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制度建设重要新

| 建设项目管理 |

【www.guakaob.com--建设项目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重要新篇一
《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

1、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

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

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

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以我们知识产权局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青岛市知识产权局财务管理办法》、《青岛市知识产权局档案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

中,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一个组织或团体内部的制度建设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或团体的发展水平,适恰的制度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局正在执行的制度有数十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干部纪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我们认为:

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按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偿性反馈”。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比如,由于缺乏机制的约束, 有制度而不执行或不能执行,往往比没有制度所产生的效果更坏,因为制度的权威受到了嘲弄。

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执行;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干部纪律工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在某种意义上,制度建设所追求的已不是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良性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

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也就是说制度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到组织的各个环节角落。不然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缝隙、制度本身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投机事情发生。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重要新篇二
《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论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一个组织或团体推行一种规章制度的诱因在于这个组织或团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而最直接的原因则在于提高组织的协调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协作效果和组织与外部衔接的有效性。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种:1、管理制度:是组织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保证管理秩序的根本性的管理制度。2、管理规定:对某专项的涉及到全组织或某一个专业系统内的工作所做出的具体要求。3、管理办法:对于一项具体工作、操作步骤或对于一个具体的项目的管理所做出的要求。4、实施细则:对于组织管理系统内某一个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步骤所做出的具体规定。5、工作条例:组织内部局部性的、或阶段性的工作所做出的系列化规定。

以我们知识产权局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青岛市知识产权局财务管理办法》、《青岛市知识产权局档案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属于实施细则,《请假制度》、《会议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中,着力解决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其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一个组织或团体内部的制度建设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组织或团体的发展水平,适恰的制度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局正在执行的制度有数十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干部纪律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以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我们认为: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度规范和约束的功能指向往往侧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规范和约束”的机理。制度经济学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来说明制度的功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不公平,于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尚其实也亲疏有别,难以公平。经商量,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多,因为个别和尚不仅分亲疏贵贱,轮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条规矩:分粥者必须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视不够,更多地强调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

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层次把握和运用。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按系统论的观点,机制就是系统内在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过程。在若干制度构成的系统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使坏者更坏并造成恶性循环。坏机制的典型是“补偿性反馈”。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这样西绪福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以发现,西绪福斯把这个石头搬得越高,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馈”。这个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建立良性机制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制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系统研究,使制度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比如,由于缺乏机制的约束, 有制度而不执行或不能执行,往往比没有制度所产生的效果更坏,因为制度的权威受到了嘲弄。

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中考察就会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系统,这个制度系统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执行;行政执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干部纪律工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在某种意义上,制度建设所追求的已不是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加强制度间的联系和对接,对制度的功能进行整合,形成良性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度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如果各部门的制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度体系,应当将各个部门制定的内容相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订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不断修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间接地牺牲了组织结构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众,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组织结构不同利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对,有一部分人赞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并经过严谨周详的论证才能出台。因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细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也就是说制度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深入到组织的各个环节角落。不然制度与制度之间的缝隙、制度本身的漏洞,都有可能导致投机事情发生。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效力的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组织制度效

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 制度的重要性

邓小平也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企业制度是维系一个企业作为独立组织存在的各种社会行为的总和,各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的“立法”,是企业规范运行和行使权利的重要方式,在法律的大框架内,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种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规章,能够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潜在效益,提高组织协调姓,提升管理有效性。

企业制度是死板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很多时候权力的确可以压倒很多事情,还能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下属的喝彩,称之为有魄力,是干大事。殊不知,丢开先进的现代管理手段,而三拳两脚地去治理一个公司,这恰恰是有“魄力”的,但也绝不是一个谋求长期发展的企业应有的行为。不可否认,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还是停留在“人治”的阶段,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所谓的“情面”来谋求解决。同一件事情,有些人有“面子”,而有些人没“面子”,处理起来就不太一样,置制度如无物,这样子不但会使一些不正之风的滋生,同时也会给更多的员工带来伤害。

曾经看过一句话,所谓的管理,就是管好自己的行,理顺别人的心。企业的管理者若能牢牢把握住自己的行为规范,坚持捍卫企业的制度,维护制度的尊严,同时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充分考虑具体情况,不使制度过于教条,也不使制度过于严苛,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归属感,那企业的成功也就在理所当然了。

根据根系原理,一棵树的枝叶出现各种毛病甚至死亡,缘由便在于根系不够茁壮。根系是深深地埋在土地里的,远不如枝叶来得引人注目,很难被关注到,通常,枝叶有问题,人们就会去治疗枝叶,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在一个企业而言,制度便是根系,企业的表象便是枝叶,表象很容易被发觉,也容易治理,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一个企业的制度能够真正地扎根在日常的管理中,而不是作为一个摆设,才能获得期望中的结果 规范化和制度由来--从人治和法治,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九大瓶颈:人才瓶颈/盲目扩张/浮躁冒进/做作造势/人治文化/管理混乱//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得意忘形

·科学管理阶段的特征:运作职能规范/岗位职责明确//行为准则具体/运作程序标准/信息传递程序/资源利用科学

什么是规范化管理?--“金九化”,“银七条”,“铜五项”

·“金九化”:决策程序化/控制过程化/目标计划化/组织系统化/措施具体化/工作流程化/考核定量化/评估定时化/信息反馈及时化

·“银七条”:战略规划/管理体制/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人才调配

·“铜五项”:组织目标/组织执行/组织控制/组织考核/组织奖惩

为何要规范化管理?--经营的好让企业赚到钱,管理的好让企业更健康

·规范化管理八导向

·目标导向:目标决定成功

·市场导向:更多地强调服务

·人性化:做一个“傻气”的管理者

·程序化/标准化/数字化:能量化、能测评的才是能管理的

·细节导向:只有细节不能模仿

·沟通导向: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宝洁/迪斯尼/招商银行/宜家

制度的策划和设计--是全面健全?还是精简准确?

