼改为《如梦令》,盖后唐庄宗词内有“如梦。如梦”叠句之故。又名《宴桃源》、《比梅》。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句叠韵。全词由六言句及叠句组成。其六言句虽然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但总是以“平仄仄平平仄”格式为宜,尤其是最后一句。 词谱:

+仄+平平仄,+仄+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韵)。平仄(韵)。平仄(叠句叠韵)。+仄仄平平仄(韵)。

注:+处为可平可仄。

例词:

如梦令 春景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识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诚邀大家来试着练习一下,不要觉得写不出来,静下来,大家都试一试,没有好坏之分,自己写出来的就是最好的,可以愉悦心情这是最重要的!大家可以互相切磋,互相和词,以近交流!

本的词语有哪些篇七
《表示看的词语有哪些》

表示看的词语有哪些

瞅,窥,瞄,望,注视,凝视,张望,眺,鸟瞰,俯视。。。。

表示已经看到(看见)

表示向四周看(环视)(环顾)

表示向下看(俯视)(鸟瞰)

表示向远处看(远望)(远眺)

表示向上看(仰望)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视)(端详)

表示粗略的看(浏览)

表示偷偷地看(窥视)

表示看不起地看(轻视)(蔑视)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看护)(照看)

表示生气地看(怒视)(瞪)

表示斜眼看(瞥)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表示上级查看(视察)

表示仔细地看(观察)

表示回过头看(回眸)

表示注意地看(注视)

其他表示看的词语:瞧 瞅 瞄 盯 眺望 瞻仰 俯视 打量 欣赏 环视 偷窥 窥视 注视 张望注视、凝视、巡视、审视、僵视、斜视、环视(伺)、仰视俯视、轻视重视、近视远视、横目、侧目、游目、纵目、极目、张目、青眼、白眼、怒眼、电眼、观察、浏览、细阅、秋波、偷望、眺望、顾盼、回首、回眸

如“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根据词的细微差别来分,就有如下几十个。 ①表示一般地看的:如见、瞧、视、睹等。

②表示已看到的:如看见、见到、看到等。

③表示向远处看的:如眺、望、眺望、了望等。

④表示向上看的:如仰望、仰视等。

⑤表示向下看的:如鸟瞰、俯瞰等。

⑥表示向周围看的:如顾、张望、环视、巡视等。

⑦表示看全身的:如打量等。

⑧表示偷看的:如窥、窥视、窥测、窥探等。

⑨表示亲自看的:目睹、目击、目测等。

⑩表示集中精力看的:如盯、注视、凝视、凝望等。

表示斜着眼看的:如膘、斜视等。

表示愤怒地看的:如瞪、怒视、怒目等。

表示略微看的:如一瞥、浏览等。

表示仔细看的:端详、察、察看、观察、检查、查看等。

表示恭敬地看的:如瞻仰等。

表示上级看下级的:如检阅、视察等

成语

矮人看场 (ǎi rén kàn chǎng)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矮子看戏 (ǎi zǐ kàn xì)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白眼相看 (bái yǎn xiāng kàn)

看别人时眼睛朝上或旁边,现出白眼珠,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不礼貌。 打狗看主 (dǎ gǒu kàn zhǔ)

狗有主人,打不打它,要看给其主人留不留情面。比喻处理坏人下事要顾全其后台的情面。

佛眼相看 (fó yǎn xiāng kàn)

比喻好意对待,不加伤害。

狗眼看人 (gǒu yǎn kàn rén)

比喻眼光势力。

刮目相看 (guā mù xiāng kàn)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看菜吃饭 (kàn cài chī fàn)

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

看风使舵 (kàn fēng shǐ duò)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看破红尘 (kàn pò hóng chén)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看人眉眼 (kàn rén méi yǎn)

比喻看人脸色。

看杀卫玠 (kàn shā wèi jiè)

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看朱成碧 (kàn zhū chéng bì)

将红的看成绿的。形容眼睛发花,视觉模糊。

冷眼静看 (lěng yǎn jìng kàn)

形容从旁冷静而仔细地观察。

另眼相看 (lìng yǎn xiāng kàn)

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雾里看花 (wù lǐ kàn huā)

原形容年老视力差,看东西模糊,后也比喻看事情不真切。

下马看花 (xià mǎ kàn huā)

比喻停下来,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

远来和尚好看经 (yuǎn lái hé shàng hǎo kàn jīng)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拄笏看山 (zhǔ hù kàn shān)

拄:支撑;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版。旧时比喻在官有高致。 走马看花 (zǒu mǎ kàn huā)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矮人看场 矮人看戏 矮子看戏 不看僧面看佛面 白眼相看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狗眼看人 看菜吃饭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看风使船 看风驶船 看风使舵 看风使帆

