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亩荒山

| 建筑师考试 |

【www.guakaob.com--建筑师考试】

篇一 一万亩荒山
刘海涛:万亩荒山变“桃花源”赚亿万财富

  他生产一种在欧美流行的绿色环保材料,但因“观念太超前”,建筑商们不敢采用。创业失败,他被迫到北京打工偿还欠下的200万元外债。8年后,已成为富翁的他回到村里,准备过隐居山野的休闲生活,可是看到家乡的极度贫困,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于是,他从欧洲引进特色经济作物,带领农民修蓄水塘坝、构筑梯田,硬是将万亩光秃秃的荒山打造成了瓜果飘香的绿色林海,如今仅薄皮核桃每年就能带来5000多万元的利润。而且这座大山中的“桃花源”,还成了革命圣地西柏坡的一个旅游景点! 

  创业惨败,欠下200万外债漂泊京城 

  刘海涛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偏僻山沟里,大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小国营建材厂工作。后来由于产品竞争激烈,企业面临破产。1996年,他通过一位外国专家的帮助,掌握了一种新型建材的生产技术。他决心借此创业,大干一番事业。 

  刘海涛从北京找到一位老板朋友,对方因看好这个项目一下就投资上千万元。刘海涛也坚信一定能赚钱,因为那时国内还没有这个绿色环保的好东西。然而,事情并非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年后,生产出的产品严重滞销。 

  其实刘海涛的产品做得挺好,之所以没有打开市场,是因为国家有关部门没有文件下来,建筑商不敢贸然使用。他这个新项目,是用一种叫做PVC的塑料材料代替过去的金属材料,来制造水管和门窗。可当时国内市场上没人认可这种材料,所以根本没人敢买。两年后,这家合资工厂只好宣布破产,最后刘海涛不仅没赚到一分钱,反而欠北京投资方200万元。 

  向来仗义的刘海涛觉得很对不起朋友,就对那位老板说:“这200万一定还你,我辞职去北京做生意,白天出去赚钱,晚上就住在你们公司里,直到还清为止。”他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我欠了你的钱,就住在你这里,肯定跑不了,以后肯定能还上。所有人都觉得刘海涛是在开玩笑,可是1999年,他真的辞了职来到了北京。当时他已经50岁。 

  其实,刘海涛这时还是没有死心,他坚信PVC材料一定会被市场接受,他想北京每年有那么多工程,他一定能赚钱把债还清。可是,事实再一次证明他是错的,塑料门窗在北京依旧没人敢用。那段时间,刘海涛只要见工地就去,有脚手架起重机,他就进。人家不让进,他就软磨硬泡说好话。整整半年的时间,他几乎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工地。结果不仅一笔生意也没有谈成,连家里仅有的3万多元积蓄,也被他全部花光。 

  没想到就在几乎绝望的时候,刘海涛竟然在一个工地碰到一位给他人生带来巨大转机的贵人。一见面那人就非常热情地说:“我们就用你的产品,都用!”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刘海涛高兴坏了,想请对方吃饭可又口袋空空,见他颇显尴尬的样子,对方真诚说“不用请客,我们先给你付款!” 

  原来,他碰到的是以前国营厂的老客户,那个工地正在施工的是一个外商投资的建筑,在国外这种塑料建材使用已经很普遍,而在国内却很难找得到,没想到刘海涛竟然送上门来,而且价格还不高,对方正求之不得呢,于是就痛快地给刘海涛200万元的订单,并预付了30万元定金。 

  拿到这笔钱,刘海涛如久旱逢甘露,高兴了好多天,因为这是他的第一笔业务。虽然自己的厂子已经被拍卖处理[来源:

  “定单签字了以后,那位大老总还等着我供货,如果这些建筑管材供不上,自己不能挣钱不说,根据合同规定还得包赔人家的经济损失。”刘海涛是个宁可丢命也要讲诚信的人,万般无奈,他只好求爷爷告奶奶筹借了100万元现金,准备赔偿对方的损失。 

  峰回路转,成为富翁后回乡承包万亩荒山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他碰到了同样特别缺钱的齐学峰,两人比较熟,老齐那时有一家金属建材工厂,因为没有订单一直在赔钱,整天愁眉苦脸。这两人还真有点像难兄难弟。了解到情况后,刘海涛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用手里这些钱再拼一次呢?如果把齐学峰的金属建材工厂改造成塑料建材工厂,让俩人都能赚钱多好! 

