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造价员考试】
缄口为金篇一
《白朴》
白朴
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生平简介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第六编第一章第四节:
白朴(1226—1306以后)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
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着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着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白朴剧作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剧,都称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杂剧四大家。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在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题材多出历史传说,剧情多为才人韵事。现存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写得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鸳鸯间墙头马上》,描写的是一个“志量过人”的女性李千金冲破名教,自择配偶的故事。前者是悲剧,写得悲哀怛侧,雄浑悲壮;后者是喜剧,写得起伏跌宕,热情奔放。这两部作品,历来被认为是爱情剧中的成功之作,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对后代戏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戏曲史上,宋、金两代已有了纯粹演故事的戏曲,但没有剧本流传下来,我们无从说清楚这些戏曲的情况。元代的杂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方面,都发展到相当娴熟的地步,为我国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保留下来的剧作中,可知其情节曲折,主题突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剧中人物,无论是因享乐而坏江山的唐明皇,冰肌玉骨、一身娇娆之气的杨贵妃,还是爽朗果敢的闺秀李千金,都塑造得各具个性,栩栩如生。以至于现在戏剧舞台上的唐明皇,还可见到白朴塑造的这一形象的遗风。
与关汉卿相比,白朴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因此,他不可能从社会下层提炼素材,写出象关汉卿那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然而,他善于利用历史题材,敷演故事,因旧题,创新意,词采优美,情意深切绵长,又是关汉卿所不及的。他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的剧作的艺术成就,早已成为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研究课题。
白朴的词作,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到明代已经残佚,字句脱误。清朝中叶,朱彝尊、洪升始为整理刊行。全集收词二百余首,除了一些应酬赠答、歌楼妓席之作外,多为伤时感怀的作品。赖有这部作品,我们才可以了解白朴的生涯。他的词作,承袭元好问长短句的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白朴散曲选
夺锦标
霜水明秋,霞天送晚,画出江南江北。满目山围故国,三阁余香,六朝陈迹。有庭花遗谱,弄哀音、令人嗟惜。想当时、天子无愁,自古佳人难得。
惆怅龙沉宫井,石上啼痕,犹点胭脂红湿。去去天荒地老,流水无情、落花狼藉。恨青溪留在,渺重城、烟波空碧。对西风、谁与招魂,梦里行云消息。