·制度设计的基本理念:周密细致规划/建立完善培训/制度重在执行/不断改进提升

·制度不是裁判员和运动员

·两个案例:万科和远大

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执行比制度本身更重要,比执行更为重要的是什么? ·什么是制度的执行?

·为什么制度不能发挥作用?制度不合理或无制度/管理者不能以身作则... ·执行力的三大精髓: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

·人员为什么缺乏执行力?不坚持到底/无细节观念...

制度的检查和考评--不检查=不重视,考评=找凶手?员工出了错,应该惩罚谁?

·制度的监督和检查:制度必须表格化,表格必须数据化,数据体现落实处 ·业绩辅导和帮助:业绩辅导中的沟通是提升执行的关键

·制度的考核和评价:员工自我评价/上级的评价全面公正/工作目标评定与人事管理结合/及时反馈信息

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制度建设能够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吗?制度需要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制度建设的不足

·从科学管理走向现代管理(文化管理):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塑造 小议企业制度建设

当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始人留下一笔遗产——250本书,学校将它们一直珍藏在图书馆内,并规定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图书馆。在火灾发生前,一个学生恰巧将其中一本《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的书带到馆外阅读,而幸免于难。第二天,他得知火灾的消息,意识到自己这本书已是那250本珍品中唯一存世的孤本。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找到校长,把书还给学校。校长收下书感谢他,然后下令把他开除,理由是他违反了校规。有人提出异议,毕竟是他使哈佛留下了“这唯一的遗产”。校长则不这么认为:他感谢那个学生,是因为他诚实;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反。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完全有效。法理第一,坚持制度化管理,这便是哈佛大学的行事态度。哈佛的成功源自其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同样对于一个企业也一样,如果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那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现在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正所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许多企业还处于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的阶段,那么影响企业制度化建设的因素是什么呢?

一、制度本身可操作性不强。制度的产生源于企业管理的需要,然而企业管理层在出台制度前,往往没有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只是凭借主观需要进行编写。这样出台的制度只是表面上满足了管理者的需要,根本无法有效推行。久而久之,还会导致由于管理层与基层制度执行不畅通而产生矛盾,重则影响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没有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往往是由各职能部门起草,这样起草出台的制度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当然也不可避免得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间接影响企业协调发展。

三、企业领导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企业的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重视制度出台的及时性、可操作性。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壮大,规模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再依赖企业领导的个人魅力,而只有靠制度去规范和约束。

四、企业培训、导向力度不够。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是员工的行动指南。企业如果只组织管理人员对新制度进行学习、培训,那么导向面就会比较狭窄,不利于制度的深入贯彻和执行。

为切实规范员工工作行为、量化员工工作业绩,企业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过程,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制度编写人在编写制度前,一定要深入基层调研。本着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相信员工的原则制定制度,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运行上下畅通。

二、建立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由统一的制度管理部门牵头,协调部门间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统一汇编和梳理,提高管理制度的协调性和指导性。

三、企业领导人要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工作,经常组织召开管理工作总结和提升研讨会,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使其为企业发展更好的保驾护航。

四、加大宣传和导向力度。在条件许可得情况下,组织全员学习,加强企业宣传报道工作,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民营企业制度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制度是决定企业活动的基础。没有完善的制度,企业是一定要失败。作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更应该非常投入地去建立制度体系,非常忘我地去维护这种体系。

从家族式的小企业到建立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制度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寻求扩张的民营企业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同时必须下决心去维护自己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的制度建设的关键是企业的各个层面的权责关系:企业的经营层、管理层与执行层如果职责不清或者经常出现越位,不仅权力难以制衡,更可怕的是会让员工觉得无所适从,以至相互推委责任,使得他们的责任感荡然无存,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混乱之中。

第二、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有一个由初始状态到中间状态,再到理想状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制度的建设要在诊断自己企业的管理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这样一来制度化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梳理企业的过程,更重要的,它还是管理者了解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对制度的依赖程度,以及员工心理承受力和对制度认可程度的过程。

加强制度建设重要新篇三
《浅谈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观察与思考 加入时间:2012-9-21 11:37:31 来源: 访问量:219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进“发展”.

按照制度的刚性程度和作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一个组织的制度简单分为5实施细则:对及工作条例。以我集团图书发行工作所涉及的制度为例,《党风廉洁自律制度》、《廉洁从政制度》、《信访工作制度》等属于管理制度和管理《新华发行集团业务管理办法》等属于管理办法,《企政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制度》等属于工作条例。目前来看,以上各项制度都在良好运行当中。从反腐 败、“不敢”腐败、“不想”腐败的问题,逐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从企行为

高反腐倡廉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定公共规则,二是保证规则执行,三是坚持公平原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分为以下几类: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日常办公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制度以及其它工作制度。如何做好制度的系统化与有机整合呢?

