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肉桂

| 资料员 |

【www.guakaob.com--资料员】

《肉桂》
安南肉桂 第一篇

【药用】本品为樟科植物箘桂树的树皮。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热。入肝、肾、脾经。

【功效】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1. 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泄等症。

肉桂,为大热之品,有益火消阴、温补肾阳的作用,故适用于命门火衰、畏寒肢冷、阳萎、尿频等症,常与温补肝肾药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对脾肾阳虚所致的腹泻,可与山药、白朮、补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 用于久病体弱、气哀血少,阴疽色白、漫肿不溃或久溃不敛之症。

本品能振奋脾阳,又能通利血脉,故常用于久病体弱、气衰血少之症,用少量肉桂配入补气、补血药如党参、白朮、当归、熟地等品 之中,有鼓舞气血生长之功。治阴疽自陷,可与炮姜、熟地、鹿角 胶、麻黄、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 用于脘腹冷痛,寒痹腰痛,经行腹痛等症。

肉桂能温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虚寒性的脘腹疼痛,单用一味,亦有相当功效;如虚寒甚者,尚可与其它温中散寒药如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续断 、狗脊等同用。治妇人冲任虚寒、经行腹痛,可与当归、川芎、白芍、艾叶等配伍。

【处方用名】上肉桂、肉桂心、桂心(阴干,切片或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煎服五分至一钱,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本品含有 挥发油,不宜久煎,须后下,或另泡汁服。

【按语】1. 肉桂为树皮,桂枝为嫩枝,两者同出一本,都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桂枝气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温通经脉。肉桂气 厚,主温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补肾阳,又可引火归源,常与附子同用 ,以治阴寒里盛、肾阳不足而出现的呼吸短促、面色浮红、溲清便溏、 脉浮大无力等“戴阳”的症候。

2. 肉桂与附子都能温补命火,以疗下焦虚寒、阳气不足之症。但两药各有 特点,肉桂能温营血、助气化,凡属气血寒滞之症,多于调气理血之中 酌加肉桂,如妇科寒郁经闭腹痛等症,每多选用;又在峻补气血之中, 用肉桂为辅助药,可以鼓舞气血,促使阳生阴长,如十全大补汤。附子则以回阳救逆之功见长,如四逆汤、参附汤中都用附子。

3. 肉桂不仅与附、姜等祛寒等药同用能益火消阴,与参、地等补虚药同用 能助阳益阴,而且可与寒凉药同用,如滋肾丸用少量肉桂以助气化,热病伤津及假寒真热等症,不宜应用。

肉桂

筒狀塊片,質硬,呈棕色,以香氣濃厚,身乾精油含量高,黏性少為佳。 質量好藥力足的肉桂稱“紫油桂”;

刮去外面粗皮及裏面薄皮的稱“桂心”,性不太燥,適用於助心陽、交心腎: 幼桂樹皮,稱“官桂”,力弱性燥,適用於溫中燥濕。一般通稱肉桂。

【性味功用】

肉桂味辛、甘,性熱。有溫補腎陽、溫中逐寒、宣導血脈的作用。其性渾厚凝降,守而不走,偏暖下焦,能助腎中陽氣(舊稱“命門之火”),並能納氣歸腎、引火歸元。

【禁忌】

陰虛火旺、熱病傷津及假寒真熱者及孕婦禁用。

【臨床應用】

{安南肉桂}

1. 溫補腎陽:腎陽不足則可發生男子陽萎、精冷,婦女久不生育等症。男子常配鹿茸、熟地、菟絲子、枸杞子、潼蒺藜、山萸、附子、肉蓯蓉、巴戟天、山藥、茯苓、澤瀉等同用。女子常配合當歸、熟地、白芍、川芎、香附、生艾葉、附子、紫石英、吳萸、烏藥等同用。腎陽虛也可導致小便不利,甚至發生水腫等,可用本品配合濟生腎氣丸等同用。

2. 溫中逐寒: 因受寒冷之氣而導致的心腹疼痛、腹脹、少腹冷痛、寒疝、痛經等,可用本品配合高良薑、香附、吳萸、小茴香、烏藥、丁香、沉香等同用。脾腎陽虛影響到中焦運化失調而產生虛寒性瀉泄,大便清稀,甚至完穀不化等症。可以本品配合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乾薑、附子、補骨脂、肉豆蔻、訶子、五味子等同用。

3. 宣導血脈:血在脈中流行,寒則凝澀,溫則流通。 如氣血虛弱,寒邪阻滯,氣血流行不暢而生陰疽,或手指、足趾發涼疼病,或指節黑爛,甚則趾(指)節腐爛脫落(脫骨疽,近代稱閉塞性脈管炎)。可用肉桂溫通血脈,常配熟地、麻黃(同搗)、白芥子、鹿角膠、附片、紅花、乾薑、細辛、桂枝尖等同用。如氣血虛弱的人,癰疽潰爛後久不收口,也可以本品配合十全大補湯等同用。

4. 引火歸元:腎陽虛衰而致虛陽上越, 出現面赤、虛喘、汗出如油、足膝寒冷、脈虛無根、尺脈微弱等症,此為真寒假熱的戴陽證,須速用好肉桂引火歸元,納氣歸腎,常配合熟地、山萸、五味子、人參、附子、煅龍骨、煅牡蠣等同用。如胃火上浮而出現上熱(口乾、喉痛、牙痛,不紅不腫,夜間加重,痛連齒頰)、下寒(腰痛,腿足發涼,便溏,尺脈弱)之證,也可用本品引火歸元,常配合元參、川斷、牛膝、熟地、知母、細辛、桑寄生等同用(這時肉桂用三至八分即可)。

【藥理】

(1)近代研究,本品有中樞性和末梢性擴張血管作用,能增強血液循環。

(2)有抗凝作用

(3)據近代研究,本品所含之揮發油,有緩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強消化機能, 排除消化道積氣,緩和胃腸痙攣性疼痛。

(4)鎮靜、鎮痛、解熱

(5)抗菌。

【用量比較】

附子的作用迅速急烈,能回陰寒證中幾欲散失的陽氣(回陽救逆),故前人稱它能“救陰中之陽”。

肉桂的作用和緩渾厚,能補下焦腎中不足的真火(溫補腎陽),更能引火歸元,以息無根之火,故前人稱它能“救陽中之陽”。

救急藥中多用附子,補益藥中多用肉桂。

乾薑溫中逐寒,偏入脾經氣分,回陽通脈,兼通心陽。肉桂溫中逐寒,偏入腎經血分,抑肝扶脾,兼交心腎。

用量一般二分至一錢半;特殊重症可用三至五錢。不宜久煎,後下。 外用:研末調敷或浸酒塗擦。{安南肉桂}

肉桂(散寒止痛,补火助阳)

