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周国平读后感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车窗外周国平读后感篇一
《周国平读后感》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周国平的《妞妞》不是一本让人读后“潸然泪下”的书,而是一本让人“泪如泉涌”的书。“十一”期间到新华书店买书,站着随手翻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两页,眼泪就涌上来了。从某种程度而言,流泪是奢侈的,因为泪水可以涤荡人心的许多杂质;又或许父母之爱是一种本能,对生命的敬畏与珍爱也是一种本能,这种感情一旦被唤醒,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会让人心疼。而在后来从头至尾的阅读中,我确实都被这种心疼揪痛着。

《妞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妞妞的父亲是个哲学家,母亲是个天真未泯的小女人。他们的婚姻虽有问题但感情新鲜别致。对于父母而言,妞妞无疑是一个天使,但这个天使来到人间十八个月后便被上帝召回。她徘徊在无可挽回的死亡的旅途上,却一路播洒欢笑。在此过程中,哲学家一直思考着生与死的重大问题,而小女人慢慢成长为一位真正的母亲,三个人彼此依赖,彼此温暖,愈陷愈深……

如果说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命题,那么妞妞则是很早就直面的。她既是无知的,又是代表灵性的。她泡沫般的短暂一生,似乎专为承受苦痛而来,她生命的序曲同时也意味着终结。但她始终兴致勃勃地“呀呀”学语、学步、学看世界,不曾计较生命的一寸寸逝去,而是以童心拥抱每一寸获得;哲学家是代表父性的,小女人是代表母性的,他们看世界、看待生与死的角度和方式都不相同,他们沉沦的姿势也全然不同。妞妞夭折后,哲学家与小女人选择了分手,但妞妞永远是他们生命中的至痛,永远停留在彼此的记忆里。

每个生命都是偶然的,但这并不妨碍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有些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妞妞》一书没有那种呼天抢地的大悲大痛,它拉家常式地娓娓道来,不渲染,不溢美,它的苦与笑都是直击人心的,它对生命的尊重和爱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是一本不幸的父亲悼念他早夭爱女的书,更是一本颂扬生命,也缅怀和反省生命的书。本来很容易沾染的文人习气,因哲学的底子而显厚重;本来很容易出现的伤情、滥情,因情真意切和克制收敛的叙述方式而感人至深。

沉浸在书里的那几天,每天洗完脸照镜子的时候,我都会格外认真地端详自己的眼睛。我开始原谅它的近视,原谅它的单眼皮,原谅它的不亮不清澈,而格外感恩父母给予自己一对完好无损的瞳孔,因为没有什么比阻碍我与世界自由的视觉接触更为可怕。我想象着妞妞那黄色的“猫眼”长着丑陋而可怖的肿瘤,正渐渐往眼睛外面长,吞噬光明,继而吞噬妞妞可爱的美丽的娇小的生命……

十八个月,目睹一个生命从诞生到萎谢,经历悲剧的每一个幕次、每一处细节,体验大悲大喜。纵然那“喜”是卑微的、命运间歇性的赐予,也因此而尤显弥足珍贵。这出“将美撕毁给人看”的悲剧,自始至终是那么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剧中人物无论是妞妞、还是身为哲学家的父亲(作者)、小女人的母亲(雨儿),甚至配角阿珍等等,都无限深情地投入,决不懈怠其中任何一个细微处,哪怕如芥豆之微。虽哭笑不由人,但都全力以赴……

从前读陆幼青的《死亡日记》,读陶金的夫人追忆、悼念丈夫的书,都远远不可能有这样的震撼。比起《妞妞》,前两者多少是造作的——尽管这样说是对亡者的亵渎,请原谅我无意中的不敬。

车窗外周国平读后感篇二
《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有感》

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有感

本书按时间顺序选编了周国平1983年至1998年的散文作品,那时他在40岁到55岁

之间,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灵的笔写出来的,是其最有代表性的

散文。

周国平在《自序》中说:“我给自己(的写作)建立一个标准:一篇文章,即使不发表

我也要写;否则就不写。总之,尽量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写的时候愉快、写完自己看了喜

欢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一旦发表出来,也一定会有喜欢它的人,即使发表不出来也没有什

么。”

