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根的功效与作用

| 造价员考试 |

【www.guakaob.com--造价员考试】

苎麻根的功效与作用篇一
《苎麻根》

苎麻根--------------------------------------------------------------------------------  为荨麻科植物苎麻Boehmeria nivea S(L.) Gaud. 的根。味甘,性寒。入心、肝经。功能:清热、止血、解毒、散淤。主治:热病大渴、大狂、血淋、癃闭、吐血、下血、赤白带下、丹毒、痈肿、跌打损伤、蛇虫咬伤。内服:煎汤,10~3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含酚类、三萜(或甾醇)、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黄酮类、香豆精甙类、有机酸类、生物碱、氨基酸及多糖类等。全草和种子含氢氰酸。药理作用:1. 止血作用 野苎麻的提取物浸泡大鼠和小鼠尾端的人工创面,可使出血量减少,出血时间缩短。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亦有同样效果。给家兔肌肉注射后,凝血时间缩短,但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提取物浸泡大鼠的肝、肾伤口,未见明显止血作用。  2. 对出、凝血时间的影响 人工合成的“血凝酸胺(咖啡酸二乙胺盐)”给家兔静脉注射、给小鼠腹腔注射,其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均显著缩短。“血凝酸胺”在试管内无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3. 其他作用 苎麻根所含的有机酸盐和生物碱在体外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对有机酸盐高度敏感;沙门菌对生物碱高度敏感。【临床运用】临床报道:1. 治疗泌尿系结石 苎麻根60g,海金砂30g,金钱草15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大便不通者加大黄10g,滑石20g;呕吐者加藿香、半夏各10g;尿血者加茅根、鲜生地各20g。治疗50例,治愈25例,好转23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者5剂,最多者30剂。〔广西中医药 1985;8(3):48〕  2. 治疗崩漏 苎麻根150g、五月艾根100g、猪肾1对、糯米酒50ml、白盐少许。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血淤致漏者加益母草;血热挟淤者去糯米酒加旱莲草;气虚挟淤者加北黄芪。治疗83例(放环后经漏者64例,人工流产后经漏者19 例),治愈81例,无效2例。〔基层医刊 1983;(3):22〕方剂选用:1. 治疗哮喘:苎麻根和砂糖烂煮,时时嚼咽下。(《医学正传》)  2. 治疗痰哮咳嗽:苎根,煅存性为末,生豆腐蘸三、五钱食;未全,可以肥猪肉二、三片蘸食。(《医学正传》)  3. 治疗吐血不止:苎麻根、人参、白垩、蛤粉各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糯米饮调下,不拘时候。(《圣济总录》苎根散)  4. 治疗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麻根十枚,捣碎,以水二大盏,煎取一大盏,去滓,分为二服,如人行十里再

服。(《太平圣惠方》)  5. 治疗小便不通:苎麻根半两,蛤粉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空心,以新汲水调下二钱。(《太平圣惠方》)配伍效用:苎麻根配伍白茅根 二者均有清热凉血利湿之功效,相伍为用,其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湿热所致之血淋、热淋。  苎麻根配伍野菊花 二者均有解毒功能,相伍捣用外敷,可治疗痈肿为热毒所致者。【注意事项】  宜忌:“胃弱泄泻者勿服;诸病不由血热者,亦不宜用。”(《本草经疏》)  毒副作用:“血凝酸胺”的毒性极低,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583±80mg/kg。家兔静脉注射,对血压、呼吸无影响,连续静脉注射10天,心电图及肝、肾功能亦均无改变。【医家论药】  “苎根,丹溪谓其大补阴而即行滞血,是以补为行也。夫甘寒之药能泻火,此味止血淋、治丹毒,或入血分而泻热乎?但就其安胎治漏血尤效,则补阴活血之功,又岂徒以泻热与他味同论乎。……其和血便在补阴,而能行能止之故可以思矣。”(《本草述》)  “苎麻根,甘寒养阴,长于滑窍凉血,血分有湿热者,亦属相宜。大抵胎动因于血热者多,或因伤血淤者亦有之,安胎之义,其即此乎。”(《本草便读》) 

苎麻根的功效与作用篇二
《苎麻根》

苎麻根

拼音名:Zhumagen 英文名:RHIZOMA ET RADIX BOEHMERIAE 书页号:y1-46 标准编号: 本品为荨麻科植物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的干燥根茎及根。冬、春二季采挖,除去地上茎、细根及泥土、干燥。

【性状】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圆柱形,稍弯曲,长8~25cm,直径0.4~2.5cm。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并有多数疣状突起、残留细根及根痕。质硬而脆,断面纤维性,皮部灰褐色,木部淡棕色,有的中间有数个同心环纹,髓部棕色或中空。根略呈纺锤形,稍膨大,长7~15cm,直径0.5~1.5cm。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断面粉性,无髓。气微,味淡,嚼之有粘性。

【鉴别】 (1) 本品根茎横切面:木栓层细胞5~6列,有时呈脱落状。皮层约10余列薄壁细胞,外侧数列细胞常于角隅处增厚。中柱鞘纤维位于韧皮部外方,成束或单个散在,纤维壁极厚,胞腔小。韧皮射线明显,韧皮纤维单个或数个成束,壁厚。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2~8列细胞;导管类圆形或椭圆形,单个散在或2~5个径向排列,少数切向排列。中心具髓。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并含草酸钙簇晶,以皮层多见。

根横切面:韧皮部狭窄,韧皮纤维较少,韧皮射线不明显;木质部主为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导管稀少,中心无髓。

(2)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0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2滴,显污绿色。

(3) 取鉴别(2)项下的乙醇液1ml,置蒸发皿中蒸干,滴加三氯化锑仿饱和溶液,再蒸干,显紫色。

【炮制】 苎麻根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苎麻根炭 取苎麻根片,照炒炭法(附录6页)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

【性味与归经】 甘,寒。归心、肝、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止血,安胎。用于胎动不安,先兆流产,尿血;外治痈肿初起。

【用法与用量】 9~30g;外用适量。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的植株

苎麻Boehmeria nivea(L.)Gaud.的根

【苎麻根的功效介绍】:

苎麻根 (《药性论》) 【异名】苎根(《别录》),苎麻头(《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荨麻科植物苎麻的根。 【植物形态】苎麻(《药性论》),又名:纻(《诗经》),天青地白草、川绵葱、野苎麻(王安卿《采药志》),银苎、天名精(《纲目拾遗》),园麻、线麻、白苎麻、山麻、红苎麻。

多年生草本,高达2米。

茎直立,分枝,有柔毛。

单叶互生,阔卵形或卵圆形,长7~15厘米,宽6~14厘米,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基部浑圆或阔楔形,上面绿色,粗糙,下面除叶脉外全部密被白色绵毛;托叶锥尖形,脱落;叶柄有柔毛。

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小成束,为腋生的圆锥花序;雄花黄白色,花被4片,雄蕊4;雌花淡绿色,花被4片,紧抱子房,花柱1。

瘦果细小,椭圆形,集合成小球状,上有毛,花柱突出。

花期5~6月。 果熟期9~10月。 野生于山坡、山沟、路旁等处。 我国中部、南部、西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陕西、河南等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茎皮(苎麻皮)、叶(苎麻叶)、花(苎麻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春采挖,除去地上茎和泥土,晒干。

