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于丹老师讲的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篇一:《于丹《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观后感》

1 《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观后感

今天,我有幸地看了段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座,感受颇深。

观后感于丹老师讲的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于丹老师分别以“孝”,“仁”,“自立、自信、自强”为主题,通过故事以及一些现实的事例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平常对孩子的教育中有很多的不足。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大树和孩子》的故事,当我们如今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更加能够体会当初父母为我们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能够理解孩子们那种叛逆倔强的心情。当他们作为新一代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而尊老爱幼意识相对薄弱;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对生活能够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师长。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还有关于那个《独木桥》的故事我也深有感触,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往往遇到类似的事情,当我们对周围的一切无所知时,往往都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无畏地大步向前;而当处身其中后发现了周围的一些不利因素和风险时,往往内心的恐惧会抑制我们前进的步伐。所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我的意识与价值观、自立自强的个性”尤为重要。

正如于丹老师所讲,不同的食材放进同样温度的汤锅里面,即便用相同的时间烹制,可是出锅的菜肴味道却大相径庭。如果将孩子比作一张白纸,那么父母就应是手握画笔的人,只有拥有细心、耐心、恒心的父母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很惭愧我们不是称职的父母);如果将孩子比作锅里的食材,那我们父母就是掌勺的厨师,我们必须时刻细心地观察并且掌握火候,才能烹制出美味的佳肴! 在此我特别感谢学校老师分享的这份宝贵的教育资源,它将时刻提醒我们父母如何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尽我们最大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争取把孩子培育成为新一代的国之栋才!!!

二(11)班 衡天宇家长 2015-1-17

篇二:《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观后感》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讲座观后感观后感于丹老师讲的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今天,我陪同孩子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讲座,她结合《论语》和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主张,博古论今,指出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看完之后,引发了我对于家长、学校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人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问题的诸多思考和感触。

一、于丹老师开篇用了“一碗米的价值”,讲述了最初一碗米通过不同人的改变,其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价值都是“一碗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和人的价值拉开了差距。发展的不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人对“一碗米”的加工程度。而对人的加工,则是通过不断的教育来实现的。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孩子,明确有些事情是需要疏导,而不是一味的高压。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通过兴趣的指引,让孩子有意识、自觉的去完成各项事情。对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而不是让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从而使孩子产生厌烦和不满情绪,失去做事情的兴趣。所以在拟定孩子的人生目标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并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并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做事方法,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从而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于丹老师主张教育的根本是快乐的学习,是自我潜力的

开发。面对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每个家长都深有体会。在学校教育阶段,所有能让孩子增长见识,锻炼操作能力、强健体魄的课程,譬如音乐、美术、手工、体育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就是于丹所谓的工艺教育的主张。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从来不让孩子做家务。结果绝大部分的孩子从小都不会做家务,从来没有做过家务。这样孩子长大后,没有自理能力,造就许多孩子高智低能。例如,现代社会不乏一些孩子上大学后,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到放假给父母带回一包待洗的衣物。

我想通过这一点,需要家长和学校反思的是:和生活脱节的学习,是不会快乐的,同时自我潜力的开发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发展。

三、于丹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孩子要学会感恩。中国家庭几乎无一例外溺爱子女,对子女的呵护无所不及。这样一来,子女会认为给予是本份,不给是亏欠。一切都是应得的。女子在小的时候,因为某个要求没有被满足就会大哭大闹,就会埋怨父母;在成年的子女中,还有的子女因为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而和父母断绝往来。用古代传统的孝顺理念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无异于比登天还难。孔子曰“色难”,意即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由于过份的纵容和溺爱,现在的子女对父母的态度难得恭敬,给脸色,发脾气似乎都不为过。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

做事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让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是有意义的,是可以帮助别人的,帮助了别人会得到感谢。同时,引导孩子当别人在某件事情中,帮助他时,要怀有感恩的心,要懂得感谢。

四、于丹老师的观点还有挫折教育,为人处事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融合能力。这些教育和能力是孩子在走向社会前所必备的素质。但是,我们周围的孩子却令人遗憾的发现,他们独自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在有限。

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灵。让孩子在人群中去学会爱,在山水中去发现永恒,在社会的规则中去勇于承担,在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篇三:《于丹讲座观后感》

于丹讲座《观后感》 孩子:周子淳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观后感于丹老师讲的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观后感于丹老师讲的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知道感恩,总惹他们生气,伤心,太不应该了。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于丹讲座《观后感》 家长:周永峰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非常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观后感于丹老师讲的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必须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对比,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责任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体验打工者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孩子责任感的形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

篇四:《《勇敢承担爱与责任》观后感》

文/尹泓霁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收看了辽宁电视台于丹老师关于<勇敢承担爱与责任>的讲座。

