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第九篇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论语.子罕篇第九
论语中的第九篇(一)

论语·子罕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论语·子罕篇第九》“子曰:我自卫反鲁——夫何远之有?”部分,理解精选句子的基本意思。

2.引导学生懂得时光在不停流逝,学会珍惜时间; 在品读中领会什么是“智者、仁者、勇者”。

3.感受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学会做一个有志气的、坚贞的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子罕篇》中精选语句的深刻含义。知道什么是才是“智者、仁者、勇者”。

【教学难点】

感受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学会做一个有志气的、坚贞的人。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我们都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它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谁能来背几句关于时间的名言呢?(生积极回忆,自主发言。)

2.课件出示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光阴。②今日事,今日毕。 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 „„】生齐读名言。

3.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咱们的孔老夫子也曾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播放课件:出示滚滚东流的河水。)

二、诵读原文,自主理解

1.课件出示子罕篇中“子曰:吾自卫反鲁”——“„„夫何远之有?”要求学生读通读顺。(生自由读,组长带读,全班齐读。)

2.生借助师给出的部分难解字意思,自主理解原文。

3.生交流学习成果,师相机指导补充。

4.生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配乐诵读原文,感受古人的语言美。

三、品读感悟,领会精髓(品读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感受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1、品读第一句。

课件出示:【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孩子们,孔子在河边大声的感慨:“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的流淌”不仅表明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其实他还想告诉我们另一个更深层的含义,谁来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分小组谈谈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2)教师讲述古今中外名人是如何珍惜时间的故事。

惜时故事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轿车、电器,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20

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叠发言稿,可是届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本却是极为平常的。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3)生听完故事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平时的不足,充分汲取古今中外名人惜时的美好品德。)

2.品读句子:

课件出示:【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夺志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指名情感朗诵。

(2)孩子们,你在孔子的这几句话中又明白了什么呢?(生分组交流讨论,师指名谈感受。)

【论语中的第九篇】

(3)师小结:是的,孩子们说得真好,孔子的这几句话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智者仁者、勇者,还教导了我们要做一个有志气,坚贞的人。

四、检查背诵。

(1)指名背(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背对的同学要表扬)。

(2)比男生、女生谁背得好。

(3)比哪一组背得好。

(4)全班齐背课文。

五、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孩子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孔子的《子罕篇》中的四句。深刻地体会到了孔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引导、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懂得了其中的深刻道理,也相信我们的《国学》精髓会一直陪伴你们健康茁壮成长!

六、课后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内容。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论语中的第九篇】

《论语·子罕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论语第九篇总结
论语中的第九篇(二)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姓名:张光辉

学号:2010416079

《论语—子罕篇》学习心得总结

首先,《子罕》开篇即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何晏注认为,利者,义之和也。也就是普天下之公利。因此利命仁三事体大而微,夫子所以罕言。程子亦云:“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这是说人们若趋于计小利则必害及公义,是以夫子罕言。以上二义相通。

又有疑问说,孔子讲“仁”的记载很不少,计有一百多处,为什么还说“罕言”?

我以为,这个“罕言”,不是夫子自己说的,而是表述弟子们(也是大众)的一种感觉印象。那末是不是事实呢?接下来全篇的主旨就举出夫子罕言的情境,反映夫子罕言之旨。所以这是为开显奥义而张目的一句话头。

其次在本章中,太宰的看法代表了大多世人的眼光。世人的境界只能看到外表,不及本质。因此 人们看到无所不能,才认定是圣贤;看到显神通,才相信有佛;看到说玄奥空话,会以为是学问;看到大手笔,就跟着大款走了。这个道理,古今同然。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异,而出现了新的拜物潮流罢了。

不仅是太宰这样的俗人,连子贡这样跟随夫子多年的及门弟子也不能免俗。我们看到子贡的回答,与世人没有两样。而且我们翻到《卫灵公》篇看到子贡同样相信夫子是“多学而识之者”,就知道这不是偶然,而是反映了他的真实见地。