周国平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

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

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

清晰了。”这正是我读《周国平散文精选》时的感觉。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

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

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

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

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

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

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

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

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

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

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周国平说:“文人

最难戒的是卖弄。”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

自己的声音。

下面就是他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精彩论述:

1.一个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诸如功名之类,都是奢侈品。

2. 对待女人的最恰当态度是,承认我们不了解女人,

永远保持第一回接触女人时的那种新鲜和神秘的感觉。

3.相爱的人给予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是自由。

两个自由人之间的爱,拥有必要的张力。这种爱牢固,但不板结;缠绵,但不粘滞。

没有缝隙的爱太可怕了,爱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迟早要窒息。

4.男女之爱往往从艺术境界开始,靠技术境界维持,到维持不下去时,便转入魔术境界。

——P16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在黑暗中与信任的人行走,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不需要语言,不需要眼神的接触,两

个人的安静是美好的,而一个人的安静、孤独更是是珍贵的。

诗人、艺术家因孤独而生也因孤独而死,孤独为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原动力,同时也把

他推向边缘。凡高割下了耳朵,死在了画里,海子在长城边卧轨,伟人们不断地结束他们

的生命令人留泪、流血,但他们保持神话的纯洁和崇高。人们走在各自的路上,有的人却

用孤独与生命换来思想的永恒,为我们留下大海中央的航标。

物质将会永远存在,相同的元素不断组合形成新的生命,我们体内残留着我们祖辈父

辈的物质,我们身体由其他生物提供的材料搭建而成,物质不断流动塑造新的灵魂,每次

的灵魂更像是无尽物质的一件衣服,物质穿上我们的灵魂,我们珍贵的灵魂对于世界是多

么的轻易渺小。在这个流动的世界中,只有我们的孤独才能为我们留下一丝永恒的想象,

只有他人回忆才能延续我们在是世上的曾经,一代又一代死亡与诞生的车轮一同滚动。伟

大的孤独,孤独是不可滥用的,孤独不是空虚,孤独是对自我珍贵事物的坚守,孤独是内

心煎熬引发创造的前奏。

国平是个大孩子,虽然一把年纪了,但还是很年轻的感觉。在思考死亡问题和性的问

题都有很深刻的个人见解。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

诚然,周国平的作品以及文采、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

能从他的作品里收获智慧和超然, 在这个日益浮华的世界,周国平散文的“平淡”愈加突出,而平淡则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向

往。

就像周国平在《平淡的境界》中说的那样“平淡不仅是一种文字的境界,更是一种胸

怀,一种人生的境界”。同梁实秋一道,他的散文追求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

境界。以平淡为散文的极境,以散淡的心境写淡散文,周国平先生怎能不令我们欣喜 ? 好的散文家不止靠精神的涵养,文字功夫也是了得。

散文最讲究味儿,而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平淡而有味,他既不会无病呻吟,亦不附庸风

雅,他的作品,总是尽可能还原真实,保持原味。当然,周国平散文文字的精炼亦是不缺

乏的。 迷恋周国平文学性质的哲学,这是自然、人文,是对美的回归。

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

你是爸爸最得意的作品,我读你读得入迷你如同一朵春天的小花开发在我的秋天里。为了

这样美丽的开放,你在世外神秘的草原上不知等待了多少个世纪?。如今,你纵然也不能

延续我死后的生存,却是我留在世上的一线扯不断的牵挂。有一根纽带比我的生命更久长,

维系着我死后的世界,那就是我对你的祝福。然而,我仍然天天为你写日记,不是给你将

来读,而是给你现在读。每当我单独和你在一起并且对你喃喃细语,你那凝视我的眼神使

我相信你听懂了一切。世界必定有两个,一个虚假,一个真实。只是在眼前这个虚假的世

界里,我们才会生离死别。世界离我很远很远。我眼中只有你,我的孩子。

徒劳吗?爱决不徒劳。

可是,就在这时,你眼前一黑,亮亮没有了,爸爸也没有了,你突然从爸爸的手臂滑落,

坠入无底的深渊。我坐在黑暗中,怔怔地盯着窗外的夜,一支接一支地吸烟,我后悔没有

把你抱紧,千古之恨化作永远的沉,竖立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痛时,我感到的只是焦虑,疼痛仍然落在你的身上。你死了,我感到的只是悲伤,死亡

