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著读后感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教师教育专著读后感篇一
《教师 教育专著读后感》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合展小学 王陶飞

本学期,为了更加完善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我利用课余时间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

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

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

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教师教育专著读后感篇二
《教育专著读后感》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

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

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

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

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他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很简单,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持之以恒的

读书。我们的小溪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溪流。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

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教师教育专著读后感篇三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做一个明哲的班主任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引领我走向班主任专业化

沈永铭

2009年的暑假对我来说是带来颠覆性改变的一个暑假,因为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市首届高中优秀班主任研修班的第一次培训。报到的第一天我就领到了班主任孙有福老师为我们精心挑选的教育名著,由著名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集40年教育经验总结而写的一本适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优秀读本--《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是一本真正实用且贴近一线班主任又能让人掩卷沉思甚至感慨莫名的好书。王晓春老师写这本书的宗旨是: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读后,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走班主任专业化的道路。

1、思想上的转变。

这本书里没有套话、空话,讲的都很实在。正如王老师在书中讲到:班主任工作,内容没边际,责任没边际,如同一个无底洞,如同一个不断加压的水压机。对于这样的现状,王老师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埋怨是没有用的,除了呼吁体制改革之外,我看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通过对第一章的阅读,我对班主任角色有了客观的认识。班主任无论从事任何学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不能就经验来处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从科学的教育手段来解决问题。从事班主任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对学生的深入理解,引导班风的方法等。从阅读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把班主任工作当做苦差使,不再认为班主任工作会限制自己专业的发展,不再讨厌做班主任工作,而把这份工作当作一种事业和专业来做了,主要可能是心中觉得更有底了吧,有了一套班集体建设的思路。

2、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书中引用了一个故事,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

拜读了《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之后,我便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一定要从敬畏厌倦班主任工作的泥淖里跋涉出来,让自己从良心道德感性的层面走向理性科学的专业之路,让自己从“知之” 走向“好之”和“乐之”,让自己从终日忙忙碌碌急急挠挠被动招架焦头烂额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班主任工

作尽快的走向快乐明哲的专业的教育生活。于是,我明白了班级不等于班集体,所谓的班集体是经过班主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和引导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方向,具有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具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班级集体。而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就是从班级上升到班集体,必须经过建设的途径,这种上升能使班级整体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实现解放班主任和实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教育目的。于是,我把我的思考写进了《温州教育》编辑部在2009年第7~8期发表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靠什么?》中,我提出了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发展途径的观点,引发了温州德育工作者的深层次思考。

3、帮。

该书力图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用王晓春的话说:“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过去的“哄”和“管”的交替使用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这种点化,让笔者茅塞顿开而顿悟。平日里我们的教育有三种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帮孩子。《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竭力介绍和推荐的是第三种方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管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害怕,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欣喜,兴奋是动力——两者都主要诉诸感情,比较情绪化。帮孩子则不然。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当然“帮”也需要“管”和“哄”两种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如果班主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帮助学生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融入到集体且得到集体的认同,帮助学生在学校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以及自己追寻的目标,帮家长时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现状和教育现状的了解,就有利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达到家长和学校对孩子教育目标的认同。两种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则“专业”已经根植于班主任的灵魂深处了。如今,我已经开始把帮孩子的理念运用到班集体建设之中,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更加和谐的发展空间。

4、通过“专业写作、专业阅读、学习共同体的同伴互助”, 走向班主任专业化。 又如在“学习者”这一节中,王老师讲到:一位班主任如果平时经常处于“非学习状态”,他的生活会越来越单调,他的心灵会越来越干枯,他的心态会越来越疲劳,他会感到自己“机器化”了,失去了生机。我不由想起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几个人会静下心来好好的研读书籍、报刊呢?从走上工作岗位,我们站在教育者的位置上,习惯了教育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忘记了自己更应该是个学习者。我们几乎是把自己圈在所教的几册教材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的惰性也让我们很习惯这样。最后使“活到老,学到老”沦为一句虚伪的谦辞。 那么,以后的班主任工作该怎样给自己定位呢?我悟到:“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我是一个管理者,我希望我的管理中有更多的教育元素,我的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我必须加强学习、勤于思考,把每一天的班主任工作,把与学生、家长的每一次对话与交流,班级组织的每一次活动作为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用心享

受其中的乐趣。因为班主任的工作对象和任务无法选择,而完成任务的方式和工作态度是可以选择的,即“心态决定状态。”