第三,孔子答太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而答子贡说:“非也,予一以贯之。”一曲说,一直说,内外有别,但意思都是一样的。

由此可以知道,“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的意思是,成为君子(乃至圣贤)的条件不在于艺能学问有多少,而只取决于道德仁心 的体认。一以贯之,成就的是人格境界,体现为圣贤的立场、视角、思维方式。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还是泰山,天下还是天下。现在大家乐于称道的种种学识艺能,得之于过去为了谋生而处贱事鄙,回过头来一看,都只是自己求君子而不器的一条学道的途径。得意忘言,所以说“无知也”,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呢。

这里面固然是谦虚,但是从无私无我的仁者境界中自然流出,全无痕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在这里全盘托出呈现。

第四,“太宰知我乎”,其实应该读作“太宰哪里知道我呢”。可知孔子之答太宰,是虚应故事,知道说深了他不会明白。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批评子贡,但子贡既然附和其说,当然也是不知夫子的了。子贡是高才干才。货殖累至巨富,出使列强,又实现了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成就。对于子贡,夫子期望既高,教诲亦切,在《论语》

中屡有记载。可惜子贡始终没有开悟大道,以至孔子最后讲出“予欲无言。”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子罕言”的情况。那实在不是夫子不想说、不愿说,而是无人可与说啊!又夫子之道,不可以言尽、不可以文到,而时时演说、处处示范。“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虽然大言昭昭,人不能知,亦可谓罕言矣。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此四“毋”是孔子的学生记述孔子所觉之者有四,即意、必、固、我。孔子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上做到,实在是难能可贵。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对人对事主观意断不能很好的展开调查研究,做事、做人都是做不好的;“毋必”事有目标只有努力向目标而不是必须,这就不会被搞乱头脑;“毋固”不固执,对人对事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对于老子的学生更是如此,万事万物无时不在变;“毋我”人不能有自私心,对于老子的学生更是如此,有了私心无论做事还是做人一定做不好。我们同是老子的学生,学习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孔子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别说与孔了的差距就他的72弟子我们也是望尘莫及。学习“子绝四”对我的启示,同时“子绝四”也是我必须做到的。

“毋意 ”是指不凭空臆断。说孔子做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假若我们稍不留神,就可能犯凭空臆断的错误。通过本章的学习无论对任何人和事必须要做到“毋意”。 如果自己随便对人和事凭空臆断,或者以貌取人,或者受别人对人的看法的影响,自己就犯了戴上有色的眼镜看人和事。如果这样做会伤害更多的心灵和事物。就违反了老子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是一个好学生,修身治国就会受到阻碍。

“毋必”,就是说“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 “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到一个是真正的知己。这就说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毋必”,说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种事,所以《易经》的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适变、能应变。这点对我们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得到启示,要以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任何事物,要找出事物正反二方面的交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毋固”, 就是不固执拘泥。固执也是一般人常有的缺点,它常

【论语中的第九篇】

常表现在顽固和偏执,固步自封,不接受新事物,一条道跑到黑,僵化,死板,不可救药,缺少灵活性,没有新意和创造性等等。老子说“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夫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我是个很执着的人,因此失去了很多不应该推动的东西,非常可惜。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业力所为,清阴化业流于形势,且没有抓住根本。因此,事来就接不住了,前些日子总是事与愿违,很多本应该是很好的事都错过了。我记的有一次我拿钱去买录音笔,买回来不能用。钱还花了不少800元,这些买个相机也够了。换不了用不成。还有一次的拿了6000元到电脑城买电脑,结果鬼使神差的买回来电视。家里电视好几台了,根本就用不着电视。我知道这是个“徼”应该好好参悟一下,可就是做不到。我的教训很深刻啊。

“毋我”, “毋我”, 就是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处。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感觉到很痛苦、烦恼,总是被现象困住了。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无我”。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烦恼。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一样”就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孔子学富五车,却仍然谦虚谨慎,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人生就是活到老学到

论语子罕篇第九
论语中的第九篇(三)

