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辉煌夜景的诗句

| 建筑师考试 |

【www.guakaob.com--建筑师考试】

灯火辉煌夜景的诗句篇一
《灯火辉煌建筑夜景ppt模板》

灯火辉煌夜景的诗句篇二
《除夜元夕诗词欣赏》

《除夜》(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作者介绍】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全唐诗》存其诗1卷。...

【注释】①迢递:遥远貌。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②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③“烛”:一作“独”。人:一作“春”。④转于:反与。僮仆:随行小奴。⑤飘:一作“漂”。⑥明日:指新年元旦。岁华:岁月,年华。

【赏析一】这首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

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

赏析二】崔涂《除夜有感》读之如凉雨凄风飒然而至,此所谓真诗,正不得以晚唐概薄之。按崔此诗尚胜戴叔伦作。戴之“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已自惨然,此尤觉刻肌砭骨。崔长短律皆以一气斡旋,有若口谈,真得张水部之深者。如“并闻寒雨多因夜,不得乡书又到秋”、“正逢摇落仍须别,不待登临已合悲”,皆本色语佳者。

《浣溪沙·庚申除夜》 (清)纳兰性德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竹叶樽空翻彩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85年7月1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词人、学者。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易人,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他是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萦云、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纳兰性德,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3],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刊行于世,后人合称为《纳兰词》。

【赏析】庚申除夕,容若感叹时序变化,写下了这阙《浣溪沙》。是年,容若二十六岁。约在这一年,容若由司传宣改经营内厩马匹,康熙出巡用马,都是由容若挑选。容若还常常到昌平、延庆、怀柔、古北口等地督牧。姜宸英《纳兰君墓表》中说,“尝司天闲牧政,马大蕃息。侍上西苑,上仓促有所指挥,君奋身为僚友先。上叹曰:此

富贵家儿,乃能尔耶!”。这与诗人的容若,词人的容若,身负青云之志的容若,相去甚远。容若虽是勤勉,然全出忠心,而非其志向。这阙《浣溪沙》,表面上看是写富贵人家守岁的情景,实则是叹其志不展。

想要收起闲心,闲心却是冷处偏浓。遥想当年的柘枝舞是怎么样的盛况呢,那些久置的舞裙也会怀念腰肢曼妙的舞蹈之人吧。漫漫长夜,家家户户都在守着蜡烛,等待着春天的第一个黎明。烛光摇曳,思绪亦是飘摇。怎一个流年易逝,青春易老。 柘枝,是柘枝舞的省称。柘枝舞,由西域传入中原。《柘枝舞》在中原广泛流传后,出现了专门表演此舞的“柘枝伎”,并由独舞发展成双人舞。宋继承唐,柘枝舞经常在贵族的酒宴中由伎人表演,供宾主欣赏,舞蹈婀娜多姿又矫健明丽。柘枝舞在唐代本属教坊,柘枝词因舞而起,至宋代犹存于乐府之中,其佚当在元宋之际。自是以后,唯于词曲中存柘枝令之牌名。

刻烛,既是寻常人家计时之法,也是文人雅事。古人刻度数于烛,烧以计时。南朝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有“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南史·王僧孺传》载,“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后因以喻诗才敏捷。唐潘述《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诗教刻烛赋,酒任连盘酌。”秦观《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诗中亦有“愧无刻烛敏,续此金玉音。”

夜更深了,杯里的竹叶青已经饮尽。人人头戴彩燕,以等待新年。人皆有喜庆之色,谁又知道此刻的容若,却是独自神伤呢。蜡烛也已燃尽,烛芯像颤动的金钗,黑暗中兀自闪光,映红一张孤独的面庞,真是个瘦尽灯花又一宵。

金虫,是古代妇女的首饰,因以黄金制成虫形,故称金虫。南朝梁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之一﹕“莲花衔青雀﹐宝粟钿金虫” 。唐李贺《恼公》诗﹕“陂陀梳碧凤﹐腰袅带金虫” 。王琦汇解﹕“以金作蝴蝶﹑蜻蜓等物形而缀之钗上者” 。清赵进美《山花子·晓妆》词﹕“双启螭奁交翠羽﹐半欹蝉鬓卸金虫” 。这里喻灯花的形状。彩燕,旧俗于立春时剪彩绸为燕子形,饰于头上。九枝灯,一干九枝的烛灯。 风流端合倚天公,语句似平淡,实则蕴含容若心中起伏波澜。真如一记看似平平拍出的无影掌,内藏乾坤万千。仕不能展青云志,隐不得归山林,。他怨“高才自古难通显。本教他、堵墙落笔,凌云书扁”。他求“罨画青溪上,蓑笠扁舟一叶”而不能。此间的纠结令容若郁郁于心。

风流,本有多解,此处应与男女情事无关。词意来看,多含杰出不凡、功勋伟业之意。苏轼《与江惇礼秀才书》之一:“仆虽晚生,犹及见君之王父也。追思一时风流贤达,岂可复梦见哉!” 《晋书·刘毅传》:“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敦煌曲子词·感皇恩一》:“朱紫尽风流,殿前卿相对,列诸侯,叫呼万岁愿千秋。” 明李贽《藏书·儒臣传八·苏轼》:“古今风流,宋有子瞻 ,唐有太白 ,晋有东山 ,本无几也。”

顾贞观悼容若时说,“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成就一番男儿之志,还靠上天作合。这是对命运无奈的妥协,是与自己悲哀的讲和。他是皇帝的近臣,他是明珠的长子,怨天怨上都属大逆不道,他只能轻轻的说,风流端合倚天公。然后,听自己的心,无声碎裂。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

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这是首相思词,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明白如话,饶有韵味。词的上阕写“去年元夜”的事情,花市的灯像白天一样亮,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给恋爱的青年男女以良好的时机,在灯火阑珊处秘密相会。“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密意溢于言表。下阕写“今年元夜”的情景。“月与灯依旧”,虽然只举月与灯,实际应包括二三句的花和柳,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一个“湿”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与唐朝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追忆去年元夜欢会的往事。“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之夜的灯火辉煌,那次约会,两情相悦。周围的环境,花市,彩灯,明丽如同白天;明月,柳梢,都是相爱的见证。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想念伊人的伤感。“今年元夜时”写出主人公情思幽幽,喟然而叹。“月与灯依旧”作了明确的对比,今天所见,依然如故,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却已物是人非的思绪。

此词既写出了情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时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写法上,它采用了去年与今年的对比性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比,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苦痛体验。这种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形成回旋咏叹的重叠,读来一咏三叹,令人感慨。