讲座一开始,于丹老师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小男孩从小在一棵大树下长大,每天和大树一起嬉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小男孩看到别的孩子有好多的玩具,很伤心,大树知道了,就给了他无数的果子,让男孩去换钱买玩具;男孩长大了,看到别的人能够出国,又不高兴了。大树就让男孩砍了自己的树干,做成独木舟,载着男孩出国去。《勇敢承担爱与责任》观后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男孩变老了,大树倾其一生,帮助男孩实现了他的理想,就像我们身边的老师和父母一样,为我们付出了所有。我们也应该像男孩一样,有一颗感恩的心。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不要忘了为我们奉献了一切的那棵大树。

<勇敢承担爱与责任>观后感(二)

文/田英杰

今天,我在家里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勇敢承担爱与责任》观后感。看完了这个讲座,我的心里很激动,感觉自己忽然间长大了很多。

关了电视,我的脑子里只有四个字——爱与责任。什么是爱?于丹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寓言故事。说有一颗果树,这颗果树为了让一个从小和它玩的小男孩快乐,用自己的全部让这个小男孩得到了从少到老的幸福。我想,这颗老树为小男孩的所作所为就是爱了。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就好比是这颗老果树,为了满足我们的要求,为了让我们在更好的环境下生活,默默的献出自己的全部。但是做为儿女的我们却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孝敬父母。我想像我这么大的孩子都是如此吧!那我来说吧,每天让妈妈干这个,让爸爸干那个,想吃什么上学之前就说,要什么就买,妈妈做了鱼汤,我先尝,吃完饭,也从不帮忙收拾碗筷,直接拍拍屁股走人了。于丹老师在讲座里提到的赖东进先生,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好有那些生活中去做出爱和孝的人,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条件可比我们差远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孝敬老人,爱护身边的人,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呢?那些随时随地帮助别人的人是值得让我们学习的。

什么是责任呢?于丹老师说责任离不开“仁”。而“仁”更离不开人际的交往。没有交往人就没有朋友,就会变的自私,也就没有了责任感。妈妈说她们小时候也象于丹老师说的那样,虽然只能玩自己做的玩具,但是都是和朋友同学一起玩,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和痛苦,久而久之,就有了责任感,也学会了朋友之间如何相处。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玩的高级玩具,这些玩具就把生活中的朋友给代替了,所以小孩子不想和别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有时还会因为抢东西而打起来。时间一长,孩子美好的天性就会被自私所替代。所以于丹老师告诉我们“痛苦两个人分担就会减少一半,快乐两个人分享就会增加一倍”。所以我们现在就要让自己有一颗坚韧不拔、勇敢而善良的心!

在于丹老师的讲座里我学到的这些,会让我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在学习中帮助同学,在社会中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会让我一生受益无穷!

<勇敢承担爱与责任>观后感(三)

文/刘程文

我观看了于丹老师<勇敢承担爱与责任>的讲座,讲座用几个寓言小故事讲述了感恩、责任与成长。其中的一个小故事给我触动很深,让我难以忘记。

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他和一棵老树是好朋友,他们每天在一起玩。可是有好长一段时间,小孩都没有来老树这里玩,终于有一天,小孩来了,可是他一点都不高兴,老树就问他:“你怎么不高兴呢?”小孩说:“别的孩子都有学上,还有新玩具玩,可我没有。”老树就让小孩把自己的果子拿去卖钱,小孩很高兴,用卖来的钱去上学,还买了玩具。小孩不常和老树玩了,只在每年秋天来把果子收了。可树一年一年的老了,结不出果子了,小孩也慢慢的长大了。一天,小孩又愁容满面的来到树下,老树问:“你怎么还不高兴?”小孩说:“别的人都结婚成家了,可我没有房子,娶不了新娘。”老树又让小孩把它的树枝砍去盖了房子结了婚。过了几年,小孩又不高兴了,他想去国外看一看。老树让小孩把自己的树干拿去做成小船,去了国外。小孩在国外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想家了,想老树了,于是他又回来了。小孩哪也不想去,只想陪在曾经无私的帮助过自己的老树身边。

这个小故事让我很感动,老树不就是我们的父母吗?而小孩不就是我们吗?老树面对孩子的每个愿望,都无怨无悔的去帮助他实现,让小孩很高兴。我们的父母也和老树一样,无私得关爱着我们,悉心得照料着我们,让我们生活的幸福、快乐。我们要懂得感恩呀!我们没有办法去回报父母的爱,但是当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送上一杯热茶,轻轻地问候一句;平时力所能及的多干点家务,这些都是我们对父母的爱。而好好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更是对爸爸妈妈最好的回报。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吧!让我们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那些许许多多帮助过我们的人。

