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感恩报恩心得体会

| 教育 |

【www.guakaob.com--教育】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知恩感恩报恩心得体会 第一篇

“爱国、团结、感恩、守法”

教育心得体会

炉城镇:余昊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及乡党委政府关于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要求,我对感恩教育的主体“八感念、八增强”进行了深入体会,得出发以下心得体会。

一、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感恩教育活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一步淳化乡风民风,提升道德水准,切实增强人民党性意识、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感恩图报、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感情,凝聚民心,共促文明进步、和谐发展。感恩教育活动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统领,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践行知恩图报、强化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楚雄、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知恩、感恩、报恩”为主线,在全市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有利于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知恩感恩、个个报恩施恩、处处体现和谐”的良好环境。

二、感恩教育活动要以“改进作风、服务人民”为主题

在机关、事业单位中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思想大解放为先导,以促进科学发展为目标,有利于让每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懂得“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常怀感恩之心,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对进一步增强国家公职人员思想道德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着积极的作用。以改善民生,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开展感恩教育的落脚点,将感恩人民纳入作风建设中,大兴密切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教育引导广大国家公职人员知恩、感恩、报恩,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让感恩人民成为国家公职人员常态行动,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

三、感恩教育活动要以“热心公益、共谋发展”为主题

在农村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把感恩教育活动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法制教育和公民道德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知恩、感恩的意识,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引导市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从而形成团结互助、平等

友爱、诚信有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经常地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广大市民投入到和谐社区建设中,共建美好的家园。使党员群众真正认识到来自党委政府的实惠,理解党委政府发展经济、建设小康、造福于民的用心,增强农村党员群众自觉支持党委政府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和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公益事业的自觉性,使感恩变成党员群众生活中的一种态度、习惯和行动。

总之,通过“爱国、团结、感恩、守法”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对知恩、感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干好本职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帮助,在下步工作和生活中,我将进一步把此项活动引向深入,使之成为自觉习惯。

《感恩心得体会》
知恩感恩报恩心得体会 第二篇

让感恩教育挥洒课堂

------听鸿哥班主任名师工作室黄学静的中队活动课心得体会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健康和高尚的人。然而,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大多数养尊处优,很少关爱他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如何上好感恩教育课,成为我们教师的一大困惑。非常荣幸的是我和青杠实验小学的全校教师及全区部分班主任在我校学术报告厅聆听了一堂《感恩伴我成长》的主题系列班队课,这堂课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将引领我们把班队课上得更好!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一名班主任,让感恩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要有效利用语文课堂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下面谈谈自己的两点体会:

一、这堂课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亮点:1.黄老师选择了“感恩从心开始”这一主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且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2.情境设置真实、有效。内容表现富有灵活多样的形式、活动开展富有层次性、教育性、针对性、启发性、创新性。3.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层次性。4.充分放手给学生,活动开展规范、有序。我将把这四大学习的亮点运用于我的教学中,培养真正懂得知恩图报的孩子。

二、我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把感恩教育根植于语文课堂中。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恩。 就像黄老师的课堂针对孩子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提出要感恩的对象。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弄明白文章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好什么样的文章表现怎样的恩。其次让学生知恩,学生不一定就会感恩。因为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黄老师通过讲感恩故事、唱《感恩的心》、感恩调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念父母和老师的辛苦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在课堂中借鉴的。教师应该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最后,情感升华,用行动去感恩。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情感升华,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黄老师设计的快板《我的老师好》;三句半加快板《青小学子学感恩》就做到了这一点,我们该

怎样做呢?我觉得应该运用好课后的拓展环节进行情感升华。如,教学《大海中的灯塔》一课,可以以“我带给朋友的是什么??”做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也可以把学生自己融入语文课文中的角色进行体验。

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学校、老师和课堂就承担着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将有效利用语文课堂,把黄老师感恩教育的经验和策略灵活运用起来,让感恩教育挥洒在语文课堂中!