【题解】

本篇篇名取“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子罕”两字为篇名。

上篇谈先圣,本篇谈至圣,先圣即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至圣即孔子,本篇谈至圣的德与行。大体从四个方面谈。

一、谈孔子的谦虚谨慎。具体的有孔子的慎言、慎名、慎礼、慎绝。慎言,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慎名即“达巷党人”章。慎礼有三章,麻冕之礼,从众不苟简,齐衰之礼,与人恭敬谦和,弟子行诈伪之事,孔子正真伪之礼。慎绝则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二、谈孔子的才能学艺。具体的有孔子的多学,多知,多能,多艺。多学,有“天降斯文于我,文不在兹乎?“仰钻瞻忽”之学,浩瀚无边。多知,叩两端而获知。多能,多能鄙事是一能;出事公卿,入事父兄是二能;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是三能。多艺,我不被任用,“故艺”。

三、谈孔子劝学励学。劝学,“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励学,“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语之而不惰者。”“夺帅不夺志。”

四、谈孔子的哲学思想。如“凤鸟不至”,“逝者如斯夫”,“苗而不秀”,“后生可畏”,“岁寒知松柏”。“仁”,“智”,“勇”,均为孔子之哲学。 “未见好德如好色”,共学、适、道、与立、与权之变化,归隐之想,唐棣之思等等。

【原文】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注释】

①罕:稀少。 ②利:功利。 ③与:此处指称许、赞同。【论语中的第九篇】

【语译】

孔子很少谈为何牟利,却称许天命和仁爱。

【解读】

本章谈“利”、“命”、“仁”。因“利”字意见较为一致,无大分歧,“命”、“仁”分歧颇大,搜罗前贤,略有四说:一、罕言说;二、多言说;三、赞成说;四、赞许说。

一、罕言说。诸如魏•何晏,唐•皇侃,宋•朱熹,均持此说。何晏《论语集解》:“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皇侃《论语义疏》:“言者,说也。利者,天道元亨,利万物者也。与者,言语许与之也。命,天命,穷通夭寿之目也。仁者恻隐济众,行之盛者也。弟子记孔子为教化所希言,及所希许与人者也。所以然者,利是元亨利贞之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其理玄绝,故孔子希言也。命是人禀天而生,其道难测,又好恶不同,若逆向人说,则伤动人情,故孔子希说与人也。仁是行盛,非中人所能,故亦希说与人也。然希者非都绝之称,亦有时而言与人也。”朱熹《论语集注》:“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今人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同意“罕言说”,他说:“我则以为《论语》中讲仁虽多,但一方面多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最高的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平生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少的。”

第二种多言说。认为孔子很少言利,而最多谈的是“命”与“仁”。近人康有为主此说。他根据《礼记•曾子问》:“称‘孔子与老聃助祭于巷党’巷党是鲁地,下章‘达巷党人’之‘达’应属此章,故应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达。’”意思是“孔子最少言莫如利,最通达多言者莫如命与仁。”(近人康有为《论语注》)

第三种赞成说。认为孔子很少谈利,却赞成命与仁。金•王若虚、清•史绳祖主此说。金•王若虚《误谬杂辨》中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许也,意思是孔子很少

谈到利,却赞成命,赞成仁。清•史绳祖《学斋佔毕》说:“子罕言利者,独利而已,当以此四字为一句,作一义。曰命曰仁,皆平日所深与,此当别作一义。‘与’如‘吾与点也’、‘吾不与也’等字之义。”

第四种赞许说。认为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清•阮元、近人杨树达主此说。清•阮元《论语•论仁篇》说:“孔子言仁者详矣,曷为罕言也?所谓罕言者,孔子每谦不敢自居于仁,亦不轻以仁许人也。”近人杨树达《论语疏证》说:“《论语》一书言仁者不一而足,夫子言仁非罕也。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 以上各说,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均有扞格难通之处,笔者不揣浅陋,试论如下。 本章谈“利”、“命”、“仁”,文辞简古,前贤多方探索,歧解纷呈。多因未能注意其中一个极为普通却又至为关键的字,即“与”字。