<勇敢承担爱与责任>观后感(四)

文/胡力岩

为了让大家更加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能够更加自立、自强、自信,上周五上午黄老师布置我们和自己的父母在周六上午7点50分一起观看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勇敢承担爱与责任>讲座。我非常高兴,因为它又是一次练习写作的机会,也可以让我学会怎样感恩。

于丹老师的讲座主要是围绕三个主题展开的: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正为本,孝为先。对于什么是孝,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大树与孩子”的故事,然后列举举了一些名人的经典故事,如孔融让梨、岳飞刺字、周恩来孝敬父母等等。孝心是最基本的,有了孝心还要有爱心。说到爱心,于丹是从“仁”字构造开始,认为仁即爱,两人方成“仁”,仁爱之心是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之间的关爱和尊重才能成就爱。小学生的爱心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培养出来。有了孝心和爱心,一个人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最后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于丹还以自己如何登泰山为例说明:人的成功有多条路要走,不必是独木桥一条。

“百善孝为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听从他们的教导,在学习、生活中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多关心他人,做一个人见人爱,人见人夸的少年。于丹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她教我们应怎样做一个有孝心、爱心和自强的人。

<勇敢承担爱与责任>观后感(五)

“如何让我们学会感恩?”于丹老师的开头一句话便令我陷入沉思中。

感恩,似红叶飘落,终为大地所生,感恩,似梅花盛开,为大地添加色彩,感恩,似鲜花争艳,点亮灰色的世界,感恩这个词语不知在我们头脑中荡漾了多少次,感恩,让人记忆犹心,又叫人终身难忘,做为一个孩子,其实,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我们的父母,因为没有他们,我们的不会快快乐乐的来到这个世界上……

这是于丹老师演讲的第一部——如何培养孝心。老师讲述的第一个感恩的故事便令我泪如雨下,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讲的是:从前有一颗粗壮的大树和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每天小男孩都来找大树玩,摘几个果子吃、摘几片树叶玩,大树都不生气,每天都盼着小男孩来和它玩,大树一天一天的盼着,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来找大树了,又过了很久他已经是个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恼的叹着气,大树说:“孩子啊,你怎么了?”小男孩说:“别人都有钱买新玩具我都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卖钱吧。”于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来收果子。后来,小男孩于是好久都不来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树底下叹气,大树问:“你又怎么了?”“别人都有钱盖新房子、娶新娘,我却没有。”“那你把我大的树枝都看下来卖钱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来看大树,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树下叹气,“你学业也成了,房子也盖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呀?”大树问,“别人都去海外了,我却在家里待着。”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做船吧!它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于是,小男孩就把树干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来了,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大树问:“我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一个大树桩,你肯定我不愿理我了,哎。”“不,我回来,是因为想和你一起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其次,老师谈到“仁”,二人成仁,即不能有自私自利之心,此心古今上下皆有之。当我唏嘘感叹这上下五千年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分久而合,合久又分的变数,我发现能一匡天下、民心所向的都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这不是偶然,不仅根深蒂固的儒家之仁告诉他们,也是前人成败警醒着他们:仁者无敌。不然齐桓公就不会不计管仲那一箭之仇,反而让他辅佐社稷。刘备就不会有如此的耐性三请诸葛亮出庐。仁有水一样的胸怀,海纳百川,包容万物,自然也可容纳别人的考验或恶意,因为任何的污泥浊水在水的荡涤下都能恢复明澈,总有这样一段故事感动着我,林肯总统对政敌很宽容,一个朋友对他说:“你不应对他们这么好,你应消灭他们。”林肯却只是笑着说:“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我不就消灭了我的敌人?”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直抵我的内心,一语中地,拥有了宽容,公开的敌人也会成为潜在的朋友,而少了仁慈,再坚固的友谊也会风化,消失殆尽。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这是于丹老师的原话,也是令我最深有体会的一段话。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每人都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等,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我们做教师的更应该教育孩子从小知道感恩。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同时也应对其他的需要帮助的人奉献自己的爱心。

篇五:《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篇二: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篇三: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近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 ,知足常乐!