5、我的班主任专业化探索之路

所谓的“班主任专业发展就是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来实现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5.1专业阅读

从2009年7月开始我坚持每天阅读一万字左右的教育名著或文学作品,并及时在教育博客里写好阅读笔记,作好阅读记录,提出自己读后的理解,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下是我的教育日志中的一篇阅读笔记的部分内容:

《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读后感

案例2、陈艳:我是一株幸运草

案例介绍了作为年轻班主任,陈艳如何幸运地遇到了给她压力从而让他变得自信的家长,她开的家长会的套路是:汇报班级现状;分析班级的问题;给出她的承诺;对家长提出要求。通过统计家长的电子邮箱,通Email进行家庭教育的交流,这样的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自然会密切,得到家长的支持也更大了。读书让她在高山中行走,读书使她成长,睿智,知识的富有让她感受到心灵上的满足,充实、快乐。“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她增长了专业的智慧,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读书,让她提高了班主任的专业水平,把班级管理做得井井有条;读书让她涵养了丰富的情感,生活得更加有滋有味。

为了更快地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最好的途径--读书!从今开始要坚持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读书,让我与明师交友,发现了不足;读书让我明确了努力的目标。通过阅读,我领悟到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专业写作、专业阅读、学习共同体的同伴互助。

5.2 专业写作

班主任的专业写作就是市教师教育院吴思孝老师在为班主任研修班学员作讲座时所倡导的通过写班级日志的方式,记录班级成长的点点滴滴,及时用相机和文字记录班级成长的历程,不断总结班级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同伴共享成功的乐趣,及时反思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或失误的模式。工作中的失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对自己错误的茫然或麻木,对学生终身幸福的无视。我是从2006年11月16日开始在温州博客开博,当年12月在市直教师博客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从此爱上写博客。2007年底在市第二届教师博客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8年一月在第二届博客大会被授予“保质保量奖”;2008年在市第三届教师博客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9年在市第四届教师博客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我会把写博客当成生活的一种乐趣和享受,用班级日志记录我的志远班的成长历程。我的教育博客:访问量: 1181337;日志数: 4193。

专业写作有以下的好处:便于查找资料和信息;论文和案例的源泉;班级总结和团支部总结的来源;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体现;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见证。

本学期的专业写作成果:《温州教育》第7-8期发表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靠什么》;《青春期心理》今年第9期发表《中学生上网现象的诠释及心理矫正策略》;主持2009年省、市教育科研课题:《对90后高中进行班集体团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温州商报》(教育博客)发表了教育随笔《爱的付出创造奇迹》、7月31日发表《班主任写评语的基本原则》;2009年7月19日在温州市首届

高中班主任研修班第一次集训中应邀作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的实践与思考》的专题讲座;9月29日作《我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之路的探索》的专题讲座;心理论文获得2009年市直教科研心理论文评比三等奖;2009年浙江省省“改进教学管理”征文评比三等奖、2009年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省“改进教研”征文评比三等奖,温州市第17届科技辅导员论文评比二等奖,2009年温州市教师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三专”引领我走向班主任专业化》);2009年温州市教师读教育名著征文评比三等奖(《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学会2009年年会征文评比一等奖。12月22日,在市首届教师博客大会上我作为获奖代表作了《教育博客引领我走向教师专业化》的主题发言,引发了到会教师博友的反思。

5.3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

5.31通过教育在线和K12班主任论坛 ,得到专业引领。

从今年8月底开始,我每天都到教育在线和K12班主任论坛学习,每天都认真读贴、发贴和回帖,从中学习其他老师的带班的经验和理念。特别是通过学习张万祥老师、王晓春老师和红霞斑竹的主题贴,从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例如,我的开学第一讲就借助了暑期培训班从孙老师、唐云僧老师和论坛中的很多先进的做法,取得特好的教育效果。

5.32同伴互助,成就幸福的班主任旅途。

理解、尊重、体谅等都能成为人生中最可贵的财富。我很幸运,在我的身边,就有互相学习、相互尊重的同伴。我们办公室的四位班主任常常坐在办公室里“华山论剑”,或为文件和规定的解读产生分歧而讨论不休,或因班级学生的事情处理办法不同而争吵不止。。。。。,在“刀光剑影”的背后,涌动的是真诚、关怀与互助。我们可以毫无留情地指出缺点,可以在曲终人散之后还坐在办公室里“窃窃私语”,可以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指点柳暗花明的前方。。。。。。有了同伴的一路相扶,在班主任专业化的旅途中,哪怕荆棘满地,我也会坚实地将它们踩在脚下。一路走来,一路风景。当我们细细地品味每一个脚印时,前方的路还在无限地延伸。。。。。。