念奴娇 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犹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天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仙吕]寄生草 饮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仙吕]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
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中吕]阳春曲 知几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越调]天净沙* 春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越调]天净沙* 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越调]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越调]天净沙* 冬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驻马听] 吹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驻马听] 弹 雪调冰弦,十指纤纤温更柔。林莺山溜,夜深风 雨落弦头。 芦花岸上对兰舟,哀弦恰似愁人消瘦。泪盈眸,江州司马别离后。 [驻马听]歌 白雪阳春,一曲西风几断肠。花朝月夜,个中唯 有杜韦娘。 前声起彻绕危梁,后声并至银河上。韵悠扬,小楼一夜云来往。 [驻马听]舞 凤髻蟠空,鸟娜腰肢温更柔。轻移莲步,汉宫飞燕旧风流。 谩催鼍鼓品梁州,鹧鸪飞起春罗袖。锦缠头,刘郎错认风前柳。 [大石调]青杏子 咏雪 空外六花翻,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址,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初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拼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胧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仙吕】醉中天 佳人脸上黑痣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 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中吕】阳春曲 知几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 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回头沧海又 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 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 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 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 题情 轻拈斑管书心中,细折银笺写恨词。可怜不惯害 相思,则被你个肯字儿,迄逗我许多时。 鬓云懒理松金凤,胭粉慷施减玉容。伤情经岁绣 帏空,心绪冗,闷倚翠屏风。 慷拈粉线闲金缕,懒酌琼浆冷玉壶。才郎一去信 音疏,长叹吁,香脸泪如珠。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催逼紧 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忺。 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 欢娱,止不过迭应举,及第待何如。
