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绐我三天光明字词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试题集锦(含答案)》
假如绐我三天光明字词 第一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填空题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 美 国 海伦·凯勒 的作品。

2. 莎莉文老师 是再塑海伦生命的人。

3.海伦接受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是 学习阅读 。

4.教海伦说话的老师是 萨勒 。

5.海伦学会说话后写的第一个故事是《 霜王 》,被误认为是抄袭之作。

6.1896年的10月,海伦进入 剑桥女子中学 学校上学,为进入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做准备。

7. 1900 年,海伦的大学梦得以实现。

8.海伦给我们一个忠告:善用 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

9.海伦第一次自己组的句子是 天气很温暖 。

10. 香邦先生 帮助安妮上的柏金斯盲人学校。

选择题

1.海伦第一次自己完全读懂、读完的书是( A )。

A 《方德诺小伯爵》 B 《红字》

2.( B )史诗让海伦把古希腊看成了天堂。

A 《伊索德》 B 《伊利亚特》 C 《圣经》

3.( A )给了海伦深远的慰藉:“有形的东西是短暂的,无形的才能永垂不朽。”

A 《圣经》 B 《麦克佩斯》 C 《李尔王》

4.第一本使海伦体会到真正历史价值的书是斯温顿的( B )。

A 《欧洲史》 B 《世界史》 C 《中世纪》

5.如果没有( A )的热情帮助,海伦进大学是不可能的。

A 卡内基 B 赫顿 C 马克·吐温

判断题

1.海伦21岁时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 × )

2.海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 )

3.柏金斯盲人学校的创始人是萝拉。( × )

4.安妮·莎莉文小时候因无人照顾被送进了贫民救济院。( √ )

5.在毕业典礼上,安妮穿的是霍布金太太缝制的礼服。( √ )

选择题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 )代表作。 A 诗歌 B 小说 C 散文 D 传奇

2.海伦 凯勒是哪个国家的作者( ) A 英国 B 巴西 C 美国 D 法国

3.请问海伦 凯勒是什么家( )A 慈善家,教育家,演讲家 B 历史学家教育家,演讲家

C 考古家,慈善家,教育家 D 革命家,历史家,考古学家

4.海伦 凯勒一生有多少时间的光明和声音( ) A 19个月 B 20个月 C 21个月 D 22个月

5.海伦 凯勒能重见光明后,第一天她渴望看什么( ) A 人类 B 森林 C 天空 D 海洋

6.海伦 凯勒心中的人类是( )

A 真诚,欺骗 B 友谊,善良 C 残忍,无情 D 爱财,惜命

7.凯勒的处女作是( ) A《我的生活》 B《我的日子》 C《我的盲人生涯》 D《我的家人》 8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海伦.凯勒的家庭女教师是( )

A 凯蒂 B 安妮 C 莎莉文 D 左明丽.南茜

9.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海伦在德克利夫学院的一年级作文被集成为( ) A《给我三天光明》 B《少女时代》 C《我的生活》 D《及至》

10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除了贝利和莎莉文老师以外,海伦最尊敬的人是( ) 1

A 海明威 B 但丁 C 巴尔扎克 D 马克.吐温

11.海伦.凯勒最后毕业于( )

A 哈佛大学 B 纽约大学 C 剑桥大学 D 波士顿大学

12.海伦·凯勒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 ),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A 读书事业 B 创作事业 C 教育事业 D 出版事业

13.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在所有人中,海伦首先最希望见到的是( )

A 爸爸 B 妈妈 C 家庭老师 D 神父

14.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如果给海伦三天光明,她第二天早晨想看到的是( )

A 花朵 B 露水 C 黑夜变为白昼 D 小草

15.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如果给海伦三天光明,她第二天晚上想在( )度过。

A 家里 B 中央公园 C 剧院或电影院 D 野外

16.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如果给海伦三天光明,第二天她将通过( )来感受人类的灵魂。

A 访谈 B 观察 C 艺术 D 体验

17.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如果给海伦三天光明,她第三天想( )度过。

A 郊游 B 看电影 C 和老师 D 在当前的日常生活

18.“19 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这句话是谁说的?( )

A 马克-吐温 B 霍姆斯 C 霍金 D 安妮-莎莉文

19.1955 年,她荣获( )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受此殊荣的妇女。

A 哈佛 B 牛津 C 剑桥 D 斯坦福

20.海伦是在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哈佛完成大学学习的,她曾经参观过卫斯理女子学院,为何没有卫斯理女子学院选择,海伦自己给出了理由是( )

