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逝者的祝福的话语缅怀

| 规划师考试 |

【www.guakaob.com--规划师考试】

篇一:《缅怀逝者,竟然有这么多触动人心的方式》

缅怀逝者,竟然有这么多触动人心的方式 作者:启明

来源:《金色年代》2013年第04期

人活着要受到软硬两个规矩的约束

又到了清明。

又到了如何规划着何时带着小辈们去已故亲人的墓地扫墓,以示怀念的时候。

按照习俗理念,以及对亲人的情感,不去显然是不行的。但说实在的,我又有点怕去,一则,路上太堵,扫墓大军浩浩荡荡,原本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清明那天,三四个小时还不够,满腔的思念之情,被堵成了满腔的愤怨之气;二则,好不容易挤进墓区,只听得周围汽车喇叭声、哭声、嬉笑声以及小商贩叫卖香烛、纸钱、食品的吆喝声混杂成一片。面对着眼前一个接一个、一层接一层的墓碑,真不知道,我叩个头,究竟是对着谁的。

依我的心情,扫墓,应该是清静的,不受干扰的,让扫墓的人,安下心来,追思着已故亲人的音容笑貌,诉说着自己内心的声声话语。所以,今年我对妻子说,我们不要安排在清明那天去好吗?我妻子没有明确反对,但对我说:人家说的,亲人去世后的三年内,必须正清明那天去。

我不知道,这“人家”是谁?但我知道,这人家是不太好得罪的;我也不知道,这“必须”两个字是谁规定的,但从这两个字的分量来看,你是别无选择地要尊重。我说服着自己:在这件事上,别争了,还是清明去吧,也许越是拥挤,越是劳累,就越是能显示我们对已故亲人怀念的情感之深。

写到这里,我似乎感悟到,人活着要受到软硬两个规矩的约束,硬的是法律的约束,软的就是习俗的约束。法律的约束,只会强化,不会虚化,那是高压线,碰不得;习俗的约束,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套住你,不让你随心所欲。

缅怀已故的亲人,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对已故亲人的尊重

当然有些习俗,经世世代代累积而成,被认可,获尊重,成为一种生活中的规矩和礼仪,甚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禁忌:比如,大到春节看望老人,清明缅怀亲人,中秋赏月团聚等;小到凡与人谈话,坐姿须端正,忌姿势歪斜、手舞足蹈、左顾右盼、频频看表、舒伸懒腰、玩弄东西、抓耳挠腮等。

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习俗是在变化的,是随着人类的进步淘汰落后的,坚持正确的,甚至还会发展科学的。“文革”时搞极左,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来个“移风易俗”,显然过了头。但今天不分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来个全盘接受,并任其随意发展也不是个办法。

我曾听民俗学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乌丙安教授说起过一件事:

在湖北土家族山寨,无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会不顾劳累从各处赶来,为老人跳一种名叫“撒尔活”的舞蹈。给逝者的祝福的话语缅怀

所以,当地还有这样一首歌谣:“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

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好烟酒,腾出跳舞的场子,赶来的男女老少会互相邀约,踩着鼓点边歌边舞。他们变换着多姿的舞步,时而相互击掌,时而绕背穿肘,时而扭肩擦背,时而相互嬉戏,时而沉默无声,时而呼啸唱和。那情景,是欢乐还是悲哀,在旁人眼里,真是难以说清。不过土家人就有这样一个习俗: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这些年,当地为了配合旅游,把这舞蹈改了一个名字,叫做“摆手舞”,还把这个项目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到文化部。专家一看就知道,这个所谓的“摆手舞”,来源于为亡人跳的“撒尔活”舞。专家们说这舞蹈有特点,可不了解土家族习俗的官员们则坚决不同意,原因很简单:死人是悲痛的,怎么能这么高兴地唱歌跳舞?所以第一次申遗没有批。

我问乌丙安教授,你的意见呢?他说:依我看来,这个舞蹈真正的涵义,是活着的人,陪伴着死去的亲人一起度过最后一个晚上,我认为这很符合人类的情感,这是人类生死轮回里面最健康的一种娱乐。

看来,缅怀已故的亲人,不在于形式,更在于内容,在于对已故亲人的尊重。这一点,连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都知道,而我们这些所谓发达地区的人却连想都不敢想,究竟是谁科学?谁愚昧?谁先进?谁落后呢?