仍然落在你的身上。做父母的都知道,世上没有必孩子更让人牵挂的了。现在我又成了一

个没有孩子的人,又好像回到了无牵无挂的岁月。对于死者,我们不复挂念,只是怀念。

然而,我怎么能把你想象成一个死者,我对你的怀念多么像一种割不断我明白了,世界上

没有什么东西能割断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连死亡也不能。这牵挂的线团系在你的远逝的小躯体上,穿透生死的壁垒,达于另一个世界。我们明知你不复存在,仍然惦记你犹如惦记一个失踪的游子。你走了,我被抛回到从前的世界,却发现自己在其中成了一个陌生人。 曾经因为你的存在而相形见绌的一切,由于你的不存在而更加微不足道了。

本书目录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在义与利之外

悲观执著超脱

等的滋味

平淡的境界

人生寓言

孔子的洒脱

人生贵在行胸臆

父亲的死

失去的岁月

自我二重奏

习惯于失去

时光村落里的往事——蓝蓝《人间情书》序

永远未完成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爱情不风流

在沉默中面对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生命中的无奈 世上本无奇迹 都市里的外乡人 人人都是孤儿 记住回家的路 另一个韩愈 纪念所掩盖的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南极素描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把我们自己娱乐死? 善良丰富高贵 走在自己的路上 有所为必有所不为 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 和命运结伴而行 比成功更重要的 往事的珍宝

车窗外周国平读后感篇三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篇一: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好像是我们这些学生除了寒暑假之外,就不会有时间看书了似的。当然,假期所读的书与平时读的完全不在同一档次,毕竟,谁有本事在读完一本科幻小说或是漫画之后能写出合乎要求的读后感?于是乎,我的同学们只好拿起平时只放在书架上冲样子的名着读了起来。

我却幸运得多了。多亏我的未雨绸缪,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直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责任感”。不过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我希望自己能够秉持这圣经,不忘审视自己。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篇二: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着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所以,我一般都会选择在深夜读周国平,点一盏台灯,泡一壶香茶,跟随他去寻找安静。

安静不是一瞬间的偶得,安静需要心灵的创造。在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久违的亲切话题:>幸福、艺术、执着、平淡、智慧、死亡、存在„„书中处处遗留着哲学和散文的痕迹。这两者时而平行,相互对望相互倾慕;时而相交,绽放出无声的思维火花,令人心旷神怡。书中,他所展现的人生体验与读者 所关切的世间感悟的词语外壳上,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它们都毫不例外地与安静的距离最短。周国平所期待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充满乐趣的安静。生活中只要有乐趣为伴,我便不会感到寂寞难耐,因为我会觉得,这安静,怎么品味都别有情趣。

篇三: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今天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散文》,老实说提不起兴趣看,这本书对一个不爱 看书的人实在是生疏,可从开头简介部分了解到“周国平,他的专业 是哲学,他兼事哲学和文学,除学术论着外,还写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尤其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不感狂言自己对哲学有多少认识,只能说对哲理性的文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感觉一个人无论处在人生哪个困境,哲理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作者说:“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 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心灵 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其实一个人能朝这个方向走算是很洒脱了,可人有时就是容易在自己的宇宙中迷失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在痛苦中挣扎。为什么

说书是良师益友呢?也许当你在人生的低谷看到上面这段话时,会振奋起来,人生有千百中滋味,最后留下的不能是无耐,应握起双手掌控好自己的宇宙空间。

读了《周国平散文》我们会不断得到一个个生命的启迪和发现,去体验现实生活 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作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我感觉自己的潜能不在这片沃土上,总有一个伤口在不经意中流血,内心无时不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永远追寻凯旋。人一生的就像是大海,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海市蜃楼,各种归属于大海的现象都会在人的一生中呈现,没有这样的经历生命的价值何以体现呢!只要尽八分力去努力了,那不管是凯旋还是败归,都能享受回归的战利品,使自己的精神获取新生的力量,那每个人此生都不会有遗憾了。

车窗外周国平读后感篇四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在篇幅上来说比较短,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质朴平实而又不失诗的光华,从内容上来说畅达深邃而又渗透着哲学思想,其思想深刻而又超然于世。它让我知道了生命的不可重复性,要更加珍惜生命,让我知道人生的短暂,要合理利用时间。回归简单的生活必须有一颗淳朴的心,它让我躁动的心沉静安宁,它教我们淡泊名利沉淀自己。