这首元夜恋旧的《生查子·元夕》其实是朱淑真所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词的上片回忆从前幽会,充满希望与幸福,可见两情是何等欢洽。而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体。词人于人潮涌动中无处寻觅佳人芳踪,心情沮丧,辛酸无奈之泪打湿了自己的衣襟。旧时天气旧时衣,佳人不见泪黯滴,怎能不伤感遗憾?上句“不见去年人”已有无限伤感隐含其中,末句再把这种伤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

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此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与灯交织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为暗淡。淡漠冷清的伤感弥漫于词的下片。灯、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过是凄凉的化身、伤感的催化剂、相思的见证。而今佳人难觅,泪眼看花花亦悲,泪满衣袖。

世事难料,情难如愿。牵动人心的最是那凄怨、缠绵而又刻骨铭心的相思。谁不曾渴慕,谁不曾诚意追索,可无奈造化捉弄,阴差阳错,幸福的身影总是擦肩而过。旧时欢愉仍驻留心中,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今生却不再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但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呢?那曾有的爱情真是无比难测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些两情相悦、缠绵悱恻的美丽韶华难道是在岁月中流走的吗?谁也不曾料到呵,错过了一季竟错过了一生。山盟虽在,佳人无音,这是怎样的伤感遗憾,怎样的裂心之痛!

古人如此,今人亦然。世间总有太多的伤感和遗憾。世事在变,沧海桑田。回眸寻望,昔人都已不见,此地空余断肠人。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佳人无处寻觅,便纵有柔情万种,更与何人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任君“泪湿春衫袖”,却已“不见去年人”,此情此伤,又怎奈何天?欧阳修的诗词甚多,而我独爱《生查子·元夕》。反复低吟浅唱“去年元夜时„„”无限伤感,隐隐一怀愁绪化作一声长叹: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绵绵无绝期?

灯火辉煌夜景的诗句篇三
《初一上期末》

文言文重点字词:

以数万计:介词,“用”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人皆吊之:代词,“他”(指丢马的人)

其邻人之父亦云:结构助词,“的” 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堕而折其髀:表顺承.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 尘气莽莽然: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可是,表转折. 此何遽不为福乎 :是

其子曰:代词,他的 折其髀:代词,他的,指“好骑”的儿子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故又名“鬼市”云.:所以 此独以跛之故:原因,缘故.

宋有富人:形容词,富裕 家富良马:动词,有很多,富有

暮而大亡其财:丢失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下车引之:拉 丁壮者引弦而战:拿起,拉开.

见宫殿数十所: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层层指数:点数,计算.

词性活用:

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形容词动用,降低 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近塞之人:形容词动用,靠近,接近. 家富良马:形容词动用,有很多,富有

有善术者:形容词动用,擅长,善于. 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通假字

一切乌有:通”无”,没有. 裁如星点:通”才”,只有 尊君在不:通”否”,表疑问. 重点字词

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危楼:高楼. 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

或凭或立:有的人.靠着. 不一状:形状不一.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撒盐空中差可拟:把„„撒在;大致,差不多;相似.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丢下.

非人哉:真不是人啊!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去:离开.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入门不顾:回头看. 智子疑邻:以„„为聪明. 居数月:经过

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期末模拟题训练

1、下列字词书写全对的一项( )

A.焦燥不安 励精图治 对偶 寂寞 B.走投无路 以柔克钢 捋起 什物

C.语无伦次 莽莽榛榛 诀别 辨别 D.无微不致 坚韧不拔 严厉 禀告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全对的一组是( )

A、丘壑(hâ) 凹凸(āo) 粘污(diàn) 碌碌中生(lù) ....

B、论语(lùn) 应和(huò) 瞭亮(liáo) 丝丝缕缕(lǚ) ....

C、水澡(zǎo) 虐杀(nüâ) 瑟缩(sâ) 苦心造诣(zhì) ....

D、犄角(jī) 柳絮(xù) 陛下(bì) 骇人听闻(hài) ....

3、找出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对于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大家都随声附和。 ....

B、他们兄妹的感情好的不得了,简直是形影不离。 ....

C、妈妈对生病的奶奶照顾得很周到,简直是爱护备至。 ....

D、他平时刻苦努力,这次取得好成绩是自以为是的事。 ....

4、下列各句搭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非常好学,又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所以到工厂不久,就搞了好多发明创造。

B、大雄宝殿的灯火辉煌,更显得雄伟壮丽。

C、事实表明,吸烟者的记忆力和嗅觉灵敏程度都有所降低。

D、对于能不能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B.张明不仅知道这件事,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了。

C.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D.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明今天没来上课,班长估计他肯定是生病了。

B.观众听完他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都深深地折服了。

C.赵本山夸张而诙谐的表演让观众们都忍俊不禁。 D.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B.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无时无刻都在努力学习。

B.通过老师的教育,使我懂得了做人要讲诚信。

C.漫步花丛,我闻到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D.新兴番茄远近闻名,是岭南佳果之一。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雷锋的钉子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B、我们在作文中,应尽量避免不写错别字。

C、思想内容是否健康,应是衡量好作品的重要标准。

D、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这位企业家的报告。

9、改写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和前面的句子形成一副对联。

原句: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江河中的片片帆影,像一首诗,又像一副画。 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 , 。 10、斧子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卵石见了很奇怪,问道:“你是谁呀,你为什么那样有棱有角呀?” “磨的呗。”斧子耐心地回答道。

“磨的?”卵石更奇怪了,“我也在磨呀,怎么就不像你那样?”

“那是不同磨法的缘故。”斧子告诉它,“我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磨,每次都是磨那些该磨的地方。你呢,没有计划、没有目的地乱磨,就只会磨得更加圆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1、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寓意:

12、为了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学校主办了“绿色上网”签名活动

(1) 请你为这个活动设计一句主题语

(2)为了配合这一活动,初三(2)班同学就中学生上网究竟是有害还是有益举行了一场辩论会。甲方说:中学生上网浪费了很多时间,且容易受不健康信息影响,一些学生犯错误就是因为上网的缘故,所以,我认为中学生上网有害无益。

你如果是乙方的主辩手,你将从哪两个角度来反驳?请在下列横线上做简要陈述: A B

(3)在活动中,你看见有位同学随手扔掉手中未吃完的方便面,旁边的同学批评他,而他却说:“你管得着吗?这是我的自由。”听了之后,你会对他说:

13、小明今年上初三,星期天在家里复习功课。这时,小明爸爸的同事来了并提出要求要在家里打麻将。小明听到以后想劝阻。如果你是小明,该怎样向爸爸说才让爸爸拒绝同事?爸爸听了以后会向同事怎样说才能收到让同事放弃打麻将的效果?(说话要注意身份和对象,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1)小明对爸爸说:

(2) 爸爸向同事说:

14、默写

1)问渠那得清如许, 。 2)正入万山圈子里 。

3)我想那 ,定然有

4)晏殊在《浣溪沙》中以诗入词,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名句的是: ?