看家本领 看家本事 看景生情 看破红尘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下菜碟儿 看人行事 看杀卫玠 看朱成碧

冷眼静看 另眼看待 另眼看戏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雾里看花 下马看花 远来和尚好看经

拄笏看山 拄颊看山 走马看花

矮人观场 矮子观场 傍观冷眼 悲观厌世 傍观者清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比量齐观 炳如观火 炳若观火 从壁上观

迟徊观望 迟回观望 侈人观听 粲然可观 察言观色

察颜观色 迟疑观望 察言观行 东观续史 东观西望

达观知命 东观之殃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等量齐观 洞若观火

洞如观火 东望西观 大有可观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返观内视

返观内照 隔岸观火 观场矮人 观风察俗 观过知仁

观化听风 观机而动 观机而作 观今宜鉴古 观貌察色

观眉说眼 观山玩水 公听并观 观望不前 观往知来

观形察色 观衅伺隙 观隅反三 观者成堵 观者如堵

观者如垛 观者如市 观者如云 观者如织 观者云集

静观默察 借镜观形 镜里观花 燎若观火 燎如观火

冷眼旁观 明若观火 旁观者清 跑马观花 凭轼旁观

齐量等观 迁延观望 束手旁观 烧犀观火 水月观音

叹观止矣 探观止矣 听其言而观其行 叹为观止 蔚为大观

兴观群怨 袖手旁观 雄伟壮观 仰观俯察 以观后效

眼观六路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岩居川观 游目骋观 洋洋大观 作壁上观 坐观成败 坐井观天 走马观花

侏儒观戏 作如是观 坐山观虎斗 掌上观文 掌上观纹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表示向四周看(环视)(环顾)

表示向下看(俯视)(鸟瞰)

表示向远处看(远望)(远眺)

表示向上看(仰望)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注意力集中看(注视)(端详)

表示粗略的看(浏览)

表示偷偷地看(窥视)

表示看不起地看(轻视)(蔑视)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看护)(照看)

表示生气地看(怒视)(瞪)

表示斜眼看(瞥)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表示上级查看(视察)

表示仔细地看(观察)

表示回过头看(回眸)

表示注意地看(注视)

瞅,窥,瞄,望,注视,凝视,张望,眺,鸟瞰,俯视........................................ 表示看的词语:

表示向周围看:巡视 环顾 张望 环视

表示斜着眼看:斜视 瞟 瞥

表示向上看:仰视 仰望

表示愤怒地看:怒视 瞪 怒目

表示向下看:俯瞰 俯视 鸟瞰

表示看全身:打量

表示已看到:看见 看到 见到

表示回过头看: 回眸 回首

表示偷看:窥 窥探 窥视 窥测

表示上级看下级:视察 检阅

表示一般地看:视 见 瞧 睹

表示略微看:浏览 瞄 一瞥 走马观花

表示看不起地看:蔑视 轻视

表示不值得地看:不屑一顾

表示照应地看: 照看 看护

表示向远处看:眺望 了望 遥望 远望 远眺 极目远眺

表示到处看:瞻前顾后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表示恭敬地看:瞻仰

表示盼望地看: 望穿秋水

表示亲自看:目击 目睹 目测

表示集中精力看:目不转睛 注视 凝视 凝望 盯 端详

表示仔细看:察看 观察 端详 察 检查 查看

表示拜访地看:探望

带“观”的:观测 旁观 围观 观察 观览 观望 观光 参观 观摩 观赏

带“望”的:远望 眺望 探望 张望 希望 了望 观望 看望 凝望 仰望

带“视”的:审视 仰视 检视 斜视 窥视 凝视 俯视 巡视 环视 瞰视 注视 察视 扫视

带“览”的:浏览 阅览 展览

表示看的四字词语

察言观行 耳听八方 眼观四路 走马观花 察言观色 一望无际 登高望远 一目十行 侏儒观戏

作如是观 掌上观文 东观续史 另眼看戏 另眼相看 面面相看 袖手旁观 雄伟壮观 仰观俯察

岩居川观 游目骋观 洋洋大观 作壁上观 坐观成败 坐井观天 掌上观纹 东张西望 虎视耽耽

以观后效 粲然可观 察言观色 察颜观色 东观西望 打狗看主 佛眼相看 刮目相看 迁延观望

束手旁观 烧犀观火 狗眼看人 看风使船 看风驶船 看风使舵 看风使帆 看家本领 看家本事

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 前俯后仰 左顾右盼 探头探脑 极目远眺 高瞻远瞩 昂首望天 瞻前顾后

拄颊看山 走马看花 矮人观场 矮子观场 傍观冷眼 悲观厌世 傍观者清 傍观者审 当局者迷

比量齐观 炳如观火 炳若观火 从壁上观 迟徊观望 东观之殃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等量齐观