《做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
知恩感恩报恩心得体会 第三篇

【知恩感恩报恩心得体会】

恩上加恩的人生 撒下4:4,9:9-13,16:1-4

在圣经人物中,米非波设并不是很出名,可能有的基督徒对这个名字非常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圣经中也没有记载他有过什么作为和成就,但是在他的事迹中却能够表现出他是有着感恩之心的人。所以,我们今天要通过米非波设的行为来学习他这样的一种感恩之心。

米非波设是约拿单的儿子,扫罗的孙子。扫罗和大卫是为敌的,而约拿单却是与大卫为友的。当扫罗和约拿单在战场上死亡的消息从耶斯列传出来的时候,米非波设只有五岁,他的乳母带着他逃跑,逃跑的时候因为很仓促,所以他被摔在地上,从此他就成为瘸腿的人。

后来,大卫登基作王之后,因约拿单的缘故,他要施恩给扫罗的后人。《撒母耳记上》18:3节记载:“约拿单爱大卫如同爱自己的性命,就与他结盟。”可见,约拿单与大卫的友谊十分深厚。所以大卫决定因约拿单的缘故施恩与扫罗的后人,虽然他和扫罗是敌人。大卫找到一个叫洗巴的扫罗的仆人,通过他查到扫罗还有一个后人,也就是约拿单的儿子米非波设。大卫就把他从他寄居的玛吉家里召到自己面前。

当米非波设见到大卫的时候,他心里非常害怕,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祖父是大卫的敌人。可是大卫却告诉他:我必因你父亲约拿单的缘故施恩于你,要将你祖父的一切田地都归还你,你也可以与我同席吃饭。然后,大卫又吩咐那个叫洗巴的人做米非波设的管家,帮米非波设耕种田地,料理产业。后来,米非波设就住在了耶路撒冷,和大卫同席吃饭。

大卫向米非波设施恩,他不但没有伤害米非波设,而且还将扫罗的一切田产都归还给米非波设。米非波设心里十分感激,他很想报答这位恩人。但圣经中说他是瘸腿的,他是一个残疾的人,他不能为大卫奔跑,不能为大卫争战,甚至他都没有好的学问,因为他五岁的时候就成为孤儿,他是在玛吉家寄居长大的,他根本就没有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他心里面的很想报答大卫,但是他不知该怎样报答。他是一个很有限、很软弱的人。

事情发生了一个很戏剧性的变化。大卫的儿子押沙龙背叛了他的父亲,这件事情是大卫没有想到的,所以他措手不及,当时他带着一批勇士匆忙逃走。这个时候,米非波设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原想:这个时候我的恩人遭难了,我在这个时候应该骑着驴与他同去,经历这个患难。但是,当他这样预备的时候,却被他的仆人洗巴所欺哄,他的仆人洗巴抢先一步带着驴去见大卫,并且带上面饼,在大卫最需要的时候向大卫表同情。与此同时,他还欺哄大卫说,米非波设没有来是因为他觉得以色列又一次将他祖父的国交给他。大卫看见洗巴对他施恩又听见洗巴这样说,所以大卫决定:凡属米非波设的田产,一切都归洗巴了。

我们看到,米非波设一个很好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他的报答之心好像被掩埋了。但是大卫的勇士平息了押沙龙叛乱的事件之后,大卫又一次回到了耶路撒冷,以色列人又一次欢迎他作王,这时,米非波设再一次出现在欢迎的人群当中,就是《撒母耳记下》十九章24-30节的经文所记载的事情。在这短短的记载中,米非波设对大卫的忠诚和感激之情完全表露了出来。他以一个对王感恩的心,对仇人饶恕的心,和知足的心来表达他的感恩之情。

感恩的人才会恩上加恩--感恩的表现--委身

米非波设从大卫逃跑,到大卫平平安安回来的日子,他没有修脚,没有剃胡须,没有换洗衣服。这表明虽然大卫患难在外,但是他自己忧伤难过,他无心修饰自己。虽然他的仆人欺骗了他,他不能与大卫同行,不能够和他共患难,但是他甘愿与大卫同受苦难、急大卫之所急、忧大卫之所忧的心情是掩盖不住的。