【药材】干燥根呈不规则圆柱形或稍带扁圆形,略弯曲,长6~10厘米,直径,1~2厘米。

外皮灰棕色,极粗糙。

有突起的根痕和许多疣状凸起,皮部有时脱落而呈现棕褐色或棕黄色的纤维状。 质硬体轻,断面纤维性,略有粉质,嫩者实心,有时可见中间有数个同心环纹,老者空心。

气微,味淡,嚼之略有粘性。

以灰棕色、条匀、坚实者为佳。

主产江苏、山东、陕西等地。

【化学成分】根含酚类、三萜(或甾醇)、绿原酸。

全草和种子含氢氰酸。

【药理作用】①止血作用用野苎麻的提取物血凝浸泡大、小白鼠尾端的人工创面,可使出血量减少,出血时间缩短,如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亦可得到同样效果。 家兔肌肉注射血凝后,凝血时间缩短,但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变化。

用浸有血凝的药棉覆盖于大鼠的肝、肾伤口,未见明显的止血作用。

有报道用根包扎创伤有止血作用。

②从对苎麻的成分研究过程中,发现咖啡酸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因此人工合成了血凝酸胺(咖啡酸二乙胺盐),按7毫克/公斤静脉注射于家兔,10毫克/20克注射于小

鼠腹腔,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均显著缩短,血凝酸胺在试管内无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但对钴照射的小鼠能使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增加。

【炮制】拣去杂质,分开大小条,用水浸泡,洗净,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甘,寒。

①《别录》:寒。

②《药性论》:味甘,平。 ③《日华子本草》:味甘,滑,冷,无毒。 ④《浙江民间草药》:性寒,味酸,无毒。 【归经】①《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血分。 ②《本草撮要》:人手、足太阴经。 【功用主治-苎麻根的功效】清热,止血,解毒,散瘀。

治热病大渴、大狂,血淋,癃闭,吐血,下血,赤白带下,丹毒,痈肿,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①《别录》:主小儿赤丹;渍苎汁疗渴,安胎。

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膈热,漏胎下血,产前后心烦闷,天行热疾,大渴大狂,罯毒箭、蛇虫咬。

③《本草图经》:主白丹,浓煮浴之,日三、四。

④《本草备要》:补阴,破瘀,解热,润燥。

治痈疽,发背,金疮,折伤,鸡、鱼骨哽。

⑤《纲目拾遗》:治诸毒,活血,止血,功能发散,止渴,安胎;涂小儿丹毒,通蛊胀,崩漏,白浊,滑精,牙痛,喉闭,骨哽,疝气,火丹,疖毒,胡蜂、毒蛇咬,发背,疔疮,跌扑损伤。

⑥《分类草药性》:疗砍伤、跌扑,敷续筋骨;疯狗咬伤。

⑦《现代实用中药》:根、叶并用,治肛门肿痛,脱肛不收。

⑨《南宁市药物志》:治小儿麻疹,创伤出血肿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5钱;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本草经疏》:胃弱泄泻者勿服;诸病不由血热者,亦不宜用。

【选方】①治五淋:苎麻根两茎,打碎,以水一碗半,煎取半碗,频服。

(《斗门方》) ②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麻根十枚,捣碎,以水二大盏,煎取一大盏,去滓,分为二服,如人行十里再服。

(《圣惠方》) ③治小便不通:㈠苎麻根,洗,研,摊绢上,贴小腹连阴际。 (《摘元方》) ㈡麻根半两,蛤粉半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于空心,以新汲水调下二钱。 (《圣惠方》) ④治叶:血不止:苎麻根、人参、白垩、蛤粉各一分。 上四味,捣罗为散。 每服一钱匕,糯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圣济总录》苎根散) ⑤治肠风:苎麻根四钱。 煎服。

(《浙江民间草药》) ⑥治习惯性流产:苎麻干根一两,莲子五钱,怀山药五钱。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⑦治妊娠胎动,忽下黄汁如胶,或如小豆汁,腹痛不可忍者:苎根去黑皮,切二升,银一块,水九升,煮四升。

每服以水一升,入酒半升,煎一升,分作二服。

一方不用银。

(《梅师集验方》) ⑧治血热崩漏:苎麻干根一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⑨治哮喘:苎麻根和沙糖烂煮,时时嚼咽下。

(《医学正传》) ⑩治痰哮咳嗽:苎根,煅存性为末,生豆腐蘸三、五钱食;未全可者,以肥猪肉二、三片蘸食。

(《医学正传》) ⑾治白丹:苎根三斤,小豆四升。 水二斗,煮以浴,日三、四遍。 (《备急方》) ⑿治痈疽发背,或发乳房初起微赤:捣苎根敷之,数易。 (《梅师集验方》) ⒀治跌打闪挫:大鲫鱼一尾,独核肥皂一个,胡椒七粒,黄栀子九个,老姜一片,葱头三个,野苎麻根一段,干面一撮,香糟一团,绍酒随数用,同前药合捣如泥,炒热熨敷患处,外用布包扎紧,次日青出。

(《纲目拾遗》) ⒁治跌扑:野苎根一两,捣碎,好酒煎服,尽量饮醉。 (《百草镜,) ⒂治蛇咬伤:鲜苎麻根,捣烂罨包。

(《浙江民间草药》) ⒃治鸡鱼骨哽:苎麻根捣汁,以匙挑灌之。

(《谈野翁试验方》)

【名家论述】①《本草经疏》:苎根,《别录》在小儿赤丹,为其寒能凉血也。 渍苎汁疗渴者,除热之功也。

《日华子》用以治心膈热,漏胎下血,胎前产后心烦,天行热疾,大渴发狂,及罯毒箭、蛇虫咬,皆以其性寒能解热凉血故也。

②《本草述》:苎根,丹溪谓其大补阴而即行滞血,足以补为行也。

夫甘寒之药能泻火,此味止血淋、治丹毒,或入血分而泻热乎?但就其安胎治漏血尤效,则补阴活血之功,又岂徒以泻热与他味问论乎。

……其和血便在补阴,而能行能止之故可以思矣。

③《本草正义》:白苎性寒,古方多言其主治小便不通,五淋热结等证,则有泄热通利之力,是以《日华本草》谓其甘寒而滑。

乃近人偏以为安胎之用,实则既寒且滑,必非胎动者所宜;且根主下行,尤为妊娠禁品。

考古今医药诸书,惟《梅师集验方》用以治胎动忽下黄汁,此外殊不多见,丹溪且言其行滞血,则更与胎动大相刺谬,又何可为安胎套药耶。

苎麻根的功效与作用篇三
《芦根的功效与作用》

芦根的功效与作用

浏览:

3609 | 更新:2013-06-18 09:48

分步阅读

中药名,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方法/步骤

芦根

治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芦根入肺经善清透肺热,

芦根治热病烦渴:芦根味甘寒,

芦根治热淋涩痛:芦根功能清热利尿,可用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常配白茅根、车前子等用。

热病烦渴。本品味甘寒,既能清透肺胃气分实热,又能生津止渴、除烦,故可用治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者,