  可是,这时离交货日期只有一个月了,包括齐学峰在内的所有朋友,都认为他这是在开玩笑。刘海涛急坏了,那边建筑商等着供不上,这边还要马上对工厂进行改造,他忙得白天晚上连觉都不能睡。没办法,只能破釜沉舟地这样拼,否则等待自己的只能是死路一条。就这样,刘海涛用借来的100万元,从广东买来两台生产设备,赶忙调试机器,教工人如何控制温度和调配原料等。 

  仅用15天时间,刘海涛就改造好了齐学峰的金属建材工厂。于是,他就带领工人日夜加班生产。经过一番苦战,刘海涛差点累得吐血。虽然事后因疲惫过度住进医院,但最终却奇迹般地按时交了货。这让那位建筑商不禁啧啧称奇,尤其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后,更是对他的人品敬佩不已,称他是条汉子。“若换了其他人,早就拿着30万定金逃跑了,没想到你老哥如此仗义!”对方夸奖。 

  接着,那位建筑商马上又给刘海涛一个1500万的大订单。不仅如此,这位建筑商和朋友在一起吃饭时,还兴致勃勃地把这个“倔种”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很多老板对刘海涛非常感兴趣,认为这人挺可爱,也开始大批量订购他的建材。就这样,刘海涛逐渐有了客户,随着生意日益红火,他在建筑圈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篇二 一万亩荒山
颜梅芳:荒山种桑养鸡卖桑叶制品年入3700万

篇三 一万亩荒山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承包管理办法 (1)

乌鲁木齐义务植树10多年:政策到位 荒山变绿

2003-06-28 10:00:16 新华网 武彩霞

南方网讯 乌鲁木齐市数十万人义务植树10多年,才让市中心的一座荒山变绿。去年市政府出台的一项政策,仅一年时间就让城市周围的十几座荒山变绿了。

乌鲁木齐坐落于天山谷地之中,由于气候干旱,城市周围多为荒山秃岭。将荒山变绿,是市民们最大的愿望。每年植树季节,全城数十万人上山开展义务植树,但荒山绿化的进度与效果並不理想。

去年,乌鲁木齐市政府出台了荒山绿化承包管理办法,以多项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绿化荒山,其中一条措施是:企业承包荒山,可以无偿使用30%的土地面积用于商业开发。这个办法对一些民营企业颇有吸引力。市政府首批推出的5万亩荒山全部被企业承包。上海万源投资有限公司承包荒山2000多亩,计划在5年内投资3亿元,对其进行整体绿化开发,首批投入的3000万元资金已经到位。

如今,乌鲁木齐市南部的雅玛里克山绿化面积已达到1.1万亩,作为生态旅游景点被纳入“边城一日游”线路。东部的雪莲山已变成绿草如茵的高尔夫球场。市委副书记和宜明说,乌鲁木齐市用了10多年时间才让市中心的红山变绿。去年市政府出台的荒山绿化政策,一年完成了过去10多年才能完成的荒山造林任务。按照这个速度计算,3年后乌鲁木齐市人均拥有绿地面积将从现在的4平方米增至7平方米,城市绿地覆盖率由22%上升到35%

乌鲁木齐荒山绿化:每年推进一万亩

2006-04-19

4月12日,乌鲁木齐市骑马山上彩旗飘扬,热闹非凡。当日,乌

【一万亩荒山】

鲁木齐市3万多军民参加了春季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在高低起伏的骑

马山上,植树的人们挥动着铁锹,大家你追我赶,挥汗如雨,为植树

【一万亩荒山】

造林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2002年3月《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承包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

