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叙事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历史教学叙事篇一:历 史 教 学 叙 事

历 史 教 学 叙 事

长岗中学 邓祖友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乐趣,发现它有着挖掘不完的东西。为此,我对历史教学进行了反思。

要开展好历史教学工作,我们首先就要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联想式教学方法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通过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其实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互动交融的过程,师生双方通过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教材为参考工具,通过基本知识的点拨,诱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学知识思考分析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与年龄特征。因为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接受的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头脑中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也是多样化的。他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甚至情感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知道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带来的灾难;知道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中临阵而突然宣布受伤退场;也知道中国将派遣三艘军舰去索马里海域护航„„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但往往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得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并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知识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的相似,因此,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但多姿多彩的历史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联想式教学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感觉到到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我往往是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样地,今天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适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制定了一系列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可以理解、深化当前的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是温其他学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其他各学科的知识)。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于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因为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地点。 再次是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了解得到的。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

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即将卸职的布什是美国连任的总统,但美国历史上除了罗斯福以外没有连任三届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台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识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学知识,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巩固旧知识,并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教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但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是我的一些教学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长岗中学 邓祖友

课型:准备课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第15课 三国鼎立 课堂展示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历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 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 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 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 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

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

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基础知识: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

名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

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

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

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

历史教学叙事篇二: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在初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教师工作热情低,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课堂照本宣科,课堂满堂灌,教师45分钟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兴趣寡然,,死记硬背以应负考试,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怎样不负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历史课,成为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中学历史新课程贯穿着新理念 ,有了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能,这给我们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思想,真正认识到中学历史教育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历史教学应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发展,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评价方式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我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由“写教案”变为“设计教学”从注重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我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例如:《汉朝的中外交流》设计

1. 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调动图文并茂的三维立体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第一, 情景再现,看《张骞出使西域》视频。

第二, 直观展示,展示佛寺,佛塔的图片,敦煌雕刻和壁画,王维的《鹿柴》诗,“世界,觉醒,境界,一尘不染,天花乱坠”等日常用语,引导学生得出佛教对建筑,雕刻,绘画,诗歌 日常用语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 亲自体会。设计“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会有哪些所见所闻?”这一想象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吧。

2. 大胆取舍,拥抱现实。

“佛教东传”教材中是淡化处理的,但由于湘潭很多人信仰佛教,既有紧邻湘潭闻名全国的佛教圣地南岳,又有位于市区的昭山寺庙,很多家庭还供奉着观世音菩萨。针对湘潭的这种情况,将“佛教东传”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去自己所在的街道和昭山寺庙等地方“调查佛教”。在课堂上分小组汇报调查结果,设计一个自由谈:“你认为信佛是迷信吗?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激发思考,激励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教学在于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让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学生的心灵喷涌而出。因此在这节课后,安排了“你还想说什么?”“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悟?还有哪些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此设计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像和发表意见的余地,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设计教学时,我努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近代社会,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认识、关注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兴趣;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习了历史课程的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都能达到规定的课程目标。常规教学中,我们努力在每一课堂、每一教学活动中都注意调动学生参与,都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在教学中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与关注……向学生传授学好历史的方法;告知学生历史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概念、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与技能,应了解哪些基本理论。并努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使学生喜欢历史,喜欢历史课,真正提高中学生历史教育的质量。

历史教学叙事篇三:历史教育叙事

历史教育叙事

从事历史教学已有一段时间,以往教材“繁,难,偏.旧”,导致学生厌学历史,加之历史课与语文,数学课比较,处于从属地位,是“小儿科”,学校,学生都不重视历史学习,教师工作热情低,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一切以中考,高考的高分值为目标,课堂照本宣科,课堂满堂灌,教师45分钟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兴趣寡然,,死记硬背以应负考试,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怎样不负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历史课,成为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使我认识到,中学历史新课程贯穿着新理念 ,有了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能,这给我们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思想,真正认识到中学历史教育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历史教学应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发展,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评价方式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我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由“写教案”变为“设计教学”从注重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

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我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例如:《汉朝的中外交流》设计

1、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调动图文并茂的三维立体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第一,情景再现,看《张骞出使西域》视频。