一、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进一步深化对制度功能的认识,不断加大推进工作约束行为,由于行为主体存在人性弱点、行为能力差异以及行为环境的不断变重于消解人性弱点、增强行为能力和克服客观环境不利因素。制度经济学中常

能:在一个僧多粥少的庙里,人们发现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异,很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种方法也行不通,因为谁都有私心,大家推选的掌勺和决定轮流掌勺,一人分一顿,情况虽一时有所好转,但时间一长,发现问题更到自己时还又吃又藏。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在轮流掌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份。这样,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我们对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造,虽然两者都很重要,但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在推进制度建设的进程中,工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这是对

二.加强制度建设应当着眼于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实现制度在更高层面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运行就构成了机制。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样,好的机制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却典型是“补偿性反馈”。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西绪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后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对这个故事加以引申,我们可石头就会掉得越低,他就必须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完成任务,这就是“补偿性反机制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也在研究制度、制定制度,但常常由于没有从完善机不仅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相反的运作。

三.加强制度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发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功能,还需要构建一个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制度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子领导干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办公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执行作制度、纪检监察工作制度等制度来加以约束。作为一个整体,全局的各项制

度互相不能够协调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建立完整统一的制似的制度进行统一设置。

四.加强制度建设应当要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制度建设关键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组织或团体的发展而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的出台得到了全体组织成员的支持,这样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为这样的制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制度也不能强制推行,因为不仅法不治益群体的失衡,这和组织成员都赞成所产生的问题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虑到了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关联成员的方方面面的利益此,制度应该尽可能全面,同时组织中每一业务环节、服务环节、管理环节以的身影,如果制度与制度之间矛盾交叉,更会导致有关部分无法执行,该制度用的减弱。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制度可采取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体系,通过制度保障被大多数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励机制。

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重要新篇四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什么是制度?制度就是规程,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和标准,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章、条例、规则、办法等的总称。正如*书记6月12日在全县“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活动动员大会上所讲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缺少了制度的约束,国家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就有走向衰亡的危险;没有制度约束,权力就会失去控制,管理就会迷失方向,就有步入歧途的可能;没有了制度的约束,机关工作就会失去组织原则,必将呈现混乱无序的状态”。

所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权力规范运行的有效约束和得力保障。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度制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

就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心而言,它的职能是:负责制定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调剂、出租、出借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审批和监督管理;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费用标准,审核编制资产购置预算和审批购置事项;负责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登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清查等工作;负

责全县清产核资工作。

为此,为确保工作职能的完整体现和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参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和《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08号)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又以商政〔2010〕1号文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同时结合我县实际,这次又起草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今后这些刚领性的制度和文件,就是我们工作的指南针,就是我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和执法依据。

这样,有了制度就有了明确,具体的标尺。有了这样的标尺,既便于衡量,也便于检查监督全县的行政事业单位是如何管理国有资产的,有利于防止和及时纠正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有了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制定,将会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和保障作用,将会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起着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为逐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提供共有力保障。

二○一一年八月

加强制度建设重要新篇五
《试论新时期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制度建设重要新篇六
《制度建设重要性》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规范化管理是企业一项艰巨的、需要持续改进的工作,它是企业各项工作正常有效开展的基础,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规范化管理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业务运作风险的重要管理手段,缺少规范管理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工作必将一盘散沙。规范化管理涵盖的内容很广,按照当今比较权威的解释,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企业战略目标管理的规范化,二是企业组织流程设计的规范化,三是组织构架设计的规范化,四是制度建设(指制度的编制、执行、修订完善)的规范化,五是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而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则直接体现在制度的建设上。制度建设的基本流程为制度的编制、制度的执行、制度的修订完善,三个环节工作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对是否能逐步形成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规范制度体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能否进一步提高公司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就制度建设三个环节的一些思路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第一部分 制度的编制

一、制度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个企业编制的制度必须是规范的,必须符合企业科学管理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规则,没有规范的制度,就没有规范的制度执行过程。企业编制的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合法性、平等性——四大基本原则。制度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编制制度时应从业务实际需求和管理规律出发,以现有体系和制度为基础逐步地进行优化和完善,特别要注意的是,编制的制度不能脱离当前管理体系、人员素质、文化习惯的前提来实施彻底式的变革,否则这样的制度不但很难具有可操作性,还有可能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制度的系统性则是指在编制制度时要坚持全面、统一的原则,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避免发生相互矛盾的情况,保证制度体系整体的协调顺畅;另外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是制度的合法性和平等性,合法性是指制度不能与法律法规发生冲突,否则就会缺少法律效力,平等性则指编制的制度对各级管理层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职位等方面的高低而有所区别,应坚持责任、权限、利益相一致的原则,权利与义务不均衡是推进规范化管理的大敌,不平等的制度必将引起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制度编制的基本思路

1、全员参与 制度制订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各项制度制订都要经过全方位的论证,都要充分考虑和吸收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以形成大家能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合理制度,大家遵守合理的制度。编制制度时仅仅单靠一个或几个人的苦思冥想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全员参与,多沟通、多论证是制度编制必须要做好的一个环节。

