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关于欲的

| 资料员 |

【www.guakaob.com--资料员】

佛家关于欲的篇一
《学佛网关于淫欲的资料》

学佛网关于淫欲的资料如下

法师开示 益西彭措堪布:称念观音菩萨,即能远离淫欲的道理很深 居士文章 转经轮的新发现:轻松消除淫欲

法师开示 定弘法师:想求生净土,要伏淫欲

居士文章 再从医理、心理、佛理说瘾头(淫欲)

居士文章 消除淫欲,戒手邪淫最好办法,四清净明海

我要提问 念药师佛名号降淫欲,我女朋友高烧不退

居士文章 希望对陷于情色困扰的人们有所解脱和帮助

居士文章 淫欲有十种过失

我要提问 为什么总在那个时刻控制不住自己。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情欲是轮回原动力,要解脱非从情欲下手不可

我要提问 请教关于戒邪淫和戒淫欲、淫行的问题

居士文章 淫欲猛于虎

居士文章 果卿居士-《四种清净明诲》之不淫欲

居士文章 如何才能制止淫意,而达到平心静气的地步?

居士文章 我的淫欲心的忏悔

视频转贴 净土法门:淫欲是最重的枷锁,你带这么重的枷锁,你什

居士文章 二十多年淫欲的恶果

居士文章 果卿居士:《四清净明诲》之不淫欲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语:淫欲是邪业,外遇是邪行

居士文章 用观照对治淫欲:淫欲入三恶道之根本,信愿念佛生极乐

居士文章 生死以淫欲为根本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修行人不愿续由淫欲而生的子嗣(文白对照)

法师开示 海涛法师:戒淫断欲圣典汇编

居士文章 我淫欲心这么重都可以戒,相信您也可以的

法师开示 智敏上师:初果以下的修行者,一定要严于防护淫欲

居士文章 陈大惠老师对话中医女博士:为什么不可纵欲?

居士文章 淫欲杀生恶业重 命里功名得不到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语:淫欲是修行最大的障碍

法师开示 熄灭淫欲心的观想法 居士文章 多例证实:无论您的淫欲多重,只要学习本文,从此淫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破淫欲九想观 法师开示 定弘法师: 如何降伏淫欲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天天诚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心除 法师开示 印光祖师:在家居士是否要断除淫欲?(白话译文与原文 视频转贴 定弘法师:降服淫欲的方法 居士文章 结婚耽误了她二十几年的修行,在家人是否一定要结婚? 法师开示 慧律法师:日中一食是断淫欲很重要的一条 法师开示 常善法师: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佛教知识 看看你淫欲重吗? 我要提问 既然色情和淫欲恶报这么大,为什么色情和淫欲对一般人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淫欲有没有想到要杀自己的后代 居士文章 学佛最最最重要的一颗心:淫欲心 视频转贴 定弘法师:如何降伏淫欲 法师开示 法藏法师:淫欲之害与对治方法 佛教问答 深度解密:淫欲的本质,行淫之时的感受。。。 居士文章 人应知淫欲之害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语:佛教我们把淫欲的念头断掉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无明究竟是什么?男贪女爱淫欲心 居士文章 止淫法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语:自己淫欲罪业变现出来的 居士文章 告诉你什么是淫欲,给你看一个黄色片! 居士文章 短暂的享受与永恒的快乐(揭秘淫欲的真相) 居士文章 钟茂森博士:淫欲过度 佛教问答 本幻法师:淫欲心很重,这会不会影响往生净土? 居士文章 大补秘方—XX丸子OR夫妻是否分床睡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语:外遇/万恶淫为首

佛教知识 淫欲伤人,利于刀剑!佛言不虚,各各珍重!

法师开示 欲海沉冤—破除淫欲、情欲

佛教知识 世尊谈美女真相

居士文章 断邪淫的利器—化淫欲心为清凉悲心(孝顺与行善)

居士文章 销我亿劫颠倒想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在家居士可否断除淫欲(文白对照)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没有淫欲心,精就足了

素食护生 女性过度淫欲导致的身体变化

佛教问答 宣化上人:应该如何用方便法控制克服淫欲心、恐惧心、

法师开示 淫欲的本质以及行淫的感受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语:淫欲是六道轮回的根

居士文章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情人

佛教问答 已受过五戒,菩萨戒,但淫欲之火不易克服,如何是好?

居士文章 如何制止淫欲,平心静气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净宗以念佛伏淫欲烦恼

居士文章 只要注意这几点,可免淫祸惹上身

佛教故事 变身骷髅 阿那律度化淫女

法师开示 怎样摆脱淫欲习气的束缚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断除淫欲根本!

佛教故事 欲火中烧的国王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天魔为什么没有漏尽?他就有这个淫欲心。

居士文章 淫欲因缘于无量劫受地狱苦

居士文章 淫欲必被降服—戒断邪淫的关键(亲身经历)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开示断淫欲的顿法

佛教问答 如本法师:淫欲之火不易克服,如何是好?

居士文章 世间最苦是淫欲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 :唐僧肉

佛教问答 大安法师:现在的人淫欲心都比较重,应该如何降伏呢?

居士文章 妇道不守·淫欲丧生

佛教知识 不淫戒的功德与淫欲的过失

居士文章 淫欲不除,危害生生世世。清心寡欲,幸福长长久久。 居士文章 始为一念之差,遂至终身莫赎! 佛教知识 “戒淫断欲”圣典汇编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修行人淫心不断,必堕魔道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语:淫欲不断,不能脱离轮回 法师开示 淫欲之祸 居士文章 淫色最容易触犯,不断淫欲心难清静 佛教知识 淫欲之火自然熄灭的办法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念佛人之于淫欲(白话文) 居士文章 修行人遇到美女该看还是不该看? 法师开示 虚云老和尚:犯淫戒的过失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为什么淫欲心重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淫欲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自性自在,解脱淫欲心 佛教问答 净土法门:在家居士今世真为生死应断淫欲吗? 佛教故事 见色思淫夺人贞操,关圣帝君注销福禄 居士文章 消除淫欲确实有效的方法 佛教故事 戒淫篇:为什么医生淫欲最少 居士文章 黄帝内经:“欲不可早”—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信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至诚念大悲咒灭淫欲火除邪心 佛教问答 淫欲心重怎么办? 居士文章 真修行人如何过情色情缘关? 佛教问答 净土法门:在家居士今世真为生死应断淫欲吗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天天诚念大悲咒,淫欲火灭邪 居士文章 别被淫欲骗了 佛教问答 如本法师:如果当淫欲炽盛,应以何方便令其离欲?佛教问答 妙祥法师:该如何彻底打消淫欲心呢?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杀生偷盗淫欲妄语是性罪,是四重罪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怎样能百分百往生净土?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邪知邪见—以淫欲当功德想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佛教知识 贪图淫欲的人有十种过患