第二,直观展示,展示佛寺,佛塔的图片,敦煌雕刻和壁画, 王维的《鹿柴》诗,“世界,觉醒,境界,一尘不染,天花乱坠”等日常用语,引导学生得出佛教对建筑,雕刻,绘画,诗歌 日常用语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亲自体会。设计“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会有哪些所见所闻?”这一想象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吧。

2 大胆取舍,拥抱现实。

“佛教东传”教材中是淡化处理的,但由于湘潭很多人信仰佛教,既有紧邻湘潭闻名全国的佛教圣地南岳,又有位于市区的昭山寺庙,很多家庭还供奉着观世音菩萨。针对湘潭的这种情况,将“佛教东传”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去自己所在的街道和昭山寺庙

等地方“调查佛教”。在课堂上分小组汇报调查结果,设计一个自由谈:“你认为信佛是迷信吗?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激发思考,激励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教学在于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让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学生的心灵喷涌而出。因此在这节课后,安排了“你还想说什么?”“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悟?还有哪些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此设计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像和发表意见的余地,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设计教学时,我努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近代社会,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认识、关注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兴趣;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习了历史课程的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都能达到规定的课程目标。常规教学中,我们努力在每一课堂、每一教学活动中都注意调动学生参与,都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在教学中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与关注„„向学生传授学好历史的方法;告知学生历史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概念、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与技能,应了解哪些基本理论。并努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使学生喜欢历史,喜欢历史课,真正提高中学生历史教育的质量。

历史教学叙事篇四: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了专题讲座《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我感受颇深。特别是这句话:“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

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的前后自己在教授初一历史《 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的几点体会。

国培学习之前的教法:

1.教师可以提问: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让学生依据自己听说的传闻或者教材的叙述来回答问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不符合史实的传闻。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讲述。

2.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皇族的纷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问题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来处理。讲述内迁问题时,应注意使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然后,要求学生概括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小结,指出其短暂而亡的原因,应包括西晋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三个方面。

3.教师可以通过自制地图或者在现有的图上作标识的方式,介绍东晋和十六国的格局,以及前秦统一北方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的成语,引入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教材中自己找出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和出处。

4.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做到生动有趣,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采用想象图、地图、多媒体课件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占优势而失败的原因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5.关于江南开发的问题,可以从本课的引导框进入教学,让学生先说明汉朝江南的情况,再说明南朝时江南的情况。然后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江南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因为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动脑筋和进行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讲述和引导。

6.最后,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参照“重点和难点”中分析的本课基本脉络和相应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对本课形成总体的认识。

以上参加国培前的教学过程,尽管复习讲解都很详细,教学层次也清晰,但还是没有摆脱老师牵着学生学的旧教学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自我意识,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必须在备课时,备学生。

教师备课时所想的应是学生如何会学会,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一课中明确指出,“教学难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确定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确定教学难点,就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等。”在以上四点中我觉得是最重要的,那么老师教学肯定要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要思考,老师就

学习了专题讲座《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我感受颇深。特别是这句话:“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

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的前后自己在教授初一历史《 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的几点体会。

国培学习之前的教法:

1.教师可以提问: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让学生依据自己听说的传闻或者教材的叙述来回答问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不符合史实的传闻。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讲述。

2.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皇族的纷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问题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来处理。讲述内迁问题时,应注意使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然后,要求学生概括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小结,指出其短暂而亡的原因,应包括西晋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三个方面。

3.教师可以通过自制地图或者在现有的图上作标识的方式,介绍东晋和十六国的格局,以及前秦统一北方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的成语,引入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教材中自己找出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和出处。

4.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做到生动有趣,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采用想象图、地图、多媒体课件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占优势而失败的原因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5.关于江南开发的问题,可以从本课的引导框进入教学,让学生先说明汉朝江南的情况,再说明南朝时江南的情况。然后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江南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因为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动脑筋和进行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讲述和引导。

6.最后,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参照“重点和难点”中分析的本课基本脉络和相应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对本课形成总体的认识。

以上参加国培前的教学过程,尽管复习讲解都很详细,教学层次也清晰,但还是没有摆脱老师牵着学生学的旧教学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自我意识,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必须在备课时,备学生。