时间:2005年10月24日

【药 名】:肉桂

【拼 音】:ROUGUI

【英文名】:Cassia Bark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

【功 效】:散寒止痛,补火助阳,暖脾胃,通血脉,杀虫止痢。

【主 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安南肉桂}

【性味归经】:辛、甘,热。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味甘辛,大热,有小毒。”③《药性论》:“味苦辛,无毒。”④《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入肾、脾、膀胱、心、肝经。①《珍珠囊》:“太阳经。”“足少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肺、肾四经。”③《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厥阴血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①《别录》:“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②《药对》:“忌石脂。” ③《本草经疏》:“血崩血淋尿血,阴虚吐血咯血,鼻衄齿衄,汗血,小便因热不利,大便因热燥结,肺热咳嗽,产后去血过多,及产后血虚发热,小产后血虚寒热,阴虚五心烦热,似中风口眼歪斜,失音不语,语言蹇涩,手足偏枯,中暑昏晕,中热腹痛,妇人阴虚少腹痛,一切温病热病头痛口渴,阳症发斑发狂,小儿痧症腹痛作泻,痘疮血热干枯黑陷,妇人血热经行先期,妇人阴虚内热经闭,妇人阴虚寒热往来,口若舌干,妇人血热经行作痛,男妇阴虚,内热外寒,中暑泻利暴注如火热,一切滞下纯血,由于心经伏热,肠风下

血,脏毒便血,阳厥似阴,梦遗精滑,虚阳数举,脱阴目盲等三十余证,法并忌之。”④《本草通玄》:“忌见火。”⑤《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虚内燥、孕妇、产后血热,四者禁用。”⑥《本草求真》:“精亏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药物配伍】:1、忌生葱、石脂,恶菊花、畏羊蹄草。2、配附子,动静结合,具有温肾助阳的强大作用。主治腰髀痛楚,足痿软,形寒无力,阳萎早泄,宫寒不孕。2、配大黄,一寒一热,即所谓寒热相济,阴阳调和,共收振脾阳通大便之功矣。4、配黄连,一寒一热,一阴一阳,相反相成,有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之妙用,主治心肾不交,症见心悸怔忡,入夜尤甚,多梦失眠,心烦不安,难以入寐等症。5、配麝香,主治胞宫瘀血阻滞,临产胎死腹中,胞衣滞留难下,或寒凝血滞难产诸证。6、配丁香,用治阴寒内盛,寒凝气滞之腹痛。

【别 名】:牡桂(《本经》)、紫桂(《药性论》)、大桂(《唐本草》)、辣桂(《仁斋直指方》)、桂皮(《本草述》)、玉桂(《本草求原》)。原植物肉桂又名:桂木(《山海经》)、梫、木桂(《尔雅》)、桂树(《尔雅》郭璞注)、糠桂。药材①官桂(《本草图经》)又名:菌桂(《本经》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尔通、桂通、条桂。②企边桂又名:清化桂。③板桂(《本草图经》)又名:桂楠

【处方名】:肉桂、桂心、桂皮、紫油桂、肉桂末、肉桂粉、板桂、官桂、上肉桂、上官桂、炒官桂、牡桂、肉桂心 、安桂、大安桂

【商品名】:官桂:又名上官桂、菌桂、 箘桂、筒桂、桂尔通、桂通、油桂通、条桂、广条桂,指肉桂中品质优良者。按李时珍的解释,官桂“乃上等供官之桂”。{安南肉桂}

高山肉桂:进口肉桂中的野生品。

低山肉桂:进口肉桂中的栽培品。

企边桂:又名清化桂、清化玉桂、清化肉桂。是越南北圻清化所产的野生桂。又分为高山企边桂、低山企边桂等规格。

板桂:又名桂楠、平板桂。为15年以上老肉桂树的外皮。多压成板状,故名板桂。 广肉桂:产于广西、广东的肉桂。

安南肉桂:又名安肉桂、安桂。产于越南(旧称安南)的肉桂。

黄瑶肉桂:又名黄瑶桂。产于大瑶山区的肉桂。

蒙自肉桂:又名蒙自桂。产于北圻与滇边接近的孟山,因在蒙自出售,故名蒙自肉桂。 桂心:刮去栓皮,表面较平滑,红棕色者,通称桂心。

以上商品均以皮薄、含油多、香气浓、味甜微辛、肉细、嚼之无渣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药材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 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拉丁名】:药材Cortex Cinnamomi原植物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炮制方法】:1、拣净杂质,刮去粗皮,用时打碎;2、或刮去粗皮,用温开水浸润片刻,切片,晾干。3、捣碎,磨粉,成品称“肉桂粉”。

【考 证】:出自《唐本草》,(《中药大辞典》)、《神农本草经》(《中华药海》)①陶弘景:“按《本经》惟有箘、牡二桂,而桂(一作„而无此桂‟)用体大同小异。今俗用便有三种,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经》云:桂叶如柏叶、泽黑、皮黄、心赤。”

②《唐本草》:“箘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叶中三道文,肌理紧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箘桂,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极淡薄,不入药用。今惟出韶州。” “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单名桂者也。此桂花、子与箘桂同,惟叶倍长,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兰,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皱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箘桂叶似柿叶,中有纵文三道,表里无毛而光泽。牡桂叶长尺许。陶云小桂,或言其叶小者。陶引《经》云,叶似柏叶,殊不相类,不知此言从何所出。今按桂有二种,惟皮稍不同,若箘桂老皮坚板无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卷及二、三重者,或名箘桂,或名筒桂,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木桂,亦名大桂,得人参等良。本是箘桂,剩出单桂条,陶为深误也。”③《本草拾遗》:“箘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并同是一物。按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以南际海,尽有桂树,惟柳、象州最多。味即辛烈,皮又厚坚,厚者必嫩,薄者必老。以老薄者为一色,以厚嫩者为一色,嫩即辛香,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板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筒卷者,即箘桂也,以嫩而易卷。古方有筒桂,字似箘字,后人误而书之,习而成俗,至于书传,亦复因循。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错,取其近里,辛而有味。”④《本草图经》:“今岭南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者。旧说箘桂正圆如竹,有二、三重者,则今所谓筒桂也。筒、箘字近,或传写之误耳。或云即肉桂也。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气如木兰,味亦相类,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谓官桂,疑是此也。桂是半卷多脂者,今所谓板桂,疑是此也。今观宾、宜、韶、钦诸州所图上者,种类亦各不同,然皆题曰桂,无复别名。”⑤《纲目》:“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别录》不当重出,今并为一。”“桂有数种,以今参访:牡桂叶长如枇杷叶,坚硬有毛及锯齿,其花白色,其皮多脂。箘桂叶如柿叶而尖狭光净,有三纵文而无锯齿,其花有黄有白,其皮薄而卷。今商人所货,皆此二桂。但以卷者为箘桂,半卷及板者为牡桂,即自明白。苏恭所说,正合医家见今用者,陈藏器、陈承断菌。牡为一物者,非矣。陶弘景复似单字桂为叶似柏者,亦非也。柏叶之桂,乃服食家所云,非此治病之桂也。苏恭所说稍明。亦不当以钦州者为单字之桂也。”“桂,即肉桂也。厚而辛烈,去粗皮用。其去内外皮者,即为桂心。”“牡桂,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为桂枝。枝之嫩小者为柳桂。”⑥《本经》有牡桂、箘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箘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筒,亦名筒桂”。据此,箘桂当即今之官桂。