5)杜牧的《泊秦淮》:渲染了一幅迷茫,清冷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 表现诗人忧患意识,反映官僚纸醉金迷生活的诗句是:

6)《观书有感》中,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是:

15.阅读下面文言,完成下面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 .....

③俄而雪骤 ( ) ④与儿女讲论文义(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表明这一观点。

4)兄妹两人的比喻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陈太丘与友期

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

6)下列加黑的字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元方时年七岁 故时有物外之趣 ..

B、三人行,必有我师 陈太丘与友期行 ..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7)文段中,“ ”说明不守信约的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友人至而不见太丘,“ ”是友人发怒的原因。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针锋相对,致使“友人惭”。由此可知“ ”和“ ”是本文的核心。(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

8)文中蕴涵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答:

16、现代文阅读

最佳饮料——白开水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

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睐,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②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水分,体内产生

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③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

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克/升,自来水为20~30毫克/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克/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④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

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

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⑤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

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1~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1)为什么说白开水是生活中的最佳饮料?

2)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从科学角度来看,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B. 只要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就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C. 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一定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

D. 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

4)请为倡导喝白开水写一则公益广告:

“绿色革命”的黑色副产品

自从1973年人类历史上开创了DNA体外重组的新技术后,基因工程便迅猛地向前发展,而其中

以植物基因工程为主的“绿色革命”更是引起了世人瞩目。因为在人类日益被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恶化等严峻现实所困扰的今天,“绿色革命”本身所能带来的改变作物遗传特性,设计出世界上原先没有的新基因、新蛋白质及可创造具有丰产、优质、营养丰富的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巨大功效,无疑为帮助我们脱离危境提供了光辉的前景。

然而,也正是在各国科研人员跃跃欲试,想大显身手不断创造奇迹的同时,更多的有识学者、

专家却郑重地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世界农业也因这场革命将面临灾难。

有资料表明,全球目前已有75%的农作物品种绝迹;在已知的大约4000种家禽家畜中,将近半

数已经绝种。剩下品种中的1/3在20年后也将绝迹。如果再随着农场主为了追求最高的效益和产量,总是喜欢把力量花在最高的品种上,那么,或许也要不了多少年,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品种还会被抛弃。

一个极大的讽刺是,这种农业和畜牧业物种大幅度减少的状况,竟是工业化世界对付全球饥饿

的努力——养活这个星球有史以来最多人口的遗传工程“绿色革命”——带来的令人遗憾的副产品。“绿色革命”的消极作用是消灭了成千上万的物种。

西方农业专家阿尔比萨说:“今天正在兴起的生物技术可以改进物种,储存有用的基因,但是如

果没有保存,如果不能保护剩下的那些物种,我们就是在拿未来作抵押。生物技术就将引起一场令人痛心的物种减少新浪潮,因为物种的多样性是发展与保存之间的一种桥梁。”

灯火辉煌夜景的诗句篇四
《教案设计《夜色》》

《夜色》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为设计理念,将学生做为课堂的主体,充分给予其自主发展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获得情感体验,培养语感,学习语文知识,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胆,勇,敢,窗,原,睡,觉”,会写“再,步,外”3个生字。学习部首:“夕”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教学重点:1、字词的教学。

2、阅读中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具有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小时候是个很胆小的人,害怕下雨天的雷声,害怕上课发言,你有没有这样让你觉得很害怕的事情呢?[老师以自身实际例子告诉孩子害怕是很正常的事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有几句心里话要说,想不想知

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3课《夜色》,请拿出手指笔,和老师一起板书。“夜”是整体认读音节,“色”是平舌音,加上拼音谁来读一读?[教学设计时时刻刻与拼音相连,做到新旧知识有效衔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先为大家读一遍这首小诗,请大家听清生字的读音。 2.看得出来,大家都很喜欢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读不同顺的句子怎么办?

(生:不认识的字读拼音,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好,带上你们的高招妙招读一读吧。(学生读文)

3.现在老师想检验-下看看你们是不是按照自己说的那样用上高招妙招来读课文的。

(#字我不认识,我就带上拼音反复读,我就认识了)

4,看来读一遍书就有一遍收获,现在老师想让你们再收获一次,边读边想:这首小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一个小男孩开始很胆小,后来边勇敢了。)

板书:胆小,勇敢。

谁来读读?[识字教学贯彻在每一个细节中]

谁来完整的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起到了回顾课文,培养学生归纳课文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

5.回忆一下课文,看看是谁帮助小男孩从胆小到勇敢的? (爸爸妈妈)

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帮助他的? 三.读中感悟,理解字词

出第一小节:

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

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谁来读一读?(指读2人 )

男孩子胆子真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出示词语:往外瞧

1学习“外”,介绍“夕”字旁。

2接着教师边讲解边范写。 [教师在写“外”时,用彩色粉笔把“夕”字旁写在“外”的旁边,提示学生这个新学的偏旁,增强记忆。]

3接着学生书写,然后展示一个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展示与评价,教会孩子如何欣赏评价别人的作品,并与自己的字进行比较,找到差距。]

胆子这样小,妈妈用什么办法帮他的?

出示句子: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出示词语:勇敢的故事,

故事,“故”在书写时注意什么?事:教师书空,学

生同桌手心里互相写。再来读一读。

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出示词语:讲了又讲,讲也是生字,读一读。

尽管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可我还是很害怕,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出示第一小节

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

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指导朗读。

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妈妈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我变勇敢,那爸爸是怎样帮助我的呢?