用煎浓汁频饮(《肘后方》)。 常配麦门冬、天花粉等药用;或以其鲜汁配麦冬汁、梨汁、荸荠汁、藕汁服,如五汁饮(《温病条辨》)。

胃热呕哕。本品能清胃热而止呕逆,可用鲜品配青竹如、生姜等煎服,如芦根饮子

肺热咳嗽,肺痈吐脓。本品入肺经善清透肺热,用治肺热咳嗽,常配黄芩、浙贝母、瓜蒌等药用。若治风热咳嗽,可配桑叶、菊花、苦杏仁等药用,如桑菊饮(《温病条辨》)。若治肺痈吐脓,则多配薏苡仁、冬瓜仁等用,如苇茎汤(《千金方》)。

热淋涩痛。本品功能清热利尿,可用治热淋涩痛,小便短赤,常配白茅根、车前子等用。芦根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别名芦茅根、苇根、芦头、

芦柴根、芦菇根、顺江龙、水蓈蔃、芦通、苇子根、芦芽根、甜梗子。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1、芦根清中兼透风热,治风热咳嗽可用,常配桑叶、菊花、桔梗等药,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如《温病条辨》桑菊饮。

2、芦根用于热病烦渴。芦根甘寒,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治热病伤津,烦躁口渴,常配生石膏、麦门冬、天花粉等药,以增强药力。

3、鲜用药力更强,可治热盛津伤较重,证见口燥烦渴,吐白沫粘滞不快者,常配荸荠汁、梨汁、麦冬汁等,方如《温病条辨》五汁饮。

4、芦根用于热淋涩痛。芦根清热利尿而通淋,治热淋,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以清利湿热、通淋止痛;治血淋,当配白茅根、小蓟、苎麻根等,以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5、小儿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可以芦根配薄荷、蝉衣,疏风清热,宣毒透疹。

6、芦根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芦根清泄肺热,兼能利尿,可导热毒从小便出,故可治肺热咳嗽痰稠及肺痈咳吐脓血,治前者,常配桑白皮、黄芩、贝母等药,以清热化痰止咳;治后者,常配桔梗、鱼腥草、生苡仁、金银花等药,以清肺排脓,解毒疗痈。

7、芦根兼透散之性,又可治温病初起表证未罢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荆芥穗等药,共奏透热解毒、生津止渴之功,方如《温病条辨》银翘散。

8、芦根还可用于河豚鱼中毒。单用捣汁,或配生姜、紫苏叶等,煎水饮。

9、芦根用于胃热呕吐。芦根既能清热和胃止呕,又不滋腻碍胃,故为治胃热呕哕之要药。轻者单用即可,重者常配竹茹、生姜、粳米等,以增强清热降逆,和中止呕之功,方如《千金要方》芦根饮子。

植物形态编辑

芦苇,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状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茎高2

~5米,节下通常具白粉。叶2列式排列,具叶鞘;叶鞘抱茎无毛或具细毛;叶灰绿色或蓝绿色,较宽,线状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厘米,粗糙,先端渐尖;叶舌长1~2毫米,成一轮毛状。圆锥花序大形,顶生,直立,有时稍弯曲,长15~25厘米,有时或更长;小穗长9~12毫米,暗紫色或褐紫色,稀淡黄色;颖披针形,内颖比外颖长约1倍;第1花通常为雄性,其外稃长8~15毫米,内稃长3~4毫米,脊上粗糙;第2外稃长9~16毫米,先端长渐尖,基盘具长6~12毫米之柔毛两性花具雄蕊3,雌蕊1,花柱2,柱头羽状。颖果,椭圆形至长圆形,与内外稃分离。花期9~10月。

药材概述编辑

芦根(5张)

苎麻根的功效与作用篇四
《常见中药的功用》

常见中药的功用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 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 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 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藁本 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苍耳子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辛夷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2.发散风热药

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蝉蜕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 阳止泻。 淡豆豉 解表,除烦。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寒水石 清热泻火。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天花粉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竹叶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 清热除烦,通利小便。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 清肝火,散郁结。

决明子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龙胆草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皮 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白鲜皮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3.清热解毒药

①治湿热病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贯众 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

蚤休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②治热毒疮疡药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野菊花 清热解毒。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红藤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土茯苓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熊胆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③治热毒泻痢药

穿心莲 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④治咽喉肿痛药

射干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山豆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4.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紫草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 清热,凉血,解毒。

5.清虚热药

青蒿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

白薇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 凉血退蒸,清肺降火。

银柴胡 清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泻下药

1.攻下药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 泻下,软坚,清热。

番泻叶 泻下导滞。

芦荟 泻下,清肝,杀虫。

2.润下药

火麻仁 润肠通便。

郁李仁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3.峻下逐水药

甘遂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京大戟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 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商陆 泻下利水,消肿散结。

牵牛子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巴豆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

祛风湿药

1.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 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威灵仙 祛风湿,通经络,消骨哽。

川乌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蕲蛇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雷公藤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木瓜 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2.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 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 防己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豨莶草 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解毒。

络石藤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3.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 祛风湿,强筋骨,利尿。

桑寄生 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 狗脊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化湿药

藿香 化湿,解暑,止呕。

佩兰 化湿,解暑。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湿。

厚朴 行气,燥湿,消积,平喘。

砂仁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安胎。

白豆蔻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利水渗湿药

1.利水消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猪苓 利水渗湿。

泽泻 利水渗湿,泄热。

香加皮 利尿消肿,祛风湿,止痛。

2.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 利水通淋,清解暑热,收湿敛疮。

关木通 利尿通淋,通经下乳。

通草 清热利湿,通气下乳。

瞿麦 利尿通淋,活血通经。

扁蓄 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地肤子 清热利湿,止痒。

海金沙 利尿通淋。

萆薢 利湿去浊,祛风除湿。

3. 利湿退黄药

茵陈蒿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金钱草 除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虎杖 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祛痰止咳。

温里药

附子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苎麻根的功效与作用篇五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

七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及服用禁忌胖大海、枸杞子、金银花等都是人们熟识且常用的中药,由于这些中药药性较为平和,大多 数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服用,其实这些常用中药也有一些服用禁忌,切不可随意服用,并要 掌握好安全用量。 胖大海— 胖大海——清肺利咽 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 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 【安全用量】代茶饮每次不得超过 3 粒,以防中毒。 决明子——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 决明子 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 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内膜不正常;有泄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 应慎用。另外,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10~15 克。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枸杞子 枸杞子味甘,性平,功能为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 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 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 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 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5~15 克。 甘草——润肺祛痰止咳 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 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 不宜服用。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3~10 克。 人参——大补元气,提高免疫力 人参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 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鼻孔出血。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 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 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 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 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 吸收而降低药效。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5~10 克。 菊花——平肝明目,解毒 菊花 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