[篇四: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我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仅仅是上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里学到过几则,感觉孔子是用很简练的话说一些很深刻的人生道理,显得很有学问。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喜欢用一两句话来阐述一种人生法则,似乎这样就和圣人有些相同之处,人也显得成熟些,结果却因为这样被同学们评论为“大尾巴狼”(比喻喜欢装深沉的人)。

孟老师说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他是语文老师,熟读论文,颇有发言权。他说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现仅按照于丹心得的顺序,谈谈个人读后的所感所想。

一、天地人之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的快乐很简单,记得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而活?”我笑着告诉他:“为了感受生活而活!”这是我的观点,如果你知道我的qq号码,就能看到我的个人说明是:活着就是享受。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感受活着所能体验的一切一切,包括:饥寒、痛苦、贫穷、疾并悲伤等等一些我们试图回避的体验。因为正是这些体验才让我们了解温饱、愉悦、富有、健康、快乐的美好,也正是这些体验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还记得去看大病初愈的表姐,她不幸患了脑瘤,又万幸手术成功。她抱怨手术后面部麻木,我最大的感触是,体验麻木也是值得开心的事,因为还活着。同时自己也感到拥有健康是多么富有啊!

二、心灵之道。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本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却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动画片里听到一个魔法师说过“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句话,而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座右铭。这一观点并不是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现在细想起来,不过是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我还清晰地记得动画片里的情景:一个男孩学会了魔法,马上施展在平地上开了一眼泉水,以解口渴之急。却被魔法师制止了,他告诉男孩:“凡事有因必有果,你在这里开一眼泉水,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就会有泉水枯竭的。”我坚信魔法师的话,并把这句话化成自己心态的一部分,每当我遇到让人沮丧的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颗期待的心,期待着“塞翁失马”之后的“福”;而每当我有“福”可享的时候,也会提防着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失马”之“祸”。这种心态让我变得超脱了,不会“喜极”也不会“大悲”,心态平和。

三、处世之道。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于丹讲述了一个孩子钉钉子的故事,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道理。尽管我知道她立意的角度,还是不能接受她最后对“篱笆不会复原”的强调,自认为会让人放弃对已经造成的伤害的挽回。也许是我这个人就是容易冲动,会无意间对他人造成伤害,特别是我的学生。不过,我特别自豪的是我懂得道歉(是我自作多情也说不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次与亲人或朋友发生争执,无论错误处在谁身上我都会道歉;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每次误解学生或是对他有不公正待遇,我也有勇气向学生道歉,那是我认为挽回遗憾的最有效方式。“篱笆不会复原”的道理我懂,但至少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除掉,避免走近篱笆的人被钉子挂伤,不是更加辩证的处世之道吗?

四、君子之道。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很同意这句话,工作是做给别人看的,也是做给自己看的。我在学校里算不上什么先进,而我对先进这种东西看得也很淡,我总觉得人追逐太多东西,必定会因为失败而感到沮丧,而且这种沮丧的情绪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失去发现美的能力,看不到生活之美的人会获得很辛苦。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能从事我喜爱的工作,成为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当我真正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的时候,我被这种感觉深深吸引了。我为能和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而感到快乐,为能帮助他们战胜自我、体验成长而感到满足,为能传授他们丰富的知识而感到自豪。在校园里的每天我都收获着成就感,孩子们每一个笑脸、每一个问候都是我的兴奋剂,能让我上8节课之后仍能对他们笑脸相迎。我爱我的工作,用爱这个词并不过分,所以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为学生辉煌的将来,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也许在某些领导那里我不能获得公正的评价,问心无愧是我的工作准则。

五、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我不明白那些会引人走上邪路的人怎么会成为朋友?我很同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本人刚正不阿就不可能与那些献媚的人成为朋友,倘若与这类人能相处的,也必然是同道中人。我的朋友不多,却都是真诚的挚友。我选择朋友没有特别的标准,脾气秉性大多与我相同,至少我们的价值观主线是一致的,否则,我决不会与之称为朋友。大多数情况下,我交友都会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初次见面——互相了解——决定是成为朋友还是仅仅是认识。朋友是你主观确立的关系,他与同事、同学这种客观环境确立的关系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可以和同事、同学友好相处,但我们不是朋友。

六、理想之道。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理想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我没有多么宏大的理想,就像一个成不了大器的市井小人物。记得第一年作班主任,班里每一个同学过生日的时候,我都送他一份小礼物,同时会让班级里所有的同学送他一句祝福的话。结果到我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也如法炮制,最有趣的是有个学生祝福道:“祝您从班主任升到年级组长——主任——校长!”哈哈,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现在想来,那不是我的理想。我的人生理想很中庸,就是能认真的快乐的体会我的人生。我珍惜:作课前的紧张;作课后的轻松;忙碌时的疲惫;轻松时的畅然;感动 时的泪水;愉快时的欢笑;亲人的关怀;朋友的调侃……我生活中每一个点滴都是我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我都保持着一颗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珍藏生活的心,这就是我微不足道的理想,是我内心的声音。

[篇五:<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结合区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品读好书共铸师魂”读书征文活动,我利用短暂的寒假仔细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爱学生。那么怎样爱学生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篇六:<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34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