出示: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出去散步,

散步:

“步”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出示“步”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事最好的老师,有趣的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演变,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地学习生字,不枯燥。]

爸爸 晚上拉我出去散步会看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夜色(边听音乐,边欣赏美丽的夜景,体会图片中出现的成语,诗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个亮点,课程过半,伴随着悠扬的音乐,静逸安宁的图片加上图片中适时出现的成语,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体会到夜的美好,消除了疲倦感,同时了解了很多关于夜晚的成语,为课文的理解铺平道路,一举多得。]

城市中

走出城市,

漫步郊外,

你会发现另一番景致,

中花草树木都显露出静逸的本色,

原来夜晚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正像文中写得那样

出示: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引导学生齐读这一句。 就这样在爸爸的帮助下

出示: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我变勇敢了,即使再黑再黑我也不怕

出示词语:再黑再黑

别忘了“再”是个平舌音,跟老师写一写。再有“又,更”的意思,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再黑再黑”

学习生字“再”

1教师范写,强调笔顺。学生书空。

2同桌互相检查看对方的笔顺是否正确。[充分调动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当中,做课堂的主人。]

3区分练习:“在”“再”

1

[这两个生字的区分是难点,所以通过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区分,

灯火辉煌夜景的诗句篇五
《诗歌比较阅读》

灯火辉煌夜景的诗句篇六
《句子练习答案》

句子练习:

1、凛冽的寒风从门缝里使劲钻进来。(缩句)

2、风吹起了地上的黄叶。(改比喻) 风吹起了地上蝴蝶般的黄叶。

3、他终于发怒了。(改夸张) 他怒发冲冠。

4、秋天过去了,冬天到来了。(改拟人句) 秋天依依不舍地走了,冬天风尘仆仆地来了。 5、大家都为班级获得“流动红旗”而骄傲。(改双重否定句 )没有一个人不为班级获得“流动红旗”而骄傲。 6、老师想尽千方百计,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修改病句) 老师千方百计,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 7、蜜蜂(不但)在酿蜜,(而且)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 ( 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关联词)

8、王梅告诉我:“我叫王梅,是从南京转来的。”(改间接引话) 王梅告诉我,她叫王梅,是从南京转来的。 9、日本鬼子很凶恶。(改比喻句) 日本鬼子如豺狼一样凶恶。 10、这件事你不可能不知道。(改成肯定句) 这件事你一定知道。

句子练习:

1、 年轻的妈妈的眼角开始流露出希望的喜悦。(缩句)

2、 他听了这个消息,心里十分高兴。(改比喻)

他听了这个消息,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3、“同一首歌”节目演出现场,台下观众真多呀!(改夸张) “同一首歌”节目演出现场,台下人山人海。

4、一棵棵黄澄澄的向日葵在阳光下开放。(改拟人句)

5、大家都说李明是个负责任的小干部。

6、这次到会的只有50人左右。(修改病句)

7、你( )下了决心,( )应该有所行动。(填关联词) 8、艾米利凯对富尔加说:“我死后请你喊所有同学来送殡。”(改间接引语)

9、乐曲流进心田。(扩句)

10、这样喝酒太冷清乏味了,何不把嫦娥请来?(改陈述句) 句子练习:

1、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用巧妙的方法借到了十万多支箭。(缩句)

2、 王芳演讲结束,台下响起了掌声。(改比喻)

3、 这六月的天气真热。(改夸张)

4、 巍巍群山盖满了白雪。(改拟人)

5、 言行不一致是一种很坏的风气。(改双重否定句)

6、 大家要注意安全,尽量防止不发生事故。(修改病句)

7、 把“他的成绩优异”“他能歌善舞”“他从不骄傲”用上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8、 王老师对小立说:“你到办公室跟我搬张椅子过来”。(改转述句)

9、 通过长时间的相处,使卡特琳不愿西里克离去。(修改病句) 10、 柳树长出了嫩芽。(改拟人句)

句子练习:

1、全班同学都激动得泣不成声。(缩句)

2、同学们在操场上快乐地做游戏。(改比喻)

3、 看了这部电影,我们的心很激动。(改比喻)

一棵棵黄澄澄的向日葵在阳光下张开了笑脸。

4、 高大的梧桐树下有几棵嫩绿的小树苗。(改拟人句) 高大的梧桐树下围着几个嫩绿的树宝宝。

5、 在这种情况下,王芳觉得自己必须

这样做。(改双重否定句) 6、 在这种情况下,王芳觉得自己非这样做不可。 7、 欧泉润肤霜,特别适合各种皮肤。(修改病句)

欧泉润肤霜,适合各种皮肤。

8、

李文强在家看电视。李文强出去活动活动。(用关联词并成一

句话)

李文强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出去活动活动。

9、 妈妈对我说:“我想看看你洗的衣服干净不干净。”(改转述)

10、 他用慈祥的目光久久注视着锅炉刚吊上甲板的大木箱。(缩句)

11、 登上镜山,上高的美景尽收眼底。(改比喻)

句子练习:

1、小妹妹脸上的皮肤粉嫩粉嫩的。(改夸张)

2、月亮被乌云遮住了。(改拟人句)

3、你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傻瓜!(改双重否定句)

4、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贯彻推广普通话的号召。(修改病句)

5、雨来挨敌人的打,雨来不说出李大叔的秘密。(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6、汪老师叮嘱同学说:“过马路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走人行横道。”(改转述)

7、呼啸的火车穿过连绵的山谷。(改夸张)

8、没有人说天山不是个美丽的地方。(改为肯定句)

9、威尼斯的夜景是很迷人,确实值得我们欣赏。(改反问句)

10、老人说:“我不是这儿的主人,他出去了,我也只是过路人。”(改转述句)

句子练习:

1、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布满皱纹的慈祥的脸。(缩句)

2、学校的操场扩张了不少。(修改病句)

3、打谷场上的粮食可真多呀!(改比喻)

4、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改拟人)

5、我那个红色的新书包上绣着一朵美丽的山茶花。(改夸张)

6、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改双重否定句)

7、王亮对刘明说:“明天我来找你,我们一起去看电影”(改转述)

8、你懂得这个道理,你要自觉去做。(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9、周总理以崇高的品格,博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缩句)

10、我以为他很忙不能来参加会议了,走进会场一看,他果然来了。(修改病句)

1、夜晚,土地上灯火辉煌。(改比喻)

2、春风吹拂着我们的脸。(改拟人)

3、孩子们的欢笑声很大。(改夸张)

4、你应该知道这件事。(改双重否定句)

5、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改转述句)

6、善于利用时间的人。能有更多的收获。(用关联词合并一句话)

7、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缩句)

8、从这件小事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修改病句)

9、这些打了败仗的敌人,到处乱撞。(改比喻)

10、杏树结满了杏子。(改拟人)

句子练习:

1、他的心眼很小。(改夸张句)

2、这个面包太小了。(改夸张句)

3、这意想不到的错误,让所有观众都惊呆了。(改双重否定句)

4、鲁宁对我说:“那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改转述)

5、我们要继承前人的事业,我们要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6、写文章不注意前后呼应,读者看了难以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7、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改双重否定句)

8、映入宇航员眼帘的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缩句)

9、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改变词序,使与原句意思相同)

10、写一个拟人句,用上“月亮、小溪”两个词。 1、 巍峨的金字塔是世界古代的建筑的一个奇迹。(改双重否定句)