2、借鉴引进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而这些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经验的结晶往往都体现在制度或管理模式上,所以在制度编制时可以将其他企业好的管理制度借鉴到自己的企业中,与自己的管理文化和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形成企业自己的特色,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借鉴引进同时也是搞好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项捷径。

3、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就是要运用正确的观点、合理有效的方法,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深入企业实际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切合实际、规范有效的制度,调查研究是编制制度极其有效的一种科学方法。调查的方式一般可采用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会议调查、访问调查、收集书面材料等,编制时可根据制度类型的需要选取一种或几种调查方式。只有经过调查研究制订的制度才会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4、事无巨细制度化 事无巨细制度化实际上是关于制度有效覆盖面的问题,是制度相对企业管理需要的充分性问题。企业每一个重要的管理、工作和技术事项都应该用制度加以合理规范,使各项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制度健全完善的程度也体现出了一个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的高低。

另外,在编制制度时,制度内容的文字表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应做到语言准确、概念清楚、文字简练、通俗易懂。

第二部分 制度的执行

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对推进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也是无济于事,大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小到企业日常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制度执行力和执行效率来做强有力的保证。制度执行力弱是企业都普遍存在的不良管理现象,也是企业管理中始终存在的矛盾和焦点,因此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强调制度执行力的问题,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一、加强制度的宣传与学习

在企业内部,因年龄、文化、生活实践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的规范化管理意识、制度执行意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必然有一部分人在意识上有所落后,而这些人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对象。面对他们,首先要做到的是通过宣传、组织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规范化管理意思,一个人只有意识提高了,观念改变了,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

改变自己。因此,宣传制度、组织学习制度、提高制度执行意识是一个企业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执行效率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做好了,才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

二、干部应树立榜样作用

陈总说过,一个员工差差一点,一个干部差差一片,这句话就非常精辟地阐述了干部榜样的作用。干部的一言一行是员工争先竞仿的对象,对员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干部能做好自身形象,带头执行好各项制度,对员工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反之,如果干部不注重自身形象或带头违反制度,就极有可能导致整个部门制度执行力的下降,就极有可能产生较差的管理局面和结果。

三、加强日常的监督、检查和沟通

日常的监督、检查和沟通是及时了解制度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控制和提高制度执行力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监督是每时每刻都应该进行的工作,一个企业应把监督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开展好部门内部的自我监督、横向部门的相互监督、职能部门的专业监督;检查则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一般来说可采用自查、职能部门抽查、专业检查、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不同的检查形式所产生的效果会有所不同,但对推进规范化管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沟通是了解制度执行情况的主要手段,及时沟通可以及时了解到制度执行情况,从而可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制度的执行力,沟通一般可采取召开阶段性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下入基层了解等方法进行。

四、将考核处理与教育激励相结合

规范化管理应与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对受到处理的干部员工,要通过引导、教育、沟通,让干部员工被处理后有好的表现,让部门管理工作有新的提高。这个方面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制度的目的不是处理人,而是用以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因此对违反制度的干部员工,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思想素质,是提高一个企业整体制度执行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五、规范制度执行过程

一个企业应坚持一切管理活动只对制度、标准负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一是要做到规范优先,即:制度执行时,大家有意见也要等制度执行后再开展讨论,避免扯皮,维护制度严肃性。二是对于重复问题和典型问题,严格考核处理。三是严格实行分级管理,避免考核过程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同时也要杜绝护短、说情、办事拖拉等不良现象。

第三部分 制度的修订完善

企业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止的”的系统,随着业务流程、组织构架、市场需求的变化,制度要被不断地修订、更新、废止,以保持其有效性和适用性,适应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企业内部任何一位干部员工都可以对制度提出修订完善的建议。制度修订完善的原则与制度的编制原则是一致的,应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系统性、合法性和平等性。制度修订完善的思路方法除在制度编制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外,还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制度的修订完善应具有时效性。

没有及时修订制度,没有致力于制度建设而导致制度失去适用性,这将会严重影响制度的权威性,甚至给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制度的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进行不断的评审与更新,是企业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忽视的工作,这项工作也是一项需要花费较大精力的、有较大难度的工作。要想较好的保证制度的时效性,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组织机构都应该抽出一定的人员和花费一定精力来致力于制度建设这个工作。

二、制度的修订完善应坚持“边制订、边执行、边完善、边上报备案”的四边原则。

在工作过程中,随时可能碰到一些不确定的管理事项,甚至一些管理漏洞,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完善制度来规范工作。但制度的修订完善和正式发布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为弥补缺少明文规定的制度可能给管理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及时避免和减少不规范的行为或做法,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采取“边制订、边执行、边完善、边上报备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要有好的想法、好的管理思想就要先遵照执行,而不是等到正式制度文件下发后才执行。同时,按“四边”的要求来开展制度工作这也是较好保证制度时效性的一个有效方法。

另外,有一点要在这里特别指出,那就是流程的修订完善,这个工作是制度建设中的一个的难点。对已有的流程进行完善、创新或精简,减少一些重复工作和累赘环节,提高流程的效率与效果,是一个企业应该时刻关注的问题。

