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事纲要》读书笔记

| 结构师考试 |

【www.guakaob.com--结构师考试】

《法国国事纲要》读书笔记

  一、历史境况

  法国的双重忧患:德国和第三次世界大战。

  现代社会是“封建性的”(feudal)政治结构连续不断解体,分裂成许多服从于王国(kingdom)利益的、民族性的单元,也就是所谓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

  现代国家的基础必须是一种“广阔的、由加盟的(affiliated)民族国家所构成的、‘帝国性的’联盟。”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需要政治、经济、军事、人口的支持。

  第三帝国则是一个民族国家建立失败的前车之鉴。希特勒企图构建“民族性”的理想国际,但这种想法实际上不过是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的帝国梦想。除此之外希特勒还用“民族社会主义”的旗号,实际上也是和苏联的“帝国社会主义”和美国的“帝国资本主义”相比,企图建立民族帝国,却正是“民族”这个他希望凭借的力量是这个国家输掉了关键的政治战争。

  科耶夫认为,真正使帝国毁灭的,德意志国家那种表现得过于突出也过于执着的民族性格。与此相比,这个民族超凡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也只是起到苟延残喘的作用。为了维持现代化的战争,第三帝国必须要占领并开发非德意志民族的国家,并且输入外国劳工。但一个民族国家是没有能力同化外族的,所以必须将其作为政治上的奴隶。因此希特勒“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身就足以摧毁“新欧洲”的帝国事业,而没有了“新欧洲”,德国也无法赢得这场战争。

  德国的例子表明,在政治上顽固地坚持民族意义上排他性的民族,迟早要毁灭,结束其政治上的存在。结束方式有二:和平的过程或者军事上的惨败(德国是后者)。

  民族国家在政治上的不现实性,有观点认为:一,“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宣布了国家的终结,宣布了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政治性存在的终结;二,“国际主义的”社会主义则确信自己。但实际上“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与“自由主义—消极主义”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它没有揭示帝国事实上是一种过渡性的政治实体。现阶段的国际主义在付出了代价之后才认识到:如果不经历帝国的阶段,从民族国家是不可能跨越到人性的。

  苏联通过反击托洛茨基,造就了斯拉夫—苏维埃帝国,是“帝国性的社会主义”;而英国也组成了英联邦,是一种“帝国性的国际主义”结构。所以德国在日后的政治上一定会依附这两者中的一个。科耶夫预言它会极大可能倾向于英美一边。当然也不排除亲苏联,但有种种矛盾,比如仇恨和宗教原因。

  处于孤立状态法国,其政治命运与德国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德国被“苏维埃化”,法国则难免同样的命运。如果德国倾向英美,法国则会沦为德国军事、经济从而也是政治腹地的一部分。两种情况对于法国都是不利的,法国的地位从政治上都无法维系。

  因此法兰西若想保护其文明,突出其拉丁价值和天主教价值,并确保这些价值在全球的影响力,又不依靠两大阵营,则需要用第三种可以起到缓和作用的力量,不能只依靠法兰西民族。解决办法是“造就一个拉丁帝国(Latin Empire)”。

  二、法国的境况

  法国不能放弃独立的政治存在。可它正在国力衰退中:一是在政治意识形态的领域,国仍然还在靠一些到大革命时期才最后成形的理念为生;二是在灵魂深处,法国看到了这个民族国家的理想的缺憾,看到了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理念在政治上已经不合时宜,这与法国过去光辉的历史造成的自豪民族心理形成反差,难以坦然接受民族时代的终结。

  这场战争的结果,一般法国人看来,在政治—经济上只有两种可能,屈服德国或者屈服英国。必须要减轻民族国家那种辉煌而久远的过去所遗留下来的沉重负担,还要明白地彻底地宣布“民族国家”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终结——所以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死亡也是一种重生。民族国家能够也必须要经由一个加盟国家所组成的国际性联盟来超越自己。所以对于法国来说,只有一种可能:要产生并且决定一种普遍一致的机会——政治理念。就是拉丁帝国的理念—理想(the idea – ideal of Latin Empire),而在这个帝国里面,法兰西民族的目标和任务就是保障自己首屈一指的地位。

  三、拉丁帝国的理念

  拉丁帝国是一个跨国性的整治统一体,要由加盟的民族国家来构成。而拉丁各民族在精神上的亲缘关系使拉丁帝国的产生具有可能性:它们都有天主教色彩;语言上的密切的亲缘关系使各国交流非常方便;在文明发轫之初,各种拉丁文明本身之间存在着渗透,可以达成协调。

  拉丁精神包含着一种深刻的美感,组成的拉丁帝国可以确保拉丁民族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体,并可以在世界和历史面前证明其合法性。