“与”在先秦语言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动词,它有赞许、赞赏、许可、同意等含义。当使用赞许、赞赏含义时,它所赞许的内容只是部分赞许,其中同时包括有部分不赞同,也就是说“与”这个词在用于赞赏时,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如: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篇》

其中的“与”字,含义十分明确,赞许童子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赞成他的“洁己以进”,不去理睬他过去的行为。“与”字表示部分赞成,部分不赞成。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篇》”

孔子说:“赞扬言论笃实的人,但要辨识他是君子呢?还是外表庄重的人呢?” “论笃是与”即“与论笃”,“与”,赞扬。赞扬言论笃实者。但要区别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者,意即部分赞扬,部分否定,不能“以言举人”。

尤其有趣的是《论语•先进篇》众弟子侍坐述志章,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说:“吾与点也。”我赞赏曾点的观点。曾点是一介狂生,弟子述志,他在一旁弹琴,本身就有一些狂放不羁,孔子为什么赞扬他。前人争论颇为激烈,朱熹早年说他“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颇有圣人气象”,晚年忽儿又后悔“不改此节注,留后学病根。”早年肯定曾点其尧舜气象亦为不错,晚年否定其尧舜气象亦为不错,因为“与”字之肯定只有一部分,否定亦只是一部分,朱熹忽儿肯定,忽儿否定,亦是未解“与”字含义的双重性。

“与”字“赞赏”含义的双重性,即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在用于言说时,也只是部分说,部分不说,尤其是用于“罕言”的背景下,更是如此,“罕言”不是不说,而是少说,“言利”和“与命”、“与仁”到底肯定了什么,又否定了什么? “利”有两个含义:一是合义之利,二是非义之利。

“命”有两个含义:一是可知之命,二是不可知之命。

“仁”有两大分野:一是仁之易,二是仁之难。

罕言即谈合义之利,不谈非义之利,“与命”即只谈可知之命,不谈不可知之命,“与仁”则只谈仁之易,不谈仁之难,分述如下:

一、“言利”。孔子所谈亦不在少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篇》)“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邦有道,贫且贱,耻。”(《泰伯篇》)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篇》)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篇》)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宪问篇》)等等。诸如“富而后教”的观点,无一不在谈利,所谓罕言者,谈之甚少,不是不谈,只是不谈非义之利,不可得之利。

二、“与命”。命有两种,一是可知之命,二是不可知之命。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所注之“命”,均是“可知之命”。

考之论语,孔子言命仁至多,曰“五十而知天命”,曰“死生有命”,曰“赐不受命”,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其卒章更大声疾呼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易》言乐天知命,故不忧。穷理尽性,以致于命。子思述之曰:“居易俟命,大德必受命。”孟子述之曰:“得之不得曰有命”,“莫非命也,顺受其正”,“知命者不立崖墙之下”,“得之有命,性也有命”。庄子述之曰:“父母岂欲我如是哉?天地岂欲我如是哉?然而至此者,命也夫。”杨子述之为《力命篇》,《孝经》纬述三命曰:“善恶报也。”此为孔子大义。以令人安处善,乐循理,足以自得,安分无求。常教人者,征群经传,难以悉数。

不可知之命,孔子则不谈,或少谈,如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篇》又如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雍也篇》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述而篇》)“未知生,焉知死。”(《先进篇》)均是对“不可知命”的处理方式――存而不论。

尤其是《说苑•辨物》中记载子贡请教“灵魂有无”的问题:

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孔子回答子贡“有知无知”的问题,即属于“与命”而不谈的那一部分。

三、“与仁。”有关“仁”,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仅《论语》一书所谈即有109次。如果说“仁”仍属“罕言”,实觉不妥,事实上是孔子对仁的阐述包括:仁的定义:“曰,爱人”,曰“泛爱众”;仁的运用有:

学仁。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辅仁。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篇》)为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篇》)蹈仁:“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篇》)里仁。“里仁为美。”(《里仁篇》)友仁。“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篇》)当仁。“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篇》)志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篇》)安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篇》)成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仁的效果。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乡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篇》)仁之德。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篇》)仁之度。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阳货篇》)仁的运用有难易之分,孔子讲仁之易却不讲仁之难。仁之易。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篇》)孔子又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篇》)

孔子关于实行仁的艰难,几乎一言不发。比如中庸之难,孔子却谈的很多,子思在《中庸》一书中记载孔子所谈颇多,如“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又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之难孔子谈的无以复加,然而对“ 仁之难”却不置一词,仅仅谈到自己不敢以仁自居或自许,“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当然,我们可以从孔子极少用“仁”称许弟子或众

人,可以判断其仁之难,但他毕竟没有从正面去述说“仁之难”,若孔子从正面去述说“仁”之难,那么,仁道的推行也就更难了。所以孔子平生多谈仁的方方面面,却极少或不谈仁之难,“仁之难”即是孔子“与仁”而不谈的那一部分。

另外,从《论语》一书中多项并列的句法关系角度来看,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②子不语怪、力、乱、神。③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④子之所慎:斋、战、疾。所列各项均是平列关系,独独本章似平非平,似列非列,孔门弟子为什么不采用“子罕言利、命、仁”这种平列结构,而中间平添两个“与”字,他们深谙“与”字双重含义的特殊性,这也正是孔门弟子的高妙之处。

【原文】

9.2达巷党人曰①:“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②。”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①达巷党人:达巷,地名。党,乡党、里巷之人。 ②无所成名:没有可以树立名声的专长。

【语译】

达巷地方的人说:“孔子伟大啊!学问渊博而不是靠专门的技能成名。”孔子知道后,对弟子们说:“我靠什么专能呢?是驾车之术呢?还是射箭之术呢?我还是靠驾车之术吧。”

【解读】

本章记载表现了孔子乐观愉快胸襟坦荡的品德。【论语中的第九篇】

本章不必穿凿太深,孔子听到达巷人对他“学问广博而无专精之技艺”的评价。是用一种幽默调侃自嘲的语气作为回答,并无深意。你看孔子先用一个疑问句“吾何执?”我掌握了什么技艺呢?接着用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问句,既作前一句的回答,又是后一句的设问。孔子自问自答:“吾执御?”我驾车好了,风趣幽默之至,我们不必板着脸孔读圣贤书,又如孔子说:“如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从之。”也是一种幽默,我们要理解孔子博大精深,义理玄深的一面;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活泼洒脱幽默,爱开玩笑、胸襟坦荡乐观的孔子。

【原文】

9.3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③;吾从众。拜下④,礼也。今拜乎上⑤,泰也⑥;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①麻冕:麻制成的礼帽。做工很细,因而较昂贵。 ②纯:黑色的丝。 ③俭:省俭。按照规定,麻冕必须用二千四百缕细麻线织成,很费工;而丝质细,容易织成,反而俭省。 ④拜下:臣向君主行礼先在堂下磕头叫拜下。 ⑤拜上:指臣见君免去先拜下之礼直接上堂拜谒。 ⑥泰:傲慢。

【语译】

孔子说:“用麻冕做礼帽是古礼的要求;现在大家都改用用黑丝,比麻冕节省;我就随俗从众了。(晋见国君)必先在堂下行拜礼,是古礼的要求,现在竟然直接上堂拜谒,这就太过分了。所以虽有违众意,我依然遵从先在堂下行拜的古礼。”

【解读】

本章两句,第一句谈礼服,第二句谈礼仪。礼服从俭,显出俭朴,孔子赞同。礼仪从俭,显出骄慢,孔子不赞同。同是为礼,一则赞同,一则反对,表现出孔子的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之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待天下之事,没有绝对的正确,没有绝对的错误,“义”则是惟一衡量事物的标准。朱熹也说:“君子处世,事