居士文章 劝大家戒除邪淫

居士文章 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是轮回的原动力

居士文章 淫欲三魔说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对戒除淫欲心的开示 居士文章 淫欲不过是玩弄性幻觉而已 佛教问答 海涛法师:淫欲不断,可否带业往生?

佛教问答 了幻法师:我已受戒,但淫欲之心仍常生起,如何是好? 佛教问答 了幻法师:未婚男女如果淫欲心炽盛,应以何方便令其离 佛教问答 李炳南居士:念佛没有受五戒,没有断淫欲,能够往生吗 佛教问答 慧律法师:在梦中梦到男女在行淫,要怎么办?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你淫欲在活动的时候,要神光内凝!

居士文章 淫欲害人 居士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称念观音,即能远离淫欲的道理很深 居士文章 堪破淫欲的真相

居士文章 瓦后宫主:行淫时人体频率瞬间增高而感受瞬间快乐,但 居士文章 阳光师姐:人类没有淫欲就无法繁衍,为什么学佛要节制 居士文章 我犯过的错,即使堕落一百次地狱也不为过!真诚忏悔!

法师开示 阿迦曼尊者:淫欲的力量使人和动物不知羞耻

佛教问答 现在的人应该如何降伏这颗淫欲炽盛的心

居士文章 伤精(肾虚、元气虚)的种种表现和治疗方法

居士文章 恭请蟑螂菩萨搬家日记

居士文章 戒淫欲

我要提问 关于戒淫欲

法师开示 梦参老和尚:善用其心 看破财色

居士文章 色欲为祸比之虎狼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语:淫欲不断,决定不能超越轮回

居士文章 毒蛇喻和贼喻降伏淫魔

居士文章 小儿知羞,大人不知羞:行淫时,确有无数鬼神在窥视

法师开示 通灵人果卿:如何看待神通、吃肉和断淫欲之间的关系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法师:修道最大的障碍,无过于淫欲

佛教问答 在家居士若不断正淫,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吗?

居士文章 淫欲氾滥的危害

法师开示 虚云和尚戒淫法语

居士文章 强烈的推荐,我的痛苦的经历

居士文章 效果惊人的断“淫欲”利器!

居士文章 喜欢手淫的速进,教您如何断除淫欲

居士文章 断淫欲的好处

居士文章 怎样超越淫欲

居士文章 我的淫欲报应和戒律在我的戒淫经历中的作用 法师开示 传喜法师:心无男女相 超越淫欲心 居士文章 关于淫欲和健康的关系 居士文章 欲海沉冤(倚仗解药故意服毒者戒) 佛教故事 不淫善报 ,懿德堪钦(三则事例) 佛教问答 不断淫欲,得生彼否 居士文章 淫欲的本质其实就是幻觉而已 佛教故事 波斯匿王迷恋他人妻子 居士文章 修行者最大的障碍:淫欲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淫欲火灭邪心除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如何摆脱淫欲习气的束缚 居士文章 戒掉它很难吗?--戒色一周年体会 法师开示 祖师大德谈淫欲与修行的关系 居士文章 龙树菩萨对离淫欲的一段精妙开示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淫欲念头,是生死的根本 佛教问答 妙法老和尚如何看神通、吃肉和断淫欲之间的关系 居士文章 鼓起男人勇气,戒除淫欲损耗,应对严峻竞争 居士文章 青秋:我断淫欲的方法 佛教故事 邪淫的苦果以及大悲咒对淫欲的铲除 居士文章 堪破淫欲的幻觉 我要提问 作为佛弟子想找一个没有淫欲学佛的伴侣有没有可能 法师开示 如本法师:怎样消除淫欲 我要提问 同性恋戒除淫欲后是否可以出家 居士文章 节制淫欲,寻求更广阔的人生

居士文章 淫欲损财福 戒淫得万报

居士文章 强烈建议大家农历5月份不要放纵淫欲---<<寿康宝 佛教故事 菩萨劝化女子放下淫欲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净宗以念佛法门伏断淫欲烦恼 佛教知识 七种淫欲名戒不净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如何对治淫欲的心 佛教知识 万恶淫为首 淫欲众生当觉醒 居士文章 怎样去掉淫欲心 居士文章 淫欲的本质:怎么才能彻底革除淫心 法师开示 要成就无上菩提 当断淫欲