5.33向研修班同学学习。

我们研修班的同学就是我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最大资源库。暑期我从同学们的培训体会里学到了大气和婉约;同学的讲座让我学到了最实用的班级文化建设和德育的科学;同学的博客让我产生了努力奋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榜样。今年暑期我去得最多的就是张以得同学的博客。我从“聚草园”里看到了一位潜心于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优秀班主任,看到了是一位学以致用的市高中班主任研修班优秀学员。

5.4、我的远志班集体建设初步成果

我带的远志班在班集体建设理论指导下成绩显然。例如,获得2009年温州市直属学校优秀团支部、2009年温州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温州市暑期生活学生博客征文三等奖;市首届科技创新暨环保在我心中环保大赛科技小论文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一篇、三等奖两篇,优秀指导师奖,科技小制作比赛二等奖一个;绿化摄影比赛三等奖一个温州十四中优秀团支部、学习进步星级班级、遵规守纪星级班级、活动积极星级班级、关注社会学以致用特色;星级班级等荣誉,郑约丹被评为温州直属学校优秀团干部、苏翔和陈伊依同学获得温州市直属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陈巧娟同学获得温州商报同题作文大赛中获得高中组冠军,本班学生还参加了省环保征文评比、省未成年人电脑作品的评比。《温州日报》党报热线记者李艺在10月21日采访了远志班,在22日的报纸刊登了新闻报道

《温十四中远志班 53名同学联手推好书》,介绍了我们为贫困学校送好书、推荐好书活动。我指导的三个课题小组在今年市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中分别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10年2月6日温州电视台记者专门报道了远志班参加“爱心过大年—关爱空巢老师志愿者文明爱心活动,报道了孩子们在扬名老人公寓为老人送过年的食品、贴年画、表演节目,陪老人做游戏与聊天的活动过程。同天下午孩子们还去浙江创业园参加“过大年 学瓯绣、 表孝心”亲子活动,学习瓯绣艺术,了解家乡文化艺术奇葩,温州网作了专门的报道。

6、结语

感谢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引领着我走上了班主任专业化的光明大道,尽管我的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探索才刚起步,在路上,在探索的路上,我们会不畏艰险,勇敢地走下去,努力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附件:我的教育博客:天生我才:

教师教育专著读后感篇四
《教育专著读后感》

赫章县财神中学

"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 育 专 著 读 后 感

学 科:教 师:

读《洋思高效课堂》有感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秦培元主编的著作《洋思高效课堂》。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看得眼睛发胀,仍然手不释卷,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这部类似于长篇报告文学的教育专著作,在我的脑海里、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一所不起眼的乡镇中学,为何散发出如此的吸引力?洋思中学作为江苏名校,已闻名全国。其“名”不外乎它所提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它所实施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它所创造的三个“百分百”即合格率100%、升学率100%和巩固率100%的教学成绩。“名”扬四海背后的“实”,更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洋思中学之“实”,首先在于它“落实”好。不管多么好的思想与理念,如果不能落实到行动中,那么它永远不能被人关注,永远不能创造出令人注目的成就。洋思中学的改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蔡林森校长为推进自己的改革思路,几乎每节课都要到各班的课堂转二、三圈。今天,洋思中学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已深入到每位老师的心中,他们在教学中自觉地去贯彻执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已被普遍运用,绝对没有“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的情况。校长的决策,中层领导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中层领导的措施,老师们不折不扣地去贯彻。教学工作的落实,更体现在学生身上。在洋思中学的校园里、课堂上,几乎看不到“特例”,不管什么事,只要老师布置了,一声令下,全体同学马上行动,“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在这里体现的更真切。

洋思中学之“实”,还在于各项工作的“扎实”。通过参观校园、听校长报告、课堂听课,我们深感洋思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得扎扎实实。他们提出要提高课堂效率,强调课堂上的高效,于是就抓集体备课的实效,于是就随机点课、走进老师的课堂,检查课堂的实效。据我们观察,洋思中学的课容量没有小的,如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包括四课内容,学生一节课全部复习完,而且过关率达到98%。课堂教学的扎实,得益于教师的精心备课,学案的精致编写和班内检查督促机制的建立。