《智慧》中告诉我们智慧和聪明完全是两回事,聪明是指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如具有机敏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而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一种开阔的胸怀,足够的勇气和敏锐的眼光,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这就教会我们大学生要有勇气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更要有智慧来分辨二者的区别。

《真实》中告诉我们,人活的独特、潇洒一定要发自内心。如果你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给自己看,不是自己真实的性格,那么,你愈是表演的真诚、独特、潇洒,你实际上却活的愈是做作、平庸、拘谨。大学生正处于性格养成的关键时刻,太看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无益于我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周国平一直着重于内在和灵魂的超脱,不难从《真实》中看出他强调的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即一个正直的性格,而性格是否正直也表现在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方面。

读《安静》时想到,现时社会上一些世俗观念也进入了学校。利益的驱动超越了一切,物质的诱惑淹没了精神的愉悦。 我们很难再听到来自心灵本真的呼唤———如此浮躁的环境中我们又如何做学问?摆脱外在的虚名、浮行,保持一份心灵

的恬淡,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沉淀自己,积蓄力量,成就自己的梦想,这是我们大学生正确的选择。

《读书》中周国平认为,读书不在于破万卷,重要的是读书时的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用品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破万卷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是在于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是自身精神的丰富和成长。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就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要有从容的心境。大学时期是我们养成读书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培养的就是我们读书的习惯和无师自通的能力。同时读书也提高了我们的觉悟,进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从中得到某种教化。更重要的是,大学读书的多少决定我们以后发展潜力的大小。读的书越多我们的发展潜力就越大,因为我们有厚度,这个文化底蕴的厚度,也决定了我们发展潜力的高度。

《人生哲思录》的积极思想给我注入了前进的动力,在浩瀚的生命之岸,我自豪地告诉你———世界,我追求过,奋斗过,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没有停止过拼搏,而这个造就了万物的世界也将欣慰地回答:只要你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

车窗外周国平读后感篇五
《周国平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心得

王小红

教育应该要培养怎样的人?成功的人要具备什么品质?这两个问题是要从事教育的人首先要思考的。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 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现今教育,它剥夺孩子的童年,扼杀少年人的求知欲,阻碍青年人的独立思考。若挂着教育之名而实际上对素质起了压制、扭曲、摧残的作用,就只能说是伪教育和反教育了。毋庸讳言,今日的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只教给学生一些狭窄的专业知识、结果必然使大多数学生心目中只有就业这一个可怜的目标,只知道作为谋生手段的这一种不快乐的工作。

在书中,作者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

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看一个学生的智力素质好不好,第一个尺度就是看他对事物有没有好奇心,对知识有没有兴趣。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尚的灵

魂。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从学校和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也不是讲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一个有趣的教育的定义:你把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了,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而那个忘不掉的剩下的东西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不要挫伤孩子的哲学兴趣,而要保护和鼓励,而最好的鼓励办法就是和他们一起思考和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都不可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可贵的是发问和探究的过程本身,使我们对那些根本问题的思考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中。因为孩子们是多么善于提出既不实用,又无答案的问题,这正是哲学问题的典型特点,可惜的是,它们往往被毫无哲学听觉的大人们扼杀了,同时也扼杀了许多未来的哲学家。而老师必须有着活泼的心智,他能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把它们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而人生最珍贵的价值和最美好的享受恰恰就寓于这样的成功之中。一个人若不把自己的理想、思考、感悟体现为某种社会价值的人,都不能说他有事业。

车窗外周国平读后感篇六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胡瑞丽  周国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哲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学思想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读者们大都能从他的文字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周国平论教育>是作者第一本系统梳理其教育思考的随笔。作者思考教育问题,是从其哲学专业背景出发的。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多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过,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构成了作者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在书中, 作者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呼吁我们的教育回归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上来。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就在于让人成为人性意义上的正真的人,并幸福地生活着。在书中的第一辑,作者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辑《阅读与素质教育》。大凡大家名家,都有一个爱好,或者说是癖好,那就是阅读,通过阅读积累知识、生成智慧、涵养品性,阅读对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作者写道:"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同样,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这些,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传承人类文明

的教师,有必要博览群书,汲取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言传身教,促使学生也养成读书的习惯,积淀丰厚的文学底蕴,从而为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