赠娘,止不过赶嫁妆,误了又何妨。 【越调】小桃红 歌姬赵氏,常为友人贾子正所亲,携之江上,有 数月留。后予过邓,往来侑觞。感而赋此,俾即席歌 之。 云鬟风鬓浅梳妆,取次樽前唱。比著当时□江上, 减容光,故人别后应无恙。伤心留得,软金罗袖,犹 带贾充香。 套数 【仙吕】点绛唇 金凤钗分,玉京人去,秋潇洒。晚来闲暇,针线 收拾罢。 【幺篇】 独倚危楼,十二珠帘挂,风箫飒。雨 晴云乍,极目山如画。 【混江龙】 断人肠处,天边残照水边霞。枯荷 宿鹭,远树栖鸦。败叶纷纷拥砌石,修竹珊珊扫窗纱。 黄昏近,愁生砧杵,怨入琵琶。 【穿窗月】 忆疏狂阻隔天涯,怎知人埋冤他。 吟鞭袅青骢马,莫吃秦楼酒,谢家茶,不思量执手临 歧话。 【寄生草】 凭阑久,归绣帏,下危楼强把金莲 撒。深沉院宇朱扉亚,立苍苔冷透凌波袜。数归期空 画短琼簪,揾啼痕频温香罗帕。 【元和令】 自从绝雁书,几度结龟卦。翠眉长 是锁离愁,玉容憔悴煞。自元宵等待过重阳,甚犹然不到家。 【上马娇煞】 欢会少,烦恼多,心绪乱如麻。 偶然行至东篱下,自嗟自呀,冷清清和月对黄花。 【小石调】恼煞人 又是红轮西坠,残霞照万顷银波。江上晚景寒烟, 雾蒙蒙、风细细,阻隔离人萧索。 【幺篇】 宋玉悲秋愁闷,江淹梦笔寂寞。人间 岂无成与破,想别离情绪,世界里只有俺一个。 【伊州遍】 为忆小卿,牵肠割肚。凄惶悄然无 底末,受尽平生苦。天涯海角,身心无个归着。恨冯 魁,趋恩夺爱,狗行狼心,全然不怕天折挫。到如今 刬地吃耽阁,禁不过,更那堪晚来暮云深锁。 【幺篇】 故人杳杳,长江风送,听胡笳沥沥声 韵聒。一轮皓月朗,几处鸣榔,时复唱和渔歌。转无 那,沙汀蓼岸,一点渔灯相照,寂寞古渡停画舸。双 生无语泪珠落,呼仆隶指泼水手,在意扶柁。 【尾声】 兰舟定把芦花过,橹声省可里高声和。 恐惊散宿鸳鸯,两分飞也似我。 【双调】乔木查
缄口为金篇二
《道家下手之法》
混迹于“西祠”网上颇有时日,与众人谈诗论词,说些虚言玄理,倒也有趣。然我人既生于斯、长于斯,乃与斯地有缘。俗语云:雁过留声,道人欲将胸中所学惠及桑梓久矣。故今日借贵地一角,将道家修炼入门下手之法发于此处,留待有缘,一来使人知我道家学术非空中楼阁、不切实际之学,乃为脚踏实地的真实功夫,二来为有志者结一道缘。若本地果有禀赋特异之奇男子或女中丈夫者,胸怀冲天之志,不甘为造化所弄,不愿永世受那生老病死之苦、轮回之痛,则可于此法基础上再行深入、再寻良师,非区区此法所能限之者。若无此志者,但精行此法,与本身所行之陈氏太极拳互为表里,可保终生无病、安享天年,岂不快哉(本文名之曰《太极拳辅助修炼法》,职此之故)。然行者须有起码的恒心与毅力,及相应的悟性,非一蹴而能就者。此处所发者有两篇,上篇乃男身所用,下篇乃女身所习;上篇出自清代道家西派涵虚真人所著之《三车秘旨.收心法下手功夫》,下篇乃前辈高人所传,其细微处不载于典籍。考道家原有南北东西四大派,除南派功法较为特殊、此不具论外,其他三派于入门之法上大同小异,即此为是。望修习者勿拘于“入门”二字而轻视之。须知,“登高必自卑”,欲造万丈高楼而不先筑地基,未之有也。若有对此文不以为然者,不妨跟帖论之,勿轻易扣帽,正可示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量。吁!夫子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是为序。上篇(男身功法)养生之道,真息为本。下手功夫,先静心,次缄口,次调息(心静则气平,不调之调为上)。鼻息平和,然后闭目内观,神注肾根之下阴跷一脉(谷道前,阴囊后)。如此片时,将心息提上虚无窍内( 脐后腰前,心下肾上,中间一带,不可拘执),停神安息,以自然为主。心太严则炎,务必顺其自然,即文火也;心太散则冷,务必守其自然,即武火也。文武烹炼,始终妙用,内息匀称,勿忘勿助。是时也,心如虚空。有息相依,则不虚;有息相随,则不空(道人按:道家口口相传之心息相依法,即此为是)。不虚不空之间,静而又静,清而又清,气息绵绵,心神默默。至此要一切放下,人我皆忘,此之谓钻杳冥。杳冥中有气,一神独觉,此乃真息也(道人按:《道德经》有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真息发现,熏心酥痒,还要按入腔子里虚无窍内,积之累之,则命蒂生,而阳气自长,乃可以开关运气矣(道人按:乃即通督、通任之功。任督若通,一身所有关窍,将依次开通,非独十