洋思中学之“实”,还表现为各种理念、各项措施的“实在”。在洋思中学五天的学习,我们听了五位领导的报告。这些报告的一个共同点是,没有华而不实的虚美之词,都是对洋思中学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真实解读。更令我们敬佩的是,他们采取的措施,都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如初三年级的跑操,没有整齐的队伍,大家都在跑,

有的快,有的慢,这满足了不同体质、不同需要的同学的要求,同时又使他们锻炼了身体。再如学生就餐,吃的是餐厅营养师已经搭配好的营养餐,既保证了他们身体发展的需求,又戒掉了他们挑食、偏食的毛病。学生就餐,八人一桌,按体重、饭量大小不同搭配好,不致于使同学们吃不饱或有剩余。在教学上,洋思中学的作法并不是教条化的,如他们强调“兵教兵”,但并不是不准教师讲,需要教师讲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讲,甚至“满堂灌”。

洋思中学之“实”,更表现为其模式、经验的“实用”。他们的探索是在实践中的探索,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和完善。他们的模式和经验虽形成于初中,同样适用于高中,因为初中老师和学生能做到的,高中老师和学生也完全能做到。他们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着眼于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才,这符合学校教育的社会目的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是每一所学校都应坚持的理念。他们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符合当今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大政方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所以我们学洋思中学,应该把洋思模式同我校实际结合起来,让洋思经验在我校生根开花。

洋思中学,有名有实。我们在羡慕洋思中学之“名”的同时,更要看重其“实”,用洋思中学之“实”改造我们的教学与管理,助推我校早日腾飞!

为何迸发出无穷的能量?让全国各地的名校、名师都慕名而来。

看完几节课之后,也思考了很多,也感动着很多。

一是为学校和老师们那份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所感动。教育,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才能发展。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和“革命”。为他们大胆变革、锐意创新而感动。

二是为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而感动。在课堂中,学生基本上百分之百的得到了活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主动性、自主性还给了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自己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声音。

任何的学习都是极有必要的,任何的学习都是无法原样照搬的,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任何的学习都为成就今天的我们和未来的我们做着铺垫。走在洋思中学

的校园,我时时被一种热情鼓动着,这种热情时时促我在思考、对照,在繁复的思绪中,我归结出几点适用于我们工作中的经验:

一、树立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让每一个家长都满意”,含义勿用解释,我想到的是,我们要为考上高中,得以继续升学的孩子负责,所有的教学机智、课题研究在此下了许多工夫,是不是也要花些心力为那些将来从事体力劳动的孩子们的教育做些什么哪?一个未来的花匠、出租车司机、厨师 „„ 他们更需要什么哪?可以归结为一点,无论我们的教育对象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目前阶段,他们需要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习,更重要的伴随一生的是需要得到尊重。

二、关注细节,提高习惯商。

洋思中学的学生行为规范条目众多,细致严格,所以校容校貌整洁划一,秩序井然。我也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习惯也非常好,小到坐姿、写字握笔,老师都一再提醒,教室里学生物品摆放整齐有序,作业纸分门别类。在智商、情商的基础上,当代教育心理学又提出习惯商的概念,的确这是让人受益终身的素质,所以,关注细节,提高习惯商,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真的很重要。

三、关注学情,适时调整。

有感于洋思的课堂教学,课堂划定时间,时时检验学习效果,目标明确,给我的启示很大。我们可以变通一下,但明确目标、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需要我们做足功课,这能够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进而提高成绩。

四、加强教研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实力。

洋思中学的集体备课制度完备,行之有效,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组的资源共享一直做的很好,但集体备课不够规范,今后在这方面要多探索,多研究,多总结,总结出一套适合我们校情的集体备课方案、方法,提高全组教学实力,使各年段均衡发展,稳步提升。

教育是努力促进每个人过一种幸福的生活,教育也好,教学也好,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教育生活需要我们每天去思考、总结、提炼、实践,学习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要解决问题一定要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学习目标和学前指导,看书、练

习。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即“兵教兵”,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所谓“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作业,进行教师监督下的严格独立训练,形成能力。这样,课堂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成学生自学、探究、实践的过程。从这里看,洋思中学的高效课堂是课堂的高效,是真正的高效。

