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教育的春天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谛听教育的春天篇一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

我在谛听教育的春天

——读《谛听教育的春天》有感

张卫敏

郭思乐教授是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他在长期的研究实验中形成了生本的理念。《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教授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有从文化层面上对生本教育的诠释,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更有对当今教育问题及走向的沉思。很多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例子,阐述生本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学生,充分地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学习;教学的核心是感悟,因为学生的心灵和大脑是感悟和情感奔跃汹涌的海洋,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帮助它,比如给它找到一块土地,但决不能代替它长大。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学生拥有了思考的自由,就能迸发出各种各样的思想火花。我的思想开始与生本产生了共鸣。而《谛听教育的春天》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可它成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了吗?它体现为我们的教育行为了吗?对于我,还不全是。书中“毛估估的智慧”深深地震撼了我。深刻的道理写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的观点再次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陈述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目测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就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长大后是论斤称重的。教育并不简单如农民养猪,郭教授却从中悟得智慧。农民选择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何曾不是鲜活的生命!把人当作生命来进行教育,过往我们多停留在口头上,体现在形式上,让学生自己学习,我们也有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对他们的成长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导致了学生在太多的灌输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所

以生本的课堂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老师说得少,学生就说得多,老师做得少,只是引导学生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学生从中感悟了,就形成他们头脑中稳定的精神财富。一切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老师是依托学生资源,唤醒学生,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学生成为教育真正的主人,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生命精彩的舞台,这不正是教师职业意义之所在吗?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把眼光转向了教室里的孩子们,我要把自己的英语课堂成为学生真正的学堂,我要孩子们迎着生本的春风和我共舞。我改变思路、模式、策略,践行生本的理念。课前布置预习框架,引导让他们先自己学习,再把困惑和思考带到课堂;上课时我通过个体先学,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步骤,创设舞台让学生登台亮相,通过自己的朗读、提问、回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能力。一段时间过去了,我的心间被预想却意外的收获填满了。学生欢天喜地地来,依依不舍地走,他们比任何时候喜欢英语。“驱牛向草”,牛美美地吃草,孩子也一样,潜能开发了,学习主动了,有效了。

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困惑,就让我们从《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

谛听教育的春天篇二
《读《谛听教育的春天》后感》

读《谛听教育的春天》后感

郭思乐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是生本教育的创导人。他在长期的研究实验实践中形成了以中国古老哲学为依托的生本教育的理念,并用《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集合了体现他教育思想的随笔若干。全书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和教育智慧,读来发人深省。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依托的是中国古老的特别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因而我也结合了道家思想来加深理解。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们,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然而,这中间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体现的自然规律是什么,继而从哲学和规律出发我们应该怎么调整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还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书中“毛估估的智慧”一文用例活泼,令我回味隽永,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的观点再次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滋润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陈述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目测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就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长大后再论斤称重的。农民自然地用对待生命而不是物件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何尝不是鲜活的生命体!把人当作生命来进行教育,说来容易,但过往我们却过多地用“郑人买履”的刻板方法来评价学生了。所以对他们的成长我们做了很多很多的量化评价,宁可相信刻板而片面的数据,也不相信自己为人师者的直觉。诚然,我们都明白,学生在毕业升学的时候,都必须经过严密的分数量化考验,就像农民买小猪的目的终是为了养大后凭重量卖钱。但农民不会在小猪的全部生长阶段不停地称它们惊扰它们;而我们的教育却在入学、教学、每期的各个

时段不停地用类似升学考试的模式来用分数衡量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慢慢领悟和厚积薄发的可能性丧失殆尽。是否,我们可以多相信我们的学生,用对待生命而不是工业产品的态度来理解他们,不要冷漠地拿着分数表喋喋不休,而是多在教学中和阶段性评价中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多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为而治之道。不论什么样的方式,我们都要保护生命的活跃,激扬生命的积极,让学生自主成长,焕发勃勃生机。