佛家关于欲的篇二
《从佛教的观点看男女的情欲问题》

从佛教的观点看男女的情欲问题一、前言   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饮食男女,饮食是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动,这里所称的男女是指单纯的男女肉体上的欲爱(即性爱)而言。本文所探讨的情欲问题则范围较广,本文所说的情欲包括身淫与心淫两方面,佛教统称为淫欲,身淫是指肉体的欲爱(即性行为),而心淫则是指内心对肉体欲爱的渴求,除了男女之间的淫欲之外,本文所谈的内容也包含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淫欲,也包含女人与女人之间的淫欲问题。由于佛教很少公开深入讨论淫欲方面的问题,而大多只叫人要节欲,大多数人对淫欲方面的问题了解不够,因此产生很多令人觉得奇怪的事情,例如很多学佛的居士很害怕与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他(她)们害怕做「那件事」会对佛菩萨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后的第二天就不敢上佛堂。还有很多人认为做「那件事」会影响修行,有些人因此不敢结婚,有些夫妻学佛以后就变成「道友」,完全没有夫妻的样子。像这些事情使很多人困惑不已,有不少学佛的人与不是学佛的人都问过我学佛就一定要那样做吗?还有些年轻人认为佛教要人放弃情欲,那谈恋爱岂不是罪过?要结婚就不要学佛,有这种误解的人还不少。尤其有些人说若不出家不断男女性爱,学佛不会有成就,这也使很多在家居士不愿学佛。然而,学佛就要放弃夫妻关系?有情欲关系学佛就不会有成就吗?要学佛有成就一定要出家吗?这些问题要彻底了解好象不很容易,在本文中作者以自己对佛法粗浅的认识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给大家做参考,若有不正确请各位读者来函指正。二、禁欲的观念   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几乎都主张禁欲或要求尽量节欲。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没有结婚,几乎是苦行的修行者,他们中有名的使徒约翰更明白主张: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圣洁,不能染爱欲。到今日天主教的修女与神父都是禁欲的。道教自从汉朝末年以后就主张要修精气神,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他们认为有男女淫欲会损精气,因此要禁欲,至于道教中有些以男女性爱行「采补之术」者,那应属邪教,应不是正统的道教思想。佛教的情欲只有在欲界存在,色界、无色界及各净土都没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执着的众生就脱不出欲界,故佛教希望能做到没有情欲。佛教中告诉我们男女「成淫」的方式并不是只有性器官的接触,假如在欲界六层天之中,四天王天与忉利天男女行淫的方式与人间相同,但

夜摩天则以男女「勾抱」成淫,兜率天以男女「执手」成淫,乐化天以男女「对面熟笑成淫」,到欲界第六层天(即他化自在天)则男女以「相视成淫」。他化自在天以上进入色界天就没有淫欲存在。我们可以看出忉利天以上的四层欲界天众生只有「心淫」没有「身淫」。佛教有句名言:「三界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也就是说有淫欲之心就会轮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脱。释尊为要众生速得解脱生死,超脱三界之轮回,故在大小乘诸经中,很多地方都强调或暗示「女色」对修行之障碍,例如在增壹阿含经中,佛陀说「莫与女交通,亦莫共言语,有能远离者则离于八难。」在长阿含经中,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相见,莫与共语。」阿难言:「设若相见,共语当如何?」佛言「当自检心」。又如大宝经:「我观一切千世界中,众生大怨,无过妻妾女色诸欲,于女色所缠縳故,于诸善法多生障碍。」,其它还有很多佛经论中都有诃责女色之言论,如在四十二章经中,竟有十九章说到女色与情欲的危害。各位也许会觉得释尊似乎很轻视女性,其实不是如此,佛经中释尊会诃责女色的危害而少谈男色,我个人认为最大原因是当时印度社会修行人绝大多数是男性,这一点由修行者之中有成就的大多数是男性(女性不是没有,但很少)可知。此外,以天生的生理条件而言,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力的确是远大于男性对女性的诱惑力,基于这两个理由,释尊在当时对大部份的修行人强调女色的危害,目的只是要告诫修行的男众要随时提高警觉,不要掉入淫欲的陷井中,我相信应该没有轻贱女性的意思。我个人认为,对今天的社会环境,佛经中释尊说到「女色」的危害应改为「淫欲」的危害较合实际,今天的社会由于人际接触频繁,人之思想开放,信息广告发达等因素,使得同性恋俱乐部、星期五餐厅等在社会上到处可见,因此,除了以前女性诱惑男性外,今日男性诱惑女性、男性诱惑男性以及女性诱惑女性也都普遍存在,这些诱惑力对修行人的杀伤力所差无多,都是障碍修行的淫欲陷井,所以我认为佛经中「女色」的伤害应改为「淫欲」的伤害。除了以上的理由使佛教排斥淫欲外,我认为释尊在楞严经中对戒淫所作的开示也是使很多学佛人认为要断淫欲的主要原因。一般佛经讲戒律少有以淫为首,唯独楞严经。释尊在经中对阿难尊者开示:「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麈劳,淫心不除,麈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

魔民,下品魔女。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淫心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回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盘,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这一段话是释尊对淫欲最详细的开示,我所以详细写下来,是希望大家要注意到今天社会上有些修行者或道场是否有这些问题?道场的指导者对「淫欲」之问题是否真正了解?是否有正法可以克服?下面我们来探讨这段话的意义。第一,释尊在此中所说的断淫是指正淫还是邪淫?这一点争议很多,很多修行者认为在家居士不断夫妻关系,修行不会有成就,这些人就是认为释尊所说断淫包括正淫及邪淫。我个人所了解应该是指断邪淫而言。但因为阿难是出家众,本当断正邪二淫,释尊在此经是对阿难所说,当然不会特别强调断邪淫。第二,此中释尊说断淫才有得菩提的希望,断淫的意义是指要断除男女或夫妻间的淫欲行为吗?我个人认为好象不是如此,释尊在这段话最后说「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的真义是什么?我个人所了解,淫机的机就是机率,要使身淫心淫的机会都没有,那要怎样做才有可能?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消除无始以来的「淫业」,淫业不除,要「使淫机、身心俱断」那才是蒸砂成饭(不可能)。此外,什么是「断性亦无」的意义?我所了解是不要执着有淫欲之实性可断,淫欲本空无,没有体性,无可断者,只要不执着,若执着实有淫欲可断,则想得菩提希望渺茫。总结这一段话,我个人认为释尊教我们对淫欲的看法是:观淫欲如梦幻而不执着其有体性,要修行断除淫业,也要断邪淫。(出家人断正邪二淫)   佛教或一些自认要出离世间的宗教,其所以要禁止情欲,主要是情欲本身的诱惑力太大,使人产生「执着」的力量太大,人一旦着迷,不但脱不了轮回,甚至伤生害命,造下恶业,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因女色而坠落,俗语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况一般凡人那能逃脱淫欲的关卡,各位也看看市面上的流行歌曲,十之八九是叙述情欲之事,可见情欲之事对人之影响力之大。因此,释尊为让人了脱生死,只好制戒劝人远离淫欲之诱惑,不要贪着淫欲,应该节欲,但并不是教要「断」欲、禁欲。也许禁欲(如出家众自愿如

