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理论意义模版

| 建设项目管理 |

【www.guakaob.com--建设项目管理】

篇一:《模板 论文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1.1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对广东省湛江市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的实践进行研究,通过对湛江市部分乡村的实地考察,分析出湛江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村民自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新农村建设关于“村民自治”的经验,为湛江市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建议和对策。

1.2研究意义:“村民自治”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湛江市作为粤西的一个临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却始终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基层的民主政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湛江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湛江市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在理论上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自治”的内涵,因而在这个角度,本研究又具有理论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没有专门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村民自治”[1]的文献和理论,但一些学者通过对于传统农业和农村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和发展农村的理论,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城乡融合理论:城乡融合理论思想的提出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认为,在社会未出现分工之前,是不存在城乡之分,城乡之分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导致。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才能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和城市发展难题(人口压力、就业压力;环境污染等)。19世纪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具体改变城乡分工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即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大对农村财政的投入力度,同时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实现农村的跨时代发展。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为城乡融合需要漫长的时间,它是一个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首先,“城乡融合”必须借助于高度发达的农业,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换而言之,必须提高农业的现代化程度,

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其次,“城乡融合”的实现还必须实现工农业之间的互补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马克思提出“城乡融合”有赖于农业和工业之间密切的内部联系,实现工农结合,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最后,科学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也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曾指出“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2]。

传统农业改造理论:1964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专著《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了传统农业改造理论。传统农业改造理论认为,传统农业的确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其根源是传统农业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投资和储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鉴于此,舒尔茨提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模式——“高收益投入模型”,即通过国家加大对农村的研究和农村教育的投入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新的更有生产性的高收益生产要素以及掌握新要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说,他提出了以下建议:(1)建立新型农业制度,进行农村土地制的改革,建立产权合一的家庭农场经济体制。(2)加大要素投入力度。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现代生产要素以改造传统农业。加大对农业技术和要素的研究开发与农业推广力度,及时向农民提供有关新生产要素的信息,并教会农民如何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和要素。(3)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教育投资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及技能,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力度[3]。

农村发展理论:农村发展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托达罗。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工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不断增加,但是农村人口往城市流动的速度却不断的加快,形成了一种似乎矛盾的“拉美现象”。[4]鉴于此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通过建立二元模型,试图对城乡人口流动做出合理解释。通过研究,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一种经济现象,流动的关键因素在于城乡之间预期收入的差异,即城乡收入差异越大,流入到城市的人口也就越多。在农村,由于劳动力都是充分就业的。因此预期收入等于其实际收入,但在城市却不同,因为城市里面存在着不充分就业,其预期收入是等于实际

收入乘以就业的概率。所以政府应该改变以往重工业和城市、轻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模式,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重视农村的发展,加大开发力度,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从而缩减城乡差异,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5]。

工业反哺农业理论: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出,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不同的,发展经济学依据农业和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将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特征是农业支持工业。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划分,这一时期属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工业是从农业中产生、分化和独立出来的,工业此时还是一个弱势产业,工业化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只能来自于农业,农业承担了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任务。这一时期政府实施以抑制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的农业挤压政策。第二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农业与工业平行发展。这时期属于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工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当工业具备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依靠自身资本积累,工业化的推进就不再依靠农业剩余,在此阶段,农业剩余全部用于农业自身的发展,农业与工业平行发展。第三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时期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此时工业具备了支持农业的能力,工业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工业的成长己经趋于成熟,但工业化推进所导致的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也逐渐突出,工农差别扩大,城乡差距加大。如果仅依靠市场来调节,农民的利益势必受到很大损害。因此,政府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支持农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6]。

1.3.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几个角度:

村民自治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流。对于村民自治作用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关注村民自治在解决农

村现实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集中于村务公开,村民选举村支部和村委会直选乡镇领导等方面。另一个主要关注的是村民自治为基层政治民主建设提供的环境和生长的条件。前者主要认为村级民主治理本身是推进民主化进程的突破口,后者则认为村民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必然要求。[7]知名学者项继权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权力的来源及合法性问题。“村民自治及村级民主选举则很有可能成为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及国家民主化的一条风险小,震动小,渐进性但具有全面性、持久性和深刻性的自下而上的改革之路。” [8]徐勇认为,村民自治制度是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它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9]于建嵘则认为,以村民个人权利为本位的村民自治制度,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进

[10]步;覃举东认为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1]王振亚将认为村民自治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迁。[12]