2、老师傅对鲁班说:“我要考考你的木工活。”(改转述)

3、妈妈对小宁说:“昨天你到哪里去了?我找了你一整天。”(改转述)

4、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我非常喜欢欣赏音乐。(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5、风太大了。(改夸张句)

6、他家里很穷。(改夸张句)

7、朝霞映红了半边天。(改拟人句)

8、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改拟人句)

9、这些打了败仗的敌人,到处乱撞。(改比喻)

10、他的这番话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改比喻)

句子练习:

1、春天来了,红红的桃花盛开了。(改比喻)

2、雷锋的光辉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翻腾。(修改病句)

3、在海底建设城市,可以开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修改病句) 4、《茶花女》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妙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缩句)

5、在村子里各个打谷场上,还竖起了许多高大的火把。(缩句)

6、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

7、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8、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改转述句)

9、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为祖国光荣牺牲,我不能对组织提要求。”(改转述)

10、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改双重否定句)

1、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在球上可供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2、 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一觉吧。”

(改转述)

3、 在困难面前,都应勇往直前。(修改病句)

4、 动物园的爬行馆里展出了各种蛇和许多鸟。(修改病句)

5、 这么远,箭射不到。(改反问句)

6、 妈妈对我说:“今天我回来得晚,你和爸爸先吃饭,不用等我。”(改转述句)

7、 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仿写) 我说:“一本书像 ” 8、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会发芽。

仿写:蜡烛,如果 ,那么 。 9、两位家长都坐立不安(改比喻)

10、风吹在脸上,很痛。(改夸张句)

句子练习:

1、 老牛对牛郎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我死以后,你可以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这对你

会有帮助。(改转述句) 2、 人人都说:“法轮功”是邪教。(改双重否定句)

3、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为反问句)

4、 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呢?(改陈述句)

5、 能否刻苦学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修改病句)

6、 爸爸怎么还没来?小明非常着急。(用上比喻的写法)

7、 请以“地球”为内容,写一个比喻句和拟人句。

比喻句: 拟人句: 8、 雷棣说:“我和妈妈没有做什么,我们不能凭着爸爸的名义享受照顾。”(改转述句)

9、 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看波涛汹涌的大海。(修改病句) 10、 蒲公英毛茸茸的,到处乱飞。(改拟人句,改比喻句) 1、 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松脂里。(改拟人句)

2、 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改比喻)

3、 两个前后学期相比,他的确进步了。(修改病句)

4、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少年儿童们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缩句)

5、 教室里传出一阵阵的欢笑声。(改夸张句)

6、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改双重否定句)

7、 玛妮雅在班上年龄最小。她的成绩总是最优秀。(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8、 蔺相如说:“这块壁有点儿问题,让我指给您看。”(改转述)

9、 青蛙叹息地说,如果有一天他能到天上去,就好了。(改直接叙述) 10、 我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场欧洲拳击冠军赛。(用关联词合并

一句话)

句子练习:

1、 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碗总是掉不下来。(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2、 每一个人到西安旅游的外国人,都要去看一看秦兵马俑这一壮丽奇观。(改双重否定句)

3、 妈妈握着把我送回家的阿姨的手,激动极了。(改夸张句)

4、 妈妈问小明,为什么他那么晚回家。(改直接叙述)

5、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地走出来。(改比喻)

6、 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缩句)

7、 《渴望》这部电视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回忆。(修改病句)

8、 我把作业中不正确的错误都改过来了。(修改病句)

9、 远看长城,它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改比喻) 10、 妹妹捧着一束花。妹妹带着微笑向我走来。(合成一句话)

1、 我爱花,也爱养花。(用上两组关联词,组成两句话)

2、 风雨已经过去了,太阳不是显得更加明亮了吗?(改陈述句)

3、 三五九旅奋力开荒的感人情景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缩句)

4、 赤道吹来的西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缩句)

5、 队员们遵守团中央的号召,积极开展“学习赖宁”的活动。

6、 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

7、 这个真实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8、 红四团的战士必须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沪定桥。

9、 小明偷偷的溜走了。 10、 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句子练习:

1、 高梁成熟了。(改拟人句)

2、 特务很狡猾。(改比喻句)

3、 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夸张句)

4、 你没有告诉我,我知道了。(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5、 齐这船舷的茶叶和垃圾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缩句)

6、 我们不能做损人不利已的事。(改反问句)

7、 我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改双重否定句)

8、 老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改比喻句)

9、 妈妈( )吃多少菜,( )不会动摇她供我上大学的念头。(填关联词) 10、 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正是这样的野花吗?(改陈述句)

灯火辉煌夜景的诗句篇七
《语文模拟题二》

语文模拟题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零碎的诗句,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然而他们是光明闪烁( )的,繁星般qiàn.

( )在心灵的天空里。 ——冰心《繁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

C.这次举行法律知识考试,有些人竟对“法人”“行政处罚”等法律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

D.明星出书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简直让人无法接受。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实际上,艺术的潜移默化是非常有力量的。 。

①文化修养有底,一旦政策对了头,一下子就能翻上来

②可是,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俄罗斯人还是芭蕾舞照看,美术馆照去

③前些年,俄罗斯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全世界的人都为俄罗斯捏了一把汗

④在整个民族的内心深处,潜藏着很强的自我修复和完善能力,这就是精神文明的力量

A.④①②③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③②①④

4.下面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B.《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何其芳,现代著名诗人。重庆万州人。

C.《茶馆(节选)》选自《老舍文集》,课文是全剧的第一幕,以茶馆老板王利发为线索贯穿起诸多事件,表明清末整个社会黑暗腐朽,不可救药。

D.《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

5.(3分)走近名著:《名人传》为我们介绍了哪三位名人?

