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心绪复杂的词语

| 造价员考试 |

【www.guakaob.com--造价员考试】

表现心绪复杂的词语篇一
《词 语》

表现心绪复杂的词语篇二
《闺怨词》

“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李清照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她作词不但总能创意出新,而且造语奇妙,善于化俗为雅。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她的生活变迁和情感起伏,都是和她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醉花阴》写于前期,《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

给深闺女子带来无限愁怨的“雨”, 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像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擅长从日常口语里提炼生动晓畅的词句,清新隽永,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音律上: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叠字的使用:精致、婉转、流丽的韵致。

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女性。她们才华横溢,情思绵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创作。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她们独放着奇异的光彩。她们的具体生活环境极为相似,都出生于官宦人家,有着丰厚优裕的物质生活,二人自小便有超众之才,文才相类,共同点甚多,因此历代著名文人多把二人相提并论。①

一、李清照与朱淑真生平之比较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北宋后期礼部员外郎,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为“后四学士”之一,著有《洛阳名园记》。母亲是懂文墨的大家闺秀。李清照才华出众,工于诗词,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十

八岁嫁与当朝显贵赵挺之的二儿子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夫妇俩诗词酬唱,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生活舒心适意。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到了靖康元年(公元1126 年)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转折,她经历了靖康之变。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只身赴建康时,突患急病,不治身亡。李清照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从此孤身一人,远离家乡,过着无依无靠,困苦凄凉的生活。

朱淑真,南宋宁宗及理宗间人,祖籍安徽休宁。为理宁时权户部侍郎卒封新安郡开国侯汪纲的妻子②,她聪明早慧,精习诗书画琴文五艺。婚姻不幸,丈夫不近人情与其情趣不相投,致使两人感情破裂。其长期独处,过着凄苦孤寂的生活,晚年在尼庵里度过了残生。

二、李清照与朱淑真闺怨词之比较

李清照现流传有《漱玉词》,这些词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本文着力探讨她与丈夫生活期间所作的表现婚姻生活的词。朱淑真著有《断肠词》现已散轶。全宋词中收其词24首③,这些词有近20首是抒发闺怨的,其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李清照与朱淑真不同的爱情婚姻使她们的词作在情感表达方式、情感内涵、情感表达对象、意象和语言色彩等方面表现着不同。

(-)二人词作在情感表达方式上表现着不同

李清照在词作中含蓄的抒发了一种淡淡的闺怨哀愁,而朱淑真却在词作中大胆直露地抒发了自己在深闺中的凄苦寂寞。

李清照的婚姻生活是极其复杂的,她出嫁后虽然与丈夫相敬相爱,志同道合,但她毕竟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庭院深深,重门长闭,高居相位的公公又是一个“炙手可热心可寒”得人。李清照曾以“何况人间父子情”的哀悯诗句请求他帮助父亲的元祐党人之难,但他却不肯施以援手。李清照在这显赫却又森严的相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一个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宦,这自然就给多情的女词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她只有借写词来一遣愁怀,可是她生活在复杂的深闺大院中,丈夫又不在身边,这种复杂环境的压抑使她表现的心绪愁怀只能是含蓄的,她不能在词作中直白地抒发自己的愁绪。她的愁绪只能在不着一字,而尽得“愁绪”的词作中抒发,只能是一种淡淡的闺怨闲愁。如《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悠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全词上下两片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词人以她特有的细腻、婉约的笔调将缕缕闺怨春愁倾注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通篇不着“伤春”、“愁怨”一字,而一景一物却在“无语”之中产生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形成笼罩全词的氛围。可谓“不着一字,而尽的风流。”含蓄的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词人在有些词中也借用典故

来含蓄的抒发愁怀,如《小重山》中“春到长门春草青”一句,借用五代词人薛绍蕴创作的词《小重山》之首句,暗将自己的闺房和陈皇后所居住的长门宫作比,十分自然巧妙地将薛词愁苦哀怨的情调融入对春景的描绘之中。清照用曲折回环的手法表达了细腻委婉的感情,借用“长门”隐隐露出一缕愁思。

朱淑真的生活却与李清照的生活有着极大的不同。由于她与丈夫志趣不相投,致使两人感情破裂。丈夫把她弃置在深闺大院之中,这使她本来凄苦寂寞的生活更加凄苦寂寞,她孤苦无依的生活在复杂的封建大家庭中,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流露着一种深重的苦愁,沉重的寂寞。如《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全词连用五个“独”字,使词人久郁的情感一泻而出,淋漓痛快地排遣了词人内心的苦闷。

五个“独”字的重复出现,合成了他人累千句万句也抒发不出的凄苦孤独和深重忧怨。同时也恰如其分的表现了词人在不幸的婚姻中、生活中所受的压抑和苦难。接着词人在痛快的排遣之后放缓笔调写出了自己在深闺中的寂寞无聊、愁病相仍。

(二)二人的词在情感内涵上表现着不同

在李清照的闺怨词里,苦涩的离愁中包含着夫妻双方心心相印的幸福感。而朱淑真的词作中却充斥着满目的悲哀,心灵的完全苦痛。

李清照的婚姻生活虽然复杂不幸,但可贵的是在她的生活中、感情世界里有着一个志趣相投、心心相系的丈夫。虽然丈夫经常不在身边,但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这使得李清照冰冷的心中仍有着一个温暖的角落。因此在她的词作中既有苦涩的离愁,又有着心心相印的幸福感。如名作《一剪梅》:

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子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先以一个极为优美的比喻将这种相思之情形象化,把自己比作浮于水面的落花,把丈夫比作长流不断的流水。流水负载着落花,落花随水漂流,这就把夫妻间心心相印、不离不弃的深笃爱情融在了“花自飘零水自流”的美好形象之中。接着,又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落花流水的形象中幻化出一组迭印的镜头,展现出有情之人异地同心,遥相思念的感人画面。相思是“一种”,而情思却是“两处”。虽然相思是苦的,但如果由两个人来分享,这种苦痛中又蕴含着甜蜜。

朱淑真的生活是完全不幸的。丈夫汪纲对她冷酷无情、弃置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她孑然一身的在深闺之中度过了一生。没有丝毫幸福可言的婚姻,冷酷无情的丈夫,灰暗单调的日子,使得她的生活完全没有幸福。因此在她的词作中,一直贯穿着形单影只的愁苦无奈,心灵的完全苦痛,以及由这种悲苦心境投影出的外界环境的恶劣。如《菩萨蛮》:

秋声乍起梧桐落,蛰吟唧唧添萧索。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欹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词人选用萧条凄凉,梧桐零落的秋天为背景。梧桐的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女词人首先以萧条的秋景,梧桐的凄凉意蕴为词作设定了悲苦的感情基调,又用“独”写出了自己的孤单。用“寒砧”、“逼人风露寒”这些外界环境的恶劣表达了词人凄苦悲凉的心境。尤其是“逼人风露寒”中的“逼人”二字,写出了词人对恶劣处境的无力摆脱和无可奈何,又写出了词人对不幸婚姻的怨恨。“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词人用“圆月”和“残梦”形成鲜明的对比,描画了词人在秋日团圆夜的孤苦画面。词人为回避团圆夜邻居欢乐的游园赏月场面而早早的独卧独眠,不料却被噩梦惊醒,抬头仰望忽见天上的圆月,引发了词人无限的孤苦愁思。词人为避烦恼而不得的无奈痛苦在短短的十个字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带给人一种对其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哀怜。

(三)李清照和朱淑真在情感表达对象上表现着不同

李清照为其词作设定了读者也即她的丈夫。她创作词的过程就是在其空闺寂寞时,惦念着远方的丈夫而创作的。她的词都好似在向丈夫倾诉着自己的心事,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诳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哭,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词作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女词人在丈夫远游时的生活和内心活动,表明了对丈夫的思恋。通过“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低诉了对丈夫频频远游的抱怨和自己的相思。而朱淑真的词却没有设定读者,她的词只是一种独白,一种自言自语,自我平衡。朱淑真所处的孤苦环境,不幸的遭遇,使得她的苦痛无法压抑,她只有借作词来一遣愁怀,发泄不平心理,以达到内心世界的平衡。她创作词的动机相当单纯,只把词当作纯粹的抒写自我真情的文学体裁来对待。如《菩萨蛮》: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在这首词中词人用自然的口语道出了自己在初秋夜晚的孤寂。用“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写出了词人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无奈凄苦的面对残月而遣诉愁思。词人把自然事物写的有情有意,构画出了一个情意绵绵的世界。然而,以物(月亮)为伴,正是因为身边无伴。托情于景,正是苦于人世无情。

(四)李清照与朱淑真的词在语言色彩上表现着不同。

李清照的闺怨词表达了思妇对离别的哀怨,对丈夫的思恋,对空闺生活的不满。虽然词作中也有忧愁、寂寞之思,但由于其与丈夫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她的词虽然愁苦,但也有着明亮之色,有着由爱情带来的希望之光,故此她的词被称为轻盈妙丽的望夫词。词作清新自然,在词中有着许多鲜艳的色彩,全词在这些鲜艳明丽的词语的照耀下,显出一种生机和希望。如《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翁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朱淑真的词作虽也有明丽色彩的词,但这些明丽之色在全词幽深凄苦的情感基调的掩映下,也变的暗淡无光,给人的感觉只有灰暗沉重。如《点绛唇》: 黄鸟嘤嘤,晓来却听丁丁木。芳心已逐,泪眼倾珠斛