郭教授的教育理论从不回避学生必须有好的分数来实现升学的这一事实,并用很多篇幅探讨了终端分数的追求和过程中素质培养的平衡,尤其有一篇题目就是《你舍不舍得“用分数换素质”》。也许,整个过程中都严格以分数为唯一目标,的确可能培养出身经百战的考场高手,但比例必然不会很高,因为更多的学生将变得厌学且迟钝,多年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那些被中高考筛选剩下的学生在后来的教育阶段中常常没有学习积极性,缺乏自学能力,更缺乏自我改进的动力。而把视线放远,那些成绩出类拔萃者,那些所谓的“前三名”,在职业中的表现却未必比得上其他同龄人。然而,换一个角度,郭教授诚恳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在非终端的年级,不急于应付考试,不要揠苗助长,而是耐心地等待学生们积累和领悟,暂时地“用分数换素质”,老师们,你们舍得吗?我觉得,中文博大精深,这个“舍得”就是个极妙的词汇。舍得——有舍才有得。能舍去眼前小利,才有最终的大得。教育也应如此。分数是表面的东西,学生的各种素质才是最根本的、最能让其受益终身的。时时刻刻追求表面的分数,会

挖干学生的潜能,会浇灭生命体自己领悟和追求成长的生机,不可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倘若,师者和家长能明白素质教育这件事情不是工业生产,它的效果是有滞后性的,但耕耘必有收获,而能抱定信心等待最终的成绩,也许很多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的教育悲剧就不会上演了。舍得不舍得?这个问题很现实。在书中,介绍了一些生本实验学校,在非升学年级不参加统考,在这过程中给足孩子自己去安排、体验、寻找、解决和思忖的时间,然后在毕业年级一考就好的例子。实践给予了我们信心。我们的社会,应当对生本教育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功利之心,教师和家长宁可自己多背一些压力,也要尽力争取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探索的机会,多给他们鼓励,多让他们发现学习的美好。正如《道德经》所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为无为,则无不治”, 给生本教育多一点时间,要相信结果会如愿美好的。

书读完了,引我深思的地方还有很多,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以学生的需要为本的。正如作者在扉页上写的:“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魂,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谛听教育的春天篇三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笔记》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笔记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相关的教育专著也成为大家案头的必备品。《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生本的理念,传播着先进的教育思想。阅读全书,既有从文化层面上对生本教育的诠释,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更有对当今教育问题及走向的沉入反思。

“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等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例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本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学生,充分地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学习。教学的核心是感悟,因为学生的心灵和大脑是感悟和情感奔跃汹涌的海洋,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帮助它,比如给它找到一块土地,但决不能代替它长大。

“毛估估”故事充分展示着生本教育理念,诠释着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状态。“毛估估”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进行这样的类比: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为了放心天天称重惊扰它。我们不必质疑孩子自己学习的效果,学生本能地生长,自由地发展,到了结果的季节,就会各种各样的果实挂满枝头,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护生命的活跃,激扬生命的本质,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如同小猪自然地生活。多么简单的道理!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的观点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我的思想开始与生本产生了共鸣。那就是学校要从依靠教的教育教学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在教育实践中,它能真正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吗?对于我来说,还远远不够。在高年级的英语课堂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缺少自主性,学得十分被动,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因此,我每课时都设计好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便于教师实现课时学习的三维目标,同时收获很多无法预料的惊喜。在欣喜这些惊喜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机智地处理这些惊喜,以免扼杀一个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实践证明: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

谛听教育的春天篇四
《谛听教育的春天》

谛听教育的春天 营造快乐课堂

——读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 作为一名从事教学工作也有些年头的老师来说,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一直觉得自己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大的成就,还总是又累又烦,作为班主任,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处理不完的繁琐的事情。所以有时和同事谈论会感叹:怎么才能找到一种轻松有效的让我们教的开心、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方式呢?我和同事们走在苦苦地思索,可我们的工作总像是一条枯燥的找不到尽头的路,每天都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中苦苦挣扎。但是当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个理论时,眼前不禁一亮,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教育吗?我就像是溺水的人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一般,如饥似渴地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是一个使受教育者永不后悔的理论,是能给教师学生带来快乐的一种理论,它让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断,学而不厌。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孩子只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案以教师的思路为主,以好教为原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放手,生怕学生超出了自己实现设计好的教案,扼杀了学生们自主认识事物的积极性,因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但通过生本教育的学习,我改变了原有的看法。生本教育能让学生不再疲惫,老师不再疲惫,家长不再疲惫,整个教育不再疲惫,这样的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通过学习我读懂了“生本”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1.以学生为本。这是相对于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与地位而言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什么,怎么学,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完全是教师预设的,早已规定好了。因此,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教是中心,学是围绕着教师的教进行的,体现了教育(教师)对生命(学生)的控制。这就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突出的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以考为主的评价方式上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唯一主体,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过程,教是为了学,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一切知识和技能,归根到底都是由学生学会的,如果他们不愿意,教师便什么也不能给他们。实践也证明,通过主动学习所获取的知识,印象会更深刻。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一切学习任务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一切目标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实现,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学生的学,才是教育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

