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做为学校的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做为学校的篇一
《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做法》

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做法

1、学校领导已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我校从思想教育、师生、生生结对子、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同时,建立学校教育服务制度。发动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三部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我们有的教师发现留守儿童思想不稳定或者学习下降,就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与学生交心谈心,辅导其学习。

(3)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两免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

(4)开展“结对子”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居委)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家长学校。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了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当留守儿童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 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代管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5、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做为学校的篇二
《关注学校“留守儿童”》

关注学校“留守儿童”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各方面的条件(如财力、人力等)非常有限,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我校能够积极应对,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制订切实有效的对策,保证留守儿童得到了健康的成长,促进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现报告如下:

一、 详细收集学生情况

在开学伊始,学校都要进行摸底统计,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都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家庭具体情况。例如,本校三个年级有14%的留守儿童,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生活在一起,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独自留守在家,生活学习完全自理。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非常高。在学习上根本无法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辅导和管理,而且由于年龄差异悬殊,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弊端较多,往往事与愿违。 在实践工作中证明,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我校为每个学生的具体家庭情况、目前学习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专门的记录。如下表。

留守儿童情况登记表

二、争取家长的支持

留守儿童的最大障碍就是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我们针对留守儿童的这种情况,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亲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家访中发现,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许

多事实证明,随着父母探亲频率降低,联系次数减少,留守子女在人际交往、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业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父母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帮助家长建立浓厚的亲子关系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在家访中,我们经常提醒学生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

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四、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对策。

(一)按照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留守儿童成长规律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安排教育教学工作。七年级的留守儿童:适应新环境;养成学习好习惯;初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八九年级的留守儿童:掌握有效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关爱家人;树立同学间合作意识,锻炼抗挫能力;初步了解情绪调节方法。

(二)积极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要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

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请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三)在全校范围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借助各种媒体开展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且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记录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学校和社会的极大关注。我们作为他们的主要教育者和引导人,必须帮助他们重拾家庭温暖,学会面对生活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

向阳二中

2011年11月14日

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做为学校的篇三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但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部分“留守儿童”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有的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成为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

谐发展。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假期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

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4)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打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着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委员与和谐,是党和政府呼吁全社会协力解决的民生大事。

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做为学校的篇四
《关注留守儿童》

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做为学校的篇五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摘要]:

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全国妇联于2008年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上,发布了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这么庞大的群体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都接受着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 严峻的挑战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包括内地城市一样,也是父母双双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我国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在调

查中发现,尽管有81.4%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3.6%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6%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父母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儿童亲情的缺失,就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群体,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二、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关于留守儿童的资料。

第二阶段:整理和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以及已有研究者的经验。

第三阶段:结合查阅到的资料,利用观察等方式,采用适合、有效的策略对留守儿童进行引导与教育。

第四阶段:整理和攥写经验总结。

四、研究结果:

(一)明确了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性格缺陷

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极端性格。调查中发现,隔代教养的孩子中,很多幼儿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问题:任性、自私、冷漠、缺乏热情和爱心,性格孤僻,怕吃苦,没有自觉性,主动性等等。

2、道德缺失

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教育,管理而易于造成是非意识淡薄,分不清好坏,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道德缺失。常常脏话连篇,出口伤人,自我中心严重,自私任性,不能与同龄小朋友友好相处,时而还伴随小偷小摸现象,乱拉大小便更是常事。

3、心理健康的障碍

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的程度不够。由于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幼儿虽然还小,可是在看到别的小孩在跟父母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心里就会感到很难受,这是极其渴望被亲情关爱、呵护成长的心理。如果幼儿不能跟自己的父母宣泄自己的情感,长期这样幼儿就会处于一个比较压抑的状态,在这些基础上很多的幼儿都会存在有:内心封闭、情感单薄、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消极、情感脆弱、孤独、不合群、存在抑郁自卑心理等种种心理病症。所以,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抚慰是幼儿情绪情感健康健全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性。留守儿童不能在情感上理解父母外出,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对父母感情的疏远,甚至产生怨恨。在处理事情上不能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来面对。

(二)分析出了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整体发展

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2、家庭方面

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孩子在家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略有下降,对这部分留守儿童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老人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面比较陈旧,对年幼的孙子过分溺爱,把孙子当成小祖宗,使其自由发展,想怎样就怎样。孩子们在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20世纪世界着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了许多的问题,从而使留守学前儿童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错过了孩子最佳的学前教育阶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

调查显示,有95%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缺少精神上的约束与道德上的引导;另外,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都是文盲。因此,

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3、学校教育的无奈

受经费的影响,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他们根本无法开展,也没有办法为远处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在人格发展、身心健康以及道德素质等方面发展的不完善。同时,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大多数农村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生活、学习上难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且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有些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因素无疑都会促使留守儿童大面积失学、辍学。