第四部分 小结

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任何制度都要经历一个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任何制度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的变化而不断废止和更新。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努力建立健全并保持一个适应企业自身需要的规范制度体系,为提高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化运作的保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护靠的是法律与道德,企业内部秩序的建立靠得是制度和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制度建设就是对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颁布、实施、修改、梳理直至废止的动态全过程,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实用的制度,可以为企业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高“效益”。 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化运作的必要保障,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使企业内部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也就是使所有的人按规矩办事,如果不按规矩办事,就要受到处罚。从这个角度来讲,制度是企业的内部法律,企业内部的行为规范以执行制度为最低标准,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企划处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进行制度建设,原来的凯元制度也是自成体系的,有一系列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职能部门的简化与合并,导致监督和制约的职能无法体现,具体执行起来就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现在职能部门已经根据监督与制约的机制建立起来了,下一步工作就是清晰的界定各部门的职责并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将企业运行规则调整到最适合企业发展的状态,将优化后的规则以制度的形式合理地传播和固定下来,体现到管理的各个层面,从而达到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效果。我们进行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把各种简洁高效的工作流程、业务规则,按照凯元的特色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一、“说”的阶段——把我们要做的正确的事情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

凯元公司作为热电行业,有自己的行业特点,我们进行制度建设就要紧紧围绕集团文化结合凯元特色来进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正确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管理对象层面。制度编写并非单纯写作,而是将管理要求通过正确的形式表达出来。检验管理制度编写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制度要求能否被执行并产生预期效果。所以在编写制度过程中该说的,一定要说全面,要考虑操作时有无难度或实现的可能性,要让员工在理解上没有什么障碍。

以经济责任制为例,在按照集团的统一要求建立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企划处在考核指标的设定中不断的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把应该说的在制度中讲的明白。同时在制定责任制的过程中几次进行修订,把需要考核的指标逐步的增加到责任制中,让制度给全体员工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作为企业的一员就要关心企业的效益,企业效益好了我们的工资才更有保障,岗位工资要向效益工资过渡。在责任制制定后,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栏、黑板报、竞赛台、班前会等各种形式让全体员工了解责任制考核什么,工资如何计算。让职工真正了解责任制,认同效益工资,这样广大员工就会真正把企业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让员工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在文化变革和制度变革中的位置,并力求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拥护新的制度,扮演新角色,从而减少在执行的过程中的难度。

第二、“听”的阶段——要让所有的人都听到,而且要保证让人听的有所偏差。

管理制度是企业“法规”,应该通过适当的、正式的和顺畅的信息渠道发布。在发布制度时,我们一定要保证我们所说的,全体员工都能够听得见,而且能够听得全面,可以“原汁原味” 的理解,并不折不扣的记住执行。

应该充分利用多种信息传播工具,特别注意信息渠道的可选择性,以避免过多无关信息而使接受对象产生选择疲劳。使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制度公布和管理的信息平台,并建立制度学习的责任矩阵关系,是比较可行的方式之一。建立信息读取的责任机制,如接收签名、阅读登记等等,也有利于制度信息的有效传达。

同时,制度不但要传达到位,而且要促使管理对象理解到位,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培训职能。只有向制度执行者提供及时的学习机会和咨询支持,才能促使其全面理解制度要求,扫清认知障碍。

最后,建立定期的制度应知应会考核,强化制度执行者对制度内容的记忆,有助于其在日后工作中具体执行,也是一件常抓不懈的工作。

第三、“做”的阶段——“听到了,也记住了,可是,照做了吗?”

制度建设,有人说,有人听,最终的目的是有人去“做”。制度表达和传播过程的合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制度的贯彻落实和遵守执行。合理、清晰、正确、目的性强的规则,对企业员工来说,没有不予执行的理由;晦涩、繁杂、漏洞百出、不易理解的制度,光在理解层面就让人望而却步,员工拒绝执行,也是必然的结果。在制度表达和传播都做到位的前提下,作为一项监督机制,频密程度合理,深度和广度适中的制度执行检查工作,对企业制度建设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是一件不可缺少的工作。

通过检查,管理者应该至少发现这些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制度有条件做到吗?制度执行结果有效吗?执行的过程有监控和指导吗?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被执行着?做的对不对?有无反馈? 如果没有这些管理也就成为了一种空话,管理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

通过检查发现制度在执行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交流,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对策,逐一解决。经过执行、反馈,调整,执行的循环过程,才能搞好制度的建设。

总之,搞好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运作的保证,制度建设的好坏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好坏,影响到职工的热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制度建设搞好,使其规范化、程序化。

加强制度建设重要新篇七
《新时期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作用和对策》

党政建设政治

新时期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作用和对策

唐家州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646005)

摘要: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巩固和发展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实现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全党积极性和创造性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极大的意义。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就要不断增强全党的制度意识、抓好党的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并针对制度建设中的热点和薄弱环节来全面推进。

关键词: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作用对策在党的建设这一“伟大的工程”中,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都有着特定的作用。那么制度建设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告诉我们,制度是一项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需加强。

策正确,必须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而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就要靠制度建设来保证。

要实现党的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机制;坚持群众路线,并使这一工作工作方法经常化、制度化,作为决策过程中的必经程序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在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

一、党的制度建设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式下,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十二大报告曾科学的概括:“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党的正确路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十分重要。”