,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 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 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 菊花的服用方法:以苏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 3 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 3 次。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6~10 克。 金银花——清热解毒 金银花 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因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尤其 是脾胃虚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金银花的服用方法:一茶匙干 燥的金银花茶,用一杯滚烫开水冲泡,焖约 10 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酌加冰糖或蜂蜜。 【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 9~30 克。中药功效小结一、解表药 1.兼利水消肿者:麻黄、香薷。 2.兼治咳喘者:麻黄、细辛、紫苏。 3.兼能行气者:紫苏。 4.兼能止呕者:生姜、紫苏。 5.兼能治疗痹证者: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6.兼祛风止痉者:蝉蜕、防风。 7.兼通鼻窍止痛者:白芷、细辛。 8.兼利咽止痛者:薄荷、牛蒡子、蝉蜕。 9.兼透疹者: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 10.兼明目者:菊花、桑叶。 11.兼疏肝解郁者:柴胡、薄荷。 12.兼升阳者:柴胡、升麻、葛根。 13.兼止血者:荆芥、桑叶。 二、清热药 1.清心火:竹叶、淡竹叶、栀子、黄连。 2.清肺热:石膏、知母、芦根、黄芩、穿心莲、地骨皮。 3.清胃火:石膏、黄连。 4.泻肝火:夏枯草、决明子、秦皮、龙胆草、野菊花。 5.泻肾火:知母、黄柏。 6.清肠胃湿热及血分热毒:黄芩、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马齿苋。 7.解毒消痈: 乳痈--蒲公英、漏芦; 疔毒--紫花地丁; 肺痈--鱼腥草、金荞麦; 肠痈--大血藤、败酱草。 三、泻下药 (1)兼活血的药物有:大黄 千金子 (2)兼消肿散结的有:芒硝 甘遂 大戟 商陆 (3)能通利二便的有:牵牛子 郁李仁 商陆 (4)兼清热泻火的有:大黄 芒硝 芦荟 四、祛风湿药 1.善治上肢痹痛的:羌活 桑枝 2.善治下肢痹痛的:独活 海桐皮 3.善治行痹的:威灵仙 4.善治痛痹的:川乌 独活 5.善治着痹的:独活 木瓜 6.有安胎作用的:紫苏 黄芩 桑寄生 7.兼活血作用的:雷公藤 穿山龙等 8.有良好止痛作用的:威灵仙 川乌 独活 9.有和胃化湿作用的:木瓜 蚕沙 10.兼通乳作用的:路路通 丝瓜络 11.风药中之润剂:秦艽 防风 12.兼利水作用的:防己 桑枝 五加皮 13.兼降血压的:豨莶草 臭梧桐 桑寄生 五、化湿药 1.兼有解表作用的:藿香、苍术。 2.兼有止呕作用的:藿香、砂仁、豆蔻。 3.消除胀满之要药:厚朴。 4.具有安胎

功效的药物:砂仁。 5.入汤剂需后下的药物:砂仁、豆蔻。 常配药物 1.健脾药――湿阻中焦,影响脾胃; 2.行气药――湿性粘滞,阻遏气机; 3.温里药――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4.渗湿药――湿性下趋,邪有去路。 六、利水渗湿药 1. 既能利水又能健脾的药物有:茯苓、薏苡仁。 2. 有毒的利水渗湿药有:香加皮、泽漆、木通。 3. 善治石淋的药物有:滑石、海金沙、金钱草、蝼蛄。 4. 善治膏淋的药物:萆薢。 5. 既能治阳黄,又能治阴黄的药物有:玉米须、茵陈。 6. 须布包入煎的药物有:车前子、滑石、海金沙。 7. 孕妇忌用或慎用的药物有:木通、瞿麦、虎杖,冬葵子。 七、温里药 1.具回阳功效,用于亡阳证的:附子、干姜; 2.主入肾经,能补火助阳的:附子、肉桂; 3.主入脾胃经,能温中散寒的:干姜、吴茱萸、丁香、高良姜、花椒; 4.主入肝经,治疗寒凝肝脉的:吴茱萸、小茴香; 5.具有温肺化饮功效的:细辛、干姜; 6. 能驱蛔杀虫的:花椒; 7.具有引火归原作用的:肉桂、附子。 八、理气药 1.善行脾胃之气的药物有: 陈皮 枳实 木香 沉香; 2.善疏肝解郁的药物有:青皮 川楝 荔枝核 香附; 3.既能疏肝又能理脾的药物有:香附 佛手 香橼 玫瑰花; 4.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香附; 5.治疗胸痹的要药是:薤白; 6. 善治寒疝疼痛的药物有:橘核 荔枝核 乌药; 九、消食药 1.善消油腻肉食积滞,行气止痛,活血祛瘀:山楂 2.善消面食积滞,健脾和胃:神曲 3.善消淀粉类食物,回乳消胀,疏肝解郁:麦芽 十、驱虫药 1.主驱蛔虫的药物有:使君子、苦楝皮 2.主驱绦虫的药物有:槟榔、南瓜子、鹤牙草、雷丸 3. 广谱驱虫药物有:贯众、槟榔 4.既能驱虫,又兼泻下的药物有:槟榔 十一、 十一、止血药 1.善治尿血、血淋的:小蓟 白茅根 蒲黄; 2.善治便血、崩漏的:地榆 槐花 炮姜 灶心土; 3.善治肺胃出血的:白及 紫珠 藕节; 4.善治外伤出血的:三七 白及 降香; 5.既能止血,又能安胎的:苎麻根 黄芩 艾叶 (阿胶) 。 十二、 十二、活血化瘀药 1. 既能活血,又能行气的: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莪术,三棱; 2. 既能活血,又能消肿生肌的:乳香,没药; 3. 既能活血,又能利水消肿的:益母草,泽兰; 4. 既能活血,又能补血的:鸡血藤,当归; 5. 既能活血,又能下乳的: 穿山甲,王不留; 6. 既能活血,又能续筋接骨的:土鳖虫,自然铜,骨碎补; 7. 既能活血,又能止血的:五灵脂,刘寄奴,血竭,儿茶; 8. 既能活血,又能清热凉血的:郁金,丹参; 十三、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1.既化痰又能止痉的:天南星、白附子、天竺黄、竹沥. 2.既化痰又软坚散结的: 海藻、昆布、

海蛤壳、海浮石、黄药子. 3.既化痰又利咽的:桔梗、胖大海. 4.兼润肠通便的:瓜蒌、苦杏仁、紫苏子. 5.兼降逆止呕的:半夏、竹茹、旋覆花、枇杷叶. 止咳平喘的机理归纳 1.宣肺止咳平喘:桔梗、前胡、麻黄. 2.降肺止咳平喘:苏子、苦杏仁、旋覆花、白前、前胡. 3.润肺止咳平喘:百部、紫菀、款冬花、川贝母. 4.清肺止咳平喘:马兜铃、枇杷叶、黄芩. 5.泻肺止咳平喘:桑白皮、葶苈子. 6.化痰止咳平喘:苏子、紫菀. 7.敛肺止咳平喘:白果、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 8.补肺气止咳平喘:人参、党参、黄芪. 9.补肺益肾,纳气平喘:蛤蚧、冬虫夏草、核桃仁、补骨脂、紫河车. 十四、 十四、安神药 1.兼能解郁的药物:合欢皮 2.兼能化痰的药物:远志 3.兼能活血的药物:合欢皮、琥珀. 4.兼能敛汗的药物:酸枣仁 5.兼能利尿的药物:琥珀 6.兼能平肝的药物:龙骨、磁石 7.兼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柏子仁 十五、 十五、平肝息风药 1.平肝兼能清肝明目的药物:石决明、珍珠母、刺蒺藜、羚羊角. 2.既能平肝又能息风的药物: 钩藤、天麻、羚羊角. 3.兼能凉血止血的药:代赭石. 4.兼能攻毒散结:全蝎、蜈蚣. 5.兼能通络的药物:天麻、地龙、全蝎、蜈蚣. 6.兼能软坚散结的药物:牡蛎、白僵蚕. 7.兼治头痛的药物:天麻、全蝎、蜈蚣. 十六、 十六、开窍药 1. 兼活血止痛的药物:麝香、苏合香. 2. 兼能化湿的药物:石菖蒲. 3. 兼能清热、解毒的药物:冰片. 4. 兼能催产的药物:麝香. 十七、 十七、补虚药 1.补气药 补气药 (1)补脾肺之气的:人参、西洋参、党参、黄芪、山药. (2)健脾燥湿或化湿的:白术、白扁豆. (3)补心气的:人参、西洋参、炙甘草. (4)补肾气的:人参、西洋参、山药. (5)补中缓急的:甘草、大枣、蜂蜜、饴糖. (6)兼能养阴或生津的:人参、西洋参、山药. 2.补阳药 补阳药 (1)兼祛风湿的: 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胡芦巴. (2)兼强筋骨的:鹿茸、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 (3)兼安胎的:杜仲、续断、菟丝子. (4)补益肺肾,纳气平喘的:补骨脂、蛤蚧、胡桃仁、冬虫夏草、紫河车. (5)阴阳并补的:菟丝子、沙苑子、紫河车. (6)兼养肝明目的:菟丝子、沙苑子. (7)兼益精血的:鹿茸、紫河车、蛤蚧、肉苁蓉、锁阳. (8)兼润肠通便的:肉苁蓉、锁阳、胡桃仁. (9)兼温脾止泻的: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 3.补血药 补血药 (1)兼补阴的:熟地、白芍、阿胶. (2)兼润肠通便的:当归、何首乌. (3)兼有活血作用的:当归(鸡血藤). (4)兼有调经作用的:当归、白芍. 4.补阴药 补阴药 (1)偏补心阴的:麦门冬、玉竹、百合、生地黄、阿胶. (2)偏养胃阴的: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 (3)偏补肺阴的:沙参、麦冬、百合、天冬、阿胶. (