(三)面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推动了留守儿童的优化教育。

1、创设让幼儿入园的机会,利用集体的互动环境推动幼儿的发展。 许多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于是,他们就把幼儿放在爷爷奶奶身边,让他们带,但由于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体弱多病,又容易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很不好。而幼儿园这个环境正是孩子最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孩子们可以相互得到照应、他们有同年龄的玩伴、有同样的兴趣和爱好、有相互学习的榜样,更多的是孩子们有交流的机会,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告别孤单的留守生活、逐渐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

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做为学校的篇六
《关注留守儿童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我们不能无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

1.1学习成绩差

与老师沟通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学习忽冷忽热,成绩忽高忽低。而他们最缺乏的就是父母的监督,有的孩子有人监督时则成绩良好,无人监督时成绩便直线下滑。调查发现,2011年,在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率为21.30%,良的比率占到50.29%,有28.99%的留守儿童的成绩是差,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而言,成绩有明显的差距。在中学,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有23.80%,成绩是良的有38.32%,而成绩是差的达到了37.96%。相对于非留守儿童45.98%的优秀率来说,差距越大了。

1.2思想品德状况

留守儿童中,有8%的人没有不良习惯,其他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良行为习惯。经常打架违纪的有48%,抽烟的有38%,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有43%,经常撒谎欺骗老师和监护人的比率则高达82%。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模式导致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物质条件极大的丰富,衍生了许多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许多与社会首先要求相背离的首先意识,追求享乐与读书无用是多数留守儿童的道德价值取向。

1.3 心理、性格状况

很多留守儿童表现出心理不健全和心理偏差。在性格一项调查中,有56%的人选择开朗,39%的人选择内向,有41%的人选择任性,21%的暴躁。而对于离家在外的父母,孩子们表现出很高的成熟性,大多表不理解,认为父母外出是近于家庭情况,有71%的孩子选择愿意父母去打工。但是这不能阻挡留守儿童对外出父母的想念,68%的人经常想念,这与表面上大大咧咧、欢笑不断的孩子们或许不像,但这却是他们的内心真实想法。28%的人选择有时会想念,只有4%的人选择不想或少想,

在坚强的外表下,孩子们的心灵其实在承受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带来的很大的痛。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变化的原因

2.1 家庭教育的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而留守在农村原籍地,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严格说来主要是留守的未成年人(包括学龄阶段的失学、辍学少年儿童)。他们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其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正向的亲子沟通使孩子易于接受父母的意见,内化父母的规则与期望,避免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或其中一人外出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父母外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机能单一化,致使留守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

2.2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的缺陷

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依恋性情感还是他们基本的需要之

一。如上所述,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于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尤需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学校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动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2.2.1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

一是只看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而忽略了他们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二是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2.2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少的现象 学校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的缺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责怪这些长年工作在农村艰苦环境中的中小学老师。

1、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普遍偏重

2、农村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和条件

3、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配合

三、解决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我认为,目前的对策,应包括这样几方面:一是加强对策研究;二是加强舆论监督;三是加强社会工作

3.1加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问题由于最近5年来群体的扩大与矛盾的积累,其危害的严重性逐渐被政府、学校所关注。因此,首先建议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研究:

3.1.1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研究 应重点加强下列研究:

① 开展“积极稳妥地推进解决农民工教育问题”的专题政策研究,目标之一是加速降低农民工的总体规模,让更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以之降低留守儿童的总规模。

② 开展“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为专题的政策研究,目的是以之降低留守儿童在农民工子女中的比例。

③ 开展对“为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现有婚姻法、教育法(尤其是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应有哪些积极性的对应修改”的法学研究。

④ 开展对“政府、社区、基层组织、学校挽救问题儿童教育须要新设立的权利、义务”的研究。

⑤ 开展对“创设挽救问题教育儿童的事业机构”的研究。 ⑥ 开展对“建立社会支持体系,配套性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研究。

3.1.2社会学界应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界应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出发,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围绕“留守儿童问题”,积极开展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社会矫治工作在内的相关研究。研究的一个突出的重点,是开展儿童越轨社会学的研究,以其研究成果,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学科材料。

3.1.3、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学术界,应加强对社会转型、社会流动的研究,重点是对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城市化、小城镇建设、社会分层、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工权益„„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

3.1.4相关部门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统计、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对获得的数据予以初步分析

3.1.5学校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渠道。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3.2加强舆论监督

目前,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就要有一个舆论环境,大众传媒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千万个家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或缓解的大问题。大众媒体要引导政府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关心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最后,媒体也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要正视、理解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3.2加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职业,在解决因急剧社会变迁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擅长于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的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为此,工青妇、民政和社区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