教师备课时所想的应是学生如何会学会,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一课中明确指出,“教学难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确定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确定教学难点,就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等。”在以上四点中我觉得是最重要的,那么老师教学肯定要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要思考,老师就得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和时间,这就需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探究互动,通过探究互动来激励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国培学习之后的尝试:

在《经济重心南移》一课中,学生对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一定困难,因为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直接的生活经验,对农业生产了解得非常少。

《耕获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教材中采用了《耕获图》来说明宋代江南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耕获图》蕴含的主要信息,找出南方农业得到发展的几个原因。

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耕获图》画面上的青山绿水,片片肥田,再联想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认识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第二,通过《耕获图》描绘的人们紧张而有序的劳动场面和庄主悠闲自得欣赏田园风光的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这种景象只有在社会安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出现;再联系晚唐到北宋黄河流域战乱频生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从《耕获图》上出现翻车,教师要引导学生悟出北方人迁移南方,不仅为南方农业生产提供了劳动人手,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农业发展的速度。

第四,用《耕获图》上描绘的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跟敦煌壁画上描绘的北方一人二牛犁耕的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超过了北方。

第五,从《耕获图》上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它描绘的是江南一年两熟的双季稻生产情况。宋代江南形成较为稳定的一年两熟制,在我国农业耕作制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农业耕作制度自春秋战国实行连年种植制度之后的又一次飞跃,它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

优越的自条件、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北方生产力(包括劳动人手和先进农业技术)的南迁,是促进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而这几条原因都能从《耕获图》得到启示,这说明《耕获图》是认识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形象史料,十分珍贵。 感悟: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学会难点。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扮演主动角色,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把难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本节课采用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消化当堂课的知识点,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突破。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增强了趣味性,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里,运用了老师教与学生自主学结合这一重要历史思想方法,化难为易的作用,对今后的历史学习有深远的影响。

历史教学叙事篇五: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别让你的情绪左右课堂

一、背景

新课程的改革中,出现了许多的新鲜的事物。特别强调教师眼中要有学生,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情感上的交流。将学生看作有生命有情感、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学习的机器,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是不是很理想呢?

二、描述

我教的这一届虽然不是新课改的教材,但作为老师,要随时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在课堂上。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因为这一章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主要是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一系列斗争。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将黄海海战作为一个典型事例典型处理,搜查了大量的关于黄海海战的史料,尤其是黄海海战中以死报国的邓世昌的一些留学前后的事情和黄海海战前清廷的准备情况做了详实的考订。尔后我用一种非常感性的语言开始讲述这段历史。

这一节课我用了很长时间做情感上的铺垫。当我讲到邓世昌抱着他心爱的“太阳犬”沉入黄海海底时,许多学生的眼睛也湿润了,他们与我一同沉浸到了那段历史中,虽然我的语言是哽咽的,但是学生湿润的眼睛告诉我,学生的心被一种情感所激荡着,而且有些同学的泪水流了下来……在学生的泪水中,我顺势一转,提出了一个我自己认为非常“人性化”的问题:邓世昌的水性那么好,为什么要选择死?在他沉入海底的一瞬间他会想什么?

学生在泪水中试图去走进邓世昌的内心世界,他们没有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在思考,试图将自己变成邓世昌,去人性的解读那段历史。学生好长时间没有说话,但是从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一种别样的东西,那是一种坚定,是一种对信仰的坚定。我知道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此时课也临近结束,我没有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而是将我的想法给了他们:我并不知道当时的邓世昌在想什么,但我宁愿这样去揣度他,他在想,这个国家太昏暗了,这个国家需要一些有血性的人来换起这个民族的血性,我就做这个有血性的人,用我的死来唤醒这个国度求生的欲望,再振兴起这个古老的民族。