二正经为然,乃大河有水小河满之理也)。注意事项及其它一、行功之时,最好在干净的开阔之地,空气要清新,树木要众多,无声音,且无其它干扰。如条件不具备,则可在一无干扰的静室内行持,但一定要做到空气清洁流通。二、心情大起大落时不可行功,须心绪平静后方可行持。三、雷雨、大风之时不可行功,避免惊惧元神、扰乱气机。四、习练此法,一定要结合动功修习,练完静功后,即接行动功,动功收功时,必行一会儿静功方可再做其它事。动功以大家所学的陈氏太极拳为最好,其他拳种次之。五、行功期间,尤其对于老年人,各种香辣、烟酒、荤腥等刺激性之物应当戒绝。食时,七分饱即可,过饥伤气,过饱伤神,过饥、过饱时不可行功。性生活上青年人需节制,中年人要减少,老年人最好戒绝。古人云:服药千顷,不如独卧。六、不可当风练习,练到好处时,更不可见风。七、行功期间,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最宜少说,言多伤气,少逸乐和交接人事。心理上不可异想天开、妄念不断,不可对某事物太痴迷,所谓玩物丧志也。八、行功期间,更要注意修德,时怀善心,德正则心自安,心安则气自顺而无微不透;否则,功修不前,更有退转之患,慎之!下篇(女身功法)第一层心法:收心入腹,太阴炼形闭目存神,收心入静,由身静而至念静,再微启双目,垂帘了照,以双目之光合心意返照于上丹田(膻中穴入内一寸三分之空窍),心神“安放”于上丹田虚窍内。待目光柔和凝定,心恬然自在后,则可两手交叉捧乳(非乳蒂),轻轻柔柔地慢慢摩动三百六十次;接后用微意随呼吸将炁从下丹田(子宫)轻轻吸升上来,如此连续二十四息,仍旧用手捧乳。接后放下心意不用(手亦放下),只将心神放松,安于丹田,双目照丹田。勿忘勿助,似守非守。第二层心法:心息相依,积炁归元待前一层修炼纯熟后,在平日身有空、心得闲的任何时刻,趁此之时,看破红尘,想世事与我无益,夫妻儿女之乐不过如此而已,从此方便而放下心头。日夜只是垂帘,以双目之神光合心意观照乳房之丹田虚无妙窍,而后天之息,一上一下,任其天然自运,唯用微意略使气不上冲头目(细体“微”字之意),其吸气而入之时,不可使之下冲至下丹田子宫。接后听其自然,缓缓而行,呼吸收至上丹田炁穴之中,乃至悠悠扬扬而自得其意,自呼自吸。如此百次或千次,不可用心记数。积炁归元,反复行之,至绵绵若存。日夜行持此法,自然阳炁从下田生起,
充周全身,精神快乐无比。后其阳炁自归入上丹田炁穴,心息相依而至神气合一定于中宫上丹田。第三层心法:阳生采取,大定中宫平日之时,或静坐中,只要恍惚阳生,立即趁此时至神知之刻,忽地回光,照于上丹田虚无玄窍,行心息相依之法,至神气合一、大定于中宫上丹田虚无妙窍。回光者乃进火,调息者采药也;不久后天神气完全合一,心身化为一片虚空。久之,至于虚极混沌之境,虚无又有阳生,此乃炁阳生也,即行神气合一采取之法。此法贵在自然,不能勉强,顺其自然,一般做到一念不生、绵绵若存即可矣。以上之法依次不断行之,自可斩断赤龙,复返童体,接后修炼与男子相同。释例:赤龙者,即月信之另名也。信至之时,其色为红,故称之为赤;又因其质乃心中“灵液”(丹书曰木龙)所化生,故称之为龙,合称月信为赤龙。“斩赤龙”之意乃指用功夫炼断月信,不使再来,使向外生人的生机转而向内,不使灵液化为生人之种子和赤龙,以法追摄,生炁返归我身。男身与此相对应的功夫称之为“牵白虎”。女子行功之时,静中阳生,如觉阳炁在子宫发动,氲氤旋运布满于子宫下丹田,阳炁冲动生理本能,在此时,女子最容易不自觉地产生后天恋情和浊意(即世所称之性冲动、性快感是也)。故此刻,应当微提谷道,紧闭玉门(阴门),以防念动漏失阳炁。否则,稍有恋情生起,则其炁化为后天,从玉门泄出,不可得也。诀云:“一念不起,一心不乱,提起精神,目光窥定,顺随呼吸,摄入上田”。注意事项及其它 一、行经前之两日半内至经净后的两日半这一时期,也即行经时期,大约6-10天内左右,在此时期内,绝不可行功,否则,有害无益。其它时候则可行功。二、每次信至之时,女子自有感觉,或者腰腿疼痛,或者乳房发胀,或者不思饮食等。此即是后天生炁即将化为赤龙之征候,应当在行经之前的两日半,专心用功,行第一层心法。三、又待月信过后两日半,其血色由红完全变为金黄色(此乃经止之兆),方可依照前法一样行功。四、女子过了四十九岁左右,月信已绝,则可专行静功再加以观照乳房,慢慢调养。待月信恢复后,方可再依前法行功,斩断赤龙。五、女子行法之前,必须治好与月信有关的一切妇科疾病,如此方可行功。六、收功之法以自然收功法最妙。七、其它所有注意事项,与男身功法相同。八、断龙以后,如停止3-6个月行功,月信可渐渐复来。斩赤龙成功后,生理心理上将产生许