4)偏补肝阴的:枸杞、白芍、山茱萸、制首乌、熟地黄. (5)偏补肾阴的:熟地黄、制首乌、天冬、龟甲、鳖甲. (6)偏补肺胃之阴的: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等. (7)偏补肝肾之阴的:山茱萸、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补虚药 十八、 十八、收涩药 1.收涩作用广泛的:五味子、乌梅、五倍子. 2.能敛汗,治疗自汗盗汗的:麻黄根、浮小麦. 3.涩肠止泻,治疗久泻久痢的:五味子、乌梅、罂粟壳、肉豆蔻、莲子、芡实. 4.补肾止遗,治疗遗精遗尿的:山茱萸、桑螵蛸、莲子、芡实、海螵蛸等. 5.功能补肾健脾的:莲子、芡实. 6.功能补肾养心的:莲子、五味子. 7.功能敛肺止咳的:五味子、乌梅、罂粟壳、白果. 8.功能收涩止痛的:罂粟壳、海螵蛸. 9.功能固崩止带的:山茱萸、桑螵蛸、海螵蛸、莲子、芡实等. 十九、 十九、涌吐药 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 1.只供外用,不可内服的:土荆皮. 2.兼祛痰、截疟的:雄黄. 3.兼补肾助阳的:硫黄、蛇床子. 4.兼能止泻的:白矾、大蒜. 5.主要用于疥癣、湿疹等皮肤病的:硫黄、土荆皮、白矾、蛇床子等; 6.主要用于痈疽疔疮等外科疾患的:雄黄、蜂房、蟾酥、木鳖子等. 二十一、 二十一、拔毒化腐止痒药 1.只供外用,不可内服的:升药、炉甘石. 2.兼祛痰平喘、截疟的: 砒石、铅丹. 3.主治痈疽疮疥等外科疾患的:升药、砒石、铅丹. 4.主要用于五官科的:炉甘石(眼科) 、硼砂.

苎麻根的功效与作用篇六
《中药功效归纳:》

解表药功效归纳:

兼能利水消肿者:麻黄、香薷

兼治咳喘者:麻黄、细辛、紫苏叶、紫苏梗

兼能行气者:紫苏

兼能止呕者:生姜、紫苏

兼能祛风除湿或通络散寒,以治痹证者: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

兼能祛风止痉者:蝉蜕、防风

兼能通鼻窍止痛者: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

兼能利咽止痛者:薄荷、牛蒡子、蝉蜕

兼能透疹者: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胡荽、柽柳

兼能清肝(平)明目者:菊花、桑叶

兼能疏肝解郁者:柴胡、薄荷

兼能升提中气者:柴胡、升麻、葛根

兼能止血者:桑叶、荆芥(穗)

清热药功效归纳

1、如何选用清热药

(1)按脏腑热(火)证选用清热药

偏清泻心火(热)的药物:黄连、栀子、连翘、水牛角、生地、竹叶、淡竹叶、木通 偏清泻肝火(热)的药物:龙胆草、夏枯草、大青叶、牛黄、赤芍、决明子

偏清泻肺火(热)的药物:黄芩、栀子、石膏、知母、地骨皮、金银花、连翘、芦根、天花粉、鱼腥草、射干、山豆根、马勃

偏清胃热(火)的药物:石膏、知母、黄连、芦根、天花粉、穿心莲、蒲公英

偏清肠热的药物: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白头翁、秦皮、马齿苋、地锦草、鸦胆子、穿心莲、红藤、败酱草

偏清胆热的药物:黄芩、青蒿、

偏清肾热的药物:黄柏、知母、玄参

(2)按卫气营血证选药

卫分风热,热邪较重,宜选金银花、连翘、芦根、大青叶、板蓝根。

气分实热,应清气泄热,宜选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栀子。

气分湿热应清热燥湿,宜选黄连、黄芩、黄柏、穿心莲、龙胆草、夏枯草、苦参、白头翁、秦皮、青蒿。

热在营血分,应清营凉血,宜选生地、玄参、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银花、连翘、白薇

气血两燔,应气血双清,宜选生地黄、牡丹皮、石膏、知母

(3)按热邪性质:

可清暑热的药物:青蒿、金银花

可清虚热的药物: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白薇、丹皮、生地、知母、玄参、胡黄连 2、药物兼效

兼生津、养阴作用的药物:知母、芦根、天花粉、生地、玄参

兼治血瘀的药物:赤芍、牡丹皮、红藤、败酱草、紫草

治实热又清虚热的药物:知母、生地、玄参、丹皮、白薇、青蒿、地骨皮、胡黄连 3、清热解毒药除具清热解毒外,还具有其他一些功效。归纳如下

兼治湿热泻痢:银花、拳参、马齿苋、白头翁、地锦草、穿心莲

兼治肺痈吐脓:银花、鱼腥草、金荞麦、败酱草、蒲公英、穿心莲

兼治肠痈腹痛: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鱼腥草

兼治乳痈肿痛:银花、连翘、蒲公英、穿心莲、漏芦

兼治瘰疬:连翘、射干、金荞麦、山慈姑

兼治疮毒及蛇虫咬伤:白花蛇舌草、蚤休、金荞麦、半边莲、山豆根、地锦草

兼可利湿退黄:地锦草、蒲公英、板蓝根

兼治痰热咳嗽:穿心莲、马勃、射干、山豆根、金荞麦、鱼腥草、青黛、山慈姑

兼治水火烫伤:四季青、白蔹

兼治肝热惊风:青黛、蚤休、熊胆

兼治咽喉肿痛:马勃、射干、山豆根、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黛、山慈姑、熊胆

兼治湿疹湿疮:蒲公英、青黛、半边莲、白蔹、土茯苓、穿心莲

泻下药功效归纳:

兼有活血作用的药物:大黄

兼有消肿散结作用的药物:京大戟、红大戟、甘遂

兼有利水利尿作用药物:牵牛子、郁李仁

兼有清热泻火作用的药物:大黄、芒硝、芦荟

祛风湿药功效归纳:

1、根据痹证的性质不同来选择药物

寒痹者:多选用独活、威灵仙、寻骨风、川乌、草乌、五加皮、徐长卿、桑寄生、羌活等,配伍温经散寒之品,如桂枝、附子、乌头等。

热痹者:多选用防己、豨莶草、络石藤、桑枝、秦艽等,配伍清热解毒之品,如石膏、知母、黄柏等。

行痹者:多用威灵仙、秦艽、白花蛇、乌梢蛇、海风藤、络石藤等,配伍祛肌表风邪之品,如麻黄、桂枝、防风等。

着痹者:多选用独活、防己、木瓜、松节、豨莶草等,配健脾燥湿之品,如苍术、白术等。

2、根据痹痛的部位来选择用药

痹痛偏于上肢者:选用羌活、秦艽、桑枝、桂枝、姜黄等。

偏于下肢者:多选取独活、木瓜、防己、五加皮等。

腰背痛者:选用桑寄生、独活、狗脊、五加皮等。

兼活血者:徐长卿、雷公藤

芳香化湿药功效归纳:

兼能行气者: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兼能止呕者:藿香、白豆蔻、砂仁

兼能温中者,可用于中寒之脘腹冷痛:砂仁、草豆蔻、白豆蔻

能宣化外湿,用治暑湿、湿温、湿热之病:藿香、佩兰、苍术、白豆蔻

利水渗湿药功效归纳:

利湿健脾者:茯苓、薏苡仁

兼清肺化痰或止咳者:车前子、石韦

兼杀虫止痒者:萹蓄、地肤子

兼通经下乳者:关木通、通草、冬葵子

兼凉血止血者;荠菜、石韦

兼祛风湿者:香加皮、萆薢

兼清肝明目者:车前子

兼清热解毒者:车前草、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

温里药功效归纳:

偏于温心阳的药物:附子

偏于温肾阳的药物:附子、肉桂、乌药、丁香

偏于温脾阳的药物:附子、干姜

能回阳救逆的药物:附子、干姜

偏于温胃散寒的药物:高良姜、干姜、吴茱萸、荜澄茄、荜拨 偏于止痛止呕的药物:胡椒、肉桂、丁香、吴茱萸

偏于温脾散寒止泻的药物:干姜、附子、吴茱萸、胡椒

温肺化饮的药物: 干姜、细辛

偏治少腹痛(疝痛)的药物:吴茱萸、小茴香

偏治痹痛的药物: 附子、肉桂

偏治痛经的药物: 肉桂、吴茱萸

兼理气作用的药物:丁香、小茴香

可引火归原的药物: 肉桂、附子

其它章节兼有温里作用的药物:桂枝、细辛、草果、生姜、乌药、艾叶、仙茅、葫芦巴、硫磺

理气药功效归纳:

1、据脏腑不同选择用药

脾胃气滞:橘皮、木香、枳实、甘松、枳壳、大腹皮、沉香、化橘红

肝郁气滞:青皮、香附、川楝子、荔枝核

肝胃气滞:佛手、香橼

胃气上逆:柿蒂、丁香、沉香、刀豆

肺气上逆:沉香

2、据气滞的寒热属性不同选择用药

寒证:选辛温理气药,青皮、橘皮、乌药、木香、沉香、檀香 热证:选寒性理气药,枳实、枳壳、川楝子、青木香

4、据药物的功能选择用药

破气消积者:青皮、枳实

行气通阳者:薤白

降气止呃者:楴蒂、刀豆、丁香

兼燥湿化痰者: 橘皮、橘红、化橘红、枳实、佛手、香橼

6、其它章节兼有理气作用的药物有:紫苏、厚朴、砂仁、白豆蔻、吴茱萸、丁香、莱菔子、槟榔、、川芎、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姜黄、莪术、三棱、肉豆蔻等。

消食药功效归纳

1、 善消肉积的药物:山楂

善消米面食积的药物:谷芽、麦芽、神曲

消中兼补,有健脾开胃之功的药物:谷芽、鸡内金、鸡矢藤

兼行气活血作用的药物:山楂

兼行气导滞,降气化痰作用的药物:莱菔子。

兼涩精止遗,化石通淋作用的药物:鸡内金

2、其他章节有消食作用的药物有枳实、陈皮、青皮、厚朴、槟榔。

驱虫药功效归纳

1.

偏于驱杀蛔虫的药物:使君子、苦楝皮、花椒鹤虱、榧子、芜荑、(石榴皮、贯众、雄黄、萹蓄、川楝子、花椒)

偏于驱杀蛲虫的药物:使君子、槟榔、贯众、雄黄

偏于驱杀绦虫的药物: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偏于驱杀钩虫的药物:苦楝皮、贯众

偏于驱杀姜片虫的药物:槟榔

兼消积滞的药物:使君子、槟榔

2.其它章节具有驱虫作用的药物:百部、萹蓄、牵牛子、川楝子、花椒、乌梅、石榴皮、雄黄等

止血药功效归纳:

1、

可用治全身出血的药物:大蓟、小蓟、苎麻根、羊蹄、紫珠、侧柏叶、三七、茜草、蒲黄、白及、仙鹤草、血余炭、棕榈炭

擅于治外伤出血的药物:三七、茜草、白及、乌贼骨

擅于治肺胃出血药物:白及、紫草、灶心土、白茅根

擅于治痔疮出血的药物:槐角

擅于治小便出血的药物:小蓟、白茅根、蒲黄

擅于治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地榆、槐花、炮姜、蒲黄、大黄、白及

擅于治崩漏,月经过多的药物:艾叶、茜草、棕榈炭、炮姜、苎麻根

2、其它章节中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荆芥、木贼、黄芩、桑叶、地骨皮、青黛、栀子、拳参、地锦草、生地、牡丹皮、大黄、贯众、石韦、旱莲草、龟甲、乌贼骨、五倍子、乌梅、赤石脂、禹余粮、明矾等

活血化瘀药功效归纳:

(1)川芎及丹参均为活血化瘀要药,临床适用于多种血瘀证,又同为调经要药,广泛用于妇人经水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恶露不尽。(2)

不同点:(2)川芎辛,温,功能活血行气,治血瘀证,尤宜于气滞血瘀属寒者,其行气之功,还可用于肝郁气滞之胁肋、乳房胀痛。又能祛风止痛,为止头痛要药,且旁通络脉,常用治风湿痹痛。(4)

(3)丹参,苦微寒,活血之力较缓,功擅和血调经,治血瘀证,尤宜于血热证。又可凉血消肿,配清热解毒药,可治热毒痈肿,凉血安神,治热入心之烦躁神昏及血不养心,心火偏

亢之心悸失眠。(

1.活血兼能行气者,如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三棱、莪术、乳香

有破血之力者,如三棱、莪术、水蛭、地鳖虫、凌霄花、虻虫、斑蝥

兼补血者:鸡血藤

作用较缓,称和血者:鸡血藤、丹参、及少量红花。 兼能化食、消积止痛者:三棱、莪术、刘寄奴

兼能利水消肿者:益母草、泽兰、牛膝

兼能利尿通淋者:牛膝、王不留行

兼能补肝肾强筋骨者:牛膝

兼能续筋接骨者:地鳖虫、自然铜

兼能下乳者:穿山甲、王不留行

兼能润肠通便者:桃仁

2.其它章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有:牡丹皮、赤芍、大黄、千金子、穿山龙、瞿麦、虎杖、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当归、山楂、红藤、败酱草、紫草、麝香、海马

化痰止咳平喘药功效归纳:

1.