A 父母要求她读哈佛 B读哈佛时沙利文老师对她的希望

C 因为卫斯理女子学院里头只有女生 D 哈佛给了她高额的奖学金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时间 作者想象的活动内容

第一天 凝视教师的脸;端详朋友的面孔;看狗的眼睛;观察家里的小东西;陶醉在自然界的美色里;看马匹犁田的情景和人们宁静满足的生活;为落日祈祷;看人造光明。

第二天 看白天到来时的奇观;参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戏院、电影院度过第二天夜晚。

第三天 游览花园大街、贫民区、工厂和花园;从乡间小屋出发看东河的风光;眺望纽约塔;登上帝国大厦;看城市中来来往往的人群;漫游第五大街;访问外国居民。

(第一天看人,第二天看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 )

阅读理解

1、“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问开头,引出下文。

2、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对于你们许多有视力的人来说,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沉沉的黑夜,是一个无法探索和难以找到光明的世界。

在光明的世界里,人们只将视力的天赋看作是方便,而不看作是品评艺术、研究艺术的手 2

段。

3、海伦•凯勒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笑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

同步解读

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是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第一天将是一个紧张的日子。我要将我的所有亲爱的朋友们叫来,好好端详他们的面孔,将体现他们内在美的外貌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我还要看一个婴儿的面孔,这样我就能看到一种有生气的、天真无邪的美,它是一种没有经历过生活斗争的美。 我还要看看我那群忠诚的、令人信赖的狗的眼睛——那沉着机警的小斯科第、达基和那高大健壮而懂事的大戴恩、海尔加,它们的热情、温柔和淘气的友谊使我感到温暖。

在那紧张的第一天里,我还要仔细观察我家里那些简朴小巧的东西。我要看看脚下的艳丽色彩,墙壁上的图画和那些把一所房屋改变成家的熟悉的小东西。我要用虔敬的目光凝视我所读过的那些凸字书,不过这眼光将更加急于看到那些供有视力的人读的印刷书。因为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源泉。

在能看见东西的第一天下午,我将在森林里作一次长时间漫步,让自己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色里,在这有限的几个小时内我要如醉如痴地欣赏那永远向有视力的人敞开的壮丽奇景。结束短暂的森林之旅,回来的路上可能经过一个农场,这样我便能看到耐心的马匹犁田的情景(或许我只能看到拖拉机了!)和那些以土地为生的人的宁静满足的生活。我还要为绚丽夺目而又辉煌壮观的落日祈祷。

当夜幕降临,我能看到人造光明,而体验到双重的喜悦。这是人类的天才在大自然规定为黑夜的时候,为扩大自己的视力而发明创造的。

在能看见东西的第一天夜里,我会无法入睡,脑海里尽翻腾着对白天的回忆。

4.从第一段文字中,作者为什么要“凝视”她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这位教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因为麦西夫人在“我”还是个孩稚时就来到“我”家,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给我耐心温柔的教育。麦西夫人温和友好、坚定顽强、又富有同情心。

5.第二段“我”为什么既要端祥朋友们的面孔,又想看婴儿的面孔? 要把朋友印在“我”心中,还要感受婴儿天真无邪的美和生气。

6.第五段写“我”将在森林里作一次长时间的漫步,反映了“我”怎样的情趣?为什么下文又说“结束短暂的森林之旅”?

反映了“我”热爱生活的情趣,“长时间”是说“我”希望在“自然界的美色里”多呆会,感受那壮丽奇景,而“短暂”是强调“我”还想着田园风光,希望尽快看到下一个景观,表达了欣赏世界的急迫心情。

7.读完节选文后,你认为海伦•凯勒具有怎样美丽的灵魂?她的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什么? 海伦•凯勒是一个具有乐观向-卜,珍视友情,富有爱心,热爱生活等美丽灵魂的人;她的精神力量来源于周围人对她的帮助、感召,来源于书籍的力量。

8.认真阅读下面一段话,领会其中的特殊含义。

因为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源泉。 这段话表明了书籍对我的鼓舞、激励作用,它像路标、灯塔,给了我方向和动力,永远指 3