此)对某些人修行较有帮助,但并非人皆如此,每个人因缘不同、愿亦不同,某些方法(如禁欲)对他不一定有好处。三、情欲的本质   要修行了脱生死能断除淫欲的诱惑当然是好,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在淫欲陷井繁多的今日。人之所以为人,主要是淫欲业障所致。三界众生之所以会出现,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生存」欲望之存在,而到了欲界之人畜更执着,认为要以生殖繁衍个体才得以「生存」,为繁衍个体,「神识」就造出能使人快乐之性器官,以诱人行淫繁衍个体。很多动物行淫欲之目的纯粹只为生殖,但人类却随时行淫欲以「享乐」,淫欲之行为与愿望互相「熏染」,长时间就形成淫相(第六识之名色)与淫习(第八识之业种),淫业因此就形成,因此众生就轮回三界,淫业重者缘生三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轻者投生人界或天界(欲界各天)。   肉体爱欲之发生是源于脑下垂体的前叶受到某种刺激后分秘「激素」,这些激素刺激性器官产生性冲动,就会有淫欲发生。引起脑下垂体前叶产生激素的刺激主要是我们的五官接受外面「淫境」所引起,例如看到色情影片,听到淫的声音等。由潜意识「淫业」(来自淫习与淫相)使意根(大脑)作用亦会刺激脑下垂体产生淫欲。还有一些淫欲的原因好象与脑下垂体受刺激无关,例如在打坐中之性勃起产生性冲动,这好象是因为「气」行经性器官时不能顺利通过所引起。还有,好象健康的人长时间没有性行为亦会「满则溢」。身体衰弱、饥饿过度或者有某些特殊疾病之人亦不会有淫欲之行为这些有可能是纯粹的肉身问题。   由人之五官受到「淫境」之刺激产生淫欲,其原因是这些刺激到达第六识后,由于过去生的淫习与淫相引发对淫乐的记忆,由于过去的淫相引发对淫乐的记忆,因此会有淫欲之心产生。所以表面上肉体之爱欲是脑下垂体与性器官之共同作用,但本质上「淫业」是最重要之原因。   另外一点情欲与性征系统(包括性腺、性器官、脑下垂体前叶腺等)及神识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所必须了解的,人之情欲与性征系统之发育情形有关,发育未到相当程度的孩童似乎情欲的现象很少,随着年龄增长,性征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情欲的现象逐渐出现。年纪很小的孩童对「淫境」的染着似乎没有(理论上也许有一点),主要原因是他们尚没有发育成熟的器官可以用,要知道,众生的神识要有「根」(器官)才会有表达作用。据我个人所了解,人类性征系统之发育成熟过程,是被神识所操控,而不是基因的问题,当人初生,神识入胎就取「基

因」(细胞的染色体内)中的记录制造性征器官,但只是准备未来使用而已,使用者是神识。人类为达到种族之繁衍及个体发育之双重行为,性征器官必须存在,但不能太早成熟以免影响个体之发育。当个体发育成熟到一定程度,性征器官也就发育差不多了,神识才有「根」可以表达淫欲。而神识之所以要表达淫欲就是无始以来在三界轮回对情欲快乐的贪着所致,也就是淫业的问题。   总结这一段,我们可以说,人的身体器官之所以有淫根(性征器官)以及人之所以有淫的欲望,主因是「淫业」,其与人的自主意识及外面的淫境三者共同造成淫之行为(身、口、意三淫业)。   世界上也有些人相爱相许,但不做「那一种事」,这只是心淫的层次,还是在三界轮回之中,只是层次高一点而已。 四、断绝情欲与不执着情欲   有情欲的业因才有人类的存在,若人皆断除淫欲的行为,人类很快会由世界消失,强行要学佛的人断淫欲行为似乎也不合理。对一个居士不能断淫欲行为,又想能学佛了生死是否有可能?是否有这种方便法门存在?答案在小乘是没有,在菩萨乘是有,而在密乘(金刚乘)更不是问题。著名的维摩诘经上说:「不断淫怒痴,而不与俱」。意思是淫怒痴之心亦源于自性,故不可断,但可以「转」。淫怒痴可以面对,但不要执着起贪爱之心。维摩诘居士的「不执着」观念对居士学佛者最为重要。要能面对世间各种善恶麈境不起执着,而不是断绝麈境、逃避而去面对。居士学佛者都要好好研读维摩诘经,并以他为修行、做人行事之榜样。维摩诘居士是个大菩萨,在释尊时化生在毗耶离(城市名)大城中,「虽为白衣,奉行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轧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名世典常乐佛法。」这些话是说维摩诘现居士身在世间,也有妻子眷属,也做一般人之事,如看各种书(包括外道书籍)、戴装饰品等,但他内心不贪着这些事,最重要的是他一有机会就到处渡生。他说虽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不是说他吃东西时还在做禅定,只是说他不贪着饮食之美味,而经常乐在禅悦之中。居士不像出家众面对较单纯的环境,居士一般有父母、妻子、儿女,要赚钱要做事,要面对长官、同事及各种复杂之人际问题,每天几乎都不离淫怒痴的各种境界。例如有些人为了全家的生计问题,不能不与他人上酒家应酬,去面对女色的诱惑。这时能不能免除「污染」就看是否能心不执着了。当然,这种不

佛家关于欲的篇三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陈兵

美国某大学历经在我国做了一项研究,除了边疆地区外,认同和信仰佛教的占百分之十七,大约是一亿八千万人。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种宗教。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主要区别:佛教的主体信仰是一种智慧。 每一种宗教,都有皈依。基督教、伊斯兰教皈依神。佛教皈依三宝:佛法僧。佛,是创立佛教的教主。法,是佛教的教主所说的真理。僧,按照佛法修行、证道正果的人,包括出家人和在家人。三宝的核心是——法宝。法,是宇宙本来就具有的一种真理。这个真理不是佛发明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证得的。佛发明了宇宙间本来就具有的真理,讲出来。

佛教与其他的宗教相比,最显著、突出的精神是智慧和慈悲。儒家与佛家特别像,讲求三德:智仁勇。智,智慧。智慧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仁,爱人;佛家,讲慈悲。儒家讲勇,佛家讲精进。