既能化痰又能利咽的药物:桔梗、胖大海、罗汉果

既能化痰止咳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瓜蒌仁、杏仁、苏子、胖大海

既能化痰止咳又能降逆止呕的药物:半夏、竹茹、旋覆花、枇杷叶

既能化痰又能软坚散结(化痰软坚、消痰软坚)的药物:黄药子、昆布、海蛤壳、海浮石、海藻

既能化痰又能止痉(祛风止痉,治风痰)的药物:天南星、白附子、天竹黄。

宣肺止咳平喘兼有解表作用的药物:桔梗、前胡

清肺止咳平喘的药物:马兜铃、黄芩、枇杷叶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药物:葶苈子、桑白皮

苎麻根的功效与作用篇七
《药物功效归纳》

(二)功效归纳

1.本章节药物

1

1、据脏腑不同选择用药

2

1.本章节药物

3

4

(二)功效归纳

5

苎麻根的功效与作用篇八
《功效》

一.发散风寒药

★ 麻黄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表实无汗) ★ 桂枝(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表实无汗,表虚有汗) ★ 紫苏行气宽中,(行气安胎)

发汗解表解鱼蟹毒

▲ 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药毒)

▲ 香薷化湿和中,利水消肿,(阴暑证,夏月之麻黄)

★ 荆芥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 防风发表散风 [ 渗湿止痛,止痉,止泻

★ 白芷止痛,通鼻窍,消肿排脓,燥湿止带,(阳明头痛——前额头痛)

★ 羌活渗湿止痛,(太阳头痛——巅顶头痛)

▲ 藁本散寒祛风▲ 细辛通鼻窍,止痛,温肺化饮,(阳虚外感;煎服2-5g,入丸散0.5-1g)

▲ 苍耳子散风除湿,止痛

通鼻窍

▲ 辛夷发散风寒(木笔花,春花;包煎)

二.发散风热药

★ 薄荷清利头目,疏肝解郁,(后下;3-6g) ★ 牛蒡子利咽,透疹 [ 解毒消肿,(大力子,鼠粘子,恶实) ▲ 蝉蜕(开音,治音哑),明目退翳,止痉 ★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 菊花平肝明目 [ 清热解毒(黄菊花——疏散风热,白菊花—— 平肝明目)

▲ 蔓荆子清利头目,(太阳头痛)

★ 柴胡(疏散),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中气下 退热 陷,内脏下垂等;邪在少阳,寒热往来) ★ 葛根解表升阳(解肌),止泻,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 泻——清阳不升之泄泻等) ▲ 升麻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淡豆豉 [ 除烦

比较:麻黄与桂枝;紫苏与生姜;麻黄与香薷;羌活与白芷;

薄荷、牛蒡子与蝉蜕;柴胡与葛根

一.清热泻火药

★ 石膏除烦止渴,(气分实热要药),清肺胃热,收敛生肌,(煅后外用) 清热泻火

★ 知母清肺润肺,滋阴润燥,(既清实热,又清虚热),(滑肠)

▲ 芦根除烦,清肺胃热,(肺痈),止呕

清热生津

▲ 天花粉清肺润燥,解毒消痈,(块根)

★ 栀子(泻火除烦,泻三焦之火),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清热除烦

▲ 淡竹叶(清心火),利尿

★ 夏枯草(目珠疼痛),散郁结,降血压

清肝火

▲ 决明子明目,润肠通便

二.清热燥湿药

★ 黄芩(清上焦肺热),凉血止血,清热安胎

★ 黄连(清中焦胃热,长于清心火,兼清肝火,为治痢、 泻火解毒 止呕要药),(味苦,2-10g)

★ 黄柏(清下焦湿热),退热除疹,(既清实热,又清虚 清热燥湿热)

▲ 龙胆草除肝胆及下焦湿热),泻肝胆火,(味苦,3-6g) 秦皮解毒止痢止带

▲ 苦参杀虫利尿

白鲜皮 [ 祛风解毒

三.清热解毒药

★ 金银花(痈肿疔疮要药),凉血止痢,(双花,二宝花,忍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冬花)

★ 连翘(疮家圣药),消痈散结,(瘰疬痰核),(清心火)

★ 蒲公英(乳痈要药),利湿通淋,(黄花地丁),(可致 消痈散结 缓泻)

紫花地丁(疔疮要药)

▲ 野菊花清热解毒

▲ 穿心莲(善清肺火),燥湿消肿,(一见喜,榄核莲),(味苦,注 意用量)

▲ 贯众(痄腮),杀虫,凉血止血,(血热崩漏)

▲ 大青叶消斑 ★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 [ 利咽

▲ 青黛消斑,(痄腮),清泻肝火,定惊,(冲服或入丸散)

★ 鱼腥草消痈排脓,(肺痈,肺热咳嗽),利尿通淋

红藤清热解毒(肠痈)

活血止痛

败酱草消痈排脓,(肠痈,肺痈),(祛瘀)

★ 射干祛氮

清热解毒,利咽

▲ 山豆根消肿,(咽喉肿痛要药),(过量易致呕吐)

蚤休消肿止痛,(疮痈,毒蛇咬伤),凉肝定惊,(七叶一支花) ▲ 熊胆清热解毒 [ 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不入汤剂)

▲ 白花蛇舌草利湿通淋

★ 白头翁凉血止痢

▲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梅毒要药)

四.清热凉血药

★ 生地黄生津

养阴

★ 玄参泻火解毒

★ 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清虚热,(既清实热,又清虚热),(肠痈) ★ 赤芍活血 [(散瘀),止痛

▲ 紫草解毒透疹,(轻泻)

▲ 水牛角解毒

五.清虚热药

★ 青蒿除骨蒸,解暑,截疟,(不宜久煎),(既清虚热,又清实热) ★ 地骨皮(凉血退蒸),清肺降火,(既清虚热,又清实热)

银柴胡 清虚热 [(专清虚热)

除疳热

胡黄连 [ 清湿热,(既清虚热,又清实热)

比较: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与黄柏;牡丹皮与赤芍

泻下药

一.攻下药

★ 大黄攻积,(热结便秘要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生大黄 后下),(怀孕、哺乳、月经期慎用或忌用)

★ 芒硝泻下 [ 软坚,清热消肿,(冲服)

番泻叶 [ 导滞,(泡服)

芦荟 [ 清肝,杀虫,(不入煎剂)

二.润下药

火麻仁(大麻仁,麻子仁)

润肠通便

郁李仁利水消肿

三.峻下逐水药

甘遂(入丸散,醋制,0.5-1g)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京大戟红大戟功偏消肿散结,京大戟功偏泻水逐饮)

(1.5-3g煎服)