见自无心,更调离情曲。鸳帐独。望休穷目,回首溪山绿。

全词表现了春日的景色,以及在这春景中词人的情状。虽有黄鹂清脆的鸣叫,有苍山美景,但词人看到这满目的美景之后却是泪如雨下,更觉的孤苦无依,青春的白白流逝。

(五)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在意象上表现着不同。

在李清照的词中多出现着闺房中的物品如“宝鸭”、“疏帘”、“重门”、“闲窗”等意象和一些与丈夫出游相关的意象如“兰舟”、“归鸿”、“归来路”等。前者反映着她在深闺中的寂寞无聊,后者反映了丈夫的频频远游,词人对离别场景的回忆以及对丈夫的思念,祁盼着丈夫的早早归来。而在朱淑真的词中却频频出现着“寒灯”、“寒砧”、“春寒”、“残梦”、“残妆”、“残月”、“断烟”等意象。朱淑真不幸的婚姻,孤寂苦闷的心境,使她看到的景物,也带上了一层孤寒冷寂和残缺不全。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物物皆着我之色”。

三、小结

李清照与朱淑真的闺怨词生动的展现了她们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由于两人爱情生活的不同,造成了二人词作的巨大差异。本文粗略的分析了李、朱词在情感表达方式、情感内涵、情感表达对象、意象、语言几个方面的不同,但她俩

表现心绪复杂的词语篇三
《关于心情的成语及解释》

关于心情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哀戚之情】:戚:悲哀。丧亲后的悲痛心情。 【安心乐意】:原指心情安宁,情绪愉快。后多指内心情愿,十分愉快。 【安心恬荡】:心情平静,不求名利。 【黯然魂销】: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魂销: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心情极其沮丧、哀痛,以致心神无主的样子。

【黯然无神】: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无精打采。 【烦天恼地】:对天地都有所烦恼。形容心情极其烦闷苦恼。

【烦心倦目】:烦恼的心情,倦怠的眼睛。形容颓丧的情绪。

【废然而反】:废然:沮丧失望的样子。反:返回。怀着失望的心情而归来。形容因消极失望而中途退缩。同“废然思返”、“废然而返”。 【凤狂龙躁】:形容心情烦躁,精神失常。 【感激不尽】:感激的心情没有穷尽。形容非常感激。 【八公草木】:将八公山的草木视为敌人。形容心情极为紧张和恐惧。 【巴巴劫劫】:指心情急切的样子。 【百感交集】: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百爪挠心】:像有一百只脚爪在抓心一样。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不定。 【悲欢合散】:悲哀和欢乐,团聚和离别。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和心情。 【悲欢聚散】:悲:悲哀;欢:欢乐;聚:团聚;散:离散。泛指人世间悲与欢、聚与散的遭遇和心情。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悲愧交集】:愧:羞惭;交集:交织。悲伤和惭愧的心情互相交融。 【悲喜兼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悲喜交并】: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悲喜交集】:交:共。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悲喜交加】:交加:聚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悲喜交切】: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悲喜交至】: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来到。 【不汲汲于富贵】:汲汲:心情急切。不迫切追求富贵。指人清高,安于清贫生活。 【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不情不绪】:情绪:心情,心境。无情无绪。指感情上没有依托,情绪不佳。 【惨雨愁云】:形容凄凉的景象或心情。 【仓皇不定】:仓皇:匆忙,慌张。形容匆匆忙忙,心情慌乱。

【茶饭无心】:没有心怀喝茶吃饭。形容心情苦闷。 【称心快意】:遇事如意,心情舒畅。称心:恰合心愿。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愁多夜长】:因心情愁闷而夜不成寐,感到时光悠长难遣。

【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情。 【莼羹鲈脍】: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莼鲈之思】: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大汗涔涔】:形容因天气炎热或心情紧张而导致浑身汗流如注的样子。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澹泊寡欲】:澹泊:恬淡;寡:少;欲:欲望。形容心情恬淡,不图名利。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低回不已】:低回:徘徊留恋;不已:不停止。不停地徘徊,留恋忘返。形容伤感难忘的心情。 【对泣新亭】:泣:小声哭;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感铭心切】:感:感激;铭:铭刻;心切:心情急迫。指对于师长或施惠者感激不忘,铭刻在心。 【感佩交并】:感:感激;佩:佩服;交并:交织在一起。感激和佩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槁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故作镇静】:指故意装做心情安定。 【寡言少语】:言语很少。形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也形容心情沉闷,不爱讲话。 【挂肚牵心】:牵:牵挂。形容忧虑不安的心情。 【观望不前】: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难确定时,怀着犹豫不定的心情,观察事物的发展,暂不前进。 【归心如飞】:归心:回家的念头。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飞快。形容回家心情十分急切。 【归心如箭】: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归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寒谷回春】:寒冷贫瘠的山谷之地变得温暖富庶起来。比喻生活、心情或其他事物由坏变好。 【寒毛卓竖】: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汗出如渖】:渖:汁液。满身汗水。形容天气炎热或心情极度紧张而导致浑身冒汗的现象。 【汗下如流】:汗水像小溪一样往下淌。形容极其羞愧的心情。也形容汗水出得特别多。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行迈:走路;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走路缓慢,心里晃荡。形容心情沉重惶惑。 【何以家为】:还要家干什么。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去考虑个人的家庭问题。 【鹤怨猿惊】:形容对官场厌倦,有意归隐的心情。 【恍然自失】:自失:好像自己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的迷惘惜恋的的心情。 【汲汲皇皇】:汲汲:急切的样子;皇皇:惶恐不安的样子。心情急切,举止匆忙。 【急杵捣心】:形容惊异不安的心情。 【襟怀洒落】:襟怀:胸怀;洒落:洒脱。心情坦率,光明正大。 【近乡情怯】:指远离家乡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离家乡越近,心情越不平静,惟恐家乡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用以形容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 【惊魂不定】: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惊魂甫定】:甫:刚开始。惊惶失措的心情刚刚平定下来。

【惊魂未定】: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景色宜人】:形容景色非常美丽,适合人们居住,或适合人的心意。现形容景色的美丽程度很高,身处其境会使人心情感到愉悦。也可以说美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久旱逢甘雨】:逢:遇到。干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场好雨。形容盼望已久终于如愿的欣喜心情。 【开怀畅饮】:开怀:心情无所拘束,十分畅快。比喻敞开胸怀,尽情饮酒。 【开怀痛饮】:开怀:心情无所拘束,十分畅快。比喻敞开胸怀,尽情饮酒。 【狂歌痛饮】:狂:越出常度;痛:痛快,尽情。欢畅饮

酒,纵情唱歌。形容喜悦的心情。 【旷性怡情】:旷:开朗;怡:快乐。指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乐乐陶陶】:心情十分高兴的样子。 【乐乐醄醄】:心情十分高兴的样子。 【辽东鹤】:辽东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作白鹤回到家乡去。后用来表示怀着思恋家乡的心情久别重归,慨叹故乡依旧,而人世变迁很大。 【临危不乱】:临:面临;危:危险;乱:慌乱,紊乱。【人琴两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如饥如渴】: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 【如渴如饥】: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同“如饥如渴”。 【如释重负】:释:放下;重负:重担子。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若释重负】: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同“如释重负”。 【搔首踟蹰】: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犹豫。 指面临危险心情不慌乱。 【满腹牢骚】:牢骚:抑郁不平之感。一肚子的牢骚。形容心情极为抑郁,很不得意。 【满脸春风】:形容心情喜悦,满脸笑容。 【满面含春】:比喻心情喜悦舒畅,满脸笑容。 【满面红光】:满面:整个面部。形容心情舒畅,精神健旺的样子。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原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指到了节日特别想念在外地亲人的心情。 【闷闷不乐】: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闷闷不悦】: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悦:愉悦。形容心情烦闷不快活。 【面如死灰】: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面若死灰】: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灭此朝食】:朝食:吃早饭。让我先把敌人消灭掉再吃早饭。形容急于消灭敌人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内紧外松】:指政策的收紧与放宽或指人的心情,即内心紧张,态度镇静。 【能忍自安】:能够忍耐,心情自然平静。 【捏一把汗】:因担心而手上出汗。形容非常紧张的心情。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宁:宁愿;莫:不。宁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战乱年代的人。形容人们遭逢乱世的痛苦心情。 【平心定气】:指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平心静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平心易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同“平心静气”。 【屏气敛息】:屏:闭住;敛:收住。闭住气,收住呼吸。指因心情紧张或注意力集中,暂时止住了呼吸。 【屏气慑息】:暂时止住了呼吸。形容心情紧张或注意力过于集中的情状。 【迫不及待】:迫: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迫不可待】:形容心情急切。同“迫不及待”。 【七拱八翘】:形容关系不和谐或心情不舒畅。 【泣血稽颡】:稽颡: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指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向来吊唁的宾客哭拜,以致谢忱。 【迁延顾望】:指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同“迁延观望”。 【迁延观望】:指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 【轻松愉快】:指人的心情很放松、欢欣快乐。 【清耳悦心】:耳朵为之清宁,心情为之欢悦。形容声音美妙动听。 【求知心切】:追求知识,心情十分迫切。 【热汗涔涔】:形容因天气炎热或心情紧张而导致浑身汗流如注的样子。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暢。 【人莫予毒】: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

【人琴俱逝】: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赏心乐事】: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赏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神清气爽】: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暢。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落:下降。比喻心情不安。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比喻心情不安。 【使心憋气】:使:致使;憋气:指有委屈或烦恼不能发泄。让人心情不舒畅,使性子,发脾气。 【爽心悦目】: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死不甘心】:就是死了也不甘心情愿或满足。 【竦然起敬】:竦然:肃敬的样子;起敬:产生尊敬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陶情适性】:陶:喜,快乐;适:舒适,畅快。使心情愉快。