6.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12分)

(1)莫笑农家腊酒浑, 。

(2)右手秉遗穗, 。

(3) ,自将磨洗认前朝。

(4)辛苦遭逢起一经, 。

(5)落红不是无情物, 。

(6) ,人不寐, 。

(7)江山如此多娇, 。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9)伤心秦汉经行处, 。

(10)《岳阳楼记》中表现诗人的宽阔的胸襟的句子是:“ , ”。

7.赏析《无题》,回答问题。(3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请说说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的理解?(1分)

(2)对《无题》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这首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别后思念的心情。

B.“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连用两个“难”字,凸现两人情深意厚。

C.“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景渲染,烘托两个人的离愁别绪。

D.最后两句是宽慰之语,格调高远,乐观旷达。

8.综合探究。(4分)

探究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材料二:朱熹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以上两则材料是围绕哪一个话题去表述的,谈谈你的发现。(2分)

(2)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分)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犇翟,齐小白犇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注释】①理:规律、道理。②势:形势、趋势。③节:节制。④穷:困厄,处于困境。⑤动:轻举妄动。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⑦养:蓄养。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空乏其身: (2)行拂乱其所为: (3)越王勾践反国: ....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置胆于坐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B.乃苦身焦思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C.其卒王霸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欲使范蠡治国政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女忘会稽之耻邪?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4-20题。(23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

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一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那个时候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娘不喝酒,也很少说话,偶尔夹口菜,更多的时候,娘只是乐呵呵地瞅着他们兄弟俩。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得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正欲关上车门,哥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白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入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前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沓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4.阅读选文,概括为了帮助弟弟度过人生难关,文中哥哥都做了哪些事情?(3分)

15.请分析第三段到第六段的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16.请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3分)

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17.选文中的哥哥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分)

18.请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

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19.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2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

A.中秋夜这盏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他没想到中秋夜停电是哥哥设计的,电闸是嫂子拉的。

C.追忆往事他感到非常幸福,因为当年他家有一盏别人家没有的马灯。

D.哥哥和嫂子让他感到了家的温馨和亲情的温暖。

(三)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21-26题。(20分)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

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

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

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21.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22.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情绪异常有哪几方面的原因?(4分)

23.细菌是怎样影响人的情绪的?(4分)

24.为什么我们不必担心有害菌?(3分)

25.选文第三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2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B. 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时,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C. 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D. 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会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

灯火辉煌夜景的诗句篇八
《靖边中学2011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靖边中学2011届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论儒学的复兴

汤一介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机会。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

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

1

景十分重要,它会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礼记·礼运》的“大国”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和谐”将会对调节人们社会生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而“和而不同”又可以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理据。特别是《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经过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已具有“普遍和谐”的意义,这就是说,“和谐”应该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可以称为“普遍和谐”。所以王夫之说“太和”是“和之致”,“太和”是最完美的“和谐”,如此等等,在儒家思想中比比皆是。

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人们片面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由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类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针对上面说到的三大矛盾,我们认为,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当然,必须注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对“新的现代儒学”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而成为新的现代儒学。

B.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在传承中更新;“反本”才能“开新”,“燃起新的火焰”。

C.新的现代儒学应是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

D.新的现代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新的现代儒学。

2.下列是“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要想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得复兴,首先就要使儒学复兴。

B.由于儒学曾经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D.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西学”对以“儒学”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冲击。

3.对文本分析、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学“大国”“ 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为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大量了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B.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虽然受到“西学”的冲击,但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C.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矛盾。

D.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但要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矛盾还需探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

2

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②渥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砍,割。④膂:脊梁骨。 ⑤痏(wěi):疮,疹。 ⑥戕摩:伤害,残害。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非三月不能瘳 瘳:痊愈 B.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虞:料想 C.而傅以善药 以:介词,用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 寓:隐藏

5.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一组是(3分)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 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别人认为没什

么,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写,是说庸人误事、误国。 7.(1) 翻译及断句(10分)

①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4分) ②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4分) (2) 用斜线(/)给文中画“ ”的文字断句。(2分)

非 有 以 御 其 内 其 势 不 止 非 有 以 治 其 外 疾 未 易 为 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6分)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今为 :是亦不可以已乎? 。(孟子《鱼我所欲也 》)

(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白居易《琵琶行》)

(3)问君西游何时还, 。但见悲鸟号古木, 。(李白《蜀道难》)

3

乙 选考题

请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 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

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

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人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

4

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5分)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 “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 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6分)

(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端午节

( 2008年6月4日14:30,著名学者纪连海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就如何传承端午节习俗等问题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主持人(以下简称“主”):中国自古就是个尚“礼”的国家,各种典礼和

仪式都是组成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部分,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能通过提倡重新举办大规模的典礼来宣传传统节日,但没有了先人最朴素的崇拜感和庄严感,传统节日就很容易变淡、变味了。

您怎么看“过节的概念已经很淡化了”这样的现象?

纪连海(以下简称“纪”):我觉得是这样,过节的概念淡化了,是因为他不了解我们的节日,如果他了解了我们的端午节,那么他一定不会淡化。比如说中华民族这么多的节日,除了给神和鬼过的以外,给人过的其实就是端午节。当然这个端午节真的就是给屈原过的吗?历史不是这么简单,我们中华民族的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起源于吴越,今天的江苏和浙江地区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龙,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那么我们如何和自己的祖先进行交流呢?这样就有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

我们现在都会说我们是龙的子孙,那么你的纪念和你的仪式在哪里呢?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划龙舟,划龙舟代表我们是龙的子孙。现在包粽子是给人吃的,过去是给蛟龙吃的,是我们祭祀祖先的一个方式。过去过端午节的时候南方比较普遍。过去南方过端午节的时候都缠五色丝,因为龙有龙纹,过去花和尚鲁智深就是因为他身上纹着花才得名。后来这个纹身比较痛苦,就衍变成为系五色丝以代表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后代。过这种端午节本身就有回味祖先的意思。 主:传统文化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像端午节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节日,您是如何看待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纪:端午节有两个源头,最后这两个源头落脚点是在屈原这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了很多人,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荆楚地区的人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等到了宋朝的时候却把这个节日划定成为我们的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为什么呢?从宋朝到现在一千年,屈原的诗,屈原的《离骚》在我们印象里比较深。

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屈原呢?中国的老百姓说要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屈原投江自杀,而是他那种精神,面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我要起身抗争,我要保持一种民族的气节,我要保持一种清白。那么屈原说的话,不是像我们老百姓这么容易理解,那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屈原。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

5

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其实我们中国人过端午节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比屈原早多了。吴越划龙舟划了3000多年,中原像我说的挂艾蒿这种东西也有3000年了,都比屈原要早上1000年。

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越是封闭落后的地区的传统文化保存的越是完整,内容和形式也越丰富;相反,越是发达和现代化的地区的传统文化越单薄和冷淡。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纪:这种现象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这个现象在过去应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越落后、越封闭的地区传统的文化保护得更好,而越开放、越发达的地区这种民族节假日的味越淡,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没有时间过节。第二、随着我们中西交流的增加,很多人会去过西方的一些节日,所以看起来传统节日的味道就淡一些。第三、由于我们前面诸多的原因,再加上我们近一百年来对这种节日的宣传和了解比较少。端午节原来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讲是一个防病治病的,这样的话,你还会不过吗?这两年,每当中华民族节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网友在网上纪念,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所有节日都有一批人在推广,他们是义务的,他们就是在推广中国人要过中国节。

这就是因为当一个民族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定会问三个问题:第一、我是谁?第二、我从哪里来?第三、我去向何方?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我要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改变、影响整个世界,所以不要说我们的发达会让我们的文化消失。恰恰相反,在发达地区,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

主:您觉得有给其他人物设立纪念日节日的必要吗?