1【知恩感恩报恩心得体会】

他曾经蒙受了大卫很大的恩典,虽然没有机会报答,可是他心中对大卫的感激,他愿意以尽忠的形式来表现。这颗感恩的心让他时时刻刻想着他的恩人大卫,想着他的安危,所以他忧心忡忡。他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已经没有心情去修脚,没有心情去剃胡须,没有心情去换洗衣服了。在他整个的生活中,他没有以自己的得失荣辱为重,心中完全在想念着他的恩人,为他的处境担忧。

虽然他身没有和大卫同去,但是他的心已经和他同在,和他同去。他的心在和大卫一起经历着这样的患难。他是以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来表达他内心隐藏的感恩之情,他用他的生活方式,来活出他里面的这种感恩之情。我们看到米非波设在生活中的表现,是他内心深处的委身和感恩的一种流露。所以他以委身在表达着他的感恩。

感恩的人才会恩上加恩--饶恕是一种感恩。

当米非波设迎接大卫的时候,大卫问他:“你为什么没有与我同去呢?”当大卫看见他的时候,就问了他这样一件事情。意思是说,我逃亡在外的时候,你到哪里去了呢?因为那个时候,洗巴对大卫说,米非波设以为以色列人又一次把王国交给他了,所以他不与你同去,留在那里等候承受王国。这是他对米非波设的诬蔑。

大卫当时不知道这是一种欺骗,而相信了那个仆人的话,他误解了米非波设,所以才这样质问他,你到哪里去了?你为什么没有与我同去?米非波设怎样说的呢?米非波设说:“我主我王,仆人是瘸腿的。那日我想要备驴骑上与王同去,无奈我的仆人欺哄了我,又在我主我王面前谗毁我。然而我主我王如同神的使者一般,你看怎样好,就怎样行吧!”我们看见他的陈述,他只是在说事实,他只是把自己没有和大卫同去的原因解释了,此外,他没有说什么请大卫降罚这个仆人。他没有为洗巴定罪,他乃是把事实原原本本地陈述了,他乃是把自己没有去的原因解释清楚了。

那么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个洗巴所做的事情,实在是让人难以饶恕。他是一个仆人,他不但欺哄自己的主人,他也欺哄王,而且他还乘机占有了他主人的田地。他这个主人是残疾的人,那么田产没有被他霸占之前,他尚且欺哄他,不把他放在眼里,当他把主人的田产霸占之后,我们可以设想,米非波设——失去了田产又是一个残疾的人,在洗巴手下的日子将是怎样地难堪。米非波设虽然经历到心灵上的创伤,生活上的艰难,受这个恶仆这样的恶待,但是他此时没有在大卫的面前求他降罚洗巴,他没有把仇恨拿出来。他心里面想的完全是他恩人的事情,完全是感恩的事情,他没有想到仇恨,没有想到自己的事情。他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该死的人,包括自己的祖父扫罗,在大卫的面前都算是死人,可是他却能够因大卫的恩典活下来,得着尊荣,与大卫同席吃饭。这样的恩典在他看来已经超过他所受的冤屈。

所以他心存感恩,他没有选择仇恨,没有选择埋怨,没有选择苦毒。他愿意以感恩的心看待自己的生活,他没有记念那个亏欠他的人,因为他想,我自己尚且亏欠我的恩人大卫那么多,我还有什么资格去和洗巴清算他对我的亏欠呢?他一定是这样想的。

所以,在恩典中生活可以教会我们去接纳,教会我们去宽容。可以说,感恩的心能够消灭仇恨、消灭埋怨、消灭苦毒。

感恩的人才会恩上加恩--知足是一种感恩

米非波设说:“因为我祖全家的人,在我主我王面前,都算为死人;王却使仆人在王的席上同人吃饭。我现在向王还能辨理诉冤吗?”可见他有一颗谦卑而知足的心。他本是扫罗的孙子,扫罗是大卫之前的以色列王。他自己本有王族尊贵的身份,可是五岁那一年,当扫 2【知恩感恩报恩心得体会】