叹观止矣 探观止矣 叹为观止 蔚为大观 兴观群怨 耳听八方 返观内照 探头探脑 举首昂视

观者如堵 观者如垛 观者如市 观者如云 观者如织 观者云集 静观默察 借镜观形 镜里观花

燎若观火 燎如观火 冷眼旁观 矮人看场 旁观者清 跑马观花 凭轼旁观 齐量等观 水月观音

洞若观火 洞如观火 东望西观 大有可观 耳闻是虚 眼观为实 返观内视 望穿秋水 见貌辩色

看景生情 看破红尘 看人眉睫 看人眉眼 看人行事 看杀卫玠 看朱成碧 冷眼静看 另眼看待

马上看花 青眼相看 雾里看花 下马看花 拄笏看山 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 眼观六路 眼观四处

一览无余 管中窥豹 面面相觑 坐井观天 侧目而视 见异思迁 迟回观望 侈人观听 迟疑观望

达观知命 矮子看戏 白眼相看 明若观火 东张西望 高瞻远瞩 见风使舵 一览无遗 明察秋毫

鼠目寸光 隔岸观火 观场矮人 观风察俗 观过知仁 观化听风 观机而动 观机而作 观貌察色

观眉说眼 观山玩水 公听并观 观望不前 观往知来 观形察色 观衅伺隙 观隅反三 观者成堵

耳闻目见 左顾右盼

表示看的三字词语

瞧一瞧 看一下 看一看 望一望 瞄一眼 盯一眼 瞧一下 望一会 瞥一瞥 瞟一瞟 探一探

赏一赏 观一观 瞅一瞅 瞧一眼 瞟一眼

表示看的二字词语

看见 欣赏 打量 视察 注视 蔑视 浏览 远望 远眺 俯视 仰望 瞻仰 注视 端详 轻视

瞻仰 俯视 环视 偷窥 窥视 注视 张望 注视 看护 凝视 巡视 照看 怒视 观察 眺望

电眼 观察 浏览 细阅 秋波 偷望 环视 环顾 俯视 回眸 鸟瞰 眺望 顾盼 回首 回眸

审视 探望 僵视 斜视 环视 横目 侧目 游目 纵目 极目 张目 青眼 窥视 白眼 怒眼

表示看的一字词语

瞧 看 盯 瞄 视 瞟 睨 睹 瞅 眺 观 望 睬 瞩 摆 瞥 探 眺 瞄 仰

赏 瞻 瞪

本的词语有哪些篇八
《什么是文化词语》

什么是文化词语,如何理解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词语?

在探求文化词语及其与一个民族的联系渊源之前,不能不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文化。 文化,界定文化须从“文”、“化”两字分别入手。

文,在甲骨文中写作纹理交错的形状,《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文,错划也,象交文”,由此衍生,又有文字、文章、条文、条理、装饰等意思。化,甲骨文中写作一整一倒的两人形状,指人的姿态的变动,有变化、教化、感化等意义,因此,《说文解字》将其解释问“教行也”。“文化”两字联袂成词,较早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以文教化”的意思。

当今社会,“文化”一词具有十分频繁的使用词义。它不仅仅指与政治、经济、军事相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某一门类,也是衡量某人受教育程度、是否为文盲的评价尺度。在汉语言概念上,“文化”定义为“自然的人化”,即人类作用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全部活动。更准确地说,文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观而逐步创造、传播、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因此,站在文化概论与文学历史的高度看,文化词语就是指蕴含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而文化意义就是指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文化词语与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变革等密切相关,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文化词和其他词汇一起组成了语言的底座,与语言紧密相随,在语言中也随处可见。

文化词语是语言中充满文化个性和特殊内涵的表达。例如: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以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华夏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四裔环绕,故自称“中华”。“中”,意指居于四方之中;又有“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相对立;“华”,本义是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着文化发达的意思。所以,“中华民族”一词,本身便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意义,是一个文化词语。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有其种族的规定性,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和文化概念。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重要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所以,不同的民族也就拥有不同的文化词语。

关于民族文化词语的独特性的表现,首先要从一个民族独特性的文学与其独特性的语言关系方面入手。

毫无疑问,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它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也不仅表现在它把审美作为自己的价值去想,以体验的方式把我这人生这个对象,而且表现在它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以言语为媒介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

从技术分类的角度来看,“工具”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即语言对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传达作用上,语言是文学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意识所使用的媒介或材料。简而言之,一个民族的文化词语既是对本民族文化以及文学的土处反映、也是传播交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随着现代汉语研究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是人类出于交流需要才创造出来的一套符号系统。这个事实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感受、理解和认识,都有可能受语言,或者准确地说,受语言的文化内涵的影响。那么,人类关于实在的是指往往就是在语言文化的参