【生药材鉴定】:①官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石细胞群,断续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②企边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③板桂,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显微鉴定:树皮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壁稍厚,最内1列木栓细胞的外壁特厚,木化。皮层较宽厚,散有石细胞、油细胞及粘液细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排列成近于连续的环层,石细胞外壁较薄,石细胞层外侧时有纤维束伴着。韧皮部约占皮厚的1/2,射线宽1-2列细胞;韧皮纤维常单个稀疏散在;油细胞随处可见,较韧皮薄壁细胞稍大;有粘液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有的含细小草酸钙针晶,尤以射线细胞中较多。粉末:红棕色。①纤维多单个散在,长梭形,平直或波状弯曲,长195-920μm,直径24- 50μm,壁极厚,木

《肉桂》
安南肉桂 第二篇
{安南肉桂}

肉桂(散寒止痛,补火助阳)

[药 名]:肉桂

[英文名]:Cassia Bark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

[功 效]:散寒止痛,补火助阳,暖脾胃,通血脉,杀虫止痢。{安南肉桂}

[主 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性味归经]:辛、甘,热。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味甘辛,大热,有小毒。”③《药性论》:“味苦辛,无毒。”④《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入肾、脾、膀胱、心、肝经。①《珍珠囊》:“太阳经。”“足少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肺、肾四经。”③《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厥阴血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服。①《别录》:“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②《药对》:“忌石脂。” ③《本草经疏》:“血崩血淋尿血,阴虚吐血咯血,鼻衄齿衄,汗血,小便因热不利,大便因热燥结,肺热咳嗽,产后去血过多,及产后血虚发热,小产后血虚寒热,阴虚五心烦热,似中风口眼歪斜,失音不语,语言蹇涩,手足偏枯,中暑昏晕,中热腹痛,妇人阴虚少腹痛,一切温病热病头痛口渴,阳症发斑发狂,小儿痧症腹痛作泻,痘疮血热干枯黑陷,妇人血热经行先期,妇人阴虚内热经闭,妇人阴虚寒热往来,口若舌干,妇人血热经行作痛,男妇阴虚,内热外寒,中暑泻利暴注如火热,一切滞下纯血,由于心经伏热,肠风下血,脏毒便血,阳厥似阴,梦遗精滑,虚阳数举,脱阴目盲等三十余证,法并忌之。”④《本草通玄》:“忌见火。” ⑤《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虚内燥、孕妇、产后血热,四者禁用。”⑥《本草求真》:“精亏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药物配伍]:1、忌生葱、石脂,恶菊花、畏羊蹄草。2、配附子,动静结合,具有温肾助阳的强大作用。主治腰髀痛楚,足痿软,形寒无力,阳萎早泄,宫寒不孕。2、配大黄,一寒一热,即所谓寒热相济,阴阳调和,共收振脾阳通大便之功矣。4、配黄连,一寒一热,一阴一阳,相反相成,有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之妙用,主治心肾不交,症见心悸怔忡,入夜尤甚,多梦失眠,心烦不安,难以入寐等症。5、配麝香,主治胞宫瘀血阻滞,临产胎死腹中,胞衣滞留难下,或寒凝血滞难产诸证。6、配丁香,用治阴寒内盛,寒凝气滞之腹痛。

[别 名]:牡桂(《本经》)、紫桂(《药性论》)、大桂(《唐本草》)、辣桂(《仁斋直指方》)、桂皮(《本草述》)、玉桂(《本草求原》)。原植物肉桂又名:桂木(《山海经》)、梫、木桂(《尔

雅》)、桂树(《尔雅》郭璞注)、糠桂。药材①官桂(《本草图经》)又名:菌桂(《本经》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尔通、桂通、条桂。②企边桂又名:清化桂。③板桂(《本草图经》)又名:桂楠

[处方名]:肉桂、桂心、桂皮、紫油桂、肉桂末、肉桂粉、板桂、官桂、上肉桂、上官桂、炒官桂、牡桂、肉桂心 、安桂、大安桂{安南肉桂}

[商品名]:官桂:又名上官桂、菌桂、 箘桂、筒桂、桂尔通、桂通、油桂通、条桂、广条桂,指肉桂中品质优良者。按李时珍的解释,官桂“乃上等供官之桂”。

高山肉桂:进口肉桂中的野生品。

低山肉桂:进口肉桂中的栽培品。

企边桂:又名清化桂、清化玉桂、清化肉桂。是越南北圻清化所产的野生桂。又分为高山企边桂、低山企边桂等规格。

板桂:又名桂楠、平板桂。为15年以上老肉桂树的外皮。多压成板状,故名板桂。 广肉桂:产于广西、广东的肉桂。

安南肉桂:又名安肉桂、安桂。产于越南(旧称安南)的肉桂。

黄瑶肉桂:又名黄瑶桂。产于大瑶山区的肉桂。

蒙自肉桂:又名蒙自桂。产于北圻与滇边接近的孟山,因在蒙自出售,故名蒙自肉桂。 桂心:刮去栓皮,表面较平滑,红棕色者,通称桂心。

以上商品均以皮薄、含油多、香气浓、味甜微辛、肉细、嚼之无渣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药材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 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拉丁名]:药材Cortex Cinnamomi原植物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炮制方法]:1、拣净杂质,刮去粗皮,用时打碎;2、或刮去粗皮,用温开水浸润片刻,切片,晾干。3、捣碎,磨粉,成品称“肉桂粉”。