通过学习,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洋思中学的严谨、严肃和严格的学校管理。洋思中学的成功,得益于洋思人敢为人先、大刀阔斧的改革,得益于它的严谨治校、严肃制度和严格管理。洋思中学的管理是一种全校范围内自上而下的模式推进、强势管理。它要求每位教师的授课内容在备课组框架内必须高度一致,不允许任何人在集体备课后任意改变教学内容和结构。为了保证各班级间的绝对均衡,每学年都要进行编班考试,根据成绩均衡分班。学生就餐,根据身体素质、性别均衡分组,不同年级、班级错时就餐。这一系列的做法,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严格的制度,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都是难以做到的。

洋思人有四句话:学在课堂、教在课堂、练在课堂、高效在课堂。可见学、教、练的目的只有一个——高效。而“课堂上让每一位学生绽放生命色彩”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这句话可以分为两部分来加以阐释,首先“让每一位学生”。

这里的每一位学生指重点关注后进生,“应试教育抓尖子生,是少数人;素质教育抓每个学生,是抓多数”,正体现了洋思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理念,首先老师要相信后进生,才能引导他们产生自信,“教育要从相信开始”,此外还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师傅带徒弟、兵教兵的策略,日日清、周周清,争取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

其次说一下“绽放生命色彩”。

一方面,要使学生绽放生命色彩,拥有美好未来就必须“关注分数”。洋思中学是建立在分数上的,分数是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根子。我们不能把素质教育简单的理解为“音体美”,真正的素质是指能促进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优秀品质。而分数是这种素质的外在体现,所以洋思人“理直气壮抓分数,不屈不挠抓成绩”。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绽放生命色彩”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高素质。课堂上听不懂、听不会,成绩才会差。要使学生课堂上高效利用时间,就要有耐力、注意力、毅力等素

教师教育专著读后感篇五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江滨小学 丁丽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 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 忘却繁杂的琐事。 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 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触颇深。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确实有这 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 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 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 ,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对于师生来说,开学都是一个特别的时刻。怎样营造良好的氛围?怎样鼓舞学生的士气?怎样让学生很快喜欢上自己?《彼岸的教育》开篇便介绍了5个成功的创意。首先吸引我的是“是对还是错”。活动先从教师开始,由教师在幻灯片上写出4句关于自己的话,其中3句是与事实相符的,另一句则是错误的。让学生对这4句话进行判断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自我介绍的最佳时机。随后,每个学生也以此形式来让大家做关于他自己的“判断题”。其实像这样的“介绍彼此”的活动,我们很多教师也进行过,可大多有点严肃,有点拘谨。而这个活动显然情趣万千,能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彼此,亲近彼此。接着,书中又介绍了“他是谁”,“猜,猜,猜”等游戏,目的只是“让新同学尽快互相认识,让学生明白我们从错误中学到的并不比从正确中学到的少。”

而一学年的最后一天该怎么过?当这个问题横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的脑中映出的是一些忙乱的画面:表扬进步的学生,寄语调皮的孩子,发放喜报及奖品……值得回味之处甚少。而美国教师贝丝·刘易斯的经验之谈让我大开眼界。“给下学年的学生写一封信”是让学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成功窍门,值得珍藏的回忆和笑话,以及任何一个新同学需要或希望知道的写下来。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到学生采撷记忆中珍宝时的喜悦,可以想象到教师阅读时那难以名状的快感,更可以想象到下学期的学子拿到这份“秘籍”的惊喜,真是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我在成长,我在写》中告诉我们:“要立足课堂„„并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心得”。随时随地地记录,就意味着要随时随地地思考,思考我们的教育生活,思考我们的人生。

同时书中窦老师毫不吝啬地道出了颇含人生哲理的四条建议: 一是改变态度。“我们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啊,“再伟大的人物,历史也不能为你折腰”,重要的是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只是繁花盛叶中弱不禁风的一叶草儿,理性做事,理性做人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二是享受过程。“生命是一个括号,左边是出生,右边是死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填括号。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无论是精彩还是糟糕。”窦老师的这句话说得多好!每一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过程,有风景如画,也有的残页败笔;有繁花似锦,也有落叶纷飞;有春华秋实,也有杂草枯荣„„只要我们仔细品尝,品出它的意义,即便过程有些艰辛,即便其间会遭遇痛苦,我们就会感到不枉到世上走一遭。三是活在当下。“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这句话,听起来有几分禅意,但如果真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生的快乐便是无处不在了,知足长乐嘛! 四是学会感恩。“怀着爱心吃菜,胜过怀着恨吃牛肉。”这是西方的一句格言,朴实中却道出了幸福的本质意义。我一直认为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源于每个人心底的一种暖暖的感觉!