我倒不是提倡像土家族一样去跳舞,但我总觉得面对亲人的离去,只要能寄托我们对已故亲人的情感,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提倡。给逝者的祝福的话语缅怀

缅怀逝者,竟然有这么多触动人心的方式

此时,我想起去年夏天去俄罗斯参加国际书展结束后,顺便去参观新圣女公墓的事。这里有许多名人的墓地,现在,未经政府批准,是不能随意在这里落葬的。给逝者的祝福的话语缅怀

那天,走进墓区,你感觉不到这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像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教堂,它给予参观者灿烂的阳光、鲜活的生命、历史的洗礼、文化的熏陶。尤其是每个墓碑上极具匠心的雕塑,以各自独有的造型,不仅向你倾诉着一段历史,还延续着逝者今天的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墓碑雕像,是他的半身浮雕。由于作家后来因健康原因双目失明,所以雕塑家特意没有雕刻眼球……

篇二:《最空洞文章举例:悼念逝者,请用朴实的话语》

关于在全*开展向***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同志参加工作以来,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事业第一,工作至上,爱岗敬业,不畏困难,以身作则。在担任***期间,他勤奋工作,踏实肯干,勇于担当,敢于碰硬,带领队员克难攻坚,勇于创新,竭尽全力破解工作中的难题,为改善城区市容市貌殚精竭力。他工作负责,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履职出力。他坚持原则,一身正气,敢于在急难险重面前挺身而出。

***同志用短暂的一生展现了“爱岗敬业、一心为公、舍身忘我、任劳任怨”的精神风貌。他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纯洁性、先进性的深刻内涵,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他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委决定,在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向***同志学习活动。

向***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坚定信念的优秀品质。***同志始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党忠诚,立场坚定,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忠实地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向***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兢兢业业业、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对工作始终充满激情,以职责为使命,刻苦钻研业务,全心全意干事业。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本职工作岗位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参加工作后,他舍小家顾大家,克服家庭困难,呕心沥血,放弃节假日休息,忠实履行职责,脚踏实地,努力在自身工作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

向***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他冲锋在前,敢于担当责任,面对挑战不畏惧,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责任不推脱。在他身上,始终保留着一股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和敢破坚冰、敢于牺牲的勇气。

*委号召,全*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向***同志学习活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全*迅速掀起向***同志学习的热潮。要把***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教材,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要把开展向***同志学习活动与贯彻落实县三级干部大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推进“****”战略、开展“****”活动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十八大,争创发展新业绩”工作结合起来,自觉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工作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引导干部群众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振奋精神,立足本职,满怀激情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推进我*加快**建设,建设****创业创新先锋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三:《【清明节感怀】缅怀先人,心悟清明!》

【清明节感怀】

缅怀先人,心悟清明

清明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与祭祀有关的节日,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人们缅怀先人的节日,叶落归根、认祖归宗的家国情结也在清明里得到了登峰造极的表达。无论你人在何乡,身处何位,只要你的心中还有“家”,清明就会在你心中。

“家”跟“冢”两个汉字形态相近,也许古人造字的时候,就有关于生死的智慧在其中了。人既是自然的造物,又具有创造的能力,但人无论有多大的创造力都无法逃避死亡这一自然归宿。清明祭扫,历来为国人所看重。“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一个特定的日子来到墓园,面对那些已经入土为安的亲人们,你不仅能听见生者对逝者那如泣如诉的话语,更会默默祝愿他们在天国里安身立命,保佑晚辈,而自己也会在现实生活里更加善待活着的长辈们。这是中国孝道借助祭扫实现的一种延伸。给逝者的祝福的话语缅怀

清明节是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多重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时刻,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是在精神上沟通生与死,阳与阴的一个虚拟文化平台。逝者已去,生者还要行走在人生的路上,因此,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另一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选择这样一个气清

景明、万物皆显的季节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

我们的祖先可谓用心良苦。

人是有丰富情感的生灵,人在感怀中,方知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交流沟通,历史便有了人性的温度。庄子认为,人不必执著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潜藏心底的本能的叩问。如今,面对红尘滚滚、物欲横流,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心灵的“清明”?珍惜得到的一切和拥有的一切,明白有情相守才是家,从此行为坦荡、心灵“清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35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