[考 证]:出自《唐本草》,(《中药大辞典》)、《神农本草经》(《中华药海》)①陶弘景:“按《本经》惟有箘、牡二桂,而桂(一作„而无此桂‟)用体大同小异。今俗用便有三种,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经》云:桂叶如柏叶、泽黑、皮黄、心赤。”②《唐本草》:“箘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叶中三道文,肌理紧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箘桂,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极淡薄,不入药用。今惟出韶州。”“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单名桂者也。此桂花、子与箘桂同,惟叶倍长,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肉理粗虚如木兰,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皱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箘桂叶似柿叶,中有纵文三道,表里无毛而光泽。牡桂叶长尺许。陶云小桂,或言其叶小者。陶引《经》云,叶似柏叶,殊不相类,不知此言从何所出。今按桂有二种,惟皮稍不同,若箘桂老皮坚板无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卷及二、三重者,或名箘桂,或名筒桂,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木桂,亦名大桂,得人参等良。本是箘桂,剩出单桂条,陶为深误也。”③《本草拾遗》:“箘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并同是一物。按桂林、桂岭,因桂为名,今之所生,不离此郡。从岭以南际海,尽有桂树,惟柳、象州最多。味即辛烈,皮又厚坚,厚

者必嫩,薄者必老。以老薄者为一色,以厚嫩者为一色,嫩即辛香,兼又筒卷;老必味淡,自然板薄。板薄者,即牡桂也,以老大而名焉;筒卷者,即箘桂也,以嫩而易卷。古方有筒桂,字似箘字,后人误而书之,习而成俗,至于书传,亦复因循。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错,取其近里,辛而有味。”④《本草图经》:“今岭南所出,则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医家用之,罕有分别者。旧说箘桂正圆如竹,有二、三重者,则今所谓筒桂也。筒、箘字近,或传写之误耳。或云即肉桂也。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气如木兰,味亦相类,削去皮名桂心,今所谓官桂,疑是此也。桂是半卷多脂者,今所谓板桂,疑是此也。今观宾、宜、韶、钦诸州所图上者,种类亦各不同,然皆题曰桂,无复别名。”⑤《纲目》:“桂即牡桂之厚而辛烈者,牡桂即桂之薄而味淡者,《别录》不当重出,今并为一。”“桂有数种,以今参访:牡桂叶长如枇杷叶,坚硬有毛及锯齿,其花白色,其皮多脂。箘桂叶如柿叶而尖狭光净,有三纵文而无锯齿,其花有黄有白,其皮薄而卷。今商人所货,皆此二桂。但以卷者为箘桂,半卷及板者为牡桂,即自明白。苏恭所说,正合医家见今用者,陈藏器、陈承断菌。牡为一物者,非矣。陶弘景复似单字桂为叶似柏者,亦非也。柏叶之桂,乃服食家所云,非此治病之桂也。苏恭所说稍明。亦不当以钦州者为单字之桂也。”“桂,即肉桂也。厚而辛烈,去粗皮用。其去内外皮者,即为桂心。”“牡桂,即木桂也,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为桂枝。枝之嫩小者为柳桂。”⑥《本经》有牡桂、箘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箘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筒,亦名筒桂”。据此,箘桂当即今之官桂。

[生药材鉴定]:①官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石细胞群,断续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②企边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 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③板桂,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显微鉴定:树皮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壁稍厚,最内1列木栓细胞的外壁特厚,木化。皮层较宽厚,散有石细胞、油细胞及粘液细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排列成近于连续的环层,石细胞外壁较薄,石细胞层外侧时有纤维束伴着。韧皮部约占皮厚的1/2,射线宽1-2列细胞;韧皮纤维常单个稀疏散在;油细胞随处可见,较韧皮薄壁细胞稍大;有粘液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有的含细小草酸钙针晶,尤以射线细胞中较多。粉末:红棕色。①纤维多单个散在,长梭形,平直或波状弯曲,长195-920μm,直径24-50μm,壁极厚,木化,纹孔不明显。②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多角形,直径32-88μm,有的壁一边薄,少数胞腔内含草酸钙针晶。③油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45-108μm,含浅黄色油滴。④草酸钙针晶细小,长至43μm,成束或零星散在,于射线细胞中尤多,也有成细杆状,少数呈长方片状,宽至6μm.⑤木栓细胞壁木化,一边较薄,有纹孔。此外,有红棕色薄壁细胞、淀粉粒、片状草酸钙结晶等。

[中药化学成分]:皮含挥发油(称桂皮油)1~2%,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75~90%,并含少量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本品不含丁香油酚,尚含粘液、鞣质等。含挥发油 1%-2%,油中主成分桂皮醛(cinnamyl aldehyde)75%-95%,少量桂皮乙酸酯(cinnamyl 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苯丙酸乙酯;另含二萜类化合物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无水桂二萜醇(anhydrocinnzeylanol)、乙酰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肉桂萜醇(cinncassiol A,B,C1,C2,C3,D1,D2,D3,D4)及其葡萄糖甙。另有报道,广西玉林产桂皮,挥发油含量为5.86%,尚含香豆精、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β-

谷甾醇、胆碱、原儿茶酸、香草酸(vanillic acid)、微量丁香酸(syringic acid )和D-葡萄糖。并含钙、镁、铁、硅、钠、铝、钡、锰、钛、锌、锶、铬、镍、铜、锆、银等元素。

[中药化学鉴定]:(1)取本品粉末少许,加氯仿振摇后,吸取氯仿液2滴于载玻片,待干,再滴加10%的盐酸苯肼液1滴,加盖玻片镜检,可见桂皮醛苯腙杆状结晶。(2)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密塞,振摇,冷浸20min,滤过,滤液作供试液;另取桂皮醛乙醇溶液作对照。吸取供试液2-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展开后,喷0.1% 2,4-二硝基苯肼试液。桂皮醛显桔黄色。

《肉桂》
安南肉桂 第三篇
{安南肉桂}

肉桂

cassia{安南肉桂}

亦称中国肉桂(Chinese cinnamon)。

[编辑本段]

简介

{安南肉桂}

樟科(Lauraceae)植物,学名为Cinnamomum cassia。树皮芳香,亦称肉桂,可作香料,味与产自斯里兰卡肉桂的桂皮相似,但较辣,不及桂皮鲜美,且较桂皮厚。肉桂皮含有1~2%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肉桂醛(C9H8O)。肉桂皮用作菜肴的调味品,特别用于利口酒和巧克力。南欧人对肉桂的喜爱胜于桂皮,在北美则肉桂粉不问来自中国肉桂抑斯里兰卡肉桂,均不加区别地一起出售。