罗和他的父亲约拿单战死沙场的时候,他王族的身份就失去了,而且在那一时刻,他也失去了健康的双腿,他成为了瘸腿的人,残疾的人。有这样一个遭遇,他完全可以选择活在仇恨里,完全可以选择埋怨,他还可以选择苦毒,去拒绝别人的一切恩典。但是当大卫对他的恩典临到他的时候,当这个特殊的尊荣,让他和王同席吃饭这样莫大的恩典临到他的时候,他心感知足,他心存感激,他选择了感恩。

虽然在战争中他的亲人失去了生命,他成为了孤儿;虽然他失去了健康的双腿,成了残疾的人;虽然在他的生活经历中,他的仆人陷害他,他经历过心痛的打击,但是他愿意选择感恩。他有知足的心,他虽然有那么多理由去埋怨,去仇恨,去苦毒,但是他却单单地选择了感恩。因为他真的尝到了那恩典的甘甜,所以恩典让他得自由,让他脱离一切苦难的捆绑,让他超越仇恨、超越埋怨、超越苦毒的枷锁,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他的生活中充满了爱和希望,尽管他的生活是那样不完全,可是感恩的心让他充满了爱,他正在以感恩来歌唱他的生活。这是米非波设所表达出来的感恩。他以忠诚、以饶恕、以知足来表达着感恩。

那么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的不完美,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帆风顺,都是心想事成。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数算,总是有很多感恩之处。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里失窃,被偷走了很多东西,这件事情被他的一位朋友知道了,他的朋友就马上写信去安慰他,劝他别太在意,别放在心上。罗斯福怎样回复他的朋友呢?他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偷去的是我部分的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作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我们看到,对任何人来说,失窃绝对是一件不幸的事,可是罗斯福却能够从中找到感恩的理由。对比我们自己,我们实在是应该去想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看待生活。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失败,如果我们不能勇敢地去面对,不能豁达地去处理,只是一味埋怨的话,只会让自己消沉,只会让自己萎靡不振。如果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像米非波设一样,能够常常记念他的主他的王对他的恩惠;像罗斯福一样,能够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人生,去看待失意和不幸,那么我们就会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我们就会有完美的人格,有进取的信念。

【知恩感恩报恩心得体会】

米非波设的经历,实在是让我们应该回想自己。我们真的像米非波设一样,因为我们生下来就是与基督为敌的。我们那个时候不认识神,但是基督却在我们还和他作敌人的时候,就为我们死,为我们付上了赎罪的代价。他不但不记念我们的罪,反而让我们在他的里面得着生命,并且给我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还有一个美好的应许,就是我们将来可以承受在天上的产业。

比起米非波设得到的恩惠,这样的恩惠岂不是更大吗?米非波设尚且知道报恩,我们呢?米非波设是一个残疾的人,他软弱,有限,但是他有一颗忠诚的心。其实我们也像米非波设一样,我们不能为神做什么,我们很有限。神是完全的,是超然的,他不需要我们做什么,但是至少我们应该有一颗忠诚的心。

我们也像瘸腿的人一样,我们在跟从神的路途上跌跌绊绊;我们是软弱的,我们不能胜过生活中的诱惑,不能胜过生活中罪的捆绑。但是至少,我们应该有一颗忠诚的心。米非波设能够在那样一个生活中,不剃胡须,不修脚,不洗衣服,以这样一个攻克己身、不以自我 3

为中心的生活来表达忠心,那我们呢?我们是否愿意在这样一个社会中选择一个分别为圣的生活,过一个神所喜悦的圣洁生活,来表示我们对神的感恩呢?