与下才形成的。每一个民族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曲折而漫长的,于是,不同的民族便具备各式各样的独特文化,在这种独特性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又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语言文字,当然、也包含了文化词语。这里的“各式各样”,是表现在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文学形象、文学层次和文学魅力。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词语,疆域特征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文化词语归属于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动,而这一切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展开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疆域的渐次拓展,也能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词语种类数量不断增加。

例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与中国疆域的文化地理学特征密不可分。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复杂,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准备了地里基础;纵深广大、回旋天地辽阔,为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条件;与其他文明中心相距较远,又导致中国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因此,古代五大文明中心、文化集散地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别甚大,文化词语也就风格迥异。但从另一角度看,亚洲临近中国的许多国家,它们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也许多相似之处,文化词语的内涵也更为接近。

当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中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社会舆论以及宗教信仰,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文化词语的独特性。

现代社会普遍认定,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集中表现。于是,归根溯源,一个民族具有一个民族的文化词语,是由本民族的经济现象作为本质原因决定。但是我认为本身便更倾向于民族文化的现象、就更应该把文化词语归结到一种文学活动的范围来加以讨论。

现代研究与传统文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观念的不同,即过去文学理论的语言研究基本上实在修辞学层面上展开,主要讨论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而现代文学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内来研究,更关注语言在文学本体中构成的作用,强调语言并不是在传达思想感情上的阶段才出场,而是从一开始、就制约着人类对生活得感受的理解、制约着对各种形象的孕育、塑造和描述。

文化词语作为文学里一种“艺术中的艺术”,是将特定的文化只是转化成了语言形式,成为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语言单位;更以结构、话语的形态参与和规范着各种文化活动,把文学此时此地的创造与民族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从而显示语言在文学活动中除了传达思想感情之外、还会在更内在的层次上施加更深刻的影响。

因此,一个民族各种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形成了只归属并被本民族认可的文化词语,同时其独特的文化词语又时时刻刻反作用于这个民族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彰显本民族的独特文化,使得双方能够一直独特于世界社会文化之林、一直随时代共同发展。

本的词语有哪些篇九
《关联词有哪些及用法》

小学语文关联词复习(一)

一、知识整理:

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

2、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

是„„、„„又„„、„„便„„

3、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

4、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

5、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

6、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

7 、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

8、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

1 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中的关联词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 么……那么、 一边……一边、也、又、还、同时。<单用>

……又……又……

……一面……一面……

……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

爸爸不抽烟, 也很少喝酒。

李老师既会拉小提琴, 又会吹笛子。

2 承接关系:

……一……就……

……首先……然后……

……便……

……于是……

……才……

……接着

哥哥拟好作文大纲, 才打草稿。

我一做好功课, 便到球场踢球。

3 递进关系:

……不仅……而且……

……不但……还……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

滥用药物不但会损害心智, 还会造成不可复原的脑部损坏。 祖父尚且参加体育活动, 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4 选择关系:

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宁可……也(决)不。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还是……

日明喜爱球类运动, 每天清早, 他不是打球, 就是踢球去了。 我宁可给老师责罚, 也不说谎, 隐瞒真相。

5 转折关系:

可是、但是、虽然……可是、虽然……但是、尽管……还、

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 、却、

不过、然

而、只是。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尽管天气严寒, 可是伯父仍到海滩游泳。

妈妈爱静, 爸爸却爱动, 两人性格截然不同。

6 假设关系:

假设关系中的关联词有: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如果 (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 ……也(仍然、还是) 。 如果明天下雨, 旅行就要取消了。

要是你不听爸爸的劝告, 那么定会闯祸。

7 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只要多读多写, 语文水平就可提高。

不管多少险阻, 我也无惧前进。

8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由於弟弟粗心大意, 因此做错了两道数学题。

因为志文的腿摔坏了, 所以需要用拐杖来走路。

读读这些句子吧: 1、因为有氧气,所以地球上才有生命。

2、如果你努力学习,那么你一定会有所进步。

3、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4、地球上不但有氧气,而且还有氮气。

5、只要有水,就能解渴。

6、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还要思想好。

7、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是不好的。

8、既然你知道错了,就要改正。

9、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帮助你。

10、即使我跑得不快,我也要参加比赛。

11、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2、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

13、虽然月亮会发光,但它不是恒星。

常见关联词: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与其„„不如、宁可„„也不、宁可„„也、之所以„„是因为、如果„„就、只要„„就、既然„„就、即使„„也、无论„„都、不管„„都、不仅„„还、不仅„„而且、不但„„还

本的词语有哪些篇十
《哪些词语读轻声》

哪些词语读轻声,有什么规律?