肉桂皮从茎和枝条剥取,搁置干燥后,卷曲成卷。有的品种则为刮取。刮取者薄而为亮红褐色,未刮过的树皮厚而为灰色。肉桂粉浅红褐色。中国产肉桂的香味稍逊于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产者,三者均具芳香,味甜而辣。越南肉桂(西贡肉桂)质地最佳。中国肉桂和牡桂(C. loureirii)的未成熟果实贴生于硬而具皱的灰褐色杯状花萼中,通常长11公釐(0.4吋,包括萼筒);上部径约6公釐(0.25吋),连萼筒摘下干燥即称肉桂芽。有似桂皮的芳香和肉桂皮的甜辣味,用于食品调味。

Cortex Cinnamomi Cassiae

(英)Chinese Cinnamcn, Cassia Bark

【别名】 玉桂、牡桂、菌桂、筒桂、大桂、辣桂、桂。

【来源】 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树皮。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芳香。树皮灰褐色,幼枝有四棱,被灰黄色茸毛。叶互生或近对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先端短尖,基产楔形,上面绿色,有光泽,离基三出脉;具叶柄。圆锥花序腋生;花被片6,白色;能育雄蕊9,3轮,内轮花丝基部有腺体2,子房卵形。浆果紫黑色,椭圆形,具浅杯状果托。花期6~8月,果期10月至次年2~3月。

多为栽培。产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

【采制】 多于秋季剥取栽培5~10年的树皮和枝皮,晒干或阴干。

【性状】 本品浅槽状或卷筒状,长30~50cm,宽或筒径3~10cm,厚2~8m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横向微突起的皮孔及细皱纹;内表面棕红色,平滑,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脆,断面颗粒性,外层棕色,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1末淡黄色线纹(石细胞带)。气香浓烈,味甜、辣。{安南肉桂}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醋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丁香酚、桂皮酸、笨丽酸乙酸、桂二萜醇(cinnzeylanol)、乙酰桂二萜醇(cinnzeylanine)。

【性味】 性大热,味辛、甘。

【功能主治】 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温经通脉。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含桂皮醛(cinnamaldehyde)、丁香酚(eugenol)等,并含鞣质及粘液质。

【附注】 主产于斯里兰卡的“锡兰桂皮”系锡兰肉桂的内皮,常10~40薄片重叠卷成细长筒状或双筒状,每片厚约0.5mm,外表面黄棕色,平滑,有波状纵线纹。

西班牙语中叫:canelo,la

[编辑本段]

品种种类

[1] 企边桂:呈长片状槽状形,左右两边向内卷曲,卷边呈半筒形,槽的中心略凸起,外皮下凹,长43cm左右,宽4~6cm,外皮棕灰白色或棕褐色,两端各有5mm削去栓皮的斜面呈棕色。全体有不规则的横生皮孔和多数微突起的小瘤点。偶有略突起的横纹及灰绿色花纹(苔藓类植物着生后留下的痕迹,俗称彩皮)。内表面暗红棕色或棕色,光洁,用指甲刮划时可见深棕色油纹。气芳香浓烈,味甜辣。

板桂:呈板片状,两边稍向内弯曲,长43cm,宽13~15cm,厚0.6cm,外皮粗糙,灰褐色;内皮暗紫色,断面油层棕褐色,外层棕红色,一般油少渣多,香气及甜辣味较淡。

油桂:呈半边竹筒状槽形,两端略呈斜面,长43cm,外表呈灰棕色或棕褐色,常有灰绿色花斑(彩皮),内表皮暗棕色,质硬而脆,断面内层油层集中分明,稍有光泽,黑色或棕褐色,外层紫红色,气味浓烈,味甜辛。

桂通:呈双圆筒形或圆筒形,长35cm,厚0.1~0.3cm,外表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纹。内表皮暗棕色。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气香,味甜辣。又名“桂皮”、“桂尔通”。

桂心:形态与桂通相同,只是外表的栓皮层已被刮除干净,内外皮均呈棕黄色。

桂碎:大小不规则片块状或短卷筒状,外皮灰棕色,断面和内皮呈棕色或棕褐色,气香,味甜辣。{安南肉桂}

肉桂商品中有将不能制成企边桂或板桂的老桂皮制成桂楠,多呈不规则块片状,大小不一,厚约0.4~0.8cm,皮较厚而粗糙,略扭曲,油少,嚼之渣多,味微辛辣。

进口肉桂常称为安南肉桂,国产肉桂常称为西玉桂,故分别有安企边桂、安板桂、安桂楠;西企边桂、西板桂、西桂楠之称。进口肉桂与国产肉桂性状主要区别为:进口肉桂通常较相应国产肉桂皮厚,香气浓;进口肉桂内表面颜色较深呈棕色至棕褐色(国产肉桂呈棕红或紫红色)且具细密纵纹,光滑(国产肉桂则不平坦);进口肉桂通常栓皮比相应国产肉桂薄,且“彩皮”明显;进口肉桂断面白细胞环带不及国产肉桂明显,且味甜明显。

进口肉桂中,又有高山肉桂、低山肉桂之分;据说高山肉桂系野生品,低山肉桂系栽培品,二者区别如下:

高山肉桂:外皮表面细皱,“彩皮”明显,皮厚,体重,断面白细胞环带不明显,内表面细致光润。含油量高,香气浓,辛味淡而甜味厚。最佳者习称“绿水清化肉桂”,用开水冲泡,其水清而带绿色(有人认为绿水系加工而成)。

低山肉桂:外表粗糙,皮薄,体较轻,断面石细胞环带较明显,内表面略粗糙。台挥发油量较少,香气差,甜味淡,辛味较浓。

进口肉桂中之上品其内表皮腻滑如玉。又以越南北圻清化所产最有名,故名为“清化玉桂”。

国产肉桂中自80年代起在广东信宜及广西部分地区有类似进口肉桂的移植产品出现,商品统称为“南肉桂”。质量接近于进口肉桂。

[编辑本段]

资源分布

1.分布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大多为人工纯林。

2.在广东、广西等地有大面积栽培。

选方

1.右归丸(《景岳全书》),温补肾阳,填精补血,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2.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主治劳积虚损,呼吸气少,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干唇燥。3.人参养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温补气血,主治气血不足,虚劳咳嗽,食少遗精,脚膝无力,疮疡不敛,妇女崩漏等。4.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顺气化痰,活血消积,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性者。5.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调和气血,清热解毒,主治湿热痢。6.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降气平喘,祛痰止咳,用治上实下虚,痰涎壅盛之喘咳证。7.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温补肾阳。8.女金丹(《韩氏医通》),调经养血,理血止痛。9.伤湿止痛膏(《经验方》),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治风湿引起的关节、肌肉疼痛。

[编辑本段]