【陶情养性】:陶:喜,快乐;养:培养,休养。使心情愉快。

【天际归舟】:亲人乘舟自天边返回。形容企盼亲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痛快淋漓】:淋漓:心情舒畅。形容非常痛快。 【徒乱人意】:意:心情。只会扰乱人的心情,起不到别的作用。 【吐气扬眉】:形容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唾壶击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唾壶敲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同“唾壶击缺”。 【挖耳当招】:见别人举手挖耳朵,却误以为是在招呼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万箭钻心】:像万支箭钻入心头。形容极度伤痛的心情。 【万念俱灰】: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惘然如失】: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惘然若失】: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望云之情】: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惟天可表】:只有对上天才可以表白自己的心情。表示在别人不信任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慨叹。 【屋梁落月】:比喻殷切的思念朋友的心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无心恋战】:没有心情去留恋战事。指不想做某事。 【喜上眉梢】: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喜则气缓】:气缓:心气舒缓或和达。喜能使人精神兴奋,心情和达,气机通利。 【掀拳裸袖】:高举拳头,卷起衣袖。表示心情激动。 【闲情别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同“闲情逸致”。

【闲情逸趣】: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同“闲情逸致”。

【闲情逸志】:逸:安闲。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闲情逸致】:逸:安闲;致:情趣。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谢天谢地】:表示目的达到或困难解除后满意轻松的心情。

【心潮澎湃】:澎湃:波涛冲击的声音。心里象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心广体胖】:广:宽广,坦率;胖:安泰舒适。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归来的迫切心情。

【倚闾而望】:闾:古代里巷的门。靠着家门向远处眺望。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倚闾望切】:闾:古代里巷的门。靠在里巷的门口向远处殷切地望着。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心情十分殷切。 【倚闾之思】:闾:古代里巷的门。靠着家门思念子女。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倚闾之望】:闾:古代里巷的门。靠着家门等候。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倚门而望】:靠着家门向远处眺望。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因而人也发胖。 【心焦如焚】:心里焦躁,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焦灼难忍。

【心焦如火】:内心焦躁得如着火一般。形容焦灼难忍的心情,亦作“心焦如焚”。 【心宽体肥】:心情舒畅,身体肥胖。 【心宽体胖】: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 【心宽意适】:指心情开朗,意兴闲适自得。 【心宽意爽】:指心情开朗,意兴闲适自得。 【心平德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心平气舒】:心情平静,态度平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心平气温】: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心神不宁】:定:安定。形容心情不平静。 【心甜意洽】:心里甜蜜,意气融洽。形容美满愉悦的心情。

【心奓体泰】:奓:通“侈”,放逸;泰:安泰。指养尊处优者心情放逸而身体舒泰。 【忻忻得意】:心情愉快,自觉得意。 【欣然自得】:心情舒适、自觉得意的样子。 【欣欣自得】:犹言欣然自得。心情舒适、自觉得意的样子。

【新亭对泣】: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新亭堕泪】: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堕泪:流泪。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新亭泪】: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新亭之泪】: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指做了错事、坏事而感到羞耻、憎恶的心情,人人都是有的。 【朽木死灰】:腐朽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学如不及】: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熏风解愠】: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 【言和心顺】:说话和气,使人心情舒畅。 【眼不交睫】:睫:眼睫毛。眼睛一眨也不眨。形容心情不安而长夜不眠。 【遥夜沉沉】:遥夜:长夜。长夜深沉。比喻忧郁的心情或黑暗的社会,好像漫漫长夜熬不到天明。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怡情悦性】:怡:和悦愉快;悦:高兴,愉快。使心情舒畅愉快。 【以日为年】:过一日如同过一年的时间那样漫长难熬。形容心情焦急。亦作“以日为岁”。 【倚庐之望】:靠着家门向远处眺望。形容父母盼望子女

归来的迫切心情。 【倚门倚闾】: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倚门之望】:靠着家门向远处眺望。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抑郁寡欢】:由于心情不舒畅而很少高兴的时候。 【意懒心慵】:懒、慵:怠倦,消沉。心情怠倦消沉。亦作“意慵心懒”。 【意慵心懒】:慵、懒:怠倦,消沉。心情怠倦消沉。同“意懒心慵”。 【阴晴圆缺】:天晴、天阴、月圆、月缺。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饮冰茹檗】:茹:吃;檗:俗称黄柏,味苦。喝冷水,吃苦味的东西。比喻处境困苦,心情抑郁。也形容生活清苦。

【饮冰食檗】:檗:俗称黄柏,味苦。喝冷水,吃苦味的东西。比喻处境困苦,心情抑郁。也形容生活清苦。 【忧喜交并】:交并:一起出现。忧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忧心如酲】:酲:酒醉后神志不清的状态。心中忧闷,就像醉酒后的病态一样。形容心情十分愁闷压抑。 【忧形于色】:形:表现。忧虑的心情在脸上表现出来。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忧虑。 【娱耳悦目】: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娱心悦耳】: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娱心悦目】:娱、悦:使愉快。使心情愉快,耳目舒畅。 【语重心沉】:言辞恳切,心情沉重。 【悦目赏心】:看了美好景物而心情舒畅。 【乍雨乍晴】:乍:忽然。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又天晴。形容人的心情或时局变化多端。 【沾泥絮】:沾上泥土的柳絮不再飞扬。比喻人心情孤寂,不因外界影响而动心。 【昼慨宵悲】:慨:慨叹。白天慨叹,夜晚悲戚。形容心情十分烦闷。 【孜孜汲汲】:心情急切、勤勉不懈的样子。 【孳孳汲汲】:心情急切、勤勉不懈的样子。 【纵情欢乐】:纵:放纵,听任。放纵心情,寻欢作乐。 【纵情恣欲】:纵:放纵。放纵心情,顺遂欲念。指不能自我约束。 【坐而待旦】: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徒:空;羡:羡慕。坐着看那些钓鱼的人,空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指空想旁观不如实干。 【坐立不安】:坐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形容心情紧张,情绪不安。

表现心绪复杂的词语篇四
《八下期末复习诗词鉴赏答案》

八语(下)期末复习(诗歌欣赏资料)(五)

班级 姓名

复习内容:八下有关的诗歌赏析的部分。

复习要求:能正确背诵、默写相关的古诗词,

复习步骤:,

1、自行背诵。

2、同学之间相互背诵,指出不足。

3、全班讨论交流,进一步把握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

原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一个个“昨日”弃我而去,不可稍留;接踵而至的“今日”,多少烦恼忧愁涌上心头。遥望秋空,万里长风吹送鸿雁南飞,面对这样的美景,激起高楼畅饮的豪情。您的文章有建安时代的风格。我的诗句像谢眺那样清新秀发。都怀着高雅超越凡俗的兴致,雄心壮志飞动,想上晴天把明月揽取在手中。抽刀断水,水流得更急,举杯消愁,更增添许多无法排遣的愁思。人活在尘世间不能称心如意,那我明天就散着头发,驾一叶扁舟,归隐江湖。

(一)填空

1、从内容上看,本诗是一首饯别诗,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2、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愁。

3、这首诗通过在谢眺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也流露了消极避世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露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4、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风格。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

(二)问答

1、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

2、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3、“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4、“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什么心情?“散发弄扁舟”怎样理解? 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逃避现实虽然不是他的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5、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6、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渔家傲》 范仲淹

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塞下秋来风光凄凄,不似江南清爽美丽。鸿雁毫不留恋这荒寒的地方,一群群急匆匆向衡南飞去。军中号角一吹,边地特色的各种声音四面响起。在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里,太阳西沉,暮霭苍苍,烟雾茫茫,一座孤城的城门紧紧关闭。

饮下这杯粗酿的浊酒聊以解忧,家乡远隔万里,不曾破敌立功,归去还没有日期。羌笛声清越悠扬,月色如霜铺满大地。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各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的流泪。

(一)填空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异。

2、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4、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描写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自抒怀报,表达了作者慨叹功业未力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全篇造语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5、这首描写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片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下片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二)问答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词作将大雁南归“无留意”与戍边将士们不能不留下来进行对比,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

3、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慨叹功业未立和守边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结尾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起你哪些思考?

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6、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缠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住着几户人家, 年代久远的驿道上,游子在瑟瑟秋风中骑着瘦马缓慢前行。 傍晚的太阳向西坠落,飘泊在天边极远极远的地方。 (一)填空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地构思,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苦的心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问答

1、结合末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谈谈这首曲子“情”和“景”的关系。 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前面一些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作铺垫。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5、对《天净沙 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是“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原文: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江精神。

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时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我如同一艘沉船,侧畔仍有千帆竞发,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深受感动,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一)填空

这首诗里,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但诗人并未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来。

(二)问答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

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新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们什么新意?

