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著名的诗

| 建筑师考试 |

【www.guakaob.com--建筑师考试】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闻一多著名的诗 第一篇

浅析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

摘 要:闻一多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唯美诗人,他倡导的新诗格律

理论对中国诗坛产生深远的影响。“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美)是人们对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余光中《乡愁》

的形式十分雅美,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因

而它在形式上继承并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诗学观点。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格律;风格;节奏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

33-0001-02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他追求艺术上

的严谨,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特质的同时,吸收了美国意象派

诗人庞德、弗莱契诗歌上的艺术特征而提出并倡导新诗创作要具有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使得他的诗

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

一咏三回环的语势等特点。进而以及综合灵活运用比喻、夸张、象

征、反复等修辞手法所营造臻致的思想性、艺术性交汇融合的艺术

效果。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

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

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些都是诗人在“三美”诗学理

论主张下内容与形式高度结合的成功试验。

《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它不仅以深

《张陆洲:浅论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
闻一多著名的诗 第二篇

浅论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

中国现当代文学 张陆洲 05010612002

摘要: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对于闻一多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方家、学者展开了多角度、多方位的论述。然而仔细分析却发现,在闻一多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关于闻一多与古代诗人关系的比较更是微乎其微。众所周知,闻一多早期诗歌创作受唯美主义风格的影响,有着浓丽繁缛的一面,这与中国晚唐诗风,尤其是温、李一派的影响不无关联。本文即试图通过分析比较闻一多对李商隐诗歌的接受,以期观照闻一多“取之于李而别于李”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闻一多;李商隐诗歌;接受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早年曾经留学美国,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学思想的洗礼,但他依然是一个受传统习气浸染很深的人,有着很深厚的传统文学素养,他的新诗创作中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他的立志学诗,在1919年2月10日的《仪老日记》中就有记录:“枕上读《清诗别裁》。近决志学诗。读诗自清明以上,溯魏汉先秦。读《别裁》毕,读《明诗综》,次《元诗选》,次《宋诗钞》,次《全唐诗》,次《八代诗选》,期于二年内读毕。”1 这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于李商隐诗歌的研究,在1922年归家以后,“校订增广《律诗底研究》,作《义山诗目提要》,又研究放翁,得笔记少许。”1 闻一多:《仪老日记(1919年)》,《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42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闻一多著名的诗】

2 对西方文明的痛恨,使闻一多对中国古典诗词更加痴迷,他经常拿着一本《十八家诗钞》,在诗的海洋里与古人遇合,这《十八家诗钞》中便选录了李商隐的诗107首。李诗中媸姸浓丽的美深深的吸引着闻一多,打开了他新诗创作的大门,如他所言:“《忆菊》,《秋色》,《剑匣》具有最浓縟的作风。义山、济慈的影响都在这里”3,“我想我们主张以美为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西方之济慈了”4。即使在他感情低谷期,与友人的书信中也说“唯一的光明的希望是退居到唐宋时代,

5同你结邻而居,西窗剪烛,杯酒论文”,这里的“西窗剪烛”自然是“何【闻一多著名的诗】

当共剪西窗烛”的化用,从中我们也便不难看出李商隐对闻一多人生的影响。在闻氏整理的《唐诗大系》中,李商隐的诗歌就选取了24首,较之大部分诗人都是十几首或者几首的作品,闻一多的选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他提倡“新格律诗”,讲究诗歌的绮丽凝炼,精工典雅,读闻一多的诗歌,我们不难感受到其中所受义山诗风的影响,深厚悠长的古典韵味仿佛又让人穿梭回到了遥远的古代。

闻一多接受了李商隐诗歌的精华,这使得他的诗歌中古典气息浓厚,既不乏深情绵邈,亦不失绮丽精工。他是有选择的接受的,融入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与人生体验,实现了现代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再创造。这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技巧上,托物寓慨

“诗言志”的抒情传统在历代诗人身上都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2

3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3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24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4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2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5 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第14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们习惯于将情绪寄托于外物,借此抒发个人情怀,这在李、闻身上都得以体现。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他的咏物诗多为托物寓慨之作,通过歌咏景物来表现个人的人生境遇和情绪体验。以他的《流莺》诗为例(“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借流莺的孤独飘荡,无枝可依,侧面表达自己当时的飘零境遇和落魄窘态。而闻一多的《黄鸟》诗,则在沉郁顿挫的吟诵中,吐露对黄鸟的惺惺相惜:“野心的鸟儿啊!我知道你喉咙里的/太丰富的歌儿/快要饐死你了;但是从容些吐着!吐出那水晶的谐音,造成艺术之宫,让一个失路的灵魂/早安了家罢!”同样是咏黄莺,李商隐和闻一多都寄寓了自己当时的失落与苦闷,在他们笔下,黄莺一样是飘零孤苦的,它在痛苦地歌唱,悲泣地呐喊,像“一个失路的灵魂”。他们都是借物自况,托物寓慨,只不过在闻一多的笔下,这种抒情更为浓烈,更易于把握和捕捉。在《奇迹》中他说“我也说但为一阙莺歌便噙不住眼泪”,就像闻一多不幸遇难后,他的学生郑临川在《哭一多师》中所言:“赓歌黄鸟曲,岂独哭其私。”6 这里“黄鸟”所寄托的又是怎样一种凄怆郁热的家国情结,读来又怎不令人为之动容呢?