药用植物栽培

1.气候土壤: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以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土、灰钙土或呈酸性反应(pH4.5-5.5)的红色砂壤土为宜。

2.整地:翻耕碎土后,作成1m宽,15-20cm高的畦。四周宜开排水沟。

3.种植:一般用种子育苗移植法,在种子成熟后随采随种,或用湿沙混藏,但不得超过20天,过期则丧失发芽力。用条播法,行距约15cm,沟深3-4cm,每隔3-4cm播种子1粒,播种后覆土、浇水,上盖干草。苗高10cm时间苗,每6cm留苗1株。3年后苗高约1m时,选2-3月中的阴雨天定植,行、株距2×3m左右。

4.田间管理:播种后20-40天即可发芽,此时应清除杂草,架搭荫棚,防止烈日曝晒,经常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干旱。苗高16-20cm时,拆除荫棚,注意灌溉及施肥。造林后,每年必须除草、松上、施肥3次。

5.病虫害防治:害虫有樟红天牛的幼虫,发现后可将受害部分砍去焚毁,并进行捕杀,或用硫黄蒸气熏杀。

炮制方法

1.拣净杂质,刮去粗皮,用时打碎;

2.或刮去粗皮,用温开水浸润片刻,切片,晾干。

3.捣碎,磨粉,成品称肉桂粉。

[编辑本段]

采收和储藏

当树龄10年以上,韧皮部已积成油层时可采剥,春秋季节均可剥皮,以秋季8-9月采剥的品质为优。环剥皮按商品规格的长度稍长(41cm),将桂皮剥下,再按规格宽度略宽(8-12cm)截成条状。条产太剥皮即在树上按商品规格的长宽稍大的尺寸划好线,逐条地从树上剥下来,用地坑焖油法或箩筐外罩薄焖制法进行加工。4-5月剥的称春桂,品质差,9月剥的称秋桂,品质佳。树皮晒干后称桂皮,加工产品有桂通、板桂、企边桂和油桂。

[编辑本段]

生药材鉴定

1.性状鉴别 (1)肉桂“企边桂”呈两侧略内郑的浅槽状,两端斜削;“油筒桂”多呈卷筒状,长30-50cm,宽或筒径3-10cm,厚2-8m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多数微突起的皮孔及少数横裂纹,并有灰色地衣斑块;内表面棕红色,平滑,有细纵纹,指甲刻划显油痕。质坚实而脆,折断面颗粒性,外层棕色,内层红棕色而油润,近外层有1条浅黄色切向线纹(石细胞环带)。香气浓烈特异,味甜、辣。

进口肉桂:呈两侧向内卷曲的筒状,中央略向下凹的槽形,两端皆斜向削去外皮,长40-50cm,宽6-8cm,厚6-7mm。外表面稍粗糙,具皱纹,有灰白色和黄棕色相间的斑块,圆形或半圆形皮孔多见;内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光滑有细纵纹,指甲刻划显油痕。有特殊芳香气,味甜,微辛。

进口低山肉桂:外表面粗糙,内表皮稍粗糙。皮薄体较轻,断面浅黄色线纹时显。含挥发油量较少,香气差,甜味淡,辛味较浓。

进口高山肉桂:外表面细致,内表面细致而润滑。皮厚体较重,断面浅黄色,线纹不明显。含挥发油量较高,香气浓,甜味浓,辛味淡。

以外表面细致,皮厚体重,不破碎,油性大、香气浓、甜味浓而微辛,嚼之渣少者为佳。

(2)南玉桂 药材性状与肉桂相似,嚼之特别清香,化渣。一般认为质量较好。

2.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1)肉桂 木全细胞数列,最内层细胞外壁增厚,木化。皮层较宽厚,散有石细胞、油细胞及粘液细胞。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排列成近于连续的环层,外侧伴有纤维束,石细胞外壁较薄。韧皮部约占树皮的1/2,射线宽1-2列细胞,含细小草酸钙针晶;纤维常单个衡疏散在或2-3个成束;油细胞随处可见,较韧皮薄壁细胞稍大;有粘液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南玉桂 组织上与肉桂的区别为:皮层石细胞稍少,中柱鞘部位石细胞带较窄,通常2-10列断续排列成环。韧皮束上端石细胞稀疏散在,韧皮纤维直径16-36μm。

3.粉末特征:红棕色。①纤维大多单个散在,长梭形,边绷微波状或有凹凸,长195-680μm,直径24-50μm,辟极厚,孔沟不明显。②石细胞类方形或类圆形,直径32-88μm,壁厚,有的一边菲薄,少数含针晶。③油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68-108μm,含淡黄色油滴。④草酸钙针晶较细小,长至43μm,成束或零星散在,于射线细胞中尤多;也有结晶呈长方片状,宽至6μm。⑤木全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稍厚,有纹孔,有的一边较薄,常含有红棕色物质。此外,有红棕色薄壁细胞及淀粉粒等。

[编辑本段]

中药化学成分

桂皮含挥发油1.98%-2.06%,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占52.92%-61.20%,还有乙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桂皮酸乙酯(ethylcinnamate),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苯甲醛(benzaldehyde),香豆精(coumarin),β-荜澄茄烯(β-cadinene),菖蒲烯(calamenene),β-榄香烯(β-elemane),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等。

桂皮还含3'-甲基-左旋-表儿茶精〔3'-○-methyl-(-)-epicatechin〕,5,3'-二甲基-左旋-表儿茶精,5,7,3'-三甲氧基-左旋-表儿茶精,4'-甲基-右旋-儿茶精〔4'-○-methyl-(+)-catechin〕,7,4'-二甲基-右旋-儿茶精,5,7,4'-三甲基-右旋-儿茶精,左旋-表儿茶精-3-○-β-葡萄糖甙,左旋-表儿茶精-8-β-葡萄糖甙,左旋-表儿茶精-6-β-葡萄糖甙,左旋-表儿茶精,桂皮鞣质(cinnamtannin)A2、A3、A4,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C1、B1、B2、B5、B7、A2,原矢车菊素B2-8-C-β-D-葡萄糖甙,原矢车菊素B2-6-C-β-D-葡萄糖甙,锡兰肉桂素(cinnzeylanine),锡兰肉桂醇(cinnzeylanol),脱水锡兰肉桂素,脱水锡兰肉桂醇及多种二萜类化合物-肉桂新醇(cinncassiols)A、B、C1、C2、C3、D1、D2、D3、D4、E,肉桂新醇A、B、C1、D2、的-19-○-β-D-葡萄糖甙,D4的-2-○-β-D-葡萄糖甙等,另外还含有南烛木树脂酚-3α-○-β-D-葡萄糖甙(lyoniresinol-3α-○-β-D-glucopyranoside),3,4,5-三甲氧基酚-β-D-洋芫荽糖(1→6)-β-D-葡萄糖甙〔3,4,5-trimethoxyphenol-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消旋-丁香树脂酚(syringaresinol),5,7-二甲基-3',4'-二氧亚甲基-消旋-表儿茶精〔5,7-dimethyl-3',4'-di-○-methylene-(±)-epicatechin〕,肉桂醛环甘油-1,3-缩醛(9,2'-反式)〔cinnamic aldehydecyclicglycerol-1,3-acetal(9,2'-trans)〕,肉桂醛环甘油-1,3-缩醛(9,2'-顺式),肉桂甙(cassioside),桂皮甙(cinnamoside)和桂皮多糖AX(cinnaman AX)等化合物。