2.利用学生本能的学习能力,学习是儿童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且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丰富和发展人的本能(自然的、社会的),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尊重生命、相信生命、依靠生命,教育者所有的希冀与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去实现。

既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教育者所施行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儿童在身体、智慧、审美、价值观和各方面的社会适应性得到锻炼提高与和谐发展。那么作为一个生本教育的实践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经过这几日的思索,我觉得:

一、要重新定位学生

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我们把教材作为了资源,把教师作为了资源,把多媒体作为了教育的资源,唯独没有把一个活生生的学生作为教育的资源。学生一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存在。生本教育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愉悦,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二、要重新定位教师

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学生的助手,把学习这件事真正的交给学生,当学生需要的时候你才能出现;当学生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出现。或者说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让学生把你当成一个求助的对象。这个观点魏书生老师也在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提到过,他说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都应该是互助的关系,而不能互斗。老师应该就像一本字典,老师的价值,老师的作用要通过学生的翻阅去实现。尽管你的知识很多,但那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因此需要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当你俯下身子给学生奉献的时候会得到学生真正的尊重。比如,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像查阅资料的事到了一定年段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同样的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去提出,并尝试解决去做。在生本教育体系下,教师根本不用通过增加作业的方式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因为它高度重视学生直接认识的一系列教学原则的实施,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学生将知识系统内化的过程。

三、教师必须重新看待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与“科教兴国”说出了教育与民族存亡之间的关系。国家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可谓不大,人们对教育的付出不可谓不多。但实际的效果却不如人们预想当中的好。片面追求分数的教育似乎成就了教育。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分数的极其重要性,但在追求分数的同时也失去了孩子本能创造与乐趣。“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郭思东教授如是说。“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很多问题学生都能够自主解决,或者是通过讨论后共同解决。“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开手,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读书感悟,要求学生提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我们作为老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他们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好,相信他们有无尽的潜力。

“生本教育”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活力,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把学习当成是一种需要,他们为了在课堂上充分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在课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学生们整天忙忙碌碌,但是他们却非常快乐,在查找资料中享受一种忙碌的快乐,在课堂上的展示中享受一种成就的乐趣。他们在课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成就感”。他们的积极性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升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以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就要做到:

一、 让每个孩子都玩起来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实际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学习的知识,并且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城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 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一天7节课,一节课四十分钟的长坐,成人也难以招架,更何况是小孩子。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巧妙地让孩子从板凳上解放出来,启动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

我最喜欢升本教育的一个地方——“保底不封顶”。在传统的教学中,出现这种超过教学目标的事情很少见,很多教师这样来阻碍学生:“这些还没学到,我们以后再学。”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 让每个学生“说”出来

生本教育理论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而在传统的课堂中,我们只想要学生思想的统一,不想有太多的思想火花。但是升本教育下的孩子就不同了,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您为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带来了快乐。学生乐此不彼,焕发出光彩。没有人会拒绝快乐,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力。面对快乐,学生哪有不喜欢学习的呢?

谛听教育的春天篇五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王九琳》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教师读书心得(2012-2013第一学期)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 王九琳

近期读了郭思乐老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思想教育随笔》一书,并在郭思乐的博客上拜读了一些文章,让人感叹,感叹之余不禁反思。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一切为了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最为熟悉不过的话语,可是,常常,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中,它却失了本色。如同文中描述的“出于丰富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责任感,就会不相信小猫的学习本能,就会对它施以严格之教,比如给它先讲跳的意义和方法,指出它今后生活的出路在于跳,我会讲呀讲呀,小猫昏昏欲睡,而我决不会睡,因为我已经暴跳如雷,对于小猫的不自爱感到十分痛心。于是我认识到德育为先,不是因为德育重要,而是因为我要维持教学秩序,于是,于是我就痛批小猫,我在这种状态下度过我的教育生涯,而小猫也就在这样的痛苦中长成大猫,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补上腾那的一课„„”暴跳如雷、对小猫的不自爱感到十分痛心、维持教学秩序、多么形象的描述!“我在这种状态下度过我的教育生涯,而小猫也就在这样的痛苦中长成大猫”让人心头为之一颤,多么的让人悲哀!