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原文】

9.4子绝四:毋意①、毋必、毋固、毋我。【论语中的第九篇】

【注释】

①毋意:不凭空猜测。毋:通“无”。意:通“臆”。 ②绝:杜绝、戒掉。

【语译】

孔子戒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要武断专横,不要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解读】

孔子说修身自律要克服四大毛病:不要主观臆断,不要绝对肯定,不要固执否塞,不要唯我独是。按朱熹的说法:“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意必是固我之因,固我是意必之果,反过来,固我是意必之因,意必是固我之果。前两者与后两者互为循环因果,恶性循环,一句话,以自我为中心,心里从不装有他人,更不用说天下国家,孔子深以为自戒自律自绝。

【原文】

9.5子畏于匡①,曰:“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②,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③;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④!”

【注释】

①畏:拘禁。匡地: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②丧斯文:消灭这一种文化。 ③后死者:孔子自称。 ④如予何:把我怎么样。如„„何,文言文中的凝固结构,对„„怎么样。

【语译】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时,满怀戒惧之心的学生说:“文王已经去世了,但他的礼乐文化不还在我这里吗?如果天要丧灭这种礼乐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礼乐文化了。如果天不想丧灭这礼乐文化,那匡地的人又能把我怎样呢?”

【解读】

本章的文字表现了孔子临危不惧、乐天知命的胸襟。

子畏于匡,孔子被拘禁在匡地。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匡地。匡地的人遭受过鲁国阳虎的暴掠,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似,匡地人错将孔子拘禁了五天。“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表现了孔子临危不惧、乐观豁达的胸襟。

【原文】

9.6太宰问于子贡曰①:“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②,又多能也③。”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④,故多能鄙事⑤。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①太宰:官名,辅佐治理国家,这里具体指谁已难于考证。 ②纵:使。 ③多能:多种技能。 ④少也贱:小时候贫贱。 ⑤鄙事:卑贱技艺。

【语译】

太宰问子贡说:“你们的先生是位圣人吗?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才能呢?”子贡说:“恐怕是上天要让他成为圣人,所以让他拥有这多的才能。”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他了解我吗!因我年少时贫贱,所以学会了许多粗鄙的技能。君子难道以多能显名吗?君子才不靠多能哩。”

【解读】

本章谈的是“圣”与“能”的问题,即“圣人”与具体技能的关系问题。所谓圣人,“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圣人应该是大智慧,善于变化,善测万物,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论语中的第九篇(四)

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像是朴野人。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后进一辈,从礼乐方面讲,真像君子了。但若用到礼乐的话,吾还是愿从先进的一辈。”

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说:“以前从我在陈蔡的,此刻都不在我门下了。”德行: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论语先进篇第十一。政事:有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

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4、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5、南容三复白圭,[译文]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6、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哪个是好学的呀?”孔子对道:“有颜回是好学的,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是没有了。”

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8、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孔子的学生颜渊死了,孔子说:噫,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这是老天亡我的命啊!

9、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10、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1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12、闵子伺侧,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3、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14、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15、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16、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周天子王朝的周公还富了,而求呀,还替他聚敛附益。先生说:“这人不是我的门徒呀!小子们,你们都可打起鼓去声讨他。”

17、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译文]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18、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孔子说:“回呀!差不多了,可惜他屡在空乏中。赐没有受公家之命而经营货殖,他猜度物价总猜中了。”

19、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译文]子张问善人的行为。孔子说:“善人能不踏着前人脚印走,但亦进不到室内去。”

20、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译文]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2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22、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先生在匡被围,颜渊落在后。孔子说:“我当你已死了。”颜渊说:“先生尚在,回哪敢轻易去死呀!”

23、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24、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译文]子路使子羔去当费宰,孔子说:“害了那个年轻人了。”子路说:“那里有人民,有社稷,治民事神皆可学,何必读书才是学呀?”孔子说:“正如你这样,所以我厌恶那些利口善辩的人呀!”

2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论语为政篇第二
论语中的第九篇(五)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论语为政篇第二。”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篇第二。”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译文]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的(已经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这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401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