(三)充分发挥全党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力杠杆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指出:“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要求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和干部,高度地发挥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而这些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他还指出,要“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当然,在新时期,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更要全党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党章和《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其他有关的规章制度,就是保障全党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有力杠杆。因为只有有了科学规范的制度,党员行使民主权利才有保证;党内的政治生活才能和谐有序、全党才能团结统一;才能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应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行动指南,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必将极大地提高全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邓小平曾指出:“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反过来,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必将更加兴旺发达。

(一)巩固和发展党的正确路线的决定性条件

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使正确的路线得以坚持下去,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完善,就必须健全党的有关制度,以排除对正确路线的干扰,防止主观随意性,防止因领导人的更换和领导人思想与注意力的变更而变更。否则,正确的路线就难以巩固和发展。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但却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党的政治路线总是与党的建设密切联系着,所以党在对八大路线的认识上出现分歧和偏差以后,反映到党的建设上,就是党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思想认识上的分歧提高到政治路线上,片面强调路线斗争。这样,党就不可能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八大路线在贯彻上也就失去了物质保障。这样,出现“左”的错误也就不足为怪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以往的教训,在实现工作重点转移时,对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也进行了拨乱反正。十三大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指出,“新时期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由于邓小平的大力倡导并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的政治路线,我们党在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上,有了很大进展。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及时排除各种“左”的和右的思想对基本路线的干扰,就是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取得进展的结果。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可靠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和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因为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基本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治协商制度、选举制度、基层民主生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都需要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为前提条件。例如,实行党政分开,规范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和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逐步做到制度化。又如,进一步下放权力,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于党的领导机关的现象,使政治、经济、文化组织和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都能在本身的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所有这些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的改革,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若干基本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密切相关,并对它起到具有决定意义的推动作用。

(二)实现党的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都证明:只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才能引领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相反,如果决策错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脱离实际和群众,就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挫折和损失。这方面的教训是及其沉痛的。

党之所以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做出严重的错误决策,根源就在于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组织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和弊端。要使决

改革与开放

2012年8月刊

实施,及时了解制度本身的优缺点,为今后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准备好条件。最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党的任务是不断深化的,这些变化必然要求党的制度也随之进行修改和完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导下,坚持科学、慎重的态度,经领导、专家和群众的反复研究、讨论,制定制度的党的权力机关在一定权限范围内修订和完善党的制度,以保持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另外,是要以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为基础和条件,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因为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相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正如邓小平强调的,“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也就是说,要逐步使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针对制度建设中的热点和薄弱环节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当前,党的制度建设的热点主要表现在,权力的监督制约问题和领导干部行为的监督问题,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和用人失察的责任追究问题等。另外,相对于党的实体性制度建设取得较快进展而言,程序性制度建设则相对落后,成为薄弱环节。

针对上述热点和薄弱问题,首先,加大对权力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当前,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机制,越是高级干部越缺少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因而现实中的消极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遏制,“这是干部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对此,必须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已有的制度要坚决执行并继续完善,没有的要赶紧建立。”以增强建章立制的力度、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和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的有效做法。

其次,建立健全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和用人失察责任的追究制度。避免用人失误的首要措施就是强化民主推荐机制,这是选拔任用干部坚持群众原则的最有效形式。要完善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和干部任免决策制度。这对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有重大作用。要建立和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这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最后,积极稳妥地推进程序性制度建设。与实体性制度建设相比,党的程序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此,必须要改变过去全党对这个问题认识水平不高的状况,提高对加强程序性制度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倾注更多的精力,加大力度,积极稳妥地搞好程序性制度建设。这样,其滞后状况才有可能得到改变。

二、党的制度建设的对策

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已经意识到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重要地位。江泽民说,“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的一贯方针。”要“从严治党,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机制,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使党的肌体始终保持健康。”也就是说,要“坚持从制度上确保从严治党方针的贯彻落实”。当前,为把党的制度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断增强全党的制度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然,制度意识对于党的建设也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也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党建的历史经验说明,到“文革”结束时的半个多世纪中,党在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建树颇多,然而制度建设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却都较为薄弱。这主要是由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缺乏明确的制度意识造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状况逐步有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们的制度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我们也应看到,到目前为止,全党的制度意识和对制度建设的要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使制度建设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迫切需求,切实增强全党的制度意识就成了要花大力气予以解决的问题。

增强全党的制度意识,能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有利于改变制度建设滞后于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把制度建设同加强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全党的制度意识,有利于党的自身建设进行改革;党的制度具有保存、传递、再现和巩固传统的功能,规范着党内关系,调节党内矛盾,实现党的整体意志,代表党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党的制度的固有功能。对此,要深入总结党的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结合制定和执行党的制度的实践,认真学习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论述,把制度建设放到党的建设的全局,全面增强全党的制度意识。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

529.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8.【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二)抓好党的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

党的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要坚持严肃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采取“领导和群众相结合,领导和广大积极分子相结合的方法”,把群众创造的经验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上升为既能发挥群众积极性,又有可操作性的党的制度。

有了制度,关键就在于执行了。否则,即使是最合理最完满的制度也会变得毫无意义。首先,党员干部对党的制度的内容要熟悉、了解,并在实践中承担起宣传和教育的责任。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其带头示范作用的影响和辐射效应是非常广大的。其次,坚持在党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这能非常有效地制裁那些搞特殊化的党员、党的干部和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再次,在公平、公正基础上,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监督检查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监督检查可以使领导机关及时掌握制度贯彻实施的第一手资料,进而督促和推动各地各部门对党的制度的贯彻

2001:7.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8.【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0—51.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189.