车窗外周国平读后感篇七
《读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有感》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这本书只有薄薄的181页,但是,却花了我不少时间去阅读它。尽管,我最后将它读完了。但是,我仍不敢说,我读懂了它。然而,尽管在这片海滩上,我根本算不上是一个拾到贝壳的孩子,但我仍愿不自量力地将我之所得展示在人前。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我认为生是一种并不深刻的存在,而死才是生的终极。试想一下,假如人的生命是不息的,那么,生的一天,两天,甚至十年又因何而珍贵?正因为会死,人才穷其一生去创造价值,如此生才显得弥足珍贵。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死还成就了生的意义。还曾在《人生哲理小品》这本书上看到老宣说,“人生就是离了母腹走向坟墓的过程。”可见,死终究是人最后的归宿。

周国平在他的小书里说,“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可能是因为年轻吧,路还很长,我还不曾想到因最终会死而同情自己。但是,我却因经历别人的死而心生感触。其实,对于死,人并不是本能的害怕的,它给带来的伤心绝望,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最终会死,而是因为看到自己的至亲至爱在自己眼前死去。我看到过一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向上天祈求,让他们代替孩子死。这让我觉得,许多人其实是不畏自己死的,而是担心他人死。然而无论是谁死,最后大家也都“殊途同归”:死。曾经,我因为一个至亲的离世而久久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正如无人不知的谁都必须死,我也深知这个道理。但是,就是不能释怀。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老师对我说,“人就是这样的,来这世上一趟,做完了他该做的事,他也就走了。”多么微妙,我顿时放下心中所有的阴郁。

死,未必应该悲伤的。它有时,只是按程序办事而已。我们人赋予它各种惨白的情感,有时真是太自作多情了。如果,我们豁达一点,心平气和一点,死不也是平常事么? 其实,我一直疑惑,为什么我们总要谈论幸福与痛苦。在我们的生活中,夹杂在幸福与痛苦之间,并且也是我们经历得最多的,不是平淡吗?白岩松也说,“我们的日子80%都是平淡的。”既然平淡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大部分,那么,它不应该是主流吗?我们不应该谈论它或研究它吗?然而,天空很辽阔,飞鸟才是主角。夜幕也终敌不过,烟火刹那的灿烂。正因为幸福与痛苦给了我们情感上强烈的冲击,所以它们才成了我们永恒的话题。

假设,在痛苦与幸福两者之间,定要你选其一,你会选哪个?我选了痛苦。正如周国平在书中所说,“痛苦使人深刻。”我还不曾感受过幸福给我带来的重大冲击,但是,我却领教过了痛苦赐予我的那份刻骨铭心。恕我冒昧,我有时会在心里偷偷认为,幸福是肤浅的,它的形式也是肤浅。所以,很多人说吃饭、睡觉、玩就是幸福。当然,也有人说要做作业就是痛苦。但我想说,你根本不懂痛苦。痛苦是折磨人却诱使人不断甘愿与它纠缠的东西。它有魔力,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当一个人战胜痛苦时,这种克服痛苦的力量就会成为他自身能力的一部分。反之,痛苦则将人打倒,吞噬,甚至毁灭。尽管有这样的风险,我仍愿痛苦着思考也不愿幸福着平庸。我始终相信,一个真正痛苦的灵魂是高贵的。 “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

如周国平所言,我也不知道什么叫爱情。但是,我知道它是甘药,也是毒药。俗言“爱之愈深,爱之愈切”。爱是毒药的一面,在某些分手的男女面前会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有人会耿耿于怀,会心有不甘,会怀恨在心,会无法自拔。起初,我对这种反应很是理解,但是,周国平写在他的小书中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说,“在失恋的痛苦中,自尊心的受挫占了很大的比重。”有些时候,人们爱上的不是那个他们口中的人,而是他们的自尊心。当他们追求而不可得的时候,其自尊心就会受挫,以至于耿耿于怀,不肯轻易放手。而倘若他们追求且得到的时候,那个爱慕的对象则不再美丽。这可能就是人性,得不到的总是好的,