中国前民政部部长崔乃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村民选举与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非常重要而有历史意义的一步,我们应大力推进,做到只进不退。

[13] 郑永年提出中国的民主发展模式应该采取党内民主、社会民主和宪政民主相结合的方式。而村民自治与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公民社会的发育等共同构成社会民主。[14]许多学者认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科学良好的初始探索形式,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民主及法律建设的重大社会实践。[15]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在中国农村所实行的村民选举实际上是一种由政治精英、政府主导的民主化。村民选举改变了村一级权力合法性的来源,成为村庄认同的新纽带。但是,人们对于民主选举的期望尤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期望很高,没有认识到民主制度本身能力的有限性。[16]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农村的现代化。而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村民自治不仅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现阶段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更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关于村民自治的经济功能研究不仅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其研究成果对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以来,学术界又开始了对农村和

谐社会构建的研究。以“新乡村建设”的研究为核心,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方向,国内正掀起了一场村民自治与现代化关系研究的热潮。

关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研究,知名学者温铁军是领军人物。他所倡导的“新乡村建设”主张政府应该组织大量青年知识分子进入乡村,引导培育农民的自主精神、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和农民基层民主化程度,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这些观点和做法得到了国内外许多人的支持和参与,但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争议。

贺雪峰是最早研究村民自治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学者,贺雪峰从研究村级组织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出发,关注农村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并通过研究村级组织的功能,提出村民自治对于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加快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顾保国认为,社会主义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李金台通过对村民自治实际情况的总结提出村民自治是推进农村社会发展的动力。刘晔认为乡村政治发生障碍的根源是由于建立现代国家进程中的制度性缺陷,因此,他认为乡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推进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推进制度化建设,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性改造。而蒋达勇、金喜通过对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研究,提出了实现乡村社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蒋达勇认为只有把农村基层权建设与整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建设相结合,才能获得成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不仅标志着我国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也为我们研究乡村社会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学术界有关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也越来越多。学者们大多从经济发展,政治监督,民主管理等角度研究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

村民自治的发展在推进乡村社会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有其他的可替代自治途径?这些问题也是各类学者讨论的重点。乡村中一般存在着两类草根组织,一是由村民组成的“草根”社会;其二是村民自治组织。关于这两者的关系,到底是互相促进,还是互相抵触?仝志辉认为,这两类民间草根组织的发展从某论文理论意义模版

[17]种程度上来说都受到村民自治组织的影响。知名学者肖唐镖则从宗族的视角下

出发,研究提出村民对宗族、社区与国家的认同使国家、宗族、村民之间形成了多重互渗的关系,村民自治权力的有效行使,既受到乡镇权力的制约,也受到宗

篇二:《毕业论文模版》论文理论意义模版

小二号黑体,居中论文理论意义模版

文章题目 论文题目(二号黑体,居中 学 生: X X X 学 号: X X X 专 业: 体育教育 班 级: 2008级专科1班 指导教师: X X X 小二号黑体,居中 三号黑体,居中 )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摘 要

情绪效益虽然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本设计(论文)的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设计(论文)摘要

不超过关键词:

条。中文摘要在前,

- I -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目 录

I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前言 .............................................................. 1

1.1 标题 ............................................................ 1

1.1.1 标题 .......................................................... 1

1.1.2 标题 .......................................................... 1

1.2 标题 ............................................................ 1

2 标 题 ............................................................. 2

2.1 题目 ............................................................ 2

2.1.1 标题 .......................................................... 2

2.2 标题 ............................................................ 2论文理论意义模版

2.3 标题 ............................................................ 2

3 标题 .............................................................. 3

3.1 标题 ............................................................ 3

3.1.1 标题 .......................................................... 3

3.2 标题 ............................................................ 3

3.2.1 标题 .......................................................... 3

3.2.2 标题 .......................................................... 3

4 标题 .............................................................. 4

5 结束语 ............................................................ 5

致 谢 ............................................................... 7

参考文献 ............................................................ 6

附录: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 8

篇三:《论文模板》

本 科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题 目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系 别 管理系

专 业班 级学生姓名 XXX

指导老师 XXX

2011年6月

I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引入我国以来,对于我国许多

度的实际操作技术进行改革等。

股票期权,激励,上市公司

I

the same magic as the

entir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prosperity of 90, becoming a catalys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tates

a hero. System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stock options since our

operating efficiency, etc. are a huge help. Research on incentive stock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chanism, and how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ed with a deeper level meeting the actual number of listed theory, there is the fact that analysis, there is the question of reality, there are detailed questions, with a strong level of systematic.