课堂到此戛然而止,一切都在不言中了。孟子说过的“舍生取义”,我用邓世昌给学生做了诠释。

三、反思

似乎这堂课是完美的,一堂课让学生的心被高尚“摸”一下,应该是成功的。可是这堂课过了好久我一直都不能释怀,心中隐隐的有些东西让自己牵挂,可又一直抓不住是什么。

我要让学生在历史中学到什么?一节课我洋洋洒洒,可以说将邓世昌讲得荡气回肠。可是一堂黄海海战之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会了如何走向死亡。难道我讲述这段历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如何去死吗?没错,不能明白什么样的死是有价值的,其生也就没有价值,但是如果没有了对生的追求,明白了死的价值又有何意义呢?毕竟我不是想将学生送到死亡之路上,而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活得更加精彩、活得更有意义。其实在生死存亡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死固然值得称颂,但是忍辱负重的活比死更加艰难也更加有意义。因为自己对邓世昌已经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价值认同,这种情绪不但左右了我,也左右了我的课堂,让我的课堂走向了一种我并不期望的价值走向。

无独有偶,就在我刚刚从这节课中有所悟的时候,我听了一节课。这位老师讲的是日本侵华战争,中间有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打出了一张张日本在中国犯下罪行的图片,每张图片都极有震撼力,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教师用一种极富穿透力的声音在讲解着这些图片,从教师的声调中明显地感觉到了老师自己已经深深地被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所激怒……教师讲解好了之后,用一种极为低沉的声音问学生:“面对日本所犯的滔天罪行,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群情激荡,纷纷表示要报复日本。这位老师很理智的引导着学生,“日本在历史上曾经给我们带来了巨

大的伤害,这种违背人性的行为是我们一直都谴责的。但是如果我们„以牙还牙‟报复日本,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在违背人性呢?”我为这位老师暗暗叫好,理智的引导学生谴责日本的罪行,而不是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仇恨,不让自己的情绪左右课堂,真的是堂好课。

中日的历史事件是很难讲述的,因为越是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心中就越痛,也就不自觉地会产生对日本的憎恨。但是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情绪左右了课堂,并且由此而影响了学生,我们让学生学习这段历史,并不是想让他们时时刻刻恨着日本,而是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警惕日本的军国主义,并且也防止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权意识。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在这段历史中感悟到“和”的重要,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和”的种子,期望着他们构建新的中日关系。法德百年世仇都可以和解,那是因为德国的反省和法国的大度,中日为什么不可以和解?如果若干年后日本真的反省了这段历史,而我们还是仇恨的,那么中日能和解吗?

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左右了课堂。我们的历史教学要从“目中无人”走向“心中有人”,但并不是任由各种情绪在学生中漫延。在有情有义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有理有节,让课堂在充满人性关怀的基础上焕发出睿智的光辉。

历史教学叙事篇六:中学历史教学叙事故事

历史教学叙事故事

——如何使课堂变得生动且有意义

红寺堡二中 王莉

在进入新课程的今天,随着新课堂教学的新变革,我们对课堂教学设计业有了新的认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我是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历史课常常是不感兴趣,也不关注这门课程,历史课给学生的印象总是是枯燥的、无味的学科,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走进课程,参与课堂呢?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历史对话,师生共同探讨,互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面我通过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我的教学小故事。

一,小故事,大智慧

我在讲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初一学生年龄偏小,刚刚接触历史课,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而春秋战国的历史对他们而言几乎就趋同一张白纸,这是巧妙地插入一个成语小故事《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这三个成语故事对初中生说是并不陌生的,因此我请三名学生来讲述了故事的情节,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导演历史剧,激发求知欲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课堂的多样性,一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这一课时,北宋的建立,赵匡胤为巩固其统治,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兵权,并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对于这一目内容我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课堂历史剧,由于学生必须先读教材,理解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再动脑编,动笔写,动

情演。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还会学会获取知识,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创造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小辩论会,强强对决,展现风采,

历史课堂中,有许多历史问题是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理解的,例如: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为了取得好的效果,我专门为学生开一次小型辩论会,并介绍辩论的基础知识和技巧。从辩论效果看,学生已入门,学会辩论。并且学生能通过已学习的历史知识,结合史实得出正确的观点。

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置身于课堂,学生不仅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反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

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怎样让学生感受历史,激发他们的内心像是自己在重走那段历史一样,随着历史的乐而乐,历史的悲而悲,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教学叙事篇七: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叙事

撰写教学叙事的流程:

(1)选取课例

学员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备选研修主题中选择一个研修主题。根据选定的研修主题,选择与之相应的讲授课例。

(2)介绍授课情况

利用这次国培中学习到的理念或方法进行授课后,将实施的课例教学与以前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对比,深入挖掘前后差异。

(3)总结反思

反思这次教学过程,并将自己的反思成果进行整理和提炼。

注意事项:

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教学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学记叙文”而不是“教学论文”。这种教学“记叙文”比传统的教学“论文”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其研究价值。

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学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作为我们这次国培要求的教学叙事应该多一个要求:与国培的研修主题相结合。根据提供的主题确定您的研修主题,从某一方面(讨论法,演示法,多媒体、实验法、参观法、陶冶法、探究法、自制教具、教学语言、讲授法、谈话法等等)来阐述研修主题

样例如下:

研修主题:如何把握难点、贴近学生提高教学实效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有感

作者:刘娜

自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媒体法)课题的研究以来,我一直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如何以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历史学科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呢?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了大胆的尝试。

(步骤一:选取的课例名称,或课例的教学内容、选课原因)我选取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要让学生了解三个主要内容:第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第二、四场主要战役的经过;第三、战败之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马关条约》及其给

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在实践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成了我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 高估学生,曲高和寡门庭冷落。

(步骤二:介绍课前预想效果)1、设计——春风得意马蹄疾。在设计导入时,我就想抓住腐朽的清政府每每战败,都要接受帝国主义侵略者不平等条约的羞辱来好好做文章。备课时我想到了战败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所出的一副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李鸿章面对日本的狂傲态度,以“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对出了下联。从这幅差强人意的下联中,可见当时的中国任人宰割的那份悲凉,一个真正了解甲午战史的中国人读到此处都会为之动容。

因此,我在设计上先以电脑打出上联,出示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照片,让学生认真体会一下两人当时的心境,试着对出下联。为了课堂中能出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反复熟悉教材,同时补充了双方谈判时的相关资料,尽量挖掘出学生的兴趣点,以引起下文。

我想:这样上课,应该能激发出学生一定的感情和兴趣。

(步骤三:描述教学过程,记录结果(达到预想设计/未达到预想设计))2、上课——门庭冷落鞍马稀。上课了,伊藤博文的上联一经打出正如我所料,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他们都纷纷开动脑筋想对出下联。但学生只是根据字面意思去答“上„„,下„„”或“左„„,右„„”。此时,我意识到学生的

知识面有限,通过这种方式并没有引起学生对甲午战争的兴趣,反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我开始反省,为何动机和结果相去甚远呢?

导入时没有能出现那种效果。接下来,该重点进行四场主要战役的理解了。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战役进程的动态效果图,以及在网上搜集到的相关图片,配合图片说明我对关键性内容加以提升。为拉近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我还剪辑了一段“甲午战争”的影视资料。虽然学生也为大量新颖的资料所吸引,但在十五分钟的战役学习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我的独角戏,对我所提问的问题,学生限于浏览资料的时间有限来不及反应,我暗暗着急。

战场上一阵刀光剑影之后,腐朽的清王朝终于葬送了北洋水师。日本帝国主义蛮横的将《马关条约》强加给中国人民。如何引领学生分析条约的危害进而得出结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在。我想高潮应该出在此处了。我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条约的四点主要内容,再让学生据内容逐条分析,设想结论自然水到渠成。可真到了课堂,学生的发言就是进不了状态,与其说在分析,还不如说是在读课本中那几句原文。

(步骤四:反思与改进。达到预想设计,是否有其他问题出现或有感觉不足的地方;未达到预想设计,分析原因,进行改进)3、评课——众人拾柴火焰高。上完课,听课的专家和老师们为我点评。大家纷纷提出:课的导入采用对联形式虽用心良苦,但曲高势必和寡。学生根本不理解伊藤博文的

用意,也对不出下联,又如何理解甲午战争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呢?还不如舍弃阳春白雪的开篇,直接用那段视频资料导入好。