引我走向光明。

体会下边句子的意味【假如绐我三天光明字词】

9.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为什么将“看人”作为第一天要做的事?为什么要首先打量老师?) ①因为这些人给了作者生命、智慧及友爱,作者把这些看成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也因为这些人既熟悉又“陌生”,作者对他们的各个侧面有所了解,得到一点不完全的印象 ,现在要“将体现他们内在美的外貌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②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不仅沟通了作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且教给了她“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 温柔和耐心”,“对于人类的同情心”。作者对莎莉文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10.到午夜,我从盲人痛苦中得到的暂时解脱就要终结了,永久的黑夜将重新笼罩我周围。(黑暗当前,作者感到了恐惧和失落吗?为什么?) 作者没有感到恐惧或失落。从后文看,作者心里充满了美好的回忆,没有时间作其他感想;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说,作者内心世界是光明的,意志是坚强的,对生活充满了爱,也从社会得到了友爱与尊重,因此不可能产生低落情绪。

【假如绐我三天光明字词】

11.不过在所有的官能中,我相信视力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为什么作者深信视觉最令人快乐?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2.作者为什么设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①对世人拥有光明却不珍惜,表示遗憾;以自己的“设想” 证明拥有光明的幸福,并劝告人们珍惜这种幸福。②以此表达自己对身残苦难的坚强忍耐、对生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类的友爱。③(作者身怀残疾,却比健康人 更坚强、更善良,生活得更充实,更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珍视人类的友爱和大自然的美好事物;而大多数人虽然五官、肢体健全,却把身体的天赋当作一种方便,而不是当作“充实生活的手段”,在懒惰散漫、浑浑噩噩中度过。)海伦·凯勒的故事警示我们,要珍惜光阴,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追求知识,追求道德完善,并且不被任何困难吓倒。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2) 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这 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3)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万万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4)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

(5)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d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6)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有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7)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 4

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8)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从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14.第⑴中:谁又会想起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一句话重复吗?为什么?

不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突出健康的人们不珍惜自己的优越条件,不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下文阐述做了铺垫。

15.第⑵段中为什么说"这就是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

因为只有人们意识到将要离开世界时,才会感到生命的压力,感到时间的宝贵,才会珍惜生命,努力呈现出渴求生命而奋斗的真实一面。

16.第⑶段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突出了健康人与盲人对待生命的截然不同的消极与积极的态度,告诉人们"应该珍惜现在"的道理。

17.如何理解"有了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去追求"这句话?

这不仅是作者对生活发出的感慨,也是她人生哲理的总结,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应当珍惜现在的生活。

18.从文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对比作者的态度,谈谈你的生活态度。 ①海伦对光明的渴求、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真诚,倡导人们要珍惜时间,爱惜生命,表现了她那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乐观,坚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灾难)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9.第⑵⑶段中加点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这”指 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这样”指 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20.在第③ 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聋”改成“盲”或“瞎”好不好?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不好。“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是指聋了的人因为自己聋了,知道残疾的苦楚,知道失去后的珍惜,所以他们更怕失去光明,怕在聋了的基础上再瞎了。改成“盲”或“瞎”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21.第(5)段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明眼人常常看到这些东西,就不会对这些东西感到特别,不会去珍惜。)

22.第⑻段中,作者问道:“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读完上文,你觉得作者认为应该怎样使用自己的眼睛?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我们要懂得欣赏世界的精彩。

23.第⑴段中加点的“事事”二字,前一个“事”的意思是后一个“事”的意思是事情。

24.作者在第⑵段中说“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么,“我们的每一天”应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呢?(请用奥斯特洛夫的一句名言回答)。

5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有答案)》
假如绐我三天光明字词 第二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一、选择题。