对该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给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以平等的国民待遇;而且要进一步发挥家庭、社区、学校、基层政府以及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推动由理论研究、舆论监督、社会工作等三个方面综合组建的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支持体系,切实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身体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使他们与其他儿童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健康地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

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做为学校的篇七
《发挥学校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

发挥学校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

摘要: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呈上升趋势,面对社会强大的“留守儿童”,学校应发挥义不容辞之责。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中,探索学校教育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现状分析 解决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日益增多,他们的子女大都留在家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代管,于是逐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据调查在2007—2008年这两年中,我校小学“留守儿童”人数约占全校人数的30%,并有逐步上升趋势。另学校有约占50%的“单亲儿童”(指父母只有一人在家,一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儿童),因此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学校教育“留守儿童”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大多数“留守儿童”身心上出现了极大的偏差,为了及时矫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爱”,克服心灵上各种障碍,作为学校教育来说有义不容辞之责,应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那么农村家庭“留守儿童”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现状。留守儿童由留在家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亲友邻居代为照管,父母外出打工,这种隔代教育不但使家庭教育陷入困境,而且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老人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思想相对比较保守,认为农村孩子不会有出息,只要能写几

个字,能算帐就行了;有的认为现在大学毕业生无工作的人很多,倒不如早打工早挣钱,还有的则认为在农村“养儿就是为防老”等,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动力、缺乏后劲,更缺乏责任感。

2、“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太差。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由于是隔代教育,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只管吃饭、穿衣,再加上年老体弱,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就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许多老年人自己照顾自己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担当起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了。

3、不少老人对“留守儿童”过分溺爱、迁就。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一辈不管二辈事,这样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不少老人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呢?虽也时刻挂念着孩子,但远隔万水千山,无所事从,有的一年半载不给孩子打次电话、写封信,有的则两三年不回家,造成父子或母子间的隔阂,影响其亲情,更谈不上父爱、母爱?因此,带给留守儿童的是恐惧、孤僻、空虚,对人对事怀有敌意,学习上放任自流,生活上忧虑麻木,有的沉迷于网吧整夜不归,有的逃学结伴出走,有的违法偷窃行凶……“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着非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因此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呢?

学校是对末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的摸底要“清”,即生活学习状况要清、家庭情况要清、出现问题要清、当前监护人及联系电话要清、家长外出地址及联系方式要清;然后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增加学校和班级的凝聚力,使“留守儿童”留在校,对老师、同学产生信任,对学校产生依赖。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要优先吸纳“留守儿童”,全面作为服务,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比如开展“我是小演唱家”的歌咏比赛、搞“仿真家庭”的主题班会、“我是家里的小主人”的演讲比赛、组织为“留守儿童”过生日的庆祝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亲情,对学校产生厚爱。进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二是要加强老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视“留守儿童”为子女、朋友。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主动接触他们、亲近他们,做他们学习上的知心朋友,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体贴他人、学会生活等。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定长远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三是举办监护人培训班。学校每期至少召开一次培训班,向各位监护人宣讲一些有关末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同时

向他们讲解一些科学教育学生的方法,组织监护人相互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心和意识,让他们真正承担起监护人职责。

四是建立起学校与家长或监护人相互沟通的制度。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各班主任或科任老师每月至少与家长或监护人联系一次,交流有关学生的表现,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变化情况,及时送去家长、老师对学生关爱之情,促进学生更加地努力学习。与此也可组织学生每期向家长写一封书信,家长与子女常保持电话联系(学校安装免费接听电话或磁卡电话),然而我校在区妇联领导的关爱下成立了“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家园,组建了“留守儿童”视频聊天室,定期为“留守儿童”开放,促进学生与其家长视频聊天,增进父子母爱之情。

总之,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单纯是学校教育问题,而应全社会都来承担的教育问题,希望能引起各级政府、全社会的关注,为了祖国的明天,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而奋斗。

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做为学校的篇八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与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成功经验》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与学校关爱留守儿童成功经验 枣庄市共青希望学校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服务人群多是靠种地为生的农民,现在,光靠种地收入,难以养家活口,于是青壮年农民大多离开农村走入城市去打工,有的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有的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把子女呆在身边,就有的交给爷爷奶奶,有的交给外公外婆,有的托付给亲戚朋友,有的独自在家无人监护,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些留守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就受到.不良影响,隔代教育又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结果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的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我们学校虽受一些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尽最大力,学校与家庭之间积极沟通。我校的留守儿童没有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学校的具体做法:

1、学校成立关爱留守儿童行动领导小组,校长亲自任组长。在全校启动了以“牵手,让温暖传递”为主题的关注“留守儿童”行动。

2、和家长积极沟通,及时纠正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等一些不正确的思想,经常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3、采取教师与留守儿童面对面交流,家长与留守儿童电话或书信交流 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