可是,在教育教学里,为什么不能把随处可见的类似秋游的东西,孩子们喜欢的东西,被我们所用呢?

这学期我担任二、三年级的英语教学。面对一群活泼可爱好动的小精灵们,还真得用“类似秋游”的东西“忽悠”他们。尝试的一些教学活动挺有效,如“一起作业”中训练单词、操练对话的“打地鼠”“单词大灌篮”“魔界暗语”“阻击僵尸”等游戏,孩子们超爱。课堂上尝试的不少教学活动也以游戏的形式呈现,也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是的,生活中处处是教育理论是真理。“ 舍得,等待,让果树生长而不是总开花给人看,直到得到它真的可以开花了才开花,让馒头有时间在不开盖的锅中得以蒸熟„„”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学生如果是“太阳”,无论“太阳”多低,我们总是比它更低,要站在“太阳”的下面,让学生享受美好的学习生活,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谛听教育的春天篇六
《谛听教育的春天》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

文章来源:未知 文章作者:韩飞 推荐给朋友 收藏本页

生本教育”,对于从事教育3年的我,也只是肤浅的认识。经过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感受很深。通过一阶段的学习,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体会。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把眼光转向了教室里的学生们,我要把自己课堂成为学生真正的课堂。我改变思路、模式、策略,践行生本的理念。课前布置预习,准备工具,引导他们先自己学习,再把困惑带到课堂,上课时我通过个体先学,小组交流,小组登台展示,让他们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学习。无论是学习还是德行表现,都主动了,有效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兴趣哪里来?来自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发现是学生认识的提高,是尝试成功的体验,是克服困难的胜利,是那份如学登山的快乐。我组织班级学生开设了一堂生动的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课,由两名负责人将班级同学自由分组,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料,根据他们自己的特长去准备。在班会课上,两名主持人表现的很棒,积极鼓励每个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组的作品,有情景剧表演、游戏体验诚信、讽刺小品、视频展示、校内诚信大比拼等,此次班会改变了传统班会的思想,让同学们自己做主,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与,也让我对班级同学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正如你要孩子起床一样,他不起床,是因为没有一件比睡觉更好的事情刺激他。我们用“教”呼唤他们,他们的情绪会更加糟糕。如果我们去春游,就用不着“叫”,他早就醒了。因为这时的秋游比睡觉更能吸引他们,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在我所教授的三维游戏制作中,我并没有一上课就让同学们参与到制作中,而是先让他们体验游戏的乐趣,喜欢上这个游戏,然后由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某个模型,让同学们真正体验到自己也可以完成游戏中的模型。

二、全面依靠学生

学生是我们依靠的坚强后盾,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但并不是什么都差,要正确的认识他们。在书中,郭教授把生本教育改革比作换引擎的工作非常形象。虽然我对生本教育还是在学习中,但是看到郭教授的生本课堂的实例,让我看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的真正转变,这种变化正是决定谁是引擎的操作者,教育者要乐意将引擎献给学习者,才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很多老师并没有在思想上完全将包袱放下,我现在也是这种情况。尽管课堂上教师少讲学生多练,是一种进步,但是还是流于一种形式,教师还是按照自己潜在的设计,默默影响着课堂。例如教某篇文章,老师事先悟到某个道理,总想让学生在分析时也要发现自己悟到的那个道理。这种不彻底的理念只能让课堂变得形式主义十足,作为教师的我们的这种“执著”

精神要摒弃。

我很惊讶郭教授的观察和总结能力,他经常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见到的事情上类比教育智慧,比如书中提到的“催熟西瓜”和“大棚蔬菜”,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既要帮助他们成长,又不要惊动他,这就是郭老师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吧。实际孩子的成长,就是对教师最大的补偿。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的多,就学的少。老师把一切讲的透彻,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要孩子的感悟。一切要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

读了这篇本书,真的获益匪浅。学习生本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了,一直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兴奋地学习,”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我一直坚信郭教授一句话“学生的问题找学生来解决”。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模式的影响下,学习变得很被动。我现在经常让他们帮我想许多点子,解决了很多问题。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让我们期待教育春天到来的那一天吧!