在闻一多的笔下,寄托的对象又是“红烛”,是清幽的“香篆”,是相思的“红豆”。红烛是诗人牺牲精神的写照,“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香篆蕴含了诗人对爱人的热恋:“辗转在眼帘前,萦回在鼻观里,锤旋在心窝头—6 郑临川:《永恒的怀念》(代序),《笳吹弦诵传薪录——闻一多、罗庸论中国古典文学》第8页,郑临川记录,徐希平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闻一多著名的诗】

—心爱的人儿啊!这样清幽的香,只堪供祝神圣的你;我祝你黛发长青!又祝你朱颜长姣!同我们的爱万寿无疆!”(《香篆》)红豆则涵盖有相思的哀苦:“红豆似的相思啊!一粒粒的/坠进生命底磁坛里了??听他跳激底音声,这般凄楚!这般清切!”(《红豆·一》)极为平常的景物,在闻一多的笔下却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借以抒发个人的境况,而呈现出一种独立不群的生命姿态。

二、表现手法上,象征暗示的移入

李商隐的诗歌素以难懂著称,而造成这种难懂的原因有时往往会与诗歌的表现形式,如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有密切关系,诗人通过这些表现技巧将感情对象化,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浑融境界。李诗中的象征暗示是通过繁密的意象表现出来的,这些意象往往呈现一种非现实的色彩,这就造成了李诗的朦胧美和多义性。这些意象诸如“青天”、“彩凤”、“灵风”、“梦雨”、“锦瑟”、“沧海”、“蓝田”、“玉烟”、“青云”、“灵台”等,本身便富有抽象的表现力,它们也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象征意味,使诗歌意境扑朔迷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李诗更令人神往,彰显出一种独特魅力。

在闻诗中,这种象征暗示手法也通过繁密的意象而得以呈现。闻一多针对当时诗坛俗滥的通病,曾经批评当时的诗人如郭沫若、梁实秋等人的诗歌“弱于或竟完全缺乏幻想力,因此他们诗中很少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7 ,他也批评诗坛过于直露而显得赤裸的抒情方式,他说“赤裸了便无暗示可言,而诗的文字那能丢掉暗示性呢?”他的诗歌中7 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全集》第2卷第6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闻一多著名的诗】

很多意象都是取自义山诗词的古典繁密,比如《李白之死》里的“灵风”,《十一年一月二日》中的“灵火”,《红河之魂》里的“寒浆”,《晴朝》里的“一阵淡青的烟云”,《笑》中的“石青色的天空”,《园内》中的“白云扶着的紫气”,《长城下之哀歌》中的“蓬莱仙境”、“苍白的冻云之海”??这些虚幻的意象增添了闻诗的朦胧飘渺,而富有暗示性,可谓深得义山诗旨。仅就《剑匣》一篇而言,精美华丽的意象便铺满字里行间,象牙、墨玉、金丝、篆烟、猫儿眼、玛瑙、鱼子石、珊瑚、盘龙、对凤、玳瑁、碧玺、苏瑛、白玛瑙、蓝琉璃??这些华美的意象似乎把我们引领回到了盛世唐朝,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古典的含蓄美。

这里的“剑匣”是诗人精雕细琢的产物,同时也是诗中末路英雄的“我”的心爱之物,我们可以把“剑匣”理解为一种象征物,也许它象征着“我”昔日的辉煌与梦想,也许它暗示着闻一多的某种情愫,但到底象征着什么,暗示着什么,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去深究了。因为“诗的好坏,不是以易懂或难懂为标准,而是以读者读了以后,尤其是反复读了几遍以后,有没有‘诗的感觉’为标准。”8 我们读闻一多的诗便觉得好,这就是因为他的诗有“诗的感觉”,而这种“诗的感觉”又源自哪里?大概与他诗歌中的象征暗示手法脱不了干系。象征暗示给他的诗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似镜临水,如春照花,隔着时空的距离将传统与现代疏通起来。象征使得李诗虚幻而空灵,朦胧而飘渺,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闻一多将个人感情寄托于外在景物上,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来实现自8 徐复观:《环绕李义山(商隐)锦瑟诗的诸问题》,《中国文学精神》第33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闻一多诗歌主张》
闻一多著名的诗 第三篇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闻一多名言名句》
闻一多著名的诗 第四篇

1、青年盲目而又不盲目,在平时他不免盲目,但在非常时期他永远是不盲目的。

2、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3、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4、尽可多创造快乐去填满时间,哪可活活缚着时间来陪着快乐。闻一多名言名句

5、书要读懂,先求不懂。

6、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7、对奴隶,我们只当同情,对有反抗性的奴隶,尢当尊敬。

8、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9、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459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