“沉舟”、“病树”都是自比,意思是说,我如同一艘沉船,侧畔仍有千帆竞发,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发展起来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7、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包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8、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A)。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王安石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传说中的任务王质。颔联写贬谪过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沧桑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地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表现心绪复杂的词语篇五
《语感》

所谓语感,其实就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感悟和同化,或者说,语感就是人对语言一种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于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

(一) 何为语感及语感培养之必要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能力具备了相当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其意。举例来说,会读古诗的人,一见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立即会在眼前浮现出粉墙上挑着红花的杏枝、园内姹紫嫣红的春色,还有诗人驻足抬眼的神态,迅速感受到诗人欣喜的心情和爱春惜春的感情,进而获得美的享受,接受美的熏陶;除此而外,更可能由“红杏出墙”生发“幽香浮动”、“临风摇曳”等等诸多联想。换了一个很少接触古诗的普通小学生,一下子是感悟不出那么多的。若单让他自己去读,则诗中的许多意蕴都会被浪费掉,至多剩下一个文字的外壳。诚然,借助资料和教师的点拨讲解,学生也能获取这些丰富的信息。但语文教学,不光要教学生懂得所给予的语言材料,更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方法。若学生未能将学习过程累积为经验、升华为能力,则大量须由他们自己去接触的语言文字材料,将仍是坚不可摧的堡垒。普通的学法指导,也能解决上述问题,只是都停留在“细嚼慢咽”的初级阶段,只讲质量,不讲效率。社会已发展到后信息爆炸时代,承载传播信息重任的语言文字材料早已无法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了,任何一个人,穷其毕生精力,也只能揽取其中之一粟。语感强的人,获取信息的效率高,他所揽取的“一粟”也相对要大一点,在竞争中所拥有的素质资本当然也就充足一些。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具备高度的语感水平。

( 二 )语感的形成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将复杂的心理感悟过程浓缩于一瞬间,颇类似于高集成电路,从表面看已消失了条分缕析的中间步骤。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任其自然,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虽然语感的发生十分迅速,有时几乎与视觉、听觉同步,即一听到、看到就能对语言文字产生多层次的感受,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比如读到一个写景的妙句,总须先感知字面信息,看到字、组成词、连成句,知其所言;再由独有的词的组合,追溯内在联系,发掘潜藏的信息;然后由词的音韵、节律体味句子的气势,由词句表达的意象,在心里描摹出其形色状态,领悟其意境情感,如睹形色、如闻声音、如知味滋,方得窥其妙也。这是就某一次语感实践的心理历程而言,其中或有交错,大体如此。就一个人的语感发展进步过程来说,同样遵循着这一规律,总是由浅层直觉不断向深层直觉发展。新的语感水平是建立在旧有语感基础上的,需要综合各种已具备的语感能力,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得出高一层次的语言感受,如此反复实践,逐渐在熟练过程中缩短感受过程,缩短到“几乎不用思索”

的程度,新的语感即初步形成。一般来说,在词句理解中,迅速猜度意思是最表层的语感,是基础的基础;迅速读懂含义,就深入一些了;迅速体味思想感情、感受表达形式选择上的特点,则建立在前两种语感之上,更进一层。而对词句的迅速准确的全面感悟,又是理解段、篇的基础。以此类推,感受语言的单位从小到大,感受语言的意蕴由表及里,感受语言的层次由浅入深,感受语言的角度由偏到全,感受语言的速度由慢变快,语感正是这样依次形成,逐步提高的。

三)语感训练的途径

根据语言材料的特点和训练目标的不同,语感训练可通过如下途径进行:

1.结合语言环境感悟。语言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特定的内涵,要准确、迅速地领会,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如《蒙蒙细雨》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反问句:“唉,讨厌的雨啊,你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下呢?”“这个时候”有什么特别?为什么雨让“我”觉得“讨厌”?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我”埋怨雨的原因:这个时候,体弱的妈妈还在去学校的路上,且没带雨具;而“我”又有病在身,不能出去,眼看着妈妈被雨淋却毫无办法,只能坐在家里怨天尤人。反问的句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又担心又无奈的烦乱心绪。这样结合语言环境,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词句的含义,而且可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把握句式表情达意的功能。换句话说,学生将获得对语言文字的丰富感受。当然了,训练的时候应该突出感悟的即时性,强调压缩过程,问题可设计为:“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哪些词句给你这样的感受?”

2.比较体味。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很大程度体现在对表述形式的选择上。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有许多词语、句式可供选择。文章的结构模式、抒情方式等等,莫不如此。对这此细微的差别的认识比较,能加深对内容的感悟。《蒙蒙细雨》,写到“我”怪妈妈不该冒雨回来,“妈妈斜了我一眼。”这里的“斜”表示“看”的意思,作者为什么选“斜”?《景阳冈》一文中,写武松挥棒打虎,用了一个“劈”字,用“劈”与用“打”语意有什么不同?诸如此类的比较,有利于把握词义,还能深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精神品质及作者的感情。

比较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换词比较”,还有改换句式比较,改换文章题目比较,改换标点比较,朗读时语调语速变化比较,文章内容与自身生活经验比较等等。

学生由于见识不广,阅历不丰富,受经验限制,往往不能自觉地设想出多种可能,来参照体味,因而进行比较体味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应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唯其如此,才能使经验上升为语感,成为学生能自由发挥的能力。

3.创设情景,形象再现。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是以“纸上的字迹”为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阅读时,只有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还原成直观的形象信息,才能敏锐地捕捉到语言文字的意趣。凭借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情景,使自己如同置身其间,是对语言文字产生深刻丰富感受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中,或由教师采用直观手段,展示画面,演示动态过程,或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性语言辅助学生联想,或让学生听读瞑目浮想,或要求学生自己边读边想象,逐步培养学生在抽象文字与形象图景之间建立对应联系的自觉能力。这样的训练积累到一定程度,便能达到自觉境界,阅读文学作品时,目光所见的是点画组成的字、文字排成的行列,脑中出现的是人的音容笑貌、物的声色形状,心也就深入到作品营造的境界之中,跟着作品驿动,或喜或怒,或惊或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领略语言文字的

精妙所在;也只有读者达到如此境界,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才能充分发挥。

4.朗读背诵。诵读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课程标准中涉及语感培养方法的两处,都与此有关:“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语言文字的正确含义,有时要靠语音的轻重缓急来展现。例如《鸟的天堂》中“是一棵大树。”一句,单独取出来读,可有以下几种读法:①是——一棵大树。②是一棵——大树。③是一棵大——树。④是——一棵——大树。不同的读法,表现的语势不同,强调的意思也不同。在文中,这句话跟上文“议论树的棵数”照应,突出“是一棵”,应选第④种读法。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有正确地加以朗读,学生才能正确理解。教师要重视以正确得体的范读,撇除文字本身易产生的歧义,帮助学生抓住正确的语意。还要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的训练,通过抑扬顿挫琅琅有声的朗读,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懂得文章表达的技巧。表情朗读、扮演角色朗读,都能增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背诵也是训练语感的重要途径,它是朗读训练的延展,同时又能积累词汇、句式、读法等多种经验,使“比较体味”有更广阔的基础,加深对语言文字音韵美的体验。而且学生对语言方文字的记忆愈熟练,直映出画面的速度也愈快,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想象、入情入景的能力。

5.说写实践。郭沫若先生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语感除了表现在理解上的正确、迅速、全面、深刻程度,还表现在表达上的确切、形象、得体、尽意程度。换言之,阅读理解能培养语感,说写应用同样能培养语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越强,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就越高。反过来,多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进行说写训练时,通过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等方面的训练前指导和训练后评讲,对照阅读中得到的有关认识,加深对语言文字形象性、概括性、准确性和含蓄性的理解,实现双向交流,既可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能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四)语感训练要注意的问题

1.突出直感训练。语感是逐步养成的,养成之后,则表现为几乎不作思考的直感。因此,对学生直感的训练要十分突出。例如,有些词语,学生虽然初次接触,但联系上下文,心中会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查阅工具书,固然便捷,却不利于养成“一读即知”的能力。对这些词不可轻易放过。如《春》一文中“宛转”一词和《詹天佑》一文中“恶劣”一词等,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己去揣摩:这个词是讲什么怎么样的?为什么这样理解?如此一来,学生的直觉得到了强化,再根据语言环境加以验证。虽然这一次的理解速度不如查词典快,但长此以往,理解的速度和准度必然大大提高。分析文章之前,适时提些问题:哪一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不同一般?你觉得哪句话含有深意?读了这篇文章,你对里面的人物有什么看法?促使学生产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与敏感,对语感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2.明确目标序列。人类认识事物是循序渐进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逃不脱这条规律。语感训练的目标要由易到难,逐步落实。由最基础的对词句的领悟抓起,再转向对段篇的理解。先训练对表层意义的迅速感知,再训练对深层意味(包括隐义、感情、意境)的迅速揣

度。先训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再训练对文章形式(包括句式、结构、风格、气势、音韵、节奏等)的把握。哪一阶段,语感训练要达到何种水平,落实在哪些教学内容和环节上,都要有一个宏观的序列。无序的随意训练,只会造成两种后果:要么脱节训练,徒然增加难度;要么重复训练,原地踏步,不能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有效发展。

3.切忌急于求成。语感的反映是一个快字,语感训练的过程,却不能一味求快,而要步步扎实,训练学生由慢到快的思维能力,逐渐缩短思维过程,也即由分析推理训练至直觉反应。这里有一个由想到不想的飞跃。完成这一飞跃,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尤为重要。例如,体会写景古诗的意境,一开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然后帮助学生由诗句展开联想,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身临其境地欣赏体验。这样学了若干首诗,边学边总结,学生懂得了方法,便可适当放手,让他自己慢慢去理解诗意,入情入景,然后说说所见所感。反复训练,运用较熟练后,再碰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类浅显的诗句,就可要求边读边直接想象画面,并作描述了。只有这样逐步反复训练,使习惯成自然,学生再读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时,才能不须提示,直接入情入景,迅即领会诗中的情景意趣。

一项语感的形成,需要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所包含的具体时间跨度因项目的难易程度、训练的得法与否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高低不同而长短不一。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语感可能终其一生都只能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在语感训练中想一蹴机时就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其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

表现心绪复杂的词语篇六
《第五类 词语重复》

第五类 词语重复

⑴劳苦大众民不聊生 ⑵广大灾民哀鸿遍野 ⑶百姓生灵涂炭

⑷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地忙活 ⑸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