纪:我觉得这个人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屈原就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之后有千千万万的屈原,但是屈原之前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有哪一个人是官吏?是伟大的诗人?既是文人又是官吏,为国忧国忧民,最后又在国破家亡之际投江自杀呢?如果我们真的能讨论出来有这样的人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个人一定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比如说我们讲屈原,我们讲中华民族周围的很多的国家都是要过端午节的,如果我们找出一个人也能有这么广泛的认知度我是赞成

灯火辉煌夜景的诗句篇九
《阅读语言运用6》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6分)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 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

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

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人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5分)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 “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策。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 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6分)

(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端午节

( 2008年6月4日14:30,著名学者纪连海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就如何传承端午节习俗等问题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主持人(以下简称“主”) 中国自古就是个尚“礼”的国家,各种典礼和仪式都是组成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部分,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能通过提倡重新举办大规模的典礼来宣传传统节日,但没有了先人最朴素的崇拜感和庄严感,传统节日就很容易变淡、变味了。

您怎么看“过节的概念已经很淡化了”这样的现象?

纪连海(以下简称“纪”)我觉得是这样,过节的概念淡化了,是因为他不了解我们的节日,如果他了解了我们的端午节,那么他一定不会淡化。比如说中华民族这么多的节日,除了给神和鬼过的以外,给人过的其实就是端午节。当然这个端午节真的就是给屈原过的吗?历史不是这么简单,我们中华民族的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起源于吴越,今天的江苏和浙江地区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龙,他们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那么我们如何和自己的祖先进行交流呢?这样就有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

我们现在都会说我们是龙的子孙,那么你的纪念和你的仪式在哪里呢?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划龙舟,划龙舟代表我们是龙的子孙。现在包粽子是给人吃的,过去是给蛟龙吃的,是我们祭祀祖先的一个方式。过去过端午节的时候南方比较普遍。过去南方过端午节的时候都缠五色丝,因为龙有龙纹,过去花和尚鲁智深就是因为他身上纹着花才得名。后来这个纹身比较痛苦,就衍变成为系五色丝以代表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后代。过这种端午节本身就有回味祖先的意思。

主:传统文化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像端午节也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节日,您是如何看待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纪:端午节有两个源头,最后这两个源头落脚点是在屈原这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了很多人,有的人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荆楚地区的人说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等到了宋朝的时候却把这个节日划定成为我们的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为什么呢?从宋朝到现在一千年,屈原的诗,屈原的《离骚》在我们印象里比较深。

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屈原呢?中国的老百姓说要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屈原投江自杀,而是他那种精神,面对着国家、民族的灾难,我要起身抗争,我要保持一种民族的气节,我要保持一种清白。那么屈原说的话,不是像我们老百姓这么容易理解,那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屈原。就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维护。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要纪念屈原,为什么要把一个端午节,人为地和屈原联系起来。其实我们中国人过端午节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比屈原早多了。吴越划龙舟划了3000多年,中原像我说的挂艾蒿这种东西也有3000年了,都比屈原要早上1000年。

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越是封闭落后的地区的传统文化保存的越是完整,内容和形式也越丰富;相反,越是发达和现代化的地区的传统文化越单薄和冷淡。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纪:这种现象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这个现象在过去应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越落后、越封闭的地区传统的文化保护得更好,而越开放、越发达的地区这种民族节假日的味越淡,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没有时间过节。第二、随着我们中西交流的增加,很多人会去过西方的一些节日,所以看起来传统节日的味道就淡一些。第三、由于我们前面诸多的原因,再加上我们近一百年来对这种节日的宣传和了解比较少。端午节原来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讲是一个防病治病的,这样的话,你还会不过吗?这两年,每当中华民族节日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网友在网上纪念,你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所有节日都有一批人在推广,他们是义务的,他们就是在推广中国人要过中国节。 这就是因为当一个民族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定会问三个问题:第一、我是谁?第二、我从哪里来?第三、我去向何方?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我要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改变、影响整个世界,所以不要说我们的发达会让我们的文化消失。恰恰相反,在发达地区,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

主:您觉得有给其他人物设立纪念日节日的必要吗?

纪:我觉得这个人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屈原就是独一无二的,屈原之后有千千万万的屈原,但是屈原之前没有。我们可以看到有哪一个人是官吏?是伟大的诗人?既是文人又是官吏,为国忧国忧民,最后又在国破家亡之际投江自杀呢?如果我们真的能讨论出来有这样的人的话,也未尝不可,但是这个人一定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比如说我们讲屈原,我们讲中华民族周围的很多的国家都是要过端午节的,如果我们找出一个人也能有这么广泛的认知度我是赞成的。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人们的传统节日意识之所以淡化,是因为传统节日都是为鬼神过的,端午也不例外。

B.历史真是不简单,人们为和祖先交流就产生了最早意义上的端午节,真的是为纪念屈原。

C.人们在端午节纹身,后改为系五色丝以示自己是龙的传人,都有回味祖先的意味。

D.这篇访谈有一个亮点就是:主持人巧妙的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过传统节日的话题联系起来。

E.被访谈者认为:屈原的独一无二是因为他独特的身份,历史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诗人兼官吏。

(2).以“端午节”为话题,主持人提了四个问题,请概括这四个问题的要点,并归纳概括访谈的主题。(6分)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我们传统的文化之所以淡化恰恰证明了我们这个发达还不够发达,如果我们再发达一点,我们都会说: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会更加有意思”,这句话的理解。(6分)

(4).纪连海先生认为: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是为屈原设立的,而且也只有屈原才有资格达到这样一个被以节日的形式来纪念的高度,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以这样的形式来纪念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探究。(8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相应试题。(5分)

“有了人,就有了一切!”“矿难中的坚守,是对生命的尊重。”矿难中的坚守,是对生活的热爱。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造成的矿难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批示,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一切力量和设备,千方百计抢救井下人员。为了营救遇险矿工,山西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为了和时间赛跑,5000多名救援人员不惜血汗、拼尽全力、日夜奋战……当井下传来生命的信息,当被困矿工安全升井,人们激动地鼓掌,欢呼!生命安全,是人的尊严的底线。

(1) 这则新闻的核心是什么,请提炼出两个关键词:

(2) 从文本可以看出矿难中那些矿工们获得新生的原因有哪些?