功效

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编辑本段]{安南肉桂}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1g,加氯仿1ml浸渍,吸取氯仿液2滴于载玻片上,待挥干,滴加10%盐酸苯肼试液1滴,加盖玻片,镜下可见桂皮醛苯腙杆状结晶。(栓查桂皮醛)

(2)薄层色谱 取本品氯仿浸出液为供试液;另取桂皮醛溶液为对照液。吸取二溶点样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0:3)展开10cm,晾干,喷雾2%2,4-二硝基苯肼试液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编辑本段]

药物应用鉴别

1.官桂功效与肉桂相似,而力薄;桂心入心脾经,补阳活血善治心腹冷痛,又能引血化汗化脓,外科常用作内托痈疽痘疮之用。

2.肉桂、桂枝:肉桂与桂枝同生于桂树,肉桂为桂树皮,桂枝为桂树嫩枝。二者皆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归命火,桂枝长于发表散寒,振奋气血,主上行而助阳化气,温通经脉。

3.肉桂,附子:肉桂与附子皆为补肾阳益命火之品,二药常相须为伍,用以温肾补火祛寒,然不同之处,附子辛苦热燥烈,走而不守,能回阳救逆,可治脉微欲绝之虚脱之证;肉桂甘热而益火消阴,能温营血,能走能守,又能引火归元,宜治下焦虚寒证。

性味

辛;甘;热

[编辑本段]

药(毒)理学

1.小量桂皮醛引起小鼠运动抑制,眼睑下垂,大量则引起强烈痉挛,运动失调,耳血管扩张,呼吸促迫,翻正反射消失,死亡。外观表现镇静,但对声音及触觉刺激反应仍敏感。对小鼠半数致死量(mg/kg),静脉注射为132、腹腔注射为610、口服为2225。桂皮油6-18g可致狗死亡,死后见胃肠道粘膜发炎与腐蚀现象。

2.毒性:肉桂醛对小鼠的LD50,静脉注射为132mg/kg,腹腔注射为610mg/kg,灌胃为2225mg/kg。肉桂煎剂小鼠iv的LD50为18.48±1.80g(生药)/kg。桂皮醛对小鼠iv、ip、ig的LD50分别为132、610、2,225mg/kg,小剂量的桂皮醛使动物运动抑制;大量则引起强烈痉挛,运动失调,呼吸急迫,最终麻痹而死。桂枝浸液小鼠ipLD50624.7mg/kg(白昼给药),子夜给药组的LD50为773.6mg/kg。

[编辑本段]

药理作用

[3]性味:性大热,味辛、甘。

功能主治: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经闭、痛经、温经通脉。 肉桂主要药效:

肾阳不足;命门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不利或频数;短气喘促;浮肿尿少诸证;命门火衰;火不归源;戴阳;格阳;及上热下寒;面赤足冷;头晕耳鸣;口舌糜破;脾肾虚寒;脘腹冷痛;食减便溏;肾虚腰痛;寒湿痹痛;寒疝疼痛;宫冷不孕;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阴疽流注;或虚寒痈疡脓成不溃;或溃后不敛

用药禁忌

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均禁服。畏赤石脂。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1. 镇静作用:

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对抗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所产生的过多活动、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失调以及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等。应用小鼠压尾刺激或腹腔注射醋酸观察扭体运动的方法证明它有镇痛作用。

1.2. 降温作用:

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及用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发热均有降温作用。对温刺引起发热的家兔,桂皮醛及肉桂酸钠都有解热作用。可延迟士的宁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时间,可减少菸碱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发生率。对戌四唑引起者则无效。

2.降压作用:

附子、肉桂复方对肾上腺皮质性高血压大鼠(灼伤一侧肾上腺所形成之模型)有降压作用;对肾性高血压大鼠(8字形结扎肾脏所形成之模型),则无作用。此作用可能是附子、肉桂促进机能降低了的肾上腺活动,使之趋向正常所致。

3.预防血吸虫病的作用:

小鼠每天口服浸剂(未注明品种)0.2ml/10g体重(10.8g/180ml),共服15天,服药之第3天感染血吸虫,并无预防作用,如与雄黄、槟榔及阿魏同用则有一定效果。

4.对血液的作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安南肉桂 第四篇

[篇一: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简介]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篇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详解]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1904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历史发展与演变]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qiāng、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这一回写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到广州上任,先考两场生员,考完两场以后,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来进行考试。童生里就有范进,范进考完这场考试后就进了学,取得了第一名,人们称他为“相公”。范进进了学以后想进一步考举人,考上举人后人们就会称他为“老爷”。

中举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过程,在我们讲评这个故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考试主要是八股文模式。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也有时事问题,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模式,八股文模式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模式上,只有八股模式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科举作弊及其防御]

由于,科举考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一生的富贵荣华,因此不少人均企图以作弊以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最常见的作弊有三种,一是贿买(即贿赂主考官以获取好成绩)、二是夹带考试经文(带书或抄录于随身物品中)入内作弊、三是请人代考。

▲贿买

唐代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这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同时又发明了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往评级。这样批卷者连辨认字迹也不能。然而,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词来作暗号,即所谓“买通关节”。为了减少这种可能,自宋太宗起订立了锁院的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为临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当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亦不得接见宾客。如果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在进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而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

清代入关初期,便曾发生了丁酉案(顺治十四年),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五闱弊案,最后以江南闱十六房主考全部斩立决,数十人被判死或贬徙尚阳堡宁古塔。其间,数百名举人在清兵夹带下赴北京重考。是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科场舞弊案。有人认为这是清初严厉惩治科考作弊的具体举措,也有人认为这是初入中原的清朝满族统治者以严刑酷法震撼汉族知识分子,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夹带

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以阻止夹带作弊。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的,称为号舍。考生不可以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但是夹带经文这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明清的科举保安十分严格,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除了在进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外,乾隆时更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至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限。此外对检举夹带者有赏格,被发现者除了取消资格外,更要带枷示众。但科场舞弊始终未曾彻底有效地受到打击。有传说指一次会试中有举人把夹带的书本掉在地上,奉旨检查的亲王却为他掩饰,说:“何以携帐簿入场!”