多异于常人的现象,丹书谓之效验。一、月信不来,乳房缩小如幼儿之状,丹书称之为“女身男相”或“女转成男”。二、形身日益强壮,无病无痛,皮肤嫩白,脸若桃花,美艳更甚以往,头发乌黑转密,全身散发出淡淡清香。三、精神日振而充沛,时时处于安然愉悦之中,心性比以前更加仁慈、更加刚烈坚贞。四、智慧大开,心胸开阔。或有问曰:先生持心有偏乎?论女功则洋洋洒洒、蔚为长篇,述男法则惜墨如金、含而不露,何厚彼而薄此耶?余对曰:君有所不知。万物既分阴阳,男女自有差异,而下手之法,多有不同,乃理之必然。女子之法,乃先炼形质,后炼本元(形质者,形指女子乳房,质指女子月信。本元者,一指元神之妙用,二指先天一炁)。男子之法,乃先炼本元,后炼形质(此处形质另有所指)。先炼形质者,乃与肉身直接交涉,故有按摩等情形,不可不为之详述;先炼本元者,乃虚空中事业,全凭悟性,非文字能代其责,故点到即可。此其一。明清以降,述男身下手法则如满天星斗之繁,而论女身下手之功则鲜见真知,惟此《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可称尽善,有志者大宜瞩意之(网上尚有更全版本,有志研究者请自行搜寻)。因女法难得,且文辞古雅,阅之不易,故道人将前辈所传以白话详述于此;而男法易寻,且随行者条件不同而转手之法亦异,道人不可以一己之见阻他人上进之路(有志者大可自寻缘法),故略加勾皴以俟君子。此其二。有此二点,故该文详略若此。限于篇幅,本文偏于讲述具体法诀,于功理则所述不多。关于功理大家尽可参阅道家各类经典,此不赘述。然古哲有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功理领悟有多深,则功效即有多高。与修习陈氏太极拳同理,需不断“悟”之,方克有成,故需“相应的悟性”即在于此。尤其涉及心意的运用,非文字所能尽授,全凭个人悟性;自古及今,传道者皆择大根器或大福缘之人方肯传之,职此之故。然古语又有云“勤能补拙”,若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之毅力,绝无不成之理。道人今天公开于此,亦为大家结一善缘,却不敢保证人人皆循“勤苦”二字;能否有所成,全在各人努力,非区区所能代劳矣。
缄口为金篇三
《抗倭英雄戚继光分集剧情第12集(共40集)_剧情介绍_大结局_演员表》
抗倭英雄戚继光 第12集 胡宗宪进京为戚继光求情 戚继光立军令状攻克岑港
戚继光带兵见到俞大猷,告诉他岑港之战若想必胜,就要将两万大军交给他指挥,俞大猷质问他打过几次仗竟敢来叫板争权,戚继光则嘲讽俞大猷带的兵战备不严,战力不足,士气低迷,再围二十年也拿不下来。此时圣旨到,皇上下诏,俞大猷戚继光抗倭不利,革职待办。
回到军营杨文抱怨皇帝朝令夕改,戚继光直言要承担杀王直的后果,这个仗要由他来打,俞大猷赞成戚继光的勇气,无论什么后果他都会承担。戚继光知道胡部堂进京了,他相信胡大人能扭转乾坤。
胡宗宪求见严嵩,严嵩未见,严嵩揣摩不出圣意,要缄口为金。他又去求见徐阶,徐阶见了他,胡宗宪直言自己为封疆大吏,未奉召进京,不能求见皇上,只能依次拜见二位阁老,而二位只为明哲保身,眼看戚继光获罪,倭寇谁来打,君轻民重,社稷次之,愿徐阁老三思。希望徐阶在这件事上仔细判断,不要悔恨终生。胡宗宪的一番话震动了徐阶,面见皇上,陈述岑港情况,皇上拿出八卦图占卜,翌日,皇上再次派人到岑港宣旨,要俞大猷戚继光戴罪立功,十日内攻克岑港,若再败,以死罪论处。
倭寇也在讨论俞大猷和戚继光,他们认为戚继光不按常理出牌,而俞大猷中规中矩,二人战法不同,必然内斗,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俞大猷接到圣旨,要在十日内破敌,戚继光愿为先锋,还要全军的指挥权,俞大猷要他立下军令状。
胡宗宪知道俞大猷把指挥权给了戚继光,认为戚继光敢置豪言,就必有奇策。这时接到戚继光来信,让胡部堂帮他做一种兵器,胡宗宪虽然看不懂,但大力支持。戚继光带领士兵砍伐毛竹,要制作新兵器对付倭寇,戚继光给将士开会,对将士们就岑港的分析漫不经心,杨文急的不得了,找胡守仁问戚继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俞大猷属下认为戚继光临阵懈怠,不思战事,不愿牵连自己性命,要集体向俞大猷弹劾他,杨文不肯签名,他们去见俞大猷,俞大猷撕毁奏章,骂走下属,他虽不知道戚继光要干什么,但疑人不用,他相信戚继光。
戚继光挑选精锐要带他们上阵杀敌,对上战场之前要赏钱的士兵并没有责难,倭寇施出幻术,戚继光命将士撤退,俞大猷看他一打就撤,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下属也对戚继光没打就全军溃败议论纷纷。(百度攻略&百度攻略&剧情吧原创剧情,转载请注明出处!)
百度攻略&剧情吧 提供1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61140.html
上一篇:形容男人很花的词句
下一篇:描写足球进球时精彩画面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