佛教的人生智慧

两千多年的释迦牟尼,是一个具体的人。修炼成佛,称为佛陀。佛陀,不是神、不是天,而是一个证得圆满的人。所以,佛教的智慧是给人讲的。佛教,产生于人间、隶属于人间,它所要讲的智慧是人间的智慧、人生的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的三个方面:

一、 珍视人生、积极创造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智慧。

一般人认为,佛教是对人生批判最多,最消极的一个宗教。实际

上,佛教是在所有的宗教中对待人生最积极的一个宗教。 是把人生的价值肯定的最高的一种宗教。基督教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原罪。道教也认为,人一生下来叫承载着祖先所犯下的罪过,叫做:承负。佛教,认为人类的在这个世界中是最高的。佛教认为在宇宙中还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称为:诸天;但都比不上地球人。具有非常宝贵的特点(概括为三或五个方面):勇猛强记。有很强的思维能力,探求世界、自心。西方学者认为,人是一个没有完成的X。人可以发展、完善的自己是没有上限的。人凭什么能能超越物种、生命,而没有上限呢。主要是:拥有思维能力,具有自证能力——勇猛强记,常修梵行。梵,清净的意思。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人欲,是洪水猛兽,任其发展,人将不成为人。有些人可以做到完全节制欲望、没有欲望,像佛教里的一些高僧可以完全没有人欲。

人的突出特点:人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有人具备创造能力,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他的动物只能享受或侵夺这个世界已经有的一切。基督教里非常注重人兽之辨。因为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看,人和其他类的哺乳动物是没有差别的。身体、基本欲望是一样的。讨论的结果是: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动物——人具有超越动物性的一面,又有动物性的一面。和佛教的说法是很相似的。佛教认为,不仅其他物种无法和人的这种创造能力相比,就是鬼神诸天也无法相比。很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制能力是人类最宝贵的本钱。只有人具备这三种能力。佛法里反复讲: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喻为盲龟浮木孔。在茫茫的宇宙之间,能够成为一个人,这个难度更甚于一

只盲龟在茫茫的大海上遇到一块可以安身的木头,而这块木头上正好有一个孔恰好放下自己。所以说,人生难得。难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易失。难得易失,是人生的最基本的特征。寿命短。电光无常,从无穷无尽的时间之流来讲,人的生命确实是比较短暂的。对于人种能力反省、思考等理性行为的人来说,是很可悲的。人的本能上,谁都不想早一点死去,而谁又不得不死去。西方学者讲,人,一面是天使,一面是蛆虫的口中食。这是人存在的悖论。

我们拥有了这种难得易失的人生,在理智开始发达、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要认识到:

(一) 人身难得。

(二)认的生命是短暂的。死神永远在人的上方。(死亡学: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思考死亡。一般来说思考过死亡的人,对人生的看待会更加的积极。因为他知道人的生命非常的宝贵,要用着宝贵的人生创造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佛经里很多地方讲到义利。义,就是意义。利,就是价值、利益。没有思考过人生存在的人生,整日浑浑噩噩,跟动物一样,佛教称为:人生牛,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现在很多人的价值是负面的,很多人一生都在向社会和他人索取,妨害别人、社会。)

人生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思考生命的存在和意义。怎样去实现呢?佛教里面叫:观修。人是如何经过生老病死,人生的究竟意义在哪里。佛教的人生意义在于:安、乐,两字。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说

的幸福。即,获得人生的幸福应该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所在。

佛教中的三种安乐

(一) 现法安乐——今生的、现在的、当下的幸福。

怎样获得现法安乐?

1.知识、技巧具足(为社会做贡献)

2.正命具足(有正当的职业,善于理财,四分之一自己享用„„)

3.善知识具足(主要讲社会交往,人是社会性动物。能够给你帮助的、正面影响的这些人。包括你的老师、师父、朋友等。)好的老师、好的朋友。

4.守护具足

(二)后世安乐

现在人普遍认为:只有今生,没有来世。其实,这是现代人根据现代不究竟的科技所作出的一种推论。实际上人死了之后会怎么样,以我们现有的知识是无法下出确切结论的。所以,爱因斯坦、恩格斯这些人,对于人死了之后有没有继续存在这个问题,不能贸然的作出肯定的或者否定的结论:存在两种可能。如果存在佛教所说的有另一种可能,人死了之后精神继续存在、延续, 那它就跟精神一样重要。所以基督教、伊斯兰教认为来世比今生更重要,因为来世是永恒的今生是短暂的。做人,今天要为明天打算,青年要为老年打算,人的一生要为后世打算。怎样会后世打算呢,佛教认为,要持戒,要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进行道德修养。其次,主要是布施,精神布施、物质布施。帮助别人,从事慈善。但是,后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无论的多

少劫,还是有结束的时候。因此佛教又追求:究竟安乐。

(三)究竟安乐(永恒的安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永恒的生命。第二方面是绝对自由,就是佛教说的:得大自在。今生也是可以达到。当然佛教不要求、不动员你今生达到。这样的人,也只是一个一般的人。要具有菩萨精神:庄严国土,利乐众生。美化这个世界,使所有众生获得安乐——人生的究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如实知见,树立正见的智慧

实,理性上的明白。见,从眼睛、直接上的明白。不但从理性而且从直接上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相。这种智慧是我们过好人生、度好人生获得三种安乐所依靠的根本。智慧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智慧也是佛教的第一财富。而这种智慧呢,就是佛教的如实知见的智慧。在这一点上,佛教和科学是极为相似的。“科学”认为世界有一个真相。人只要掌握了真相,掌握了规律,就可以规律里获得自由。佛教也认为,无论是物质世界、精神境界还是生命境界,都有这样的一个真相存在。这个真相,我们人天生是不能认知的。人认知的方式具有局限性、虚妄性。佛教是第一个对人的认识进行检讨的。科学家在进行试验之前先检查自己的仪器,人类要想认识自己先要对我们认知世界的这种能力来一个冷静的反省。

佛教用智慧内求的方法,向内观照自心。人具有研究自己心灵的一种能力,充分发挥这种能力就可以获得明白世界人生真相的一种智慧。然后用这种能力检讨我们的认知方式,发现我们的认知方式是通过六个窗口: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很局限