17. 下面一段文字是围绕“古桥”而展开的。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称变换:第一句用“那座古桥”开头,自“德高望重的老桥”以后,改用第二人称“你”指代“古桥”,以便于抒情。请仿照这种写法,以“国旗”或“梅花”为对象,写一段话。(不少于45个字)(6分)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灯火辉煌夜景的诗句篇十
《河南省中原名校2012——2013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详解》

河南省中原名校2012—2013学年上期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

(1)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2) 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3)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4)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之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5)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6)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1.下列不属于对“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理解的一项是(3分)

A.“敬畏伦理”促使人们有所作为,告诫人类有所不为。

B.“敬畏伦理”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C.“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

惧”的内涵。

D.敬畏伦理是以人类特有的敬畏感为基础的道德规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

B.敬畏感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

的象征。

C.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当今一些人的敬畏感日趋淡漠。

D.对敬畏感的褒扬,不是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限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慎独就是在独处无人看见时,也要警示、规约自身的言行,谨慎不苟,这凸显了敬

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

B.因为敬畏伦理是人类培养人格、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敬畏伦理对自然的合理演化、 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C.当今时代,有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

弱化,对这种趋势,应该辩证地加以分析对待。

D.培育公民的仁爱之心,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公民的道德境界,敬畏必然性

律令,就能建构成和谐社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

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

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

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

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臵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不听。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臵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臵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 诬:被诬陷。 .

B.俾驰驿之任奏 俾:使,让。 .

C.免逋赋杂役 逋:逃亡。 .

D.雨亦旋降 旋:不久。 .

5.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魏源“有为”的一组是( )(3分)

①西安大疫,疗活甚众 ②两遭丧,俱起复

④发仓廪,免逋赋杂役

⑥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

C.②③⑥ D.②⑤⑥

③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 ⑤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 A.①③④ B.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源治政宽缓,体恤百姓。他巡按陕西,救治瘟疫中的百姓,并奏请输钞代税;河

南旱灾,他开仓赈济百姓,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

B.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

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C.魏源理政有为,深得皇帝信任。他整治大同、宣府边务时,皇帝准许他便宜行事;

谏官上奏弹劾他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皇帝不予追究。

因为断案不当而入狱的经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2)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秦娥•用太白韵

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⑴。

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⑵。

[注] ⑴凌歊(xiāo):即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在今当涂县西。⑵双

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

8.请结合全词分析前两句的妙处。(6分)

9.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2)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3)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的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如他此刻的生活。

2008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

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

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甜到脚底儿……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入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他”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

计策。

B.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

出阴影的灯。

C.他觉得“真幸福”,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

争得面红耳赤。

E.“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

得踏实的意思。

(2)请分析③- ⑥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6分)

(3)哥哥说:“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

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刚子”?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徐光宪:事业比天大

2009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授予串级萃取理论的建立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他是我国化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级人物,带领中国稀土工业昂然跨进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传奇”。

“如果把科学家分为几类,有举重若轻的,有举轻若重的,那么我都不是,我属于„举重若重‟的一类人。” 这是徐光宪对自己的评价。在徐老看来,自己挚爱一生的教书和科研,是一切的“重中之重”。“著名爱国艺术家常香玉说过一句话,„戏比天大‟,说得非常好。对我们教师来讲,就是„上课比天大,科研比天大。‟这是一种基本的敬业精神。”

其实,“举重若重”源于敬业,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幼养成的性格禀赋。受家庭熏陶,小学时的徐光宪就以勤奋刻苦著称乡里。16岁时,徐光宪考入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后因战乱转学至宁波高工,靠着白天听课、晚上借路灯“秉烛夜读”的劲头,他啃完了几厚本大学英文教材;高工毕业后,他在上海一户人家做家庭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去附近大学“蹭课”,终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留校任助教后,他比学生更用功,将亚瑟・诺伊斯《化学原理》中的498道习题和鲍林《量子力学导论》中的习题全部做了一遍……历经家道中落、战火四起、流落异乡等种种周折,他始终保持了“苦读书”的执著与热情。

1946年,徐光宪获得了公派自费留学美国的资格,不到三年间,徐光宪连续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青年徐光宪面前,天高地阔。毕业后,他想到牵念不已的父老乡亲,想到新中国成立,想到自己立下的宏愿:学成归国,有所奉献。面对导师竭力挽留,他毅然归国。

归国后,徐光宪在北大任教。当时的科研条件跟国外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他却工作得充满激情。1951年他开设了物理化学课,培养了第一批放射化学人才;他主讲新开的物质结构课,编写了全国第一本《物质结构》教材。这本教材于1988年获“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至今在学界仍享有盛誉。他服从国家需要调入原子能系统,从事核燃料萃取化学研究,使我国的核工业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徐光宪事业的巅峰,是跟稀土工业联系在一起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为改变中国只能出口稀土初级产品的状况,徐光宪和他的团队查阅了大量资料,打出了一个接一个的“漂亮仗”,建立了自主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并成功设计出整套工艺流程,使新的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

世界惊叹了。有人说,徐光宪和同事们创造了“中国传奇”。 所有“传奇”,背后都是百倍的辛劳与磨砺。漫长的日子里,徐光宪住实验室、啃干面包,在北京、包头等城市间来回奔波。十余年甘苦尝尽,用他的话说,“我有稀土情结,永远解不开。”

生活中的徐光宪,是个众口交赞的好人。

他重感情,对已故去近8年的老伴高小霞深情依旧。当高小霞因骨折而坐上轮椅后,每天,在夕照下的未名湖边,都能看到徐光宪推着她悠然漫步的身影。在高小霞患癌症病情加重的日子里,徐老衣不解带地守在病榻前,任谁来“换班”都不肯离开。

他爱学生,为满园桃李的成长倾注了全部热情。每次带学生到家里,利用晚上答疑解惑,写下的稿纸就有几十页之多;先生在“文革”中“自身难保”,却在学生上台挨批时挺身而出,向造反派担保“他们绝不是特务”……提起此事,徐老一再念叨的却是:“帮不了他太多,我这做老师的心里不安啊。”

对素昧平生的人,徐老同样怀有一颗慈爱体贴的心。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他把《物质结构》一书的稿费5000多元全部捐给了北大技术物理系工会,让工会用来补助困难教职工,并要求不要声张。1988年一次学术会议期间,福州大学校长黄金陵与徐光宪同住一室。因为怕打扰黄金陵休息,徐光宪躲在洗手间,借助微弱的灯光书写闭幕致辞。半夜醒来看到此景,初次谋面的黄金陵感动不已……

这一切在徐光宪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他有自己的处世信条――推己及人。“我认为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你。所以,凡事多想想别人的感受,总是好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188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