谛听教育的春天篇七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书心得

以学生为本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的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让学生真正成长的教育实践的指向灯。而关于“生本教育”,从事教育5年的我,也只是肤浅的认识。经过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感受很深。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的思想有很大的转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体会。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把眼光转向了教室里的学生们,我要把自己课堂成为学生真正的课堂。我改变思路、模式、策略,践行生本的理念。课前布置预习,准备工具,引导他们先自己学习,再把困惑带到课堂,上课时我通过个体先学,小组交流,小组登台展示,让他们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学习。无论是学习还是德行表现,都主动了,有效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兴趣哪里来?来自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发现是学生认识的提高,是尝试成功的体验,是克服困难的胜利,是那份如学登山的快乐。我组织班级学生开设了一堂生动的关于“叩响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我将班级同学自由分组,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料,根据他们自己制定的计划去准备。在汇报课上,两名主持人表现的很棒,积极鼓励每个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组的作品,有手抄报展示、自己诗作的展示、诗歌朗诵比赛等各种形式,学生的参与性极高,此次汇报展示会改变了传统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做主,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与,也让我对班级同学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正如你要孩子起床一样,他不起床,是因为没有一件比睡觉更好的事情刺激他。我们用“教”呼唤他们,他们的情绪会更加糟糕。如果我们去春游,就用不着“叫”,他早就醒了。因为这时的春游比睡觉更能吸引他们,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在我所教授的三维游戏制作中,我并没有一上课就让同学们参与到制作中,而是先让他们体验游戏的乐趣,喜欢上这个游戏,然后由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某个模型,让同学们真正体验到自己也可以完成游戏中的模型。

二、全面依靠学生

学生是我们依靠的坚强后盾,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在书中,郭教授把生本教育改革比作换引擎的工作非常形象。虽然我对生本教育还是在学习中,但是看到郭教授的生本课堂的实例,让我看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的真正转变,这种变化正是决定谁是引擎的操作者,教育者要乐意将引擎献给学习者,才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很多老师并没有在思想上完全将包袱放下,我现在也是这种情况。尽管课堂上教师少讲学生多练,是一种进步,但是还是流于一种形式,教师还是按照自己潜在的设计,默默影响着课堂。例如教某篇文章,老师事先悟到某个道理,总想让学生在分析时也要发现自己悟到的那个道理。这种不彻底的理念只能让课堂变得形式主义十足,作为教师的我们的这种“执著”精神要摒弃。

我很惊讶郭教授的观察和总结能力,他经常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见到的事情上类比教育智慧,比如书中提到的“催熟西瓜”和“大棚蔬菜”,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既要帮助他们成长,又不要惊动他,这就是郭老师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吧。实际孩子的成长,就是对教师最大的补偿。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的多,就学的少。老师把一切讲的透彻,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要孩子的感悟。一切要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

读了这篇本书,真的获益匪浅。学习生本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了,一直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兴奋地学习,”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我一直坚信郭教授一句话“学生的问题找学生来解决”。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模式的影响下,学习变得很被动。我现在经常让他们帮我想许多点子,解决了很多问题。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让我们期待教育春天到来的那一天吧!

张燕

2013.7

谛听教育的春天篇八
《谛听教育的春天 放》

谛听教育的春天篇九
《谛听教育的春天》

谛听教育的春天

作者:郭思乐 今天,在教育的发生之处,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真正的的问题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于是教学和教育气血不足,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和压力,都近于无用。于是我们知道了,校舍设备只要能保证和帮助人安全地、自主有效地学习,就足够了;为了高考,平时要进行的是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主有效的学习,而严密的知识点的说教,却妨碍了人的创造精神,也就缺失了人的积极性以及自悟的过程,并无形地销蚀了教学质量;教育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原因是它必须保证和帮助人的最大限度地自主有效地学习。(选自第6页)

传统的或流俗的教育,强调教,认为说和教无所不至,无所不能。一切教育目标都可借助教方的表述而实现。它显著特点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也努力转入教的领域、轨道或模型,不断地增加教的项目。这就形成了“教大于学”、以教为主的格局,学校不是“学之校”而变形为“教之校”。其症结是对客观世界包括人之精神领域的不可说性缺少精神准备。(选自第46页) 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自然、不和谐、不简约已众所周知。中小学学生的加班加点现象越来越严重,减负令成一纸空文,连十七大的小记者向教育部领导人的采访,都提及这个问题。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而且“大家都累”,竞争日益紧张,教育教学浸透了竞争文化,考试文化、厌学厌教现象突出德育负担日重。学生毕业了,老师痛苦地说:“你们‘有期’,我们‘无期’。”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入学成绩差,入学后厌学现象更为严重。(选自第56页)