▲代考

代考在唐朝时颇为常见。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进场前考官会根据履历验明考生的身份。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没有被完全杜绝。例如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qiāng手”,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获得中举。

[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qiāng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进士),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徽宗授武状元)等等。

[中国以外的科举制度]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其他一些周边的国家除了有学子赴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外,也在本国设立科举制度。

▲越南

越南的科举制度,始自于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全世界科举制度最晚废除的国家。

越南的科举制,最早始于李朝的仁宗太宁元年(1075年),但李朝的科举制一共只举行四次,人数也较少,未产生较大影响。其后陈朝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时,再度实行科举,其施行方式,是设立太学,由太学生参与考试,来取得进士资格。其后为了扩大科举取士,陈朝睿宗于隆庆二年(1314年)正式创立进士科,让更多的人能参与进士考试。

后黎朝时,进一步模仿中国明清的科举制度。明太祖洪武三年,曾允许安南、高丽、占城士人在本国乡试通过之后,到南京参加会试,之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1年),又一度将安南收入版图,这些都促成中国科举制对其后的黎朝越南重大的影响,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考试方式,以及黎朝裕宗(1705年-1729年)时设立武举。其后阮朝的明命十年(1832年)进一步引进八股文模式为主要的考试内容,此外,黎朝和阮朝都有成立与明清时贡院类似的专门考试场所。

▲朝鲜

朝鲜的科举制度始于高丽时代光宗9年(985年),并到朝鲜时期才正式实施。至1894年止,科举制在韩国历史上存在了900多年。朝鲜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文科、武科及杂科(易学科、医科、阴阳科、律科)。每三年举行一次“式年试”,此外还举行各种不定期“别试”。不定期有国王亲临考场的“亲临试”,该试再分成成均馆儒生参加的“谒圣试”和在昌景宫举行的由官员参加的“春塘大试”。

朝鲜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两班”,即文班和武班的大臣。科举考试是成为两班文武的必由之路,名义上平民也可以参加,但事实上主要被两班子弟垄断,尤其是文、武两科。

杂科中的医科考试会在汉阳举行,一般每五年一次,目的是要补充内医院的大夫空缺,假如五年内没有空缺,便不会举行。医科考有关“内景”﹝内科)、“外形”﹝外科﹞、“杂病”、“汤液”﹝药学﹞、“针灸”等五科的知识。

▲日本

日本在8、9世纪时仿照唐朝的制度举办贡举,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和医、针等二科,其中以秀才科为盛。由于贵族干政、学官世袭,到10世纪以后,基本上为贵族所把持,并且也不是依据才学高下,而是以资历名望,致使科举日渐流于形式化。

11世纪以后,虽然在形式上还继续实行式部省试,但考生皆由权贵推荐,应考者几乎是无条件及第,科举制至此已完全异化。江户时代贡举已经绝迹。

[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昨天今天明天台词》
安南肉桂 第五篇

崔永元:您好…大叔您好…请坐…请坐大叔

赵本山:恩

宋丹丹:恩……咳……

崔永元:大叔大妈呀(稍微有一点紧张)

崔永元:稍微有一点紧张。大叔大妈呀,是第一次到电视台的演播室吧!

赵本山:第一次。

宋丹丹:恩,是

崔永元:刚来这个演播室啊,都会有一点紧张。你看有这多摄象机,这么多观众,一会咱们谈着谈着就能放松。昨天今天明天台词。咱们先来个自我介绍。

赵本山:咋介绍?

崔永元:按您家里的习惯。

宋丹丹:那我先说呗

崔永元:好

宋丹丹:我叫白云,

赵本山:我叫黑土,

宋丹丹:我七十一,

赵本山:我七十五,

宋丹丹:我属鸡,

赵本山:我属虎,

宋丹丹:这是我老公,

赵本山:这是我老母(乐队奏乐)

赵本山:我老伴儿,

宋丹丹:差辈儿了

崔永元:请坐请坐。大叔大妈呀,太紧张了,赵本山:对

崔永元:今天的话题是“昨天,今天,明天”。我看咱改改规矩,这回大叔您先说。昨天今天明天台词

赵本山: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谢谢!

(乐队奏乐)

赵本山:挺简单。

崔永元:不是,大叔我不是让您说这个昨天,我是让您往前说,

宋丹丹:前天,前天俺们俩得到的乡里通知,谢谢。

崔永元:大叔大妈呀,()我说的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呀,不是——昨天、今天、明天,

赵本山:是后天?

崔永元:不是后天,

宋丹丹:那是哪一天呢?

崔永元:不是哪一天。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咱,这个——回忆一下过去,再评说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您听明白了吗?

赵本山:啊——那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宋丹丹:那也不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呐,

赵本山:是,你问这——有点毛病。

宋丹丹:对,没有这么问的。

崔永元:我还弄错了我还——那谁先说呀?

赵本山:我说吧,还有准备。

崔永元:啊,准备好啦?

赵本山: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谢谢!

(乐队奏乐)

崔永元:这是首诗,

宋丹丹:该我了,

崔永元:大妈也准备啦?

宋丹丹:是——我站着说吧。改革春风吹进门,中国人民抖精神;海湾那旮哒挺闹心,美英合伙欺负人。谢谢!

赵本山:欺负人你谢它干啥完应。

宋丹丹:不礼貌么,

崔永元:这叫什么谈话啊,整个一个赛诗会呀。大叔大妈呀,今天过春节,过春节的时候就不说那些让人心烦的事儿。咱说点高兴的事儿。

赵本山:你看着没,我搁家我就告诉她我说你写这段不行,海湾那事儿那联合国安南都管不了你操那心干啥完应

宋丹丹:那你说吧

崔永元:那大叔说,说说大好形势,

赵本山:各位领导,同志们,

崔永元:要做报告呀?

赵本山:这么说不行么?

崔永元:啊,行,您说吧

赵本山:大家好!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多谢!

(乐队奏乐)(坐在地上)

崔永元:大叔!摔着了吧!哎呦,快起来

赵本山:往前迈两步,忘了

宋丹丹:没事儿——挺成功,

赵本山:成功么?……丢人了?

宋丹丹:没

崔永元:大叔大妈呀,这个谈话节目呢,它实际上就是说话,就是聊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36183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