⑹说话音量大,声如洪钟 ⑺一天天地日臻(达到)完善 ⑻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⑼众多的莘莘学子 ⑽寒舍真是蓬筚生辉 (11)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

(12)目前当务之急 (13)妄自菲薄自己等

资料补充 容易造成重复的成语

1. 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

2. 难言之隐:隐,隐情。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难以说出口的隐情。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

3. 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泛指一场美梦。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

4. 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不足。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不能用作

“显得相形见绌”

5.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形容惶恐不安。

不能用作“好象如芒在背”

6. 遍体鳞伤:遍,全部。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满合身。像鱼鳞一样密。形容被打得合身都是伤。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7. 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

8.接踵而至: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9. 津津乐道: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乐道,乐于谈论。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

10.闻名遐迩:遐,远,迩,近。远近都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11. 责无旁贷:责,责任。贷,推卸。自身负有的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不能用作“责无旁贷的责任”

12.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涂炭,沼泥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境地。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13.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14 见(贻)笑大方:见,被,大方,内行或有见识的人。被内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

15.自渐形秽:渐,惭愧,秽,丑陋,肮脏。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能用作“感到自渐形秽”。

16. 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

17.扪心自问:扪,摸,摸着胸口自问,毫无惭愧之处。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不能用作:“扪心自问的自责”

18. 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19. 满腹经纶: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经纶。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力。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

20. 众所周知:周,普遍、全。大家都知道。不能用作“这是大家众所都知的”。

21. 妄自菲薄:妄,不实在,过分的。菲薄,轻视,过分地瞧不起自己,以致失去了信心,不能用作“~你自己”。

22不虞之誉:虞,预料。出乎意料的称赞。不能用作“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23.日理万机:理,处理,机也作“几”事务。一天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不能用作“每天都要日理万机。”

24. 无地自容:容,容下。没有地方可以藏身。也指处境窘迫,无栖身之处。

25.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悟,明白,觉醒。一下子忽然明白过来。不能用作“我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

26. 任重道远:任,负担。负担沉重,路程遥远。比喻既担负着重大而艰巨的责任,又必须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不能用作“任重道远的

责任。”

27. 眼花缭乱:缭,亦作“撩”纷乱。看到纷繁复杂或光彩耀眼的事物而感到迷乱。不能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28. 破天荒:天荒,从未开垦过的土地。喻从未有过,第一次。不能作“破天荒的第一次”。

29.方兴未艾:方,正在,兴,兴起,艾,停止。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势头并未停止。不能用作“正~”。

30.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梵语指一切生物。原为佛教语。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后用以指一大群普普通通的人。不能用作“众多的~”

31. 耿耿于怀:耿耿,心里有事,很不安宁的样子。心里老是想着,不能忘怀。不能用作“心里一直~”。

32. 感激涕零:涕,泪,零,落。感激得流下了眼泪。形容非常感激。不能用作“~得流下了眼泪”。

33. 历历在目:历历,一个一个清楚分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不能用作“往事~地出现在眼前”。

34. 刻骨铭心:铭,镂刻,记载。镂刻在骨头上或心里。比喻感受深刻,永不忘记。不能用作“令人难忘的教训~”。

第六类 误用字面意义

例 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苍松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且秀的特色。

“进退维谷”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是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进退两难;例句中误用了字面意义,显然是错误的,

对下面这些成语,要注意防止望文生义,误用字面意义: 1.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2.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3.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4.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5.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6.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7.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8.下车伊始:刚刚下车。原指新官初到任。现亦指刚到一个新地方。

9.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10.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人至察则无徒:察:精明苛察;徒:同类或伙伴。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 。)

11.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12.独步天下:天下没有第二个。

第七类 谦敬错位

表现心绪复杂的词语篇七
《语言学概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义场:

一个义素总可以充当一部分词的词义的基本要素,换句话说,有些词都具有一个义素,汇聚于这一义素之下,就像将具有某一共同点的人汇聚在一个场所一样。我们将义素能将词汇聚于其下的“汇聚力”所形成的域,看成一个“场”,称为“语义场”。

2、 语流音变:

说话时音位和音位之间能够互相影响而使前音或后音发生音质、音长、音强、音高等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语流中,所以叫“语流音变”,又叫“联音音变”。

3、基础方言:

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的基础的地域性语言称为基础方言。基础方言是共同语的词汇语法等的主要来源。

4、 形态:

形态是西方传统语法学的基础。所谓形态,广义上是指词法范围内的语法形式,包括构形和构词两个方面。狭义的形态,则仅指构形变化。通常说道“形态”,就是指构形形态。

5、结构主义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称结构语言学是指20世纪以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代表以及受这种理论影响而进行的语言理论研究。1916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后来分化布拉格学派、歌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

6、音位的区别性特征

一个音位所以不同于其它音位,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些特殊的语音特征。这种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比如辅音发音分清浊,送气与不送气;元音发音舌位分高低、前后等等。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是当代实验语音学的成果之一。

7、地域方言

具有变异的地域性语言,称为方言,又称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是最常见的语言分化现象,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8、社会方言

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社会分工等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在一个社团内部,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特点,相互联系密切。交际频繁,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其他社团的特点。这样。各种言语社团就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种变体就是社会方言。社会方言通常是指一个语言集团内部某一群体或者某一阶层内通用的词语:社会方言虽然在语音和语法方面有时也体现出差异,但它们远不如词汇方面表现出的差异那么大。

9、词义的选择和限制

在一定的结构框架前提下,句子中的词其词义能否相互结合组成关系,组成什么样的关系,主要是由词义之间的选择和限制决定的。词义包含若干个义素。词与词之间的义素,有相容的,有相斥的。有相容关系的义素可以结合在一起,这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相斥义素不能结合在一起,这是它们相互限制的结果。词义根据它们义素的相容或相斥关系而决定能否结合成一定的关系,这就是词义的选择和限制。

10、语素

语素也叫词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就是说。它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物。是构成词的基本结构单位。

二、简答

1、 口语和书面语关系

口语和书面语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口语是语言存在的口头形式,以语音为物质材料;书面语是语言存在的书面形式,以文字为物质材料;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2)人类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但书面语不是口语的简单再现。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3)一般说来口语的交际对现象就在现场,受呼吸节律的制约,口语刺激不会很长,有时并不完整,口语的变化速度较快有相对明显的地方特征;书面语交际对象不在现场,书面语句子较长,句式整齐,措辞周密。书面语克服了口语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

4)书面语比较保守,方言特点不突出。

5)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词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但口语和书面语在词汇上有相当大的差距。

2、 简要回答义素分析的步骤

进行义素分析分为三个步骤:

1)、选取分析对象。分析对象应该是语义相关的一组词,例如“教师、学生”。

2)提取共同的语义特征。教师:人、学校、教学;学生:人、学校、教学

3)用二元对立的方法完成比较表述,使已经得到的语义特征建立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中,用“+”表示有此特征,“—”表示无此特征,目的是用最少量的词语,描写尽可能多的词的语义特征。即 教师:+人、+学校、-教学;学生:+人、+学校、-教学

3、 简述词和语素的关系

语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就是说它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是最小的能自由运用的语言运用单位。他们都是语法分析的基础。

所有的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最简单的词也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复杂的词是由多个语素构成的,例如“大”、“大学”、“大学生”就分别由一个、两个、三个语素构成。这样由一个语素组成的词和语素自身在外延上就重合了,当然其内涵仍然不同。说“大”是语素,因为它是语言中最小的音意结合体;说“大”是词,因为它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

词和语素的根本界限就在于是否能独立运用,词能独立运用,语素则不能,语素的功能是构词.

4、语境对语义的作用

1)、限制作用:限制词语的选择,说话人的说话方式等,例“妻子”有许多同义词,“夫人”“贱内”,要根据不同场合选择词语。

2)、明确作用:使多义词、歧义词在一定语境中得到明确,例“打”在不同组合中只有一个意义,如“打水”“打酒”。

3)、变更作用: 语境能使词语获得临时意义,并且影响和改变词的感情色彩,例,朋友们让你请客=这回让你好好出点血了。

4)添补作用: 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5、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1)发元音时带乐音的气流在通过声带后就不再受阻,只在咽腔、鼻腔、口腔形成共鸣;发辅音时,气流都会在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受到阻碍。

2)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分肌肉保持均衡的紧张,因此,发元音时,发音人往往没有部位感;发辅音时,形成阻碍的那部分肌肉紧张,所以,发辅音时,发音人的部位感特别明显。

3)发元音时,因无需克服阻碍,气流就比较弱;发辅音时,为了通过阻碍,气流就比较强。

4)辅音包含了气流受阻的一类噪音,元音是气流不受阻的一类乐音。

6、怎样认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强制性”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其语音语义结合的任意性,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是形成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语言可以用不同的音表示相同的事物(shu,book)相同类似的语音可以表示不同的事物(哀,i),这都是符号任意性的表现。 2)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符号的约定性和强制性,其任意性只是就创制符号时的情形说的。符号一旦进入交际,也就是某一语音形式与某一意义结合起来,表示一定的现象以后就形成了相对稳定性,对使用的人来说就有强制性。

3)符号中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它对社会成员的强制性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能随意改变音与义的结合关系,除非整个社会接受。

7、音位和音位变体的关系。

1)音位是一个个语音类型,一个音位往往包含着一组相关或相似的音素。这些构成同一音位的几个因素,便是每个音位在具体语言中的变异形式,称为音位变体,也就是一个音位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发音。