佛家关于欲的篇四
《佛 教 的 世 界 观》

佛 教 的 世 界 观

闽南佛学院讲师 济群法师

第一届夏令营我曾经来这里做过讲座,时隔三年的今天,又再次到柏林寺参加夏令营,来和大家共结法缘,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次我讲的题目是《佛教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我们学佛主要是为了求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解脱烦恼和痛苦,这种解脱首先要从有情自身着手,也就是从我们人自身着手。我们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烦恼和痛苦,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够正确认识世界而产生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要想解脱烦恼和痛苦,就要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我才提出世界观的问题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通过这种探讨、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用佛法的术语来说,就是树立正见。

一、世界者何

我们讲世界观,首先就应该对“世界”这个术语有个正确的认识。世界这一概念出自佛教。佛教里有一部《楞严经》讲到世界的意义。“世”是迁流的意思,指时间。因为时间就像流水似的从过去流到现在,又从现在流到未来。所以孔老夫子看到奔流的河水,感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界”是空间的意思,指方位,方位有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还有上下十个方位。所以,世界的含义不外乎时间和空间。

世界在佛教中有时也称为世间,所以世间的概念也是出自佛教。“间”就是间隔的意思,也是指空间和方位。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中有一个与此相同的概念, 就是我们常说的宇宙。在中国古代,有部书叫《淮南子注》。

在书中有这样的解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实际上宇宙与世界的概念一样都是指时间和空间。

二、佛世时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佛在世时,印度的民族是一个非常富于冥想的民族,他们的宗教和哲学都非常发达。他们对宇宙的探讨有很多种解释和看法,在佛经中把它们归纳为六十二种,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六十二见。我现在只把最有代表性的三种介绍给大家。

1. 宿命论

宿命论这种思想我们都比较熟悉,但是很多人经常把宿命论与佛教的因果观念相混淆。其实宿命论与因果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只是它们有相似的地方。宿命论认为我们现生的一切都是前生定下来的。比如说胖痩、高矮、富贵、贫穷、美丑等等,这些全是前生注定的,你这一生努力是没有用的。所以,宿命论的特征就是否定现生的行为价值,认为现生的一切都是不可更改的。佛教也认为我们现生的一切都有前生的因,但佛教在讲因果的同时又讲因缘。就是说我们这一生的结果固然取决于前生的因,这个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需要有现生的因缘。也就是说现生的努力现生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举例来说,前生的因就像一粒种子,现生的条件就像阳光和水土,如果光有种子,没有阳光和水土,这粒种子就不可能发芽生长。佛教非常强调这种现生因缘的重要性,这就是佛教的因缘观念与宿命论最根本的不同。

2. 神佑论

印度有很多传统的宗教,比如印度教婆罗门教,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神的创造、神的安排,人间的一切祸福都是神决定的。这种思想在

世界宗教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像基督教、伊斯兰教基本上都是这种思想。佛教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业力决定的,每个人一生的一切都是自己过去的行为造成的。所以,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与神佑论是截然不同的。

3. 偶然论

偶然论就是没有因,没有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偶然发生的。比如说大家为什么能到柏林寺参加夏令营?你们为什么能够考上大学?偶然论认为这些都是偶然的。这与佛教的缘起学说是截然不同的。佛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条件决定它的存在,也要由条件决定它的消失。

三、世界的安立及结构

对世界结果的研究,古希腊最早有宇宙地心说,认为整个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到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又认为宇宙是以太阳为中心。而佛教认为宇宙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是无边无际的。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 三界

平常我们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个“三界”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一个世界最基本的结构。佛经中讲,这个世界的内部以须弥山为中心,有太阳、有月亮还有许多别的星球;合起来统称一个世界。用现在天文学的概念来说, 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太阳系。在这个世界里,佛教根据有情生命所居住的层次,把它们分为三界。

三界的第一界为欲界。也就是说居住在这一层的众生基本上都是生活在一种强烈的欲望中。佛教把欲望归为五欲: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另外,根据人的感官,佛教又有另一种五欲:色欲,眼睛喜欢看漂

亮的颜色的东西;声欲,耳朵喜欢听悦耳的声音;香欲,鼻子喜欢闻美妙的香气;味欲,舌头喜欢品尝可口的味道;触欲,身体喜欢接触舒适的环境。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很少能脱离这种种欲望的追求。所以说欲界众生的快乐是建立在欲望的追求上, 以欲望的满足为快乐,以欲望不能满足为痛苦。

欲界的众生又分为六种类型,就是佛教讲的六道轮回的六道。这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人、阿修罗属于高级层次,称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的众生是受罪的,称为三恶道。同是欲界众生,但欲望的程度却不一样,生命层次越高,其欲望淡泊;生命层次越低,其欲望越强烈。我们同是人类,若看一个人生命层次的高低,只要看这个人的欲望是强是弱就可以衡量。

六道中天道的层次最高,而天道又分为六重天。这六重天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就是说六重天中每一层次的众生其欲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人类最强烈的男女之间的性欲,在天道中人们是怎么满足的呢?根据佛经记载,六重天中最低的两层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人们,他们满足性欲的方式与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其他层次的人们,生命层次越高,其满足欲望的方式越简单。比如夜摩天的人只要两个拥抱一下,兜率天的人只要两人手拉手,化乐天的人只要两人笑一笑,他化自在天的人只要两人互相看一眼,他们的欲望也就都能得到很大的满足。

我们人要想升到天道,只要修布施、持五戒,将来就可以升到天道。但是佛教并不鼓励人们升到天道,从究竟解脱的意义来看,佛教认为人道比天道更为重要。

三界的第二界为色界。色界的“色”不是指颜色,也不是指女色,而是指物质。就是说色界的人们已经摆脱了欲望的生活,但却还没有摆脱物质的束缚。我们人要想升到色界天,就要修禅定,修到一定层次的禅定,将来就可以升到色界天。根据所修禅定的不同层次,色界天又分为四重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三界的最高层为无色界。就是说无色界的人们不但摆脱了欲望的束缚,同时也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我们人要想升到无色界天,也要修禅定。根据所修禅定的不同层次,无色界也分为四重天:空无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欲界、色界、无色界统称三界。色界和无色界都要靠修禅定才能达到,所以佛教有四禅八定的法门。入禅入定的法门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印度的外道也修这个法门,修了之后能够升到天道,他们就认为已经获得了解脱。但在佛教来看,只要还在三界内,不管升到哪一重天,也还是在生死之中,没有获得根本解脱。要想真正获得解脱,就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佛教修行的境界是超出三界的。