I

篇四:《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篇一:2009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院(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阅表学生姓名李娜学号071651006题目浅议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选题类型理论型选题来源自选项目

一、选题意义和背景计算机的普及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简单的会计电算化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显得有点逊色了,所以正确运用erp全方位的控制企业,使得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合理高效的运用起来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对erp并不陌生,并且有很多企业在运用它,然而效果却有些不尽人意。其中有些问题是可以避免和解决的,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去解决它,才会收到实施erp真正的效果。由于去年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冲击很大,由此我想到我国中小企业必须要改变思路,摒弃旧的思想,大胆的改革创新,正确合理的运用erp,找到自己企业适合的erp。论文开题报告模板。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实质性的降低。

2、1、2loudder&behn:

在采用sfas2前,选择将r&d费用资本化并在一定年限摊销的企业的会计利润与股票收益之间的相关性远高于将r&d费用直接及入损益的企业。

2、1、3lev&sorgiannis

研究认为由r&d支出资本化和摊销而产生的研发资产和研发费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要远超过报表收益和企业价值的相关性。

2、2会计毕业论文:国内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2、2、1薛云奎,王志台一文中对r&d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以1995-1999年作为研究考察区间,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现状及r&d信息披露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r&d信息的不当披露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有用性逐年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借鉴国外对r&d信息披露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的建议。

2、2、2茅宁、王晨在<软财务-基于价值创造的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与管理方法研究>一书中对研发活动功能的演进过程做了如下阐述:直觉型研发,由技术专家主导;系统型研发:研发和企业的核心业务逐渐产生连结关系;战略型研发,研发活动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和企业的发展结成紧密关系;知识型研发,针对未来市场发展所需要的未来技术,同时是属于一种不连续的创新。由于资产化研发费用也是属于无形资产的一部分,他们将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分为内部报告和外部披露两部份。认为处于研发初期的有关信息只能在公司内部特定的范围内流动。

2、2、3宋献中,冯敏红在<研发费用逐利性研究>一文中,描述了研发费用的特征:时间性,风险性及特殊性(具有比一般投资活动更大的不确定性;计量困难)。这是因为知识的创造和投入并不一定代表与经济相关的知识存量的增加。①研发成果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力需要时间,有的甚至要经过数年才能取得正的现金流量。②知识本身就是无形的、难以量化的,从而也是难以计量的。③新知识的投入有可能导致原有知识存量中的部分知识陈旧过时甚至失效。这就使得知识的累计投入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的关系。研发费用的投入完全在企业经营者控制之下。投资者了解研发活动具有众多的不确定性。如果对研发活动投入不足,则不足以令投资者产生兴趣;如果对研发活动投入过度,又会令投资者认为投资风险过大,需要重新评估投资的可行性。因此,这种信息传递的作用只有在研发费用披露金额适当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3会计毕业论文:前期理论研究和试验验证结果:

通过初步对研发费用的定义和世界上两种主要不同的处理规范的研究,得出结论为研发费用部分确认为资产的方式可以提高会计信息在评估企业价值方面的能力。但在目前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够全面前提下,研发费用资本化有可能使企业产生利用其调节利润动机。

4会计毕业论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论证

4、1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的逻辑框架

4、1、1主要研究内容:

⑴对不同的研发费用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我国科学技术部)进行分析和比较。由于对研究活动和发展活动的的定义理解的不同,在将来的会计处理的过程中ifrs会有不同的方式处理。准确理解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极为重要。

⑵。新会计准则下资本化处理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①符合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为市场对该企业的估值提供了相关的信息。避免了以前会计准则中外购的专利技术均可以记入无形资产中,而企业本身发生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这种类似性质的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却不一致的的事情。

[篇三: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 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杨淑莲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尹睿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篇四: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1、1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选题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50多年来,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计划性水利投资体制,政府严格控制着水利投资,财政拨款是水利投资的主要来源,形成了“国家出钱+农民出力”的二元投资结构模式。由于政府对资金的高度统一管理,社会力量和私人部门既无内在冲动,又无外在的竞争压力,这种计划体制压制了私人部门的投资,致使水利事业变成了国家和农民的事业,而非全民的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打破了计划体制下水利投资的“二元结构”格局,我国水利投资体制开始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靠近。1997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水利产业政策>,1999年6月水利部又制定颁布了<水利产业政策实施细则>,同时还采取对水管单位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并推向市场,调整水价政策,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对水利投资体制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水利投资格局,投资来源由过去主要靠财政性资金转变为财政性资金、贷款、社会筹资等多种渠道;投资方式由过去政府独资转变为国家、地方政府、私人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水利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对水利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仍然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田水利投资供给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在国家大力提倡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总量呈阶段性增长的前提下,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实践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需要认真总结。因此,深入系统地对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方面进行研究势在必行。本文拟通过对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变迁研究来找出发展的规律,并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服务。