1. 海伦•凯勒在多大时,双目失明( ) A

A.十九个月 B.一周岁 C.一周零两个月 D.四个月

2. 海伦• 凯勒的老师的名字叫什么( ) C

A.欧里西老师 B.巴克西亚太太 C.莎莉文小姐 D.卡儿夫人

3. 海伦•凯勒哪一年开始学说话( ) B

A.1980年 B.1890年 C.1889年 D.1786年

4. 海伦•凯勒哪一年进入剑桥女子中学( ) A

A.1896年10月 B.1896年2月 C.1899年10月 D.1899年2月

5. 海伦•凯勒哪一年第一次读完一篇完整的小说( ) B

A.1888年 B.1887年 C.1870年 D.1780年

6. 海伦•凯勒在法国作家中最喜欢哪两名( ) C

A.莫里哀 雨果 B莫里哀 卡夫卡C莫里哀 莱辛 D莱辛 卡夫卡

7. 海伦•凯勒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 D

A凯勒•亚瑟 B亚历山大•凯勒 C欧里密•安卡 D亚瑟•凯勒

8.海伦•凯勒出生于哪个地方( ) C

A塔斯甘比亚州 B塔斯甘比亚市 C塔斯甘比亚镇 D塔斯甘比亚区

9.海伦•凯勒在哪一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 B

A1946 B1964 C1846 D1864

10.海伦•凯勒是哪一年出生的?( ) A

A1880 B1879 C1881 D1882

1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谁( )D

A莫泊桑 B福楼拜 C莱辛 D海伦•凯勒

12.海伦•凯勒是哪个国家的作者( ) C

A英国 B巴西 C美国 D法国

13.请问海伦•凯勒是什么家( ) A

A慈善家,教育家,演讲家 B历史学家,教育家,演讲家、

C考古家,慈善家,教育家 D革命家,历史家,考古学家

14.海伦•凯勒一生有多少时间的光明和声音( ) A

A19个月 B20个月 C21个月 D22个月

15.下面空中依次所填的是,知识给人以——,给人以——,给人以——( )

B

A光明,爱,智慧 B爱,光明,智慧 C智慧,爱,光明 D智慧,光明,爱

16.下面选项中哪本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出现过( ) B

A《天空》B《美的诅咒》C《雨夜》D《神之歌》

17.有形的东西是——,无形的才是——( )D

A一会儿,很长 B永远,瞬间 C永恒的,暂时的 D暂时的,永恒的

18.海伦•凯勒能重见光明后,第一天她渴望看什么( )A

A人类 B森林 C天空 D海洋

19海伦•凯勒心中的人类是( ) B

A真诚,欺骗 B友谊,善良 C残忍,无情 D爱财,惜命

20.海伦•凯勒失明后的心情怎样( ) C

A自卑 B自弃 C自爱 D无助

21.1887年3月4日,这一天莎莉老师教会了海伦•凯勒第一个单词,这也使她对

用手指写字的游戏产生了兴趣,这个单词( ) B

A.Cup B.Doll C.Sit D.Pin

22.在几年几月海伦•凯勒生了一场病,致使她听不见看不到周围世界的一切了

( ) D

A.1881年6月 B.1882年5月 C.1881年11月 D.1882年2月

23.在海伦•凯勒读过的所有书中,有一本是使她真正对书产生兴趣,这本书也成

为她童年时代最亲密的朋友,这本书是( ) A

A.《方德诺小伯爵》 B.《寓言》 C.《莎利比亚传奇》 D.《小妇人》

24.在海伦•凯勒读的诗歌中,她最喜爱的一首是( ) A

A.《被禁闭的鹦鹉螺》 B.《学生时代》 C.《劳斯德奥》 D.《只要

你喜欢》

25.是谁介绍作者海伦•凯勒认识许多文学界朋友( ) C

A.威廉 狄思 豪威斯 B.艾德克 克拉伦斯 C.赫顿 D.约翰 巴勒斯

26.1900年,秋天作者海伦•凯勒终于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这所大学是( ) B

A.剑桥女子中学 B.拉德克利夫学院 C.加洲大学 D.斯坦夫大学

27. 海伦的家庭女老师是在她( )的时候走进她的生活的。B

A.五岁 B.六岁 C.八岁 D.十岁

28.在作者海伦•凯勒读过的书中,能让她感到自己和那些正视正常的孩子有一样

的思想感情是( ) A

A.《小妇人》 B.《海蒂》 C.《圣经故事》 D.《神奇的书》

29.《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作者在拥有光明的第二天的夜晚,希望在哪度过的( )

C

A.艺术博物馆 B.在自己的家 C.在剧院影院 D.在图书馆

30.《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逝世的时间是( ) B

A.1967年9月 B.1968年1月 C.1968年2月 D.1968年3月

二、填空题。.

1、海伦在校园的第一部著作____ (《少女时代》)

2.、海伦小时候的玩伴是贝利和____厨师的女儿 (玛莎•华盛顿)

3、安尼失去米吉后,第一个真正关心她的人是____(巴巴拉)

4、安妮进入帕金斯盲人学校后,第一个真正关心她的老师是____ (莫美丽)

5、海伦看的第一部话剧史是____ (《王子与贫儿》)

6.、安妮____ 的进步最大(德语)

7、海伦第一天想见的是____(朋友)

8、第二天海伦想用____方式来感受世界 (体验艺术)

9、爱丽丝与安尼的关系是什么____(母女关系)

10、爱丽丝得的是____ (肺结核)

11、安妮第一次去海轮家迟到了____ (两天)

12、安妮的弟弟叫____ (吉米)