读准轻声字,说抑扬顿挫的标准普通话。语文教师们、朗诵爱好者必须留着,一般人也值得收藏。关于普通话里的轻声,很多时候都只大概知道一部分,文章找寻、归纳轻声的规律,附有《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和可读词语表》。

轻声

轻声不是普通话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只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得比原来又轻又短。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变调。 轻声是普通话的一个重要语音特点,轻声说不好,普通话就说不地道。南方方言中一般没有轻声现象,所以轻声是南方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点。难在发音和识别。因此,要学好轻声,一是要掌握轻声的读法,二是要清楚哪些词语读轻声。

(一)轻声的特点和读法

轻声音节的音高、音长、音色、音强都发生了变化。但轻声最主要的语音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轻声音节的音长一般短于正常重读音节的长度。二是轻声音节的调值(音高形式)已经改变,与原有声调不同,形成了独特的轻声调值。

根据轻声的语音特点,在练习轻声词时可以适度拉长前面的重读音节,尽量缩短后面的轻声音节,读出类似于附点音符的前长后短的节拍。如果只是缩短音节时长,听起来仍然是怪怪的,并不是标准的轻声。在缩短音长的同时,还必须改变原有调值,读出轻声调值。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调值是由其前一个音节的声调来决定的,共有两种形式:

1.阴平、阳平、去声后面的轻声,是一个短促的低降调,调值为31(调值下加短横线表示音长短,下同)。例如: 阴平+轻声 先生xiünshenɡ 衣服yÿfu 东西dōnɡxi 耽误dünwu 阳平+轻声 学生xuãshenɡ 人家rãnjiɑ 明白mínɡbɑi 便宜piányi 去声+轻声 笑话xiàohuɑ 客气kâqi 护士hùshi 太太tàitɑi 2.上声后面的轻声,是一个短促的半高平调,调值为44。例如: 老婆lǎopo 买卖mǎimɑi 眼睛yǎnjinɡ 喜欢xǐhuɑn

(二)哪些词语读轻声

轻声词多为口语中的常用词语。书面色彩很浓的词语和新词、科学术语里一般没有轻声词。在词典中,大部分轻声音节是不标调号的,比如“窗户chuünɡhu、朋友pãnɡyou”。这类词语称为必读轻声词,就是说必须读轻声。还有一类,标注了调号,但是该音节前标有一个圆点,比如“父亲fù·qÿn、生日shýnɡ·rì、白天bái·tiün”。这一类词语一般要轻读,只是偶尔(间或)重读,我们称之为“可轻读词语”。不过,这类词语如果重读,则语感生硬、不自然,影响普通话的语音面貌,所以多数时候还是应该轻读。

普通话轻声词语很多,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查词典,为了方便方言区人学习掌握,我们把必轻声词和可轻读词语归为“有规律的”和“约定俗成的”两大类:

第一类:有规律的。普通话中大部分轻声(或轻读)和语法成分密切相关,有很强的规律性,只要记住规律即

可轻松掌握。

1.轻声(即必读轻声词,下同)

(1)名词或代词的后缀“子、头、巴、们”为轻声。例如:

儿子、木头、下巴、我们。(注意:个别以后缀“头”结尾的词语为“可轻读词语”。如:斧头、苦头、势头、指头。)

(2)助词“的、地、得、着、了、过”为轻声。例如:

的: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作品2号) 地:它静静地卧在那里…… (作品3号) 得: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作品8号)

着: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 (作品25号) 了:父亲发怒了。 (作品7号)

过: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 (作品3号) (3)语气词“啊、吧、吗、呢”一般为轻声。例如: 啊:好大的雪啊! (作品5号)

唱啊唱,嘤嘤有韵,…… (作品22号) 吧:好吧。 (作品2号)

小学的老师也太倒霉了吧? (作品23号) 吗: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作品7号) 呢:远着呢! (作品16号)

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作品25号) (4)叠音词、动词重叠中的后字为轻声。例如:

爸爸、妈妈、老太太、娜娜、明明、蝈蝈儿、蛐蛐儿、谢谢、看看 注:副词、拟声词的重叠不轻声,如:渐渐、簌簌、哗哗。 2.轻读(即可轻读词,下同)

(1)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一般轻读。例如:

进来、出去、坐下、站起来、跑过去、冷下去、说出来、拿回来。(加点字为轻读,下同) 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 (作品50号)

把报纸从花园篱笆的一个特制的管子里塞进来。 (作品4号) 向妈妈要了一把铲子就跑了出去。 (作品41号) 一位姓魏的学生突然站了起来。 (作品15号) 老麻雀是猛扑下来救护幼雀的。 (作品27号) 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作品27号)