来,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递增,已初步形成环抱

市区的绿色屏障。目前,全市荒山绿化面积已达3.8万多亩,市区附

近的雅玛里克山、红光山、骑马山等荒山都已披上了绿色的外衣。对

于乌鲁木齐这样一个绿化全靠人工浇灌、绿化成本为东部沿海城市数

倍的城市来说,成绩已经相当显著。

乌鲁木齐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

导致土质干旱,扬尘污染频繁。为改善生态环境,乌市在周边的荒山

绿化上大做文章,实施以荒山、庭院、道路、公园为构架的绿化大体

系,目前乌市干燥空气已有明显改观。

雅玛里克山是乌市最大的荒山,地处乌市上风口,面积40平方公

里,由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荒山裸露,一遇大风,大量沙尘

从山上直接刮入市区。近几十年来,由于雅山外来人口剧增,破旧房

屋遍地,致使垃圾成堆。严重的生态污染导致雅山所在的沙依巴克区

月均降尘量占了全市的91.2%,达到26.88吨/平方公里。

为彻底改变雅山面貌,从1995年起,乌鲁木齐市政府每年组织5

万多人上山义务植树,2002年后又有企业介入,平均每年以500亩的

绿化速度推进。目前,雅山已完成绿化面积1.5万亩,树木成活率在

92%以上,生态景观体系初步形成。更为可喜的是,监测数字表明,

2004年沙依巴克区总悬浮颗粒物比2000年降低了0.12毫克/立方

米,来自雅玛里克山的降尘量比2000年减少了1.33吨/平方公

里·月,雅山的绿化改造对城区空气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乌市荒山绿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据乌鲁木齐市

绿化委员会负责人介绍,水资源缺乏是最大的一个问题。乌鲁木齐是

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而荒山绿化用水量较大,这就增加了荒

山绿化的困难,导致荒山绿化的总体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尤

其是灌溉设施不完善,影响了造林绿化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提高。由于

后期养护管理费较高,一些企业疏于管理,导致部分荒山绿化后期管

理抚育不够,养护措施不到位,使树苗的成活率达不到规定要求。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今年起,荒山绿化将继续以每年一万亩

的速度递增。其中,作为重点之一的骑马山今年将完成5000亩的绿化

任务,并在6年之后建成生态公园。新疆天山野生动物园将在5年时

间内,使整体绿化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建成一个生态公园。而由新

疆盈科投资集团公司改造的西山垃圾场,将在3年之内建设成为绿树

掩映的汽车电影城和拓展训练基地,并利用附近的山坡建设大型滑雪

场。今后乌鲁木齐荒山绿化的重点是往远郊转移,任务更重。

乌鲁木齐荒山绿化一年顶二十年

作者:刘淑玲 来源:新疆经济报 2006-06-23

“那时候真的不敢想,十多年后,雅玛里克山会成为乌鲁木齐的绿色生态公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6月14日,当乌鲁木齐市委副书记、市长乃依木·亚森回忆起15年前第一次在乌鲁木齐参加全民义务植树的情景时感慨地说。 那是1992年,时任自治区团委书记的乃依木·亚森带着自治区各厅局、各大专院校的团员青年在雅玛里克山上植树,荒凉的山坡、风中摇曳的小树苗,让这些年轻人几乎不敢奢望能让这座亘古荒山变绿。

然而,如今不仅雅玛里克山已遍布绿色,从乃依木·亚森的办公室望出去,乌鲁木齐市周围的雪莲山、红光山等荒山都变得生机盎然。

1年等于20年

乌鲁木齐市的荒山绿化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分水岭——2002年。

从1982年开展义务植树到2001年底的20年间,乌鲁木齐市的荒山绿化面积累计加起来也不过1万多亩。可是在随后的5年间,乌鲁木齐市每年的荒山绿化速度都超过1万亩。

2002年,在乌鲁木齐荒山绿化的历程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承包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

这之前,乌市的荒山绿化基本靠政府组织、政府管护、政府投入。政府绿化资金投入有限,荒山绿化速度缓慢。《办法》第一次明确了个人、企业都可以投资荒山绿化,所承包荒山面积的70%用于绿化、30%企业可以自主开发。《办法》改变了荒山绿化机制,激活了荒山绿化这盘棋。

荒山成了风水宝地

面积40平方公里的雅玛里克山是乌鲁木齐最大的荒山,又处于乌市的上风口,一遇大风,大量沙尘就从那里直逼市区。 1995年,乌鲁木齐市开始实施10万亩环城绿化工程,每年组织5万多人次上山义务植树,但是推进速度并不理想。