13、安妮与弟弟所在的福利院叫____(德士堡救济院)

14、我自己动手写的第一个句子是____ (女孩在衣柜里)

15、帕金斯盲人学校因为____而出名(郝博士)

16、安妮到海轮家时海轮____岁 (7岁)

17、我第一次领悟的抽象概念是对“ ”的理解。(爱)

18、海轮给奥利费教授读的文章是____ (《被禁闭的鹦鹉螺》)

19、安妮曾前往____学校就读(柏金斯)

20、____是海伦最不喜欢的 (算数)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绐我三天光明字词 第三篇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假如绐我三天光明字词】

教学时数:用一课时自读。

【假如绐我三天光明字词】

课文自读提示

一、关于作者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

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二、自读引导

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借助《语文读本》大体上了解全文的面貌。这大约要用15至20分钟。

布置预习时应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课文后练习一的第一、二两问题。要强调“三天”这个字眼,注意作者在三天里看到了什么,抓住其中主要的事物来透视她的思想感情。最好是一边读一边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画出来,或者加几句旁批,为课上细读作好准备。

如有必要,也可以提出一种可能性的解释作补充:一般盲人渴望见到光明为的是行动的方便,本文作者是否也有这种想法?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反向思考。这样,待到读完课文,学生自然会感到作者的形象比自己原来所想的要高大得多,从而增强鉴赏的愿望。

2、上课后再默读一遍课文,同时列出作者在这三天里的主要活动,然后作简要分析。时间不超过20分钟。

教师可以先列一个表:

时间活动日期〖〗白天〖〗夜晚第一天〖〗看望麦西夫人,约朋友来家,树林散步,看落日〖〗回忆这一天第二天〖〗参观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艺术博物馆〖〗看戏第三天〖〗游览纽约城,看日常世界〖〗看喜剧

活动一项由读得较快的学生自动到黑板前来填写,不必求全,有些内容如看狗的眼睛、过东河桥、登帝国大厦等可以口头补充。然后指出,所有这些虚构的活动都是作者精神世界和人格的写照,由此过渡到简要分析。

分析中应强调的是:(1)作者对自己周围的人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希望能看到表现他们内心【假如绐我三天光明字词】

美的外部特征,这说明她是何等善良;(2)她希望看到地球和它的居民的简要历史,还要看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这又显示了她积极进取的精神;(3)她关心日常世界,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面,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这又表现了她的博爱精神以及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假如绐我三天光明字词】

这一步,目的在于使作者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变得更加鲜明,为技巧的赏析奠定基础;文章的劝谕意图暂时不要涉及。

3、按课文顺序选择几段有代表性的文字,指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行综合分析——重点自然是课本所规定的那两项任务。这一步,也要在20分钟内完成。

为什么要按课文顺序?因为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保持清晰、连贯的印象——至少也可以节约翻书的时间。为什么不用分条列目的方法?因为作家总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定技巧,而后斟酌语言文字的;一段成功的文字常常是综合运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巧,并且包含着作家的真情实感,它正表现着他(她)的个人素质。由此看来,用综合分析的方式,似乎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下面举几个例子供参考:

(1)“打量”麦西夫人。她要看的是面部的轮廓、面孔、眼和对人类的同情心,为的是永远记住她并认识她的温和、耐性和性格的力量。这充分表现了她对麦西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她视麦西夫人为“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中最卓越的代表。

(2)“看”书(凸字书和印刷书都包括在内)。“用虔敬的目光”是这段文字的关键语。作者的敬意是通过三个比喻所构成的一幅令人惊叹的想象画面来表述的。这幅画面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如果作者不是瞎子,或者虽是瞎子而没有她那样的经历,就不可能想象出来。这段文字具有讽谕意义,但首先要看到这是作者内心深处感情的流露。

(3)“看”美术作品。作者把所有的美术作品称为“宏伟的绘画世界”,表达了惊喜的感情。连用“细细观察”“让眼睛享受”“捕捉”等语写她着迷的程度;甚至说“如果我的眼睛管用的话,我将会多么愉快地去着手这件令人心醉的研究工作”,表现了她对美术的特殊爱好。

(4)“观剧”。文中极其细致地写出了希望看到舞台艺术的心理。之后,又穿插了两段回忆,其中关于巴甫洛瓦的那一段,将盲人如何感受运动中的美写得尤其逼真、生动。

(5)“看”日常世界(纽约观光)。这一部分,要先让学生注意作者在“观光”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细节,例如过东河桥时对人类心灵的力量和聪明的赞叹,对纽约城的赞美,看行人时要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他们生活的某些侧面,要看那沸腾的、五彩缤纷的场面等。然后集中力量分析好“对于欢乐和悲哀„„禁锢思想”这一段,这显示了作者的博爱胸襟和了解现实生活的愿望,也可以视为作者对她所有读者的真诚劝告。