【7】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74、359.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4)[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01.

【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71.

【10】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71.

作者简介:唐家州(1975———)男,四川泸州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兼思政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重要新篇八
《加强制度建设 提升服务效能 努力开创办公室工作新局面》

加强制度建设重要新篇九
《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作者:陈玉波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11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也因此带来了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但是,从我国工程管理方式的整体上看,我国的工程管理方式在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本文主要从现今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工程管理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工程管理的现状,探讨出适合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方式,希望能给相关研究者以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重要性分析 现状分析 措施和建议

现今,我国的整体经济能力和水平已经获得了比较快的发展,也随之带动了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兴起和发展。而就现在建筑行业的整体能力和水平而言,我国建筑行业所面临的市场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建筑施工的管理水平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程,也会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最大效益。因此,必须要认清新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建筑工程的相关管理也显得至关重要。

一、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制度重要性

(一)建筑工程产品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工程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同于其他的市场产品,建筑工程产品具有很明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对于建筑工程产品质量的检验,不仅需要较为长久的时间,也需要使用者的反馈,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建筑工程产品的唯一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其建造过程需要有一套规范的制度来管理。

一方面来说,现在的很多建筑工程都属于独立发展的阶段,这也从根本上导致了建筑工程产品具有唯一性和地域性;而另一方面,随着各种行业内容和产品的交织,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也关系着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也要求要对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制度建设的管理。

(三)管理制度在建设工程中贯穿始终,管理制度分前期、建设期、竣工期等,管理制度不仅需要有全局性,还要有针对性。

我国现在整个建筑行业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建筑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较为严重。此外,建筑成本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也较为常见,而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则可以细分为许多部分,因此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解决现今建筑行业存在的管理问题。

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建筑市场蛋糕大,但企业水平良莠不齐,挂靠现象多发,企业间竞争激烈。

随着我国对于各类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大,各种建筑施工企业也应运而生。而在建筑市场中的恶性竞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给整个建筑市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现在的建筑市场上的企业水平差距较大,很多违反市场安全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因此需要党和政府对建筑市场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建筑市场环境。

(二)基本生产要素市场(人材机等)占生产成本大头,受国内宏观经济情况影响,市场波动幅度大,采购、租赁过程存在成本控制不力的情况。

对于整个建筑工程而言,基本生产要素的供应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而现在对于建筑基本生产要素的供应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基本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不想对应,很多有需要的生产要素难以供给,而这类情况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因为整个建筑工程缺乏最基本的管理。当整个建筑工程的进度产生变化时,很多需要的材料都没办法进行及时的补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整个建筑工程的所需资金和费用,导致更多的资源浪费。

(三)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逐年提高,对管理水平提出持续性的改进要求。

对于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而言,其在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建筑工程中的负责人,企业或者建筑商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我国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另外,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也没有负责人的建立安全的生产系统,在对于建筑工程的操作中也没有积极进行运用和执行。

(四)建筑企业间竞争不仅是成本的竞争,也体现在技术实力、进度质量控制等方面,需要逐步提高管理水平,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界监管要求。

目前,很多企业或者建筑团队在对于某一工程进行施工之前,没有对工程的建筑成本进行合理的管理,没有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成本的控制管理。甚至,很多企业也缺乏基本的管理人员人才,有些企业则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整个工程的成本较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或者建筑团队的经济效益。很多管理方面的人员对于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较好的分析和解决,因此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和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建议

(一)加强下游成本控制,采用招投标、零库存等方式控制生产要素成本。

成本高低是建筑工程管理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因此,要对建筑工程中的成本问题进行较好的管理。同时,还要全面控制整个建筑工程的建筑成本和预算,在施工的过程中合理降低成本。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在工程竣工后对于整个工程的成本进行总结。

(二)加强作业及管理人员技能培训,培养安全质量意识,整体提高作业、管理能力。 安全管理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管理而言,其重要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企业和建筑商在对于建筑的施工方面必须要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要加强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违反安全管理的作业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还要制定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行管理,要保证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三)加强企业间整合、股份制改造等手段,通过总承包、联合投标等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

对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而言,还有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加强企业间的整合以及相应的方式来增强整个建筑市场的竞争力。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较好的实现建筑行业的战略性调整,还能有效的促进建筑资本的流动,对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这种方法还能在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促进建筑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

四、结语

现如今,我国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新形势的背景下,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也显得十分重要。对于目前在建筑工程施工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研究者更多的努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整个建筑工程的管理方面也会有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龚丽霞.浅谈加强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2(06)

[2]柳阳.探索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之路[J].科技与企业.2013(07)

[3]史纪.浅析项目管理法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13)

[4]常芳芳.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3(19)

加强制度建设重要新篇十
《加强工会制度建设,促进工会工作新发展》

加强工会制度建设,促进工会工作新发展

弥兴镇教育基层工会

制度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加强对某项工作的管理而制定的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规范性文书,具有明确的规范作用、强制作用、保障作用。加强工会制度建设,就是规范工会工作,提高工会服务水平,增强工会维权能力,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开创工会新局面的重要举措。在工会制度的建设中,我们认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将对学校健康、和谐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将围绕我镇教育基层工会在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方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学校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好学校,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深化教育改革、确保稳定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学校党群、干群关系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的具体做法