得到了就不再新鲜。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爱,还是爱吗?显然,那不是爱情。那什么是爱情?我还是不知道。但是,我认为,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即使分手也不要相互恶语相向,不要心怀怨恨,不要冲动偏激。是男人,就该保有自己的风度;是女人,就该坚守最后的矜持。心平气和的给彼此一句祝福未尝不是一种潇洒而优雅的告别。此外,还有一种爱叫人心酸,那就是即使被拒绝也要守护对方。但是,这样做的人不知道,被一个自己讨厌的人爱着,是一种可恼的无奈,而被一个自己欣赏却不能接受其爱的人爱着,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爱一个人不应当固执,不要以为不求回报就可以继续爱对方,这迟早会给对方带来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谁说被爱是一种幸福,不恰当的被爱也是一种痛苦。

你有信仰吗?我没有。

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但是中国人却为自己开脱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我们有道德信仰。”但是,面对道德日益沦丧的现实,我不知道,这句话还能撑多久。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到底需不需要信仰?周国平说,“有两种人不需要信仰,一种是对此问题从不发问的人,另一种是决心自己去寻找答案的人。前者够不上信仰,后者不需要信仰。”周国平的思考总是这样,在对比中给人以震撼。在这组对比中,我想我是后者。不过,尽管如此,我绝不敢亵渎信仰。在我的朋友中,也有基督教信徒。但是,她是在经历了一些极其痛苦的事情之后,才信教的。尽管,她总是对我说有信仰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我总感觉这样的信仰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因为痛苦,所以信仰宗教。这是我们所需的吗?周国平说,“有一天人突然发现自己是大地的孤儿了,于是就为自己生下了一个父亲——上帝”。这算是信仰的来源吧。当人无法解决某种困境或者摆脱某种煎熬时,信仰就充当了一种安慰剂。我不否认有绝对虔诚的信徒,但是,就如周国平所说的“有信仰者永远是少数”。许多人“实际上并无信仰,只是随大流罢了”。因此,我宁可直面惨淡的人生与痛苦,也不愿借信仰之名慰藉心灵。

以前总是听到有人说自己很孤独,看了周国平的文章之后,我也想挪用一下他的原话问一句,“孤独,你配么?”

无聊的人会寻找消遣,寂寞的人则显得无聊,最后也得找消遣。但是,孤独的人不靠外物排遣孤独,而是享受孤独,甚至用内心的力量战胜由孤独而生的各种问题。比如,不被人理解,不合群等等。寂寞无聊者多无病呻吟之词,但孤独者必怀值得人解读的内涵。当今许多人总是把寂寞无聊挂在嘴边,其实,我认为他们的这种状态源自于对人生的迷茫。他们或许玩世不恭,或许消极处世。但是,孤独者不一样,他们“精神上超群卓绝”,即使不被人理解,也不会走向寻找消遣的歧途。

你有没有追问过人生的意义?我曾追问过,但是现在不问了。因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周国平在他的另一本书《周国平论人生》中说,“宇宙时没有意义的”。另外,毕淑敏也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她马上又说,“但是,我们可以为人生加上意义”。这种想法与对待人生的态度,与周国平在这本小书里传达的对人生的看法不谋而合。在书中,周国平列了这样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

人生的内容:a+b+c+d+······

人生的结局:0

人生的意义:(a+b+c+d+·······)×0=0

从这个逻辑推理流程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它的内容,也就是过程是有意义的。“意义在于过程”,所以,我不问人生有无意义,只想在过程中像一团火一样,发光发热,忘却青烟消逝后虚无。人生也是在时间的掌控下的,而时间是这样的,不管你用它做了事情,亦或是没做事情它都将飞逝。故此,与其浪费时间不断追问一个已知的结果,不如在过程中做点实际的事,或许,它能让我们在离开世上前感到不虚此行。

其实,阅读完这样一本书后,要写点什么还真是有点难以下笔。因为它不是小说,我无法围绕一个主题来写读后感。这本书虽薄,却讲了很多人生的大话题。我无法一一阐述自己看后的感受,只能将印象颇深的几个话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悟再展开谈一下。另外,我总觉得这本书教给人的真正的东西,可能是让我们学会如何去思考人生的问题,而不是为了理解而理解,然后,再为了展示你的理解而围绕它传达的信息向他人复述一遍。