2.三千大千世界

三界是一个小世界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也称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个大千世界里面涵括着小、中、大三千的意思。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位佛陀所教化的区域,比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他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出家、成道的,但是他的教化却不仅仅局限在我们这个世界,而是遍布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佛家关于欲的篇五
《佛教》

佛家关于欲的篇六
《佛教的世界观》

佛 教 的 世 界 观闽南佛学院讲师 济群法师    第一届夏令营我曾经来这里做过讲座,时隔三年的今天,又再次到柏林寺参加夏令营,来和大家共结法缘,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次我讲的题目是《佛教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我们学佛主要是为了求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解脱烦恼和痛苦,这种解脱首先要从有情自身着手,也就是从我们人自身着手。我们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烦恼和痛苦,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够正确认识世界而产生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要想解脱烦恼和痛苦,就要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我才提出世界观的问题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通过这种探讨、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用佛法的术语来说,就是树立正见。一、世界者何  我们讲世界观,首先就应该对“世界”这个术语有个正确的认识。世界这一概念出自佛教。佛教里有一部《楞严经》讲到世界的意义。“世”是迁流的意思,指时间。因为时间就像流水似的从过去流到现在,又从现在流到未来。所以孔老夫子看到奔流的河水,感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界”是空间的意思,指方位,方位有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还有上下十个方位。所以,世界的含义不外乎时间和空间。  世界在佛教中有时也称为世间,所以世间的概念也是出自佛教。“间”就是间隔的意思,也是指空间和方位。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中有一个与此相同的概念, 就是我们常说的宇宙。在中国古代,有部书叫《淮南子注》。在书中有这样的解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实际上宇宙与世界的概念一样都是指时间和空间。二、佛世时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佛在世时,印度的民族是一个非常富于冥想的民族,他们的宗教和哲学都非常发达。他们对宇宙的探讨有很多种解释和看法,在佛经中把它们归纳为六十二种,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六十二见。我现在只把最有代表性的三种介绍给大家。  1. 宿命论  宿命论这种思想我们都比较熟悉,但是很多人经常把宿命论与佛教的因果观念相混淆。其实宿命论与因果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只是它们有相似的地方。宿命论认为我们现生的一切都是前生定下来的。比如说胖痩、高矮、富贵、贫穷、美丑等等,这些全是前生注定的,你这一生努力是没有用的。所以,宿命论的特征就是否定现生的行为价值,认为现生的一切都是不可更改的。佛教也认为我们现生的一切都有前生的因,但佛教在讲因果的同时又讲

因缘。就是说我们这一生的结果固然取决于前生的因,这个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需要有现生的因缘。也就是说现生的努力现生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举例来说,前生的因就像一粒种子,现生的条件就像阳光和水土,如果光有种子,没有阳光和水土,这粒种子就不可能发芽生长。佛教非常强调这种现生因缘的重要性,这就是佛教的因缘观念与宿命论最根本的不同。  2. 神佑论  印度有很多传统的宗教,比如印度教婆罗门教,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神的创造、神的安排,人间的一切祸福都是神决定的。这种思想在世界宗教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像基督教、伊斯兰教基本上都是这种思想。佛教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业力决定的,每个人一生的一切都是自己过去的行为造成的。所以,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与神佑论是截然不同的。  3. 偶然论  偶然论就是没有因,没有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偶然发生的。比如说大家为什么能到柏林寺参加夏令营?你们为什么能够考上大学?偶然论认为这些都是偶然的。这与佛教的缘起学说是截然不同的。佛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条件决定它的存在,也要由条件决定它的消失。三、世界的安立及结构  对世界结果的研究,古希腊最早有宇宙地心说,认为整个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到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又认为宇宙是以太阳为中心。而佛教认为宇宙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是无边无际的。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1. 三界  平常我们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个“三界”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一个世界最基本的结构。佛经中讲,这个世界的内部以须弥山为中心,有太阳、有月亮还有许多别的星球;合起来统称一个世界。用现在天文学的概念来说, 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太阳系。在这个世界里,佛教根据有情生命所居住的层次,把它们分为三界。  三界的第一界为欲界。也就是说居住在这一层的众生基本上都是生活在一种强烈的欲望中。佛教把欲望归为五欲: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另外,根据人的感官,佛教又有另一种五欲:色欲,眼睛喜欢看漂亮的颜色的东西;声欲,耳朵喜欢听悦耳的声音;香欲,鼻子喜欢闻美妙的香气;味欲,舌头喜欢品尝可口的味道;触欲,身体喜欢接触舒适的环境。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的生活很少能脱离这种种欲望的追求。所以说欲界众生的快乐是建立在欲望的追求上, 以欲望的满足为快乐,以欲望不能满足为痛苦。  欲界的众生又分为六种类型,就是佛教