其次,如何把学生调动起来,大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首先,甲午一战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战争,可供查阅参考的资料很多,而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战争的经过不如交给学生课下分组探究,老师在课堂上仅对学生不成熟的研究结果进行点拨即可。分析部分,应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让学生们的思想在碰撞中擦出火花。

二、 体验不足,浮光掠影难成气候。

1、修改——增强体验切实可行。采纳了众多同仁的意见,我修改了教案。

在课堂中如何才能点燃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呢?首先,在导入时,我以一段视频带领学生重返1894年的甲午战场,先给学生一点震撼。然后,就此提问:“这段影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历史事件?”。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其次,课前安排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主选择甲午战争中的任一战役进行研究,由我提供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站。要求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小论文并选出本组代表在课堂上汇报成果。为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又添设了“模拟战争”环节,让学生大胆设想敌人可能的进军路线。同时修改课件,利用Authorware软件的交互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件中自由选择路线,由电脑判断正误,然后选出设计正确的同学阐述理由,再由教师点评。第三,在分析条约危害的时候,以分组形式先让学生之间

历史教学叙事篇八:初 中 历 史 教 育 叙 事

初 中 历 史 教 育 叙 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处处呈现新课程理念,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那么属于学生学习评价的有效性是否落到实处?评价是否多维而全面呢?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如何真正与学习评价的有效性相结合?

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改革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确定新的评价目标

过去我们一直理所当然的认为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而学生则是客体,但现在看来,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而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教”与“学”的状况才是评价的课题。基于这样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模式应该具有这样三个层面的基本功能:1、对学生所学习的历史知识面做一个测定;2、对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程度做一个判定;3、充分激励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和探索欲望。

这样的功能定位意味着纯书面的考试本身并不等同于评价,而仅是评价的手段之一,它可以为评价提供一定的量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学对老师“教学”的反馈性评价。

根据评价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原则,为了尽可能做到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评价,我把认知、情感和技能三者都确定为评价目标。总体而言,认知领域包括对基础的、重要的历史知识、概念和原则的了解和掌握;情感领域包括学生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技能领域包括思维能力的基本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通过对本校初中一年级进行的分组学导模式的实验,本人认为初一主要是中国古代史,重点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初步学会概括历史事实,能按要求把相关的事实归类。

二、评价方法的具体运用

(一)开、闭卷的书面考核,成绩的核定采用百分制。闭卷部分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主要考察认知水平。这与现行的考试不冲突,实验证明,采用“分组学导”模式的班级闭卷考试成绩略高于不使用实验的班级。本人认为,这与平时参与分组的学生能当堂巩固所学知识要点,及时消化有关。考卷部分考察学生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比较和评价能力。由于目前使用的考试方式中最终以考试成绩为准,开卷考试部分只能在平时进行。在本人的“分组学导”实验班里,每堂课上均有重点地提出测试学生思维能力和基本实践技能的探讨题目,有计划的训练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例如,讲解《三国鼎立》一课时,我提出问题“三国局面形成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概括出正确的答案,也学会了分析历史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了初一学生的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这方面的成绩记入成绩册,作为日后分析实验结果的资料。

(二)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成绩的核定采用等级制。小报内容要求包括几部分(1)生动有趣的历史题材的图表或图画的绘制。(2)对人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见解和评价。(3)及时展示人类文明史研究最新成果的历史新闻快递。编辑历史小报是用以判定学生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水平和是否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编辑历史小报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作品中出现柱状图分析战争实力对比,引用著名人物的语言评价历史任务,结合事实思考问题从中得到启示等较独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学生的潜力。另外,通过对历史小报的点评和展示,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化了历史课程的学习,分组学习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小报的制作。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没有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反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口试的考核方式,成绩的核定采用等级形式。口试前先由教师提供多个口试题目,每组学生抽取一个题目,然后每组代表口头阐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这种方式本人认为

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考察方法,它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学生史料搜集、整理、分析、综合能力和文字组织及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也是一种考验,有利于检验学生是否形成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一人阐述,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往往能全面的回答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综上所述,改革评价将会更好的体现分组学导模式的优越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把分组学导模式的优越性发展下去,并在如何更好的做好教学评价上有所发展。