2)音位是从具体的音素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功能音类,音位变体是音位在特定的语音环境中具体体现,即实际发音。

3)音位和音位变体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音位存在于变体之中,离开了音位变体,音位无法存在。

4)同属于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无主次之分。

8、简述语法的特征。

一般认为语法有以下三个特征:

1)抽象:所谓“抽象”是指不容易观察不容易体验到事物的存在。语法的存在,尤其是汉语语法的存在,远不像语音语义等语言成分那样容易被人们所感知。

2)稳定:和语言的其他成分相比,语法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变化很少而且缓慢。语法结构的稳定性能够较好的表现一种语言的基本面貌。

3)民族性: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民族性”也是语法的一个特征。但有些语言家认为语音、语义等语言成分同样也有民族性,所以民族性不应该只是语法特有的。

9、什么是词类?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

语法学上通常说的词类,是指从语法功能上对词进行的分类。

传统划分词类的标准主要有三:

意义标准:根据意义确定词素分类,标准不明确。例如希腊、罗马文字

形态标准:世界上许多词形变化丰富的语言可以用形态标准来划分词类,例如英语、俄语等。 功能标准:根据语法功能来分类,即在某一位置上可以出现的词,这类词句法功能相同,可归为一类,就像我们常说的名词动词主语谓语等语法作用及词的组合能力。也称分布标准或结合能力标准。

不同语言中的词类划分的依据就不同,划分的结果也不相同,要给一种语言划分词类,必须从这种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

10.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四项准则包含的内容:

1.量的准则。所说的话提供的信息要与交际的目的相适应,既不超出也不少于交际目的的需要。

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3.相关准则。所说的话同对方的话题相关联。

4.方式准则。说话简明清楚。

三、分析

1、我们可以说“吃水果”,但不能说“吃石头”,结合这个实例,说明语义搭配的条件。 语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来实现的,词语搭配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受语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受语义条件的限制。

1)语义搭配要受到现实现象之间实际关系的制约,现实现象中不存在的关系,表达这些现象的词语也不能搭配使用。除非是通话或是幻想小说。例如苹果玩猴子,吃石头的搭配,虽然符合抽象语法现象的语法规则,但不符合语义组合条件,因为苹果和石头不能“玩”和“吃”

2)语义的搭配条件,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比如说“吃水果”成立,但“吃石头”不成立,因为这一系列中,吃的对象在普通话里只限于固体食物,当然在其他方言中则需要具体分析。

3)语义搭配还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即所谓的惯用法,例如,繁重的是工作任务,沉重的是实物或心绪;英语中说“美丽”一词,女孩用pretty,妇女用beautifuall,男士用handsome形容。

4)语义的搭配还涉及到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饰效果,例如贬义词不用于修饰好的方面,常用语口语的词语不大和书面语结合。

2、分析《爱我中华》中“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的正误。(中国有多少种语言,大致情况怎样)

这句话是不正确的,中国确实有56个民族,不过并不是一个民族说一种语言。我国一共有80多种语言,其中30多种语言带有对应文字。所以一个民族不一定只有一种语言,或者是一种语言并不是只有一个民族使用。所以说“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是错误的。

3、北京话和广东话语音差别很大,却属于汉语的不同方言,而北欧有些语言差别很小,却属于不同语言。结合这种现象说说如何区分“方言”和“亲属语言”。

1)方言是和民族共同语相对的概念,指一种语言的地域分支,或是社会分化的结果。亲属语言是从同一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彼此间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同源关系。

2)方言和亲属语言二者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区分二者最主要的是社会因素,也就是说,往往是由政治上的分化来决定的,不仅仅是语言结构本身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民族认同感问题。属同一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同一种文字和共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同彼此所说的话是同一种语言(方言关系),而分属不同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为彼此所说的话是不同的语言(亲属语言关系)。也就是说,是方言还是亲属语言往往并不决定于语言差异的大小。但社会是否完全分化也不是决定语言认同心理的唯一因素,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语言异同的大小也起作用。

3)汉语中北京话和广东话差别很大,甚至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但他们在中国人看来同属一种语言,即广东话是民族共同语的不同地域的方言。而北欧的有些语言,如法意等都是古拉丁的分支,虽然语言之间差别很少,但都是独立国家使用的独立的语言,属于亲属语言。

4、语言是不是说话或是所说的话,据此谈谈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语言不是说话,也不是所说的话,说话这一行为以及说出来的话和说话时使用的材料和规则是不同的,前者称为言语,后者称为语言。

区别:

1)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言语是开放的;语言材料和规则是有限的,而言语却是无穷尽的;语言是抽象的,而言语是具体的。

2)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社会因素;而言语属于讲话个人,具有较多个人因素。

3)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因而是稳固的,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联系:

1)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并通过言语表现出来。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

2)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它对第一性的言语起着积极的巨大的作用。

四、论述

1、论述语法形式、语法手段、语法意义、语法范畴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例如“红太阳”是偏正结构,“红”修饰“太阳”,“太阳红”是主谓结构,“红”陈述“太阳”怎么样,这里的修饰与陈述,就是语法意义。

2).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必须通过语法形式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二者以对方为存在条件。例如,地道“di dao 4”是名词,“didao轻声”是形容动词,地道的音变是语法形式,因为它构成了另一个词,也就具有了语法意义。

3).语法手段: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如“红太阳”和“太阳红”,词序不同,语法意义不同。例,英语动词添加了-s就变成了单数第三人称形式,加-ed就可以变成过去分词,就是用了添加这一语法手段,foot-feet就是运用了内部曲折的语法手段。

4.)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把语法意义概括起来的更大的类型,并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表现出来。或者说语法范畴是对具有共同点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即表示由词的变形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体、时、态、人称等语法范畴内容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和每一类包含的基本类别,而且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如:英语中book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单数,books表示的是复数意义,他们都是表示数量概念,就可以概括为数的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对语法现象最高层次的概括。

2、 从语音、语义、语法三个层面论述语言中最基本的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的组合关系,是指在语言链接中各个单位互相间的结合关系;聚合关系是指可以占据语言链条中同一位置的一组单位之间的替换关系。

(1)从语音层面讲,汉语特别重视音节的结构,汉语语音学认为任何音节都是由声母、韵母、在一定条件下组合成的,而声母和韵母的结合本质上也是一种组合和聚合关系的表现,例如bian,声母b,韵母ian韵母又分为韵头(i)韵腹(a)韵尾(n),声母和韵母是组合关系,韵头韵尾也是组合关系;同时声母有可以换成p\m,成为聚合关系。

(2)从语义层面讲,汉语中的组合聚合关系要有语义的合理性,例如,汉语中可以说“红火”“绿火”,其中红和火,绿和火都是组合关系,红和绿是聚合关系,但“红火”有意义,而“绿火”目前无固定意义。

(3)从语法层面讲,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结构的两种最基本的构造方式,任何语言单位都处于这两种关系中,例如“我吃饭”中“我”“吃”“饭”这三个单位之间的结合关系是组合关系,而其中的任何一个单位都可以被另外的单位替换下来,例如“我吃饭”可以换成“你吃饭”“他吃饭”也可以换成“我吃菜”“他吃菜”等等,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表现心绪复杂的词语篇八
《词汇Chapter_4》

第四节 同义词、反义词和同音词

一、同义词

(一)什么是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同义词也有某些细微的差别。例如:“庆祝”“庆贺”“祝贺”,都有以一定方式对喜庆的事情表示美好心意的意思,但略有不同。“庆祝”着重表示喜庆或纪念,多用于隆重的事情,方式常常是群众性活动。“庆贺”着重表示贺喜,适用范围较广,不限于集体,也适用于个人,方式多种多样。“祝贺”着重表示美好的祝愿,对象也较广,方式或是文字的,或是口头的。同义词数量很多。

同义词从音节看,有些是单音词同义,如“缺”和“少”、“封”和“闭”,有些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同义,如“学”和“学习”、“信”和“相信”,不过最多的还是双音的同义词。 双音同义词有三种情况:

1.构成的成分不同:

立即——马上 疏忽——大意 幽默——风趣 掩饰——遮盖 凌晨——黎明 冷静——镇定

2.构成成分有部分相同(这一类最多):

询问——咨询 帮助——赞助 策动——策划 阻碍——障碍 发愤——发奋 友情——友谊

3.构成成分相同,但顺序不同:

刷洗——洗刷 菜蔬——蔬菜 合适——适合 灵魂——魂灵 感情——情感 讲演——演讲

要注意多义词有几个意义,这几个意义常常各自有自已的同义词,所以我们说一个多义词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之间是局部的同义。例如“痛快”一词,在“你这个人办事很痛快”这个句子里,“痛快”与“爽快”“直率”同义;在“今天玩得真痛快”这个句子里,“痛快”与“开心”“尽兴”同义。又如“平常”一词,在“他外貌平常,可是精明能干”这个句子里,“平常”和“普通”“一般”同义;在“平常他这会儿早来了”这个句子里,“平常”和“平时”“通常”同义。

具有意义的共同性是构成同义词的基础,否则就不能视为同义词。例如:“改善”和“改良”是同义词,都有在原基础上改得好一些,使能更符合人们愿望的意思;而“改动”跟它们就不是同义词。“改动”表示改换、变动,适用的对象、范围也不一样。再如:“捏造”和“伪造”是同义词,都有为欺骗人而造出虚假事物的意思;而“创造”跟它们就不是同义词。创造表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

(二)同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精确严密。例如:

(1)我们不是反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共产党人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过上更加

美好的生活。我们反对的是脱离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过高的消费,反对的是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江泽民《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都有谋取私利的意思,但又有所不同。“假公济私”指当权者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利;“损公肥私”指损害国家、集体利益,中饱私囊;“损人利己”指损害别人使自己获利。三者互相补充,使语意表达全面周详。

2.富于变化。

这在一些谚语中表现得很明显。下面的例子如果相同的意思都用同一个词语,就会单调

乏味,而运用同义词语则显得生动活泼。例如:

(2)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

(3)按倒葫芦起来瓢 ...