1、1、2选题意义

本文研究的意义,概括地讲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通过对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变迁研究,在理论上探讨农田水利建设方式的变迁对中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作用。

对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下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系统地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的生产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借鉴作用。

1、3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研究的方法

(1)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农田水利建设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变迁方式的研究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体制的变化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

(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对某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又要对某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进行分析。

(3)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把握属于宏观分析方面的研究,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分析研究属于微观分析方面的研究。

(4)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不仅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还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状况做出了实证性的分析。

1、3、2技术路线

(1)广泛阅读当代中国的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资料,确定农田水利建设变迁情况为研究载体,对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和当代中国农业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

(2)参照当前经济史学界、农业经济学界的研究理论成果,以历史发展的阶段为红线,确定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的基本框架。

(3)整理资料,分析与农田水利建设相关的历史资料,对当代中农田水利建设变迁进行研究分析,初步完成论文写作。

(4)借鉴经济学、经济史理论、经济思想史理论的发展规律,重点分析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方式及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影响,并对历史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基本完成论文写作。

(5)进一步核实史料,去伪存真,凝练语言,理顺逻辑关系,完成本研究。

1、4研究的思路

本文主要是从纵向来重点理清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演变过程,横向上则论述分析了三个历史阶段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现实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

纵横兼顾,采用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丰富农业经济史、基本建设投资研究的研究内容。

1、5研究创新点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的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的各个阶段,清晰地勾勒了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变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实现了将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篇五: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选题名称

学科专业

导师

职称

学号

姓名

年月日

一、选题名称:…………………………

(选题依据、选题研究价值等)

二、论文结构

(至少应列到二级标题,不包括详细论述,框架结构一目了然)

三、文献综述

(不少于三万字)

四、论文的预期创新、难点与研究方法

………………………………………

五、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

…………………………

(二)论文类

…………………………

…………………………

[篇六: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院(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阅表

学生姓名

李娜

学号

071651006

题目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选题类型

理论型

选题来源

自选项目

一、选题意义和背景

计算机的普及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简单的会计电算化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显得有点逊色了,所以正确运用erp全方位的控制企业,使得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合理高效的运用起来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对erp并不陌生,并且有很多企业在运用它,然而效果却有些不尽人意。其中有些问题是可以避免和解决的,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并去解决它,才会收到实施erp真正的效果。由于去年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冲击很大,由此我想到我国中小企业必须要改变思路,摒弃旧的思想,大胆的改革创新,正确合理的运用erp,找到自己企业适合的erp。

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提高管理信息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虽然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但是企业人员共同的努力,肯定会开创出适合我们自己的erp。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的成功率会越来越高,必将带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通过写这篇文章,让我自己对erp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帮助,同时我相信我国的中小企业能够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更好的把握和运用erp,让我国的企业在浴火中重生,在未来能更好的发展。

二、参考文献资料

1、郭海佳。erp在中小企业应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非公经济,2007年第9期

2、周玉请。erp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准备从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必要性入手分析我国企业与erp的关系,从而引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实施erp存在的一些大众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建议如何正确实施erp。

希望能通过写这篇文章能够让自己对erp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希望能给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方面带来一些帮助。

四、论文大纲

1、erp的概述

(1)erp的概念

(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的必要性

2、我国中小企业实施erp存在的问题

3、解决思路

(1)总体思路

(2)如何正确实施erp

五、研究方法

初步打算采用因果论证和理论论证,并采用实证和规范分析对文章进行构思,在资源和效益追求最优化的理论基础上展开论述。

六、总体安排与进度

本论文将利用14周的时间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周、第二周确定论文题目,并完成开题报告,与老师进行交流。

2、第三周—第七周根据题目和开题报告搜集相关资料。

3、第八周完成初稿,并交于老师批阅,听取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4、第九周二稿完成,并交于老师批阅,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完善。

5、第十周三稿完成,交于老师批阅并定稿。

6、第十一、十二周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模拟答辩,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7、第十三、十四周准备并完成正式答辩。

学生签名: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指导教师意见:

教师签名: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324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