(2)名词或代词后面的某些方位词一般轻读。例如: ……在污土里,在荒草里…… (作品3号) 也是在街上。 (作品21号)

站在树下,吃几口嫩草。 (作品57号)

(3)夹在词语中间的“一”和“不”要轻读。例如: 干不了、练一练(详见“一、不的变调”)

(4)一些四字词语中的第二个音节轻读。例如: 黑不溜秋、黑咕隆咚、稀里哗啦、稀里糊涂。

第二类:约定俗成的。无语法规律可循,需要我们一个一个积累。不过,只要留心,也可以总结出一点规律。

举例如下:

1.以“么”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这么 那么 怎么 什么 多么 2. 部分以“当”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行当 妥当 稳当 轻读:勾当

3. 部分以“糊”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含糊 迷糊 模糊

4. 部分以“快”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勤快 爽快 凉快 轻读:痛快

5. 部分以“量”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打量 商量 思量 轻读:分量 力量 估量

6. 部分以“家”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人家 冤家 亲家 东家 婆家 娘家 轻读:行家 公家 老人家

7. 部分以“匠”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木匠 铁匠 石匠(但“工匠”不是轻声) 8. 部分以“气”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力气 运气 客气 阔气 小气 秀气 脾气 福气 轻读:神气 和气 晦气 火气 志气 义气 9. 部分以“实”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扎实 壮实 结实 老实 轻读:诚实

10. 部分以“得”结尾的词语: 轻声:懒得 不由得

轻读:记得 晓得 懂得 觉得 使得 值得 免得 显得 不见得

了不得 舍不得

11.部分以“人”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丈人 爱人 媒人

轻读:别人 主人 客人 工人 证人 大人 夫人 12. 部分以“处”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读:短处 长处 好处 害处 益处 用处 难处 住处 去处 13.部分以“识”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见识 认识 知识

14.部分以“活”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快活 忙活 养活

14.部分以“夫”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姐夫 大夫 丈夫 功夫 工夫 15. 部分以“应”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答应

轻读:照应 报应

16.部分以“道”结尾的双音节词语: 轻声:门道 地道 厚道

轻读:公道 知道 味道 打交道

《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和可轻读词语表》

说 明

1.本表共收必读轻声词546条,可轻读词语277条。为方便记忆和练习,将这些词语略作归类,按类排列。 2.本表中的“可轻读词语”指一般轻读,偶尔(间或)重读的词语;“轻读音节”指一般轻读,偶尔(间或)重读的音节。

3.条目中的轻声音节,注音不标调号,如:“清楚 qÿnɡchu”。条目中的轻读音节,注音标调号,在其前面加圆点提示,如“客人kâ·rãn”。

4.“一”“不”按照在词语中的实际读法标调,其他非轻声、非轻读音节,只标本调,不标变调。

必读轻声词语表

林子 línzi 叶子 yâzi 沙子 shüzi 竹子 zhúzi 橘子 júzi 椰子 yýzi 茄子 qiãzi 柿子 shìzi 柚子 yîuzi 桃子 táozi

栗子 lìzi 种子 zhǒnɡzi 谷子 ɡǔzi 稻子 dàozi 豆子 dîuzi 麦子 màizi 饼子 bǐnɡzi 包子 büozi 饺子 jiǎozi 果子 ɡuǒzi

粽子 zînɡzi 鸽子 ɡýzi 燕子 yànzi 蚊子 wãnzi 虫子 chï nɡzi 虱子 shÿzi 蛾子 ãzi 鸭子 yüzi 兔子 tùzi 猴子 hï uzi

骡子 luï zi 狍子 páozi 豹子 bàozi 狮子 shÿzi 老子 lǎozi 婶子 shþnzi 嫂子 sǎozi 侄子 zhízi 儿子 ãrzi 孙子 sūnzi