今天,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心灵脱离世界所带来的污秽,是否愿意用神的圣道来约束自己,过一个节制的生活呢?我们如果愿意与神同去,就应该想神所想,忧神所忧,做神所喜悦的事情。就如米非波设的心和他的恩人同去一样,我们的心也要和我们的主同去。

另外,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人真正地认识到神所给我们的饶恕是何等地大,真正地知道我们所白白领受的恩惠是何等地大,我们就必然会乐意饶恕我们弟兄的软弱和亏欠,我们甚至情愿吃亏,也能够去接纳别人、宽恕别人。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周围,可能会有一些人像洗巴那样,对我们暗中伤害,背后谗谤,从中取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米非波设没有因为蒙受不白之冤而要求大卫降罚恶人,去报复洗巴。【知恩感恩报恩心得体会】

那我们呢?我们为什么不肯饶恕那些亏欠我们的人呢?我们有什么权力去论断、去审判、去伸冤呢?我们尚且亏欠神那么多,我们为什么还向那亏欠我们一点点的弟兄去算帐呢?为什么还抓住个人的仇恨不放呢?

在《马太福音》十八章中有一个比喻,一个人欠了他主人一千万两银子,他就央求他的主人,请主人宽恕,那主人就宽恕了他。可是当他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欠他十两银子的同伴,他却揪住这个同伴,将他下到监牢里。众同伴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主人,主人看他对自己的同伴这样没有怜悯,就将他抓来下在监牢里,直到他还清他所欠的。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我们欠主的乃是一千万两银子那么多,而别人欠我们的最多不过是十两而已,那我们还有什么胆量去要求我们的主为我们追讨那欠我们十两银子的人呢?米非波设没有追讨洗巴的罪,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感恩和饶恕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如果愿意作感恩的人,我们若真正认识到感恩,必然就会宽容待人,以恩慈待人。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一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许多不孝的儿女,都是因为不知足,不感恩,以致觉得父母应该为自己做很多事情,应该供应自己的吃穿,应该让自己享受良好的教育,应当为自己劳苦,应当给自己钱财等等。

不知足的信徒也是这样。我们不觉得神所赐给我们的一切是恩典,而觉得是应该,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们也应该反思,这一切乃是神的恩惠,是我们不配得的,一切恩惠都是白白得来的,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配得,我们乃是白白领受。所以我们要数算神的恩典。

米非波设让我们看到的是,感恩不是一次的,不是一时的,感恩乃是经常的,感恩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可以让你的生活充满恩典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要选择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影响我们的生存心态,影响我们的生命质量,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会让我们的生命为断处于恩典当中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会让我们的生活恩上加恩,力上加力。米非波设以忠诚、饶恕、知足,表达了他的感恩之情,也由此把他的生命提升到了一个高度,一个不断充满恩典的高度;我们如果愿意为主的缘故选择过感恩的生活,选择饶恕、宽容、恩待别人,我们的生命也一定会被提升到一个高度,我们的生活也会成为恩上加恩力上加力的生活。

每年的11月是感恩月,下个主日我们教会有感恩节特别聚会,盼望弟兄姊妹这个时候能好好思想今天分享的信息:我怎样回应神的恩典?我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的感恩呢?愿上帝透过他自己的话来赐福给大家。阿们!

4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知恩感恩报恩心得体会 第四篇

[篇一: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2012年5月11日,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和家长一起在学校听了一场让人感动的演讲。这次演讲是白雪老师主讲的,她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家长,老师和学生。白老师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两个方面演讲的。这是一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讲座。感恩教育心得体会。一边听讲座,我们一边哭,白老师的演讲如同给我们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感恩之心。