《办法》出台后,雅玛里克山这座荒山成了众多企业看好的风水宝地。新疆宏大企业集团、上海万源投资有限公司、新疆康普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真诚房地产等数家企业先后在雅玛里克山拿到了荒山承包权和相应的开发权。雅山绿化也以平均每年500亩的速度推进。目前,雅山已完成绿化面积1.5万亩,树木成活率在92%以上,生态景观体系初步形成。

乌鲁木齐市周边的荒山,如雪莲山、红光山等也被企业承包绿化。雪莲山已成了绿意盎然的高尔夫球场,是乌鲁木齐重要的旅游休闲地之一;红光山的绿化也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目前,旅游开发计划正在制定当中。此外,汶洋公司东山公墓绿化、新疆一龙公司的葛家沟绿化、卡子湾绿化等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民间资本的纷纷介入,乌市荒山绿化真正走上了快车道。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市共有82家单位和个人提出申请承包荒山进行绿化开发,其中有46家单位已经进行了绿化,已绿化面积4.7万亩,苗木平均成活率达到85%以上,累计

吸纳民间绿化资金总量近6亿元。

“乌鲁木齐荒山承包的办法很好,调动了民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引入民营资本,激活土地资源,有效改善了自然环境。”今年4月,在乌市骑马山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的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育材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绿遍了荒山还不够

每年春季,乌鲁木齐市的荒山承包户们都要在乌鲁木齐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见面,不是为了寒暄问候,而是为了提意见。自《办法》实施以来,听取意见、调查走访、监督检查等各项工作,乌市绿委一直就没有间断过。如今,乌市绿委还通过检查,专门设立了荒山绿化科技示范点,对好技术、好做法进行了广泛推广。 当然,对荒山承包户们,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严格的监督措施。如:2004年乌鲁木齐市林业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常委、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杨刚向那些承包荒山不绿化的企业发出警告:限期绿化完毕,否则依法收回荒山。

乌市绿委随即作出规定,资金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能承包荒山;承包面积500亩以下的,当年必须完成绿化任务;500亩—1000亩两年完成;1000亩—3000亩3年完成;3000亩以上5年时间必须完成。此外,乌市绿委还会经常检查各个承包企业的绿化进度以及树木成活率、病虫害防治等情况,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企业限期整改。

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证了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顺利进行。

前不久,备受关注的乌鲁木齐市六道湾煤矿塌陷区综合治理工程举行了动工仪式,整个工程预计到2010年结束。届时,六道湾煤矿塌陷区将成为一个绿色公园,而附近八家户、王家梁的水泊也将改造成水库,成为大型水景公园。对这些地

篇四 一万亩荒山
义务植树绿荒山 晚年做出新贡献

义务植树绿荒山 晚年做出新贡献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

守望林子的杨善洲老人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

【一万亩荒山】

地方连野樱桃和记木数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队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

当时大亮山周围的山林陡已经承包到户了,怎么办林场呢?杨善洲在深思熟虑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在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支持后,县政府召开了有关乡村干部和部分农户代表参加的会议,把绿化造林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林场的性质、范围、办法、利益分配讲清楚,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然后才开始筹备建场的有关事项。

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大家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一万亩荒山】

个小组,要求抢在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

在林场和昔日“战友”聊天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住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

杨善洲一方面又带着人在大亮山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低,盘算种什么树、怎样种。他在山上转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来后,他确定了当年要种1万亩松树林,育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种一万亩以上松树林。

种树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杨善洲绞尽脑汁。他每天和职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他把原来摆放在家里的几十盆雪松、白梅、银杏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职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

1990年林场修公路,为了省钱,杨善洲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

林场没有资金扩大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共

为林场争取到300多万元资金支持。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这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有电,每人买一盏马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建场之初,杨善洲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后,他感到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在近期内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他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

生前住过的茅草屋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

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了100元。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里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

23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监近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

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

篇五 一万亩荒山
义务植树绿荒山 晚年做出新贡献

义务植树绿荒山 晚年做出新贡献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锯木树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对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

当时大亮山周围的山林都已经承包到户了,怎么办林场呢?杨善洲在深思熟虑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在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支持后,县政府召开了有关乡村干部和部分农户代表参加的会议,把绿化造林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林场的性质、范围、办法、利益分配讲清楚,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然后才开始筹备建场的有关事项。

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大家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