两口子 liǎnɡkǒuzi 孩子 háizi 老头子lǎotï uzi 小伙子xiǎohuǒzi 小子 xiǎozi 头子 tï uzi 尖子 jiünzi 主子 zhǔzi 鬼子 ɡuǐzi 疯子 fýnɡzi 傻子 shǎzi 聋子 lï nɡzi 骗子 piànzi 贩子 fànzi 痞子 pǐzi 瞎子 xiüzi 麻子 mázi 胖子 pànɡzi 汉子 hànzi 脑子 nǎozi 身子 shýnzi 膀子 bǎnɡzi 肚子 dǔzi 肚子 dùzi 肠子 chánɡzi 鼻子 bízi 嗓子 sǎnɡzi 脖子 bï zi 辫子 biànzi 茧子 jiǎnzi 爪子 zhuǎzi 蹄子 tízi 影子 yǐnɡzi 个子 ɡâzi 面子 miànzi 胆子 dǎnzi 一辈子yíbâizi 领子 lǐnɡzi 帽子 màozi 袜子 wàzi 袖子 xiùzi 褂子 ɡuàzi 裙子 qúnzi 扣子 kîuzi 裤子 kùzǐ 靴子 xuýzi 褥子 rùzi 毯子 tǎnzi 被子 bâizi 帐子 zhànɡzi 料子 liàozi 缎子 duànzi 绸子 chï uzi 皮子 pízi 翎子 línɡzi 帘子 liánzi 袋子 dàizi 席子 xízi 梳子 shūzi 镜子 jìnɡzi 扇子 shànzi 炉子 lúzi 锅子 ɡuōzi 盆子 pãnzi 坛子 tánzi 罐子 ɡuànzi 盖子 ɡàizi 瓶子 pínɡzi 杯子 býizi 勺子 sháozi 筷子 kuàizi 盘子 pánzi 钩子 ɡōuzi 镊子 niâzi 钉子 dÿnɡzi 刀子 düozi 剪子 jiǎnzi 钳子 qiánzi 锤子 chuízi 斧子 fǔzi 锥子 zhuÿzi 尺子 chǐzi 夹子 jiüzi 毽子 jiànzi 弓子 ɡōnɡzi 鞭子 biünzi 绳子 shãnɡzi 篮子 lánzi 笼子 lï nɡzi 盒子 hãzi 匣子 xiázi 箱子 xiünɡzi 柜子 ɡuìzi 桌子 zhuōzi 椅子 yǐzi 窗子 chuünɡzi 柱子 zhùzi 框子 kuànɡzi 棍子 ɡùnzi 棒子 bànɡzi 杆子 ɡünzi 杆子 ɡǎnzi 杠子ɡànɡzi 板子 bǎnzi 梯子 tÿzi 轿子 jiàozi 房子 fánɡzi 屋子 wūzi 棚子 pãnɡzi 院子 yuànzi 宅子 zháizi 寨子 zhàizi 村子 cūnzi 庄子 zhuünɡzi 镇子 zhânzi 亭子 tínɡzi 厂子 chǎnɡzi 车子 chýzi 轮子 lúnzi 珠子 zhūzi 金子 jÿnzi 银子 yínzi 票子 piàozi 单子 dünzi 案子 ànzi 本子 bþnzi 句子 jùzi 例子 lìzi 卷子 juànzi 稿子 ɡǎozi 格子 ɡãzi 梆子 bünɡzi 笛子 dízi 曲子 qǔzi 调子 diàozi 拍子 püizi 哨子 shàozi 步子 bùzi 台子 táizi 班子 bünzi 场子 chǎnɡzi 池子 chízi 条子 tiáozi 片子 piünzi 旗子 qízi 带子 dàizi 担子 dànzi 摊子 tünzi 挑子 tiüozi 牌子 páizi 份子 fânzi 根子 ɡýnzi 底子 dǐzi 幌子 huǎnɡzi 架子 jiàzi 空子 kînɡzi 口子 kǒuzi 塞子 süizi 路子 lùzi 圈子 quünzi 位子 wâizi 把子 bǎzi 把子 bàzi 性子 xìnɡzi 样子 yànɡzi 日子 rìzi

木头 mùtou 石头 shítou 锄头 chútou 骨头 ɡǔtou 罐头 ɡuàntou 馒头 mántou 枕头 zhþntou 拳头 quántou 舌头 shãtou 丫头 yütou 对头 duìtou 跟头 ɡýntou 浪头 lànɡtou 码头 mǎtou 苗头 miáotou 念头 niàntou 上头 shànɡtou 前头 qiántou 后头 hîutou 里头 lǐtou

多么 duōme 什么 shãnme 那么 nàme 怎么 zþnme 这么 zhâme 这个 zhâɡe 那个 nàɡe 为了 wâile 除了 chúle 晚上 wǎnshɑnɡ 早上 zǎoshɑnɡ

乡下 xiünɡxiɑ

力气 lìqi 运气 yùnqi 客气 kâqi 阔气 kuîqi 小气 xiǎoqi 秀气 xiùqi 脾气 píqi 福气 fúqi

姥姥 lǎolɑo 爷爷 yãye 奶奶 nǎinɑi 姑姑 ɡūɡu 叔叔 shūshu 舅舅 jiùjiu 爸爸 bàbɑ 妈妈 mümɑ 哥哥 ɡýɡe 弟弟 dìdi 姐姐 jiþjie 妹妹 mâimei 公公 ɡōnɡɡonɡ 婆婆 pï po 娃娃 wáwɑ 太太 tàitɑi 老太太lǎotàitɑi 星星 xÿnɡxinɡ 猩猩 xÿnɡxinɡ 谢谢 xiâxie