(4)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

(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

3.气势充畅。例如:

(6)可是谁都没有想到事到临头,出了这么个岔子!武艾英气得快哭了。团支书

周铁娃气呼呼地叫道:“这个王铁牛,简直是故意捣乱,专门拆台!非好好整

一整、煞一煞这股歪风邪气不可!”(马烽《结婚现场会》)

“故意捣乱,专门拆台”,借助于同义词“捣乱”“拆台”构成两个并列的词组,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气恼,如只用一个,力度就差多了。下文的“歪风邪气”为两个双音节同义词,有同样效果。

(三)同义词辨析

汉语的同义词非常多,这是语言高度发达的表现;但也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善于辨析,从而准确地加以运用。

一般说来,同义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

1.意义方面的差别

(1)表现重点不同。例如“安定”和“稳定”都有平静正常、没有变动的意思,都可以用于形势、生活和人的情绪,但“安定”含有平安、安好之意,如“我们要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稳定”更强调平稳、无大变化,如“这位病人现在病情比较稳定”。再如:“假冒”和“伪劣”都有所售商品以次充好的意思。“假冒”侧重指商品冒充名牌,如“请认清商标,谨防假冒”。“伪劣”侧重指质量低劣,如“怪不得老出毛病,原来是伪劣产品”。

(2)范围大小不同。例如“心情”、“心境”和“心绪”都指内心的思想感情。“心情”泛指思想感情所处的状态,意义范围较广,书面、口头都常常使用。如“心情激动”、“愉快的心情”。“心境”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境况,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如“小张家乡闹水灾,近来心境不好”。“心绪”主要指萦回不断的思绪,或复杂的内心感情,意义范围较窄,也多用于书面。如“他担心高考落榜,一直心绪不宁”。再如:“生命”和“性命”都指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意义范围较广,而且引申用于政治、艺术、体育运动以及其他有活力的事物,如“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同样值得学习”。“性命”多指人,也指动物,意义范围较窄,多用于口头,如“亏得躲闪快,要不我这条性命就没了”。

(3)语意轻重不同。例如“违背”、“违反”、“违犯”和“违抗”都有不遵从的意思。“违背”指背离、不遵守、不实行,语意较轻,常用于协议、诺言、良心等,如“他这个人说话算数,从不违背自己的承诺”。“违反”指不符合,向反面去做。它有的地方可以和“违背”互换,但总的说来,语意较重,常用于理论、原则、规章、制度等,如“他违反校规,受到了记过处分”。“违犯”不是一般的违背、违反,且有触犯、抵触之意,性质严重得多,常用于政策、法令、法规、纪律等,如“党纪国法不容违犯”。“违抗”强调对抗、抗拒,是蓄意的行为,性质恶劣,如“胆敢违抗政府法令的人,定将受到严惩”。再如:“指摘”、“指责”和“指斥”都有指出错误批评否定之意。“指摘”表示指出缺点错误,进行批评,语意较轻,如“他说话随随便便,伤了一些人,受到了大家的指摘”。“指责”强调责备,语意较重,如“对酒后驾车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应该加以指责、处罚”。“指斥”强调斥责,多用于性质严重的事情,语气很严厉,如“这种荒谬论调理所当然地为人们所指斥”。

2.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同义词它们的意义差不多,但是反映出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态度却不相同,也就是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带有赞许的意味,叫褒义词;有的带有贬斥的意味,叫贬义词;有的不带褒贬意味,叫中性词。例如:“结果”、“成果”和“后果”,都指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其中,“结果”中性词,可以用于好的事物,也可以用于坏的事物。如“他们商谈的结果签订了合作协议书”,“结果”用于好的事物;“我们商谈的结果崩了”,“结果”用于坏的事物。“成果”,褒义词,意思是工作或事业上的收获,是一种好的结果,如“祝贺你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后果”,贬义词,意思是后来的结果、结局,多用于坏的方面,如“滥伐森林的行为再不制止,后果不堪设想”。再例如:“巨大”、“宏大”和“庞大”,都有很大的意思,其中,“巨大”中性词,如“对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工程,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巨大”用于好的事物;“要防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巨大”用于坏的事物。“宏大”,褒义词,有雄伟、壮阔之意,如“这是一个宏大的规划,真鼓舞人心”。“庞大”,贬义词,常含过大或大而无当之意,如“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的状况应该改变”。

(2)语体色彩不同。这里主要指书面语和口语的色彩不同。书面语一般经过文学加工,有的受古代文学的影响还比较大,所以跟平时口头说的话有些不同。书面语和口语各有自己的色彩特点,适用的语境、场合也不相同。例如:“儿童”和“小孩儿”都是指比较幼小的未成年人,但前者比较庄重,后者比较亲切。在“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里,如换用“小孩儿”就不协调;而在“瞧,这位老爷爷在逗小孩儿呢”里,如换用“儿童”,也会失去原有情味。再如“恐吓”和“吓唬”,“吝啬”和“小气”,均为同义词,前者多用于书面,后者多用于口头。

3.语法功能方面的差别

有的同义词虽然意义、色彩方面相同,但语法功能方面存在差别。例如:“刚才”和“刚”、“刚刚”,都有不久之前的意思,但“刚才”是时间词,可以做主语(刚才下了一阵雨,现在停了)、定语(刚才的电话是找小王的)、状语(你刚才上哪儿去了);“刚”和“刚刚”则是副词,只能作状语(他刚下课、小张刚刚还在这儿)。又如:“愿望”和“希望”都有想达到某种目的的意思,但“愿望”是名词,可以做主语(愿望是好的,做法不可取)、宾语(他终于实现了当一名医生的愿望);而“希望”是名词,又是动词,作为名词,可以做主语(希望寄托在年青一代)、宾语(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我们的希望);作为动词,可以做述语(希望大家事业有成)。

前面曾经讲到双音同义词中,构成成分有的有相同的部分,这就是说,一个语素相同,一个语素不同。它们之所以是同义词,就因为有相同的语素;之所以存在某些差别,就因为有不同的语素。我们辨析同义词,特别是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时,可以利用这一构造特点,注意其中的不同语素。例如:“欢畅”“欢快”“欢乐”“欢喜”“欢欣”是一组同义词,都有高兴、愉悦的意思,其中:“欢畅”含畅快、舒畅之意,如“久别相逢,心情十分欢畅”。“欢快”含愉快、轻快之意,如“欢快的乐曲”。“欢乐”含快快乐乐之意,如“节日的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欢喜”含高兴、喜爱之意,如“她看到孩子上进心这样强,满心欢喜”。“欢欣”含欣欣然之意,如“欢欣鼓舞”。再如:“辩论”“辩解”“辩白”“辩护”“辩驳”是一组同义词,都有运用言辞分辨是非曲直、正误真伪的意思,其中:“辩论”含论述、理论之意,如“通过这次辩论,谁对谁错很清楚了”。“辩解”含解释、消解之意,如“事情明摆着,辩解也没用”。“辩白”含弄清楚、使明白之意,如“对人家的辩白要耐心听,不能冤枉人”。“辩白”亦作“辨白”。“辩护”含保护、维护之意,如“对别人的指控你可以为自己辩护”。“辩驳”含反驳、驳斥之意,如“你的辩驳很有说服力,对方无话可说了”。

(四)同义词的误用

这里主要分析一些同义词误用的例子,顺便也分析一些其他用词不当的病句(在句子头

上标有*号,以便与合乎规范的实例相区别,下同):

(1)*发展中国家要把发达国家走了几百年的路程浓缩在短暂的过程中,其困难是

可以想见的。(报)

句中“浓缩”用错,应改为“压缩”。“浓缩”和“压缩”都有表示减少的语素“缩”;但“浓缩”有使物体中不需要的部分减少,从而使需要部分的相对含量增加的意思,用在这里不贴切。“压缩”则有通过加“压”,使之紧密从而实现减少的意思。

(2)*大家密切配合,越战越勇,连续打败了敌人五次进攻。(报)

这个句子看上去似乎“打败”是和“敌人”搭配的,其实不是。跟“打败”搭配的主要成分是“进攻”。“敌人”和“五次”是“进攻”的修饰语,“敌人”表示领属,“五次”表示数量。“打败”是在战争(或竞赛)中失败的意思,而这里要说的是通过战斗使敌人退却。应为“打退”,在“打”后再加上表示结果的词“退”。

(3)*到处爆发的农民大起义有如熊熊烈火,惊动了封建地主阶级。(报)

句中“惊动”应改为“震动”。“惊动”有举动影响旁人,使吃惊或受侵扰的意思,分量过轻。而“震动”则有使震颤的意思,常用于重大事件。

(4)*小林谢绝了一些人要她在城里另找对象的劝告,不料社会上的舆论便向她袭

来:“回城当了工人还要和农民结婚,事迹可以上报了。”(报)

“舆论”,中性词;这个句子的动词既然用了个“袭”,前面就应该用含有贬意的词语跟它配合。可以改成“冷言冷语”。

(5)*年青人比较容易接受新观念,而父辈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样它们之间就

存在差异,形成了“代沟”。(习作)