巴豆冷积(寒积便秘),逐水退肿,祛痰利咽(有大毒,制霜内服0.1-0.3g) 泻下

牵牛子逐水,去积,杀虫

祛风湿药

一.祛风湿散寒药

★ 独活解表(下半身风湿痹痛)

▲ 川乌散寒止痛(止痛力强;有大毒,内服制用)

▲ 威灵仙祛风湿消骨鲠(诸骨鲠喉要药)

★ 蕲蛇通络 [ 定惊止痉

雷公藤(类风湿性关节炎)活血,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有毒,内服宜慎)

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吐泻转筋要药)

二.祛风湿清热药

★ 秦艽退虚热,清湿热(既清实热,又清虚热) 止痛

★ 防己利水消肿(木防己——祛风湿,汉防己——利水) 祛风湿

络石藤凉血消肿

通络

希莶草清热解毒

二.祛风湿强筋骨药

★ 桑寄生安胎(补肝肾,养血安胎) ▲ 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 利尿

狗脊(强腰膝)

比较:独活与羌活

芳香化湿药

★ 苍术健脾,祛风湿,明目

燥湿

★ 厚朴行气,消积,平喘

★ 藿香和中止呕(长于止呕),解表

解暑

佩兰(善治脾瘅)

祛风湿

▲ 砂仁止泻,安胎(行气安胎)(后下)

行气,和中止呕

▲ 白豆蔻(后下)

比较:藿香与紫苏

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

★ 茯苓(性平,利水渗湿要药)

健脾

★ 薏苡仁利水渗湿(性凉,能清利湿热)除痹,清热排脓(肺痈、肠痈) ▲ 猪苓(利水力强)

★ 泽泻泻热

香加皮——利水消肿,祛风湿止痛(有毒)

二.利尿通淋药

★ 车前子渗湿止泻(水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包煎)

▲ 滑石清解暑热,收湿敛疮(外用)

▲ 关木通利尿通淋下乳,(清心火)(3-6g,古称通草)

通经

瞿麦活血

海金沙(药用孢子,细小,宜包煎)

萆薢 ——利湿浊(粉萆薢、山萆薢),祛风湿(绵萆薢、川萆薢)

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

苎麻根的功效与作用篇九
《常见中药功效前后联系对比》

常见中药功效前后联系对比

1.具有止呕作用的药物

药性偏温,主要用于寒证或痰湿恶心呕吐的药物

半夏 主要用于痰湿及胃寒呕吐,胃虚,胃热、妊娠呕吐等也配伍其他药使用。

旋覆花 主要用于痰湿内阻及脾胃虚寒所引起的呕吐,噫气,心下痞满作呕,呃逆,及妊娠恶

阻。

生姜、高良姜,其中生姜为“呕家圣药”,可用治一切恶心呕吐,但以胃寒气逆呕吐恶心最宜,

高良姜主治胃寒气逆,呕吐清水,四肢不温。

砂仁、豆蔻、草豆蔻,主要用于胃寒气滞湿阻或脾胃虚寒、消化不良之恶心呕吐,呃逆,噫

气、脘腹胀痛或腹泻,其中草豆蔻对于寒湿胃痛、呕吐等症用之最宜。

吴茱萸 主要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头痛、呕吐涎沫,及肝胃不和之胁痛、呕吐、吞酸。

藿香 主要用于寒湿内阻,脘痞呕吐。经配伍也可用于胃虚呕吐、孕妇胎动不安,呕吐酸水。

丁香 主要用于脾胃虚寒呕吐、虚寒呃逆。 药性偏寒凉,主要用于热证或湿热恶心呕吐的药

物。

黄连、枇杷叶、芦根、竹茹,均清热止呕,主要用于胃热呕吐,呃逆,干呕,妊娠呕吐等,竹茹对胃虚有热的呕吐尤为适宜。

代赭石,主要用于胃气上逆引起的呕吐、噫气、噎膈、反胃、呕吐等。

柿蒂 性平,为降逆止呃之要药,治疗呃逆,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使用。

具有通经下乳功效的药物

木通: 利水通淋, 泄热-------治乳汁不通外, 又可用于湿热淋证,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

的口舌生疮(长于清心火),湿热痹痛。

通草:通气下乳,清热利水--------治乳汁不通外,又可用于淋证,湿温病,小便不利。 穿山甲:活血通经,搜风通络,消肿排脓------治乳汁不通外,又可用于血滞经闭,痛经,

产后瘀滞腹痛,癥瘕积聚,风湿痹痛,痈肿,瘰疬。

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治乳汁不通外,又可用于血滞经闭,痛经,

产后瘀滞腹痛,淋证。

具有安胎作用的药物

紫苏、砂仁---------------------行气安胎

黄芩、苎麻根--------------------清热安胎

艾叶、苎麻根(续断)----------------止血安胎

白术------------------------补气安胎

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补肝肾安胎

竹茹-------------------------凉血安胎

能润肠通便的药物

仁类: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蒌仁、柏子仁、核桃仁(砂仁、酸枣仁、益智仁、

薏苡仁四仁却无此功效)

子类:牛蒡子、决明子、苏子、[注意还有子仁类不仅没有润肠通便作用,反而可以止泻----

益智仁、薏苡仁、车前子、菟丝子、莲子、五倍子、五味子、诃子、金樱子]

其他:知母、生地黄、玄参(紫草、蒲公英是例外,要求脾虚便溏者不宜用)、肉苁蓉、锁阳、

当归、何首乌、麦冬、天冬、桑椹、蜂蜜

能截疟的药物

青蒿:-------------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鸦胆子:-------清热解毒,燥湿杀虫,腐蚀赘疣,截疟。

槟榔:------------杀虫,行气消积,利水消肿,截疟。

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解毒,杀虫,截疟。

何首乌:-----------补益精血,润肠通便,解毒,截疟。

常山:--------------涌吐痰饮,截疟。

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定惊截疟。

铅丹:---------解毒止痒,收敛生肌,镇惊,坠痰截疟。

砒石:--------------蚀疮去腐,劫痰平喘,截疟。

能利咽开音的药物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音哑咽痛。

马勃:清肺解毒,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风热、肺热咽痛音哑。

桔梗:宣肺化痰,利咽开音---------痰热壅盛咽痛音哑。

胖大海:清肺化痰,利咽开音-----肺热,痰热咽痛声嘶。

诃子:敛肺开音---------------肺虚久咳失音。

常用治头痛药物的分类

白芷-----阳明经痛头痛-----前额连及眉棱骨。

羌活-----足太阳经头痛-----后头痛连及项背

藁本-----督脉经巅顶头痛

独活-----少阴伏风头痛

吴茱萸----肝寒挟痰湿上犯巅顶头痛(足厥阴经)

细辛-----鼻渊鼻塞头痛

川芎-----外感、瘀血、血虚头痛

白附子----痰厥头痛

蜈蚣、全蝎--偏正头痛

常见降血压药

夏枯草、豨莶草、臭梧桐、罗布麻、杜仲(羚羊角、钩藤、天麻、地龙)

能制酸止痛,用治胃痛泛酸的药物

海蛤壳、牡蛎、乌贼骨

藤类药物的功效

共同功效:通络止痛

不同功效:

红 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雷公藤-----------袪风除浊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海风藤-------------袪风除湿,通经络,活血

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筋活络

夜交藤-------------养心安神,袪风通络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586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