4、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1) 健全“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组织各学校详细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情况,并登记备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开通“二线”,即“亲情热线” 、“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随时与班主任联系。充分利用“留守儿童”家长节假日回家的时机,召开家长会,形成教育合力。

(2)针对、“留守儿童”容易违纪,“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老师和“留守儿童”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

5、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为留守学生建立了专项档案,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义务家长”,同时安排班干部、优秀学生与其“结对子”,按照“就近帮教、就亲帮教、分类帮教”的原则,结成“一帮一、多帮一”帮扶对子。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 组织教师定期到留守儿童家中家访,了解家庭生活情况,并为孩子辅导功课,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利用“流动课堂”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让教育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为留守学生创建了一个没有围墙的课堂,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沟通和融合。 开展“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或城里孩子与“留守儿童”建立伙

伴关系,共同学习、游戏,增强“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我校先后和淄博师范附小、山东旅游学院建立了手拉手帮扶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改善学习、生活条件。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业绩考评体系。组织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业绩考评。同时,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给予更多辅导、关心,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设立留守儿童“谈心室”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求教师以心换心,成为留守儿童良师益友,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成长。

7、学校结合实际,相应创办了几个“留守儿童”之家,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

8、为了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每年的父亲节和母亲节,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唱歌、绘画、征文竞赛,使留守儿童在活动中感知亲情。学校每年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生活技能培训,举办生活技能比赛。例如洗衣、钉钮扣、整理书包、穿衣服、系鞋带等,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学校从制度上进行保障,同派出所联系,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打造平安校园;同时加强孩子们的安全教育,制定了校园各种应急预案,充分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加强学生安全技能的传授和培训,例如消防知识、交通安全知识等,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9、学校成立了根雕制作、奇石收集与审美、书法、棋类、合唱团、彩泥画等社团,要求每个留守儿童要参加一个社团活动;每星期完成一份手抄报;每学期完成一本“习作乐园本”。

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做为学校的篇九
《关注留守儿童心得》

关注留守儿童心得

留守儿童一直是我们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在高中之前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埋头苦读,很少能接触到这些东西。但是大学之后,因为我们学院田莉同学的组织,我参加了3次看望留守儿童的活动。

第一次感触是最大的,当我们的车经过七弯八拐到达那所小学的时候,那里的贫困状况完全颠覆了我的价值观。我一直以为电视上的报道只是作秀,现实中不可能有这么贫困的地方,结果我错了,客车光开山路就开了2个多小时,可见那里是多么的偏僻。而当我们到达学校的时候,学校的破烂程度也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1年级、2年级、3年级、4年级都挤在一个教室上课,仅仅只是用一个木板来隔挡,4个年级用一个黑板。而学校也只有一位老师。这样的教学硬件设施,怎么可能会有好的教学质量。当我看见那些留守儿童天真活泼的笑容的时候,我心酸的无法比拟。他们那么小,父母就已经外出打工,那么小就已经没有了父母的照看,却仍然活的那么开心,这让我心里更加的难受,想帮忙却真的帮不上什么忙。年幼的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大小与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给他们那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心灵创伤。而作为新一代年轻的我们,他们眼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理所应当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们帮助。我们少玩几次游戏、少逛一次街,也许就能给他们多买一件新衣服,多买一个文具盒,用我们的关爱填补他们内心的缺失的爱。我们陪他们玩了很多游戏,也给他们上了英语课,给他们表演节目,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来让他们生活得快乐一些,充实一些。

第二次、第三次虽然没有了第一次的感触那么深,但却也是一个十分宝贵的经验。都说小孩子是最健忘的,完全不是,隔了那么久我们再去看他们的时候他们野全都记得我们。这可能就是感恩的心吧。我们的一点小小的行动,却给他们的内心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这可种子正在生长。

我想,留守儿童的问题只要社会上的人都尽那么小小的一份薄力,可能在我们看来这份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是巨大的。为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舒适、健康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实施关爱措施,搭建与留守儿童沟通的桥梁,用实际行动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一是开展了留守儿童情况摸底调查。二是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诸多问题,对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等进行培训,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科学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和监护人教育留守儿童的素质和能力,使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系列行动,充分调动外出打工家长、基层妇联干部、学校教师以及留守流动儿童本人广泛参与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机制,真正惠及农村留守儿童。

律师1001班 沈磊

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做为学校的篇十
《学校和老师应多给予留守儿童关注》

学校和老师应多给予留守儿童关注、鼓励和帮助,用慈母般的爱去教育他们,感化他们。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给予指导;在交流上,鼓励他们融入班集体中,减少其心里的孤寂感,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 1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16121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