历史教学叙事篇九:历史教育叙事 张彦利

教育叙事

历史展现着人类非凡的经历,定格着人类奋斗的精彩,彰显着人类拼搏进取的魅力。历史课程又是学生接触历史,吸收历史精华的最佳渠道。因此,我觉得当一名历史老师,在历史这片沃土上传承历史,弘扬历史,再现历史,使历史之花常开不败,历久弥新,使我的教学人生在历史的天空下尽情挥洒,是我人生的光荣。

学生时代的我就喜欢历史,迷恋历史,更崇拜历史老师,觉得历史老师是历史的贮藏家,博古通今,满腹经纶,头脑里俯拾皆是历史知识,很神圣,很崇高。我对老师有说不完的感激,对老师的职业有道不完的亲切感。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教风,务本求实的态度,乐于奉献的精神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甘将热血撒杏坛”的赤诚,让我知道了三尺讲台粉尘飞扬中,擦去功利书写正义的无私;更让我知道教育的崇高与神圣。于是当一名历史教师的愿望在我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深根,于是在我人生的选择中,我义无反顾的选择当一名教师,虽然在师专的时候读的是中文,但是对中外文学史尤其迷恋。有幸的是毕业后我如愿的成为一名历史教师。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

而当我真正的涉入教师行列,游弋历史海洋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传统中的观念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所谓“贝多芬”(背多分)就是这样来的。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学生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笔聊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的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久,也全面还给老师了。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即逝性强的特点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

进学生素质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不仅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可以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都会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倍觉自己掌握的知识仅仅是沧海一粟,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更觉得重任在肩。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是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仅有一桶水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永流不竭的活水,我们只有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用智慧的琼浆充实自己,方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成为教育战线的常青树。于是寻找各种机会抓紧学习,师专知识积淀足够胜任中学教学任务,然而我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2002年进入齐齐哈尔大学函授本科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这为我的历史教学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我的历史教学能力大有长进。同时,我又把教学理论当做能力腾飞的翅膀。我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钻研《教育探索》,《历史教学》,《史学月刊》,《历史研究》等书籍。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论作基础,我在教学的舞台上游刃有余,同时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7,2008,2009年连续三年荣获县级记功奖励,2010年荣获县级优秀教师。

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会学知识,于是我在工作中刻苦钻研,勤奋探索熟练掌握教材每一节课我都在做着充分的准备,研读教材,阅读有关资料,考虑学生的现状,可能出现的情况和解决的办法,每一节课堂我都把它当做师生交流的情感场地,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备课中,以教材为载体,旁征博引。授课时,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自己施教准则,不做艄公做教练,指导学生自己泅渡到知识的彼岸,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会学

知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更加青睐,百学不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章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为繁盛的隋唐时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则是唐朝历史的开篇,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唐朝这样一个少有的封建盛世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并繁荣的?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和女皇武则天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体会到: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当政期间,继续推行贞观时期的政策,进一步推动了唐代经济的发展。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进行学习。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唐代总体概况的影音资料,通过精心的设计与营造,学生很快便融入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中。有效地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使历史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整合多种课程资源,设计出富于挑战性、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课对于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评价是难点,特别是对武则天的评价。因此根据学生评价人物往往不客观的特点,对人物的评价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将唐太宗的评价置于特别设计的问题背景之中,引导学生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在评价武则天前,让学生去猜测“无字碑”之谜,倡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发表带有个性的见解,提倡结论的不唯一性。此问题的设置是为评价武则天作铺垫的。而之后评价武则天时则不同以往,以让学生为她撰写碑文的形式进行,实现了文史知识的整合。

在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评价人物,可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独到见解、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其融入历史,积极参与学习。在教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同学们对李鸿章的评价见解不同,我借助这一时机,让学生自愿结成小组,形成自己的评价,并找出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选择适合本组的展示形式在课上展示,各小组

各抒己见,旁征博引,讨论十分热烈,有时甚至引发激烈的争论,我适时的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回顾整个过程,有很多感受。我惊讶于学生们热情的参与、活跃的思维、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存在的巨大潜力。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水平、指导组织等能力要求更高了,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我逐渐感悟到教学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甚浓,学生的成绩也一路领先,我自己更是收获颇丰,2008出示的县级公开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一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付出重要、吸收更重要。在教学中不断向老同志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2008年十月撰写的《浅谈历史教学与提高素质教育》一文获第十五届东北三省四市青年教师素质研讨会上荣获论文评比一等奖,