上述例子均应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学生的回答不必求全;如果教师非说不可,也只宜点到即止,留有余地,让学生课后去体会。鉴赏作品的美是一个反复体味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4最后总括本文的写作意图,启发学生谈感受,回答课文练习一中的第三问,为完成写读后感作准备。这一步,应在五分钟内完成。

如果学生已经读过本文的首尾(即被删节的部分),大概很容易说出作者的意图,那就是:视力是人最可贵的东西(如“在所有的官能中,我相信视力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视力应成为充实自己的手段(“眼睛是看不见什么东西的”)。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些抽象的概念,而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加以体会,例如启发学生认识文中两种对比——作者凭触觉所得印象和视力“所见”的对比,作者“所见”和正常人所见的对比——的具体含义;或者简要地分析一下作者对正常人不重视视觉运用所作的批评(其中不乏警句),都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感受。至于让学生谈感受,也应力求简单明了,因为目的在于打开思路,为课后写读后感作准备。 附录: 阅读提示

本文是课内自读课文。篇幅长(课文有四千多字),但写得生动、流畅,寓意明显,没有费琢磨的字词句和难以明了的意象、意境,因此,学生在自读时,可以默读为主。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又着重朗读、品味精警句段,重点是领会作者在与残疾作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领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世人的强烈的爱和殷切的希望。

1、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对世人的规劝

虽然大多数人有正常的天赋——健全的五官和四肢,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没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而是在懒怠中虚度光阴。如作者带着善意批评的:“然而有人告诉我,对于你们许多有视力的人来说,艺术的世界是一个沉沉的黑夜,是一个无法探索和难以找到光明的世界。”“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奇景啊!那些灿烂夺目的尖塔,那些用钢铁和石块筑起的巨大堤岸„„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对它多看一眼,恐怕是很少、很少的。”因此规劝人们要像明天就会变成瞎子一样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的人。

(2)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品性、人格却是美好的;虽然面对种种在他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一个残疾人的生命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身处黑暗中,渴望与人类交流,并得到世人的厚爱,也想借此文表达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一个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2、丰富的想象

全文都是想象出来的。事实上作者生活在黑暗与寂静中,对声音、色彩无记忆,无感觉,她全凭触觉来感知世界,感知的范围窄小得很,对活生生的感性世界的了解少得很。作者先提出问题,然后安排三天的活动。所谓活动,纯属虚构,但作者偏爱虚构她不能看到或听到的那些场景和事情,例如作者并不知道太阳的光辉是怎么回事,却多次写了。从丰富的想象的背后,我们看到作者一颗火热的心:一生都急欲打开视听感觉的窗口;也想现身说法,对世人提出劝告。

3、朴素、真挚的语言

本文不像其他散文那样设计许多机巧,运用许多修辞方法来表情达意。与热切、坦诚、真挚的内心活动相适应的是,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白地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全篇都是家常话语,但用到本文中,却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无须用太多的写作技巧,她的故事、她发自内心的召唤,已经具有这种力量。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本文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朴素美。

鉴赏要点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学生自读全文的基础上,教师提示,重点品味一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可以配合一些提问来进行,以此作为揣摩语言练习题的补充。

1、春天,我满怀希望地在树的枝条上寻找着芽苞,寻找着大自然冬眠后的第一个标志。我感觉到鲜花那可爱的、天鹅绒般柔软光滑的花瓣,并发现了它那奇特的卷曲„„如果幸运的话,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就能感到小鸟放声歌唱时的欢蹦乱跳„„对于那些萍水相逢的朋友,我只有一个不全面的印象,这个印象是从一次握手,从我用手指摸他们的嘴唇或他们击拍我的手掌的暗语中得到的。(这些描写节选自《语文读本》第三册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先念给学生听,再问大多数人在认识世界和与人交往时是怎样的情况,想象一下海伦•凯勒这种特殊的感觉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困难。)

2、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对后者我也不会闭上眼睛,因为它们毕竟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它们闭上眼睛就等于紧锁心灵,禁锢思想。(一个盲、聋、哑残疾人,本应让世人来同情、关怀,但她却同情、关怀他人,这表现了怎样的精神、情怀?)