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个小组,要求抢在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一万亩荒山】

在林场和昔日“战友”聊天

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住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 杨善洲一方面又带着人在大亮山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底,盘算种什么树、怎样种。他在山上转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来后,他确定了当年要种1万亩松树林,育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种一万亩以上松树林。

种树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杨善洲绞尽脑汁。他每天和职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他把原来摆放在家里的几十盆雪松、白梅、银杏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职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

1990年林场修公路,为了省钱,杨善洲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

林场没有资金扩大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共为林场争取到300多万元资金支持。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这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有电,每人买一盏马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建场之初,杨善洲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后,他感到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在近期内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

域,他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

生前住过的茅草屋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了100元。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里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

23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监近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

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现在,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决烧柴问题,通过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实现增收。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

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

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他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有一次,杨善洲下乡,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不在。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在当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市的村社。龙陵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潞西,花四天时间到达木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三四百斤,广泛推广后,现在当地群众还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实验田,效果很好,被群众称为“粮书记”。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因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通知他,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劳动。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耀邦同志听说后,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

杨善洲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800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组织部门有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报告上去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居住,妻子张玉珍专程跑去找杨善洲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

了老家„„。1995年,杨善洲退休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对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间房子,妻子张玉珍找杨善洲凑钱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去,把刚盖起来还没住的房子卖了。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

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听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老人立即将猪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他说:“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后经调查核实,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工作组还了他一个清白。

艰苦奋斗严要求 淡泊名利讲奉献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谈过很多次,自洪学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保山地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得知杨善洲的情况后对他说:“老书记,你来做我们的顾问吧,一个月我们给你1000块钱”。杨善洲谢绝了,他说:“我现在是林场的顾问,没有时间给你们做顾问”。

他的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为此交了370元的汽油钱。他说:“办林场后,领导考虑到我老了,出外办事不方便,就专门为我配了车。但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

杨善洲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拿林场的半分半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3年来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也没有报过一分钱出差费。林场职工感慨地说:“人们都说叫花子还有三担,而我们

篇六 一万亩荒山
褚橘——褚时健创业成功案例

【一万亩荒山】

褚橘—褚时健

的创业成功案例分析

2017.5.21 胡竣杰 电信四班

166000886

简要

一、何为褚橙

● 褚时健的励志故事

褚时健,早已八十多岁,昔日举世瞩目的“烟草大王”成为聚光灯下的“褚橙王”,是极具典型性的传奇企业家。

匠人精神:褚时健的“传奇人生”路径!

制糖——卷烟——种橙

15岁的褚时健是家中老大,辍学帮助母亲维持家里的生活。祖上给褚家留了一间小小的烤酒坊,褚时健就开始独立完成烤酒(这个过程之前是父亲和烤酒师傅一起轮流守夜,才可以完成的)。

后来褚时健在经营糖厂时业绩出色,被调任玉溪卷烟厂,从此开始他作为企业家的辉煌之路。在红塔集团鼎盛时期,也就是1997年,一年上交国家的利税就达300亿人民币。中国房地产公司领头羊万科集团做到300亿利税,还是在2013年,而且1997年的300亿购买力,可是远远超过了2013年的300亿。 再后来褚时健60多岁因挪用公款入狱,女儿自杀,人生又一次陷入低谷,所有人以为褚时健从此沉沦时,哪想得到,褚老因病假释后专注农业经营,2012年褚橙横空出世,成为一时励志首选礼品。

● 创立褚橙

2002年,保外就医的褚时健承包了2400亩荒山,开始当一个种橙子的果农。这一年他74岁,《监外执行审批表》上罗列的病情有: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原发性高血压二级,每天需要打两针胰岛素,吃一捧各色药丸。那时候王石去哀牢山看他,只看到一个穿着破烂圆领衫的老头正跟一个修水泵的讨价还价,你开80、我还60地扯皮——很难想象这个这个被乡亲们称作褚大爹的老头,20年前随随便便批个条子就是几十万的收入。

更难想象的是,他真的持续种了12年冰糖橙,果园从2000亩扩张到一万亩,年产量从1000吨发展到10000吨。褚时健将自己培育的冰糖橙名之“云冠”,摆明了要种出云南地区最好橙子的决心;然而市场却给了他的产品一个更响亮的名号:褚橙,仿佛每一颗果肉之鲜甜,皆源于内核里的励志传奇。