  仅仅依靠这种联系还不足以保证帝国成为一种现实。必须要早就一个统一、现实、有效的政治统一体,不逊色英联邦和苏联。途径就是实现现实的经济统一。统一后的拉丁—非洲世界里,穆斯林问题有朝一日才能解决。殖民地的竞技联盟必须通过一种宗主国的经济联盟加以完善。而法国要负担未来帝国所有费用,但可以吸收人口劳动力,可以开发本土和殖民地,从而获益弥补牺牲。

  经济联合只是必要途径,而政治上的独立和自主才是目标。一切真正的政治意志首先是一种自主的意志。产生一个能够作为政治性实体而存在的拉丁帝国就是要产生并且维持一种拉丁式的“共同意志”。这个帝国的行动归根结底是要从帝国内部各民族对于联合的意志出发,必须要维持最大限度的独立性,而对外国要维持合理性。

  因此拉丁帝国还要有一只强大的军队,而恰恰只有帝国才能负担起一只强大的军队,这是双向的充分必要选择。所以法国仍需在拉丁帝国的军事力量方面扮演首要角色。

  四、实现的方式

  拉丁帝国如果要确立独立的自身地位,需要一方面克服外部障碍,一方面寻求支持。

  外部的障碍有三个:英国的阻碍、美国的障碍和苏联的障碍。

  英国:拉丁帝国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团结拉丁民族,这已经激起了英国的反对,在英国人眼中,拉丁帝国将会带来的不便,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将德国的政治和军事竞争力彻底消灭所带来的好处。英国的干预无论是在全球性的观点还是英国的公共舆论看来,都很难正当化。但也不可以估计过高。

  美国:一方面美国人会意识到拉丁帝国的存在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这可以作为法国的有力优势可以利用之,以向美国靠拢。一方面美国希望通过拉丁帝国以限制英国,来保持自己在英美帝国中的领导地位。对付美国的方式:可以建立通往美国的国际贸易流通渠道;在某种程度上将美国的注意力从许多对于“英镑集团”的未来可能还是颇有诱惑力的海岸中转移开来。

  苏联:苏联的态度首先是敌对的。苏联可以在于美英帝国的竞争中拉拢拉丁帝国,来抑制英国,将其作为保护苏联的西线。如果拉丁帝国遭到英美两国的联合反对,苏联不仅会保持善意的中立,还会提供有效的经济和政治援助。

  除此之外还有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拉丁美洲等外部需要处理的因素。

  就拉丁帝国的问题而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法国外部,而在于内部。

  法国的困难首先是一种流行甚广的反拉丁的偏见。科耶夫认为这是一种自卑情结。其次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无为主义”(Quietism)麻痹了所有严格意义上的行动欲望,导致了对改革困难。三是国内政治情况使得很难产生公意(左派和右派的对立成为传统,牢不可破,将国家一分为二;准政治集团、政党的大量存在)。

  目前的状况却是有利因素:最重要的是戴高乐将军的存在——他希望法国在政治上实现自主和伟大。其次法国有各种政党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构建拉丁帝国。科耶夫对共产党、激进社会主义党、社会主义分别作出论述。总结出法国需要建立一个特定的政治精英集团,这个集团及可以使自己超脱于左派和右派之间的对立,又不会是的自己的行为过于抽象,显得不食人间烟火。

  人们的努力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自给自足不必要也不可取;帝国的资源丰富,可以完全保证只需通过正常的商品交换满足自己的需求。但问题在于帝国的煤炭缺乏,对此可以进口煤炭,获得垄断的购买地位;或者将战败的德国作为拉丁帝国的煤矿而存在。在条约中向德国提出三点要求:(1)德国除了本土出产的铁矿石之外,禁止买卖铁矿石,摧毁钢铁厂;德国所必需的钢材,一律由法国提供,并且作为交换要提供可以炼焦的煤炭;(2)吞并萨尔区;(3)禁止德国大规模生产硫酸。德国的义务不会是永久的,也需要一定军事力量保障,所以法国应该尽最大可能利用有利时机。

  法国出现了经济意志的匮乏,表现为经济自主性意志、经济扩张意志、经济权力意志的缺乏。解决这种经济抑制匮乏应当求助于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中的精英。

  最后是宗教问题,天主教是建立拉丁帝国的深层精神资源,要对拉丁世界的政府进行激进的改革,对天主教会进行深刻的改造。基督教需要统一,但基督教在世界范围内的统一目前还不现实,因此教会需要一个介于民族国家与普遍人性之间的结构作为政治应对,这一政治结构就是帝国(后民族性)。分别是:新教——英美帝国,正教——苏联帝国,天主教——拉丁帝国。天主教和拉丁帝国也是相互需要的,是充分必要的选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5530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