培根有许多很好的见解,使人爱及他本人,连他的名字“培根”也引起了积极的联想。培育德行与智慧之根,让它深深地扎在孩子们的心灵和生活里,把根留住,让根长大,这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有极大的意义。我对这种看法十分赞赏。

“培根”实际上是教师的使命。一项知识,一种德性,如果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扎了根,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它自己在孩子们心灵中的成长。也就是说,知识或德性成为悟,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的问题是不重视培根。我们常常用宣布的办法把知识交给学生。它的要害就是忽视“培根”。犹如一个献花者,给孩子们送上一束足够大的鲜花(我们称之为“知识点”的东西),它们条理分明,内容丰富,色彩艳丽,但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是——没有根。这其实是舍本逐末:在所有的教学中,什么都注意到了,就是没有注意到根,灿烂的但没有根的花,没有几天,就都枯萎了。(选自第135页)

总之,教师不应仅仅送无根的花,哪怕它十分鲜艳,而应帮助学习者把德性和智慧之花的根长在心灵里和生活中。花儿首先要有根,要扎根,其次才是长大根,再后来才是长枝长叶开花。其实,我们多年来的知识点思维,就是典型的无根花。我们不否定知识点,而是认为以教师来说,还有比知识点更有意义的东西。真正需要注意的是知识在人身上的发生。万物初生,其形多丑,但它质朴无华,自然简约,民香满室,背后隐隐约约反射出祥光。所以鲁讯先生说,于无声处听惊雷。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选自137页)

教育战略决策的思考对象通常在于宏观世界。但逸出这世界的微观研究,有时又有可能强有力的影响宏观。犹如原子能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国家战略,教育的今天,也存在这种契机和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基础教育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原本的性质。学习者的学习、素质、分数、厌学等种种冲突和问题,实际上在影响着人的素质培养、国家的创新战略的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发展等等大政方针的贯彻。而且,我们有一种直觉,教育作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天造地设的好事,在实践中总是不和谐,它必定在某个关键处出了问题。也就是说,教育实践,包括今天 的大规模的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正在为战略的思考显示方向。我们有可能抓住某个关键,使整个素质教育、创新战略、教育均衡——和谐社会的当然杠杆,全都得到解决。(选自第154页)

谛听教育的春天篇十
《谛听教育的春天2》

到教育的前沿去认识教育

——《谛听教育的春天》有感

何 亚 莉

人们说,要到学校的第一线前去研究教育,我们在这里想要进一步建议的是,要到教育的前沿,到人的学习的前沿去了解教育。

教育比我们想象的复杂的多,需要花费力气才能接近其真谛,仅仅到缘由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去,即使到了学校课程,仍然可能只是看到表象,未必能获得对于教育的真知,未必能找到和解决真正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教育前沿,是指教育——严格来说是学生学习行动的真正发生之处。这事教育的能量发挥,情感升华,成效出现的地方,这里炉火正红,青苗正长,风景正秀,这里春风不要表现自己的婀娜多姿,只要当她拂过山川和田野,我们自会知道她的颜色。

到了教育和教学的前沿,我们会体会到:

大自然给足了儿童学习的资源或能量,不需外加,所以我们队生命无为,而使生命自己去悟,只要“道而弗牵”他就可以自己高效地学会基础知识形成必要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和情感品质,即在一定的情境下,油然而生的那样的智慧和感情,也就是说,具有深深扎根于人的心灵的那样的智慧和感情。

只有给孩子们充分的自由,才能产生他们的创造。 事实上,我们只有到了教育的前沿才看到了人; 到教育教学的前沿才找到了提升质量的根本方法; 到教育的前沿才看到了真正的教育美景; 到教育的前沿才能寻找教育的真谛;

到教育的前沿去,我们才会更知道自己的责任。

俊 玲

《谛听教育的春天》读后感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资源的开发者,时而又是“顾问”与“同伴”,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境,印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反观我们教学,我们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以为要求细了,讲的清了,便会达到我们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期望,其实却费力不讨好。反之,如果让学生在具有发展空间的环境中学习,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孩子的天性,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学,乐学,自己去主动内化,积累,创新,那么学生获得不单单是知识,还有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提升。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我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谛听教育的春天》和生本教育的思想为我们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开启了一道大门,让我们乘坐生本改革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和学生一起领略沿途迷人的教育风光,享有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生本

——学生的舞台

程 霞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14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