二、管理褚园

科学管理

褚橙在气候、水、肥料、间伐、控梢、剪枝、病虫害防治、果农管理、褚橙的管理团队、营销这水果种植的10大方面都优于同行。这种种方面的优势是由科学管理一点一滴积累而成。

举两个重要的例子:

因地施肥:褚时健2003年就在果园里创建了实验室,研究出一种最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有机肥,原料除了市面上能买到的糖泥、草炭、鸡粪肥,还增加了一个秘方:烟梗。这些肥料是褚老自己和他的团队亲自配了无数次才试出来的。为此,团队建立了专门的车间。车间配备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装载机、粉碎机,降低了肥料投入成本,保证了果园土壤改良、果树营养供给和产品质量提高。

果农管理:褚老为了提升褚橙的品质,开创一种新的与果农合作方式。国内绝大部分果农依靠年底的收成支撑下一年全家开销和生产投入,褚时健首创出一种每月每户先借发工资2000元,到年底收果时,按产量吨位结算,把一年借发的工资扣除后,将剩余的收入结算给农户。

有一门学问叫精准农业,讲的就是量化控制农业生产。褚老作为一位农业专业的“小学生”和专业种植果子的人学技术,但最后做的比农业还好。人间伐、控稍、剪枝、病虫害防治等等,褚老无不细致而又科学的对待。而对于最难把控的因素:农民管理因素,褚老用人也有他的一套(上文已讲过了,不在赘述)。

科学管理成就了褚橙的24:1的黄金酸甜比,堪比甚至胜于美国进口水果的口感为其大红大紫撑起一片天。

启示:科学管理对于褚橙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想要一种产品出色,科学的生产、管理从而提升产品的性能,最终增加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唯有做出一款高档的产品才可以获得更长久的利润。

三、营销策略

● 品牌精神

褚时健这个名字对于人们并不陌生,尤其是七十年代的人,褚橙的核心价值定位不仅仅代表了褚时健的个人名气,而且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坚持不变,刻苦耐劳的励志精神。褚橙这个品牌打出了名头,而且卖出了精神。

王石曾微博转发点燃了事件,这条微博是“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他为褚橙更蒙上了一层励志色彩。

橙子的主力消费军是女性,但褚橙的客户大多数是男性。有些人曾购买几斤褚橙,几天后又买了几箱。正是因为他们品尝到“励志的味道”。公司老总纷纷购买,奖励员工。一时间,褚橙这个品牌热度极高。

启示:一个产品或者品牌要迅速的流行,需要深厚的可以激发人们共鸣的精神和故事。禇橙能够被引爆的核心点是褚时健的故事,在当今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老一代的企业家的经历能够与禇老相比,而正是因为禇老的这种历经磨难和创业的精神,才让创业家和名人能够主动引爆。

● 偶像传播

这个时代缺乏大众偶像,有的只是分众化的偶像;在某个人群传播一样产品,就让他们的偶像向他们讲述那样产品。

在预售阶段,为了宣传,拍了一段十位领域里面有影响力或者有杰出成就的80后的视频,他们面对事业的转型,讲述他们在人生中遭遇了一定的挫折,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如何解决的。还为80后的代表蒋方舟拍摄了视频,当天浏览量达到18.5亿,这10个人每个人背后都有自己的粉丝,在他的粉丝群里面获得一个很好的传播。

同时,还找到很多意见领袖来为传播禇橙的理念,例如,讲到80后绕不开韩寒,而本来生活邀请韩寒来传播,他也很乐意,我们希望禇时健的故事通过韩寒这个讲述者再次传递给80后的年轻人。然后韩寒给禇老写了一句话,“我欣赏所有跌倒后能爬起来的人,尤其是那些被人身后推倒而非自己跌倒的哪些人”。在媒体上他就禇老的东西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并在网络上获得了很好的传播。 启示:要影响你要影响的目标人群,你就要找到目标人群中的意见领袖和偶像,让他们来讲述品牌或者产品的故事,以此来取得群体和粉丝的认同。意见领袖是

篇七 一万亩荒山
01市场失效与公共经济2014年3月14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nzhugongchengkaoshi/845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