教学的智慧贵在传递,知识的资源贵在分享,在教学生的同时也不忘记辅导青年教师。在2008年5月全校教学评比活动中,我指导的李广裕裕老师出示的《冷战与热战》一课受到大家的赞许。2010年10月经我的指导,于丽娜老师出示的校级公开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得到校领导与同事的一致好评,在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中,我的业务能力与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何其有幸成为一名教师,又何其有幸成为一名历史教师,能耕耘在历史教学的沃土上,我会珍惜教育对我的眷顾,努力拼搏,勤奋进取,把我的全部精力和能力投入到教学中,为使我经营的这片土地郁郁青青,我会尽情挥洒我的历史人生。

历史教学叙事篇十:初中历史教育叙事研究

我的课堂我做主

(记一节很好的引导课)

初中历史教师不但要转播历史知识,还要善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人物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把学习到的知识真正为社会服务,造褔人们。

最近我在讲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就很好地引导学生探讨本课中的两个著名人物——岳飞和秦桧,通过他们的行为来看他们的品德,然后再看他们的才华,最后再看对当时社会的贡献。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主题,就是人才定义论。当然在我自己心中早已有答案了,但如何让学生自己明白什么是人才,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只有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我再总结。就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轻轻地走到他们中去,参与他们的讨论,倾听他们的初衷与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突然生成问题值得我在此分析,一是王晴晴同学问我当时的岳飞是忠于某个人还是忠于某个国?这个问题我虽然有过接触,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过。于是我就随口对他说岳飞是愚忠,他的忠是忠于宋高宗赵构。但是课后我通过请教其他老师和查阅有关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分析和总结。我又对岳飞有了重新认识:当时的岳飞并不全是愚忠,他也有自己的理想,也有爱民之心。只不过在处理与上级<宋高宗>的关系时显得过于刻意和呆板了,但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他个人之力虽有能力改变,但他不愿意也不想改变,因为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对他的思想行为影响很大。所以后来我又向同学们纠正我原来的个人观点。二是有一个小组在讨论秦桧时,他们把秦桧批的一无是处。其实我需要做的是让他们充分讨论。当他们把秦桧批到一定程度时,他们自己就突然发现:总是找秦桧的缺点也不对啊!难道秦桧就没有一点闪光点吗?如果没有宋高宗怎么会这么器重他?于是他们又开始查阅资料和讨论秦桧到底有没有优点。通过重新查阅资料和讨论他们发现秦桧还有不少闪光点呢:曾经是北宋的新科进士南宋的宰相;秦体字的发明人(后来改为宋体字)。只不过后来民间及历史把他极度丑化了,因为中国人历来同情弱者而鄙视小人。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适时引导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课堂的最后十几分钟,我让每个讨论小组派一个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人才观及怎么样才能成为人才。他们充分发表见解后,在个别同学自由发表看法。这

样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了自己评判人才的是非观,但是有的人才观还不全面,有的还太理想化,有的甚至是不适宜的。这样我必须要对人才的定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人才就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简而言之人才就是学识技能能力加品德的人而我们社会上往往把专业知识强,技能高的人称之为人才;其实不然,最近几年利用电脑进行高科技犯罪的人,他们的智商可谓是很高,电脑专业知识可谓是很强,能力更是有的很。但是他们却把这些优点加以整合后去危害社会,侵犯别人正当的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可以肯定的说,这些不是人才而是坏才,因为他们唯一缺的是品德,丧失品德而谈才,他们不是真正的人才。

通过这节课的探讨与交流,使我个人及同学们都对人才观和如何成为人才找到了一条新途径。这就是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把历史人物活动中的品德在学生中产生影响,使他们去效仿历史人物,特别是优秀历史人物活动中的高尚品德,达到历史教育以史为鉴的目的。

参赛作品:《我的课堂我做主》

姓名:刘新锋

电话号码:13956755055

日期:2012年3月26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117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