我认为看一本书,既可以抱着学习、敬仰或谦卑的态度,同时,也可以抱着交流与切磋的自信。周国平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思辨。他总是可以收放自如地将或相似或相反的事物辨别得恰到好处,令人信服。比如,他写孤独、寂寞与无聊三者的区分的时候说道,“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孤独时把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还有,“我相信天才的骨子里有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藏着一段屈辱的经历”、“被人理解的人是幸运的,但不被理解未必就是不幸”、“未经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等等。任何事情,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它没有表面那么简单,而是别有洞天,另涵深意。

“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没有人,宇宙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没有人赋予它意义。如果有了人,却没有思考,人类世界也是无意义的,因为它没有灵魂。所以,思考是我们生而为人必须学会的。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有内涵。

车窗外周国平读后感篇八
《读周国平《面对苦难》有感》

读周国平《面对苦难》有感

最近,我阅读了周国平的《面对苦难》一文,颇有感触。文中说到: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个人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例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绝症,挚爱的亲人死亡,也包括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恋、婚姻破裂、事业失败。有些人即使在这两方面运气都好,未尝吃大苦,却也无法避免那个一切人迟早要承受的苦难——死亡。因此,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

《面对苦难》是一篇富于精神性的哲理散文。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三个小标题标出。它的特点不是追求分析论证的层层相扣,而是采用诗一般跳跃的思维,充满哲理意味的句子,以及具象性的阐发来直接点明思考的主题。

第一部分:论述人生中“苦难”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第一句便开门见山点明主旨:“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接下来,便对“苦难”进行定义,并以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进而指出:“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因为“人生在世,总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难,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这就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道出了苦难的普遍性。唯其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去思考。从写作的角度看,这一部分侧重于立论。

人的一生,总会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没错,谁都得学着面对人生的苦难。逃避不了的现实,就要学着坦然面对。苦难之于人生,既然无法改变,不如想着怎么去解决。

苦难的价值,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你觉得有意义,你就会坦然,你觉得黯然,苦难就无限扩大。学会怎么样去面对,与其说是一种做法,不如说是一种心态。这个过程,方向远比你的努力重要:看不看得开,决定了你的前路!

作者先将苦难和人格联系起来,指出“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虽然苦难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甚至有的苦难可以将一切价值毁掉,即便如此,我们仍应以尊严的方式采承受苦难,就如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唱起了《欢乐颂》。因此,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人类的一项巨大成就,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还是整个人性的高贵的尊严。接下来,文章又具体描述了现实社会中的苦难和大自然降之于人类的各种苦难。的确,在许多苦难特别是大自然的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脆弱的。因而人类的反抗注定要失败,然而人类未必就因此倒下。在大自然,在神的面前,人类仍然有自己的尊严。所以,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因为“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

我们生活在外部的世界上。忙于琐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际和娱乐,难得有时间想一想自己,也难得有时间想一想人生。可是,当我们遭到厄运时,我们忙碌的身子停了下来。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

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作觉悟的起点,都自有其深刻之处。人生固有悲剧的一面,对之视而不见未免肤浅。我相信,一个历尽坎坷而仍然热爱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苦难不仅提高我们的认识,而且也提高我们的人格。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每个人的人格并非一成不变的,他对痛苦的态度本身也在铸造着他的人格。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

凡苦难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质。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丧失了某种重要的价值,但同时人生中毕竟还存在着别的一些价值,它们鼓舞着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难。譬如说,一个失恋者即使已经对爱情根本失望,他仍然会为了事业或为了爱他的亲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种苦难,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着其余一切价值的毁灭,因而不可能从别的方面汲取承受它的勇气。在这种绝望的境遇中,如果说承受苦难仍有意义,那么,这意义几乎唯一地就在于承受苦难的方式本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名叫弗兰克的人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凡是被关进这个集中营的人几乎没有活着出来的希望,等待着他们的是毒气室和焚尸炉。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哥哥确实都遭到了这种厄运。但弗兰克极其偶然地活了下来,他写了一本非常感人的书讲他在集中营里的经历和思考。在几乎必死的前景下,他之所以没有被集中营里非人的苦难摧毁,正是因为他从承受苦难的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说得好: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终归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成就。

看完《面对苦难》,我感觉又一次得到了精神食粮,它弥补了我内心的又一片空白,精神最重要,它是人的支柱,有了它,人才能干好每件事。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我细细地回想自己的经历,发现我在外界的困难最多、压力最大的时候,取得的成绩却是最显著的。此时,我想到了我身边的许多人也正是如此,在失败和悲痛中奋起,在困难和绝望中奋起。我的一个朋友,虽然得了绝症,可是她很坚强,几个月来,一直在与病魔作斗争。精神状态非常好。我真为她高兴!我们的许多同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在感悟了苦难后,更多的是获得了一种拼搏的精神和毅力。