首先是感恩父母,世上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珍爱,用至诚的心去感激,用切实行动去报恩。“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也应有尽孝之念,莫等到欲尽孝而亲不在,终留下人生的一大遗撼,,由此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如卢梭所言“当舒适地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当外来的帮助和关怀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师长们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责”,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中理应享有的“权”,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孩子因没有付出的体验,久而久之,老师、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就会变得理所当然了。长此以往,又何谈对师长的体谅和感恩呢?因此,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权责观。师长在付出努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大学生看到和感觉到,让他们理解师长的艰辛与付出,进而要求他们也要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逐步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教育,提高实效性。要使感恩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他们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找到正确的学校途径。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要触及学生的灵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过分理论化,收不到实际效果。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心得体会,感谢学生的配合和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邻里的互助和照顾……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最能够学会知恩和感恩。

[篇三: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10月20日,在学校操场上风轻轻地吹,拂过了我的心房。感恩中国,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更要感恩父母!听有声音了,那便是“感恩我们在行动”开始了!是我们崔主任首先讲了观会的要求,并介绍了此次演讲的人。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静静的倾听。告诉我们,在她第一次上台演讲时,心里想的不是别的,是大家都需要“我”。

伴随着美妙的

音乐,吴迪老师深情讲起了感恩。首先我们要感谢的是父母:懂得去孝敬父母,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其次是感谢老师:懂得去尊敬师长,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教师职业需要付出太多的爱心,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谁的记忆里会没有老师呢?再次,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同学和他人,因为他们不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更与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俗话说:“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有责任把“感恩”这个传统美德传递下去。让我们把“感恩之心”化为行动吧。让我们回报父母:多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聊聊天,主动做一些家务;让我们回报社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为文明社会尽一份力,让我们知恩、感恩、报恩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的拥有幸福。

人际和谐应从学会感恩开始,将感恩理念大胆引入学校德育,开展感恩教育和活动,让学生常感父母养育之恩;感师长教导之恩,感同学帮助之恩;感党和国家关怀之恩;常怀报效党和国家之心,报效父母之心,报效师长和同学之心。有利于学生的思想转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健康心理、人格的形成,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试想,一个怀着感恩理念的学生,感受到父母节衣缩食,含辛茹苦供养自己读书学技术,为的是让他成为有用的人过上幸福生活时,他能不努力学习,以优越的成绩报效父母吗?一个怀有感恩理念的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教育他成长时,能不刻苦钻研,力求以最好的成绩回报老师吗?所以我们懂得感恩,我们拥有幸福。

记得有一首小诗写得很好:“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塑造了你的自尊;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是你成长的人。”

在这次活动中,让我们明白了许多,知恩者,幸福!感恩者,快乐!报恩者,成功!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于心,报恩于行,让感恩的种子在每一颗心中扎根,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的旋律吧!

[篇四: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情感行为,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回报祖国、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伦理价值。一颗颗感恩的心,组合成社会的良心、善心与爱心。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历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鲁迅先生则要求人民要“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健康的学生,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在感恩的氛围中,人们面对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环境里,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从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气氛中,我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加强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首先,要循循善诱,引导大学生学会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巴尔扎克说:“骄傲的人,很少感恩,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他应得的一切”。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尤其是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识,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败皆由人”的思维习惯,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因此,要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养成谦虚进取的心态,由此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如卢梭所言“当舒适地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当外来的帮助和关怀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师长们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责”,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中理应享有的“权”,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孩子因没有付出的体验,久而久之,老师、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里就会变得理所当然了。长此以往,又何谈对师长的体谅和感恩呢?因此,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权责观。师长在付出努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大学生看到和感觉到,让他们理解师长的艰辛与付出,进而要求他们也要尽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逐步让他们在享受拥有的同时懂得回报,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教育,提高实效性。要使感恩意识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他们的品德中的组成部分,无疑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和熏陶,找到正确的学校途径。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要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身边的实例教育学生,要触及学生的灵魂。要防止感恩教育平淡化、平凡化以及过分理论化,收不到实际效果。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如此。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共识,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教育心得体会,感谢学生的配合和帮忙、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邻里的互助和照顾……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最能够学会知恩和感恩。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jiaoyuzixun/441954.html

    上一篇:中国梦教育梦

    下一篇:师德体会