教师教育专著读后感篇六
《教育专著读后感》

学者、教者、智者——读教育专著有感

严枫南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假期里,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 百条建议》、《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 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 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 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 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 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 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仁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井贵的生 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

才拥有了浩 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 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 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师教育专著读后感篇七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仅用两天时间就读完了作家王宏甲的著作《中国新教育风暴》。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看得眼睛发胀,仍然手不释卷,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这部类似于长篇报告文学的教育专著作,在我的脑海里、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一、茅塞顿开——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 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说法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作为教师,我们从2001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不断接触这些字眼了。在认真阅读了《中国新教育风暴》这本书以后,我从宏观理论的高度认识到教育改革是世界潮流,我们中国正处在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而课程改革正是教育转型的关键所在。课程改革的最集中体现就是综合课程的使用。透过课改实验区的种种现象,我深刻认识到那些勇挑实验重担的教师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英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最优秀的老师。这些认识犹如一阵阵清风,拨去我眼前的团团迷雾,使我对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课改热潮,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走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境地。

二、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

“导师”的理解应该为“引导型”老师,就像《中国新教育风暴》一书中王能智老师所倡导的教师要“设一个圈套让学生去钻”,“让学生把手放开,把脑放开。”新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就要求我们教师做一个引导型教师,而非“输灌型”教师。新形势下的教学主体在这里发生了改变,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里,不再是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因为老师说的与专家说的可能有很大分歧,专家说的与网上最新出现的也可能有很大不同。到底谁是正确的呢?现在,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于每个学生。学生就在我与课本、我与课堂、我与老师、我与同学、我与学校、我与家、我与人们、我与社会、我与环境、我与未来、我与……中认识我,建设我。这就要求老师是个“通才”,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本适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去,到生活中去。在这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我们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三、学习是最好的阶梯

要做好以上这一切并产生效果,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扩展知识面,培养学生佩服的、过硬的教学业务水平,提升教学艺术,完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机灵,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成为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这个目标很高,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我相信,树立明确的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没有目标,偶然的收获只能是昙花一现。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首先,我们应该向书本学习。书本是我们永远的老师。只有不断研究、体会、反复感悟,才能深刻理解并把握教材。其次,

作为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本活的书 本。他们有不同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行动方式、学习方式。第三,同行之间,我们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特别作为青年教师,就更应该向年长的老师学习。因为他们有许许多多的经验,有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另外,老师要向社会学习。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有好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要多看报、听广播、看杂志等。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拓宽自己有限的知识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做老师的往往自己寻找客观理由,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看书,没有时间去和学生交流。同事间往往不能坦诚相待等等。我们正在自我封闭,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 作为一个教师,平时光读自己所订的教育教学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高瞻远瞩,要适时阅读一些大部头的,专家著作的、前瞻性较强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们要做真正为工作而生活的事业人。

四、勇做课改前沿的弄潮人

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课改要改革,但也不能把过去我们所有的做法都抛弃,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活用好的东西,因为课改与传统教学不是对立的。新型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课堂的气氛应是祥和

轻松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是融洽的。而这种课堂气氛的创造,就需要我们具备三心:仁者之心、智者之心、宽容之心。仁者之心就是要爱学生。学生的行为有时确实让我们做老师的很生气,但此时我们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不能动气,要心平气和的看待这些事。

而智者之心就是要看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教育的美。要懂得运用学科的美丽所在,以美育德,让学生较好,较容易受到感染,才能使之更快更好融入到学习中。宽容之心是什么?我每个人都是非常清楚的。

在如今的形式下,我们要真正的做到这三心,用真心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处于新型课堂的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和爱心;在这个美丽的大环境中,依据新课标的内容,运用新课改的新理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不断回顾反思自己的教学,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对新课改的认识,使自己的思想和教学都上一个台阶。为了推进新课改,让我们共同进步,勇立课改潮头,共同撑起小学课改的一片蓝天。

教育专著读后感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

教师教育专著读后感篇八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有感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英语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中学阶段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地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

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四、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育专著读后感---有感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东 青 卜 小 学

赵云超

教师教育专著读后感篇九
《教育专著读后感》

教育专著读后感:《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人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感触之二: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 () 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后进生的病态心理是可以转化为健康心理的,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只要教师用满腔的爱心,春风化雨,让爱之花常开在后进

生心里,那么,转化后进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让我们以春天般的温暖,使后进生不断取得进步,尽快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尤其是

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触颇深。“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16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