(一)、健全机构,明确体制

(1)是成立了民主管理、校务公开领导小组。我镇把校务公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教育工会主席为副组长的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

的职责,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

(2)是建立校务公开监督小组。为加强学校民主制度建设,切实加强学校廉洁勤政建设,中心学校成立了以教育工会主席为组长,其余工会委员为组员的校务公开工作监督小组。负责对校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合法性予以监督。

(二)、建章立制,规范动作

(1)、 为切实加强学校民主管理,使校务公开的内容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确保我镇校务公开工作有章可循,基层工会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云南省教育系统推行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省教卫科工会《关于推行校务、院务、所务公开的实施意见》和楚雄州教育局《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华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订了《弥兴镇中小学校务公开实施方案》,对学校校务公开的内容、公开的程序、公开内容的实施办法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建立有关制度后,有效防止了校务公开工作流于形式,提高了校务公开工作的规范水平,保证了校务公开工作的质量。

(2)、开辟阵地,拓宽载体,创新形式

校务公开载体建设是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重要环节。在积极发挥校务公开栏基本载体作用的同时,我镇不断地丰富其他有利于公开的载体形式,拓宽校务公开的渠道,做到校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1、以校务公开专栏为基本形式。校务公开栏公开的内容涉及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财务管理和经费收支、职称评定、学校干部任免、教职工聘任等方方面面。通过校务公开专栏,广大教职工就能随时了解学校行政活动的真实情况,增加行政活动的透明度,从而也容易取得教职工的理解与支持。

2、以会议、文件等形式公开。通过发文件、通知、简报,召开教师会、家长会、等一系列形式,保证广大师生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如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历年的职务晋升、评优推先中有关政策、条件、要求等都通过教师会议向教师传达。同时,开设评比栏、工作安排栏和荣誉栏,将学校组织的各项评比情况,晋升、评先结果,师生获奖情况和学校的每周工作安排、有关会议活动等以栏目形式向教师公开。在家长会上通报收费情况,学校的发展情况以及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及改进的对策,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做到家校沟通。

3、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2006年12月,我镇在县教育工会的领导、指导下召开了弥兴镇第五次教代会,在教代会上中心学校校长就学校发展规划、改革方案等重大事项及教职工关注的一些问题如学校经费收支向教代会报告,提请教代会代表讨论和审议,通过了《姚安县弥兴镇小学综合改革配套方案》、包括(《教职工全员竞聘实施细则》、《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教师月工作考核表》、《工勤人员月工作考核表》、《先进学校(小学)评选办法》、《小学校长考核量化评分表》)等,制定了《弥兴镇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不断完善教

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校务公开中的作用。

(三)、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我镇在民主管理、校务公开的内容上,坚持把学校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公开,公开的内容做到几个结合,即同学校的管理与改革相结合,同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师德师风和行风建设相结合,同维护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相结合。

1、学校重大问题及决策的公开,如发展目标、学校的规划、教职工聘任、职务任免、学校的规章制度条例、意见和措施等。

2、社会热点问题的公开,如学校收费一向是家长关心的热点,学校对收费项目、标准予以公开,让家长放心,减少误解。

3、教职工关心的问题的公开。凡学校教职工工作调动、工作岗位安排、教职工职称晋级、教师聘任、年度履职考核、评优评先、学校招生工作、学生评优评先、助学金、奖学金、科书免费、寒窗助学等情况均作为“师生利益”专项予以公开公示。例如从2003年3月起,教师职称评定工作采取先由符合条件的教师报名并提供有关证明,而后由中心学校根据《教职工职称评定量化标准》进行综合评审量化,最后将评审结果及时在校务公开栏公布并予以公示。近年来,由于职称评定工作的透明度高,广大教职工对此表示充分的肯定。

4、敏感问题的公开,如学校的财务情况、经费开支、招待费开支、大宗购买等做到公开。

(四)注重管理,强化监督,加强制约

一是领导小组从思想上不断提高认识,变任务性工作为实效性工

作,常抓不懈,几年来坚持按制度规范动作,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民主意识,督促学校按要求真实地公开;

二是监督小组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履行其职责,使公开的内容及时、真实,并认真负责做好教职工的民意测评工作,经常进行意见的反馈,使校务公开工作进入良性轨道。

三、取得的成绩:

通过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工作,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加强了我镇学校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广大教职工、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学校各级领导和部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广大师生员工更加了解了各级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学校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各项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体现在:1、规范了学校管理。加强学校民主管理、推行校务公开的过程,也是校长接受民主监督的过程。学校行政领导每研究一项工作,都要考虑是否依法办事,是否违背群众意志,把自身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中。随着校务公开的推行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管理。 2、落实了民主监督。实行校务公开,教职工合法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在学校教育改革中涉及到教职工工作岗位、经济利益的调整,教师都有发言权,都可以发表意见,民主监督权切实得到落实,得到教职工的充分理解、支持和配合,教职工从中提高了依法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的水平。3、密切了干群关系。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摆正了个人和群众的位置,把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以身作则,廉洁自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80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