“它们”用错,应为“他们”。“它”指代事物,“他”指代人。这里指代的不是“新观念”和“看法”,而是“年青人”和“父辈”。

(6)*秋天的早晨是舒爽的。走出家门,一阵凉风扑面而来,人精神了好多。(习

作)

“舒爽”,生造词。应改为“舒适凉爽”,或其中的任何一个。

二、反义词

(一)什么是反义词?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例如“冷”和“热”,“进”和“出”,“美”和“丑”,“多”和“少”等。这些都是意义相反的反义词,它们是客观事物、现象矛盾对立的反映。但是也有一些词,如“天”和“地”,“日”和“月”,“春”和“秋”,“首”和“尾”等,它们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本身,严格说来并不是互相矛盾对立的,只是人们在运用时经常对比并举,成为社会的语言习惯,也被视为反义词。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与词说的,例如“好”与“坏”,“同”与“异”。要注意“好”与“不好”,“同”与“不同”不是反义词,虽然它们意思也相反,但后者加上了否定词,是个词组了。 反义词数量很多,其中有表示性质状态的,例如:新——旧、强——弱、宽——窄、整齐——凌乱、坚强——脆弱、正确——错误等。有表示动作行为的,例如:来——去、奖——罚、涨——落、回归——脱离、超前——滞后、积压——脱销等。有表示事物名称的,例如:战争——和平、内政——外交、硬件——软件、主观——客观、现象——本质、起点——终点等。有表示方位、处所、时间的,例如:前——后、左——右、天上——地下、古——今、晨——昏、现在——将来等。

一个词通常只有一个反义词,但也存在复杂的情况。一个多义词同时有几个意义,因此它的每一个意义,都可能分别同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构成反义配对关系,也就是说,形成一个词和几个反义词对应的情况。例如:“正”,表示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时,反义词为“歪”;

表示位置在中间时,反义词为“侧、偏”;表示正面时,反义词为“反”;表示正确时,反义词为“误”;表示合乎法度、端正时,反义词为“邪”;表示职务是第一把手时,反义词为“副”;表示大于零的数时,反义词为“负”;等等。再如:“进步”,表示向前发展、比原来好时,反义词为“倒退、退步”;表示积极进取时,反义词为“落后”;表示对新事物勇于接受时,反义词为“保守”;表示顺历史潮流而动时,反义词为“反动”;等等。以上是从多义词这个角度讲的,倒过来说也是一样,即几个词可以和一个多义词的几个不同意义分别构成反义配对关系,形成几个反义词和一个词对应的情况。反义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语言运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二)反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鲜明的对比,新闻标题就常常加以运用。反义词的表达作用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凸现事物间的对立。这往往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甚至是思想震动。例如:

(1)温州农村死人同活人争地——两年冒出坟墓三万座 占地一千三百亩(《光明

日报》)

(2)建筑“妙不可言” 环境“惨不忍睹”(《文摘报》)

(3)国家中医权威义正辞严:医术与巫术势不两立 科学与迷信水火不容(《北京

晚报》)

例(2)是指哈尔滨圣索非亚教堂,这一建筑物非常珍贵,它的设计、施工国内其他城市没有,世界上也为数甚少,但环境极差,而且这一木质结构教堂竟成了易燃物的仓库。例(3)是对邪教“法轮功”的揭露批判。

2.凸现事物或概念间的关系。这往往能使事物、概念给人以新的认识。例如:

(4)死档案出活信息——上海开发档案信息为经济服务(《人民日报》)

(5)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央电视台》)

(6)职工能进能出 干部能上能下 工资能高能低——吉林试行劳动制度综合配

套改革(《报刊文摘》)

例(4)“死档案”,指长年存放没有加以利用的档案。

3.表现事物或情况的变化。例如:

(7)博物馆走进网络时代 京城老古董 网上安新家(《北京日报》)

(8)从身边小事看变化 米袋子变小 菜篮子变大(《文摘报》)

(9)城里人过节选城外(《北京晚报》)

4.使语言富于趣味。这是借助于反义词相互映照所获得的表达效果。例如:

(10)水中取“火”为期不远——氢将成为新一代能源(《文摘报》)

(11)一批昆剧剧目“死”而复生(《文汇报》)

(12)玉米故土育新种。(《人民日报》)

例(11)“死”,指弃置一旁没有上演的。例(12)指墨西哥培育新玉米品种。墨西哥人常把自己的祖国和拉丁美洲骄傲地称为玉米的故乡。

三、同音词

(一)什么是同音词?

同音词是指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同音词按书写形式是否相同又分作两类:

1.书写形式相同。例如:

huì 会1——我今天上午有一个会。

会2——你会英语吗?

会3——我会(付账)过了。

shēng qì 生气1——年青人生气勃勃,充满了活力。

表现心绪复杂的词语篇九
《词汇(3)》

表现心绪复杂的词语篇十
《2013耶鲁大语串讲试卷答案》

1)模拟题答案(模拟题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C.天命与人事

2.B.和而不同

3.A.崇尚民主,反对专制

4.B.“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5.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

6.A.“顺民之天”以治民

7.B.主客对话

8.B.细节描写

9.A.名妓闲僧,浅斟低唱

10.A.《爱尔克的灯光》

11.D.《霜冷长河》

12.D.批判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

13.B.陶渊明

14.C.王安石

15.C.融情入景

16.D.沉郁顿挫

17.A.《再别康桥》

18.D.献身精神

19.A.鬼母

20.A.悲剧中浸染着喜剧色彩

21、D.张洁

22、C.莫言

23、B.余秋雨

24、A.《雷雨》

25、C.戴望舒

二、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不患贫而患不安。2、停杯投箸不能食3、泪添九曲黄河溢4、战百万日滋之师。5、秋雨梧桐叶落时。

1

。。。三、词语解释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轻:以…为轻

2.以组:用绳子

3.迭乘:交替

4.说:通悦,高兴

5.日滋:每天增长

6.伏行:躬身行走

7.属:劝

8.奋击:尽力打击

9.怖:吓唬

10.巺:通逊,谦逊

四、翻译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抛弃百姓用来帮助敌国,驱逐客卿成就诸侯的事业

2、管理国家有一定的标准,以利于人民为根本

3、和小土堆不一样

4、山川互相缠绕,呈现苍绿颜色

5、做法事除病,病越严重,身体迅速削瘦。

五、简析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阅读《箱子岩》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A:社会风气的负面变化,表现作者对故乡现状的痛心。

B;幻想故乡人民用龙舟精神把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C:比喻。

2.阅读《秋夜》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A:象征手法和拟人化手法。

B:在艰难的环境中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C:寄托了作者既孤独又悲壮、既彷徨又执著,既虚幻又清醒的复杂心绪。

36.阅读《我的世界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A:个人:有创造性,有感情,能够创造出高尚和卓越的东西。群众:在思想与感觉上的迟钝。B:崇尚有创造性、有感情的人格。

C:对比论证。

2

3.A:李隆基和杨玉环。

B:对杨玉环的怀念。

C;寓情于景。

4.阅读下面一段诗,回答问题:

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B:融情于景。

C:对康桥的美好回忆。

5.阅读《张中丞传后序》中的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A:张籍。于嵩说的。

B;突出张巡“文”的修养。

C:细节描写。

6.阅读《婴宁》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A:先闻其笑。

B:天真无邪,不解人间之事。

C:教导人间之事。

7.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A:责二公以死守。

B: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和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

C: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六、鉴赏分析题(本题10分)

赏析: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诗歌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连描述的层次也完全顺乎自然,就是在这无雕无饰的“天然”之中,诗人大巧若拙地把艺术美巧妙地融入整个诗篇的血肉中,用平淡而蕴含着深厚韵味的口头语,勾勒了一个浑然天成的诗的境界,。

50分)七、作文(、作文(50

钱钟书《吃饭》一文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

根据这段文字,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2)模拟题(模拟题(2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

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3

1.B.孟子

2.D.类比法

3.C.对最深奥理性和最灿烂美的执著追求

4.B.“天之亡我”的三次呼告

5.A.议论与叙事

6.C.对比

7.B.甘言媚词,作妇人状。

8.A.故居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

9.A.《秋夜》

10.D.性格刚直

11.A.喜剧色彩

12.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3.A.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14.C.《秋兴八首》(其一)

15.A.借代

16.B.借景抒情

17.D.情景交融的意象美

18.A.逐层演进

19.C.贾环

20.C.《北京人》

21.D.类比法

22.D.羽化登仙

23.D.《西湖七月半》

24.B.《乐章集》

25.A.借景物抒情

二、填空(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4,。。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三、词语解释题三、词语解释题(

1.孝悌:孝敬长辈,敬重同辈

2.所溺:所溺爱

3.固辞:坚决推辞

4.卒:最后

5.胥:相与

6.置:致言

7.落红:落花

8.放:免除

9.袭:模仿

10.发表:表散内热

四、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我听说汉王用千金、封邑万户来购买我的头颅,我替你做件好事

2.张巡、许远两人的德能,谈论的已经很精到了

3.统治人的人喜欢繁复的政令,好像很爱他们,而最后往往带来祸患

4.放任小舟随意漂浮,超越万顷水面。

5.有的藏身树丛之中,有的躲避喧嚣到里湖

(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5分,共35分)五、简析题五、简析题(

1.

A:志力薄弱者、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者。

B: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C:层递,归纳论证。

2.

A:引起孟尝君的注意。

B;为下文的“扬”铺垫。

C:宽以待人而目光短浅。

3.

A:骈散相间。

B:为下文的说理提供依据。

C:积极乐观的旷达人生态度。

4.

A: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B:简单明白,不需要哲学意义的探讨。

C:演绎法。

5.

5纷纷5.按:依照节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59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