我们的下一代人绝大部分人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远离困苦、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他们不了解苦难,或并未亲生感受过苦难,未真正体会过苦难的滋味。许多时候,家长,社会,乃至心理学家们,一次次感叹于我们的下一代,太脆弱,经受不起风吹雨打、苦难挫折,像一株株幼苗,风一吹即折断或倒下。现在有的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自控力很差,有的甚至看轻自己的生命。我是多么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个个都能经受得起困难的考验!这需要我们从苦难中去感悟人生,在苦难中树立起人生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目标。

学院: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

学号:20090982

姓名:蒋昊霖

车窗外周国平读后感篇九
《读周国平博客有感》

读周国平博客有感

带着敬畏的心情打开了周国平先生的博客,边听着舒缓的音乐,边滚动着鼠标浏览着周先生的博文,由于随感少却了浓重的雕琢气,少却了老于世故的圆滑,处处呈现出单纯而练达、质朴而传神的精巧之美,顿时让人沉静,让人入世,更让人出世。

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在于字字珠玑而又凝炼传神,周国平先生把自己写的一些生活随笔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文章关于爱情、生活、孤独、诗、生死等人生常遇到的问题,虽然作者是一位哲学博人,但是书中并没有艰深的哲学术语,相反都是浅白的词语,用生花之笔精雕细刻地写下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困惑。

读着读着,一句“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在脑海中浮现,这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校园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而我,作为一名当代女大学生,觉得女生必读周国平,而且要热爱生活、寻求人生真谛、向往精神境界。或许有人会认为二十出点头的小女生是在说大话,可是我还是会坚持。因为我也经历了不少,在面对与至亲生死离别之时,对人生,特别是对生死,有过刻骨铭心的体会。

在这儿,特别针对周国平先生的《生命的忧思》、《死亡》、《论爱生命》、《可爱的于娟》这几篇博文和我的亲身体会来谈谈我的的感悟。

“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的流逝无比痛心。他们怀着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岁月如梭,让我更加感悟到了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更加懂得珍惜眼下拥有的亲情和友情。母亲的逝世使我悲痛万分的同时,愈发意识到父亲健康活着是多么的可贵!为了生命中少一些遗憾,就要不遗余力地对他多一分孝敬与付出,在有生之年与他共享生活中的美好!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有无爱的欲望,能否感受生的乐趣,归根到底是一个内在的生命力的问题。”许多人在为生命而奋斗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要是能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去对待他,他会变的更加精彩,更加绚丽多姿。要是以消极颓废的态度对待他,他只会变得更加黯淡,更加坎坷。然而,我不能说生命中的种种磨难就是痛苦的,痛苦也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只要能够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命,去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生的意义,生命原是人的最珍贵的价值。可是,在当今的时代,其他种种次要的价值取代生命成了人生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人们耗尽毕生精力追逐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等,从来不问一下这些东西是否使生命获得了真正的满足。”

我不能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它像什么。

生命像一面镜子,我们若是对他皱眉,他只会回我们以皱眉,我们若是对他微笑,他同样会回我们以微笑。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对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好好地活一场;生命的价值就是要表现自己是存在的,而且是有用地存在着.我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都只有一次,而且不能够重新来过,为了珍惜这珍贵的生命,为了不给生命的后悔留下任何借口,我一定会认真对待,全力以赴。

生命像一缕温暖的阳光,在寒冷的冬天给予我们温暖,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力量。在饥寒交迫给予我们慰藉,满足我们心灵的祈求。在遇到艰难险阻时给予我们希望,鼓舞我们努力奋斗。然而,这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去对待生命,对待

生命中的每一件事。 生命也像一场春雨,重要的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及时。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我们应该学会去享受生命中的痛苦和快乐。在痛苦中感悟生命,认识生命。在生命的快乐中体验生活的美好,认识生命的本质,懂得应对生命持有的态度。

感谢周国平,感谢周国平的博文,感谢周国平的哲理,给了我如此巨大的生命体验,我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周国平,支持您的作品。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13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