3、精警句举要

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他更加喜爱声音。(充满哲理意味)

因为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泉源。(充满诗意和哲理意味,具有劝诫作用) 提示:设计本题,意在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供几种参考答案:

1.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2.对人类的友善情感;3.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还可有其他答案。说出一种、两种或三种都可以,关键是启发学生思考,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设计本题,意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以自由想象,虚构事件,但应体现一点纯洁高尚的思想感情。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成小散文,都要有点文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赏析(张东明)

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美国著名作家海尔博士也曾断言,海伦的《我生活的故事》是1903年文学上最重大的贡献之一。品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们对于被誉为“精神楷模”的海伦和作为一个出色作家的海伦都可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修辞立其诚”,这是写好文章的要诀。一篇好的散文,必定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引人入胜的,想象是那样丰富,文笔是那样流畅;但它所以能深深地打动我们,还在于它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在于它所给予读者的敞开心扉的亲切感。在这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富于激情的作品里,作者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正由于文章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虽然整篇文章都是虚拟的,所记叙的事情多是非现实的,但使我们感受到了更高的真实——情感的真实。

在文章中,作者处处用视听健全的人来和自己作比,整篇文章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写的。作者在对比中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人对生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缺乏这种态度,我们虽然视听健全,却有可能什么都看不见;具备了这一生活态度,你将会发现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在你面前敞开。这样的道理,我们也许不止一次听到过,但现在由作者这样一个五官三残的、用手来感知世界的人道来,不能不给我们以更强烈的震撼和更深的启迪:三天,在作者那里等同全部生命的三天,对于我们每个人不是平平常常的吗?

遭遇到作者这样严重生理缺陷的人是少有的。但是对于作者,生活依然是美好的。作者以动人的、富于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爱恋。作者在她虚构的“三天”里所集中表现的,乃是对人类生活的高度礼赞,它赞美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繁衍于斯的大自然,称颂了人类往昔的历程与现代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和沸腾的生活。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对自然、对历史的刻画与她的精神世界的深度是不可分的。作家在阐释自然、历史时也阐释了自己的心灵。在海伦对自然、历史、人的礼赞中,也体现了她对这一切的深刻理解。

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自我超脱的精神,追寻美和崇高的精神,这也正是引导人类迈向未来的精神。而只要这种精神还存在,海伦•凯勒的名字就不会被遗忘,《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将为人们所珍视。正如罗斯福夫人为海伦的《我生活的故事》写的前记所说:“这个故事是永远不会完结的。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选自《外国散文名篇选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50字》
假如绐我三天光明字词 第四篇

读到书名时,我还单纯的以为它仅仅只是写自己的生活,可读后的感受并非那么简单,让我心中更充满了勇敢去接受生活的困难,去挑战生命极限的勇气,读懂了要用爱心去拥抱世界!春风化雨的沙莉文老师,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灾难,顽强不屈的她坚持到了最后。回想起这本书,没想到19世纪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我决定,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像沙莉文的老师,哺育更多的人才!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50字(二)

今天,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介绍了海伦·凯勒的一生。

写了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病夺去了他的听力和视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七岁时,海伦·凯勒你太棒了,我要向你学习。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50字(三)

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后,我想:我们每天都对平平淡淡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希望有奇迹发生。可我们往往忘记了,我们已经拥有的就是最好的,只是不知珍惜,不知道有效的利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也不是缺少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而是我们认识不到事情的价值和重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50字。是我们的感官太麻木了,使我们习惯于平淡的生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50字(四)

海伦·凯勒有一个愿望——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在拥有光明的第一天,她决定看一看她的朋友、莎莉文老师、母亲以及所有对她好的人。她想记住她们,她还要看好屋子的每一个角落。第二天,她想去参观博物馆,以前她只能触摸文物,而今天,她可以观赏啦!她还想看一场精彩的电影,看一看那美丽的电影明星。()第三天,也是拥有光明的最后一天,她决定像平时日常生活中一样,上街走走,看看橱窗里陈列的所喜欢的东西。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50字(五)

读完书后,我认为人只要有信心、恒心与毅力,人类的潜能就能达到我们难以设想的程度。

相信人类的潜能,相信自己的潜能。记得心理学上说:如果一个人的大脑能够发挥50℅的话,那么他将能够轻易的学会十几种语言,获得十二个博士学位,背诵整本百科全书……一般人的大脑,一生只开发了不到10℅。可见,人类要相信自己,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50字(六)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有2个主人公,一个是作者本人,海伦·凯勒她是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好学聪明的女孩,另一个是安妮·沙利文,是海伦的教师,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她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从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的讲海伦从一个心智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位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杰出女性,为了海伦,她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她宁可牺牲的一切,也要用自己的生命之光,引燃海伦·凯勒,那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的生命之火。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好词好句摘抄》
假如绐我三天光明字词 第五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好词:

偏僻、感慨、百读不厌、蔷薇、茯苓花、慰藉、百鸟啁啾、蒙昧、蜷伏、清晰、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坚持不懈,顽强不屈,不屈不挠,执着追求,孜孜以求,持之以恒,日雕月琢,绳锯木断,偏僻、感慨、百读不厌、蔷薇、茯苓花、慰藉、百鸟啁啾、蒙昧、蜷伏、清晰,噩梦、铭刻、蠕动、筋疲力尽、乖乖、无精打采、蔓藤、编辑、咿咿呀呀、亚拉巴马州、愁肠满腹、顾虑重重、孜孜不倦、截然不同、企盼、繁花似锦、恩惠、筑巢、繁衍、迁徙、冥思遐想、遨游、摹仿、期期艾艾、莎士比亚、紫罗兰 飞驰、奔腾、安息、稀罕、荒芜、淳朴、辘辘滚滚、稀稀疏疏、忐忑不安、千里迢迢、养精蓄锐、沾沾自喜、小心翼翼、兴致勃勃、开怀畅笑、波涛汹涌、劈头盖脸、头昏脑涨、孤独无助、不遗余力、 不约而同、生机盎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好句:

1、这些能够触摸的艺术品对我来讲,是极有意义的,然而,与其说它们是供人触摸的,2、光明,一个令人神往的词语,拥有了光明,就能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假如我是一位盲人,什么都看不见,假如某一天我拥有了只能持续三天的光明,而不是一生的话,这是多么悲哀!

3、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怀才不遇,而且我们的踌躇,犹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好词好句摘抄。将自己定位为某一种人,于是,自己便成了那种人。

4、身体上的不自由终究是一种缺憾。我不敢说从没有怨天尤人或沮丧的时候,但我更明白这样根本于事无补,因此我总是极力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脑子不要去钻这种牛角尖。——海伦·凯勒

5、我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清,勉强离开大都会博物馆,离开那藏着发掘美的钥匙的所在——那是一种被忽略了的美啊。然而有视力的人并不需要从大都会博物馆里去找到发掘美的钥匙。它在较小的博物馆里,甚至在那些小图书馆书架上的书本里也能找到。而我,在想象中能看见东西的有限时间里,将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发掘美的钥匙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最伟大的宝库。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好词好句摘抄

6、第一天,将会是忙碌的一天。我将把我所有亲爱的朋友都叫来,长久地望着他们的脸,把他们内在美的外部迹像铭刻在我的心中。

7、有视觉的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8、”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海伦·凯勒

9、我的手在罗马以及晚期那些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塑上停留过,在米开朗基罗那激动人心的英雄摩西石膏像上抚摸过,我了解罗丹的才能,对哥特人木刻的虔诚精神感到敬畏。我能理解这些用手触摸过的艺术品的意义,然而那些只能看不能摸的东西,我只能猜测那一直躲避着我的美。我能欣赏希腊花瓶简朴的线条,然而对它那带有图案的装饰我却毫无所识。

10、”当你为没有一双漂亮的鞋子而哭泣时,你该为你有一双可以穿鞋子的脚而感谢。“有视觉的人,他们的眼睛不久便习惯了周围事物的常规,他们实际上仅仅注意令人惊奇的和壮观的事物。然而,即使他们观看最壮丽的奇观,眼睛都是懒洋洋的。

11、我也将会把目光停留在一个婴儿的脸上,以便能够捕捉到在生活冲突所致的个人意识尚未建立之前的那种渴望的、天真无邪的美。

12、在能看见的第一天下午,我将到森林里进行一次远足,让我的眼睛陶醉在自然界的美丽之中,在几小时内,拼命吸取那经常展现在正常视力人面前的光辉灿烂的广阔奇观。

13、在我一生漫长的黑夜里,我读过的和人们读给我听的那些书,已经成为了一座辉煌的巨大灯塔,为我指示出了人生及心灵的最深的航道。

14、当夜幕降临,我能看到人造光明,而体验到双重的喜悦。这是人类的天才在大自然规定为黑夜的时候,为扩大自己的视力而发明创造的。

15、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首先,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42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