尾巴 wþibɑ 下巴 xiàbɑ 嘴巴 zuǐbɑ 结巴jiýbɑ 哑巴 yǎbɑ

人们 rãnmen 咱们 zánmen 我们 wǒmen 你们 nǐmen 他们 tümen 她们 tümen 它们 tümen

月亮 yuâliɑnɡ 云彩 yúncɑi

庄稼 zhuünɡjiɑ 收成 shōuchenɡ 粮食 liánɡshi 高粱 ɡüoliɑnɡ 核桃 hãtɑo 芝麻 zhÿmɑ 点心 diǎnxin 月饼 yuâbinɡ 烧饼 shüobinɡ 豆腐 dîufu 蘑菇 mï ɡu 甘蔗 ɡünzhe 石榴 shíliu 萝卜 luï bo 胡萝卜húluï bo 牲口 shýnɡkou 畜生 chùshenɡ 怪物 ɡuàiwu 骆驼 luîtuo 苍蝇 cünɡyinɡ 跳蚤 tiàozɑo 刺猬 cìwei 蛤蟆 hámɑ 狐狸 húli 妖精 yüojinɡ

岁数 suìshu 名字 mínɡzi 称呼 chýnɡhu 行当 hánɡdɑnɡ 差事 chüishi 祖宗 zǔzonɡ 人家 rãnjiɑ 亲戚 qÿnqi 亲家 qìnɡjiɑ 婆家 pï jiɑ 娘家 niánɡjiɑ 女婿 nǚxu 丈人 zhànɡren 爱人 àiren 媒人 mãiren 大爷 dàye 姐夫 jiþfu 弟兄 dìxionɡ 兄弟 xiōnɡdi 姑娘 ɡūniɑnɡ 闺女 ɡuÿnû 寡妇 ɡuǎfu 媳妇 xífu 老婆 lǎopo 丈夫 zhànɡfu 朋友 pãnɡyou 伙计 huǒji 帮手 bünɡshou 上司 shànɡsi 师父 shÿfu 师傅 shÿfu 秀才 xiùcɑi 先生xiünshenɡ 东家 dōnɡjiɑ 街坊 jiýfɑnɡ 裁缝 cáifenɡ 干事 ɡànshi 特务 tâwu 木匠 mùjiɑnɡ 石匠 shíjiɑnɡ 铁匠 tiþjiɑnɡ 大夫 dàifu 护士 hùshi 道士 dàoshi 和尚 hãshɑnɡ 喇嘛 lǎmɑ 皇上huánɡshɑnɡ 状元zhuànɡyuɑn 财主 cáizhu 老爷 lǎoye 少爷 shàoye 奴才 núcɑi

脑袋 nǎodɑi 眉毛 mãimɑo 头发 tï ufɑ 耳朵 þrduo 眼睛 yǎnjinɡ 胳膊 ɡýbo 脊梁 jǐliɑnɡ 巴掌 büzhɑnɡ

指甲

zhǐjiɑ(zhÿjiɑ) 屁股 pìɡu 唾沫 tuîmo

扫帚 sàozhou 篱笆 líbɑ 柴火 cháihuo 棒槌 bànɡchui 扁担 biǎndɑn 簸箕 bîji 家伙 jiühuo 钥匙 yàoshi 补丁 bǔdinɡ 行李 xínɡli 嫁妆jiàzhuɑnɡ 戒指 jiâzhi 首饰 shǒushi 胭脂 yünzhi 窗户chuünɡhu 灯笼 dýnɡlonɡ 包袱 büofu 口袋 kǒudɑi 衣服 yÿfu 衣裳 yÿshɑnɡ 铺盖 pūɡɑi 帐篷 zhànɡpenɡ 窟窿 kūlonɡ 疙瘩 ɡýdɑ 烟筒 yüntonɡ 作坊 zuōfɑnɡ 招牌 zhüopɑi 牌楼 páilou 栅栏 zhàlɑn 字号 zìhɑo 记号 jìhɑo 风筝 fýnɡzhenɡ 胡琴 húqin 喇叭 lǎbɑ 秧歌 yünɡɡe 相声xiànɡshenɡ 笑话 xiàohuɑ 故事 ɡùshi 痢疾 lìji 疟疾 nûâji 膏药 ɡüoyɑo

衙门 yámen 官司 ɡuünsi 规矩 ɡuÿju 合同 hãtonɡ 买卖 mǎimɑi 生意 shýnɡyi 火候 huǒhou 时候 shíhou 工夫 ɡōnɡfu 功夫 ɡōnɡfu 本事 bþnshi 交情 jiüoqinɡ 事情 shìqinɡ 关系 ɡuünxi 位置 wâizhi 消息 xiüoxi 累赘 lãizhui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5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