讲的六道轮回的六道。这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天、人、阿修罗属于高级层次,称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的众生是受罪的,称为三恶道。同是欲界众生,但欲望的程度却不一样,生命层次越高,其欲望淡泊;生命层次越低,其欲望越强烈。我们同是人类,若看一个人生命层次的高低,只要看这个人的欲望是强是弱就可以衡量。  六道中天道的层次最高,而天道又分为六重天。这六重天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就是说六重天中每一层次的众生其欲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人类最强烈的男女之间的性欲,在天道中人们是怎么满足的呢?根据佛经记载,六重天中最低的两层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人们,他们满足性欲的方式与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其他层次的人们,生命层次越高,其满足欲望的方式越简单。比如夜摩天的人只要两个拥抱一下,兜率天的人只要两人手拉手,化乐天的人只要两人笑一笑,他化自在天的人只要两人互相看一眼,他们的欲望也就都能得到很大的满足。  我们人要想升到天道,只要修布施、持五戒,将来就可以升到天道。但是佛教并不鼓励人们升到天道,从究竟解脱的意义来看,佛教认为人道比天道更为重要。  三界的第二界为色界。色界的“色”不是指颜色,也不是指女色,而是指物质。就是说色界的人们已经摆脱了欲望的生活,但却还没有摆脱物质的束缚。我们人要想升到色界天,就要修禅定,修到一定层次的禅定,将来就可以升到色界天。根据所修禅定的不同层次,色界天又分为四重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三界的最高层为无色界。就是说无色界的人们不但摆脱了欲望的束缚,同时也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我们人要想升到无色界天,也要修禅定。根据所修禅定的不同层次,无色界也分为四重天:空无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欲界、色界、无色界统称三界。色界和无色界都要靠修禅定才能达到,所以佛教有四禅八定的法门。入禅入定的法门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印度的外道也修这个法门,修了之后能够升到天道,他们就认为已经获得了解脱。但在佛教来看,只要还在三界内,不管升到哪一重天,也还是在生死之中,没有获得根本解脱。要想真正获得解脱,就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佛教修行的境界是超出三界的。  2.三千大千世界  三界是一个小世界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为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也称三千大千世界。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个大千世界里面涵括着小、中、大三千的意思。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位佛陀所教化的区域,比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他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出家、成道的,但是他的教化却不仅仅局限在我们这个世界,而是遍布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3、十方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仅仅是一位佛陀所教化的区域,宇宙中到底有多少世界呢? 佛陀告诉我们有微尘数世界,就像微尘一样无有穷尽。关于这种道理,我们可以引用佛经加以说明。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阿弥陀经》,经里面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位和距离:“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就是说从我们这个世界往西要经过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才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另外,大乘经典每部经的开头,都要介绍佛陀在讲经时有很多世界的诸佛菩萨都在为这件事情欢喜赞叹。比如《般若经》里面说,佛陀在讲这部经的时候,大地大放光明。这光明有多大多远呢?有十方恒河沙数世界。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这十种方位。恒河,是印度的一条河流,它的沙质又白又细。大家想像一下,如恒河沙数般这么多的世界该是多少呢?   另外,还有一部经叫《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是位大菩萨,有一天他为了度化更多的人,就示现自己生病。佛陀知道维摩诘的用意,于是就派弟子去探问病情。佛陀问弟子谁能到维摩诘那里去问病情?一个一个地问下去,问了五百个大弟子,结果谁也不敢去。都说那位菩萨太厉害了,我们每个人都被他教训过。说来说去,最后决定由文殊师利菩萨去。因为在佛陀的大弟子中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第一。大家一想,像文殊师利这样大智慧的菩萨去问维摩诘大菩萨的病情,两个人一定会说出甚深奥妙的佛法。于是很多人就跟着文殊师利菩萨一起去了维摩诘的家。大家到了维摩诘的家一看,维摩诘的家不大,长宽各有一丈(现在我们所说的方丈室就来源此)。室内空空的,只有一张床,维摩诘就躺在床上。所以,大家来到这里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只好都站着。佛的弟子舍利弗就想:我们大家都来看你,怎么也不给我们找个坐的地方?他这么一动念,维摩诘马上就知道了。维摩诘就问文殊师利菩萨:你周游无量世界,去过那么多的地方,你觉得哪个地方的狮子座最好呢?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说:从我们这个世界往东过三十六个恒河沙数世界,有一个叫须弥相的世界,那里的佛叫须弥灯王佛,他的狮子座高达八万四千由旬

,没有比这个狮子座更好的了。于是维摩诘就示现神通,把三万二千个同样大的狮子座放入家中,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每个狮子座差不多如喜马拉雅山那么大,维摩诘的家没有变大,狮子座没有变小,但三万二千个狮子座全部放下了,而且房间不觉得拥挤。我们想想这是什么道理?这就叫做不可思议。  从佛经的种种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宇宙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所以佛教的世界观是非常发达的,不但远远地超越于地心说、日心说,而且远远地超越于现代科学。现代科学对宇宙的探讨是借助仪器,随着仪器的发达一步一步地深入。而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不借助任何外在的东西,仅凭着心灵的智慧便洞彻了宇宙的一切。四、世界的生成及演化  世界是怎样产生、形成和变化的呢?佛教里有三法印的学说。其中第一条就是诸行无常。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为现象都必然接受这种无常规律的支配,作为我们生存的世界必然也是无常的。佛教认为每个世界都要经历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个阶段的演变,即所谓成、住、坏、空。“劫”是一种计算时间的单位,有小劫、中劫、大劫。小劫约为八百三十九万九千年。小劫又有增劫和减劫两种,一增劫与一减劫合起来为中劫。成、住、坏、空各二十中劫,合起来八十中劫为大劫。  1.成劫  世界的形成首先要经历成劫的二十个中劫。成劫开始,虚空中先起风,风是由众生的业力所发出的一种强大的信息力量,这种力量在虚空中形成了风轮, 并且以极快的速度旋转着。随着风轮的旋转,风起云涌,阴云密布,就形成了雨水。雨水在风的作用下又形成了水轮。风轮、水轮不断地旋转,就把宇宙中的电子、原子以及许多的微尘都凝聚在一起。这样经历了二十个中劫,世界就形成了。  2.住劫  世界形成之后,就要经历住劫的二十个中劫。所谓住,就是相对稳定的状态。每一中劫由增劫与减劫合成。所谓增劫,就是这个世界往好的方面发展,越变越好,一直发展到顶点。然后,物极必反,进入减劫,开始往坏的方面发展,越变越坏,一直坏到顶点。然后又是增劫……循环不已。增劫和减劫又是随着什么力量而变化呢?佛教认为,随着人类道德的升华,世界就会越变越好; 随着人类道德的败坏,世界就会越变越坏。所以在每一劫的过程中,世界就会出现很多的灾难,佛教称之为小三灾,也就是小的三种灾难。首先是战争,我们这个世界战争非常频繁,从古至今都在不停地打仗,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处于战争之中。战争之后就是瘟疫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253203.html

    上一篇:关于环境保护

    下一篇:对长城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